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幫忙鑒定一下是不是清中期嘉慶年代的青花纏枝蓮紋盤,有沒有收藏價值,全品。謝謝!
這類瓷器屬於清嘉道民窯日用瓷器,有一定存世量。可以收藏。
⑵ 元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的介紹
元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繪兩只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六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圈足內牆斜削。
⑶ 明晚期的青花瓷器如何鑒定和出手
明晚期是指明嘉靖-明崇禎(1522-1644年)時期,期間青花器物各有特點,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了一下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嘉靖(1522—1566年)
(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顯反應出入晚明時,青花瓷發生了又一次顯著變化。典型器有景德鎮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江西省南城縣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鳥紋碗。辛酉年為嘉靖四十年(1561年)。窯址有景德鎮湖田、觀音閣、四圖里。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艷,不同於其他朝。常見色暈散,紋飾模糊的,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過的緣故。青花品種多,有白地青花、黃地青花、藍地白花、外祭藍內青花、外紅釉內青花、青花五彩等。
(3)紋飾。畫法多為單線平塗,好的講究填色,不流向線外,工細,差的流向勾線之外,題材有纏枝花卉、龍鳳、花鳥、魚藻等。紋飾特點:花組字。用花枝、松枝組成福、壽,還有的花枝中空白寫字,有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永保長壽、國泰平字等。八仙人物較多,有呂純陽、老君煉丹、龍紋開始有正面龍、庭園嬰戲圖,小孩子後腦勺開始變大,著長袍。龍紋開始有正面龍、螭虎龍,到隆慶、萬曆時大量使用。牡丹花葉似雞爪,八卦、八吉祥、靈芝紋飾也多用。
(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來的細膩,白中閃達,釉雖較細膩,但亮度強,不如中期肥厚、閃青。個別厚釉混濁。多數為青亮釉,釉面不夠平整,有隱的波紋。
(5)造型。總的風格是凝重。大件器增多。葫蘆形瓶始於正德,此時流行,還有天圓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帶蓋梅瓶等,瓶始帶活環。果盒有方勝形的。壺禎則以缽式爐為多。個別酒杯,玲瓏剔透,細薄。有八仙、文昌、壽星、真武等塑像。
(6)款識。式樣多,吉祥款有:長命佳器、福壽康寧、萬福攸同。頌語款的: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食祿佳器、富貴長春。專用款有「酒」、「湯」、「茶」等。還有東書堂、東蘿館一類堂名款。
(7)工藝。不注意修胎,瓶、罐介面明顯,有的二、三、四節相接,盤碗粗糙不工整,盤有塌底現象,碗有種底心凸起,俗稱「饅頭底」。塑像有三種方尖:手主、壓印模子次之,兩者結合少見。
2、隆慶(1567—1572年)
(1)典型器。嘉靖開始「官搭民燒」,民窯中精品與官窯不相上下。此期青花產量少,但質量不錯。典型器有南京博物院藏「隆慶二年」款青花攀枝娃娃硯。安微省歙隆慶銘青花牌位。
