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位學藝術的童鞋們和老師們,我不知道這幅油畫是誰畫的,有知道的麻煩告訴一下哈!!!求助!!!
上圖為《米德爾哈尼斯的林蔭道》,作者霍貝瑪[MeindertHobbema](1638-1709)荷蘭偉大的風景畫家。此作在荷蘭藝術成就中最為著名。霍貝瑪喜歡優雅、跳宕自如的線條,喜歡散亂的團塊、班駁變化的地形和迷人的暈影、深景,每一部分看上去都像是畫中之畫。他就像梵高,在世時並不被認可,但天才的光芒就像星光一樣,總有被人注意到的一天。
其代表作是《米德爾哈尼斯的道路》,簡稱《並樹道》(也被譯為《村道》、《林蔭道》、《夾樹道》、《林間小道》、《林間村道》、《並木林道》、《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米德爾哈爾尼斯大道》、《米德爾哈尼斯的林蔭道》),繪於1689年,103.5×104.9厘米,現藏於倫敦國立美術館
霍貝瑪是魯伊斯達爾(Jacob.Van. Ruisdael 1628/1629~1682)的學生,在技法上受到業師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最後形成的藝術風格並不相同,也沒有如魯伊斯達爾那樣多產。一般說,魯伊斯達爾的風景畫情調傾向於憂郁和悲涼,而霍貝瑪的畫面則顯得明朗和素樸些,也洋溢著一種較為歡快的氣氛。這主要是,前者多描繪荒丘與沼澤,銀灰色的天空和蒼茫的平原;而後者的每一幅畫,就像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氣。鄉間的寧靜別有情趣,令人陶醉。尤其是這幅《並樹道》,在這方面發揮得更加精心、細致,也最為人們所稱道。
這幅如今已成為古典風景名畫的《並樹道》,描繪的是一條極為普通的泥濘村路,上面印著許多深淺不同的車轍,兩旁排列著細而高的樹木,彼此參差錯落,既是十分對稱的又是富有變化的。小道的另一頭,一個村民正牽著一頭牲口站著,在右邊的一條叉道上,有兩個一邊談話一邊走著的農村婦女;右側近景上是一塊種植園,一個農婦在修剪枝條。地平線較低,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畫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繪雲蒸霞蔚的美麗的上空。
這樣一幅看來平淡無奇的畫面,何以有這么大的藝術魅力呢? 凡是一幅好的風景畫,總是情與景相交融的。霍貝瑪是一位對故鄉懷有濃厚情感的田園風景畫家。他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多,可是對每一幅畫,他都作實地觀察,認認真真地去體驗大自然的美與詩意。《並樹道》展現了一種鄉野景色的平遠透視美。畫家用詩的語言再現了這種具有強烈透視感的田園景色,給觀者心靈以舒暢的美感。極目遠望使人心曠神怡,兩邊是那樣地對稱,顯得很平穩,可是那細微的、有節奏的、多樣又統一的各種細節,卻像鋼琴上發出的跳躍的強弱略有變化的音符,絲毫也不平板單調,相反,顯得輕松愉快。成行的樹枝是錯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樹叢與種植林疏密相間,在遠處,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頂,右旁是兩幢高頂茅舍,這一切都經過畫家的精心構思。嚴格的透視消失點,把觀眾的心情也帶向遠處。 由於這幅畫成功地表現了焦點透視的技法,所以在美術技法教學上一直被用來作為經典的示範作品。
荷蘭繪畫題材的多樣性,鏡子般反映著荷蘭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在風景畫方面,這兩位大師——魯伊斯達爾、霍貝瑪,則給我們展示了荷蘭農村大自然的豐富多彩。
以下是文人對霍貝瑪坎坷一生的評價。
