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紅袍屬於什麼茶是綠茶還是紅茶
大紅袍具不屬於紅茶也不是綠茶,而是屬於青茶或者烏龍茶。
武夷山大紅袍產於福建生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有「茶中之王」的美譽。
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大紅袍作為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大紅袍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1)大紅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市面上的大紅袍身價不菲,卻大多是經過多次再移植和培育的茶樹。
「大紅袍」二代現身深圳福田區景田北街東海銀座「國特專供」專賣店,200克價值超過5萬元。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貴在稀貴。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6株為正宗,據載它們的樹齡已逾340多年。
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
2. 野生丹參圖片大全大圖,丹參泡水喝的功效與作用
野生丹參圖片大全大圖
丹參,別名紅根、大紅袍、血參根、血山根、參、紫丹參等,雙子葉植物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由於對野生丹參連年無度採挖,量已經瀕臨滅絕。
丹參根肥厚,肉質,外面朱紅色,內面白色,長5-15厘米,直徑4-14毫米,疏生支根。
丹參直立,高40-80厘米,四稜形,具槽,密被長,多分枝。
丹參葉常為奇數羽狀復葉,葉柄長1.3-7.5厘米,密被向下長,小葉3-5(7),長1.5-8厘米,寬1-4厘米,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或寬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偏斜,邊緣具圓齒,草質,兩面被疏,下面較密,小葉柄長2-14毫米,與葉軸密被長。
丹參輪傘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組成長4.5-17厘米具長梗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下面略被疏,比花梗長或短;花梗長3-4毫米,花序軸密被長或具腺長。花萼鍾形,帶紫色,長約1.1厘米,花後稍增大,外面被疏長及具腺長,具緣毛,內面中部密被白色長硬毛,具11脈,二唇形,上唇全緣,三角形,長約4毫米,寬約8毫米,先端具3個小尖頭,側脈外緣具狹翅,下唇與上唇近等長,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漸尖。花冠紫藍色,長2-2.7厘米,外被具腺短,尤以上唇為密,內面離冠筒基部約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毛環,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寬2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12-15毫米,鐮刀狀,向上豎立,先端微缺,下唇短於上唇,3裂,中裂片長5毫米,寬達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頂端具不整齊的尖齒,側裂片短,頂端圓形,寬約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花絲長3.5-4毫米,葯隔長17-20毫米,中部關節處略被小疏,上臂十分伸長,長14-17毫米,下臂短而,葯室,頂端聯合。退化雄蕊線形,長約4毫米。花柱遠外伸,長達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後裂片極短,前裂片線形。花盤前方稍。
丹參小堅果黑色,橢圓形,長約3.2厘米,直徑1.5毫米。
丹參種子繁殖,直播可採用條播或穴播。
丹參育苗繁殖,育苗後移植。
丹參種根繁殖,作種栽培的丹參一般都留在地里,栽種時隨挖隨栽。
丹參生長次年即可採集葯材。採收時間為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採挖。先將地上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條,防止挖斷。挖出後,剪去殘。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厘米以上的根條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曝曬至干,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干去雜後裝入麻袋則稱統丹參。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乾燥根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丹參葯形態,本品根,頂端有時殘留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並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鬆,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斷面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栽培品較,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樣。
時珍曰∶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入脾,曰黃參;沙參入肺,曰白參;玄參入腎,曰黑 參;牡蒙入肝,曰紫參;丹參入心,曰赤參。其苦參,則右腎之葯也。古人舍紫參而稱 苦參,未達此義爾。
丹參分布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湖北、甘肅、遼寧、陝西、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等省。生於向陽山坡草叢、溝邊、路旁或林邊等地。為了地球物種的多樣性,需要大力保護!
看更多新奇動植物, 奇文,我願為你!
以上就是與野生丹參圖片大全大圖相關內容,是關於丹參的分享。看完丹參泡水喝的功效與作用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3. 野生大紅袍多少錢一斤
野生大紅袍三代以後的茶葉,基本和市面上其他烏龍茶價格差不多,按品級,幾百到幾千元每斤,至於平地產的洲茶,基本上失去了大紅袍的特色了,基本上是忽悠不懂茶的消費者的。 一般市面價格 265.00元/500克/斤260元/500g 也就是不到300元左右一斤 成品包裝的價格為品名:(武夷岩石茶)大橘紅袍產地:福建武夷山型號:400g/盒級別;頂級特性:線形肥大厚實實,橘紅邊顯著。有顯著的青苔味,特點卓著,蘭花兒香並且芳香漫長,湯色鮮亮。國家一致價:475元/公斤 。:大紅袍,產品單價:380.00,凈重:400(g),發貨期限:3等級:特級,品種:大紅袍,品名:(武夷山岩茶)大紅袍產地:福建武夷山規格:400g/盒等級;特級特點:條形肥大厚實,紅邊明顯。有明顯的青苔味,特徵...另外還有800元 1800 2600等的價格產品!
