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景銘款的宜典紫砂多少價值具體看圖
]民國 景銘葫蘆款梅樁紫砂壺
商品價格¥2300
運費 賣家承擔
分享
民國\陶瓷
高8.9,長18.8厘米,蓋款 葫蘆款 景銘,底款 宜興紫砂茶壺,景銘是清末民初梅樁壺製作好手,時下景銘壺倍受梅樁壺友喜愛,此壺的主要毛病在蓋子,蓋紐有修,蓋有飛*和小磕,蓋沿有磕,邊有小磕,其餘完好,器型規整,工藝精緻,泥料上乘,包漿自然老到,使用痕跡明顯,喜歡民國老壺的藏友可關注,有細圖。
Ⅱ 民國時期的紫砂壺,價值多少
說實話,這個不值多少錢,紫砂是近幾年才炒熱的,目前國內公認的明清時期壺就那幾把,其餘的即使是早期壺,價值也不會高,也就是中小四位數的樣子,還要品相、泥料都好的,而建國後的一些大師壺,近幾年的一些名家壺等反而炒的比較高,動輒五位數,六位數的。所以,洗干凈了自己用吧,不要再想值多少錢的問題了。
Ⅲ 明清紫砂壺怎麼分辨
1. 鑒別紫砂器:第一要了解藝人的手法,一個人有一個手法。經常真品與假品對照;第二看泥色;第三看圖案,仿古的東西一般一件東西一個圖章款。
楊彭年《曼生銘井欄》
21. 「志遠」款陰陽文紫砂扁方壺。清道光真品。壺底有「茶熟香溫」款。
22. 「赦記」款紫砂雷紋螭紐壺,作者是邵權衡,清同治時人。他曾孫現在還在宜興紫砂廠里工作。
23. 清乾隆紫砂畫彩山水大筆筒,為典型乾隆作品。底部為避免磨傷,刷一層黑漆。乾隆紫砂筆筒有的器表開小紋片,其原因是原來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干後又刷上一層稀的細泥的緣故。
24.「康熙年造」款黑砂銅提梁壺,清光緒作品。這類壺宜興燒好後,到煙台去燒黑 。
Ⅳ 如何鑒別民國時期的紫砂壺
老紫砂壺從泥料特徵、款式、工藝上去分辨,一般老紫砂壺老味重一些,不過要防止收到做舊壺。
1.看造型和工藝。如明代紫砂壺的總體特徵是粗、大、笨,清初從陳鳴遠開始,紫砂壺製作崇尚精巧、秀雅之風。康熙時出現彩繪,乾隆時出現描金,嘉慶、道光時,以陳曼生一班文人參與紫砂壺的題詩刻畫,是紫砂器的裝飾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2.看泥色和配料。紫砂泥以宜興地區丁蜀鎮黃龍山附近出產的陶土最好,一般分為紫泥、綠泥、紅泥三種。一般來說,明代砂器泥料較粗,清代較細。晚清至民國一件砂器常有幾種色泥出現。
3.分辨名家及款識。從明正德至今,五百年來名家輩出,仿製者一般都是仿名家,所以對各時期的名家及工藝手段、款識特徵都要有明確認識。
Ⅳ 我有一把紫砂壺,看年代應該是民國貨,製作者(是閔或是關)水珍.請各位幫忙是否有這個人,是否是制壺名家.