(2)青料。主要用回青,部分發色純藍穩定,另一部分灰淡。品種有折地青花、黃地青花、外豆青內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綠彩、淡描青花等。
(3)紋飾。布局煩瑣、疏朗皆有。技法為單線平塗,填色工細的不向外擴散。紋飾題材,攀枝娃娃、馬上封侯、封侯爵祿為此期流行圖案;較常見的政治家串枝龍鳳,團龍,團鳳,爬形螭龍、團形螭龍,青花和暗花結合的錄芝,蓮塘游禽,文字組成的圖案等。
(4)胎釉、造型。胎體細膩,精緻輕薄。釉面膩潤光亮,白中閃青。造型上敦厚的大件不多,除常見造型外,典型造型有多角形、銀錠式、四角、六角、八角等。文具用品有筆盒、筆架、硯台等。名貴產品有菱花形洗、帶把提梁壺、高把子高壺等。
(5) 款識。多「隆慶年制」、「隆慶年造」四字二行楷書款,「隆」字中的「生」字常寫成「正」字,款外用單圈或無框。吉祥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永保長春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長春佳器、大明年造佳器等。
3、萬曆(1573—1620年)
(1)典型器。此期有明確紀年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器物相多。青花瓷以多取勝。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干縣萬曆二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獸紐蓋雙耳三足爐和青花攀枝娃娃瓶。吉林輝發城遺址出土的萬曆青花瓷。鄭州古滎窖藏出土的萬曆晚期青花瓷162件。
(2)青料。早期用回青料,呈色好的色澤藍中泛紫。後期主要用土青、石子青,發色灰暗。絕大多數青花為雙勾線分水,達2個色價以上。品種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彩,後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廣泛使用,延續到天啟,色澤淡雅有致。
(3)紋飾。布局繁密凌亂,主題不顯,畫筆無力。題材除常見紋飾外,多見花鳥、雲龍、壽山福海、雲鶴、天馬、螭虎龍、魚藻紋等。人物故事紋飾多見八仙慶壽、老子講經、東方朔偷桃、東波夜遊亦壁、高士圖、嬰戲圖。嬰戲圖中常見攀枝娃娃。肩部邊飾多用錦地開光花卉紋。外銷瓷紋飾有異國風味。
(4)胎釉。胎土較細膩,瓷化程度好,胎薄。釉細膩,白凈,白中閃青。
(5) 造型。基本特徵是厚薄兼備,大小皆有。大的有魚缸、綉墩;小的如蟋蟀罐、小方碟。筆、硯、盒等文具多見。各種套盒、鏤孔三足、雙耳有蓋三足爐為此期特殊造型。墓誌銘亦常見。
(6)工藝。前期較工細,後期較粗糙。圈足一般不夠規正。
(7)款識。多寫「大明萬曆年造」,少數寫「大明萬曆年制」;多六字二行楷書款,少數六字三行;也有「萬曆年造」四字二行的。見有八字二行款「萬曆年制、棒日樓用」,「萬曆九年、李衙置用」。多偽托款,有書宣德、成化、嘉靖的。南京博物院件青花攀枝娃娃紋碗,內底心書「大明靖年制」,外圈足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字體不規正,兩款均為假款。多吉祥款、頌語款,如金玉滿堂、德化長春、永保長春、富貴佳器、玉堂佳器、沈府佳器、長春佳器、五嶽山人佳器等,有的寫在紋飾開,有的寫在底部圈足內。個別的盤、碗上,沾書「萬曆年造,德化長春」篆體款,以及「京兆郡壽房記」楷書款。
4、泰昌(1620—1621年)
泰昌朝僅幾個月。在江西省博物館舉辦的江西陶瓷史展中,有泰昌元年墓出土的青花開光花卉紋盤,應為萬曆產品。見有青花纏枝蓮花紋爐,有「泰昌元年造」款,實為抗日戰爭時北京生主的鷹品。
5、天啟(1621—1627年)
數量減少,質量下降,但小碗還較精細。
(1)典型器。江西天啟四年墓出土哥釉青花鹿松紋梅瓶。上海博物館啟元年青花團龍燭台一對。器座銘:「大明國直隸微州府歙縣滾綉鄉孝行里潭濱禮堂大社管居信士弟黃舜耕,室中孫氏,前妻程式朱式,男黃伯正,媳婦關氏,女時娥時鳳,孫女接弟招弟,喜御香案前香爐花瓶燭台一會供奉,祈保早賜男孫,合家清吉,人眷平安,壽命延長,萬事如意,福有攸歸。皇明天啟元年仲夏月穀旦立」。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一批天啟紀年題款的器物。
