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有沒有龍
有!而且是真實存在的!
這只罕見的標本,現收藏於日本大阪的瑞龍寺,是明治四年時由中國輸入的。
據發現這條龍的中國農民表示,當時他是經過河邊時看見這只奄奄一息的龍,他立刻用木棍將它打昏,裝在布袋裡。後來他帶到港口出售,為一日本商人購買,帶回至日本,獻給一位叫做明澤的大將軍。
這位將軍看到這條龍後愛不釋手。但是後來他生了一場怪病,便認為是龍的靈未能安息之故,所以後來他便將這條龍放在瑞龍寺。
龍頭的特寫:
現存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的這條真龍標本,據說就是在370年前,由中國傳過去的。龍的全身覆有鱗片,眼睛巨大,頭長四角(龍不是兩只角嗎?----娑婆過客),嘴邊垂下兩條長須,長有鋸子般銳利牙齒的大口,有恐龍般的背脊,龍身長一公尺。
第二個故事:民國時期發生在中國的龍的故事
1934年的夏天,營口陰雨連綿,持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遼河水暴漲,遼河北岸的蘆葦塘變成了一片汪洋,魚蝦漂浮在水面上,空氣中飄散著一股強烈的腥臭味道。大雨過後,當時生活在遼河北岸的人們都能聞到葦塘內的腐臭氣味,但卻始終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
一天,一個看管葦塘的人順著味道走去,在他扒開蘆葦時,驚奇地發現在蘆葦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屍骸。看葦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張張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據說到家後他一頭扎到炕上,從此一病不起。
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里處。
肖素芹:我9歲那年看到的,我在馬身上站起來,我爸扶著我,我站著看的。看到龍眼睛半睜不睜,它尾巴回過來綣著,兩爪子在前邊,你看兩爪子就像龍爪一樣一樣的。龍離開水不行,乾巴。龍都要生蛆架勢。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為了使困龍盡快上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干。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里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
而在寺廟里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後,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
然而,二十多天以後,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屍骸。
骨片的捐獻者——孫正仁老人在當年親眼目睹這個怪物骨骸時只有十一歲。
見證人孫正仁:光骨頭不是原來的龍型,畫的那個、描得那個不是那個型,就是挺長的,挺大的頭,兩個大角一米多長,不止一米三、四尺,長兩根。趴在地上,身上彎彎曲曲的,能有十幾米這么長。
另一位見證人,80歲的楊順義老人在童年時也曾親眼目睹當時的情形,他帶著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來到了當年怪獸最後擱淺的地方。
楊順義:當時看到擺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頭,一百多塊,有一或兩個角記不清了,就在這里。人們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龍,龍身上都是螞蟻那麼大的小蛆,會蹦,一蹦多高。它順溝上來了,上來以後連續下雨,潮水再大,它進了葦塘了。進了葦塘以後,趕上沒有大潮沒有水,它就落那了,落了以後,太陽這么一曬,雨不下了,它受不了了,硬曬,曬一個來月。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屍體。為此百姓議論紛紛,普遍認為是「龍骨」,並推斷是「遭了天譴而被雷擊」後落入葦塘。當時的《盛京時報》記者也前來采訪,並稱其為「天龍降」、「巨龍」等等,同時還配發照片。由此,1934年那個夏天,東北三省的好奇者紛紛乘火車到營口觀看所謂的龍骨,以一飽眼福。從而造成當年往返營口的火車票異常緊張,票價竟然由此上浮。
放大版:
北京的漫畫家李濱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時都目睹過所謂的「龍骨」展覽,80年代中期,根據自己的記憶,他在《營口日報》寫下了當年的所見所聞,並勾勒了一幅漫畫,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盛況。
李濱生:記得那一年我十歲,在70年前,在西海關露天展覽圍的一圈是錨,舢板下固定船的錨用那個間斷著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著,地下灑著白灰,因為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隨著人流的移動才能到前邊看,人都有一個好奇心理去看,只是傳說中有龍,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的機會,都很好奇,去看。重點都看頭,它很長,有兩三丈長,十米左右,立著。脊樑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頭上有角,任何水族沒有角。
