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大藏經》共有多少部經典
【大藏經(tri-pitaka)】
Dazangjing
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豹。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個系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寧波天一閣收藏的貝葉經)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歷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卐正藏經》、《卐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藏文大藏經在9世紀初葉已譯出700餘部,其中一部分自漢譯本轉譯。後弘期補譯的經籍,以論典和無上瑜伽的經論為多。全藏分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綳三大類;甘珠爾收律、經和密咒,丹珠爾收贊頌、經釋和咒釋,松綳則收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自元皇慶二年(1313)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過11種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經。此外還有刻於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的庫倫本兩種。
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曆(1573~1620)年間曾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
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108函,只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盤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西夏文大藏經最初由漢文大藏經譯出。宋景佑元年(1034),《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藏》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趙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先後歷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本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後共刷印了140餘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僅數十種。
巴利語系大藏經為南傳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中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是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佛典。除僧伽羅文、緬甸文、泰文、高棉文和寮國文外,傣文有4種不同的方言文字譯本,近代還增加了天城體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譯本等3種版本。
阿含部
|
本緣部
|
般若部
|
法華部·華嚴部
|
寶積部·涅盤部
|
大集部
|
經集部
|
密教部
|
|
律部
|
釋經論部·毗曇部
|
中觀部·瑜伽部
|
論集部
|
經疏部
|
律疏部·論疏部
|
諸宗部
|
史傳部
|
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
|
|
續經疏部
|
續律疏部·續論疏部
|
續諸宗部
|
悉曇部
|
古逸部·疑似部
|
http://www3.fosss.org/DZZJian/Index.asp
『貳』 大藏經包含那些經書
大藏經包含《契丹藏》,又名《遼藏》。約於遼景福年間(1031~1032)開雕,清寧九年(1063)完工。它在《開寶藏》天禧修訂本的基礎上增入了當時流行於北方的經論譯本。此經已經失傳,但存於北京郊區的《房山石經》中有遼太平七年(1027)至保大元年(1121)所刻大量石經,即是《契丹藏》的部分復刻石本。1974年在山西應縣木塔內陸續發現了一批《契丹藏》殘卷,它是研究遼代佛史和文化狀況的重要文獻。
《崇寧經》又名《福州東禪院本大藏經》。由該寺住持沖真發起勸募雕印。宋元豐三年(1080)至崇寧三年(1104)刻成。全藏580函,1140部,6108卷。現全藏已佚,僅有少數零本存於日本。
《毗盧藏》,又名《福州開元寺本大藏經》。由該寺僧人發起勸募刻印,於北宋頤和二年(1112)至南宋紹興二年(1151)完成。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此藏已不傳世,僅存零本。
《圓覺藏》,又名《湖州思溪圓覺禪院大藏經》。由北宋末年至南宋紹興二年(1132)刻成。由密州觀察使致仕王永從全家發願捐助,僧人梵凈、宗鑒、懷深等負責勸募雕造。全藏548函,1435部,5480卷。
《資福藏》,又稱《安吉州思溪法寶福禪寺大藏經》。開雕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刻成。全藏599函,1499部,5949卷。
