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圍棋的起源和發展
圍前旦並棋起源於中國。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在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才人淑女都喜愛這種棋藝。
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的19條交叉線組成,構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圍棋棋子分黑白兩色,各有180枚。圍棋對弈,千變萬化,緊張激烈。雙方動用各種技術、戰術攻擊對方,非常富有戰斗性。由於圍棋奧妙無窮,古人曾經誇張地說,只有神仙才能發明它。
圍棋是一種智力型運動,學圍棋既可鍛煉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陶冶性情,培養人們頑強、冷靜、沉著的性格。因此,它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歡迎。
隋唐時期,圍棋傳到日本,19世紀時又傳到歐洲。現在,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圍棋運動。其中,以中國、日本、韓國的圍棋運動水平最高。中國的圍棋選手聶衛平、遲模馬曉春等,都是國際著名的選手。圍棋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體育競賽項目。
(1)金元時期的圍棋子圖片多少錢擴展閱讀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不管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常以弈為尚。春秋戰國出現了像「弈秋」這樣的圍棋高手,可謂圍棋的鼻祖。春秋時,圍棋理論逐漸形成,對於圍棋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國時,圍棋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涌現出大批圍棋高手。由於社會賢達的喜愛和注意,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魏末晉初,興玄學,作為娛樂工具的圍棋也風靡一時。南北朝時圍棋在宮廷中受寵,劉宋時曾舉行全國性的圍棋比賽,選拔出278位圍棋高手。
宋明帝在位時還給棋家設置官署,授以俸祿,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我國現存最早的圍棋著作是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
唐時,圍棋有了空前發展,唐玄宗為棋手們設置了官階九品的「棋待制」,使棋手成為國家的高級文職官員,從而促使圍棋在更大更廣的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南慧跡宋更是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系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
明朝,圍棋高手輩出,女棋手薛素素頗負盛名。清王朝的前期,也是中國圍棋高手輩出的時代。黃龍士、徐星友、施襄夏、范西屏的棋藝至今仍為中外人士稱道。但是到了清道光年間,由於帝國主義入侵,清朝政府的腐敗,經濟文化衰退,圍棋的命運也日益艱難,這是圍棋史上最衰退的時期。
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才得以恢復,當代棋聖聶衛平以一己之力,數次打敗日本超一流高手,撼動了日本的霸主地位,在這崛起的關鍵時期,被曹薰鉉統治的韓國圍棋界阻擊了。
Ⅱ 圍棋發原地是在哪裡
圍棋起源於中國。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在古代,帝王將相、文人、才人淑女都喜愛這種棋藝。 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的19條交叉線組成,構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圍棋棋子分黑白兩色,各有180枚。圍棋對弈氏肢,千變萬化,緊張激烈。雙方動用各種技術、戰術攻擊對方,非常富有戰斗性。隋唐時期,圍棋傳到日本,19世紀時又傳到歐洲。現在,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圍棋運動。其中,以中國、日本、韓國的圍棋運動水平最高。圍棋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體育競賽項目。
陵川縣是世界圍棋的發源地。山西東南部陵川縣一帶民間流行一種古老棋類,當地人叫作「占方」或「走方」。楊曉國研究發現,這種古「占方」即圍棋雛型,它具備了「天元」、「四時」、「九殲嘩世星」等後世圍棋最基本的布局方位。 山西省陵川縣,歷史悠久,金元時是其發展鼎盛期,至今存留的古建築有1,300多處,如南北朝的崇安寺、唐代的真蘆含澤宮等,僅宋元時期的木結構建築就多達14座,堪稱地上古建築博物館;陵川縣森林覆蓋面積大,地理地貌復雜,在海拔1,700米的山上,有千仞絕壁,佛子山峽谷,神奇溶洞等奇景,有「清涼勝境」之美譽,夏季正常氣溫在22℃-24℃之間。 山西陵川棋子山,做為中國圍棋發源地,越來越被社會關注。
Ⅲ 圍棋是什麼國家發明的
圍棋是中國發明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因為黑方先走佔了便宜,所以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
(3)金元時期的圍棋子圖片多少錢擴展閱讀:
圍棋棋具
1、棋子:棋子分黑白兩色。多為扁圓形(也有雙面突起的應氏棋子)。棋子的數量以黑白子各180個為宜(參見中國圍棋規則(2002版))。棋子呈圓形。
2、棋盤:盤面有縱橫各十九條等距離、垂直交叉的平行線,共構成19×19=361個交叉點(以吵敬銷下簡稱為「點」)。盤面上標有九個小稿胡圓點,稱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上(讓先除外)。棋盤可分為「角」、「邊」以及「中腹」。
3、棋鍾:也叫計時器,在正式的比賽中可以使用計時器對選手的時間進行限制。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計時器。
4、棋譜:它為記錄棋局的工具,通常升游以筆記本的形式出現。
Ⅳ 圍棋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
