⑴ 急求中國古代各個時期龍的形象和圖片
龍、鳳、麟、龜素稱四大吉祥物,而龍為四靈之首。人們心目中的神龍形象是:鱷嘴而蛇身,鷹爪而蟒鱗,鹿角張其首,蜈蚣續其尾,飛天潛海。
中華神龍的形象形成很早,傳說也很多,有人說龍是蛇的衍化與升華,根據是,中國夏朝崇奉蛇為圖騰,夏禹之子——啟,他的傳世圖像很怪,兩耳中各伸出一條張嘴吐舌的蛇,這個可怖形象實際是在為王者示榮、示威、示聖。夏族是當時華夏大地上一個強悍的族團,他們驍勇善戰,東征西伐,不斷地進行著部落兼並戰爭,終於戰勝了崇奉鱷、鷹、雞、鹿、豬、獅、蜈蚣等圖騰的部落。隨著夏的族團規模不斷擴大,也不斷地膨化著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蛇作為一個大部族的圖騰崇拜象徵物已顯得孤立、狹小,缺乏包容性和涵蓋性,同時也考慮到被征服部落的圖騰情結,於是夏族以自己的蛇圖騰為本體,給它裝上了鱷嘴、鹿角、鷹爪、魚鱗、蜈蚣尾等飾件,赤條條的蛇變成了錦鱗電目、鱷嘴虯髯、鹿角鷹爪、舒捲自如、升天入地、吞雲吐霧的結構復雜的龍。
⑵ 四大龍王和五帝龍王的形象(圖片),卡通的也行
四海龍王:佛經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
《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
乾隆17年《台灣縣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鑒》:
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敖潤。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旬澤王敖順。
現台灣民間所傳說的四海龍王是根據明代《封神榜》的記載而來。
龍生九子。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引李東陽《懷麓堂集》載: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噬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負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
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四海龍王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唐僧西天取經,四海龍王曾多次幫忙,或去興風作雨,或率兵助陣,自己的外甥小鼉龍觸犯了聖僧,他們也不徇私情,逮捕歸案。
南海廣利王 東海廣德王 北海廣澤王 西海廣順王
[編輯本段]龍王的傳說
龍王,道教神只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
[編輯本段]龍王在民間的地位
龍王被認為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凶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編輯本段]文獻記載
佛經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 《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 乾隆17年《台灣縣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鑒》。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中的四海龍王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為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為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編輯本段]《封神演義》中的四海龍王
除了在《西遊記》中提及過四海龍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亦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為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光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而且聲稱要大水淹城,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文學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編輯本段]龍王姓敖的原因