還有一圖
掃描的照片(龍正回首,身彎弧形)
--海棠台風時拍的,我敢肯定這一定是龍--
作者:cyj39 發帖時間:2005-7-21 13:00:00
是7月19日下午.具體的時間忘了,我和朋友去寧德電視台發射塔准備拍幾張台風來臨時的照片。
大家都知道台風來的時候,天不是一下子暗下來的,而且還有點陽光,當我們達到山頂的時候,風力已經非常大,但沒有雨,我們接連拍了十幾張圖片都沒有發現有什麼異樣,到快下山的時候,我朋友無意的指了指前面說那邊好象有什麼東西在動,我問在哪,他說就在雲層里,我趕忙拿照相機把鏡頭調近,真的發現有個像龍似的東西在搖擺。
當時整個人都驚呆了,雖然手就按在快門那邊,但是由於不知道是緊張還是什麼,就是沒按下,我朋友比較清醒,對著那東西就拍,那東西移動的速度相當緩慢,由於當時雲層比較暗,光線不是很好,所以那東西的身體若隱若現,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一直在雲層里搖動,眼睛比較光亮,不可能是太陽反射的光。
下來以後兩個連飯都沒吃就趕去了相片店,這是昨天剛洗出來的照片,傳上來大家先看看
當時就我和我朋友兩人在場,我真的就驚呆了,那東西的身體和當時的雲層色彩差不多,只有那雙眼睛的光亮讓我感覺到我看到的不是幻覺,而是真真實實存在的物種。時間跨度我也記不清了,不是很長,接著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視線里,當時山頂的風很大,一般人都知道當人站在山頂的時候,而且雲層很厚的時候就會感覺有種壓迫感,所以在那東西消失以後我們趕忙就下了山,說實在話,到山下的時候,想起剛才的事,我有點後怕!!!!!!!!!!
我相信應該不是我的眼睛有問題,即使我有問題也不可能我朋友兩人都看錯,在遇到這種情景的時候,我相信有很多人也會和我一樣不知所措,我只想把照片拿出來大家看看,沒其他意思.我也不想讓大家看不清楚,看來這只是我和那東西的一種緣分吧,看不看的清都無所謂了.
可能大家要坐的離電腦遠一點才能看清楚輪廓,如果坐的太近不一定能看的清楚的!
對這個世界我們知道的真的太少太少了,所以總會有許多無知之處,我只希望大家抱著平常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
我不會帖圖..具體的只能你去別人空間里看了...
『貳』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世界上沒有龍。
龍,本無此物,為遠古時中華民族窮盡了想像的一種神物。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
中國人喜龍、愛龍、好龍,傳揚著許多美好的龍的傳說,其中最令世人為之震撼的:中國人———龍的傳人。
(2)龍的圖片還有多少天擴展閱讀:
中國龍的發展的3個時期
一、春秋以前,可稱之為「古代龍」。古代龍多作匍匐爬行狀,結構形態比較粗陋,蛇身獸頭,保持著爬行動物的特點。但它們的形狀極為豐富,也異常怪異。或尖角,或齒角,或無角,或長鼻,或卷鼻,或無鼻,或多鰭,或一鰭,或無鰭,或一足,或前後有足,或無足……
它們帶著一身粗野與狂放,暴力與恐怖,展示著神秘的威力。這不僅反映著上古時代大陸地方文化未經系統化之前的形態,同時也反映著野蠻的部落兼並戰爭時代的文化特色。
二、戰國到唐代,可稱之為「中世龍」。這是龍的形態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中世龍」開始脫去了爬行動物的特點,從匍匐走向飛騰。龍的體態多呈S形,顯得剛健有力。形態結構也開始復雜化,出現了頭發、節毛,角開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變為鹿角,羊須的特徵開始突出,有時則表現為獸身。而且氣勢漸增,表現出不可一世的姿態來。
如漢畫磚上的青龍龍頭高舉,引頸長嘯,大有騰身欲飛之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龍不管龍姿怎樣變化,形態怎樣不同,除圓形造型外,它們的頭大多奮力高舉,或引頸欲鳴,有引身向上的飛動趨勢。這一點與古代龍和現代龍,是大不相同的。這種造型藝術,乃深深植根於強盛的專制帝國與夷夏文化大融合的歷史運動之中。
三、宋以後,可稱之為「現代龍」。宋以後,龍的形態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七百年,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現代龍的主要特點是蜿蜒多姿,通體華美,雖仍保持著不可一世的威嚴,但卻失去了中世龍的剛猛。它們的頭角由短變長,呈叉狀,但卻沒有進攻性,而展示的是一種「威儀棣棣」的容度。
上齶由卷變直,口由深變淺,原始龍帶血的巨口,變成了滿足生存需求的覓食工具。身軀延長,須發長飄,身體的各個部分表現得極為協調,優美的姿態更富有神韻。它標志著民族性格的成熟與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標志著一個歷史時代的終結。
『叄』 龍字有多少種寫法希望有圖片。
龍字有幾種寫法圖片
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BEZdic99.htm