阿姆斯特丹與曉塘沖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這顯然是個荒誕的疑問,一個令人費解、令人莫名其妙的臆想,因為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度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村莊。
阿姆斯特丹是十六世紀荷蘭畫家霍貝瑪的故鄉。
曉塘沖卻是我的家園。
我明明知道這兩個不同國度的村莊之間不存在一絲一毫的關系,可我還是在每次讀到霍貝瑪的任何一幅風景畫時都會鬼使神差地將阿姆斯特丹跟我的家鄉曉塘沖聯在一起。這樣的聯想可以讓我近距離地看著霍貝瑪怎樣用他的畫筆去放牧阿姆斯特丹。一點沒錯,霍貝瑪是一位最偉大最出色的牧童。他一輩子都在放牧阿姆斯特丹。他用鮮艷明麗的釉彩為阿姆斯特丹鋪開了一片無邊無際的草原,然後,那些白樺樹,那些水車,那些池塘,那些農舍,那些麥田,所有這一切都被霍貝瑪用畫筆趕到了我的面前,我發現這些景色和物象都像一隻只充滿靈性的牛羊一樣在霍貝瑪構築的藝術的草原上雲集。我看到阿姆斯特丹所有的樹木、村舍、田園、池塘抑或阿姆斯特丹所有的景色與物象都如同一隻只肥美的奶牛一樣,在霍貝瑪營構的那片草原上兜著圈子,它們渾身散發出清醇濃烈的奶香。可是,就在這時,我同時也看見了一根鞭子,我看見這根鞭子透過十七世紀中葉的荷蘭煙雲正在朝著霍貝瑪精心喂養的這群奶牛劈頭蓋腦地抽打。霍貝瑪就像突然發現了猛獸一樣驚恐地看著這揮舞的鞭子,他不知道荷蘭社會為什麼要如此否定和排斥他對這種寫實主義藝術的精心放牧,他只能對著受傷的奶牛哭泣。
霍貝瑪的畫是在十八世紀以後才被荷蘭畫派接受的。這讓我們不難推算到,其時,霍貝瑪已經死了將近兩百年了。由於長期受到冷落,霍貝瑪到底是怎樣艱難地放牧他的風景畫的,這在荷蘭繪畫史上也並沒有詳盡的記載。後來的人們只知道霍貝瑪最終被迫放棄了繪畫,因為他的畫根本不能幫助他維持正常的生活。荷蘭的天空下為什麼就容不下一個霍貝瑪呢?這從後來十八世紀出生的凡·高身上我們似乎應該可以找到一個答案。凡·高和霍貝瑪都是因為繪畫而窮愁潦倒,可他們同時又都是天才。如果霍貝瑪知道在他後面還有一個猶如一片枯黃的樹葉一樣降生在與他共有的國度的天才也將同他一樣倒霉,一樣窮愁潦倒,霍貝瑪又是否會中斷他的風景畫創作呢?
幸虧是中斷,而不是放棄。
如果再次將霍貝瑪對風景畫的執著比作放牧的話,他這種中斷就好比是將一群心愛的牛羊從牧場上趕進了一間黑洞洞的屋子裡,然後,他就一直同這群牛羊住在一起。黑屋裡應該會有一盞明亮的燈,它像太陽一樣熾熱像月亮一樣明麗像星光一樣溫暖。不用說,這就是霍貝瑪的靈魂。盡管靈魂的光芒無法驅散貧窮的糾纏,卻能照徹那群失去牧場的牛羊。透過這片明麗濃烈的光芒,我們甚至可以看見被無奈地關進黑屋裡的這些牛羊正在用他們朴實而高貴的皮毛擦拭霍貝瑪滿身的塵埃和眼裡的憂傷,並用它們動人的哞叫為霍貝瑪的貧窮而放聲歌唱。
霍貝瑪的確是憂郁的。但是,他卻始終不像他尊敬的老師魯伊斯達爾那樣將憂傷注入釉彩里,使畫作顯得陰郁而凄絕。霍貝瑪與尊師魯伊斯達爾截然相反,他不願在自己作畫的釉彩里摻入一滴眼淚一聲嘆息,他將生活中所有的凄苦都化作了一盞油燈和油燈里的油,並讓它永久地燃燒,讓燃燒的火焰在那間黑屋裡守候、陪伴他的牛羊和他的精神牧場。
這個時候,霍貝瑪雖然也會出現在荷蘭的一些沙龍聚會場所,但他卻並沒因為他的畫作受到排斥,他的肥美的牛羊受到鞭打和驅趕而舉起屠刀將自己精心喂養的奶牛和羊羔斬盡殺絕。即使在極端的貧窮中,霍貝瑪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牧童角色,一個羸弱而蒼老的牧童。他依然每天戴著一頂破了邊的金色草帽,手持一根牧鞭,帶著一隻同他一樣瘦一樣蒼老的牧羊狗,悠然地行走在一片比荷蘭甚至比整個歐洲都要遼遠的巨大的牧場里。清新的和風吹動他的滿頭亂發,那亂發便如同他的村莊四周那些白樺樹的枝葉一樣飄飄灑灑,並發出一串串充滿呼喚意味的唿哨聲。正午的陽光像金色的麥粒一樣一粒粒地從他的金色草帽那些密密麻麻的破洞里灑落下來。這是他精美的糧食。有了這些糧食的喂養和滋潤,無數次餓得飢腸轆轆的他也終究沒有在他的奶牛身旁倒下。奶牛們的目光像白樺樹一樣支撐著他疲憊的身子,這使霍貝瑪對這些奶牛充滿了近乎感恩的熱愛,盡管這些奶牛本來就是他親手喂大喂肥的。
