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古代民間香爐圖片大全

古代民間香爐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10-03 14:07:37

Ⅰ 古代祭祀用的香爐有哪些形狀

古瓷香爐器型豐富,但總體上看不外乎鬲式、魚耳、鼓釘、蓮瓣、三足、五足、筒式爐等。托爐 流行於南朝的一種爐式。爐口外敞,平底,蹄形三足,立於敞口直壁平底淺盤中。這種爐式是托盤熏爐向三足爐過渡的一種形式。這類青瓷爐是六朝一種專供祭祀的供器,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宗教的虔誠。 鼎式爐 清初出現了一種祠廟成套使用的「鼎」字形青花香爐,爐體為三節組成,上部為長方寬沿盆形,中腹呈四方形,下部為腹足,四足外撇,造型雄渾敦厚,青花紋飾流暢。 缽式爐 因爐體似缽而得名。明末清初廣為流行。唇沿外侈,圓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冬青釉、灑藍釉、霽藍釉等裝飾品種。 筒式爐 又稱三足尊式爐,因爐身作筒狀而得名。宋代燒造筒式爐的瓷窯有汝窯、官窯、龍泉窯等窯。宋代筒式爐口、底直徑幾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數道弦紋為飾。北宋官窯燒制一種筒式爐,口、底向內微斂,腹底貼有三足。元代開始,筒腹下部逐漸收小,器底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數幾乎與底平,但仍然起支撐作用。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制的器形比較規范,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凸,與器身凸起的弦紋相呼應。而民窯所燒制的器形開始變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一。弘治時期,部分製品唇口向外侈,有些燒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爐底中心下凸,成為支撐面,三足僅為一種裝飾。 漢錯金博山爐圖片不一一載入,藝驛網精品頻道,搜香爐,看類型的香爐。

Ⅱ 這是古代石香爐嗎

看著不太像,香爐一般都有耳,也就是上邊的手柄類的東西,題目圖中的明顯沒有,所以不太像。

Ⅲ 古代香爐有那些請邦邦忙解答

現代銅香爐本以仿古居多,雖然質地相同但是不同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卻把他們做成了作成種種形式。圍繞香爐的自身意義在演變,大膽創新,造型新穎,比例協調大方,比起古代香爐,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濃了些色調,更加象徵著國家的文化底蘊。現代銅香爐用途亦有多種,有熏衣銅香爐﹑或陳設銅香爐﹑或敬神供佛銅香爐。
高27厘米、爐口直徑26厘米,爐身有款識,上款為「光緒癸卯年季冬榖旦」,正款為「德溥南天」,下款為「沐恩弟子宣光德和號袁銘初敬涭,粵東省城天平街天成店造」,材質為黃銅、獸頭耳,爐身爐底連為一體。
這件爐雖然只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是比起來同時期所造的爐來,從它的特徵、整體用料、做工來看,這是那個時期的最高檔的東西了。這個爐直觀來講,一個是它的個頭比較大,它的用銅非常的講究,就跟它的重量有關,這個爐是有30多斤重,非常的沉,所以說它用銅的質地非常好。再一個就是它這個爐,本身是仿照那個大明宣德爐的樣式所做的,但是一般的爐都是座跟爐是分開的,這個是合在一起的,它那鑄造的難度就加大了。再一個就是它那兩個獅子的獸頭,雕工刻的非常精緻,非常的到家,整體感覺這件爐,它的線條非常的流暢,有一種非常古樸的一種感覺

Ⅳ 香爐都有多少種,附上圖片加解釋。

香爐目錄[隱藏]