(2)青料。石子青為主,少量回青。石子青呈色好的細膩淡雅,大部分青中閃灰,個別青花呈色開始分深淺濃淡。青花品種多見哥釉青花、淡描青花、青花五彩。
(3)紋飾,布局疏簡,改變了嘉靖、隆慶、萬曆時繁瑣雜亂的局面。畫風草率飄逸,有生活氣息。用筆自然生動,簡筆寫意,幾筆勾勒,非常傳神,為民窯青花瓷畫佳作。紋塑除常用纏枝花卉外,多圖畫性。常見荷花鷺鷥、獅子戲球、博古圖、糜鹿、卧馬、花卉、萊菔菜、魚、龜、蟹、螺、天官賜祿、羅漢、達摩一葦渡江、吹簫引鳳、嬰戲等,嬰戲圖人物為漫畫式,極生動。吉祥圖案也多見,如連升三級、連中三元、蓮生貴子、喜報多子、靈芝托壽、狀元及第、「喜」字、「佛」字、赤壁賦等。
(4)胎釉、造型。胎薄,淡灰色胎。多數施薄釉,個別厚釉,光潔度強。造型小件器多,實用器多。碗、盤口沿薄,底心薄而下塌。碗有玉壁形底,線條柔和。盤有折沿式,多角形。琢器中觚較歷朝多見,特殊器形有青花盤龍鍾,細巧供玩賞。安微歙縣博物館收藏一副天啟元年板瓦形墓誌,很少見。
(5)工藝。粗糙,不講究修胎。碗的足根多為尖狀。琢器介面明顯。器底有粘沙,有放射性跳刀痕。
(6)款識。此朝歷7年,款的式樣比較多。干支紀年題款流行,特別是供器的香爐、凈水碗、花觚上常見,如見「皇明天啟丙寅歲吉旦立」碗,「天啟五年吳各冬」爐,「天啟元年米石隱造」花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只見天啟有。吉祥款有天下太平、長命富貴、萬福攸同、永保長春。頌語款有玉堂佳器、富貴佳器、長春佳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天上佳器等。堂名款有:於斯堂、白玉堂、竹石居等。插殊款有「宣窯」、「美」、單圈「福「字。圖記款有兔子、盤腸、方勝、銀錠、窗欞式等。
6、崇禎(1628—1644年)
(1)典型器。此朝既保持明朝味道,也孕育著清初風格。典型器為一批有崇禎紀年款的供器。如廣東省博物館藏大明崇禎年制青花羅漢圖缽式爐。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崇十二年青花山石人物凈水碗。上海博物館禎二年青花雲龍紋三足爐,呂銘:「河南懷慶府河內縣客人馮運喜奉香爐一個,祈保買賣享通,萬事大吉。崇禎二年孟夏月吉旦造關聖這君供奉。」
(2)青料。用石子青,顏色鮮艷的少見。一般呈色清淡,發青灰色。明崇禎至清初,有一批花觚、筆筒上的青花,混水濃淡層次分明,色澤向青翠欲滴方向發展。品種有青花五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紫。
(3)紋飾。畫法為單線平塗。青花顏色向外流散,畫筆無力、草率。題材有花卉、花鳥、龍、鳳、魚藻等。寓意紋飾漸多,如喜鵲登梅、鳳穿牡丹、折枝葡萄等。高士圖有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竹林七賢、唐僧取經、西漢演義、三國演義故事等。有的碗心以細小的四字語為紋飾,如狀元及第、金榜題名、萬古長青、三元及第等。青花瓷罐上有寫「積善之家、天理存心」的。紋飾特點是:正面龍披頭散發,影響清初。紋小孩比例失調,後腦勺大,腿短。小山江邊多有簡筆小人。人物畫中的地皮景、括弧雲為繼代典型紋飾。
(4)胎釉、造型。胎色發灰,粗糙,疏鬆。釉色白中閃青,有的發灰,個別漿白釉,釉面不平整,胎體厚薄兼有,以厚為多。器型品種較單調,以供器為多。碗,口外撇,深腹,砂底,大圈足,底心厚香爐常見缽式,筒式爐的獸足短,幾乎與檯面接觸,砂底。凈水碗,龠口,深腹,小圈足。缸底有:平底、砂底,時間早;凹圈足,釉底,時間遲。
(5)工藝。做工粗糙。器口上飾醬釉開始增多。新出現上下暗花裝飾帶,中間青料繪花的新工藝。器物露胎部分多見窯紅。器底多有小砂現象,多見旋坯痕、跳刀痕。釉義施釉薄,釉不平整。砂底尖底心,足根尖,足深。有壁形底碗。
