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陽的北陵和東陵,分別葬著哪個皇帝
北陵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極,東陵葬的是葬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1、皇太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譯黃台吉、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沈陽昭陵,死後其第九子福臨即位。
2、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1)沈陽福陵有多少雕像圖片擴展閱讀:
盛京三陵:
位於遼寧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也稱東北三陵,是開創滿清皇室基業的祖先陵墓。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清東陵、清西陵,構成了一組清朝帝陵體系,濃縮了清朝的歷史。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區坐落在沈陽市東北11公里處,佔地近54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2座(組)。
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
陵墓面臨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清幽。晉謁此陵時,由正紅門到碑樓,須登108級石階;建築物隨坡勢起伏而顯得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後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與福陵同年竣工,經康熙、嘉慶增建,陵區佔地面積近48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38座(組)。
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護譽擾以繚牆,極似一座小城。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
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岩台階為底座,黃琉璃瓦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牆,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
方城北端為寶城,寶城為月牙形,城內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墓室。登上寶頂四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小,佔地僅1.1萬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於公元1598年,是滿清皇族的祖陵,坐落於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城西21公里處的永陵鎮。
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
陵宮由下旅稿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窯、果樓等部分組成。啟運山如屏風矗立背後,蘇子河如玉帶飄過陵前,河對岸的煙囪山與啟運山遙相呼應,使地處群山環繞中的永陵顯得十分壯闊。
清皇室把永陵視為"兆基帝業欽龍興"之地,所以終年香火不斷。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9次親來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慶鎮旦代的國家典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陽東陵
網路——清昭陵
② 沈陽十景的十景之二:沈陽福陵
天柱山前太祖威,
前朝陵寢映余輝。
雄風不現滄桑路。
遊客匆匆向晚歸。
福陵(又稱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敏備辯赫那拉氏的陵墓。 東陵位於沈陽市區東北部丘陵地帶,是東陵風景區的中心橋缺。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滾陸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福陵建成。1929年,奉天政府將福陵開辟成公園,因位於市區東部,故得此名。福陵是沈陽名勝古跡之一,具有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傳統和滿族文化風格。道路兩側聳立著成對的華表、駱駝、獅子、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級台階,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這是陵園的主體,方城後面為月牙形寶城,寶城正中是突起的寶頂,下面是埋葬努爾哈赤和葉赫那拉氏的地宮。氣勢宏偉,古樸典雅,清幽肅穆,令東陵依山傍水人流連忘返。
陵園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南面中央為單檐歇山式正紅門三楹,拱門三道。門內參道兩側成對排列著石獅、石馬、石駝、石虎等石雕。平地盡頭,利用天然山勢修築了一百零八蹬石階,以象徵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過了石橋,正中為碑樓,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門,下為須彌座式台基,內立清聖祖玄燁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刻,記載著努爾哈赤的功績。
再北的城堡式建築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樓。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進門迎面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後洞門之上設明樓,內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也叫月牙城。寶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寶頂,下為埋置靈柩的地宮。福陵建築群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將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異於關內各陵的獨特風格。
③ 東陵公園是誰的墓
沈陽東陵,又稱「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位於沈陽市區東北部丘陵地帶,距市區約十八公里。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前段猜「盛京三陵」。東陵公園始建於公元1629年 (天聰三年),到慧型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群。

④ 沈陽東陵的介紹
沈陽東陵,又稱「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橋高飢的陵墓,位於沈陽市區東北部丘陵地帶,距市區約十八公里。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選好陵址於沈陽城東的石嘴頭山,開工建設,到順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並從東京(現遼陽)遷孝慈的梓宮遷此與努爾哈赤合葬,遂將石嘴山改稱天柱山。1929年,奉天政府將福陵開辟成公園。因位於市區東部,改稱東陵。東陵是沈陽名勝古跡之一敏返,前臨渾河,後倚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凌雲,占念猛地19.48萬平方米,具有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傳統和滿族文化風格。
⑤ 沈陽東陵是誰的墓地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
沈陽東陵指清福陵,清福陵,又稱沈拆櫻褲陽東陵,位於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為盛京三陵之一。天聰三年(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
沈陽東陵的建築特點
清福陵建築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正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寶城區。陵寢建築群由下馬碑、石牌坊、正紅門、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階、神功聖德碑樓、滌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旅簡配殿、西配殿、焚帛爐、二柱頌侍門、石五供、大明樓、寶城等組成。
⑥ 大清帝國十二帝的雕像在哪
大清帝國十二帝的雕像在沈陽皇寺廣場。
分別為:清太祖努爾哈赤雕像、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
(6)沈陽福陵有多少雕像圖片擴展閱讀
1、清太祖努爾哈赤雕像: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葬於沈陽清福陵。
2、清太宗皇太極: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3、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葬於清東陵之孝陵。
4、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順治帝第三子,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葬於景陵。
5、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葬於清西陵之泰陵。
6、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7、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第五納塌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8、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洞慧帝第二子,葬於清西陵之慕陵。
9、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葬於定陵。
10、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衫掘,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在位十三年,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11、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在位三十四年,葬於清西陵之崇陵。
12、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⑦ 位於沈陽的昭陵和福陵分別是誰的陵墓
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的陵墓。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福陵公園又稱「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
(7)沈陽福陵有多少雕像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最神秘的三個墓
1.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其中在黃巢之亂中,黃巢共動用40萬大軍挖掘,陵寢主峰梁山都被挖掉了一半,還是沒有找到地宮的入口。
2.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內藏玄機,秦始皇陵地下布置了用水銀做的江散純河湖海,今尚殘留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森畢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如果,挖掘技術不夠成熟的話,很有可能會造成陵墓的破壞,所以,絕不可以冒險而為。
3.成吉思汗的墓,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到時發現的不少,但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幾百年來也沒有此掘芹發現。
網路-秦始皇陵
網路-乾陵
⑧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墓被盜過嗎遭倒什麼破壞
都沒被盜掘過,雖然經歷過戰亮野亂,但也沒有遭受到什麼破壞。
1、福陵位於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伏鍵消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爾哈赤的後妃葉赫那拉氏、烏拉那拉氏等人葬於此處。
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闢作公園,因其位於市區的東部而得名東陵,目前除方城明樓曾毀於雷火後又修復外,其餘皆保存完好。
2、清昭陵,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缺知極的陵墓,位於盛京(沈陽)北部,因此也稱「北陵」。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8)沈陽福陵有多少雕像圖片擴展閱讀:
昭陵的研究價值:
清昭陵建築群融滿漢民族建築藝術於一體,體現了早期喪葬理念逐漸漢化時的皇陵建築形式與格局,是滿漢民族建築藝術、喪葬理念相融合的實物例證,清昭陵是清初關外較為類型的一座帝王陵寢建築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喪葬藝術和滿文化的演進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清昭陵的建築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要素,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屬性,揭示出特定歷史階段下文化交流的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