4. 大紅袍是什麼啊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制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里,平均海拔650餘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岩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岩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岩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岩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岩,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武夷岩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為岩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個岩茶品種,它由於葉片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可以被製成富有香味,極為珍貴的茶葉,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銷量最大的烏龍茶品種之一。
除此之外,廣東省廣州東面的鳳凰山盛產一種名為「凰單從」烏龍茶。由於茶樹高達一丈由於,有鶴立雞群之感,故稱單從。採摘時,條件十分嚴格,有「不採」說,即太陽升不採,天氣熱不採,早期見其芽不壯不採,陰天不採,雨天不採。它的特徵是條索粗壯,輕勻挺直,粗中有細,質地柔軟,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獨特清香。
武夷岩茶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甘、清、香」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病之葯」譽。
5. 這大紅袍茶葉好碎,感覺沒泡開,這顏色對嗎懂的說一下,,
大紅袍的製作工藝中有一道是碳焙,使得干茶非常乾燥,泡完後葉片吸收水分舒展,又像活過來了一樣,但顏色不是像綠茶那樣的青綠色,是烏潤墨綠色的,圖片利的葉底感覺已經枯焦了,是因為碳焙的時候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導致的,所以說武夷岩茶(大紅袍)的製作工藝是最復雜的,一點點沒做好就可能導致茶葉有缺陷,希望採納哦
6. 大紅袍什麼樣的成色比較好
大紅袍分以下幾個顏色
色澤高貴,色調豐富,有三節色、蛤蟆背和三紅七青等色。
(1)「三節色」:專指干茶特點。具體的是干茶的頭部呈烏褐色,尾部呈淺紅色等三種色彩。可以說「三節色」是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徵。
(2)「蛤蟆背」:是體現茶葉傳統焙火火攻的特徵之一。一般有蛤蟆背的岩茶,是傳統型的岩茶,在經過較長時間的焙火後,局部受熱膨脹,在茶葉表面鼓起了小泡點。干茶較難發現,一般在葉底上比較容易觀察到。
(3)「三紅七青」是指茶的發酵度。在觀察岩茶的葉底時,可以發現葉片周邊是紅色的,中間是青色的,三分紅邊七分青葉,亦稱「綠葉紅鑲。
# 大紅袍,是中國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岩茶之王,堪稱國寶,產於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武夷岩茶產於中國烏龍茶之祖、紅茶之祖的故鄉福建武夷山,而其中成為武夷岩茶名叢中的名叢---大紅袍,因其「香幽而奇、味醇益清」的獨特口感,受到廣大茶葉愛好者的推崇。細細品嘗大紅袍會發現有種「岩韻」在裡面,這是大紅袍最大的特色,
# 品鑒大紅袍以滋味最為重要,其次是香氣、形、色以及葉底。茶湯滋味 :可根據「清純、濃醇、回甘、潤滑、鮮活度」五個方面品比:
其一中正平和,毫無雜味、青草味、土腥味,否則茶不入品;
其二舌感厚實,濃厚中強調苦而不澀,這樣的茶往往兒茶素含量高,能夠有效清除人體自由基,抗癌、抗衰老。
其三甘甜,是反映茶湯飲後回甘狀況的滋味指標,飲後回甘是茶葉多糖類物質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為單體葡萄糖後產生的甜感。回甘越快越明顯,越持久,茶葉品質越高。
