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教育的200字經典素材
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
嬰兒的情緒,是認識世界的反映
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來修剪
對孩子來說,生活就是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研究、探索的對象
幼兒的學習是全方位,並不局限於讀寫算和各種技藝
教育上操之過急和緩慢滯後,都會摧殘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
任何行業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對它產生興趣,幼兒學習更是如此
教育必須從心理上探索兒童的興趣和習慣開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
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幼兒的影響最大
激發幼兒的求知和學習的慾望,遠比教會有限的知識有意義得多
父母要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並由此樹立孩子的信心
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變成一種游戲的
一個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母愛是人世間最神聖的感情,應為這種感情最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
孩子在幼兒其間,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導
只要教師和家長協調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和獨立的意識
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極力、喚醒和鼓舞
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
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喂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只要家長善於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可以用來教育孩子
在生活中學習,是幼兒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性格塑造始於嬰兒時期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該送他「出海經風浪」
想像與顯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並從中受到教育
適時引導孩子講故事,這是保持他們思想活躍的絕妙方法
結合童話寓意,引導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單純說理要深刻
簡單、凝練的童話往往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道理
豐富的想像力比書本知識更重要
在孩子的世界裡,一切東西跟人一樣,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運動貴有恆,飲食貴有節
孩子自己動手製作小玩具,雖然粗糙,但遠比得來現成的精美玩具快樂
沒有體諒和信任,便沒有友誼
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
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第一所學校
教育幼兒除了要有耐心之外,還要講究方法和技巧
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類語言,需要父母用心去發現和體會
育兒過程有艱辛,也有歡樂
沒有一個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沒有一個敵人能比得上疾病
對症下葯方可治癒疾病
家庭教育的任務,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學習
參考其他網路回答的
㈡ 養成教育的手抄報
http://xtxx.hye.net.cn/UploadThumbs/2004331154317605.jpg
上面可為手抄報版面。內容可改為:養成教育。
內容:
教育是慢的藝術
我常常發現,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養;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魯、卑俗,有時候這一切才是教育更為具體、尖銳的問題,但是它往往被各種任務、指標、困難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傾聽、觀察、記錄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細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人們通過接受教育,掌握了各種相關的知識。但是,教育留給人的最有用的東西,不是這些知識,而是在後天環境或教育的影響下,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即素質。即使人們把在學校學習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了,素質都是不會消失的。
養成教育應該是一項重要內容。因此,養成教育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即學好每一課,讓學生從中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良好行為,以逐步形成習慣,內化為素質。下面筆者就低年級思品課教學中如何進行「一言一行」養成教育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讀懂課文,學習「一言一行」
低年級兒童思想單純,知識貧乏,可塑性很強。他們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處在直觀、具體的水平上;他們的道德情感具有較強的直覺性,是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的;他們的道德行為多半是在教師的要求或效仿教師的情況下實現的。低年級課文正是注意了這些特徵,以圖為主,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寓「一言一行」的 養成教育於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中。但低年級兒童識字少,閱讀能力低,教學中,教者更應該充分運用直觀形象的教材,靈活的教法,誘發情感,幫助學生看懂圖意,讀懂課文,認認真真地學習文中規范的「一言一行」 。