(6)款識。許多供器於器身題銘,落干支年號款。少數盤、碗、杯底心書「大明崇禎年制」、「崇禎年制」楷款。南京曾多次發現科舉考試用瓷,器底書款:「已卯科置」(為崇禎十一年,公元1639年)、「庚午科置」(為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丙子科置」((為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壬午科置」(為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應天癸酉科置」(為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堂名款有「白玉齋」、「雨香齋」、「博古齋」,為景德鎮董家塢民窯出品,可能為雅工良匠之自署。書於碗心的款有翔鳳堂、喜、貢、春、玉等,書於碗底的有信古齋、叢菊齋、清雅、長春、片玉、松石居、聚賢堂、正、雅等。花押款,大明年制款,偽托宣德、成化年號款,崇禎最多見。
望採納,謝謝
⑷ 什麼叫青花纏枝紋盤
雍正朝的青花器,被公認是清代青花藝術黃金年代的代表,而且比康乾器都名貴,它不但時間短,而且做工之嚴謹工細在清各朝之上,雍正纏枝紋大盤正是其中的代表品種之一。
纏枝紋又稱纏枝花或纏枝蓮,屬青花圖案中應用最廣的一類圖案,通常由纏繞交結的荷花、牡丹或菊花等所組成,這種花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到明初永樂宣德兩朝已很成熟。在雍正朝講求嚴謹整飾的風氣下,纏枝紋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程式化、嚴格化,也形成了高度的裝飾美。
⑸ 明清彩瓷的目錄
彩版
1洪武白地紅彩雲龍紋盤殘片殘15.5×8.5厘米
2永樂青花風凰三系竹節把壺高11.4厘米
3永樂青花壓手杯口徑9.1厘米
4宣德青花龍紋高足碗
5永樂青花金彩碗口徑15厘米
6上圖側視
7永樂青花胡人樂舞扁壺高29.5厘米
8永樂青花纏枝蓮執壺高28.5厘米
9宣德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口徑11.8厘米
10宣德青花紅彩海獸紋高足碗口徑9.95厘米
11永樂青花無擋尊高16.5厘米
12宣德青花花果紋執壺高29.5厘米
13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水注高32.5厘米
14宣德青花綬帶葫蘆扁瓶高25.8厘米
15宣德青花紅彩海濤龍紋碗口徑15.2厘米
16宣德青花芭蕉竹石帶蓋梅瓶高41厘米
17宣德青花纏枝蓮鏤空花薰通高40厘米
18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
19上圖俯視
20宣德礬紅彩纏枝蓮托八寶雙耳爐通高12.5厘米
21成化鬥彩花卉小罐高8厘米
22成化青花草花紋蓋罐通高14.2厘米
23成化鬥彩雞缸杯口徑8.3厘米
24弘治白地刻填醬釉花果紋盤口徑25.1厘米
25成化五彩蓮池鴛鴦紋盤口徑21.7厘米
26成化孔雀綠釉青花蓮魚紋盤口徑23.5厘米
27成化鬥彩蔓草紋瓶高18.1厘米
28正德素三彩海水蟾紋冼口徑23.7厘米
29弘治黃釉青花花果紋盤口徑26.1厘米
30嘉靖黃釉紅彩葫蘆瓶高45.1厘米
31嘉靖鬥彩八卦爐高9.8厘米
32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通高46厘米
33萬曆五彩鏤孔雲鳳紋瓶高49.8厘米
34萬曆五彩雲龍紋蓋罐高11.1厘米
35萬曆五彩花鳥紋蒜頭瓶高54.8厘米
36天啟青花觚高31.6厘米
37天啟青花五彩纏枝蓮蓋罐通高19.7厘米
38明琺華樓閣人物紋瓶高42.8厘米
39康熙五彩瓷盆高31.5厘米
40康熙五彩加金荷蓮鳳尾尊高46.6厘米
41康熙墨地素三彩花卉紋方瓶高49.5厘米
42康熙黃地琺琅彩花卉紋碗口徑15.6厘米
43康熙珊瑚紅地五彩花卉紋碗口徑10.9厘米
44康熙釉里三彩海水龍紋瓶高41.6厘米
45康熙釉里紅鏡紋瓶高23厘米
46康熙釉里紅加彩花卉紋水盂口徑7.3厘米
47康熙青花山水蓋罐通高60.5厘米
48康熙五彩三國故事圖盤口徑26.7厘米
……
黑白版