其四潤滑,指茶湯似漿液圓滾滑潤在喉腔輕順下滑,它是茶湯的張力和果膠物質作用共同影響於茶湯產生的效果。潤滑是優質茶湯相當重要的特徵。
其五鮮活,是極品大紅袍的特有感覺,多種氨基酸產生的鮮爽滋味,跳躍性的刺激味蕾,使人不由自主的神清氣爽,愉悅興奮。
# 香氣:首先從茶的香氣時行評鑒,而這個評鑒標准與綠茶不同,烏龍茶更注重水中香,也就是說成品茶中生成多酚類物質在水中溶解度有多少,溶於水中的精華物質才能被人體真正吸收,所以大紅袍不僅僅是聞香,而且還要注重水中香、口中香、吐氣香和杯底香,香氣愈強愈佳,且清新幽遠者為上品,大紅袍最理想和具品位的香型當屬在花果香的礎上輔之以恰好的火功技術所形成的花果焦糖香,為佳品。
# 形態:武夷岩茶干茶條索勻整,緊結壯實稍扭曲,略彎曲並緊實肥壯;反之為劣品,體現典型的三節色,三節色是指干茶頭部呈淺黃色,中部呈烏褐色,尾部呈淺紅色三種色彩。佳品大紅袍沖泡後葉底柔軟、明亮、整齊,葉底略帶紅邊。
# 湯色:為橙黃至橙紅,清澈艷麗,明亮者為上品,主要是湯色明亮的茶,果膠含量足夠,茶湯潤滑且耐泡。
# 葉底: 良好之茶葉,沖開水後,葉片易展開,且極柔軟,有彈性。紅邊較顯。呈現蛤蟆背,三紅七青。蛤蟆背則是傳統的武夷岩茶在長時間焙火之後,局部受熱膨脹,在茶葉表面鼓起的小泡點,一般干茶難以看到,需從泡開的葉底觀察。三紅七青指武夷岩茶的發酵度,三分紅邊七分青葉,綠葉鑲紅邊。
# 色澤:大紅袍干茶新茶色澤油潤略帶寶色為佳品;陳年茶色澤油潤深褐的為佳品。
# 滋味:佳品大紅袍沖泡後飲用,入口滋味甘爽順滑;下品大紅袍滋味淡薄;劣品大紅袍滋味苦澀、酸麻。佳品的大紅袍滋味明顯無苦澀,有粘稠感,爽滑、回甘及回味非常明顯。初學品茶者不易掌握。
沖泡次數:品質越高的大紅袍,沖泡的次數會越多;能沖泡八次以上的為最佳品。佳品大紅袍沖泡規則「七泡八泡仍有餘香,八泡九泡仍有餘味」。
7. 少女大紅袍好看嗎
感覺挺好看的,少女身著大紅袍,凸顯中國旗袍文化的底蘊,同時,少女纖細修長的模特身材搭配旗袍顯得端莊秀麗,優雅大方,氣質高雅,充分展現出少女火熱奔放的情懷,長發及腰盡顯少女的浪漫風情。感覺挺好看的,少女身著大紅袍,凸顯中國旗袍文化的底蘊,同時,少女纖細修長的模特身材搭配旗袍顯得端莊秀麗,優雅大方,氣質高雅,充分展現出少女火熱奔放的情懷,長發及腰盡顯少女的浪漫風情。感覺挺好看的,少女身著大紅袍,凸顯中國旗袍文化的底蘊,同時,少女纖細修長的模特身材搭配旗袍顯得端莊秀麗,優雅大方,氣質高雅,充分展現出少女火熱奔放的情懷,長發及腰盡顯少女的浪漫風情。感覺挺好看的,少女身著大紅袍,凸顯中國旗袍文化的底蘊,同時,少女纖細修長的模特身材搭配旗袍顯得端莊秀麗,優雅大方,氣質高雅,充分展現出少女火熱奔放的情懷,長發及腰盡顯少女的浪漫風情。
8. 大紅袍是什麼啊
一、簡介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
【別名】大和紅、銹釘子、油根、扁皂角
【來源】為豆科秔子梢屬植物毛秔子梢,以根入葯。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源形態】小灌木,高約1米,通體均被銹色硬毛。根直而長,可達50厘米,常有銹色油點,斷面帶淺紅色。莖直立,枝有棱。三出復葉互生。夏秋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斜卵形,僅一莢節,被貼生長柔毛,紫色網脈明顯。種子長圓形。
【性味歸經】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調經活血,止痛,收斂。用於閉經,痛經,白帶,胃痛;外用治黃水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烤出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一、「大紅袍」的由來
關於這一美名的由來,民間廣為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3、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煙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艷如染。
9. 這是大紅袍嗎有收藏價值嗎
從圖片看,東西是大紅袍。底款為高祥芬制。紫砂壺名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其作品很有收藏價值。
10. 大紅袍屬什麼茶這種茶葉價格大概是多少
大紅袍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2015年價格:630元/10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