《趙城藏》,又稱《趙城金藏》,因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而名。此藏是金代由民間勸募雕造的,發起人為潞州崔進的女兒崔法珍。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成。原刻版式基本上依《開寶藏》刊刻,金末元初,該藏版片因戰火而有所損,元太宗八年曾由耶律楚材發起補雕。趙城廣勝寺發現的《趙城藏》計4957卷。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軍曾想搶走此藏,後經中共山西省委派游擊隊搶救,得到保護。1949年,這部藏經被護送至北京圖書館,當時不少卷冊毀損不堪,幾乎難以修復。在國內一批高級工藝師的努力下,經13年精心修補,終於恢復了原貌。在《開寶藏》《契丹藏》亡佚的情況下,由於《趙城藏》保存了《開寶藏》的原貌,吸收了《契丹藏》的優點,因此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和北京三時學會曾影印其中罕見佛典46部,題為《宋藏遺珍》,裝成120冊發行。
《磧砂藏》,又稱《平江府磧砂延聖院大藏經》或《延聖寺藏》,南宋紹定四年(1231)在平江磧砂(在今江蘇吳縣)延聖寺由僧人勸募開雕,後因寺院火災和南宋垂亡,刻事中斷。元大德元年(1297)接續雕刻,至治二年(1322)最後完成。先後歷時90餘年。全藏共591函,1532部,6362卷。1935年上海影印磧砂版大藏經會以方冊本將此藏影印500部,每部60函,593冊。
《普寧藏》,又稱《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大藏經》。元至元十四年(1277)至二十七年(1290)刻成,計558函,1430部,6004四卷。《普寧藏》的主體部分是依據《圓覺藏》復刻的,但版式略小於《圓覺藏》,刻工精美,有元代風格,是現存較為齊全的元刻大藏經。
《洪武南藏》,明代最早的官刻本,故又稱《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至三十一年(1398)在南京敬山寺刻成,全藏678函,1600部,7000多卷。永樂六年(1408)敬山寺火災,版片全部焚毀,印本也很少流傳。1934年曾在四川省崇慶縣上古寺發現僅存孤本,已有殘缺,並有部分抄補本及坊刻本夾雜在內。
《永樂南藏》,通稱《明南藏》或《南藏》。明永樂十年(1412)至十五年(1417)刻成,全藏636函,1610部,6331卷。基本上為《洪武南藏》的復刻本,但編次有所改動。萬曆年間,又添刻了《永樂北藏》的續刻部分41函,36部,410卷,隨同原印本一起流通。傳世本流傳較廣。
《永樂北藏》,通稱《北藏》。明永樂十九年(1421)至正統五年(1440)在北京刻成。全藏636函,1620部,6361卷。萬曆十二年(1584)又續刻各宗著述41函,36部,410卷並入,傳世本不如《南藏》多見。
《嘉興藏》,又名《經山藏》。明末清初私版藏經。明萬曆十七年(1589)在山西五台山開刻,後又遷至浙江餘杭經山續刻,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嘉興楞嚴寺完成。全藏分《正藏》《續藏》《又續藏》3部分,共352函,2140部,12600卷。康熙十六年又抽去《續藏》《又續藏》共9函,存343函,2090部。《嘉興藏》改變歷代藏經折裝本的傳統,採用方冊本裝幀。每卷末頁刻有施刻人的施刻原文及寫、校、刻工姓名和雕版時間地點、用工銀兩等,對研究明清社會經濟有一定價值。
《龍藏》,全稱《乾隆版大藏經》。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十三年(1738)在北京以明《永樂北藏》為底本刻印,但內容較《水樂北藏》略有增減。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完工後曾印刷100部,1935年又曾印刷22部。《龍藏》版片共雕刻79036塊,雖略有殘損,至今基本完好,是我國歷代木刻藏經中唯一尚存的版片。
除此以外,近年來又陸續發現了幾種失傳多年的大藏經。其中如:1979年為山西省寧武縣文化館收藏的《萬曆藏》,現存660函,1563部,5997卷;1982年發現的《武林藏》,僅殘存17卷;1982年12月發現的《元代官刻本大藏經》,僅殘存32卷等等。以上為木刻版本藏經,另外還有刻在石版上的經典,舉世聞名的北京《房山石經》就是刻在一塊塊石板上的大藏經。
近代以來,又有一些鉛印的漢文《大藏經》出現,例如:《頻伽藏》,全名《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1913年由上海頻伽精舍以日本的《弘教藏》為底本,刪去部分日本著述和原頁上的校勘注,用活字排印。全藏裝為40函,414冊,收經、律、論1916部,8416卷。該藏校勘較粗疏,錯誤較多,但有《總目》1冊,便於檢索;《總目》中每一題目附有《資福藏》《普寧藏》《嘉興藏》《龍藏》和《高麗藏》的千字文編次,有利對照。
『叄』 乾隆大藏經都包含哪些經
《乾隆大藏經》,又名《乾隆藏》、龍藏、清藏,清代官版藏經。清雍正十一年(1733),於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由和碩庄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等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經版79036塊。全藏724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機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樂北藏》一致。全藏也分三藏、西土聖賢撰集和此土著述。三藏和西土聖賢撰集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此土著述239函,千字文編次由書字至機字,是由《永樂北藏》的此土著述和續藏合並刪減,又補充以雍正和乾隆年間奉旨入藏的經書而成。刷印100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1935年又印過22部。經版原存宮內武英殿,後移藏於柏林寺,至今尚存。
結構如下:
『肆』 請教,佛經一共有多少部,您讀過幾部
佛經有,大藏經三藏十二部
簡釋:大藏經為佛教典籍匯集,三藏十二部是它的分類。三藏指經藏、律藏、論藏。十二部指佛所說經及記錄的十二類體裁,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很少有人,能全部讀誦的!