一般說來,低年級思品課課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兩句話,怎麼辦?我的體會是:將課文的重要環節編成 朗朗上口的兒歌,指導朗讀記憶。還可採用討論、提問、講故事、放錄音、演幻燈等形式,使道理通過生動的形象,進入學生的腦海。比如上《愛護課桌椅》一課,老師先讓學生看童話小電影《桌椅的悄悄話》,學生聽到桌椅真摯的語言,看到色彩艷麗的畫面,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讀課文:「課桌椅,天天伴我來學習。不弄 臟,不損壞,我們愛護課桌椅」。這樣學生較深刻地知道了課桌椅是公共財物,是陪伴學習的好夥伴,要愛護 課桌椅。學生課上懂得了道理,課後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亂寫亂畫亂刻,坐在椅子上,不翹椅腿,不搖晃。又如教《學會禮貌用語》,師生同唱《禮貌歌》揭題,出示幻燈學兒歌,重點指導學習禮貌用語:「你好!再見 !」並組織學生課堂表演加以練習。
思品教材第一至四冊都是彩色膠印。這些生動有趣的卡通形象,易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因此,用活插圖,讓學生去模仿,學習圖中人物的言行,是強化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教第三冊《尊敬長輩 》時,要求學生仔細看圖,說說小華早晨起床後對長輩是怎樣說的?吃水果、看電視時對爸爸、奶奶是怎樣說 的,怎樣做的?教育學生學習小華尊敬長輩的「一言一行」。又如教《課間活動守秩序》一課,這一課的插圖是由小朋友玩滑梯、跳長繩、玩老鷹捉小雞、拍皮球四幅小圖構成的一幅雙頁滿圖。為了充分發揮這幅圖對學 生課間活動時「言、行」的指導作用,教學時,可採用貼圖的方法,先貼出底圖,上面有校門、操場、大樹、 滑梯,然後依次貼出小朋友玩滑梯、跳長繩、玩老鷹捉小雞和拍皮球四幅圖,逐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觀察和理解圖意。這樣做,學生的認識就在具體形象之中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課後,學生在玩跳繩、 扔沙包、拍皮球、老鷹抓小雞等游戲時,都能有良好的「一言一行」,做到守秩序、守規則,心中想著別人。
二、創設情境,訓練「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事情愛憎的好惡態度,是伴隨道德認識產生和發展的一種內心體驗,它對道德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和推動作用。教學中創設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又能結合所學「一言一行」, 進行養成性的模仿練習。
電教設境。運用電教手段,可發揮其聲像之長,再現學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從而在意境中訓練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教第一冊《我們愛國旗》一課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國旗以後,播放一段全校師生在操場上隆重舉行升旗儀式的錄像,要求學生重點觀察老師、同學們的一舉一動。然後再放一次錄像,要求全班學生一起參加升國旗。此時此刻,學生都能像錄像中的老師、大哥哥、大姐姐那樣,立正站好,向國旗行注目禮或隊禮,還有的學生嘴裡自豪地唱起了國歌,愛國主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表演設境。讓學生當堂表演,不僅僅是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讓所學「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練習。如上《不打擾別人》,在教練習1第一幅圖時,我讓學生 先閉上眼睛,隨著我的描述,想像來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區,人們都在睡午覺。這時兩個學生扮圖中的學生 ,突然喊叫起來,由於不知內情,全班學生為之一驚,隨之有學生舉手抗議:「老師,他們這樣做太不像話了 ,吵得居民們睡不好午覺」。那麼應該怎樣做呢?在學生有感而發以後,我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角色 練習「爸爸在收看新聞聯播節目時……」、「當我走進老師辦公室時……」同學們都能做到低聲說話,輕輕走 路:靜悄悄,不打擾。
仿圖設境。小學生喜歡模仿,善於模仿。因此在教學中,仿照課文插圖訓練學生的言行,效果是明顯的。 如教《對人熱情有禮貌》一課練習,我讓學生輪流上台照圖練習,向別人借東西應該怎樣說,怎樣做?碰掉了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辦?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麼辦?別人道歉怎麼辦?這樣,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變成了一個個小節目。這樣做,學生看得見,聽得見,學得來,對養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強化作用。
三、引導實踐,規范「一言一行」
道德行為實踐,是學生由知到行的橋梁,也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伸延和拓展,對於加深道德認識,提高行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較好地達到知和行的統一。
結合課堂教學,教者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從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鞏固教學效果,以便逐步養成習慣。
1. 與學校、班級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聯系,引導實踐,規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師》,結合教師節舉行《教師頌》主題班會,號召學生向教師獻愛心。又如教了《遵守課堂紀律》、《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認真做好作業》等課文後,要求學生嚴格執行學校規定的學生上課學習行為規范 ,做到「一個標准」,即上課發言要立正,聲音響亮,清楚,普通話標准;「兩個一致」,即上下課禮整齊一 致,課上坐姿一致;「三個整齊」,即課本、文具盒擺放整齊,舉手姿勢整齊、讀書時手、書的擺放姿勢整齊 ;「三個一」,即看書寫字時手距筆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書本一尺。
