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60年代服裝風格有哪些
60年代的代表人物,絕非崔姬 (Twiggy)莫屬,作為超模的先驅,崔姬的娃娃妝、俐落短發和瘦削身形,都深深影響著後世,事實上去年秋冬和今年的流行妝容,都頗受到崔姬影響,籠罩一股60年代風
前面提到50年代是公認「最優雅的年代」,當時流行高腰單品,並強調女性身材曲線,裙長多半及膝或過膝;但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年輕人到了六零年代,成為時尚產業的主要客群,導致這時候的時尚單品,多半
60年代的瘋狂,從當時女性的「裙長」就能得知,迷你裙之母─Mary Quant在當時發表了第一件「迷你裙」,掀起一陣轟動,在年輕人之間大受歡迎。不過,這項單品卻引起保守人士抗議,甚至激動到砸破Mary Quant的店玻璃,但當時的年輕人絕沒有要低頭的意思,一個一個穿上迷你裙,逼得保守派只能乖乖聽話。(我們現在能自由地穿上迷你裙,可以說是當時人們努力而來的
現在極度普遍的比基尼,就是六零年代的產物,對比五零年代的連身高腰泳裝,六零年代就連泳裝也要耍點叛逆呢。當時的「性感代名詞」超模Brigitte Bardot就很常拍攝比基尼型錄。
四、活潑用色+
六零年代的服飾往往用色大膽、前衛(是的,現在看還是相當前衛),當時的洋裝都非常顯眼,樂於使用各種活潑的顏色色塊。
六零年代的時尚風格,說穿了就是個被「歐普藝術」統治的時期,剛剛提到的大色塊,其實也在歐普藝術的應用范圍內,甚麽是歐普藝術呢?指的是使用線條、幾何線條創作出視覺錯亂效果的藝術風格,在當時的服裝上相當普遍。
B.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2)60年代服裝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C. 60年代到現在,有多少種類的衣服,每個年代的衣服多少錢
50年代服飾主要以簡朴和實用為特點。人們還根據中山裝和列寧裝的特點設計出「人民裝」。
60年代隨處可見,所謂的「不愛紅裝愛武裝」就是這時期服飾特點的寫照。70年代西服、喇叭褲。80年代T恤衫、牛仔衣褲、風衣、超短裙、運動服、皮裝、羽絨服等外國的服裝款式在國內流行起來。90年代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D. 有哪些上世紀40-60年代的夏日泳衣,現在看著也很潮
這個,還是有很多的。
我覺得過去的泳衣毫不誇張的說有的比現在的泳衣還要好看。雖然不知道在過去是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穿上那種好看的泳衣,但是通過網上的圖片看到的,每一個穿泳衣的人都特別的精緻好看。
60年代受到「性革命」(The Sexual Revolution)思潮的影響,比基尼終於在60年代被「平反」了。Brian Hyland 1960年的一首風靡歌曲《黃色小圓點比基尼》(Itsy Bitsy Teeny Weeny Yellow Polka Dot Bikini),讓一直不太接受比基尼的美國人也似乎被「洗了腦」,而隨後007「邦女郎」Ursula Andress更推動了比基尼在60年代的風靡。
E. 60年代大家都穿什麼樣式的衣服還有面料呀
一,60年代不管大人小孩穿的衣服面料大部分都是棉線的,也有極少數人的衣服是羊毛的,那時候沒有更先進的面料供給人們享用;
二,60年代冬季穿的棉衣基本都是一個樣式,就是「黑色」大人小孩穿的基本沒有區別,而其他季節就有點區別,由於年齡不同、穿的衣服也不盡一致,一般的情況下大體可以按照以下分類:
1,60年代少年上衣白色的、褲子是藍色的制服樣式
2,60年代中年人上衣黑、藍、黃色的,褲子就是黑色的,一般都是人民服或很少很少的中山服
3,老年人一般沒有什麼職位的工人、農民就是黑上衣、黑褲子
F. 建國六十周年,中國的服裝發展和變化,具體的文字與圖片說明。
建國初期比較雜,男人是袍子加圓帽或者西裝,女人旗袍
60年代—70年代是65式軍裝加紅袖章
70年代—80年代是全國一片青灰,中山裝為主
80年代—90年代,的確良的襯衣具有代表性
90過後,衣服就跟澳洲鸚鵡一樣絢爛了
附圖80年代初的的確良服裝(白色)
G. 20世紀40、50、60年代的男裝特徵以及代表圖片
