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種植土豆的壟距是多少圖片
擴展閱讀
手寫小圖片素材 2025-09-02 20:09:50
李子水果卡通圖片 2025-09-02 19:45:40

種植土豆的壟距是多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7 09:43:34

❶ 種植土豆的株行距是多少

土豆採用壟距65-70厘米小壟或80-90厘米大壟栽培,株距18-30厘米。

馬鈴薯為一年生草本塊莖作物,在我國有20多個別名:荷蘭薯、土豆、地蛋、洋芋等。

起源於南美洲,但它從南美洲傳播出來的歷史迄今只有450多年,現全世界已有125個國家和地區栽培,成為世界人民所喜歡的糧食、蔬菜、飼用和加工等多用途的主要經濟作物,在世界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馬鈴薯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朝萬曆年間。


(1)種植土豆的壟距是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馬鈴薯各生育期與栽培環境條件的關系:

1、芽條生長期:也可叫出苗期,從塊莖萌芽(播種)至幼苗出土。

影響該期器官形成質量的外因是土壤溫度、水分、礦質營養和空氣狀況,內因是種薯是否帶毒(即濃度高低),種薯生理年齡和自身養分含量等。

溫度達5-7℃,芽眼開始萌發,10-12℃,幼芽和根系生長迅速而健壯,但以18℃為最適宜,超過30℃,不能萌芽且薯塊大量腐爛。施用速效磷肥做種肥,有促進發芽出苗的作用。

2、幼苗期:指出苗至現蕾這一時段,該期農業措施以壯苗促根為中心,在施促基肥的基礎上,早澆水,加強中耕除草,改善土壤通透性及保墒,從而促使幼苗迅速生長。

苗高15-16厘米前適當乾旱,以後及時灌水,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60-70%,有利於根系的發育和光合效率的提高。幼苗生長適宜溫度15-21℃,-1℃幼苗受凍害,-4℃全株死亡。

3、塊莖形成期:指現蕾至開花期,該期進入塊莖形成期,主莖開始急劇拔高,使株高達到最高高度的1/2左右,主莖及葉全部建成。

該期的生長特點是:由地上部莖葉生長為中心轉向以地上部莖葉生長和塊莖形成同時進行階段。是決定單株結薯數多少的關鍵時期。該期存在著養分的製造(合成)、消耗(莖葉生長)、積累(塊莖增長)三個生理過程協調問題。既要促進莖葉具有強盛的同化機能,又要控制其徒長。

塊莖形成期適宜土溫16-18℃,田間最大持水量70-80%。農業措施要多次中耕除草、培土,若基肥不足要及時追肥,灌水,以滿足植株迅速生長對水、肥、氣、熱的需要,為高產打下良好基礎。

4、塊莖增長期:盛花至莖葉衰老。該期是塊莖體積和重量生長為中心的時期,是決定塊莖大小的關鍵時期。對土壤缺水最敏感是塊莖增長初期,水分不足常造成畸形塊莖,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

該期最適宜土壤溫度是15-18℃,田間最大持水量80-85%最適宜。

5、澱粉積累期:終花期至莖葉枯萎,莖葉與塊莖的鮮重達到平衡,標志著進入了澱粉積累期。

該期莖葉不再增長,塊莖的體積基本不再增大,但光合產物大量流入塊莖,塊莖重量隨之增加。塊莖中30-40%的干物質是這一時期積累的,是決定塊莖品質好壞的重要時期。

該期的生育特點是以澱粉運轉積累為中心,塊莖內澱粉含量迅速增加。該期栽培的中心任務是防止莖葉早衰,增加光合時間和強度,使塊莖積累更多的有機物質。田間最大持水量以50-60%較適,土壤過濕,會造成塊莖田間腐爛和降低耐貯性。

6、成熟收獲期:植株大部分或全部枯死,塊莖周皮木栓化程度較高,並開始進入休眠狀態,這時即達到生理成熟期,成熟的塊莖要選擇晴天和低濕度土壤及時收獲,減少養分呼吸損失和一些病害的傳染。

❷ 冬季土豆種植時間和方法分別是

冬季種植土豆一般都是選10到12月之間,具體要根據所在地區定,確保溫度穩定在0度以上才可種植。

種植時選土壤肥沃,松軟,方便排水且上茬沒有種土豆的地塊,避免病蟲害。還要施加足夠的農家肥。種植前最好先催芽,等出芽之後再入土。冬季入土要稍微深一些,大概10厘米深。種下覆蓋薄膜,等出苗後再去膜增加光照。