2. 與社會活動相聯系,引導實踐, 規范言行。如市政府號召全市人民行動起來,為災區人民獻愛心。教者可在認真教學《心中有他人》一課後, 動員學生節省零花錢,為災區小朋友獻上一本書、一支筆、一個書包……,開展手拉手、心 連心活動;
3. 與家庭教育相聯系,引導實踐,規范言行。如教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課後,向學生提出幾條具體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臉、洗腳,自己系鞋帶,自己洗手帕、洗襪子,自己鋪床、疊被子等等。定期在班上進行洗手帕、系鞋帶、疊衣服比賽,評比勞動小能手,努力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
㈢ 特別好動的孩子該怎樣引導教育
zy771001,您好! 想要教育好孩子,讓孩子養成學習和生活上的良好習慣,請您趕快讓孩子喜歡上《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多讀一定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啟發孩...子的智慧)。您看,這真是一部「大孝經」、一位最好的家教老師!寫得多好!朗朗上口,易讀易教,網上還有很多視頻故事教學素材,有多個版本適合各階段孩子觀看,只要您願意多些鼓勵孩子一起觀看,一定能讓您的孩子喜歡上她,如果能在現實生活當中努力去做、盡量落實裡面的教誨,何愁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同時,您的提問涉及到廣大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關心和渴望解決的青少年兒童思想品德、行為語言和學習成績的家庭教育問題,家長的正確教育引導在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此,誠摯推薦您觀看陳大惠老師策劃監制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論壇系列紀錄片《聖賢教育改變命運》(又名《弟子規說明書》),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關於德育與家庭教育的免費網路資源,能在快樂和感恩的氛圍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長學習進步,認識災難事故因何發生,能做到趨吉避凶,真實不虛!能針對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對症下葯、是一劑治療良方!當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也是我們做家長長輩學習的有力教材,的確是難得的家庭教育經典節目!這個節目里有許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討解決孩子教育的種種方法,真是我們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對一的家教老師,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家庭教育網路資源,而且是完全免費的,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極大的幫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現沒有恆心、慳貪、叛逆不聽話、上網成癮、早戀、依賴性強、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不是能從某個簡單方法或措施就能從根本上教育改正過來,變成一個孝順聽話的小孩,而是需要我們全面而系統地進行家庭教育,從根本處下手才能治標又治本。這部片裡面有很多專家、老師、家長親身說法、以其獨特的心得體會向大眾匯報,啟示家長的教育觀念會直接地影響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從小接受的家教會影響小孩子的終生,從中一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經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種種現實狀況是:社會誠信嚴重缺失!各種媒體的誇張渲染、錯誤引導,孩子成長的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談何容易呢!家長是越來越不好當了,說實話,很多家長也不會如何當家長,就將小孩出生到這個世上,將很多的教育責任都推給了學校和社會,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成長經驗是需要家長言傳身教的,推卸責任的話怎麼能將小孩教育好呢?確實悲哀啊! 而我們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實體會,只圖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說實話,真是有點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們都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領悟這種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們生活當中存在的所謂代溝,都是因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脫節了,沒有很好的連貫所造成的,現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只顧自己的享受而妄顧他人的感受。 我們必須知道,一切教育要從根本做起,就像樹要有根才能長樹干樹枝和樹葉,才能枝繁葉茂呀,如果丟棄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樓閣。在此,推薦各位有緣的朋友,無論看過或沒看過的也好,都敬請盡量抽多些時間觀看大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優秀論壇節目: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可以在網路視頻或者優酷土豆搜索播放),但願看過的人都能夠從中得到真實不虛的利益,並且繼續利益他人,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創造和諧共存的社會大環境。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示。 衷心祝福您!