霍貝瑪固然知道貧窮一直都瞪著血紅的雙眼在注視著他的步伐,知道要擺脫貧窮的糾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卻一直就沒停止行走。他想以無盡的行走來同貧窮較量,來打敗貧窮的淫威。他要在行走中找到回家的路。盡管他基本上就一直生活在阿姆斯特丹,可他總覺得阿姆斯特丹既是他的出生地又是他的歸宿。他從這里出發然後又要抵達這塊領地。出生地和歸宿都在同一個村莊里,可他卻用了一生的時光去行走。
行走的距離沒有長短,就像天際與心靈的距離。
更多的時候,天際離我們更近,心靈離我們更遠。
我們總想回家,卻一生也無法走近家園,無法抵達家門。
所以我常常把我的家鄉曉塘村與霍貝瑪的故鄉阿姆斯特丹附麗在一起。
因為要跟隨霍貝瑪回家,我就只能跟在他後面,看沉靜的霍貝瑪怎樣選擇回家的路。
霍貝瑪果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游牧生涯。 1689 年,在他 51 歲這一年,也就是在他即將永遠作別阿姆斯特丹,作別他熱愛的天空和大地、水車和池塘、村莊和田野,作別紅塵的喧囂與寧靜的前一年,他那無邊無際的牧場里突然跑出來一匹驚世的藝術黑馬,這匹黑馬足可讓霍貝瑪在世界美術界所有的風景畫傑作和所有傑出的風景畫家面前昂首挺胸,這就是他的絕筆之作《林間小道》。
於是,我一次又一次地看見霍貝瑪就那樣淘氣頑皮地像個牧童一樣騎著這匹黑馬從阿姆斯特丹出發,他吹著一支口哨,一路東張西望,頭上依然是那頂破舊的草帽,陽光依然像金色麥粒一樣從草帽的破洞里灑落下來。他就這樣平靜祥和地行走著,從阿姆斯特丹村口走向荷蘭的上層社會,走向整個歐洲,最後一揮鞭,這匹黑馬便一頭撞進了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這一路行走,霍貝瑪足足走了將近兩百年。
《林間小道》有幾種譯音,有人把他譯作《林蔭道》,也有被譯成《村道》的。盡管譯音有別,但都沒有忽略一個「道」字。
這確實是一條泥濘的村道。村道兩邊的白樺樹就像兩道柔韌而銳利的目光一樣射向那無盡的曠野,然後在遠處聚集。左邊的教堂、右邊的農舍,組成一種宗教的渺遠與回歸。阿姆斯特丹的天空怎麼會這樣低垂呢?那天際的雲彩看起來是那麼的沉重又是那麼的輕盈,它們似乎隨時都會墜下來,壓向霍貝瑪的頭顱。還有,那隻牽著一條狗的男人是否就是剛剛放牧回來的霍貝瑪?
尾隨著霍貝瑪,我很想把我看到的這種意味告訴他,但我終究沒有勇氣說出來,我怕霍貝瑪鄙視我對《林間小道》的淺俗理解。但是,最後,我還是忍不住非常愚蠢地問了霍貝瑪一句:這就是你回家的路嗎?
霍貝瑪沒有回答我,他只是用蒼茫而又熾熱的目光看了我一眼,示意我跟他走。那眼神分明告訴我:從阿姆斯特丹同樣可以抵達我的家鄉曉塘沖。因為所有通往靈魂家園的路都是相通的
B. 荷蘭的農村生活資料50字
中國的農村生活非常辛苦 荷蘭的農村生活非常的簡陋
跟這里很不同啦!、
比如說,荷蘭一般早上中午都吃麵包,晚上也很少吃飯,一般吃土豆(就是把土豆當飯吃,當然有很多吃法,煮的煎的炸的烤的、土豆塊小土豆土豆泥,而且還會另有菜),要麼就是面之類的,一般一星期只吃一次飯。
吃飯每個人都有定量的飯菜,必須把盤子里的東西吃完,而且一般也不會再盛。荷蘭人很少吃剩飯剩菜,即使剩下也會倒掉。
女人相見(一般是很久不見的朋友)(以前)經常會互相臉上親吻3下,不過現在比較少了。
進門要敲門、別人幫忙要說謝謝等等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
大多都不知道孔子是誰!
=這地方的水真是多得出奇,只要你站在某個空曠的地方,必有一條或大或小的河灣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們還沒有等到河裡的魚兒醒來,便紛紛用竹篙戳碎它們的夢。霧正濃,對面不見人影,等兩條船互相靠近了,才驚出一身的冷汗,連連說好險好險,船卻已錯開一丈有餘。這地方有個打魚的老翁,七十八歲,鶴發童顏,聲如洪鍾。「小魚小蝦賣喲--」,雖是普普通通的一聲吆喝,卻讓人好似沉醉醒來飽飲一杯釅茶,遍體舒暢,渾身生津。偶有船上懶漢,昨晚喝多了,迷迷糊糊爬出船艙,看天色未明,站在船尾揚下一線渾濁的臊尿。少不得挨老婆一頓臭罵,煮飯的水還得從這河裡拎呢!