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BEZdic8D.htm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處於氏族社會時,每一個氏族,都拜一種動物,如牛、馬、虎、鹿、蛇等,作為本氏族的標志。後來,有個強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並了,就把各個氏族的動物標志擠湊在一起,虛構出一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所謂「龍」的來歷。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像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睜芹喚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鍾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像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首仔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悉凱「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庄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肆』 龍真的存在嗎那張墜龍照片又是怎麼回事
在我國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特別的生物,有關龍的傳說常見於各種記載之中,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那麼,這種生物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龍應該是存在的,因為在十二生肖中,11種動物都是明確存在的,所以古人不會虛構一個動物來加入其中。另外,發生在1934年的「營川墜龍事件」也經常被拿過來作為龍存在的證據。
然而,僅憑這些證據是完全不夠的,科學家從未收集到龍的任何遺體殘骸。我們之所檔悶碼以知道數千萬年前的地球上生活著恐龍,是因為人們找到了恐龍化石。對於龍這樣體型龐大的生物,卻連一塊骨頭都找不到,所以它們的存在是沒有證據的。至於營川墜龍,那極有可能只是擱淺的須鯨,它的骨頭被拼錯了。還有很多有關龍的照片,也都是偽造的。
另外,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龍這樣的生物是不可能存在的。傳說中,龍能夠騰雲駕霧,在天上飛行。但龍沒有翅膀,也沒有其他動力來源,它們無法對抗地心引力來飛上天空。
無論是那些已經滅絕的遠古飛行動物,還是如今的鳥類,它們能夠飛上天空,都得益於它們的翅膀和特殊的身體構造。顯然,龍不具備飛上天的能力,所以龍只是神話傳說中的生物,而非真實存在的生物。
關於龍的由來,主罩衫流觀點認為這是古人以已知的動物為基礎而想像出來的生物。在龍的「動物說」起源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龍的原型可能是鱷魚,或者巨蜥。還有一種更流行的觀點認為龍的原型是蛇,古人以蛇為基礎,加上鹿角、馬頭、鷹爪、魚鱗和虎腿等元素,構成了一種新的「生物」。
無獨有偶,在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中,也有出現一些人們想像出來的生物,例如,古埃及的埃及獅身人面,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此外,其他神話傳說中也有出現「龍」,只是外觀和相關描述大為不同。
恐怕沒有人比生物學家更希望龍的存在,但沒有確切證據是事實。龍不是真實存在的生物,它們只存在於傳說之中。行哪
『伍』 龍的稱呼有哪些
天龍、神龍、地龍、伏龍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有四種龍: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旁碼藏龍,守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類分為胎卵濕化四類。《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龍有胎卵溼化四種。」 其他分類虺(huǐ):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 關於龍的圖片(20張)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人們常說「蛟龍」,其實「蛟」與「龍」是1種傳說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齡時的稱呼:小時為「蛟」,大了成「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卻一正一邪,有本質不同。蛟龍有兩種原型:一種是短吻鱷,英文名叫Alligator。現在世界僅存為數不多的幾種,如中國的揚子鱷; 另一種是鹹水鱷,學名灣鱷,唐朝韓愈寫過一篇祭鱷魚文,就是為了趕走當時在廣東潮州一帶為害百姓的灣鱷。現在此種鱷是現存鱷類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達七米。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火龍是在開天闢地時出現的,全身被紅色的火焰包圍。記載中的火龍給混沌初開的世界帶來了光明和可供人類生存的火焰。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衡啟臘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咐滑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蒼龍: ①龍名。《楚辭·惜誓》:「蒼龍蚴虯於左驂,白虎騁而為右騑。」 ②馬名。《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乘鸞輅,駕蒼龍。」註:「馬八尺以上為龍。」 ③黃道東方七宿總稱,即青龍。《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傳:「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 ④指太歲星。古代術數家以太歲所在為凶方,故亦指凶惡的人。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 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台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裡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 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雲龍:雲霧纏繞的龍。 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 龍生九子龍之一子,名狴犴(bi an)好牢獄,面如虎,經常在牢獄之中守候,主戰爭。 龍之二子,名猰貐(ya yu)鳥喙鳶尾,魚軀牛角,獨角,又名獨角獸,為瑞獸。 龍之三子,名狻猊 (suan ni),又名金猊,樣子像獅子,喜歡煙火,它一般被裝飾在香爐。 龍之四子,名獬豸(xie ),樣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徵,因此把它作為正義和吉祥的象徵。 龍之五子,名鼉螭(tuo chi),生性好游泳,常在揚子江周圍泛遊。 龍之六子,名摩羯(mo jie),羊首魚身,為古代印度所崇信之神獸,好爬望,為瑞獸。 龍之七子,名獍犼(jing hou),又名金毛犼,傳說中它性情兇猛,愛爭斗廝殺,為凶獸。 龍之八子,名猙獰(zhengning)人面怪獸,龍身狼蹄,面目猙獰,好恐嚇他人,為凶獸。 龍之九子,名貔貅(pi xiu)吉祥瑞獸,龍首鳳尾,牛蹄魚鱗,好財寶,喜歡金銀珠寶,為吉祥物。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uniu) 老二睚眥(yazi) 老三嘲風(chaofēng) 老四蒲牢(pulao) 老五狻猊(suānni) 老六贔屓(bixi) 老七狴犴(bi』an) 老八負屓(fuxi)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贔屓(bixi)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ulao) 老四狴犴(bi』an) 老五饕餮(tāotie) 老六霸下(bāxia) 老七睚眥(yazi) 老八狻猊(suānni) 老九椒圖(jiāotu)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獍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傳說中,龍性淫。與牛交合,生麒麟。與鯤交合,生蛟。
『陸』 二月二龍抬頭圖片有哪些
二月二龍抬頭圖片有哪些?今天我們將迎來2021年的農歷節日二月二龍抬頭,那麼2021年二月二的祝福圖片有哪些,當天又有什麼習俗呢?想知道的小夥伴們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二月二龍抬頭圖片有哪些
1.二月二,龍抬頭
每到農歷二月初以後,黃昏時, 蒼龍 七宿 的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而此時整個蒼龍的身子仍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 龍龍抬頭 。
2.龍不抬頭,天不下雨
古人認為,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負責行雲布雨的龍和其他動物一樣要蟄伏, 聞雷聲而動 春分登天 可以看成是 龍抬頭 一說的原始源枯。
3.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民間認為在這一天 剃龍頭 ,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這天人們走進理發店,孩子 剃喜頭 ,保佑健康。大人 剃龍頭 ,辭舊迎新,鴻運當頭。
4.二月二,龍抬頭,大家棚裂乎鏈悉小戶使耕牛
天上 龍抬頭 ,大地也回春。此時土壤解凍,春風化雨,大地返青,全國春耕生產由南向北漸次展開。因此,二月二又稱 春耕節 農事節 。
5.二月二,引龍回
有的地方在二月二有 引龍回 的習俗。在炕頭、水缸等地方,用灰灑在地面上,一直綿延到屋子外邊來,防止百蟲侵害。
6.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在北方的一些地區,在二月二有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習俗。
7.二月二,開筆禮
相傳二月初三為文昌誕展,舊時孩童在二月二日行開筆禮,表明准備開始正式學習。取龍抬頭之美意,祝願孩子長大學有所成。
8.二月二,踏春節
相傳從唐代開始,百姓會在這天,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白居易就曾寫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字行 。
9.二月二,吃龍食
二月二這一 天的飲食也多用 龍 來命名, 食餅謂之 龍鱗餅 ,食麵謂之 龍須面 ,吃水餃為 吃龍牙 ,吃餛飩為 吃龍眼 ,吃麻花為 啃龍骨 ,吃米飯為 吃龍子 。
『柒』 世界上有沒有龍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網上的照片也不少.
