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茱萸是什麼樣子的
茱萸,稀常綠或草木。單葉對生,稀互生或近於輪生,通常葉脈羽狀,稀為掌狀葉脈,邊緣全緣或有鋸齒;無托葉或托葉纖毛狀。
花兩性或單性異株,為圓錐、聚傘、傘形或頭狀等花序,有苞片或總苞片;花3-5數;花萼管狀與子房合生,先端有齒狀裂片3-5;花瓣3-5,通常白色,稀黃色、綠色及紫紅色,鑷合狀或覆瓦狀排列;雄蕊與花瓣同數而與之互生,生於花盤的基部。
(1)茱萸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茱萸的功效:
1.茱萸是一種具有強心作有的中葯材,它能提高人類心肌的收縮能力,會增加血液的輸出量,平時食用可以有效提高人類的心臟工作效率,也能預防多種心臟類疾病的發生。茱萸事還有一些抗氧化成分,能清除人體內的膽固醇與自由基,對人類的高血脂與高血壓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2.茱萸能抗炎殺菌
抗炎殺菌是茱萸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含有多種天然的消炎成分,對人類身體中的葡萄球菌和腸一塌糊塗菌以及金黃色葡萄一塌糊塗菌與痢疾桿菌等多種細菌都有很明顯的消滅作用,平時可以用於人類多種細菌性疾病的輔助治療,效果十分明顯。
⑵ 真正的茱萸長什麼樣
茱萸長什麼樣子的圖片如下: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
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近於無毛,側脈6-7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稍被貼生疏柔毛。
傘形花序生於枝側,有總苞片4,卵形,厚紙質至革質,長約8毫米,帶紫色,兩側略被短柔毛,開花後脫落;總花梗粗壯,長約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裂片4,闊三角形,與花盤等長或稍長,長約0.6毫米,無毛;花瓣4,舌狀披針形,長3.3毫米,黃色,向外反卷。
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8毫米,花絲鑽形,花葯橢圓形,2室;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貼生疏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5毫米,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茱萸
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屬常綠帶香的植物。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
⑶ 重陽節的茱萸是什麼樣的
搜索詞條
茱萸
[zhū yú]
常綠帶香植物更多義項
更多圖片(12張)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漢族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
中文學名:茱萸
拉丁學名:Cornus
別稱:越椒,艾子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山茱萸目 Cornales
科:山茱萸科
分布區域: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分享
詳細解釋
植物名。香氣辛烈,可入葯。漢族民間風俗,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辟惡。 三國 魏 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西京雜記》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 吳偉業《丁亥之秋王煙客招予西田賞菊》詩:「秔稻將登農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憐。」參見「 茱萸囊 」。
分類
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
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葯,功能暖胃燥濕。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山茱萸
山茱萸別名:肉萸、棗皮、葯棗、山萸肉等。
點擊載入更多
-
手機網路
休閑娛樂,一網打盡
立即體驗
⑷ 茱萸是什麼植物,茱萸圖片介紹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屬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
茱萸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或灌木,4-10米高;樹皮灰褐色;小枝纖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和腋生,卵狀到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
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上部綠色,無毛,下部淺綠色,疏生白色,具短柔毛,腋脈密被棕色簇毛,中脈突出,上部下部,近無毛,側脈6-7對,弓形內彎曲;葉柄纖細圓柱狀,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槽,下面圓形,稍貼著生疏短柔毛。
(4)茱萸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關於茱萸的故事:
相傳,漢朝的桓景跟隨費長房學道。在重陽節上,費長房告訴桓景,桓景的家人將遭受災難。讓桓景帶著家人做一個五顏六色的錦袋,裡面裝滿了山茱萸,包在桓景的胳膊上,然後爬到高處喝菊花酒,以防災難。桓景照費長房的話做了。
當桓景晚上回家的時候,看到家裡所有的牲畜都突然死了,然後桓景知道自己已經從災難中得救了。從此,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習俗。
⑸ 請問:這是什麼植物啊
山茱萸 [shān zhū yú]
多義項
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 更多義項
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葉對生,紙質,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葉柄細圓柱形,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傘形花序生於枝側,總苞片卵形,帶紫色;總花梗粗壯,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闊三角形,無毛;花瓣舌狀披針形,黃色,向外反卷;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鑽形,花葯橢圓形;花盤無毛;花梗纖細。核果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1]
產中國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生於海拔400-1500米,稀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在四川有引種栽培。該種(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葯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葯,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概述圖片來源:[2])
中文學名
山茱萸
拉丁學名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別稱
山萸肉、肉棗、雞足、萸肉、葯棗、天木籽、實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