很普遍讀誦學習的經典有:《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地藏經》《金剛經》《心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
『伍』 唐僧西天取經到底取了多少部經書
經書657部。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5)大藏經一共多少部圖片擴展閱讀: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
唐僧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
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並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一人。
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曇無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
『陸』 大藏經全套多少本
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
『柒』 大藏經一共多少冊
唉,需要寫那麼復雜嗎? 問題本來很簡單,只是多少冊的問題。 《大藏經》共4200餘種,23000餘卷
『捌』 <大藏經>一共有多少部多少位元組
大藏經是匯集佛教一切經典成為一部全書的總稱。古時也叫作「一切經」,又略稱「藏經」。其內容主要是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又稱為「三藏經」,分別稱為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佛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藏」有容納收藏的意義。
佛教三藏的分類,起源很早。相傳佛滅不久,他的弟子們為了永久保存佛所說的教法,開始進行了遺教的結集,即通過會議的方式,把佛說的話加以統一固定下來。佛教的經藏是經過幾次結集(編纂)會議才形成的。
在佛教傳世二千五百年間,經典的流傳大體上經過了背誦、書寫、印刷三個時代。印度民族是慣於記憶的。他們最初結集三藏時,只是通過問答的形式,把佛所說的教法編成簡短的語句,以便佛弟子們能夠共同背誦而已。其後才有書寫流傳的作法。
我國現存漢譯大藏經,是自後漢(公元一世紀)以來,直接和間接從印度和西域各國輸入的寫在貝葉(貝多羅樹葉)上的各種佛經原典翻譯過來的。自漢至隋唐,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九世紀時)才有佛經的刻本。現存唐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的《金剛經》便是世界上一本最古的,並附有美麗版畫的印刷佛經。
由於佛經的翻譯越來越多,晉宋以後就產生了許多經錄,記載歷代佛經譯本的卷數、譯者、重譯和異譯等。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最為精詳。該書著錄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並用梁周嗣興撰的《千字文》編號,每字一函(又稱一帙),每函約收佛經十卷。《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歷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漢文大藏經的規模基本定型。
大藏經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佛教及有關文化的一部大叢書。在大藏經裡面,保存著現在印度久已失傳的許多佛教經典,也包括了中國學者對於佛教原理所作的創造性的闡釋。大藏經不僅是佛教徒研究佛學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學者研究古代東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資料。
此外,在西藏地區,自唐宋以來,由梵文和漢文譯成藏文的經典,也經過整理匯編成為西藏文大藏經。其中佛說的經律稱為「甘珠爾」;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稱為「丹珠爾」。自元以至近代分別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奈塘,甘肅的卓尼,四川的德格,北京,都有過多次刻本。西藏文大藏經的內容約十分之八是漢文藏經中所沒有的,特別是密教部分。清代還將西藏文佛典譯為蒙文、滿文,刻成蒙文大藏經和滿文大藏經。這種藏經流傳稀少,甚為名貴。
在雲南傣族地區流傳著的上座部佛教,其佛經是用巴利文寫的小乘三藏。一般還是用書寫的方式流傳,國內還沒有刻印過巴利文大藏經。
《大藏經》採用了保留至今的雕版印製。《大藏經》卷帙浩繁的清乾隆版《大藏經》有許多書中之最。其中關於雕版,其材質要求之嚴、數量之巨,堪稱一絕,令人驚嘆不止。雕版總重四百八十噸。清乾隆版《大藏經》是惟一一部皇家主持印製的宮廷版《大藏經》,史稱《龍藏》、又稱《清藏》。清代雍正、乾隆兩位皇帝決定用漢文雕印《大藏經》。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北京賢良寺設藏經館,由和碩庄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竣工。全藏724函,分正續兩部分,千字文編次。正藏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續藏239函,千字文編次書字至機字。全部經版有79036塊,梨木雕成,重約480噸。
《大正新修大藏經》,年代: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高楠順次郎博士等順起,十三年創刊,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 85函,3053部,11970卷,80634頁。每頁分上中下欄,每欄29行,每行約17字。方冊本。 備考: 所收異本最富,麗宋元明四藏之外,對校聖語藏本宮本敦煌寫本古佚本以及各種流通本。△後三十函為續編,多收日本著述。