哥特藝術風格與服飾: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紀的一種建築風格,很快這種風格便影響到整個歐洲,而且反映在繪畫、雕刻、裝飾藝術上,形成一種被譽為國際哥特風格的藝術形態。 這種風格主要的表現是建築上的"銳角三角形",同時也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服飾審美及服飾創造。例如:在男女服飾的整體輪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現出銳角三角形的形態。 巴洛克藝術風格與服飾: 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 「巴洛克」藝術與服裝: 藝術上的變化也引起了服裝款式上的變化。從服裝的外形線上可以看出受巴洛克影響的曲線條,尤其是17世紀早期的服裝。文藝復興之後帶來的思想解放,古典建築理論的發現.古希臘和羅馬紀念性建築的發掘和測量。導致了對古典雕塑和裝飾藝術的崇拜。隨著新權貴的出現。以及他們對古代帝王的物質和享樂生活的發現和嚮往.使古典藝術成為附庸風雅的華麗外衣.並目趨雕琢和繁瑣。由於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巴洛克風格」一詞。是指代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在富麗堂皇中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的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使其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宮廷貴族中得到大力提倡。巴洛克風格作為一種主導風格.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其沉溺於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1.巴洛克服裝風格的形成之一:17世紀的男裝 在17世紀的頭二十年裡,男裝仍延續著16世紀末的特徵。男裝的裝束由以下內容構成:襯衣(shirt)、緊身上衣(doublet)、夾克(jacket)、寬松短罩褲(tfunk hose)以及及膝的短褲(breeches)、威尼斯短褲(venetians)。人為化的造型和裝飾仍然存在。如松垂和鼓脹的寬松短罩褲(trunk hose)。有男性主宰的社會變革。體現出男性對自身的自信,男人通過「超越自然」的服裝樣式.折射出「大男子主義」的豪邁和擴張感。 自然風格的出現: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是減少過去人工製作的襯墊、框架和填充物,使衣服向著較為自然的形態發展。上衣肩部已不見文藝復興時期的橫寬和襯墊效果。代之而來的是溜肩。整體效果是由僵硬變得柔和,由緊縛變得寬松,由支立或膨起變為下垂或自然合體,兩性對立的造型被男女裝統一的胖乎乎的外形所取代。領子、袖口和褲角開始用大量絲帶和花邊作為裝飾,代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金、銀、珠寶。2.巴洛克女裝 17世紀早期。女裝仍流行車輪狀的裙撐(farthingale)。後來逐漸地,裙撐在前身部分變得平坦。整體的服裝外形變得平緩、柔和和渾圓。領子開得很低,圓領。在西班牙和荷蘭,裙子在腹部處用鯨骨拉長為一個僵硬的u形。裙袍的外側仍很寬松。在吊袖下有合體的袖子,整個袖子看上去一層一層的。ruff輪狀領變得更加龐大。30年代末後,盡管裙撐仍在西班牙宮廷里逗留,但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它都過時了。一種全新的樣式代替了它。 自然傾向的產生:這一時期女士穿戴,裙子仍是女服裝飾的重點,衣裙松垂、多褶、曳長,比文藝復興時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革命後的浪漫氣息。更顯出女性自然的嫵媚。女性除了外邊的羅布以外。還要穿三條不同顏色的裙子(即襯裙、內裙和外裙),以代替有礙身體活動裙撐架。下裙穿多層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來使下體顯得鼓大。以增添體積感和層次感。 巴洛克女裝(1635) 巴洛克女裝(1637)自然形象的恢復(1660—1680年的女裝):這一時期。服裝上不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
H. 60年代女排運動服什麼樣子求圖
這是大松博文當年指導中國女排時的圖片,當時的隊服,無袖、雞心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