豆在種植之前最好催芽處理,將其切成3厘米的塊狀,然後放在陰涼處,覆蓋上濕潤的沙子,大概10天就可出芽,就可種植了。

(2)種植土豆的壟距是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新收獲的馬鈴薯塊莖,在適宜的條件下也不能發芽,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發芽的這種現象叫做「休眠」,這段時間的長短叫做「休眠期」。

休眠期的長短與品種和貯藏條件有密切的關系。有的品種休眠期長達4、5個月,也有的品種休眠期只有1個月,甚至新收獲不久的塊莖就能發芽,這是由品種的遺傳特徵所決定的。貯藏期溫度的高低也影響塊莖的休眠期,高溫可以顯著縮短塊莖的休眠期。

另外,休眠期的長短還與塊莖的成熟有關,因為塊莖的休眠在塊莖形成後就開始,所以幼嫩塊莖比老熟的塊莖休眠期長,脫毒的休眠期就更長了。

❸ 種土豆時,土豆塊應埋多深

溝深10厘米,壟距為50-60厘米開溝,覆土達6-10厘米厚。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生育期間,光照強度不足或栽植過密,會使莖葉徒長,塊莖形成延遲,抗病能力降低。塊莖形成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在結薯初期和盛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比較適宜,結薯末期,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為宜。

馬鈴薯最適宜於表土深厚、結構疏鬆、排水透氣良好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如漢中平川的水稻土(壤土)、沙壤土等。土壤粘重影響根系發育和塊莖膨大,使塊莖畸形,芽眼凸出,薯皮粗糙。馬鈴薯在4℃以上塊莖的芽就能萌動,在0℃以下塊莖受凍。馬鈴薯塊莖的最佳貯存溫度為0℃-4℃。

拓展資料

1.馬鈴薯生理成熟的標志是大部分莖葉轉黃達到枯萎,莖塊停止膨大,容易與植株脫離。在達到生理成熟前,收獲越早,產量越低。不過,過遲收獲,也會增加病蟲感染機會。用來貯存的薯塊可適當晚收;種用塊莖應提前5—7天收獲,以減少病毒在塊莖中的積累,從而獲得生理上的幼齡鍵薯。


2.馬鈴薯收獲應選晴朗乾燥天氣進行。收獲前1—2天割掉莖葉和清除田間殘留的枝葉,以免病菌感染莖塊。收獲過程中,要盡量減少機械損傷,並要避免莖塊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而降低種用和食用品質。

網路——馬鈴薯栽培

❹ 土豆秋天可以種植嗎

土豆秋天可以種植,它性喜冷涼的氣候,秋季9月份為栽培土豆的最佳時間,我國平原、丘陵地帶的具體種植時間為8月下旬至9月初,當10厘米的土層溫度連續3天達到10度以上時即可播種,播前將土豆塊莖切成兩半,然後擺放在溝中,最後覆土蓋種。

土豆秋天能不能種植

土豆秋天可以種植,它性喜冷涼的氣候,秋季9月份為栽培土豆的最佳時間,我國平原、丘陵地帶的種植時間為8月下旬至9月初,到了11月底至12月即可收獲,為了避免後期出現雜草,播前要向田間噴灑除草劑。

土豆的種植條件

土豆不耐高溫,生育期以日平均氣溫17-21度為宜,種植時建議選擇土層深厚、結構疏鬆、排水透氣、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尤其是土壤的空隙要大,更能滿足土豆根系和塊莖的發育,而且栽植地要向陽、平坦。

土豆如何栽培

土豆適宜的播期為10厘米土層的溫度達到10度以上時,每畝用種量為120-150克,首先進行平地起壟,壟距為80-90厘米,然後將土豆塊莖切成兩半,按照15-20厘米株距擺放在溝中,最後覆土10-15厘米。

土豆的養護管理

土豆栽種入土之後,要在幼芽頂土時,進行一次深耕、淺培土,植株發棵期則以高培土為佳,如果發現有瘋長的現象,需要在現蕾期噴施多效挫進行抑制,而且旱季要注意灌水保濕,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80%之間。