圍棋的起源與歷史 1:圍棋的起源 "下棋"也稱"對弈"。 "弈"是圍棋最古老的稱謂。 在先秦典籍中屢見,但"圍棋"一詞 卻少見, 迄今所知關於圍棋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知圍棋起源於春秋中葉之前的中國。 2:漢前至漢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圍棋已成為一種游戲在社會上流行。春秋戰國的文獻上,屢次出現圍棋的記載。 (2):西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便全國,但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 (3):東漢時期 到東漢時期,圍棋的發展出現了良好的開端。出現了班固(〈弈旨〉)、李尤(〈圍棋銘〉)、黃憲(〈機論〉)、馬融(〈圍棋賦〉)等一批旅叢圍棋理論的奠基者,使圍棋逐漸為士大夫所重視。東漢王朝的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動盪時期,文化思想活躍起來,圍棋活動發展迅猛。 3:魏晉時期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盛行圍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圍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東吳圍棋風靡一時,名手輩出,也就出現了對局的記錄,這就是圍棋史上有 名的"吳圖"。 (2):西晉時期: 西晉時期,圍棋全面興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好弈,為圍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3):東晉時期: 東晉時期,棋風昌盛,逐步理論化,出現了王導、王恬、江彪等弈壇高手。此階段最出名的 品棋專家是范汪,曾與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晉弈風的迅速發展(《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僅僅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並具有九大標志: (1)南朝帝王盡管棋藝高低懸殊,但他們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著力地倡導圍棋; (2)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3)圍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5)圍棋專著的問世在數量上超過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 (7)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特為當代史家載入史冊; (8)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 (9)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范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認為博緩塌弈有廢事、賭博之嫌,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 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2):唐朝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 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制度,這是我國圍 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志。盛唐國手以王積薪成就最大。圍棋步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 6: 五代 (1):五代時期 唐朝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人稱五代。戰火不斷,圍棋水準擾鎮圓大 大下降。 (2):十國時期 十國時期,處於割據階段,各國圍棋水準不同,雖有佼佼者,但終因勢小而不成氣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吳越的錢氏家族。 7: 宋 (1):宋代 宋太宗親自創制棋勢,還搜羅了大批圍棋高手養於宮廷。使宋代一開始就從高起點起步,進 入昌盛階段。到宋哲宗時期,職業國手十分活躍,職業圍棋迎來了有一次發展高潮。這時出現了 國手劉仲甫。他是我國棋史上繼盛唐王積薪之後的又一個界標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時期,宮廷弈 壇的女弈發展呈現高潮。南宋亦重圍棋,但因嬉誤政,朝廷腐敗。至晚宋時期,圍棋活動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為主體,最傑出的人物當屬劉克庄。 8: 遼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國圍棋的衰退時期,但是元代圍棋的普及程度卻不遜於南宋,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戲弈相當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導下,朝弈曾盛極一時。 元代圍棋發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經〉一書的編纂問世。〈玄玄棋經〉是江西廬陵圍棋高手嚴德甫於晏天章合作的傑出成果。〈玄玄棋經〉堪稱是我國古代綜合型棋藝著作的光輝典範。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文弈之風衰退。但宮廷棋壇卻呈現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傳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樂年間,棋類運動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永、宣時期的有記載的高手如: 錢允升、唐理、張應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圍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職業圍棋出現了良好興盛勢頭,並出現了歷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會。代表人物:趙涓、趙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間以李東陽、楊一清為代表的士大夫圍棋之風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階層的圍棋熱潮,而且也開動了明代後期名公巨卿紛紛游揚弈道的全新格局。他們還直接促成了明中葉圍棋流派的形成。京師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動的必然結果。我國士大夫圍棋實際形成了京 派和蘇派兩大陣營,共同開創了弈壇的振興局面。以古越文化為先肇的徽州,其弈壇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稱徽州派),其開代祖師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壇最負盛名的當屬過百齡。過百齡以創新的著法,結束了舊式套路的時代,為 圍棋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圍棋呈現群雄爭霸局面,出現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懶寧、周東侯、汪漢年、黃龍士。