來歷就是民間神話傳說了.封神榜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的.如果找書面資料,最早的就是哪吒鬧海了吧.正因為前人這樣說,所以後輩以敖為龍姓.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處於氏族社會時,每一個氏族,都拜一種動物,如牛、馬、虎、鹿、蛇等,作為本氏族的標志。後來,有個強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並了,就把各個氏族的動物標志擠湊在一起,虛構出一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所謂「龍」的來歷。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像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鍾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像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庄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賓士。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大意為: 為我駕起那嬌健的飛龍, 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 心志不一豈能共處, 我將自己離去,適彼遠方! 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 隊伍威武,隆隆驅馳。 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 車上飄動著五彩的雲旗。)
[編輯本段]四海龍王分別介紹
東海龍王
東海龍王敖廣在中國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所以東海龍王排第一也就理所應當的了,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西海龍王
西海龍王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天山腳下有一個美麗的大海,俗名西海,人稱博斯騰湖。 西海岸上是廣闊無垠的草原,各族牧民在這里生息繁衍。他們憑勤勞的雙手,使草原上牛羊成群、鮮花盛開,人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有一年,突然天降大旱,百草枯死,牛羊死亡,人們只能眼看著茫茫無邊的西海而嘆息。 草原大旱的消息傳到天庭後,玉皇大帝當即指派青沙龍前往西海,解除旱災。 青沙龍受命後,帶領家眷隨從騰雲駕霧飛降九天,來到西海,從此被稱為西海龍王。青沙龍視察旱情後,立即向玉皇大帝呈遞奏章,要求撥水。當時,普天之下均遭惡旱,其他江海無法救援,玉皇大帝只能命令西海龍王就地解決。 西海龍王無可奈何,只好將西海之水一口吞去三分之二,然後飛上天空,將水普降草原。青沙龍不顧自己龍宮安危,吸水降雨,使千里草原得救,然而西海從此卻變成了一個小湖,也就是現在的博斯騰湖。 草原得救了,牧民為了紀念西海龍王的功績,便在通天河的河口島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塑了西海龍王的全身像。廟宇雖然離居住區很遠,但牧民們為了感激龍王的盛恩,仍然朝夕前往敬香。 西海龍後是一個非常賢淑美麗的婦人,她全心全意輔佐西海龍王,頗得牧民敬愛。但因她操勞過度,轉眼百年仍膝下無子。龍王也因而常對她大發脾氣,妄動肝火。龍後回憶昔日和丈夫的恩愛,目睹龍王而今對自己冷落,不覺凄然淚下。 一天,西海龍王正在龍庭里為無子而苦悶,忽然,巡海夜叉押來一位妙齡女子。說她在龍宮窺探,特捉拿,送交龍王處治。 龍王見此女美貌絕倫,頓時魂飛九霄,又加之盼子心切,當即喝退夜叉,傳令彩布龍宮,納此女為妾。 龍後聽說龍王納妾,便到大殿看望。哪知龍後一到大殿,只見殿內霉霧繚繞,一個霞光彩照的水晶宮已經妖氣橫生。她走進宮里,仔細端詳那女子,才發現殿里所有妖氣都是從此女身上散出。 為了確保龍王安全,龍後含著淚向龍王奏道:」龍王陛下,你我結伴至今,你對我恩重如山,我縱是到九泉之下也不能忘懷。今天你喜納新妾,我也十分高興。只是選配佳偶並非兒戲,望陛下對新來女子的來歷過問清楚再娶不遲。」 這時,西海龍王已被那女子所迷,龍後的話他半句也聽不進。這妖女也早已心中有數,假意對龍王說道:「陛下,既然龍後不能容我,愚女自便去了。」龍王見愛妾要走,便把滿腔怨恨發向龍後,頓時大拍龍案,喝令左右把龍後趕出大殿,並宣布龍後永世不得再回龍宮。 丫環翠芸見龍王要趕走龍後,趕忙上前跪下求情:「龍王陛下,龍後和您夫妻多年,她為您干辛萬苦,一片忠心,您萬不可棄舊圖新,失了知己。」此時妖女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便添油加醋地說:「陛下,依我看,龍後使女心懷叵測,妄圖讓您斷絕子孫。若不把她趕出龍宮,日後必生後患。」龍王聽後連連稱是,又喝令左右將翠芸用亂棒打出龍宮。 另妖女不是別人,而是開都河裡一條千年蛇精。原來就在開部河和西海里稱王稱霸,殘害牧民。後來她聽說玉皇大帝派青沙龍到西海任王,才慌忙逃到開都河。她一直對西海龍王懷恨在心,本想興兵報仇,只是無力對抗。後來得知龍王盼子心切,便搖身一變,化作絕代佳人,潛入龍宮引誘龍王。沒想到,龍王果然中計。 妖女深得龍王寵愛,便越發肆意妄為。她暗中發令,調來開都;司的大小蛇妖,到博斯騰湖裡吃殺龍宮護兵。自龍王納蛇妖為妾後,整日都被妖女纏得魂不附體,再也無心問理朝政,關心民情,致使千里草原旱情加重、百草枯黃、土地千裂、牲畜死亡,牧民們都背井離鄉,怨聲載道。 龍後和翠芸被驅出龍宮後,一路上吃樹皮草根為生。她們看到白骨遍野、民不聊生的慘狀,心裡痛苦萬分。這天,烈日高懸,暑氣騰騰,龍後因年老體衰,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和翠芸在路旁歇息。 