民國時期
1931年(民國二十年)「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成立,內設「陶工科」,次年改名為「窯業科」。1933年,窯業科與宜興職業學校脫離,單獨建校,稱「江蘇省宜興初級陶瓷職業學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學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廠,並借用陶器工廠作為學校的學習工常首任校長為日本東京帝國工業大學畢業的王世傑。吳雲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擔任教師兼實驗工場技師,從此改變了一師一徒的傳授方法,而是多師多徒的群體授課。
投資紫砂壺正是好時候
自從1970年代以來,紫砂壺的市場價格經歷了一個波峰浪谷:先是受到市場的青睞,到1980年代中後期價格暴漲,然後就像熱茶逐漸涼下去一樣不斷降溫。
但近兩年來紫砂壺又開始升溫了,不過有收藏專家指出,當前的總體價格仍然偏低:傳統壺的價位只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30%-45%,而且許多出自名家之手的壺的身價也不及高峰時期的1/10。
專家們認為,產於1950-1960年代初的紫砂壺價格不高但增值潛力很大,因為它們一般由老藝人以純手工製作,品質優良,工藝規范。
在拍賣市場上,紫砂壺的主角一直是清代產品,大約佔八成,但由於藏家手中的精品壺不願出手,加上明、清壺存世稀少,所以近兩年行情較為低迷。
目前,拍賣價最高的紫砂壺可能應該是出現在2002年在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的拍賣會上的一件清乾隆剔紅饕餮夔龍紋紫砂壺,成交價為147.7萬港元。
盡管紫砂壺的市場價位在2004年稍有回升,如金沙內用紫砂提梁壺以55萬元人民幣(約合6.65萬美元)的價格成交,但整體漲幅並不大。專家估計,紫砂壺的最好行情應該還在兩年以後。
不過市場低迷期正是投資的良機。專家們建議,與其花高價拍來一把數十萬元的明、清紫砂壺,倒不如考慮以較適中的價格,比如千元左右收藏民國時期的產品。
紫砂壺歷來都是按人定價。明、清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一般為上萬元,但名家名作可達10萬-15萬元,清代名作也要5萬-10萬元。
需要謹記的是,了解製作紫砂壺的工藝美術師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一個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成長為國家級別的工藝師,那麼他的作品就會價值倍增。另外,1970年前後出生的有潛力的助理工藝師的作品是紫砂壺中的「成長股」,目前市價為300元左右。
紫砂壺ABC
紫砂茶具起始於宋代,盛行於明、清,自明代中葉以後,紫砂壺便逐漸形成了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於一體的紫砂藝術,也就是說,每一把好壺都有藝術家們傳達的藝術語言。
一把紫砂壺從壺身表面的詩、書、畫到壺底、壺把和壺蓋的篆刻,以至整把壺的形、神、氣、韻都體現著傳統藝術的審美取向。一般而言,它們都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近。
紫砂壺可分為明清古壺、20世紀初期壺與當代壺3類,其中當代壺又可以細分為解放初期壺、「文革」壺與現代壺。
紫砂壺的原料是紫砂泥,分紅泥(硃砂泥)、紫泥和團山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3種,燒制時溫度稍有不同,產品就會呈現出紫銅、葵黃、墨綠、鐵青、棕黑、硃砂黃、海棠紅等各種顏色。
由於第一功能是使用,因此紫砂壺首先要用著順手,可以拿起壺把根據自己的習慣用一指按住蓋看是否舒服,且其它手指不會觸及壺身。壺蓋與壺身的間隙太小或太大都不好,標准間隙是大約2毫米,即左右搖動時能聽到輕微的撞擊聲,而且蓋邊線跟壺口線要整齊服帖成一線,轉動時不會出現太大的距離。
紫砂之美
考量一件紫砂壺的優劣,應主要審視其「形、泥、工、款、功」五方面的施藝水準。
圓形壺要骨肉亭勻、珠圓玉潤,方形壺要輪廓分明、線面挺闊,仿生壺要主次分明、視覺和諧,筋紋類壺要紋理清晰、口蓋嚴密。
紫砂有粗砂和細砂之分,影響其價格的不是砂的粗細,而是是否均勻、純正,不添加染色劑。
做工精良的紫砂壺或給人高昂情緒的激發,或給人氣質內斂的含蓄。你應該注意它的款識即作者是誰,還應該看它是否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
四大特性
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會積聚茶銹,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壺也會茶香氤氳。
保味功能好。
陳茶不餿,暑天越宿不起膩苔。
冷熱急變性好,也就是說,寒冬臘月向壺內注入沸水,壺也絕對不會因溫度突變而脹裂。
紫砂大師
供春:明代卓越紫砂工藝大師,壺型新穎、雅緻、質地薄且堅硬,在當時就名聲顯赫,人稱「供春之壺,勝如金玉」。
四名家:指從明萬曆年間到明末的董翰、趙梁、元暢、時朋。董翰以文巧著稱,其餘三人則以古拙見長。
時大彬:明萬曆年間紫砂壺藝術的代表人物,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宮廷收藏和重視。
陳鳴遠:繼時大彬後清初最著名的陶藝家,創制仿生壺,把自然界中的瓜果、樹木、花草納入陶藝形制。
陳曼生、楊彭年:清乾隆、嘉慶時的紫砂壺藝術代表人物。
邵大亨:清咸豐、光緒末期名匠,作品以渾朴取勝,創造了魚化龍壺。
顧景舟:20世紀初葉的制壺名家。
目前,顧景舟、朱可心、蔣蓉製作的紫砂壺價格最少也是30萬元,部分優質紫砂壺甚至已經達到上百萬元。
1921年「利用陶業公司」成立「陶工傳習所」。俞國良、邵雲儒擔任老師。學員中傑出者有:馮桂林、儲良、陳漢西等。
汪森義傳汪寶根、朱可心、吳雲根。
江左臣傳裴石民、金阿壽傳王寅春。
Ⅵ 民國陳記紫砂壺值多少錢
這個紫砂壺外形不錯,做工也精緻,也是時大彬的代表作之一,市場價值應該在十萬到十二萬之間,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Ⅶ 民國其間制的紫砂壺有孟臣款有多少個品種,請指教
孟臣壺」是明代天啟年間,宜興制陶師惠孟臣所造,小巧精美,因落款都刻有「孟臣」,茶家遂習秒為孟臣壺。
惠孟臣主要是以小品出名,小巧精緻,為後人所喜愛,特別是朱泥的小品。他至少有水平、君德、梨形、掇只這幾個款,當然我講的不全,僅供參考!