定義
中國香爐文化
香爐解析
宗教用香爐

[編輯本段]定義
香爐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作成種種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香爐也可指指廬山香爐峰。
[編輯本段]中國香爐文化
我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我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筆者收藏的200餘尊古代陶瓷香爐,可以看出祭祀文化發展的軌跡。
「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並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鍾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朴自然,不帶托盤。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隻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說到盛唐,自然會聯想到膾炙人口的唐三彩。唐三彩香爐比較少見,露胎為粉紅色,黃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顯得沉穩雄健。拿在手裡忽發奇想:當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渾身洋溢著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形式去表達、去寄託、去宣洩、去張揚自己高昂甚至亢奮的精神和情緒,唐三彩正是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大唐氣魄。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由於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香爐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仿製。宋耀州窯香爐,它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貼塑一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明萬曆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曆五彩器製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極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須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沉思,或伏案揮毫。頸部有「大明萬曆年制」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景德鎮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製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了.
[編輯本段]香爐解析
香爐,對華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
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
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凈雜念而使精神集
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
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
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
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
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
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
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
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
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
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
前垂著刺綉的爐圍,很庄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
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卧香爐則
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
放在卧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
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
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
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
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
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
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後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於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的意義了。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供養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塗(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好的香,令人心曠神怡,只一枝就夠了。但許多禮佛的人,不懂燒香的意義,把佛菩薩當神拜,常常燃一大把香插在香爐內,熏得人淚水直流,甚至香爐起火燃燒;有些人甚至把香爐灰抓回去當靈丹妙葯,真愚痴得可憐。
宣德香爐
明代宣德三年創制銅爐,遂開銅鑄香爐之先河。宣德爐配料嚴格,冶煉尤精,一般須經過六至十二煉。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
明萬曆青花乳足爐
明代萬曆年間,是明朝衰落時期,政治黑暗腐敗,貴族窮奢極欲,連年天災兵燹,百姓飢寒交迫,社會矛盾空前激化。萬曆皇帝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不惜徵用大量人力、物力,為自己建造定陵。明朝這一時期的瓷器質量,也因朝政的無能而每況愈下。
這尊明萬曆青花乳足爐,出自景德鎮窯,是那個時代工藝的典型代表。它直徑22厘米,高9厘米,青花鸚鵡牡丹圖案,枝繁葉茂,畫面構思精巧,線條流暢。
在日常生活中,鸚鵡是一種人見人愛的吉祥鳥,羽毛艷麗,體態優美,聰明伶俐,經馴養後可模仿人語,在古代的達官貴族和書香門第之家都飼養這種鳥作為寵物,它是地位、財富以及文化素養的象徵和表現。畫面上的鸚鵡目光炯炯,嘴唇緊閉,展翅欲飛,飛向它所嚮往的地方。在此,鸚鵡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展翅欲飛的鸚鵡與春風里富貴的牡丹結合在一起,一動一靜,兩者結合,立體感非常強,整個畫面因此而生動自然,清新脫俗,呈現出熱情、奔放的人文情懷。
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而怒放之態,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譽,以花大色艷、絢麗多姿名揚天下。中國人有喜好牡丹之傳統,在我國,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俗語道:「穀雨三朝看牡丹。」中原大地處處盛開著雍容華貴的牡丹。唐代詩人皮日休《牡丹》雲:「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最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隻小蜜蜂來補白,畫面又增添了幾分動感。
無論是鸚鵡,還是牡丹,所有構圖,均採用單線繪制,這些線條如鋼絲一般挺拔,遒勁有力,讓人驚嘆不已。爐內胎施的是青白釉,釉肥色正。上下兩節,留有介面縫隙,為明代製造的瓶、爐等瓷器常見的工藝特點。而這尊爐的介面處,修胎精緻平整,介面完全被釉料所覆蓋。只有用手輕輕撫摸時,略微高低不平的介面,才會讓你感覺介面之所在。仔細觀察,爐內還有一些小黑點,零星地撒在爐底,這便是俗稱的窯粘,是燒制瓷器時草木灰飄落留下的。如今,窯粘已成為鑒定瓷器真偽的秘訣之一。足底露胎處可見所用瓷土為典型的乳白色高嶺土。爐的三隻乳足極其飽滿,留有較深的摩擦痕跡,應該是寺廟或大戶人家祭祀用的禮器,是傳世之精品。
這尊香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青花釉料發色比較純正。明末從嘉靖年始,從西域運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稍高,則青花色便呈鮮艷幽箐;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藍。由於回青料價格昂貴,到萬曆末至天啟年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此爐上的青花色澤明亮清新,應是萬曆年初中期的器物。
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為了仿得「真」一點,製造商經常採用拋光方法,即用馬鈴薯或獸皮,將其不斷摩擦,直到達到亞光的效果。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常會在瓷器表面留下諸多摩擦的痕跡。這尊香爐不同,它燒造時的火候較高,而且均勻,釉光至今悅目可人;又經過大自然幾百年歲月的磨礪,更是寶光熠熠,與新仿品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南北朝博山香爐
南北朝博山香爐小巧玲瓏,造型新穎,令人愛不釋手。我收藏瓷器近20年,還第一次謀面,可見其珍貴。
博山香爐也稱博山爐,又名熏爐,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圖中的這個南北朝博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1厘米,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細美觀,螺紋狀雕刻,像燃燒的火把,熱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巒疊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個山脈錯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頂,正好為13條,這在我國傳統文化里是個吉祥的數字。博山香爐上有四個小洞,當爐腹內焚燒香料時,煙氣便從鏤空的「山中」飄逸而出,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它下半部分為盞形托,底為平底,釉面為米黃色釉,不施化妝土,除局部積釉處略厚外,施釉均勻,釉面有不少細小開片。蓋、爐吻合,渾然一體。