❺ 種植馬鈴薯的時候,合理的種植密度是多少

馬鈴薯有很多品種,株高,分枝能力等都不盡相同。早熟品種株矮,分枝少,可適當密植,常用行距為60厘米,株距為20–25厘米,土肥水差時,可適當縮小株行距。中晚熟品種株高,用犁耕種點種土豆的時候,這個行距就是簡單的一犁的寬度,至於這個株距也就是一隻腳的長度;那麼用鐵鍬簡單的挖種,行距是一隻半的腳,當然一隻腳的行距也是可以的。

播種,地溫穩定在六至七度時既可播種,播種時可用犁開溝行距五十厘米,株距二十五至三十厘米,開一溝埋一溝。然後麽平。貧瘠地,不宜密植,密植會使土豆莖葉早衰,造成嚴重減產,給薯農造成經濟損失,所以要適當放寬株距,增大行距,每畝植穴控住在300以下為好,種薯也該相應減少1%左右。

❻ 土豆的種植時間

土豆的種植時間如下:

由於我國國土資源遼闊,南北溫度差異大,因此不同地區,土豆的種植時間有差異具體有以下幾段時間:

我國土豆一般都在10月到12月種植,來年1月到3月可以收獲。當然如果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理論上一年四季都是可以種植土豆的,具體種植時間還得根據當地氣候而定。

一、東北和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一般在春季種植4月中下旬-5月初(即二十四節氣中穀雨後,立夏前)、秋季收獲,通常一年只能種植一季馬鈴薯,稱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區。

二、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江蘇、湖南、河北等。山東、河北、等中原一帶的2、3月份(二十四節氣中雨水後,驚蟄前)種植春土豆,6~7月是收獲季;8月份(二十四節氣中立秋後,處暑前)種植秋土豆,10~11月初的時候收獲。

三、江蘇、浙江等中南一些的省份1~2月份(二十四節氣中大寒後,立春前,春季開始)可以種植春季土豆,5~6月份收獲;9月份(二十四節氣中白露後,秋分前)的時候種植秋季,12月份的時候收獲。這些地區被稱為中原以及中南二季作區。

四、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可以在秋季水稻收獲後利用期間空隙種植一季土豆。一般10月中下旬~11月份(二十四節氣中霜降後,立冬前)播種,下一年2~3月份收獲。因生長期多處於冬季,因此這些地區通常稱為南方冬季作區。

此外,土豆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6)種植土豆的壟距是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土豆種植注意事項

1、土豆種植要適時早播

適時早播是獲得高產的關鍵,平原地區宜播期在驚蟄前後,陽歷2月20日至3月5日之間,能提前不落後,只要地化通,能犁地即可。播種時選擇冷尾暖頭天氣,增加播種時的地溫,促苗早發。

2、土豆種植深耕細整足墒足肥

播種時土壤墒情要好。馬鈴薯喜歡肥厚疏鬆的土壤,有利於薯塊膨大,要盡機械能力深耕25厘米左右,耙平、蓋實。由於其生長期較短,需肥時期集中,所以施肥以底肥為主,耕前撒施優質糞肥每畝3~5方,化肥播種時溝施。

3、土豆種植催芽切塊

播種前1天切塊或隨切隨播,不通早切以防爛種。切塊前准備兩把刀並浸在75%酒精中消毒,把已經通過休眠期並萌芽的種薯切成25~30克的種塊,每塊必須含有一個健康的芽眼。切塊過程中每切1個整薯要換刀。切後及時播種,不能堆放切好的種塊,以防爛種。

4、土豆種植播種深度最重要

播種時開溝深度15厘米左右,每畝溝施二銨15公斤、尿素22公斤、純硫酸鉀55公斤的混合化肥,或按每生產1000公斤薯塊需純氮、磷、鉀為5公斤∶2公斤∶11公斤的比例配比使用。溝內施入防治地下害蟲農葯。化肥、農葯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將種塊點入溝內,不要讓種塊與化肥接觸,防止化肥燒傷種塊。

及時覆土,起壟,最終成型後種塊距壟面不低於12厘米為好。單行種植,行距65~70厘米,株距20~25厘米。大壟雙行種植,大壟距70厘米,小行距25~30厘米,株距25厘米。