⑹ 是真的嗎
通過顏色辨識明青花瓷
明代青花與元青花不同。明代青花使用了多種青花釉料。而大家都知道。青花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鈷,而在明代,多為進口。
進口青料為產於西亞的蘇麻離青,是高鐵低錳型青料,燒成後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結晶斑,繪制的圖案線條有暈散的特點,有下沉並滲入胎骨的特點,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後填色一般,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覺。
國產青料種類較多,包括平等青、回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都屬於低鐵型青料,其中的回青屬於低鐵高錳型。國產料繪制的青花,一般線條精細而穩定,不易暈散,圖案不僅沒有往胎骨滲入下沉的現象,反而有非常明顯的往釉上漂浮之感,時代越晚越明顯。但不同品種成色也有差異。平等青產於江西的樂平,又稱陂塘青,發色淡雅、秀氣;回青產於西域,又稱佛頭青,色澤紫艷、藍中泛紅,使用時常和石子青按比例相配;石子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發色特點是清淡無華,但也有個別比較鮮艷的。
明代瓷器的生產和特徵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各期青花的青料情況不盡相同。第一個時期為洪武、建文兩朝,青花使用進口料蘇麻離青;第二個時期為永樂、宣德兩朝,青花也用蘇麻離青;第三個時期為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以使用蘇麻離青為主,同時使用國產青料;第四個時期為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主要使用平等青;第五個時期為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嘉靖多用回青,萬曆開始使用浙料;第六個時期為天啟、崇禎兩朝,主要使用國產青料。
明代洪武青花瓷特徵具有承前啟後的特徵。洪武瓷器盡管使用蘇麻離青,但青花呈色不是偏灰就是偏黑,並不漂亮,主要與燒窯溫度及燒成氣氛都有關。
青花瓷發展到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已成為景德鎮乃至全國瓷器製造的主流產品,是明代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永樂青花使用的青料一般較厚,呈色濃艷,線條粗獷,不僅有較濃的黑色結晶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鐵銹斑」,而且還有較為嚴重的暈散與流淌現象,往往滲入胎骨,表現出的一種天然成趣的青花特徵。宣德朝青花成色與永樂青花特徵一致,且器形圖案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俗稱的永宣不分。但二者在某些方面也略有不同。永樂青花的呈色較深,而且流淌大,黑色結晶斑過重,線條暈散比較嚴重,紋飾也不太清晰,青料凹入胎骨的現象也是最為明顯的。盡管宣德青花也有上述特徵,但要輕微得多。因線條穩定,除花卉、裝飾外,人物紋樣也逐漸增多。紋飾風格上,同樣的青花圖案,永樂的紋樣略顯柔弱,宣德更顯粗獷。
北京翰海2013年秋拍拍品 明永樂青花纏枝蓮花口盤 成交價:920萬北京翰海2013年秋拍拍品 明永樂青花纏枝蓮花口盤 成交價:920萬
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接近三十年,由於戰爭不斷、災荒連年,景德鎮瓷業也受到了干擾,這三朝有絕對年款的瓷器極少,各種論著也少有提及,所以被人們稱作明代瓷器歷史上的「混沌時期」或「空白期」。從有限的出土實物看,多為民窯瓷器。應該說正統時期的風格比較接近宣德晚期,青花色料比前朝要精細一些,以國產青料為主,偶見摻用蘇麻離青。景泰一朝歷時七年,是「空白期」中最低谷的時期,青花瓷器生產基本延續正統朝的風格。而天順時期則與成化弘治的風格接近,多使用國產青料,個別使用進口料,青花呈色濃艷清新,有暈散的現象,青花濃聚處也有下凹不平的褐黑色斑點;還有一種呈色比較淡的灰青色。
