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德州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日本男人穿的內褲圖片 2025-08-15 13:24:48
中公軟體學院孫院長圖片 2025-08-15 13:16:50
ps發型素材圖片 2025-08-15 13:11:37

德州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07 05:41:41

① 德州的歷史誰知道

德州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顯示德州特點並使今天的人們贊嘆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歷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區就有鬲津、馬頰、胡蘇、鉤盤、徒駭等五條。禹王亭遺址就在禹城縣的十里望村南。傳說中的夏代東夷族領袖後羿就出生在這里。三國時期,臨邑縣彌家村人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彌衡曾不畏強暴,「擊鼓罵曹」,被後人編為戲劇流傳世間。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時書寫的《東方朔畫贊碑》,至今保存在陵縣文化館內。宋代古建築——文廟,屹立在夏津縣城裡。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歷史悠久的象徵。

德州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西漢末年,群雄四起。公元 21 年,平原人遲昭平(女)聚眾數千人起義,抗官稅,盪官衙,殺土豪。隋末,夏津縣人張金稱、武城縣人孫安祖、竇建德聚眾起義於高雞泊(今武城大窪),轉戰於山東、河北一帶,後建都樂壽國號夏;平原的阿舅軍以劉壩道為首領,轉戰山東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眾起義,活動於黃河以北,後投瓦崗軍;繼竇建德之後,武城縣人劉黑闥等農民起義屢興不衰。清末,齊河人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後改稱義和團),在平原、齊河一帶興起,遍布冀、津、京,影響全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德州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齊河縣的賈乃甫、馬馥塘,參加了 1921 年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發起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賈、馬是本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他們於 1924 年在齊河縣後里仁庄建立了全區第一個黨支部。 1926 年,共產黨員劉格平在慶雲縣領導了馬頰河罷工斗爭。 1938 年,肖華同志率 115 師到本區,以樂陵為中心建立了冀魯邊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同志關於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指導下,本區黨、政、軍同仇敵愾,生死與共,用鮮血和生命,以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粉碎了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又一次「掃盪」、「蠶食」、「剔塊清剿」和國民黨中反共頑固派的武裝挑釁,保衛了邊區,保衛了家鄉,使冀魯邊根據地巋然屹立在星棋羅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在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里,壯烈犧牲在這塊土地上的縣團級以上幹部就有 70 多名。楊靖遠、馬振華、楊忠、黃驊、吳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名輝映著冀魯大地。解放戰爭中,全區百萬翻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支前,先後有 10 萬名青壯年參軍,有 50 萬民工支前。由樂陵、慶雲民工合編的渤海一軍分區第一擔架團隨軍服務,歷經冀、魯、蘇、皖、豫 5 省,行程萬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被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模範擔架團」光榮稱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全區人民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斗爭,創造了英勇悲壯的光輝業績,涌現出千千萬萬個英雄模範人物。他們當中有工人、農民,也有知識分子和幹部,這些人反映了新中國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譜寫了德州歷史的輝煌篇章,鼓舞人們永遠奮斗、前進。

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德州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德州正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

② 美國德州州旗圖片

③ 找圖片出處!急!