博山香爐流行於漢、晉時期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博山爐出現在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六朝《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唐李白《楊叛兒》詩雲:「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熏香時香煙繚繞的迷人意境。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於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就是見證,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圖上的這尊博山香爐出自江西省洪州窯,風格上明顯受到北方瓷窯的影響。我曾到洪州古窯遺址考察,那裡土地褐紅色,大小水塘遍布。據說池塘的底部,沉澱著厚厚的一層灰白色粘性膠泥,這膠泥便是瓷器燒造的原料。但洪州窯釉料中含有較多的植物灰,且多數產品的胎土原料淘洗不純,為了彌補胎質、釉面的缺陷,工匠大量施用化妝土。與之不同的是,這尊博山爐沒有上化妝土,釉面和胎結合得非常緊密,沒有常見的剝釉現象,瓷胎的燒成溫度超過1200℃,敲擊時聲音清亮,是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瓷器。
北宋陶蓮花香爐
這尊灰色陶器蓮花香爐,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看上去比較大氣,造型比較別致,拿在手裡分量較輕,十分罕見。我為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曾遍訪各地古窯遺址,但對這尊香爐出處,無法作出判斷。據朋友講他從福建與江西交界處購得。從器物底座造型風格來看應該是北宋中期的東西,但當時中原大地早已流行瓷器生產,「秦磚漢瓦」的陶器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絕大部分地方已不再生產陶器,擺在我們眼前的是實實在在的陶器香爐,讓人不得不重新加以思考。
蓮花瓣片片向上,自然微微收口,顯得十分莊重。蓮花瓣爐身竟達五層之多,錯落有致,下有連結一體的三層台基,比例得當,沉穩典雅。從灰陶釉色剝落之處可看出來,胎骨為橘紅色陶土,燒制溫度在850℃左右。從蓮花造型的香爐來看,很大程度上同中國佛教文化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系。自東漢佛教流入中國本土後,蓮花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寺廟里通常所見的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他身穿通肩大衣,手持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觀世音以大慈大悲而名聞天下,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她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世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引導信徒脫離塵世,幫助世人解除災難,到達荷花盛開的凈土。《法華經》詳細介紹了觀音菩薩的功德,以及解救災難的種種事跡,她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人們在翻讀佛經典籍時,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甚至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不少是用蓮子串成的。
蓮花,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我國文人雅士也十分看重蓮花,與梅、蘭、竹、菊等相比,蓮花具有更為豐富、更加復雜的文化內涵。蓮花在生殖崇拜、儒家實用功利、佛教佛性與修行、理學人格修養等四個方面內容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古詩十九首》中有詩雲:「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南朝樂府民歌》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這些詩歌的意境高遠,反映了現實生活,令人回味無窮。人們可以看到荷花的芳容,領略到「紅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
陶器蓮花香爐,可見它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厚,在北宋瓷器的一統天下之中,這尊陶器蓮花香爐,可謂獨領風騷。
明代漆器大香爐
香爐,是古代一種鼎爐形器物,舊時廟堂里的香爐大多為銅、鐵鑄成,有些器型較小的香爐是用玉、石、陶、瓷、木、銅等製成,置於幾案,實用、觀賞兩相宜。有蓋之香爐,可內置香料,點燃後,香霧煙氣自蓋孔中裊裊升騰彌漫,時聚時散,給人以無限之遐想。
此件明代大型漆器香爐高157cm,爐身直徑60cm,由底足連托泥、腹部爐身和頭部龍馬爐蓋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仿商周青銅鼎,爐身仿三足圓鼎,爐腳則仿四足方鼎,把圓鼎之柔和與方鼎之剛勁融為一體。爐蓋上的龍馬為龍頭馬身帶飛翼,爐之腹足相連處為神龜,爐足為象鼻。綜觀整個寶爐,外形簡練,制式大氣,簡約而不簡單、古拙而不粗陋、空靈而不空洞。浮雕神龜臉面為泥金工藝,細部刻畫精緻古樸,瑞獸動態傳神,爐蓋上那昂首長嘯、蓄勢待發的龍馬,充滿力度和動感。靈性之氣充溢全爐,尤其是爐身的外表黑漆、硃砂襯底描金,漆面光潔如新,髹漆技藝非常講究,色彩沉著瑩潤,包漿厚澤。
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線構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正是《周易·系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寓意。孔穎達疏引,《尚書中侯·握河記》稱「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尚書·洪範》:「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傳說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據孟河中躍出的龍馬背部的圖形畫出了八卦,而禹根據龜背上的「文」成就了「九類常道」進而造福於黎民。落地漆器香爐是明代廟宇、宗祠、殿堂置於室內的重要禮器,當重大祭祀活動舉行時,它莊重地矗立在顯赫位置,縷縷青煙從爐蓋上的龍馬高昂頭部張開的嘴中徐徐吐出,煙氣祥霧繚繞空中,神秘而又庄嚴……物換星移幾度秋,滄桑巨變萬木春,明代的廟堂各地或許尚存一二,但舊時廟堂里諸如漆器香爐這樣的大型禮器已所存無幾了。
宋代介休窯香爐
宋代山西介休窯香爐造型別致,施釉均勻,白中泛黃,色澤瑩潤,釉面帶有密密麻麻的細小開片,做工精美,格調高雅,是我國古代香爐發展中比較少見的。過去,有人將此爐視為燈具,但陝西耀州窯博物館將其作為香爐展出。還有人認為這尊香爐可看到唐五代時期,但我覺得在斷代時還需留有餘地,畢竟介休窯燒造高峰期在宋代。
這尊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隻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看上去大氣高貴,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賞心悅目。
這尊香爐的外形的確很像新石器時代或先秦時期的陶豆器具,也與商周時代的青銅豆相似,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它與陶豆、青銅器皿有一定的關系。
陶豆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高圈足、淺缽形、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太湖流域母系時期的典型文化。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據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於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別,這是稻作農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特點之一。高而穩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我在撰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時,曾到介休窯考察,它位於晉中洪山鎮,1957年搞農田水利時被偶然發現。專家認為介休窯的白瓷燒制水平、燒造規模、歷史影響略遜於定窯,但它燒造的器物白度較高,經科學測試為78.3℃,胎質細膩,透亮堅硬,敲擊聲音清脆,燒造溫度應在1300℃左右,幾乎可與現代白瓷媲美。具有「小家碧玉」的風范。
碗、盤和盞等器物的裝燒方法多採用支釘墊燒,在器物的圈足上一般都墊有3個小支釘,支燒時釘尖朝下,依次疊放,燒成出窯後,碗、盤和盞等器物的內側會留下3個細小的支燒痕跡,這種支燒方法為介休窯所獨有,也是我將這尊香爐看為介休窯香爐的原因所在。
[編輯本段]宗教用香爐
焚香之器具。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為比丘十八物之一。
其材質多為金屬、瑜石、磁、陶、紫檀等,形狀多樣化,大致可分為四類,即(1)置於桌上的置香爐,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盤形等。(2)持於手上的柄香爐,如蓮華形、獅子鎮形、鵲尾形等。(3)坐禪時所用的鉤香爐。(4)灌頂時,受者跨越而以凈身之象爐。
《金光明經》卷二於佛前行祈拜供養之時,手擎香爐;後世之柄香爐,即襲此遺風而來在珠林》中記載:「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
使用手爐,大都是在剃度、禮懺、奉請……等場合。爐頭插香,雙手執持爐柄;也有兼插鮮花以為供養者。
在新疆地方,所發現之佛教遺跡,其中之壁畫,可推定為唐朝佛畫,圖中亦有手持香爐,長跪禮拜者。而此香爐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又,密教的火舍也是香爐之一種,為密教用具之一。後世並謂為佛前四具足之一。柄香爐,一稱手爐,北宋·開寶八年所題記對佛畫(敦煌發掘)繪有此香爐。
此外,亦有香盤,放置檀香爐用的盤子。它是用木料做成的,表面塗以咖啡色的油漆。面積長約一尺余,寬約七、八寸,邊沿高約一寸許,盤子呈長方形。

