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齊國巔峰時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齊國雖然在五國伐齊之後默默無聞,失去了存在感。
從戰國七雄的地圖可以發現,齊國+燕國的疆域,包含了今山東、河北、遼寧三省之地和京津兩市之地。在此基礎上,齊國(加燕國)的地盤因為地跨今山東、河北、遼寧三省之地和京津兩市之地,所以在面積上僅次於當時的秦國和楚國,位列戰國七雄中第三名。
至於韓國的疆域,一直是戰國七雄中墊底的,至於三晉之中另外兩家,也即魏國和趙國的疆域,同樣比不上齊國+燕國的疆域之和。
❷ 戰國七雄哪個國土面積大!最小誰!其它國如何
戰國七雄楚國國土面積最大。最小為韓國。
燕國、趙國地理位置不好,靠近北方。齊國位置最好。
秦國位置不好,與四個國家接壤,同時面對匈奴的威脅,每年都在打仗。從大到小排:楚,秦,趙,燕,魏,齊,韓。
(2)齊國最大的領土是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戰國七雄的都城:
1、臨淄
齊國是周代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門。
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並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東周時的臨淄人物阜盛。孟子曾為齊王擔任客卿。
莊子曾被齊湣王聘為相。戰國時臨淄設稷下學宮,以招徠諸子百家來此講學辯論、著書立說,荀子即為稷下的祭酒之一。
游學於此的還有騶衍、宋鈃、尹文、彭蒙、田駢、慎到等,號為稷下學派。當時的臨淄鄰近渤海,因而兼具魚鹽之利,經濟繁榮、貿易發達,各種冶鐵、煉銅、鑄錢、制陶、紡織的作坊遍布城市內外。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歷史,直到被秦國所滅。
2、郢
郢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楚國的首都,在湖北省西部,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北面三公里左右紀南城。楚國在建國初期定都丹陽(古丹陽位於河南淅川境內)。
後來為了和一些小國家爭奪漢中,遷都郢,後又東遷。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應該位於紀南城)到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帶兵攻進郢都、楚國遷都於陳,郢總共作了411年楚國都城。
3、薊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宗室召公奭於燕國,都薊城(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是為北京建都之始。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
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4、新鄭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5、邯鄲
邯鄲是戰國時趙國的國都,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衛,後歸晉。自公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於邯鄲,至秦滅趙,達158年之久。秦滅趙,置邯鄲郡。
6、大梁
大梁城,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
前365年,魏惠王遷都於此並築城。為區別於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臨汝縣),命名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溝渠浚水(或浚儀渠),稱浚儀。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領兵攻打魏國。秦軍引河溝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國滅亡。秦國在此地置浚儀縣。
城池遺址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體范圍尚未查明。據考證應與現存的開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7、咸陽
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❸ 齊國和魯國的地圖疆域有多大他哥倆怎麼瓜分的山東半島
不固定,在山東除齊魯兩國外還有萊、莒、紀、鄒、滕、薛等十幾個國家。春秋末期齊國占據今山東北部、東部以及河北東南角。魯國占據以曲阜為中心的濟寧大部、臨沂部分。莒國占據臨沂大部。日照沿海及臨沂南部為越國占據。鄒國占據今鄒城。滕國占據今滕州。等等
公元四世紀中期齊國在原基礎上占據山東南部,三面環魯,且向西擴張過了黃河(戰國時黃河在今天津入海,出河南北上,大致同今山東與河北邊界)。魯國縮小,菏澤大部、濟寧小部為宋國占據。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北到天津附近,向西佔據河北小部,向南占據楚之淮北,安徽北部,河南東部。魯國、鄒國、薛國等淮泗諸侯向齊稱臣。
之後燕、韓、趙、魏、秦五國合縱破齊,後復國。疆域僅在山東北部,楚滅魯等國占據山東南部。菏澤為秦國所佔據。後齊攻取莒地(今山東東南部)直到滅亡。楚國占據今泰安、濟寧等地直到滅亡。
❹ 戰國七雄的國土面積都有多大
七國所在地區:
1、秦國
都城咸陽。疆域包括今天的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2、齊國
都城臨淄(東淄博),疆域包括今天的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3、韓國
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4、趙國
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南部、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5、魏國
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6、楚國
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南部、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7、燕國