成化制瓷是明代瓷器發展的又一個高峰,燒制的青花瓷可以說獨樹一幟,極富時代特徵。成化初期繼承了宣德青花的進口料,但後期則大量使用國產青料,有時兩者混合使用。成化時所用國產青料為平等青,沒有鐵黑斑點;所繪紋飾線條具有不暈散的特點,但青花呈色比較灰淡,並有輕微泛紫的色調。淡雅是成化青花一朝總的特點。弘治青花傳世不多,使用的也是平等青。其胎釉、青花呈色與成化青花大體相同,青花大多發色淺淡,有一種朦朧的感覺,雖沒有成化青花淡雅,但也不乏本朝含蓄的一面。另外也有少數呈色深沉的灰藍色調,與正德青花相差不多,只是呈色有些不純,原因是正德後期平等青已接近用完,改用了江西的石子青,青花發色青中偏灰。正德一朝處在明代中、晚期的轉折、交替時期。此時期的瓷器,一般施釉都比較厚,燒成溫度又低,不利於青花的呈色,釉下青花彷彿罩上了雲霧一樣,青花往往呈現帶灰的色調。正德早期用的是平等青,呈色穩定,顏色清淡閃灰;中期則是典型的正德朝青花瓷器,採用石子青,大部分呈色淺淡灰藍;晚期使用回青料,發色濃翠而泛紫紅,但不如嘉靖朝的濃艷,有的甚至發灰黑色。
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拍品 明中期青花人物梅瓶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拍品 明中期青花人物梅瓶
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長達百年,屬於明代後期,國家的政治、經濟開始走向衰落,景德鎮瓷業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嘉靖青花使用回青,高錳低鐵,的色澤呈現出的是一種藍中泛紫紅的鮮艷色調,多是以回青和石子青配合使用,青花呈色濃重,藍色鮮艷。隆慶一朝只有六年,傳世品較少,隆慶青花使用的是回青料,由於選料精細,燒制技術純熟,回青料已經被運用得爐火純青,青花顏色濃艷泛紫,非常漂亮。可以說隆慶時的青花瓷,色澤鮮艷,製作精細,可居三朝之首。明萬曆朝歷四十八年,燒制的瓷器數量多,流傳下來的也多。萬曆初期主要繼承嘉靖時期,混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青花的呈色與嘉靖青花也較接近。到了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以後,因回青料的枯竭,採用浙料繪制。這種鈷料也需要提煉,有級別之分。它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清朝後期。萬曆青花的呈色沒有嘉靖青花那樣濃艷,有一種藍中微微泛灰的色調,而青花暈染也是萬曆青花的普遍現象。
北京翰海2010春拍拍品 明萬曆青花龍紋雙耳四足爐 成交:30.24萬元北京翰海2010春拍拍品 明萬曆青花龍紋雙耳四足爐 成交:30.24萬元
天啟一朝僅有八年,官窯瓷器很少,其特點也不太突出,但造型規整。此時期青料以石子青為主,少量回青。耿寶昌先生把天啟一朝青料呈色分為四類:一是青花色澤不穩定,有深淺不一和暈散現象,紋飾的線條往往與釉面混淆不清,與萬曆民窯的青花器基本相同,所見這類青花器多屬佛前供器;二是青花色澤清淡,呈色穩定,青中閃淺灰,構圖嚴謹、線條細膩;三是青花色調濃重,泛黑藍或黑灰的一類,常見於厚重青花器;四是青花色調淺藍,鮮艷,穩定。崇禎一朝社會動盪、朝廷腐敗、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政府已無力支持瓷器的燒造,傳世的官窯較少,多是民窯及一些外銷瓷。青花料採用石子青,發色多樣。一種青花顏色純正,色澤鮮亮明快、青翠欲滴、濃淡分明、層次清晰,這與崇禎時改用火煅法提取青料,大大提高了青料純度有關。此時期還有一種青花呈色,顯得比較沉悶灰青,略有一些暈散,紋飾線條大多數會溢出輪廓線,紋飾顯得模糊不清。