姓名: 宋紀妍
本名:瀋海欣
英文名:Cindy
生日: 7月23日
星座:獅子座
身高:164cm
體重:45kg
三圍:32D、24、35
語言:中、英文

④ 劉新生的個人經歷

7月供職於慶雲縣文化館,從事攝影創作,,1988年6月調入慶雲縣委辦公室新聞科,從事新聞報道,歷任科員、副科長、縣委宣傳部副科級巡視員職務。1993年1月調入德州地區文聯。現任德州市文聯協會部部長。國家二級攝影師,副研究館員職稱。
劉新生現為德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自1982年從事攝影工作以來,先後在慶雲縣舉辦《慶雲在前進》等大型攝影展覽10次,1985年舉辦《劉新生攝影藝術展》、1992年山東電視台、德州電視台報道播出《劉新生和他的攝影藝術》新聞片。
1988年拍攝的作品《脊樑》獲文化部舉辦的中國農村攝影大賽銅獎。
1987年拍攝的作品《掌聲響起來》等兩幅入展山東省舞台攝影藝術展。
1982年—1992年先後有兩百餘幅作品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大眾時報》、《德州日報》等國家、省、市級報刊雜志發表。10餘幅作品在專業攝影展上展出並獲獎。1987年成立慶雲縣攝影協會,將慶雲縣的攝影事業和攝影成績推至高峰。
1985年—1992年連續拍攝慶雲古棗樹《滄桑閱盡又一秋》專題,記錄了慶雲古跡唐棗的變化。作品收入《齊魯風情》書籍,在國內外推介慶雲旅遊標志性古跡。
劉新生的攝影鏡頭注重德州市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的記錄,用藝術的手法表現生態低碳、和諧宜居的新德州,有力的向國際、國內展現了中國太陽城——德州這座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近年來,每年都要組織兩次大型攝影展,每次都是萬人矚目,他用自己獨特的專業優勢,把古城德州唯美的展示給世人,贏得了中外賓客對德州的贊美。
締造大美德州
2007年11月底,德州創建中國旅遊城市。當驗收小組來到德州市城市中心廣場,他們驚訝了:中心廣場萬人攢動,爭相觀看為創建優秀旅遊城市舉辦的《魅力德州攝影展》,展出的500幅2米寬的大幅圖片,內容涉及了德州市幾乎所有的歷史名勝和文物古跡,這是幾天都轉不完的景點,卻被攝影家們用藝術語言濃縮再現了,而且每一幅作品都是景點最美時刻的展現,歷史加上藝術,驗收組被征服了!
那年,劉新生被評為「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先進工作者」。
2008年,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劉新生在會展中心舉辦了大型攝影展,形象再現了德州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變遷。2009年他組織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攝影圖片展」集中體現了德州60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城建等多方面的成就。2010年,第四屆世界太陽城大會在德州召開,劉新生在太陽谷舉辦了「中國太陽城,魅力新德州」大型攝影展,把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太陽城用最形象的語言介紹給國內外政要、嘉賓。2011年春天,德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劉新生組織的《和諧幸福,大美德州》大型攝影展在美麗的明月湖風景區展出,一幅幅反映德州衛生、文明、發展的精美攝影圖片吸引著全國衛生城市驗收專家……
劉新生用光與影締造了藝術世界,那裡純凈唯美而又真實。每次大型展出參觀人數都在萬人以上,劉新生名氣飆升,知名度廣泛傳播。
定格時代變遷
劉新生不僅是德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還是市文聯11個協會的協會部部長,可以說包括美術、書法、音樂、舞蹈、雜技、戲劇、曲藝等文藝創作在內的整個文藝資源都集中在這里,劉新生多年來像辛勤的蜜蜂一樣在德州文藝百花園中勞作,為社會、為市民釀造著甘甜的蜜汁。
劉新生1982年從攝影專業學校畢業後就進入慶雲縣文化館從事文化宣傳工作,相機不離身。由於工作出色,1987年調到慶雲縣宣傳部負責新聞宣傳,1992年又因攝影成績優秀被選拔到當時的德州地區文聯,三十年攝影路,三十年風雨路。劉新生說用相機記錄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是自己的責任,「做不好就是失職,歷史瞬間是不會重現的」劉新生如是說。
這種「責任感」像一條繩索綁縛在他身上,使他既充實又痛苦,疲於奔命般的奔波在魯西北大地上。劉新生父輩就是人民的「老黃牛」,他用朴實的語言教導孩子「干好工作,別讓人說。」就是這普普通通的一句話,讓劉新生記憶和力行至今,激勵著他成長為高級職稱專家、德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德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近年來,劉新生拍攝製作了20餘部外宣品,件件都是精品。拍攝的畫冊《中國德州》獲得山東省精神文明「精品工程獎」、山東省對外宣傳一等獎。
甘做人民義工
有時候和他開玩笑:「你這么拚命,拿多少獎金啊?」劉新生總是淡淡一笑:「我是義工」。是啊,攝影家協會是一沒編制二沒經費的,要想發展全憑自己人格的魅力,劉新生的照相器材是自己的,車是自己的,連組織大型活動時經費也是自籌的。
作為藝術家,劉新生的藝術作品平實、沉穩、厚重、大氣,題材上側重地域文化,風土人情,他很少聚焦花花草草,他關注的是人文情懷,基層和底層人群的生存狀態。1988年他的《脊樑》獲得中國農村攝影大賽三等獎;2005年的《兩小無猜》獲得中國京杭大運河攝影大展金獎;2011年《德州少兒雜技》攝影專題獲齊魯第二屆當代攝影展優秀獎等等。30年來,劉新生在省內外攝影展覽、大賽上獲獎百餘次、發表作品幾千幅。
劉新生鏡頭下的拍攝題材較為廣泛,從人文風情、風景名勝、會議新聞到文藝體育,但哪個是自己的主攻方向呢?在較長時期的探求之後,終於有了答案,那就是生態攝影,而德州美麗的自然生態為他提供了最佳的攝影素材。
劉新生作品總是與時代同步,他的脈搏總是和家園的脈搏一起跳動,他總能奏出時代的強音。