康熙初黃龍士成名之後,弈壇傑出人物是黃龍士和徐星友,人稱"黃徐時代"。 圍棋繼"黃徐時代"之後,便進入了四大家時代。四大家活躍與康熙後期至乾隆年間,從技術上說,中國圍棋已經攀登上了座子時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國圍棋史上享有無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創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棋藝高峰,兩人並稱為"棋聖"。從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沒落。 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圍棋運動進入低潮。晚清棋界最傑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陳子仙。兩人卒後,清末棋壇徹底衰落。
Ⅳ 圍棋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圍棋大約在4000多年前由堯發明。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之鼻祖,圍棋至今搭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源正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出版的《大英網路全書雹枝悔》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圍棋發明的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
Ⅵ 圍棋的價格
看你的圖片,好像是5cm的棋盤,我用過別人的,但是沒有買過。我猜大概二、三百塊的樣子吧。
棋子的話,應該分單面跟雙面兩種。國內一般用單面,雙面棋子日韓棋手用。
只要你喜歡,棋子棋笥棋盤全部分開買都可以。
如果是在文具店買猜滑團,玻璃的棋子也就十幾塊,磨砂玻璃的二三十,塑料的更便宜。這三種棋子都是塑料棋笥,裡面附送塑料紙棋盤一張。
文具店可提供最好的棋子是石頭和雲子的,這兩種價格比較高,一般文具店裡賣的大概一百塊吧,但是可以講價。這穗橘種棋子是草編的棋笥,也送塑料紙棋盤。雲子透光,手感也很好,價格就比較高啦。
現在還有其他幾種華麗麗的棋具……僅供參考。
比如瑪瑙棋子,貌似是一萬塊左右。榧木棋盤,這個超級貴的,如果只是棋盤還讓悄比較便宜,棋桌的話……如果你打算買最好也准備一萬塊。
Ⅶ 圍棋子仿玉子怎麼保養
如何清洗 ,可以參考下面的圖片
清洗材料如:水,盆,泳衣粉等輔助慶蠢激材料譽襪
如保養方案參考如下
一是不要在硬金屬或堅石上擊打,以免碎裂。
二是如果出現污跡,可用洗滌劑檔塌兌適量溫水擦洗,黑子洗凈曬干後用少許無機油類(如發油)擦拭,一副黑子取3-4滴發油均勻擦拭,即可恢復原有光澤。有的人用綿羊油的潤唇膏,效果也可。
三是經常使用,能使雲子色澤更佳,手感更好。
希望以上列舉的這些對你有所幫助。
Ⅷ 圍旗的來歷以及起源、游戲規則
1:圍棋的起源
"下棋"也稱"對弈"。 "弈"是圍棋最古老的稱謂。 在先秦典籍中屢見,但"圍棋"一詞 卻少見, 迄今所知關於圍棋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知圍棋起源於春秋中葉之前的中國。
2:漢前至漢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圍棋已成為一種游戲在社會上流行。春秋戰國的文獻上,屢次出現圍棋的記載。
(2):西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便全國,但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
(3):東漢時期
到東漢時期,圍棋的發展出現了良好的開端。出現了班固(〈弈旨〉)、李尤(〈圍棋銘〉)、黃憲(〈機論〉)、馬融(〈圍棋賦〉)等一批圍棋理論的奠基者,使圍棋逐漸為士大夫所重視。東漢王朝的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動盪時期,文化思想活躍起來,圍棋活動發展迅猛。
3:魏晉時期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盛行圍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圍棋水準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東吳圍棋風靡一時,名手輩出,也就出現了對局的記錄,這就是圍棋史上有 名的"吳圖"。
(2):西晉時期:
西晉時期,圍棋全面興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好弈,為圍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3):東晉時期:
東晉時期,棋風昌盛,逐步理論化,出現了王導、王恬、江彪等弈壇高手。此階段最出名的 品棋專家是范汪,曾與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晉弈風的迅速發展(《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僅僅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並具有九大標志:
(1)南朝帝王盡管棋藝高低懸殊,但他們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著力地倡導圍棋;
(2)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3)圍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5)圍棋專著的問世在數量上超過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
(7)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特為當代史家載入史冊;
(8)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
(9)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范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認為博弈有廢事、賭博之嫌,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 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2):唐朝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 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制度,這是我國圍 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志。盛唐國手以兄唯困王積薪成就最大。圍棋步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