單行種植,壟上寬20~25厘米、高15~20厘米;大壟雙行種植,壟上寬40~45厘米、高12~15厘米。畝密度4500~5000株。壟面要整平,以利於覆蓋地膜。

參考資料:網路—馬鈴薯

❼ 種土豆的最佳間距是多少

種土豆的最佳間距一般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畝栽4000~4500株。。。一般畝用300斤薯種。

播種:

1、選擇地塊:

適合栽培馬鈴薯的地塊,要土質疏鬆,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

2、合理輪作:

馬鈴薯不宜連作,因為連作能使土傳性病蟲害加重,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嚴重缺乏,破壞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使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質積累增加,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前茬作物可以是水稻、玉米、蔥蒜、瓜類等。

3、合理施肥:

施肥最好採用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按馬鈴薯的需肥規律施肥,試驗證明,畝產塊莖1000公斤時,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5.6公斤、磷2.2公斤、鉀10.2公斤。馬鈴薯對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氮、磷、鉀的比例為5:2:9。不具備平衡施肥條件的地方,中等地力每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含鉀量高的三元復混肥75-100公斤。

4、播種:

按照壟距為50-60厘米開溝,溝深10厘米,在溝內施化肥,化肥上面施有機肥。在有機肥上面播芽塊,盡量使芽塊與化肥隔離開。按照馬鈴薯品種要求的密度播種,早熟品種株距為20厘米,中熟品種株距為25厘米。覆土達6-10厘米厚。中等地力條件下,保證每畝種植5000穴以上。大田播種完成後,在地頭、地邊的壟溝里播一定量芽塊,以備大田缺苗時補苗用。

拓展資料

土豆生育周期:

一、發芽期:

從塊莖上的芽開始萌發到幼苗出土是馬鈴薯的發芽期。發芽期的生長以地下主莖生長為主,是馬鈴薯紮根、結薯、保證後期莖葉健壯生長發育的基礎,也是構成產量的基礎。塊莖萌發時所需的營養和水分,主要由種薯本身提供,因而對大一點的種薯塊,大家經常說母肥兒壯。

二、幼苗期:從幼苗出土到現蕾一般為20-25天。出土半月左右地上主莖形成6-8片葉為幼苗前期。此後莖葉的生長量猛增,待主莖上葉片分化到12-16片後,頂芽便進入孕蕾期,地上部分出現花蕾時,地下匍匐莖的頂端開始膨大,此期為幼苗期的後期。

三、馬鈴薯器官形成期:

1、塊莖形成期:

從現蕾到開花為塊莖形成期,塊莖的數目也是在這個時期確定。從現蕾到開花這段時期,塊莖不斷膨大。

2、塊莖形成盛期:

從開花始期到開花末期,是塊莖體積和重量快速增長的時期,這時光合作用非常旺盛,對水分和養分的要求也是一生中最多的時期,一般在花後15天左右,塊莖膨大速度最快,大約有一半的產量是在此期完成的。

3、塊莖形成末期:

當開花結實結束時,莖葉生長緩慢乃至停止,下部葉片開始枯黃,即標志著塊莖進入形成末期。此期以積累澱粉為中心,塊莖體積雖然不再增大,但澱粉、蛋白質和灰分卻繼續增加,從而使重量增加。

四、休眠期:

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而異,休眠期長的可達3個月以上,休眠期短的約1-2個月。不同品種不但休眠期長短有區別,而且休眠強度也不一樣,多數品種在成熟期後20天以內,休眠強度最大,休眠不易打破。休眠期越短,塊莖越不耐貯存,休眠期越長,塊莖越耐貯存。

❽ 露天怎樣種植土豆

一、栽培馬鈴薯要土質疏鬆,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豐富,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馬鈴薯不宜連作,因為連作能使土傳性病蟲害加重,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嚴重缺乏,破壞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使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質積累增加,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拓展資料

1.在土壤肥力好,底肥充足的條件下,一般不需要追肥。但有追肥之必要時,可在6葉期追肥,追肥過早,起不到追肥作用,追肥過晚增產效果差,甚至貪青徒長,造成減產。

2.馬鈴薯生理成熟的標志是大部分莖葉轉黃達到枯萎,莖塊停止膨大,容易與植株脫離。在達到生理成熟前,收獲越早,產量越低。不過,過遲收獲,也會增加病蟲感染機會。用來貯存的薯塊可適當晚收;種用塊莖應提前5—7天收獲,以減少病毒在塊莖中的積累,從而獲得生理上的幼齡鍵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