以下是一些文字記錄:
-- 龍真實存在過(zt)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已故杜爾伯特人任殿元聲稱自己見過龍;上海人馬小星研究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調查,越發堅信龍的鄭孝禪存在,他說:「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考證大慶「掉龍」傳說
撰文/記者魏國棟
2003年12月15日
從小就聽老年人講過「掉龍」、「救龍」的故事,記者從來都一笑了之,認為這些不過是民間以訛傳訛的閑話罷了。直到11月25日這天,杜爾伯特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任青春認真地對記者說:「我父親就見過真龍。」
任老回憶:我見到過真龍
1944年8月(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我父親任佰金領著我(任殿元,當時27歲)和漁民叢來順(43歲)、謝八(38歲)等駕船出江打魚。我們出江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和我們一同出江的還有4隻船、10多個人。
這天早晨,我們的船隻行進到了牡丹江(為松花江某段的舊稱)南岸(當時這里歸肇源縣管轄,位於肇源縣城偏西北15公里處),突然發現陳家圍子村後頭圍了許多人,估計要比陳家圍子全村人還要多4倍。我們將船靠了岸,向岸邊的一個人打聽,那人小聲地告訴我們:「黑龍江里的黑龍落到沙灘上了!」一聽這消息,我們既興奮又緊張,我父親說:「魚上不上網也不差這一會兒,走,看看去!」5隻船上的10多個人就全上了岸,我們幾乎是跑著趕到的。
一看那場景,把我父親那樣的老「魚鷹子」都嚇呆了。但見一個黑色的巨型動物卧在沙灘上,它太大了!陳家圍子的人用柳條子在它身上搭了個棚子,算起來得有20多米長。它有10多米長,頭頸比身子細,頭像牛犢子腦袋那麼大,略呈方形,上寬下窄,頭上沒有杈角,只是在前額上長了一個扁鏟形狀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約10厘米。臉形和畫上畫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長須子,又粗又硬,還直抖動,嘴形特像鯰魚嘴,又扁又寬,嘴有30多厘米長,閉著,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閉著雙眼,眼角圍了一團蒼蠅,它的眼皮一動,蒼蠅就「嗡」的一聲飛開了。它長著4個爪子,但看不準爪子有幾個趾,因為爪子深深地 *** 了沙灘里,小腿比小夥子的胳膊還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於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麼高,估計直徑得有1米多。後腿以後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細,但很長,足有八九米。整個形象就像個巨型4腳蛇(東北土話叫馬蛇子,即蜥蜴類動物)。它通身是鱗,脊背上的鱗是鐵青色的,足有冰盤那麼大,形狀和鯉魚鱗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鱗是粉白色的,瞅著比脊背上的鱗鮮嫩,並且略小於脊背上的鱗。脊背上的鱗乾巴巴的,像曬乾的魚坯子(干魚)。大群的蒼蠅在它身上飛來飛去,它不時地抖動身上的鱗,發出干澀的「咔咔」聲,每喊塵響一次,蒼蠅就「嗡」的一聲飛起來;聲音一停,蒼蠅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兒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它身下卧著的地方已經卧出了一條長溝,身邊的嫩雜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腳印是什麼樣子。
陳家圍子只有20多戶人家,總共60多口人,而在場卻有300多人,原來,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幾個村的人全來了。他們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著盛水的工具,統統由陳家圍子偽村長陳慶指揮。陳慶不許大家管它叫「龍」,只能稱「水蟲」。聽陳慶講,昨天下午他還來過這里,什麼也沒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這個「水蟲」,說慎薯明它是昨夜卧在這里,今早被人發現的。陳慶組織陳家圍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後讓人挑水往「水蟲」身上澆,水一澆上去,「水蟲」身上的鱗就隨之一抖,人們就這樣一桶桶地往「水蟲」身上澆水。謝八說:「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馬脖子!這傢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該多好。」