6: 五代
(1):五代時期
唐朝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人稱五代。戰火不斷,圍棋水準大 大下降。
(2):十國時期
十國時期,處於割據階段,各國圍棋水準不同,雖有佼佼者,但終因勢小而不成氣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吳越的錢氏家族。
7: 宋
(1):宋代
宋太宗親自創制棋勢,山運還搜羅了大批圍棋高手養養於宮。使宋代一開始就從高起點起步,進 入昌盛階段。到宋哲宗時期,職業國手十分活躍,職業圍棋迎來了有一次發展高潮。這時出現了 國手劉仲甫。他是我國棋史上繼盛唐王積薪之後的又一個界標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時期,宮廷弈 壇的女弈發展呈現高潮。南宋亦重圍棋,但因嬉誤政,朝廷腐敗。至晚宋時期,圍棋活動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為主體,最傑出的人物當屬劉克庄。
8: 遼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國圍棋的衰退時期,但是元代圍棋的普及程度卻不遜於南宋,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羨念戲弈相當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導下,朝弈曾盛極一時。
元代圍棋發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經〉一書的編纂問世。〈玄玄棋經〉是江西廬陵圍棋高手嚴德甫德甫於章合作的傑出成果。〈玄玄棋經〉堪稱是我國古代綜合型棋藝著作的光輝典範。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文弈之風衰退。但宮廷棋壇卻呈現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傳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樂年間,棋類運動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永、宣時期的有記載的高手如: 錢允升、唐理、張應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圍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職業圍棋出現了良好興盛勢頭,並出現了歷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會。代表人物:趙涓、趙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間以李東陽、楊一清為代表的士大夫圍棋之風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階層的圍棋熱潮,而且也開動了明代後期名公巨卿紛紛游揚弈道的全新格局。他們還直接促成了明中葉圍棋流派的形成。京師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動的必然結果。我國士大夫圍棋實際形成了京 派和蘇派兩大陣營,共同開創了弈壇的振興局面。以古越文化為先肇的徽州,其弈壇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稱徽州派),其開代祖師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壇最負盛名的當屬過百齡。過百齡以創新的著法,結束了舊式套路的時代,為 圍棋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圍棋呈現群雄爭霸局面,出現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懶寧、周東侯、汪漢年、黃龍士。康熙初黃龍士成名之後,弈壇傑出人物是黃龍士和徐星友,人稱"黃徐時代"。
圍棋繼"黃徐時代"之後,便進入了四大家時代。四大家活躍與康熙後期至乾隆年間,從技術上說,中國圍棋已經攀登上了座子時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國圍棋史上享有無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創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棋藝高峰,兩人並稱為"棋聖"。從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沒落。
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圍棋運動進入低潮。晚清棋界最傑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陳子仙。兩人卒後,清末棋壇徹底衰落。
Ⅸ 圍棋的發明者是誰
問題一:圍棋的發明者是誰? 我國最早關於圍棋起源的傳說是堯舜以棋教子的故事。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讓賣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一種推測,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虛納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這些只是眾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眾。
問題二:圍棋是誰發明的????? 圍棋起源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著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堯、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說明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卷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系,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差滑沒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說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著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游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游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向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