『玖』 佛經一共有多少部請詳細介紹下!
佛經分為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別。具體如下:
1、契經,音譯修多羅,即契於理契於機之佛教經典,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2、應頌,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復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這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理解。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與古詩相似,這是從梵文、巴利文沿襲而來的文體,一般稱為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復述,故稱應頌或重頌。
3、記莂,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記。通俗地說就是經典中所記載的佛陀明確告訴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的經文。
4、諷頌,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5、自說,佛陀未待他人問法或者無請問佛法者,而佛自行開示教說的經文。佛陀說法,多是弟子先請問,佛再作答,於一問一答中深入開來。而自說一體,是指弟子們不知提問,而佛從大事因緣出發,認為教義重大,即便無人求法請問,也要主動開示眾生。
6、因緣,記載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因緣是有關該經在什麼情況下,為解決什麼問題,對什麼人而說的等等記述,屬於交代背景、主題、性質、目的等內容。
7、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8、本事,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也就是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有關佛講述某菩薩或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為本事經,如《法華經》中的「葯王菩薩品」即是其例。
9、本生,記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如《佛本生經》中就講述了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為鹿、為鷹等動物舍己度化眾生的故事。
10、方廣,字面意思是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的經文。寬泛點說,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凡屬宣講菩薩道的教理,弘揚菩薩行的法門,均屬方廣,是為教化大乘菩薩的大乘經典的通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11、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稀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說法中顯現出來的種種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之所以稱名「未曾有」,是因為這些瑞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來未曾有的境界,眾弟子同聲贊嘆:「未曾有」而得名。
12、論議,記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在文體上顯示為「一問一答」或「直發精義」的兩種,顯示了佛說法的活潑親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藏十二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佛經
『拾』 佛經一共有多少部
首先佛經不是一本書,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通常指佛教全部經典。所以並沒有具體數量,但可以通過不同朝代的佛經來進行推測。
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一般分大乘經、小乘經兩種。唐代智升之開元釋教錄,始將大乘經分為般若部、寶積部等五大部,及諸經。宋藏收大乘經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收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高麗藏收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縮刷藏經與頻伽藏收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卷。小乘經主要指阿含經及其單品,宋、元二藏各收二白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高麗藏收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四卷。縮刷藏經和頻伽藏各收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大正藏則將一切佛經分為阿含、本緣、般若等十部,共收一千四百六十部,四千二百二十五卷。六祖壇經是唯一由中國人著作,稱為「經」的佛學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