㈣ 養成教育:如何做一個尊敬老師的好孩子
第一,教師應具備慈母般的愛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愛心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素質,是作好幼教工作的首要條件。愛心是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心理素質之一。這是與幼兒教育對象的特點密切相關的。幼教的愛是一種崇高的社會情感,教師的愛是幼小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精神需要。這種愛既要具有母愛那樣細膩而深厚,同時又要具有理論的光彩。這種愛,不嬌、不溺、不偏、不倚、不靠私人感情,也不以家長的態度變化而變化。而這是一種「教育愛」。具備這樣愛心的幼兒教師,才能著眼於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去精心培育幼兒、關心幼兒的身心健康,塑造幼兒美好的心靈,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怎樣才能具備這種愛心呢?是不是摟一摟、抱一抱、親一親就是有了愛心呢?不!愛心首先是教師對幼兒教育事業的執著與忠誠,愛心產生於事業的使命感和高度責任感。背離師愛會給幼兒帶來一些的不良影響。我們小班有個小朋友,他父母在外地打工。有一次他生病了,有兩個多星期沒來幼兒園。病好後,來幼兒園的那天早上,他靠在教室外面的牆上,低著頭站在那裡。頭發長長的,亂亂的。我過去把他牽進教室,坐下來把他摟在懷里,拉著他的手,小手臟臟的,指甲長長的,裡面也黑黑的。我輕輕地問他:「xx,你生病了,好了?媽媽回來看你了沒有?」他搖搖頭。「你想媽媽嗎?」他點點頭緊接著又搖搖頭,眼淚嘩嘩地流下來了。我幫他擦掉了眼淚,拿出指甲鉗,幫他把指甲剪掉了,然後帶他到洗手間,把他的小手洗得乾乾凈凈的,最後他靠在我的肩膀上,終於笑了。因此,教師應從護理、關愛中創造一個充滿溫暖和歡聲笑語的情感環境,時刻關注著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讓孩子能感覺到教師的關愛,感覺到自己在教師心中的地位。這樣幼兒就會信任你,親近你,主動和你溝通和交流,將他們幼小的心靈和你交融。通過零距離接觸,既利於達到教學的效果,也容易樹立教師的威信。
第二,要學會和幼兒溝通,並教會幼兒如何溝通。幼兒離開父母的懷抱來到幼兒園,是他們走出家門的第一步。幼兒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國際兒童語言界已經對兒童語言運用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幼兒早期語言發展教育對幼兒終生受益。美國早期教育協會頒布的《早期兒童發展適應性教育指南》提出關注兒童語言發展運用能力的要求。 《英國基礎階段3-5歲課程指南》指出兒童的「交流和語言的運用和發展是早期學習的核心」。日本《幼兒園教育要領》也提出了對兒童語言運用與發展的要求。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重視兒童語言運用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著重培養幼兒的口語和溝通能力。幼兒年齡小,閱歷淺,說話的內容少,語句也簡單。所以教師要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特點,通過講故事、作游戲、唱歌、跳舞、玩玩具來引導和啟發孩子們多說話,通過提問和講述來增加孩子們的知識面和溝通能力。通過圖片教學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和知識面,提供交談的素材,鼓勵孩子參與討論和復述,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第三,經常和家長交流,共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中國有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也是提高幼兒素質的關鍵。當前,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無疑為我們提高幼兒素質教育提供了條件。但對獨生子女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於父母過分溺愛,造成孩子性格孤僻、獨霸、為我獨尊;一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於爺爺奶奶的寵愛,孩子存在一些不良的行為,不能說,不能批評;部分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對幼兒教育不重視;加之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的影響,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幼兒幼小的心靈等等。這都迫切需要幼師經常和家長交流,共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的確,吐一口痰,扔一片紙,儀表不整,行為不文明等在一家長眼中的確是不起眼的事,認為只要孩子聰明,學習好就行了。可他們未曾想過,成人對這些小事漠然處之,孩子就會習以為常。積小成大,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以後糾正就非常困難了。所以作為幼兒教師,要善於觀其言,察其行。發現幼兒有缺點,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方式予以糾正,鼓勵孩子把壞習慣改掉。有時也可以結合孩子的不良習慣,編一些故事來讓他們判斷這樣的好壞,這樣更具體直觀,效果比較明顯。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當他們取得一點點進步,老師要多加以表揚。在贊揚中使孩子進步比較適合幼兒的特性,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幼小孩子承受批評壓力,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另外,教師應經常和家長進行溝通。幼兒小,在家和父母接觸時間長,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父母的教導非常重要。因此教師應經常就幼兒的表現和家長溝通,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只有教師和父母相互配合,共同悉心培養,孩子的可塑性強,一定能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
第四,提高自己的職業操守,做受幼兒尊敬的好教師。教師是一份崇高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歷代教書育人者都受人尊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幼兒教師,開啟幼兒人生的第一步,責任非常重大。要作好幼教工作,成為幼兒尊敬的好教師,我認為應該作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注重自己的職業操守。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每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教育和愛護,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作好。其次要加強學習和交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識面,創造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這樣才能跟上不斷發展的幼兒教學要求。第三,要經常和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幼兒及家長認可和尊敬,才能成為優秀的幼兒教師
㈤ 怎麼來教育孩子
朋友,您好!