Ⅳ 介紹一下古時的香爐和用的香

佛教的香器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皿及用具,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薰球、香囊、香盤,及在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屬於香器的范疇。
這些豐富的香器種類,主要是為了配合各種不同型態的香焚燒或蒸薰的方式而產生。除了實際上的用途之外,基於美觀及裝飾的考量,香爐的型制、爐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滿目,配合裊裊香煙,及美好的香味,讓用香的情境達到極致。

焚香的器具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

1、香爐:是指可燃點盤香、沈香木塊、丸香及香粉的圓形香爐。

2、卧香爐:專門焚燒橫式線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爐。

3、香筒:長筒式香薰,為直式線香所用。

4、立香香爐:是指專門焚燒有竹枝為柱腳的立香所用的香爐,大多以金屬或石材為爐身材質,用於祭禮時上香之用,避免香爐身溫度過高。

5、手爐:即一般所說的柄香爐,以焚燒香丸、沈香木塊為主,方便上堂時以手持之。

6、薰球:為鏤空圓球,內放香品焚燒,無論球如何轉動,球內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會傾倒。

7、香囊:指將各種香料、香品置入囊中,放在身上散發香氣的香具。

不同的香料,以不同的方式來散發香氣,也會造成特別的效果。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分為燃燒、薰炙及自然散發等三種方式,而有不同的香器來配合使用。如,香草、沈香木及作成香丸。線香、盤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須以燃燒的方式,而龍腦之類的樹脂性香品,則必須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將香品放在炙熱的炭塊上薰烤。而調和成香油的香品,就用自然揮發的方式來散發香氣。此外,各式各樣香氣濃郁的香草、香花,也被裝入花薰、香囊之內,讓其自然散發香氣。混合數種香的香粉,也常用薄紙包裹,裝入香囊。

隨著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香器的樣式也不斷出奇翻新,從香器開始出現到現今,香器的演變,幾乎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讓人們無論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時,在嗅覺及視覺的心靈意境上,都達到了美好的升華。

中國歷代香器簡介

在佛教傳入中國用香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同時大量引進各種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觀念和方法,於是,香從生活中的附屬用品,一躍而成為皇室貴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場景。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在室內薰香的習俗,焚燒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其實薰香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蟲,並消除穢氣。

在《周禮》中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說是清凈環境,中國在尚未產生專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銅炭爐來薰香。

中國人在室內焚香自戰國時代就已開始了,但是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香具,卻遲至漢代才出現。

中國香爐的形制始於戰國時期銅爐,以後歷代出現各種式樣的香爐。材質有陶器、瓷器、銅器、鎏金銀器、掐絲瑵琺琅、畫琺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種類豐富。

在春秋時期,已出現專供室內取暖的銅炭的「王子嬰次爐」。而這類銅炭爐後世仍然沿用。

漢代開始,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香爐——博山爐。博山,相傳是東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爐蓋上雕鏤的山巒之形,山上有人物、動物等圖案。當香爐中飄出裊裊香煙,就宛如神山盤繞終年的雲霧。博山爐盛行於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

在漢代,專為焚香而設計的香薰已經出現,大理的薰香器從各地的漢墓出土,可以知道當時薰香習俗已經很普遍。漢代薰香的風氣,南方比北方更為盛行。廣州地區四百餘座漢墓中,共出薰爐一一二件。

在漢代蔡質所著的《漢官儀》中,就有關於香的文獻記載:「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

在廣州、長沙等地的西漢早期墓葬中已經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爐,而中原地區出現得稍晚。從這種出土不少專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來,薰香的風氣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廣的,而許多高級香料也是從南海輸入中國。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西漢時龍腦香在廣州已非罕見之物。

漢通西域後,還從陸路自西方輸入蘇合香。《班固與弟超書》:「竇侍中令載雜采七OO匹,白素三OO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這是漢代以雜絲、白素等布料,要買月氏馬及蘇合香。《後漢書》「西傳傳」說大秦國「會合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

漢朝時樂府詩中也說:「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外毛內答)(外毛內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為古代著名的香草。

漢代的香品中,有乾燥的草木植物、樹脂類的龍腦香、蘇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乾燥之後就是可燃物,為了能充分燃燒,通常在爐身的底下會有通氣孔。有的設計爐身較淺,爐蓋隆起,而且在爐蓋上備有數層鏤孔。這類爐具的容積也較大。同時為了容納自進氣孔落下的灰燼,通常也設有承盤。

龍腦及蘇合香等樹脂類香品,必須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燒,因此這類爐身較深,以便置燒紅的炭塊,有時加銀箔或雲母片,再放上樹脂之類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燒。出土的漢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兩晉南朝的香具