青年牧民桑加拉挖野菜歸來,見一老嫗弱女在路旁倒卧,頓生憐憫之心,便上前說道:「老阿媽,這酷暑天氣,為何在此?趕快隨我回家喝口涼水也好。」龍後和翠芸見桑加拉心地誠篤,欣然答應了。 龍後和翠芸在桑加拉家裡住了數日,便要離去。桑加拉流著淚說:「阿媽,我自幼喪失父母,身邊也沒有一個親人,您老人家如能念我可憐,就收我做你的兒子吧,我一定會孝敬你的。」龍後見桑加拉一片真心,就答應了。自此,桑加拉待龍後親如生母,對翠芸勝親妹。三人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由於龍後積郁成疾,沒過多久便一病不起。臨終前,把桑加拉叫到跟前說:「孩子,我本是西海龍後,只因龍王被妖女迷惑,將我和使女翠芸趕出龍宮,使得這千里富饒草原荒蕪。我現已年邁多病,只望你能和翠芸結成百年之好,下海除妖,為民造福,我就是死了也能暝目了。」 桑加拉聽後,當即表示要為母親報仇,要振興草原。龍後聽了心裡十分高興,接著說:「你是凡胎俗子,你既然有除妖報仇、振興草原的決心,母親我送給你兩件寶物。只要拿著這兩件寶物,你就可以和翠芸對付逆龍和妖女。」說到這里,龍後讓桑加拉和翠芸共同跪拜天地後,取下頭上的金簪子吹了口仙氣,金簪一下變成了一把金光閃閃的龍泉劍。隨後她又從嘴裡吐出一顆明珠,對桑加拉說:「孩子,這顆珠子是我千年修煉而成,有了它,你能避水火,能生元氣。你在下海時,一定把它含在嘴裡,千萬不可丟失。」說完,龍後就閉目歸天了。 桑加拉和翠芸悲痛萬分。為了盡快為母親報仇,只好忍悲含痛將龍後埋在西海岸邊。 埋葬了龍後,夫妻二人便避開海水,到了龍宮。只見蝦兵蟹將、蛇妖龜怪正在練兵。桑加拉揮舞龍泉劍,翠芸舉起紅纓槍就是一場大戰。劍光閃處,蟹頭落地;銀槍刺去,蝦兵氣絕。不大工夫, 龍宮外已是橫屍遍地、血浪翻滾。 這時,有活命者報知了老龍、蛇妖。他們聽後不由心中一驚, 慌忙拿起武器出宮迎戰。翠芸見了蛇妖,分外眼紅,舉槍便刺,緊不放。桑加拉見得逆龍,怒從心起,揮起寶劍,直刺心間。一時間,只殺得烏雲遮日,惡浪排空,龍宮抖動,大地搖晃。蛇妖自恃武藝高強,妄圖將翠芸置於死地。翠芸不甘示弱,心中懷著新仇舊恨,一槍緊刺一槍,只殺得蛇妖力不能支,趕忙朝孔雀河口逃去。 翠芸緊追不放,殺到孔雀河口,橫出一劍,將蛇妖斬為兩截。這條千年蛇精翻了幾翻,惡血噴涌,氣絕身亡。 桑加拉接戰青沙龍後,雙方勢均力敵,不分勝負。由於桑加拉口含龍後所贈寶珠,所以是越殺越勇,將龍泉劍舞得似車輪翻滾、蛟龍出海,把逆龍攪得眼花繚亂、耳鳴心跳。逆龍眼看不能招架,想要扭身逃跑。桑加拉大吼一聲:「往哪裡逃屍」!誰知,這一吼不要緊,卻把自己口中的寶珠吐了出來,桑加拉頓時失去了力量。逆龍見狀,回身向桑加拉撲來。桑加拉想到死去的母親、餓死的牧民、荒蕪的草原……努力穩住身體,照準逆龍頭上拋出寶劍。只見逆龍晃了幾晃,口吐白沫,疼痛地拱起腰肢,大叫一聲死去了。 桑加拉失去了寶珠,又因用力過度,也口吐鮮血撲倒在地。 翠芸殺了蛇妖,卻不見桑加拉,慌忙回到龍宮,見丈夫躺在地上,趕緊上前扶起。誰知桑加拉為除惡龍已經死去。翠芸悲痛欲絕,大喊一聲:「桑加拉等著我。」便拔劍自刎了。 從此,逆龍拱起身的身軀變成了現在博斯騰湖裡的湖心山,他吐出的白沫變成了博斯騰湖邊上的鹽池。 桑加拉和翠芸的屍體變成了一對白天鵝。這對白天鵝每天都在博斯騰湖上空盤旋,永遠留戀著自己美麗的故鄉和勤勞勇敢的人民。
南海龍王
南海龍王,名字叫敖欽,南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南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唐僧西天取經,南海龍王曾多次幫忙,或去興風作雨,或率兵助陣。
北海龍王
北海龍王北海龍王是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⑶ 要幾張中國龍的圖片 用來當頭像!最好是高清的 不要帶翅膀的哦 謝謝了
圖片:
(3)神龍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產生背景: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
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混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近代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
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這個故事雖然解釋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龍怎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遺址中龍形象的發現,使它不攻自破。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
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為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
⑷ 上古十大神龍 青龍竟然不是最厲害的龍
中古神話故事中龍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生物。中國的龍是最為尊貴的生物。龍也是中國四大神獸之一,也是中國上古十大神獸的一種。中國龍的種類很多。下面為你公布上古十大神龍的資料及十大神龍圖片大全。