您的提問非常好!在現時的社會大環境和應試教育模式下,我們的孩子很容易就沾染上不良習氣,例如嬌橫任性、叛逆不聽話、不誠實、上網成癮、厭學、上課不專心等問題,尤其是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情況更為嚴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孩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雖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有的人採取虎媽狼爸式的教育,說什麼「贏在起跑線上」,人的一生其實是馬拉松式的長跑過程,即使贏了起跑線,能跑多遠、堅持多久、誰笑到最後還是未知之數,因而個別人所謂虎媽教育的事例不值得廣泛推廣和模仿,這樣教育會給絕大多數孩子造成永久的、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不堪回首的童年就是這樣形成的!如果打孩子進行體罰教育,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將來會報復到年老的父母和孫子那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暴力方式的教育害人不淺啊!相反,反而是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更顯得重要。想要從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培養孩子學習和生活上的良好興趣和習慣,建議您趕快讓孩子喜歡上《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多讀一定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啟發孩子的智慧)。您看,這真是一部「大孝經」、一位最好的家教老師!寫得多好!朗朗上口,易讀易教,網上還有很多視頻故事教學素材,有多個版本適合各階段孩子觀看。作為父母,只要您願意多些鼓勵孩子和您一起觀看(這個很重要,您喜歡看能帶動他的興趣一起看,孩子天生好奇、易受他人影響),一定能讓您的孩子喜歡上她,如果能在現實生活當中努力去做、盡量落實裡面的教誨,何愁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同時,您的提問涉及到廣大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關心和渴望解決的青少年兒童思想品德、行為語言和學習成績的家庭教育問題,家長的正確教育引導在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誠摯推薦各位家長和孩子們觀看陳大惠老師策劃監制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論壇系列紀錄片《聖賢教育改變命運》(又名《弟子規說明書》),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關於德育與家庭教育的免費網路資源,能在快樂和感恩的氛圍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長學習進步,認識災難事故因何發生,能做到趨吉避凶,真實不虛!能針對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對症下葯、是一劑治療良方!當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也是我們做家長長輩學習的有力教材,的確是難得的家庭教育經典節目!這個節目里有許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討解決孩子教育的種種方法,真是我們和孩子的一位最佳的、一對一的家教老師,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家庭教育網路資源,而且是完全免費的,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極大的幫助。生活中,小孩甚至大人都容易出現沒有恆心、慳貪、叛逆不聽話、上網成癮、早戀、依賴性強、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不是能從某個簡單方法或措施就能從根本上教育改正過來,變成一個孝順聽話的小孩,而是需要我們全面而系統地進行家庭教育,從根本處下手才能治標又治本。這部片裡面有很多專家、老師、家長親身說法、以其獨特的心得體會向大眾匯報,啟示家長的教育觀念會直接地影響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所以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從小接受的家教會影響小孩子的終生,從中一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中有一句經典的警世名言:人是能教得好的!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可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種種現實狀況是:社會誠信嚴重缺失!各種媒體的誇張渲染、錯誤引導,孩子成長的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和染污,要做好家庭教育談何容易呢!家長是越來越不好當了,說實話,很多家長也不會如何當家長,就將小孩出生到這個世上,將很多的教育責任都推給了學校和社會,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成長經驗是需要家長言傳身教的,推卸責任的話怎麼能將小孩教育好呢?確實悲哀啊!
而我們做子女的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和真實體會,只圖自己的方便和享受,說實話,真是有點大逆不道啊!到哪一天我們都為人父母了,才能真正領悟這種感受,但往往悔之已晚,哎...