東晉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風俗開始盛行。薰衣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河北滿城中靖王劉勝墓中,發掘的「銅薰爐」和「提籠」就是用來薰衣的器具,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為了薰香衣、被特製的薰籠。

三國的荀□好薰香,文獻中記載:「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竭。」由於荀或經常讓自己的衣服薰上濃郁的香味,所以當他到別人家中之後,他坐過之處往往留下香氣,經過三日還沒有散去。在東晉時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來比喻學養的淵博。

在兩晉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樣之中,從三國吳到南朝晚期圓罐式及豆式有承盤的香爐式樣大略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孫吳中期至西晉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簡單,整體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鏤刻三排圓形鏤孔,沒有承柱和底盤。

第二期:東晉前期「東晉立國至穆帝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體為短直口圓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鏤孔,承柱亦為上下小大的圓柱體,承盤則為平底缽形器。

第三期:東晉後期至南朝劉宋時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醬油,罐形薰體,小口鼓腹,腹部滿布密集的長三角形鏤孔,圓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則為寬沿盤形。

第四期:相當於南朝中晚期「齊、梁、陳」(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並未發現見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東漢明帝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焚香禮懺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儀式中,幾乎經常可見。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鋪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雜錄》卷三中記載:「唐宮中每有行幸,即以龍腦、鬱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開始有新興的式樣。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長柄手爐,質地多為金屬器或鎏金銀器。唐代流行有提煉的金屬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帶蓋銅香薰十分獨特,也有附提煉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門寺。法門寺的文物中鎏金銀香薰、鎏金銀香球,是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專門製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時使用香爐及香盒。這點從宋代繪畫取香的動作中,可以看出來。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滿白灰的爐具內。宋代也流行將香料壓成「香篆」,將粉末狀的香料模子壓出固定的形狀,然後點燃。

宋代曾大量進口香料,北宋時香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臘、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產乳香、龍腦及棧香,朝貢品中也以香葯為主。部分的香品如乳香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葯輸入量雖大,但仍供不應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慶典、官府的宴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後的同年宴、祝壽等場合,無不用香。

宋人還有所謂的「試香」,於幽室外焚香,有時在庭園內的「詩禪堂」試著燃點新制的合香,品評香的氣味、香霧的形狀和焚煙的久暫,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節目之一。

宋人對於合香的薰燒法特別講究,香品點燃之後,並不投入火中,香爐內鋪厚厚的有保溫作用的爐灰,揀一小塊燒紅的炭塊埋於正中央,再薄薄地蓋一層,灰只露出一點。用薄銀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銀片上薰烤,於是香氣自然舒發,沒有煙燥氣。講究一點的,炭塊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製的炭團。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區內的各種服務業中,就有專門為人「供香印盤」的服務業,他們包下固定的「鋪席人家」,每天去壓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錢。

在宋代的香爐中,有許多特殊的造型,如現藏於芝加哥藝術館,宋影青鳥形香爐(十一——十二世紀),爐蓋有一隻似鴛鴦的水鳥蹲伏著,爐身貼了兩層蓮瓣紋,也有承盤。盤底有如意雲頭花式足。香爐就從鳥嘴逸出,爐身挖有小氣孔,而使香煙從上面的鳥嘴飄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種豆形香爐,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則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爐兩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紀的繪畫中就已出現「爐、瓶、盒」。這種組合式香具乃是為了方便作為儲放香箸、香鏟之用。

明朝嘉靖官窯也有所謂的「五供」,五供是一爐、兩燭台、兩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於祭祀及太廟、寺觀等正式場合。明代盛行銅制香爐,這與宣德時期大量精製宣德銅爐有關。宣德年間,曾使用泰國進貢的數萬斤銅料,鑄制三千三百餘件的「宣德爐」。明晚期民間大量製作銅香爐,設計精良。銅香爐的盛行與當時盛行燃燒各種品級的沈香木塊有關。

香品的類型

香爐

香爐是最常見的燃香薰物器皿,其主要目的不只使香燃後的灰燼能有固定收集的場所,也為供養與祭祀的過程增添了無限靈性美感。

在香爐製作的原料上,大約有陶磁、石頭、金屬等類。

陶瓷製的香爐,一般而言,由於土的塑性極強,所以造形特多變化,多以圓形為主;或雕鏤花紋,或塑蓮花襯為底座等,適於使用立香、盤香、香粉。也有陶瓷製卧香爐,造形與色澤變化較少。

此外也有石制香爐,在製作上比陶瓷製的香爐費功夫,由於其雕刻必須一體成形,否則一處刻壞之後,就有可能前功盡棄。而在石材的選擇上,則有大理石、瑪瑙石等。

香爐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稱為三具足之一,其材質多為金屬、鍮石、磁、陶、紫檀等,形狀多樣化,大約而言可以分為四類:

1、置於桌上的置香爐,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盤形等。

2、持於手上的炳香爐,如蓮華形、獅子鎮形、鵲尾形等。

3、坐禪時所用的釣香爐。

4、灌頂時,受者跨越而以凈身之象爐。

古時,於佛前行禮拜供養之時,手擎香爐;後世的柄香爐,就是承襲此遺風而來。在新疆地方所發現的佛教遺跡,其中壁畫,可推定為唐朝佛畫,圖中也有手持香爐,長跪禮拜者。而此香爐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此外,火舍也是香爐之一種,為密教用具之一,後世並列為佛前四具足之一。