看了一個多時辰,我父親說:「走吧,明天再來看。」就這樣,我們戀戀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還直議論,叢來順說:「如果這個『水蟲』沒有尾巴的話,那它就是黑龍江里的禿尾巴老李。」謝八說:「這一定是黑龍江里的黑龍,你沒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嗎?」大家連魚都沒打好。
當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變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時緩時急。第二天一早轉為牛毛細雨。我們5隻船直奔陳家圍子村後,趕到那兒一看,心涼了!曾經趴卧「黑龍」的地方現在只剩一條深溝,沙子里還留有濃烈的腥味兒。據當地人講,「水蟲」是半夜走的,怎麼走的,到哪兒去了,誰也不知道,因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們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溝東北處還有一條深溝,明顯能看出是它站立起來時弄成的,這說明它極可能是朝東北方向走的,怎麼走的,卻是個謎。會不會是像飛機那樣行進一段距離後鱗甲張開、騰空飛起來了呢?這只能是猜測。
再後來我們打魚到那裡時,聽當地人悄悄地講,日本人封鎖這消息,不準人們到處亂講。以後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經40多年了,那動物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天發生的一樣……
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書摘》第3卷第4期的《人間奇事》專欄里,題目為《我所看到的黑龍》,杜爾伯特對山奶牛場退休幹部任殿元口述,杜爾伯特博物館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於1994年3月初辭世。《中外書摘》在刊登這篇文稿的同時,還發表了任青春寫給編輯部的一封信。編輯同志:
想寫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為我父親親眼看到了「龍」這件事對我震動極大,我總覺得應該把它記錄和整理出來,這將是一份極珍貴的資料。事情已經過去40多年了,許多當年的目擊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叢來順、謝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親也已經73歲了。但他精神好,一點也不糊塗,講起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發生過的一樣。
我不知道肇源縣志是否記載此事,但我相信陳家圍子附近還有與我父親一樣的目擊者存在。我這是第一次向報刊披露這件事,盡管我很早就聽我父親講這件事,但當時我也懷疑此事的真實性。1986年,我去肇源縣出差,住在縣委招待所對面的一家個體旅社內,夜晚同屋的一位老頭和我閑聊時講起了此事,其經過和我父親講的完全一樣。我問他是哪裡人,他答是陳家圍子的,當年77歲(可惜的是我忘問他叫什麼名字了),他也是目擊者之一,還親自挑水往黑龍身上澆過水。通過這件事我相信,我父親講的是事實。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調查:這是事實嗎
這一切是真的嗎?為了證明這段經歷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個論據:一、自己第一次聽父親談及此事時,才六七歲,母親臉上那不耐煩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談,如果不是真實事物強烈地 *** 了老人,他不會把這個故事一講再講;二、父親是一個老黨員,為人誠實厚道,絕非信口開河之輩,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開明,上個世紀40年代,他第一個帶領群眾拆廟砸神像,若不是親眼所見之事,父親斷不會反復陳述;三、當年自己在肇源縣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談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條身長10多米的黑龍「像一個大馬蛇子」,馬蛇子為蜥蜴的俗稱。令人驚訝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龍」字的寫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彩陶紋飾也是如此形狀。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了「龍」,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麼可能認識「龍」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記載了古代的「墮龍」事件,其描述與父親所講的大同小異,父親又怎麼可能知道那些連專家、學者都未曾提起過的散布在古籍中的關於「墮龍」的具體描述呢?