很多我們生活當中存在的所謂代溝,都是因為一代一代的接受的教育脫節了,沒有很好的連貫所造成的,現在的人太多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只顧自己的享受而妄顧他人的感受。
我們必須知道,一切教育要從根本做起,就像樹要有根才能長樹干樹枝和樹葉,才能枝繁葉茂呀,如果丟棄了根本的德行教育,其他的都只是空中樓閣。在此,推薦各位有緣的朋友,無論看過或沒看過的也好,都敬請盡量抽多些時間觀看大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優秀論壇節目: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可以在網路視頻或者優酷土豆搜索播放),但願看過的人都能夠從中得到真實不虛的利益,並且繼續利益他人,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創造和諧共存的社會大環境。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和啟示。
衷心祝福您!
㈥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的性方面教育,男孩
最好是從小就開始教孩子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如果父母沒有交給子女做人基本的道德,那麼跟沒有父母沒什麼兩樣。 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差,網路知道(您可以自己網路知道搜)裡面有很多初中、高中女生 提問說自己被班裡的男生摸……(讓我非常憤怒)。如果、如果您的女兒遇到這種事情,而且怕告訴家長、老師,最終男生越來越放肆。您覺得這是多麼惡劣的情況。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從人性出發,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為根本,不能給人以真善美和對人的尊重,失缺了人最本質的人文情懷,那麼所有的教育都是失敗的。盡管人有天大的本事和擁有人所擁有的財富,都將是有害的,而且還不自覺,還不認為如此貪婪有何意義。這種自私和惡性,一旦養成慣性,危害的不僅只是個人,恐怕更會殃及社會,貽害後世。 父母應該跟子女多溝通,溝通的時候不要讓子女有太大壓力(子女感到壓力會厭煩與父母溝通)。 可以像朋友與朋友之間一樣溝通、談心。 初中、高中階段屬於青春期,叛逆不可避免,但是父母應該冷靜跟子女(子女多半易怒、沖動)溝通。避免接觸(huang、se qing、之類的),教會子女尊重別人。 (20歲以下很少有懂得愛情、真愛的。很多人在初中、高中談戀愛,那隻不過是好感、慾望、生活環境影響、網路xing的污染)。青春期階段很多人什麼都不懂、只是知道表面說幾句喜歡什麼的。過了一個段遇到吸引自己的異性(見一個「愛」一個)。傷人終傷己!!! 其實通過電視劇、動畫片可以很好的教育子女,一般都應該從子女的愛好著手教育。教會子女懂得什麼是光榮、什麼是廉恥。 懂得什麼尊重、真誠的付出 真誠的對待~ ~
㈦ 要強好勝的孩子如何教育
要強好勝的孩子的教育:
一、教育孩子積極向上
很多孩子好勝心強,總希望自己處處超過別人,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嫉妒心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虛榮心都很強,家長可以適當利用他的虛榮心、自尊心激勵他的競爭意識,使寶寶積極努力,這樣才能超過別人。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別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表揚,在大家都努力獲勝的情況下,結果可能是這次勝利了,下次又變成他勝利了。因此,只要寶寶積極表現,那麼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屬於讓人喜愛的孩子。而且這樣的孩子既希望自己獲勝,也能在心理上容納別人的成功。
二、幫助孩子克服不足
嫉妒心強的孩子往往是由於自身存在某種方面的不足而導致產生嫉妒情緒,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出自身的不足,幫助他努力克服。如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畫畫畫得比自己好而產生嫉妒心,家長可幫助他提高繪畫的能力。這樣孩子在比較自己和其他孩子的繪畫水平時,能夠有足夠的自信,而不會因為自己沒有信心導致嫉妒他人。只要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嫉妒心就會相對減弱。
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勵、表揚的方式對待孩子,當然,這種鼓勵和表揚是適當的,不誇大其詞的,這樣,孩子就會形成自信的心理。自信的孩子往往比較樂觀,他在對待別人的成功時,心態平和,而且相信自己也會成功。所以,自信心是排解寶寶嫉妒的一劑良葯。
㈧ 關於家庭教育的素材
現提供7篇素材
徐氏教子學父