焚香的材料和方式原與爐具的設計息息相關。自明朝晚期到清代,流行使用銅香爐,爐壁厚實不懼熱焰,而且造型變化多端,有竹節、松干、古銅器及獅象等造型。所使用的香品為沈香木塊。木塊直接在燭火上引燃,然後插在爐內的爐灰中。爐灰的成分是燒過的香,灰其作用為保溫和透氣。

其他材質的香爐,也有爐底放置隔熱砂如石英砂之類,作用是防熱,以免爐壁過熱而炸裂。而銅香爐,尤其是厚胎的銅香爐,則較少過熱炸裂的顧慮,可以不斷地添插點燃的沈香木塊。現今所見的銅香爐,大多用來點直立的線香,在眾人祈福祝禱,香火鼎盛的場面,銅香爐是較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與書齋所用多為小香爐,一般的銅制香爐,大多作為大型祭祀之用。

博山爐

漢代由於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博山爐,晉代出現了青瓷薰爐,是室內薰香除穢的器具。博山爐的爐蓋裝飾著神山、異獸、珍禽和仙人,代表漢代流行神仙思想。

這類博山爐爐頂多半站立了一隻鳳凰。博山爐中有的設計奇特,例如有設計成一騎異獸的胡人,手托著博山爐爐身,人與獸成為基座,爐身的蓋面為仙山、四靈獸「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和其他異獸及仙人等。爐中的香爐就從鏤空的孔洞飄逸出來。博出爐的蓋面上,一般都有山峰禽獸和神仙故事。

像這種在爐蓋上裝飾連綿的山巒,異獸與仙人點綴其中的博山爐,逐漸設計成熟、定型,爐蓋飾以仙山、飛鳥等,具有濃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時代的博山爐,和晉代又有不同。

例如雲崗第二洞的樓閣式浮圖,七、八、九、十洞的龕楣,飛檐、博山爐,做為裝飾花紋的蟠龍、饕餮、朱雀、白虎等等。在第十洞有北魏時期所雕的飛天,四天飛天捧一博山爐,爐式為有山巒起伏的蓋子、高足豆式的器身,器身兩側有S形耳。

手爐

手爐是行者以手持之長柄香爐,用以供佛的香爐。

在《法苑珠林》中,有記載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雲: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台以為爐,後有師子蹭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台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此觀今世手爐之制,小有仿法焉。」

在湖南長沙赤峰山二號唐墓曾出土一件銅香爐,底座作覆蓮形,中有小柱與香斗通,柱柄柄頭有一鎏金小獸。出土時香爐中滿儲香料余燼,為供佛之用。

同墓葬品中還有一件銅香薰,球形爐身,爐蓋呈圓錐狀,底座為喇叭形。出土時已殘破。同樣式的手爐在各處唐墓也曾出現,這說明了手爐在唐代相當流行。雖然唐代的焚香器中還有博山爐、香球及香薰,但是在佛窟壁畫中所出現的焚香器以手爐和博山爐為主。

敦煌莫高窟畫中,常可見到供養人像手持手爐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館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設色絹本引路菩薩圖,圖中菩薩即手持銅手爐。

在古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羅漢畫及禮佛圖之中手持手爐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長柄的手爐與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顆粒狀或小丸狀。也就是常被稱為香丸的丸狀的合香或是呈小塊的龍腦。

在《清嘉錄》卷八有「燒斗香」條中說:「香肆,以線香作斗,納香作斗,納香屑於中,僧俗咸買之,焚於月下,謂之燒斗香。」

尤崧鎮斗詩香詩:拈將香線勻兼細,長短編成斗樣同;只合靈檀和木屑,豈宜旨酒薦瓊宮,佳人撤帳腰頻折,處士占星柄自空,吳俗中秋傳韻事,滿庭馥杜桂正臨風。

薰球

香器中有另一種造型特殊的薰球,非常特別。薰球的出現,始於唐代武則天到玄宗時期(公元六八四——七五五),大致流行於陝西西安地區。這種薰球多呈圓球狀,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上下兩半球體以鉚接的葉片狀卡榫連接。球體內有小杯,以承軸懸掛於中央,小杯可隨時保持水平。因此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保持水平,而杯內正在焚燒的香品則能隨時保持平衡,不致於傾倒。

薰球又名香毬,可以放在被中薰香,而香煙不會熄滅,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毬」條中說:「今鍍金香毬,如渾天儀然,其中三層關,輕重適均,圓轉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復滅,其外花卉玲瓏,而篆煙四齣。」正倉院所藏唐代薰球即是被中香爐。

宋代的皇家儀隊就有執香球者。根據文獻記載,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壽,孝宗至德壽宮問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隨行,除了法駕五百三十四人之外,另有大樂四十八人,架樂正樂工一百八十八人,還有儀仗鼓吹,儀仗有二人各執一香球。香雲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婦女乘車出行時,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貴婦袖中自持小香球,於是車過駕經之處香煙如雲,塵土皆香。

甚至南宋杭城人迎親的隊伍也有用至香毬,即薰球。首先由男家選定時辰,令「行郎」各持花瓶、香球、花燭,沙羅洗漱、妝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結、清涼傘、交椅及花轎(花檐子)、鼓吹等,前往女家迎娶。

香囊

將各種香料、香品置入囊中,可以放在身上,隨身攜帶,散發香氣的香具。佩帶用的香囊在宋代記載中處處可見。南宋於端午佳節,後妃諸合、大璫近侍獲賜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道宮法院多送佩帶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門口「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袋,排飣果粽。雖至貧者亦然。」六月六日顯應觀崔府君誕辰,熱鬧的廟會也有「關撲」,即擲錢賭勝而贏得獎品或彩金獎品有香囊、畫扇、珠佩等。