問題三:圍棋是誰發明的?起源於何時? 1:圍棋的起源 下棋也稱對弈。 弈是圍棋最古老的稱謂。 在先秦典籍中屢見,但圍棋一詞 卻少見, 迄今所知關於圍棋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知圍棋起源於春秋中葉之前的中國。 2:漢前至漢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圍棋已成為一種游戲在社會上流行。春秋戰國的文獻上,屢次出現圍棋的記載。 (2):西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便全國,但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僅僅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並具有九大標志: (1)南朝帝王盡管棋藝高低懸殊,但他們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著力地倡導圍棋; (2)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3)圍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5)圍棋專著的問世在數量上超過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 (7)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特為當代史家載入史冊; (8)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 (9)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范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認為博弈有廢事、賭博之嫌,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 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2):唐朝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 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制度,這是我國圍 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志。盛唐國手以王積薪成就最大。圍棋步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 7: 宋 (1):宋代 宋太宗親自創制棋勢,還搜羅了大批圍棋高手養於宮廷。使宋代一開始就從高起點起步,進 入昌盛階段。到宋哲宗時期,職業國手十分活躍,職業圍棋迎來了有一次發展 *** 。這時出現了 國手劉仲甫。他是我國棋史上繼盛唐王積薪之後的又一個界標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時期,宮廷弈 壇的女弈發展呈現 *** 。南宋亦重圍棋,但因嬉誤政,朝廷腐敗。至晚宋時期,圍棋活動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為主體,最傑出的人物當屬劉克庄。 8: 遼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國圍棋的衰退時期,但是元代圍棋的普及程度卻不遜於南宋,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戲弈相當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導下,朝弈曾盛極一時。 元代圍棋發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經〉一書的編纂問世。〈玄玄棋經〉是江西廬陵圍棋高手嚴德甫於晏天章合作的傑出成果。〈玄玄棋經〉堪稱是我國古代綜合型棋藝著作的光輝典範。 9: 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時
問題四:圍棋起源於何時,發明者又是誰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問題五:圍棋的來歷,出處,時間,和發明人分別是什麼? 圍棋的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問題六:圍棋的創始人是誰啊 傳說是堯發明的,但具體怎樣還沒確切考證,不過在中國四千年前的古墓中已有了圍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圍棋實物,應該是勞動人民發明的圍棋的起源與歷史
1:圍棋的起源
下棋也稱對弈。 弈是圍棋最古老的稱謂。 在先秦典籍中屢見,但圍棋一詞 卻少見, 迄今所知關於圍棋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可知圍棋起源於春秋中葉之前的中國。
2:漢前至漢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圍棋已成為一種游戲在社會上流行。春秋戰國的文獻上,屢次出現圍棋的記載。
(2):西漢時期
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便全國,但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
(3):東漢時期
到東漢時期,圍棋的發展出現了良好的開端。出現了班固(〈弈旨〉)、李尤(〈圍棋銘〉)、黃憲(〈機論〉)、馬融(〈圍棋賦〉)等一批圍棋理論的奠基者,使圍棋逐漸為士大夫所重視。東漢王朝的滅亡後,我國歷史進入了動盪時期,文化思想活躍起來,圍棋活動發展迅猛。
3:魏晉時期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盛行圍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圍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東吳圍棋風靡一時,名手輩出,也就出現了對局的記錄,這就是圍棋史上有 名的吳圖。
(2):西晉時期:
西晉時期,圍棋全面興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好弈,為圍棋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 條件。
(3):東晉時期:
東晉時期,棋風昌盛,逐步理論化,出現了王導、王恬、江彪等弈壇高手。此階段最出名的 品棋專家是范汪,曾與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晉弈風的迅速發展(《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4: 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僅僅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並具有九大標志:
(1)南朝帝王盡管棋藝高低懸殊,但他們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著力地倡導圍棋;
(2)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3)圍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