內容來源:國家文化藝術品網(鑒賞知識)
⑺ 大清乾隆纏枝蓮紋青花瓷鑒定
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鑒定吧,僅供大家參考。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瓷的鑒定要點
一.從工藝角度看: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樣式,余者皆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乾隆青花瓷質早期與雍正基本一樣,胎質潔白細潤,晚期略顯遜色,官窯與民窯無多大區別。釉面仍以青白色為主,勻凈光潤,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窯中多見。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現。漿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漿胎是指明、清兩代用瓷土淘洗後的細泥漿製成的胎體輕薄、色如米漿的一種瓷胎。康、雍、乾漿胎青花自成一體。康熙時胎體微泛土黃色,釉面多為粉白或漿白色,有細碎紋片,紋飾較一般青花細膩,底款"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葉等圖記款識。雍正、乾隆時漿胎青花胎釉與康熙無大差別,少數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紋飾則漸趨規矩圖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漿胎青花,但胎質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雜質斑點,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瑩潤。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乾隆青花呈色穩定,早期與雍正時無甚區別,常有暈散出廓的現象,中期則形成正藍呈色明快的風格,晚期則呈色略顯青灰。民窯中落齋堂款的,無論工藝或青花呈色,均可與官窯比美。
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 楷書 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6、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7,乾隆青花六字款有明顯的針眼感,青料部分仿拂針刺一樣.
8,乾隆青花釉面大多有橘皮紋.
二.從紋飾角度看:
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 繪畫 工細、層次清晰,畫鳳嚴謹而細膩。 乾隆青花紋飾題材豐富多彩,傳統的人物、 動物 、 植物 均有,古祥圖案到此時已規范化和普遍化,福、祿、壽寓意畫及多子、登科、見喜等祈求美好願望的心理,完全融於各種寓意的圖案中,成為以後各代工匠創作的楷模。其他贊頌和粉飾太平的紋飾,如歌舞昇平、安居樂業、人壽年豐等,則是乾隆統治60年的必然產物。因乾隆喜歡作詩,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詩作。但以青花書詩者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1,乾隆青花往往在果實,葉瓣部位用點青法上色,深淺層次差別鮮明.
2,乾隆青花雲紋大多採用勾邊拔白繪法,葡萄葉則採用勾邊填色拔白繪法.
3,乾隆青花的松樹大多為挺拔高聳的巨松,並且針狀葉非常棉密,很少象康雍青花那樣的片葉矮松.
4,乾隆青花中的鶴,大多為棲息松枝或漫步松下的懶鶴.
5,乾隆青花中的魚尾巴極少開叉,象一塊梯形木板,木板後面吊兩根尾線.