香筒

香筒是一種燃點直式線香的香具,又稱為「香籠」,以便與插香的小筒有所分別。明清兩代所流行的香筒,其造型為長直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飾鏤空花樣。通常在筒內有一枚小插管,這樣就很容易插穩線香。這種線香是不含竹木簽心的。

明清時代的香筒,其質材有竹、玉及象牙。故宮展出的明清香筒有明雕竹人物香筒、明白玉龍鳳鏤空香筒、清象牙雕梅雀香筒及作為插香用的清青花小香筒。在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中也曾發現一件鏤空蟋螭玉香筒。明益定王墓中的玉香筒,質地為白,玉圓筒外壁鏤空梅花、螭紋,蓋面鏤刻盤螭。

香篆

一般的香粉,為了便於香粉燃點,合香粉末可以用模子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然,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多以木頭製成。《百川學海》「香譜」條中說:「鏤木之為范,香為篆文。」這是說香篆模子是用木頭雕成,香粉被壓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紋。

古時禪寺中常燒香篆以測知時間。也有燒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並有將香印作成種子字、紇利字之香印,並將香爐觀想為法界,紇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當香印依次焚燒時,則顯現真實之理,當燒盡時,則代表萬法歸空之理。以此觀法修持者,能獲觀世安稱、無有障礙之福報,如同微妙蓮花一般眾人愛敬。

香篆又稱香印,在焚香用香爐內鋪上一層砂,將乾燥的香粉壓印成篆文形狀,字形或圖形綿延不斷,一端點燃後循線燃盡。由於取用的香是呈鬆散的粉狀,點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綿延不斷的圖形,而且移動模子時很容易碰壞圖形,因此使用時並不方便。

在宋人的筆記中有印香的記載。「印香」很可能就是壓印香篆。《蘿梁錄》卷十三,「諸色雜貨」條雲:「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可見北宋末有雇請專人印香焚香的習俗。

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為順利,宋人又制香餅,有作成心字形的「心字香」香餅、環形及指形的「冰環玉指」香餅。宋人李居仁「天香詞」中有「幾度試拈心字」的句子,說明心字香餅是可用手指拈起的,類似現代使用的盤香。

香盒

香盒是指盛香之容器。又作香筥、香合、香函、香箱。通常為木製加漆,亦有陶制與金屬制。常見的形狀為扁平圓形。香筥有大香筥、小香筥之別。原來是供佛的法器之一,後世則用於茶席等之用,其造形也和以往不同。

除了香盒之外,還有香盤也經常可見。香盤是指焚香之盤,又作香台、常香盤。以木或金屬作成之方形台,盤中盛香作梵字形,常點火焚之。

此外,元、明、清時,流行成套的香具,大多為「爐、瓶、盒」的組合,即香爐配上香盒,而瓶則是為了放置在香粉的香鏟及持香的香箸用的。

Ⅵ 古代的香爐,有什麼喻意 (做圖冊客戶指定要用的原素)

古代香爐喻意:香爐形狀像鼎~~~一言九鼎,有分量決不食言的意思。
我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我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並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鍾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歷史發展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朴自然,不帶托盤。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隻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說到盛唐,自然會聯想到膾炙人口的唐三彩。唐三彩香爐比較少見,露胎為粉紅色,黃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顯得沉穩雄健。拿在手裡忽發奇想:當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渾身洋溢著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形式去表達、去寄託、去宣洩、去張揚自己高昂甚至亢奮的精神和情緒,唐三彩正是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大唐氣魄!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由於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香爐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仿製。宋耀州窯香爐,它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
香爐
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貼塑一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明萬曆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曆五彩器製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極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須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沉思,或伏案揮毫。頸部有「大明萬曆年制」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景德鎮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製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位列四藝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了。
解析綜述
香爐,對華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凈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祇,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款式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綉的爐圍,很庄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卧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卧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後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於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的意義了。
佛器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供養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塗(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好的香,令人心曠神怡,只一枝就夠了。

Ⅶ 古代的香爐有幾種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中國古代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用途有很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

Ⅷ 請各位專家老師看看這個香爐是那個年代的是不是真品謝謝!!

從照片上看,這個香爐是假的,應該是現代仿品。根據資料提示,古銅器辨偽要點 : 1.材料 古代銅鑄品大都用青銅,現代仿品多是用錫合金,現代還有的用錫和石膏、水泥混合物製成。2.重量 古代銅鑄品重量較輕,而仿品較重。3.聲音 真銅鑄品聲音渾濁、沉悶,年代越久、腐蝕越重者,聲音越渾濁越低。而仿品或現代品聲音尖亮。4.光潔度 古銅鑄品表面十分光潔,極少有氣孔,而仿品表面粗糙無光。另外,古銅鑄品往往留有范線痕跡,而仿品的范線不明顯。5.銹斑 真古銅鑄品的銹斑形態自然,牢固堅密,不易脫落。而仿品的銹斑是色浮而呆滯,易剝落。可用高倍放大鏡觀察。五個鑒定方法,你自己可以一一對照去研究,結果就不用說了。