經常有兩只可愛的小鳥,捉住河邊柳樹的梢頭,四目相對,鳴鳴啾啾,無限柔情,相依相偎。一對早晨出來透氣的鯉魚,趁著霧氣迷濛,盡情嬉戲,全不管老漁翁羨慕又無奈的目光。
天色漸亮,陽光四射,驅散本來就無根的霧氣。整個村子忽然就活了過來。農人早起,無非兩件事,倒夜香,燒早飯。這地方人家的茅廁往往就在河邊,男女主人各行其事,並行不悖,倒也不覺任何不妥。稍後,村裡雞飛狗跳,學生上學,農人下地,工人做工。 這位規劃師葉齊茂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澳大利亞皇家規劃院成員。2003年他離開生活10年的澳洲,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工作。
2004年,他在北京郊區進行了「百村調查」;2005年,他在具有代表性的11個省份進行全國版「百村調查」;歐洲之旅是葉齊茂「百村調查」的第三章。
從飛機窗口向下看,無垠的淺綠色田野、牧場和山川中鑲嵌著星星點點深綠色的簇團,在這些簇團中依稀可見五彩繽紛的樓宇。灰白色的道路蜿蜒地把這些簇團串在一起,然後,再向著遙遠的天邊延伸。
「真美!」即使在如詩似畫的澳大利亞生活了10年,葉齊茂依然贊嘆不已,從巴黎戴高樂機場上空進入歐洲,直到飛離倫敦的希思羅機場告別歐洲,「始終被綠色包圍著」。
鳥瞰歐洲大陸的村莊,它們彷彿就是綠洲中的一員,「沒有留下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跡」。無垠的田野和牧場,總會在一些樹林邊戛然而止,而樹林深處也有人家。從維也納出發,沿阿爾卑斯山的北坡橫跨奧地利和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與黑森地區,道法自然的村落隨處可見,峰迴路轉處總有一些散落的村莊,絲毫沒有喧賓奪主,彷彿它們本來就是群山的一部分。
無綠不成村——這是葉齊茂對他走訪的歐盟10國100村最精練和直接的評價。「與綠色對象占據的空間相比,建築、道路、設施、車、人和動物所佔的全部空間不會超過10%。」
在義大利北部的一個村莊,高低錯落有致的房屋呈現在眼前,讓看慣了中國農村正在陸續建設的積木式建築的葉齊茂心曠神怡,盡管這個村莊也不少新建的房屋,但看不到進行大刀闊斧的大規模農村建設,而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周遭的環境,所做的無非是在原有建設用地上的再開發而已,沒有一棟新造的房屋顯得鶴立雞群。
「歐盟的農村社區建設不是完成時而是正在進行時,不過,建設方式正在從工業化向生態化轉變。」葉齊茂介紹說,歐盟的農村發展政策圍繞著「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資源」、「改善鄉村生活質量」、「增加地方產品的價值」和「發揚已有的技術和創造新技術」4個主題,來調配資金支持歐盟農村社區的發展。
到2004年底,參與歐盟農村發展「領導+」項目的15個歐盟國家的農村社區有892個,選擇「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資源」的農村社區最多,佔34%,在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荷蘭、義大利、英國,這個數字甚至超過40%。不難看出,歐洲人對「生態農村」理念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法國、英格蘭、比利時和德國的國土面積的90%至今仍然為農田、草場和森林,即使像荷蘭這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建設用地也僅為13%。可以預測,由於歐洲人口的衰退,在今後數百年裡,這種狀況不會出現重大的變化。
歐洲農村正在死而復生
說到歐洲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葉齊茂的調查結果可能要顛覆很多國人「想當然」的固有認知。
以英格蘭農村社區為例,28%沒有社區活動中心,29%沒有社區辦公室;43%沒有郵局,在英格蘭,郵局承擔許多政府和金融機構委託的業務,幾乎是與外界進行正式聯系的唯一渠道,而那裡至少有50萬個家庭離開最近的郵局2公里以上,約占家庭總數的1/6;49%沒有從事義務教育的學校;83%沒有村裡的醫療診所;75%沒有有規律的公共交通服務,在英格蘭,大約50萬個農村家庭沒有小汽車,約佔1/6;42%村莊沒有任何商店,70%沒有雜貨店;99%沒有就業中心。
數字固然枯燥,但是這一連串的數字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英格蘭的農村地區人口不僅在經濟收入上相對貧困,而且面臨著公共服務設施的短缺和分配不公、利益沖突、社會分化的現實。在英格蘭,農業群體的自殺率在所有職業群體中最高。
但是,令葉齊茂驚訝的是,「89%的鄉村人口還是不願意離開農村,而51%的城市人口希望住到農村去。」