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滅亡先後順序
韓,趙,魏,楚,燕,齊
公元前230年:韓國
公元前228年:趙國
公元前225年:魏國
公元前223年:楚國
公元前222年:燕國
公元前221年:齊國
❺ 周國齊國的疆域劃分
如果是北周和北齊的話,早期齊國大,周國的前身西魏只有狹長的關中地帶。後南梁發生侯景之亂,西魏乘機攻陷了漢中、巴蜀和荊北之地,疆域一下子成為了三國之最,所以最後北周才能滅掉北齊,隋代周後,楊堅更是統一了天下。
❻ 齊國鼎盛時期面積有多大
戰國時期齊國疆域的全面拓展:戰國時期齊國的姜氏政權為田氏所代,史稱田齊。戰國之初,齊國疆域與春秋晚期略相近似;至威、宣、閔王時期,齊國強盛一時,史載齊此時「最強於諸侯」,因而又恢復了對外擴張的策略,矛頭所指南為魯國,西為衛國、魏國和宋國,北為燕國,四面擴展領土。 大致擁有了魯之安陽(今費縣)、都(今兗州、泗水一帶)、莒(今莒縣城)諸地,衛之貫丘(今曹縣),魏之襄陵(今鄒縣)、觀(今河南清豐南),以及燕之桑丘(今河北徐水縣西南)等地。 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齊國在桂陵、馬陵之戰中,兩敗魏軍(見《戰國策·魏策》);至閔王十五年齊又滅宋,占宋地五百餘里①。齊國疆域此時已北至天津以西,西至河南以東,南抵安徽、江蘇近魯地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地方二千餘里,百二十城,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時因齊國勢力強大,致使「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齊國的強盛和大規模的對外擴張,迫使六國合縱伐齊,以至破齊臨淄,占齊境內七十餘城。五年之後,齊將田單雖敗燕復國,但齊國從此國勢大衰,一蹶不振,已無力與強秦抗衡,終於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
❼ 戰國時期哪個國家領土最大
楚國。
戰國時期,各國疆域領土大致如下:
1、燕國:面積大約20萬平方千米,人口150萬都城薊(天津薊縣),北京。疆域一個遼東,半個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面積會超過蘇秦時期,大約25萬平方千米)
2、趙國:面積大約2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350萬都城邯鄲,疆域陝西榆林以北,山西太原以北,河北易水、霸州以南,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3、齊國:面積大約15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都城臨淄,疆域半個山東,都城淄博。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4、魏國:面積大約10萬平方千米,人口500萬都城安邑,後遷至開封,疆域東至聊城,西至華陰,北至晉中,南到封丘。四分一陝西,三分一山西,河南、山東一小角,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一小塊)
5、韓國:面積大約9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都城平陽,後遷至新鄭,臨汾。疆域東至林州,西至韓城,北至長冶,南到沁陽。三分一山西,河南、陝西各一小角,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一小塊),長平之戰前山西領土全部劃給趙國,韓國面積這時大概只剩下不到3萬平方千米。)
6、楚國:面積大約50萬平方千米,人口300萬(蘇秦時期)都城郢,後遷至壽春,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面積大概有150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500萬。
7、秦國:面積大約30萬平千米,人口300萬(蘇秦時期)都成雍,後遷至咸陽,疆域東至渭南,南至秦嶺,北至銅川,西到隴西。近半個陝西,半個甘肅,半個青海,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長平之戰前四川應該大部分劃入秦地,面積大概可以達到80萬平方千米,人口400餘萬。
8、吳國:從晉巫臣開始算起到滅國不過百餘年,疆域約5萬平方千米,人口不超過100萬。
9、越國:北至廣陵,南到龍泉,西至宣城,東至滄海。一個浙江,加蘇南、皖南,都城會稽。允常時期面積不超過5萬平方千米,人口數十萬,後滅吳,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人口100餘萬。不久就被楚國滅掉。
10、魯國:山東西南,面積大約2萬多,人口數十萬,後來被楚國吞並。都城曲阜。濟寧、曲阜、棗庄及微山湖西岸濱,都城曲阜。
11、鄭國:東至中牟,西至登豐,北至新鄉,南到長葛。都城新鄭。河南中部,面積大約2萬,人口數十萬,被韓國滅掉。
12、衛國:齊桓公城邢救衛時人口不過5000。之後大約包括濮陽附近地區,面積約1萬,人口十餘萬。
13、宋國:河南一商丘,都城睢陽。安徽大部、江蘇部分、河南東部(一小塊),面積大約5萬平方千米,人口不超過100萬。
14、蜀國:北至漢中,南至峨邊,東至南充,西到青海。都城成都。
15、周國:洛陽、西安二地。
16、另有衛、中山、和建都閬中的小巴國。
❽ 齊國鼎盛疆域有多大
戰國時期齊國疆域的全面拓展:戰國時期齊國的姜氏政權為田氏所代,史稱田齊。戰國之初,齊國疆域與春秋晚期略相近似;至威、宣、閔王時期,齊國強盛一時,史載齊此時「最強於諸侯」,因而又恢復了對外擴張的策略,矛頭所指南為魯國,西為衛國、魏國和宋國,北為燕國,四面擴展領土。 大致擁有了魯之安陽(今費縣)、都(今兗州、泗水一帶)、莒(今莒縣城)諸地,衛之貫丘(今曹縣),魏之襄陵(今鄒縣)、觀(今河南清豐南),以及燕之桑丘(今河北徐水縣西南)等地。 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齊國在桂陵、馬陵之戰中,兩敗魏軍(見《戰國策·魏策》);至閔王十五年齊又滅宋,占宋地五百餘里①。齊國疆域此時已北至天津以西,西至河南以東,南抵安徽、江蘇近魯地區。《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地方二千餘里,百二十城,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時因齊國勢力強大,致使「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齊國的強盛和大規模的對外擴張,迫使六國合縱伐齊,以至破齊臨淄,占齊境內七十餘城。五年之後,齊將田單雖敗燕復國,但齊國從此國勢大衰,一蹶不振,已無力與強秦抗衡,終於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