(5)圍棋專著的問世在數量上超過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
(7)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特為當代史家載入史冊;
(8)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
(9)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范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 認為博弈有廢事、賭博之嫌,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5: 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 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2):唐朝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 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制度,這是我國圍 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志。盛唐國手以王積薪成就最大。圍棋步入了第二個......>>
問題七:圍棋是誰發明的 圍棋是堯帝發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圍棋最早被稱為「弈」或「棋」,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看到圍棋在東南亞國家很受歡迎的情況,如記錄沿途風光的馬觀的《瀛涯勝攬》就說:「三佛齊國俗好……弈棋。」
我是搬來的
【故紙堆】圍棋是誰發明的_手機報掌上專欄_威海大眾網
weihai.dz/...03
問題八:圍棋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
現代圍棋由日本發展而來,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復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之一。
問題九:國際象棋的發明人是誰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鬥游戲之一,和中國的圍棋、象棋和日本的將棋同享盛名。一般認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這類游戲。當時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國際象棋在著法上簡單得多,它們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戰車和大象。在棋盤上,國王和他的維齊(即今天的後)統帥一切。據多數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從印度逐漸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波斯和歐洲。11世紀時盛行於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紐斯很喜歡的一種消遣。
這種游戲一傳到西方,有個別棋子的名稱和設計便與當時歐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會階層掛上了鉤。王和兵當然沒有改變。大象在印度軍隊中是一種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則由主教替代,主教在當時中世紀教會中頗有權力,而大象在西方戰事中沒有人知道其威力無比。棋史學家列維在敘述第二次普尼克戰爭中漢尼伯曾經在義大利本土上使用獸力作戰。印度棋盤上的武士,變成了馬,世人公認為是騎士制度的一個代表。古戰車變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則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於波斯文ruhk(戰車的意思)或者是出於義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後,維齊轉而名為後,是中世紀宮廷的主要人物。
15世紀末,國際象棋規則在歐洲起了一個自然而然的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後從依附於王而變成在棋盤上極具威懾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時可以選走兩格,象可以在斜線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夠和車易位。這些變化可以說已經和今日世界上159個國家和地區所開展的國際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這種走法已被當今國際棋聯這個國際象棋世界性組織所屬的500萬注冊棋手所認可。直到進入20世紀時,國際象棋仍被認為是貴族和富有閑人的游戲。而今天,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 *** 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使得國際象棋逐漸普及起來。如果說,國際棋聯現有五百萬注冊棋手和數以億計會下國際象棋(據國際棋聯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數字,現全世界大約有三億)的人,那麼,其中除了少數尖子棋手把它作為藝術和終生職業外,其餘都是這種游戲的愛好者。
的確,在前蘇聯和接過前蘇聯國際象棋王國旗幟的俄羅斯,國際象棋是國家體育,被奉為國棋,比足球更受人喜愛。由於國家和群眾的大力推動,在20世紀40年代以來,前蘇聯特級大師們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國際象棋的棋壇,雖然他們的優勢很快受到了英國、美國等西方國際象棋強國的挑戰。
在所有棋盤游戲中,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游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於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跳棋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制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將棋和中國的圍棋、象棋。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尤其是,國際象棋具有古老的和顯眼的歷史。這種游戲對許多國家數百年來的文化階層間有著連綿不絕的延續性。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千年以前的局面。這些棋局,迄今尚能引起許多棋手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