這並不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葉齊茂同樣用數字說話,他在「歐洲百村調查報告」里寫道:100%的農村社區處於廣袤的綠色開放空間之中,由綠色邊緣包圍,通過綠色網路聯系起來;100%的農村社區集中居住區內實現農業生產活動與生活分開,集中居住區周邊的農業戶仍然保留農業生產活動與居住一體的傳統方式;100%的農村社區建設了集中的雨水排放系統,住戶自備了家庭化糞池和污水處理系統,使用衛生廁所,糞便由市政當局集中處理;100%的農村社區生活垃圾市政當局集中收集和處理……
「盡管我們見到的多瑙河未必像施特勞斯所描述的那樣藍,萊茵河未必清澈,尤其是塞納河和泰晤士河還是有些令人失望,然而我們在那裡見到的鄉村小溪總是清澈見底的。」葉齊茂說,農村社區之所以是歐洲人的居住理想,原因就在這里。
100個村莊走下來,葉齊茂幾乎沒有見到一個白色的垃圾袋,路邊甚至連一堆垃圾也沒有看到過,而在每個住戶的門口卻不無例外地擺放了兩個垃圾袋。「在那裡的農村社區,沒有看到一個在我們這里司空見慣的農村茅坑。」在英國的農村社區,葉齊茂不時能看到諸如「隨意亂倒垃圾是犯罪,此類行為將記錄在案」的告示。而在國內調查時,葉齊茂發現,「不超過三個社區,在我們的農村社區的路邊溝邊准能找到白色垃圾。」
「沒有這些設施,那裡的農村社區也不會綠起來,但是這些設施如果無約束地擴張,又將打破綠色的邊界。」葉齊茂把諸如道路、供水系統、污水排放系統、垃圾處理設施等那些滿足人的生活需求的社區性基礎設施稱為「灰色的東西」。
葉齊茂所到之處,「灰色的東西」都相當完善,「沒有這些設施,一個農村社區也不會存在。」不過,工業革命時期,這些單純的功能主義的「灰色的東西」的建設方式造成了新的環境問題和安全問題。1980年代,隨著環境保護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如果居民隨意填埋垃圾或用水泥鋪裝宅院,任意延伸社區性基礎設施以擴大居住土地使用面積或提高土地價值,都會被視為犯罪,受到起訴。
葉齊茂發現了一個可喜的變化,在一些村莊社區,老區部分的路常常是兩車道,寬為6米,道路的佔地面積自然很大,而那些村莊新近開發的路僅為3米。葉齊茂還見到了新近建設的各類供人行和自行車行走的小道,這類道路與日常的交通無關,只是考慮人們日益增長的步行鍛煉、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通過減少道路的總長度和寬度來減少道路整體鋪裝面積,是近年歐洲農村社區內部道路設計的一大進步。」
「在歐盟的這些國家,新的城鄉差別正在浮出水面,不過,這次是倒過來的,城市不如農村,農村社區沒有城市裡的垃圾濁水、人聲鼎沸、交通擁堵、非人的建築尺度,只有綠色、鳥語、各式各樣的標志、與人的尺度相適應的建築尺度,歐洲農村正在死而復生!」
文脈主義刮遍歐洲農村
也許,歐洲農村從來就沒有瀕臨死亡,它們只不過在二戰後,歐洲各國忙於恢復和發展城市經濟的大背景下沉寂了幾多歲月。然而,恰恰因為歐洲沒有像美國人那樣大規模發展高速公路,讓城市無盡蔓延,農村社區才得以長期採用傳統的建設方式和建築材料自我維持,從而傳承了它們各自的歷史的視覺特徵。
從國別上講,葉齊茂走訪的10個國家的農村社區的視覺特徵都非常明顯,「很容易區分每個國家的農村社區。」歐洲農村幸運地躲過了工業革命時期功能主義建築思潮的泛濫,記錄下了時空的痕跡。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住宅的建築風格依然如舊。
獨門獨院的村舍式住宅仍然占據了農村社區住宅的90%;而新型的連體式成排別墅式住宅不到5%。在一般村莊里,原汁原味的老住宅雖不多見了,老住宅的門窗也已經換新,立面塗上了新材料,有的還多出了停車棚,延伸出來新的房間,但是,大部分住宅在外形、尺度、磚木結構,45度的坡屋頂和屋頂閣樓等仍然沒有改變。
市場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歐洲住宅市場上,老住宅要比新住宅貴,鄉村住宅要比城裡單元樓貴,老鄉村住宅要比新別墅式鄉村住宅貴。因此,市場推動人們盡可能維護和更新舊住宅,而不是五年八年就推倒重建。」葉齊茂介紹說。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住宅的多樣性依然如故。
除了新近開發的連體式成排別墅式住宅外,幾乎找不到一個外形和尺度完全一樣的住宅,每座住宅都有個性。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不管是否已失去效用,都完好無損地保存著。「這些建築不可能使用標准圖紙,不可能完全依靠鋼筋水泥和採用大規模工業建築方式來建造。」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的標志性建築依然如舊。除了英國的農村社區以外,在歐洲大陸上的9個國家裡,教堂仍然是一個農村社區的標志性建築,它高於所有居住區的其他建築。
葉齊茂看到,農村社區的社會氛圍依然質朴。在那裡,看不到令人卻步的寬馬路,也見不到沿街排列的巨大的商業廣告、金色的商業門樓、商店、減價廣告、懸掛著各類商業標志的立桿。人們可以在5-10分鍾之內步行到田野和小溪,也可以與鄰居隔牆交談。開放空間,羊腸小道、田野和牧場仍然是那些農村核心居住區的背景。
「歐洲農村社區的視覺特徵是外觀的,也是文化的和歷史的。」葉齊茂評價道,歐洲人不能想像,在農村社區建設整齊劃一的成排工業化住宅,沿著那裡的街道開設商店、旅店、餐館或者麥當勞快餐店,「歐洲人恐怕是當今世界上最堅決的歷史文化保護主義者。」