上古十大神龍: 燭龍、 應龍、 青龍、 蒼龍、虯、火龍、 黑龍、 雨龍、 雲龍、 蟠龍。
龍血戰神中十大神龍:太古血靈龍、太虛宙龍、太初命龍、太古天道龍、太古邪魘龍、 太極生靈龍、 太初冥龍 、太古聖靈龍、 龍組。
中國上古四大神龍:冰夷、五爪金龍、燭龍、應龍。
上古十大神龍
1、 燭龍
燭龍,別名燭九陰,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鍾山之神 ,據《山海經》中記載,燭龍也稱燭九陰,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紅色,身長千里,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吸氣為冬天,呼氣為夏天,又能呼風喚雨,不喝水不進食,不睡覺也不休息。
燭龍是人臉蛇身的怪物,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 身長千里, 睜開眼就為白晝, 閉上眼則為夜晚, 吹氣為冬天, 呼氣為夏天, 能呼風喚雨,十大祖龍之一。
2、 應龍
應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黃帝戰蚩尤時應龍斬蚩尤、誇父,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應龍,吾人已知乃黃帝神龍,曾以“殺蚩尤與誇父”(大荒東經)立大功者,今乃助禹治水,則亦當為黃帝之任命也。拾遺記卷二雲:“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黃龍曳尾”,自即是“應龍畫地”也,“玄龜負青泥”者,青泥當即是息壤,即“帝卒命禹布土”之“土”也。
應龍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也是上古十大神獸之一。
3、 青龍
青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屬於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四象即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聖獸。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太昊與東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徵含義又多了甲乙與春季。
《淮南子》卷三 記載: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 故而青龍或為四象之首。
4、 蒼龍
蒼龍,有三種含義:龍名、馬名、黃道東方七宿總稱——青龍。漢族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源於漢族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推薦:上古十大凶獸排行榜上古十大神劍排行榜
5、虯
虯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正。然韻會尚誤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虯,龍無角者。
6、 火龍
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7、 黑龍
神話中的黑色之龍。
《墨子·貴義》:“且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
《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霪水。” 高誘 註:“黑龍,水精也。”
《史記·封禪書》:“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唐 楊炯 《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媧皇受命,殺黑龍而定水位;漢祖乘機,斬白蛇而開火運。”
8、 雨龍
傳說中行雨之龍。
9、 雲龍
雲霧纏繞的龍。
漢王充《論衡·亂龍》:“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設土龍以招雨,其意以雲龍相致。” 五代齊己《春雨》詩:“雲龍相得起,風電一時來。” 前蜀杜光庭《天冊巡官何文濟為東院生日齋詞》:“猶風虎以相須,若雲龍而感契。”《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孔穎達疏:“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出,是雲從龍也。”後因以“雲龍”比喻君臣風雲際會。宋陸游《太師魏國史公輓歌詞》:“雲龍際千載,典冊冠三公。” 明張居正《聖母圖贊·慶都毓聖》:“元雲入戶,赤龍在宮,遂開景運,萬國時雍,濟濟岳牧,是謂雲龍。”
《易· 乾》:“雲從龍。”故稱。 唐張祜《憶游天台寄道流》詩:“雲龍出水風聲過,海鶴鳴皋日色清。” 南唐沈汾《續仙傳·酆去奢》:“﹝ 安和觀 ﹞北五里有卯山……每雷雨只在山半常見雲龍、雷公、電姥,神鬼甚眾。”當代阿袁(即陳忠遠)《講授張平子<歸田賦>後即席感吟一絕》:“何期妙指五弦外,一徑雲龍澤畔吟!?”
10、蟠龍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本文已完結,不推薦你看以下內容,慎點!