Ⅸ 古代著名的香爐有哪些及有關的歷史故事

這個還真沒有,
古代香爐簡介:
中國古代香爐簡介 中國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廣泛而又差別頗大、造型各異的就屬香爐了。在一般人觀念中,香爐似乎是點燃線香的器具,於是說到香爐的樣式,大多數人腦子里總會出現宋代哥窯或龍泉窯的雙耳爐,再就是明代的銅質宣德爐及其仿製品了。其實,香爐的種類和用途遠不止於此,其歷史淵源也起碼在兩千年以上了。
前人筆下香爐,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專門於香爐之類的研究,一是揚之水的《古詩文名物新證》中關於香爐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暉《花間十六聲》中關於「添香」、「薰籠」、「香獸與香囊」的集錦。說來巧得很,兩位作者都是女士,她們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洞察和文思將歷代香爐、香薰之類的器物與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來,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後者則多從歷代詩詞與筆記中尋覓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於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無論是造型和工藝都已達到極為精美的程度,此後博山爐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所謂「博山」,並非是 指此爐出於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做重疊山形的裝飾。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三足或五足式香爐。從六朝時吟詠博山爐的詩句看,重疊博山的式樣已不僅是「蔽虧千種樹,出沒萬重山」,而是能夠雕飾出「下刻盤龍勢,矯首半銜蓮」的造型和「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的人物故事。 西漢時期博山爐的出現大抵是與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關。西漢之前,系使用茅香,這是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期,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濃,煙火氣又不大,也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博山爐蓋雖爭奇斗艷,但都鏤有氣孔,香氣正是從鏤孔之中升騰散發。
博山爐既有金屬製成,也有陶制和稍後的白瓷製成,但其結構卻大體相似,都是一種用炭火薰香的器具。
除了博山式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爐,民間所用的帶耳式瓷製香薰也常見於出土文物之中。爐耳頗具實用性,為的是便於提攜挪動,其裝飾作用與實用效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此外,附屬於香爐的器物尚有香鏟、香撥、香箸、香匣種種,都是添香和燃香時的用具。
唐代法門寺出土的銀器中,也不乏香爐和寶子(香盒),工藝之精美,可謂登峰造極。無論爐身或爐蓋都是鏨刻、雕飾或鑲嵌而成,至於造型之變幻,更有銀鎏金爐盤承托的兩層式香爐,或爐身附帶寶子的香爐,因與禮佛有關,多採用蓮花瓣樣式,爐蓋的頂部周圍還飾有待放的蓮蕾。 香獸者,顧名思義是動物造型的各式香爐。燃香取味,是薰香的原旨,但古人重觀賞,所以香爐可以用金屬或陶瓷等做成各種動物造型,使香燃於鳥獸腹內,香煙從鳥獸口中縷縷而出,情趣盎然。鳥獸造型多為麒麟、狻猊、獅子、鳧鴨、仙鶴各異,但爇烤香料的原理都是一樣的。人們最熟悉的李清照詞《醉花陰》中的「瑞瑙銷金獸」,其「金獸」實際上就是香獸,因此易安詞的某些版本也將「金」做「香」,而「瑞瑙」就是香料了。
直至兩宋時期,除博山式香爐和各種香獸仍在使用外,瓷質的高足杯式爐、敞口蓮花爐、鏤空覆蓋式香爐在生活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它們的器形相對較小,便於室內安放,更為士人青睞。由於兩宋制瓷工藝的空前繁榮,香爐的燒制更有極大的發展,其造型多仿三代器物,如鼎、簋、鬲、奩等形狀,典雅莊重,瓷質圓潤,各名窯都有不同風格的出品。
在線香出現之前,古代燃香的基本方式並非將香料直接點燃,而是透過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氣。火與香料之間往往有雲母石片相隔,使香料達到「香而不焦」,這與我們印象中香爐中插一炷或三炷線香完全是兩回事。線香的出現大約是明代以後的事情,因此我們在古代繪畫、墓室壁畫、敦煌壁畫和佛經版畫中都只見形象各異的香爐,卻看不到插在爐中的線香。「紅袖添香夜讀書」歷來是文人憧憬的美夢,而這種「添香」也並非僅僅是點燃線香的香頭那麼簡單,而是將各種香餅、香球、香丸在炭火之上慢慢焙燃,並不斷添加香料,使香氣漸漸升騰的繁復過程,否則也就索然無味了。
明代宣德年間,以黃銅合金仿製宋代器形的香爐,謂之宣德爐,實際是以宋仿三代的彝、鬲、缽、盂造型鑄出線條簡潔而流暢的銅爐,成一時之風氣。自宣德已降直至民國時期,仿造的宣德爐無計其數,雖有優劣之分,軒輊之別,終歸是贗品了。
清代的香爐品類繁多,除器形仿古之外,在材質上更是門類眾多,瓷質、銅質、玉質、法華彩、景泰藍或掐絲琺琅等屢見不鮮,但多為觀賞之物,使用價值已經不大。
香爐之屬的另類,最有趣是印香爐,又稱之為香篆,雖是燃香的器具,卻是有爐之名而無爐之形。其樣式多為層疊式的香盒,或為方形、扁圓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原本是寺中誦經計時的工具,因此香篆又可歸屬為計時器的大類。印香爐的燃香原理與普通香爐類似,但其結構卻較為復雜,多有數層,並配有填裝香料的工具,最主要部分則是爐中的印香模,通過印香模將燃盡的香灰成就出各種圖案和文字。唐宋之際,印香爐已不僅是寺中誦經的計時工具,也是俗眾焚香的一種精巧玩物。 香爐種種,與文化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情趣和意境的載體,作為一種造型和材質都十分復雜的器物,至今仍受到收藏者的喜愛。但是隨著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它的實際作用已經如同那淡淡飄散的輕煙而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