視覺特徵意味著許多事情,它們表達了人們希望他們的世界和他們自己應當是什麼樣的,這些歷史的特徵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一道沒有色彩卻有時間的歷史邊界。歐洲人非常擔心被別的文化吞噬掉,現在他們協調一致地抵制美國人的文化,歐洲人在他們的農村最好地實現了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
如今,這些老歐洲的農村社區模式已經成了一種榜樣,不僅歐盟要把這種模式推廣到新歐盟國家,而且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新城市規劃的倡導者常常把歐洲農村社區的現存模式移植到美國,作為他們設計城市社區的基本模式。
在義大利法布日奇的一個農村廣場,葉齊茂被文藝復興時期所留下的依稀可見的文化痕跡所震動,被古樸風雅的民俗風情所驚嘆,被舊村落廣場的復古氣派所吸引。然而,當地人告訴葉齊茂,這個廣場是近年來才恢復的,30年前這里被修建為停車場,對村莊歷史文化氛圍的和諧性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讓葉齊茂感到佩服的是,當地政府有「亡羊補牢」的氣魄和遠見。
1970年代村莊改造時,舊村落廣場被鋪上水泥,變成了停車場。當時並沒有考慮到這種做法對環境特別是對村莊歷史建築環境的破壞。幾十年來,這里的村莊人口急劇減少,村莊萎縮,地方居民的生活質量顯著下降。這時,他們感到了當時急於現代化的錯誤。「好在這些地方只是變成了停車場,如果都蓋上了房子,或者摧毀了那些老建築,今天就不可能再恢復了。」葉齊茂感嘆道。
30年後的今天,舊村落廣場又恢復了原來的地面鋪裝和植物狀態,恢復周邊傳統建築的特徵,拆除了1970年代以後建設的街道公共設施。更新後的小廣場再一次成為地方居民集會場所和社區方便小店的集中地,同時增加了村莊社區的通告欄,並在那裡舉行一系列社區文化活動。「這些場所把不同的人和活動結合在一起,為人們相互間的聯系提供了可能,以形成共同利益,構成了一個社區的『社會資本』。」
從被恢復舊村落廣場這個案例,葉齊茂看到,歐洲人正在努力還原400多年工業革命洗滌前的農村社區面貌。「自然資源或地域文化都是『社會資本』,它們在提高農村社區生活質量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資金所不可代替的。」葉齊茂頗為感慨。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著名古城布魯日,自然景觀、建築風貌和原汁原味的美食佳餚吸引著不少遊客,社區居民沒有對景點 「再加工」和「包裝」,而是極力維護古城原有的風情和韻味。「如果布魯日沒有周圍傳統的鄉村景觀作為背景,它也就只是一個室外的博物館而已。」
根據歐盟在2000年的統計,葉齊茂走訪的老歐盟10國有1.8萬個布魯日這樣有特殊價值的自然景觀場所,大約占據了老歐盟國土面積的17%。這是文脈主義在歐洲的綿延和勝利
我想應該是這個樣子把!
C. 荷蘭羊角村,村民700年來全靠劃船出行,當地政府為什麼不願意修建公路
我個人感覺是因為當地的環境大部分都是水路不適合修建公路,所以當地的政府才沒有為這個村子修建公路,荷蘭這個地方的風景是特別漂亮的,並且有很多不知名的小村落的風景也是和別處不一樣的,所以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這些遊客都想在這里觀看優美的風景,包括羊角村。
現在的羊角村能保持著原來的生態樣子,也就是因為以前沒有太多的人踏足這里,所以就不會使這里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樣就能夠保持這里的良好的生活環境,現在有很多的遊客來到這里,但是對這里的生態環境不會去破壞,他們只是來這里享受一下這里的環境,並且呼吸一下這里的新鮮空氣。
D. 荷蘭的田園美極了,一到晚上,一片寂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是什麼
萬籟俱靜:萬籟即自然界中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
雞犬桑麻:形容鄉村的安靜生活.
幽靜閑遠
清幽靜謐
E. 你們印象中的荷蘭是什麼樣的呢
印象最深的當然是高中歷史課本里提到的「海上馬車夫」,當然這個只是冰山一角,荷蘭的美是多層次的。我給荷蘭定了幾個關鍵詞:海堤、風車、鬱金香、自由、先進。下面我就給你仔細說說。
荷蘭的國花是鬱金香,它象徵著美好、庄嚴、華貴和成功。16世紀,鬱金香就在荷蘭掀起一股狂潮。每年的三四月,去荷蘭就能邂逅到最美的春天。感受一下在大片大片的鬱金香田內擁抱春天和陽光的感覺,真是美好至極。
荷蘭是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著全世界最寬容的社會風氣,在對待毒品、性交易和墮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為自由化的。除此只為,荷蘭還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我印象中的荷蘭,就是這樣豐富多彩的,有美好便有黑暗,這才是真實惹人喜愛的,不是嗎?