上古十大魔神戰力排行榜
上古四大凶獸排行榜
上古十大洪荒神獸圖
龍生九子是哪九子
上古十大凶獸排行榜
上古十大神劍排行榜
上古十大女神排名
⑸ 中國古代有什麼龍呢
以下由惶感編輯整理
有角和四爪,這是中國龍的標准類型。其它的是相似類型。
角龍:指有角的化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辯知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 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顏色分:有青龍、黑龍、黃龍等。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培瞎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非標准類型
不是嚴格意義的中國龍,只是龍的近族。主要來自於神話文學《山海經》,一般而言屬於文學想像。
1、無角的
蛟 (Jiāo):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
中國龍不同種類圖片(21張)
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攜中消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虺(huǐ):是龍的一種,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化龍,曾出現在 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 (qiú):是龍的一種。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之句。
蟠螭(pánchī):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2、單足的
夔龍 (kuí lóng)
夔龍觥
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3、有翼的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翼龍與英國文化里的「龍」(崛蚣),類似。
4、魚化龍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
西班牙海灘現神秘「海怪」屍體
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2013年8月各大新聞網站熱報的「西班牙海灘現神秘海怪屍體」,圖片就是這種。
這不是嚴格意義的中國龍,只是類似。
5、其它
椒圖,又作鋪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常裝飾於門上的銜環。
中國龍(屬名:Sinosaurus)意為「中國的蜥蜴」,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三疊紀或早侏羅紀。中國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祿豐組。中國龍是種二足、肉食性恐龍。還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估計它們的高度與體重。
中國龍是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在1948年所敘述,化石為一個上頜與牙齒。中國龍最初被認為是種接近於雙脊龍的腔骨龍超科恐龍,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在2000年提出中國龍是種更衍化的獸腳類,接近冰脊龍與中國雙脊龍。
中國龍的屬名Sinosaurus容易與曲鼻龍(Sinusonasus)產生混淆。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蜥形綱Sauropsida——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獸腳亞目Theropoda——(未分級)堅尾龍類Tetanurae——屬:中國龍屬Sinosaurus Young, 1948
異於恐龍
恐龍:
不是中國龍的類型。
恐龍是另一物種,不過是借用了龍的名稱罷了。
⑹ 龍珠里一共有幾條神龍要有圖片的那種
一共四條,GT一個,地球一個,那美剋星一個,宇宙中的超級神龍。
⑺ 12張動漫小神龍的圖片
⑻ 山海經或者古代傳說中,一種長翅膀但不是鳥的動物,長得很威風
上古異獸:《應龍》 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
圖片
⑼ 所有恐龍的名稱及圖片
1)雷龍
有些恐龍的身軀十分龐大,像雷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侏羅紀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到處都有青蔥的森林,因為這些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帶來了草食性恐龍的繁榮,雷龍在這個時後也活躍於現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龍的體重約在三十五公噸到五十公噸之間,它那粗壯的腿,有如樹干一樣;長長的脖子,直立起來有七層樓房那樣高,可以說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動物。雷龍的身體雖然大得驚人,性情卻很溫和,平時以溫帶森林中的植物為食,有時會走入沼澤里,由於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它身體的沉重負擔,同時也能躲避像異特龍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2)三觭龍:
劍龍和角龍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動的防衛,而沒辦法做還擊,到了觭龍出現,情勢才逐漸改觀。三觭龍是觭龍中體積最大的,頭上長著兩只長矛似的角,另外一隻角突起於眼睛和鼻孔之間。這樣尖銳的武器,連最可怕的肉食恐龍都要讓它三分。
(3)劍龍:
出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劍龍,它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部聳起的兩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著尖棘。劍龍是草食性的恐龍,行動緩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龍最好的防衛了。
(4)甲龍:
劍龍身上有骨板保護,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擊。當劍龍逐漸絕跡,全身披著骨板的甲龍(犰狳龍)便代之而起。甲龍好像刀槍不入的坦克車,連霸王龍對它也無可奈何。
(5)霸王龍:
霸王龍(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也是最殘暴的,霸王龍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最末期,距離現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霸王龍的身體高達十四公尺,體重大約十公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犀牛。
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它的每一顆牙齒,都大如一個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頭還大。雖然身體大部份都大得驚人,但是霸王龍的一對前肢卻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於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龍也和霸王龍有相同的習性,是很兇猛的動物。
〔6〕鴨冠龍:
鴨冠龍與霸王龍一樣,出現於恐龍時代的末期。鴨冠龍最特別的地方在頭部,它那扁而長的顎骨,像鴨的嘴巴,所以有了鴨冠龍這樣的名字。過去人們以為鴨冠龍的生活與鴨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並且以水中植物為生。後來科學家研究鴨冠龍化石的時候發現,它們並不是吃水草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樹木為食物,鵝冠龍也有同樣的習性。
誰最先發現了恐龍
曼特爾夫婦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里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採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採集高手。
雙 龍
雙 龍的身體較為粗壯,頭骨高大,顎骨發達,嘴裂很大,滿嘴的牙齒像鋒利的小刀子一樣,牙齒的前後邊緣上還有小的鋸齒,這些特徵顯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獲到的獵物,然後將大塊的肉吞進腹中。此外,雙 龍的頭骨上在眼睛後面的部位都有孔,這些孔使為了更好地附著那些牽動顎骨的肌肉用的,因此雙 龍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強大。科學家推測,雙 龍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生態系統中最殘暴、最兇猛的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