歐陽通是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兒子,歐陽詢死時,他還很小,母親徐氏教他學習父親的書法,繼承並發揚父親的藝術風格。每次給歐陽通買筆墨紙硯錢的時候,徐氏就哄他說:「這些錢,是用你父親的墨跡作抵押換來的。」歐陽通很仰慕父親的名聲,練習書法非常勤奮。每想到父親,就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在母親的督促下,他後來終於繼承並發展了父親的書法藝術,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
孟母三遷
《三字經》中有一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抒」,說的是孟柯的母親教子成才的故事。孟子名柯,字子輿,戰國時魯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少年喪父,靠母親倪氏紡績為生。其家原鄰近墓地,孟柯游戲時就學埋死人,「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認為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於是把家遷到集市附近,孟柯又學人做買賣,「其嬉戲為賈市」。孟母認為這也不是好居所,又遷於學宮之旁。孟柯朝夕學為揖讓之禮,進退周旋之節,孟母認為這里才是適當的環境,最終定居於此。後來孟柯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成為儒家宗師。
曾參殺豬教子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他強調做人要誠實。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上街,可是小兒子拉著她的衣襟,哭鬧著也要去。曾參的妻子被鬧得沒有辦法了,就對孩子說:「你留在家裡,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家,只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雪亮的刀,正在准備殺豬呢!妻子趕忙制止說,「我剛才是和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今天你說話不算數,騙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講假話。再說,母親騙了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後再對他進行教育,他就不容易相信了。」結果,曾參說服了妻子,把豬殺了。
馬援教侄
東漢時期,龍伯高、杜季良二人都是馬援的朋友。龍伯高淳樸厚道,辦事周密慎重,說話老老實實,待人謙虛,生活節儉,作風廉潔公正,名聲威望很高;杜季良慷慨豪爽,急公好義,是非分明,樂於助人,朋友很多,他父親去世。幾個郡都有人前往弔唁。馬援跟這兩個朋友來往很多,對他倆很了解,也很敬重。馬援有兩個侄兒一個叫馬嚴,一個叫馬敦,都快成年了。馬援很關心,很擔心他倆不成材。馬援身在軍營,不能去當面教導兩個侄兒,就給他倆寫了封信。信中,馬援先介紹了龍伯高、杜季良的察性作風,說他倆都是自己「愛之重之」的朋友。但他希望兩個侄兒,要學習龍伯高,不要學杜季良。他說,學習龍伯高,即使學不好,也還可以成為忠厚老實的人,譬如雕刻天鵝,刻不像,總還像只野鴨子吧。但是,學習杜季良的話,學不好,就會變成輕浮放盪的浪子,好比描繪老虎,沒畫成,反而畫成一條狗了。信,寫得很形象生動,語重心長,兩個侄兒讀了,很是感動。
諸葛亮教子
諸葛亮告誡子女道:君子做事,心裡安靜不存雜念,來提高自身修養,約束自己的行為,來培養自己的品德。沒有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的思想,就沒有辦法表明自己的志向;沒有安靜而不存雜念的心,就沒有辦法達到高遠的境地。要獲得才能,就必須學習。學習,必須安下心來。不學習,就沒有辦法使才智廣博;沒有遠大的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太懈怠徽惰,就不能振奮精神;粗暴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與時光一同逝去,意志和時間一起消失,就像枯枝敗葉一樣凋零衰落,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到了晚年哀傷地守著老屋,又怎能來得及呢?
陶母封壇責子
晉代名將陶侃,幼時家境清寒,母親湛氏辛勤操勞,供兒子讀書。
陶侃在潯陽縣(今江西九江)做縣吏時,管理漁業,他不忘母親含辛茹苦一片養育之恩,省吃儉用,孝敬母親。一日,他見庫中新進上好糟魚,便取了一壇,請人帶回呈送母親。陶母問明情由,頓時臉露溫色,將糟魚原樣封好,請來人帶回去,並且修書一封,帶給兒子。信中說「你身為國家官吏,不知奉公盡職,反以官物送我,這不僅對我沒有半點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敦促陶侃做個廉潔奉公的官吏。
在湛氏的教誨下,陶侃為人儉朴,不飲酒,不賭博,廉潔奉公,忠於職守,四十年如一日,算得上是封建社會極少數清廉官吏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