F. 中國和荷蘭農村生活有什麼區別 快!
跟這里很不同啦!、
比如說,荷蘭一般早上中午都吃麵包,晚上也很少吃飯,一般吃土豆(就是把土豆當飯吃,當然有很多吃法,煮的煎的炸的烤的、土豆塊小土豆土豆泥,而且還會另有菜),要麼就是面之類的,一般一星期只吃一次飯。
吃飯每個人都有定量的飯菜,必須把盤子里的東西吃完,而且一般也不會再盛。荷蘭人很少吃剩飯剩菜,即使剩下也會倒掉。
女人相見(一般是很久不見的朋友)(以前)經常會互相臉上親吻3下,不過現在比較少了。
進門要敲門、別人幫忙要說謝謝等等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
大多都不知道孔子是誰!
G. 荷蘭的魯斯德雷奇村,沒有餐廳沒有酒吧更沒有噪音,這個村莊為何與其他村莊「格格不入」
通常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亞洲國家,如越南、韓國、泰國等地去旅遊,不僅可以感受異國風情,而且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大多數國家都歡迎中國旅行團來旅遊,畢竟中國旅行團不僅帶來了熱度,而且帶來了金錢,不旦能使當地經濟繁榮,而且有利於地方政府。然而,在今天熱情邀請中國人到世界環境下旅遊的今天,總有一些地方十分特別,比如說荷蘭的魯斯德雷奇村,他們非常"討厭"中國的遊客。每年大約有800000人去荷蘭旅遊,而中國人的比例是350000,將近44%。其中,約40%是以旅行團形式出現的,而只有約4%的中國人可以自由旅行。拒絕中國旅遊團可以說是失去了很多門票和購物成本,但時間已經證明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雷奇村拒絕了旅遊團的邀請,返回了高質量的風景區,沒有噪音和破壞,整個鎮子非常干凈和寧靜。每年五月,鬱金香滿是鬱金香,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芬芳。也許沒有噪音和人口爆炸,讓其他自由遊客能夠感受到荷蘭風光的魅力。
H. 荷蘭郭亮村有哪些美景
令人驚艷的旅遊地,一個退伍軍人張榮鎖帶領村人修建了一條公路。那是怎樣的一條路啊!看看這些照片你就知道了。雖然你可能只為了拍攝或速寫一座農宅或者一條公路,但是莽莽太行山給出的背景把這些事物本身的光環無限放大。而郭亮村,現只有83戶人家,大都為申氏。
I. 急急急急急急!荷蘭農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
詳解.............
荷蘭每天的飲食習慣是:准點吃飯在荷蘭,就應該嘗試荷蘭人的日常飲食:每天准點吃早餐、午餐和晚餐,在三餐之間,上午10:30來一杯荷式咖啡,然後下午5點整享受「borrel」。
荷蘭的傳統交通方式是自行車,這項運動讓人胃口大開。自行車加上捉摸不定的荷蘭天氣,對荷蘭飲食風味帶來巨大影響,提供豐富簡單的食物。
早餐
愉快的一天從整套荷蘭式早餐開始:新鮮麵包搭配黃油、果醬、乳酪、火腿或巧克力碎片(hagelslag)。是的,你沒有看錯:在塗滿黃油的麵包上灑上巧克力碎片。或許你還希望品嘗一片早餐蛋糕(ontbijtkoek),這種蛋糕包含著肉桂、丁香和碎姜。一定要多喝幾杯咖啡或茶!准備好面對冷雨、狂風、陰冷的暴風雪或燦爛陽光。荷蘭的天氣充滿了令人捉摸不定的驚喜!
上午10:30……咖啡時間
咖啡
上午10:30點。是來一杯傳統咖啡的時間。在荷蘭,「一杯咖啡」並不僅僅是一杯咖啡。少而濃烈的咖啡應該在讀報或與朋友交談時慢慢品嘗。這杯咖啡所花費的時間和重視程度決不低於正餐!它隨處提供,也隨處可見:家中,辦公室,商店內,或是學校里。
午餐
和早餐一樣,午餐是另一頓麵包和黃油的餐點,或許會搭配切得很薄的冷餐肉。還有更多的咖啡、茶、牛奶或酸奶。「uitsmijter」會填飽你的轆轆飢腸。它包括麵包配上乳酪或肉片,再加一個煎蛋。冬天,只需一份荷蘭豌豆湯(erwtensoep),就能趕走飢餓,重新激發能量。請在菜單上尋找這些特色風味。
下午茶
下午4點。現在是午茶時間。一定要嘗嘗林堡省美味的荷蘭餡餅(『gebak』)或是一塊『vlaai』。如果經過的咖啡館或小餐廳掛著『poffertjes』的牌子,不要忘記走進去,品嘗這些大量黃油和糖製成的薄餅。要是想邊走邊吃,買一袋塗滿蛋黃醬或沙嗲醬的炸薯條(patat)。味道么,嘗一嘗就知道了!