Ⅷ 這紫砂壺是民國 落款為蔣國軍 收藏有20十幾年了.請各位紫砂壺專家大師們鑒定下,這市場估價的多少錢附圖
二十幾年到可能,不過最多就是二十幾年的歷史。50塊錢吧,最垃圾的壺之一
Ⅸ 如何鑒別老紫砂壺
紫砂壺的鑒別選購:
一、看,真紫砂壺的紋理清新、圓潤,視覺有亞光的效果,有眾多分布均勻的細小類似金屬光澤的顆粒。有的手工壺內壁,有從中心圓點向四周的放射狀線,屬於加工工藝過程中形成的。
二、摸,真紫砂壺摸上去的手感細膩但不打滑,假紫砂壺手感粗糙,或者打滑;例如普通陶土的手感粗糙,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如果稍用力按壓摩擦就手感發澀。這是由於分子結構不同的表現。
三、轉,轉動壺蓋,真紫砂壺的壺蓋轉動靈活流暢,並發出輕微「絲絲」或者「沙沙」的悅耳的聲音,陶土的假「紫砂壺」則發出沉悶的「哧啦哧啦」聲音。
四、聽,用蓋子輕敲壺體,盡管有人不贊成這么做,但是這點非常有效。真紫砂壺敲擊的聲音清脆悅耳,聲音短暫,敲擊結束聲音立刻停止;普通陶土的假紫砂壺,敲擊聲音沉悶渾厚短暫;瓷器敲擊的聲音比紫砂的更加清脆有點像金屬撞擊的聲音,一般人不好區分。
但是有一點非常明顯的區別就是,瓷器的聲音波長明顯,敲擊結束後,聲音仍然持續數毫秒,而真紫砂是立刻停止。
五、證書,一般正品的紫砂壺都有製作者的手寫證書,證書通常為宣紙,毛筆書寫,書法俊秀,這是因為,書法是一個好的工藝師的必修課,好紫砂壺的增值更多體現在書法和繪畫的技藝上,加蓋印章。印章的落款與紫砂壺底的落款一致。
(9)民國紫砂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紫砂名壺
一、樹癭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制的一種壺式。
據紫砂壺史記載,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間只是一名書僮,後向江蘇宜興金沙寺一名和尚學習制壺技術。供春壺價值極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的贊語。樹癭壺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壺造型,傳世極少。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部分專家認為是供春手制,是現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壺實物。
二、二泉銘壺
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的名壺。
邵二泉(約1803-1860年),擅長鐫壺銘。這把壺型質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壺人,但其人已無法考證。
三、冰心道人壺
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間的紫砂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面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
壺底款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為清末民初年間紫砂大師程壽珍(1858-1939年)的號。程壽珍製作的紫沙壺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別獲得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的頭等獎和優秀獎。
四、覆斗式壺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8×9.8cm。壺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姜黃色砂泥,滋潤細膩。
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玉麟」指黃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豐年間的制壺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魚化龍壺諸式,所制砂壺精巧而不失古意。
Ⅹ 民國時期利用刻紫砂壺
利用(利永)陶業公司(1913年-1954年)
利用陶器公司為宜興名士周文伯和宜興蜀山邵惠如於民國四年(1915年)合資開辦,聘請程壽珍、范大生、裴石民等為技師,當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賽會上,該公司送展的程壽珍掇球壺獲頭等獎。利用公司所請技師、員工制壺,均在壺底鈐「利用公司」印款。印款分陽文楷書方章「宜興利用公司」或陽文籇書方章「宜興利用公司」,壺把壺蓋一般有鈐制壺作者小方印 款。1921年,周氏退出,邵氏之子邵詠裳任經理,改名為利永陶業公司,並在上海豫園設立「利永陶器店」,專營紫砂陶器。又於當年開辦「利永陶工傳習所」,由俞國良、范大生、程壽珍等名師帶徒授藝。還自建紫砂龍窯,生產量大且質量優異。當時幾乎所有的名藝人如朱可心、汪寶根、馮桂林、葉得喜等,均為利永公司制過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