許多人都在以科學的態度看待此事。為了考證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實性,以《上海灘》雜志社編輯馬小星為代表的一些人還進行過實地調查。
1992年,馬小星列了一個科學調查提綱,委託任青春對任殿元的陳述進行了詳細考證,結果又確認了「掉龍」事件的一些細節。任青春給任殿元看了許多種類的恐龍、鱷魚的圖片,結果老人對異齒龍(一種恐龍)的圖片表現出一定的興趣。他認為,如果把這個動物背上的帆狀物去掉,看它趴在那裡的樣子倒有幾分像自己見到的「黑龍」,只不過「黑龍」的嘴是閉著的,嘴形像鯰魚,嘴邊有須子,頭上聳起角,脖子還要略長一些,極像馬脖子,且全身長滿了魚鱗。1992年10月,哈爾濱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馬小星的委託,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區(陳家圍子後歸此市管轄),大致確認了已於上個世紀60年代被遣散的陳家圍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馬小星親自到肇源縣調查,收獲頗豐:找到一位目擊過「掉龍」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說的事件與任殿元所說之事的時間、地點不同;在被訪問的數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證實松花江南岸確實發生過「掉龍」事件,而且確實發生在偽滿時期,也確有偽村長陳慶其人,一位當年與陳慶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證,當年陳慶本人就親口說過他率眾救龍的事;類似任殿元所說的「掉龍」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內不止發生過一兩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縣古恰鄉文化站站長崔萬祿受馬小星之託到扶余區風華鄉調查,又找到一位自稱目睹過「掉龍」事件的老大爺,而且許多人都證實了陳慶組織大家救龍的事。
馬氏觀點:龍是珍稀動物
《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根據歷來的傳說,對「龍」作了這樣的定義:龍,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正是在這一定義面前,人們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學資料,就是找不到一種能與上述定義相對應的動物。於是,一個並不算過分輕率的結論便自然產生了:龍不過是一個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稱之為「生物學上假設的傑作」。
今年49歲的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愛好者,為了研究龍,十幾年間,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的調查。他認為,龍是一種曾經存在過、被人們神化了的珍稀動物。龍這一來自虛空想像的「假設」竟能籠罩中國文化達數千年之久,並且能愈演愈烈,蔚為大觀,多少有點兒不可思議。翻開中華古籍,詩詞曲賦、小說雜記,乃至哲學著作、政治論文,龍的形象無所不在。人們既然主觀地認定龍之傳說是一個神話,就不會認真看待這些文字。可是,人們信賴的史書《左傳》曾提到舜帝賜為自己養龍的人姓董,名為豢龍氏,意思是養龍的人;一向對光怪陸離的上古傳說持審慎態度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記載夏代有專門養龍的人,名為御龍氏。歷代史籍關於「墮龍」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
馬小星堅信龍的存在,他說:「從來自不同朝代的歷史記載中,從任殿元老人關於1944年在松花江畔親身經歷的追述中,我們隱約意識到,世間確曾有這么一種會走、會飛、會游泳的奇異動物,我們的思路便不能不發生轉折。當一種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事物正通過某種方式顯露它的真相時,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捌』 最好看的龍圖片大全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神異生物。
龍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8)龍的圖片還有多少天擴展閱讀: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龐大。
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龍裝飾、雕龍、建築里的龍吻、元宵節舞龍(舞龍燈、耍龍燈)、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須面、端午節龍舟賽,龍圖畫、龍書法、龍詩歌、龍歌曲等等是長期流行的民間文化。
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
『玖』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沒有龍,是歷史虛構的。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拓展資料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