"BORREL"
下午5點。飲酒時間,荷蘭人把它稱作「borrel」。一杯啤酒,一小杯荷蘭jenever(荷蘭金酒),一杯紅酒或雪利酒,配上乳酪、堅果或餅干。最受歡迎的點心是「bitterballen」,由肉圓包上麵包糠後炸制而成,用牙簽插著沾芥末吃。恩~!Lekker(荷蘭人就是這樣說的!)
說到芥末:在桑斯安斯風景如畫的古老村莊里,可以參觀真正的芥末磨坊,看看芥末種子是怎樣研磨成美味的芥末醬的。桑斯安斯的芥末極其值得品嘗和購買!
晚餐
在晚餐時間,食物種類就像荷蘭的天氣一樣變化多端。代表荷蘭多元文化背景的餐廳遍地都是,從法國、印尼、泰國到巴基斯坦風味。但是,在荷蘭家庭中,古老的傳統依然生生不息,由土豆、新鮮蔬菜、肉類、雞、魚或沙拉組成簡單而又豐富的晚餐,之後還有牛奶製成的甜點,仍然很受歡迎。如果問荷蘭人晚飯吃些什麼,他/她首先會提到蔬菜。肉、魚或雞退居第二。
晚餐後
晚餐後,荷蘭人喜歡喝上一杯咖啡或餅干。事實上,如果有人邀請你在晚飯後去做客,他們會首先為你奉上咖啡或茶,搭配一片蛋糕或派。然後就要小酌幾杯。親朋好友之間互相串門也是荷蘭傳統好客風俗的一部分。荷蘭的生活便是如此
荷蘭外交部推出了「給廚師的一句話」活動以及各式各樣的荷蘭食譜。
荷蘭美味
Bitterballen
令人胃口大開的奶油肉丸可能是「bitterballen」這個單詞正確的譯法。這些油炸肉丸內部是濃郁的蔬菜燉肉,外面則是香脆的外殼。它們常常在雞尾酒會上提供,或作為搭配餐前酒的點心。這些美味的油炸小肉丸應該用牙簽插著沾上芥末,乘熱品嘗。
Kroketten
這些香脆可口、金黃色的油炸小點心可以作為雞尾酒會的小食,也可以夾在麵包卷里,塗上芥末醬,然後像一個迷你三明治一樣狼吞虎咽。Kroket是較大的Bitterbal。所有點心店均可為您提供Kroket。
啤酒
荷蘭有許多著名的啤酒品牌,或許有些你已十分熟悉。諸如喜力、阿姆斯托、巴伐利亞、Dommelsch和Oranjeboom等:它們都是荷蘭品牌,暢銷全球。你是否想看看荷蘭啤酒是怎麼生產的?在位於喜力公司老啤酒廠的喜力體驗中心,你可以體驗喜力的歷史,盡情參觀,既可以看到啤酒的製作過程,又能測試自己的啤酒知識,甚至還能親口品嘗!喜力體驗中心位於阿姆斯特丹Stadhouderskade 78號。
節日佳餚
新年的oliebollen(荷蘭油糖餅):荷蘭人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來迎接新年!全國各地,煙花在午夜升起,香檳和祝福一同飲盡。除夕之夜是全家團聚的日子。晚飯後,大家歡聚一堂,整夜做游戲或看電視。當然,人們會准備大量飲料和點心,但是如果沒有閃爍著糖粉的oliebollen(荷蘭油糖餅),荷蘭除夕之夜的歡慶就似乎缺少些什麼。
Speculaas:Speculaas之所以是全國上下最受歡迎的甜餅,有充分的理由。Speculaasjes是略帶辣味的甜餅,帶著姜餅的味道。它們是下午茶的良伴。Speculaasjes還在荷蘭的聖誕老人節前後極受歡迎,這是孩子們在12月5日慶祝的節日
J. 荷蘭羊角村,700年無車無公路,為何村民卻覺得生活很方便
荷蘭的羊角村非常的漂亮,環境優美,但是無車無路,因為他們出行基本靠一艘艘小船走水路,建築與建築之間也會有一些橋梁相互連接著,非常的便利。隨處拍一張照片都像童話故事中的仙境一般美麗,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中,沒有公路和汽車等交通工具造成的污染和噪音,可以遠離嘈雜的環境,享受這種悠然的慢生活節奏,我覺得在這里出行就坐船是一種非常棒的體驗。
如果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帶上家人去荷蘭的羊角村旅遊一下,體會一下那種盪著小船在村落中穿梭的美好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