6,乾隆青花中的鹿紋,大多在身上留有白點斑,仿拂梅花似的.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瓷的胎釉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胎骨潔白緻密,胎釉交界處無火石紅。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檔瓷釉色白中泛青,氣泡細小,釉面光潔瑩潤,也有一些製作不夠 成功 的作品,釉呈漿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窯和民窯瓷器圈足上塗抹一層護胎釉,多數呈黑色,也有醬色、褐色等。乾隆以後圈足上塗抹護胎釉的現象就比較少見了。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圈足有多種,一般而言,盤碗仍採用滾圓的泥鰍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著地面小,而是略有一個比較寬的著地面;瓶尊類器物圈足有一個明顯的著地面,平面兩邊經打磨,呈一個無稜角的倒梯形;壇罐類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瓷的造型
乾隆青花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製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矩。由於創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
盤碗類:有圓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鏤空、腰圓形、高足形,攢盤(9件)、暖盤、蓋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寬厚,足根有滾圓和矢狀兩種,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圓滑。
文房用具類:筆筒分直口和敞口兩種,尺寸上沒有康熙、雍正兩朝高大,形體要小。筆洗有瓜式、葉式、雙耳三足小洗、竹節式、海棠花式,墨床有書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類一般上下結合緊密。此外,還有筆架、筆舔、水盛。這些文房用具雖然尺寸不大、但製作很精巧。
瓶類:有玉壺春瓶、賞瓶、梅瓶(有帶蓋有不帶蓋兩種),直頸瓶、長頸撇口瓶、棒槌瓶、盤口瓶、洗口瓶、蒜頭瓶、膽瓶、馬蹄瓶、琮式瓶、燈籠式瓶,雙連瓶(創新式樣)、六連瓶、七孔瓶、天球瓶、轉心瓶(腹部多有鏤空)、四方委角瓶、葫蘆瓶、三孔葫蘆瓶、綬帶耳葫蘆扁瓶、天圓地方葫蘆瓶、活環葫蘆瓶(創新式樣,既在瓶的束腰處有一圓環,可左右移動)、壁瓶、葫蘆式壁瓶、雙耳壁瓶、寶月瓶、雙耳寶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貫耳瓶、貫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獸耳銜環方瓶、雙耳大扁瓶、鳳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賞瓶和壁瓶在當時大量出現,壁瓶又叫掛瓶、轎瓶,造型多呈扁平狀,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點是往往在頸部加雙耳,它使器形更中勻稱完美。這種造型風格對嘉慶以後各朝的瓷器製作有很大影響。
壺類:有各式茶壺,壺形較雍正時期的壺大,蓋面多數隆起。還有執壺、僧帽壺、葫蘆壺式兩截壺、各種形狀的小鼻煙壺等。
尊類:有雙耳鹿頭尊(因形似鹿頭而得名)、獸耳銜環尊、鳩耳尊、貫耳大尊、敞口尊、燈籠尊、魚簍尊、象耳尊、石榴尊、鏤空交泰尊、三犧尊、包袱尊等等。尊胎體厚重,形體高大,造型古樸。
仿明代永樂青花式樣的有:青花描金纏枝花紋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樣的有:青花錦紋壯罐、折枝花果紋執壺、人物圖盤,後兩種均六字篆書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銅器式樣的有:爵杯、盉壺、爐、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時期的高,較康熙時期的矮。
乾隆青花還有一些常見造型:小酒蠱、高足蠱、杯、雙耳方杯、鏜鑼洗、格碟、盞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奩、八方奩、七孔花插、八方花插、書燈、雙半圓幾、缽缸、蓋缸、獸耳圓花盆、蟋蟀罐、綉墩等。
⑻ 幫忙看看這個值得收藏不
有幾分像嘉慶時期青花纏枝蓮盤,但不知是光線還是什麼,青花的發色不對,釉子也較為粗糙,最好有底款的照片便於進一步鑒定。
⑼ 乾隆青花纏枝蓮紋盤有價值嗎
到代的真品乾隆青花纏枝蓮紋盤有價值。
不僅有價值,而且有很大的價值。
前提是:真品!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