⑤ 德州電鋸殺人狂頭像

這張怎麼樣?個人覺得如果您是真心喜歡Ed Gein的話看您喜歡那種風格了,但是如果您只是對殺人狂感興趣或者都喜歡我覺得您可以使用Hannibal的圖片作為頭像他的圖片不像Ed Gein的頭像那麼血腥暴力很內斂比Ed Gein的圖片適合作為頭像一點。

⑥ 德州市圖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5%C2%D6%DD%CA%D0&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5%C2%D6%DD%CA%D0+%B5%D8%CD%BC&z=0

⑦ 河北霸州在德州的哪個方向

霸州市在德州市的正北方向,開車距離有232公里。

⑧ 德州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 海島金山寺景區第3名

  • 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海島金山寺景區

  • AAAA級景區

  • ⑨ 德州黑陶的發展史

    德州黑陶史(該部分內容由德州黑陶創始人王憲利大師於2011年親自編寫,所有內容已經過多方考證,實事求是,以正視聽)
    德州是現代中國黑陶的發源地,是古代陶瓷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古代德州以發明「鬲」而聞名於世,稱「有鬲氏」古代氏族部落以本部落發明而得名,如「神農氏」「有巢氏」等,德州又是古龍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是1928年首先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被發現,而中國首次發現的新文化類型以當地的地名命名,故山東黑陶得名龍山文化。在德州的齊河、禹城、樂陵、慶雲、德城區發現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址有20多處德城區(在陳公堤口村西邊鐵路橋洞鐵路東面北300米的水溝南側發現)並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鬲、盆、罐、杯等,其中最典型的是被稱為龍山文化典型代表的蛋殼陶杯(蛋殼陶手工在陶車上手拉坯製成,其厚0.3-1.2毫米,薄如蛋殼而得名),蛋殼陶杯是當時的最高級的祭祀禮器,也是古今拉坯制陶的最高水平,蛋殼陶的出現表示原始宗教的萌生,也是人類從漁獵走向農業,母系社會轉向父系社會的象徵。
    德州從商周到宋代以前的窯址,目前尚未發現。
    德州在宋代曾是一個很有影響陶瓷產地是中國最先進的瓷窯之一,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名窯分布圖上就有德州窯,許多陶瓷專著中也提到宋代德州窯,宋代德州窯屬磁州窯以燒制當時最具先進水平的釉上彩(紅綠彩),也就是宋加彩而聞名於世,中國釉上彩始於宋代也是當時最先進的陶瓷種類,兼燒絞胎及刻、印、劃花及白地黑彩、花瓷器。並燒制黑陶,2007年市委市府組織考古人員進行發掘主管文化的副市長李艷華市文化局局長范廣禮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共發現窯址兩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人物、器皿等,其中紅綠彩人物及絞台瓷最具特色,絞胎始創於唐代,屬陶類而德州的宋代窯則進一步發展為絞胎瓷,其遺址主要分布在德城區的古代尉署街、水市街(今勝利街)也就是現在的液壓元件廠周圍,遺址佔地8.7公頃。
    元、明、清到民國民間則以燒制民用生活用具為主。但在建築用陶上則有很大發展,德州的官辦磚窯則進貢到皇宮並做為長城用磚,窯址在今南郊窯上村始建於明洪武三十年,在德州出土的磚有明代的官司印,如「大明成化十七年德州造」「大明成化十九年德州造」「大明正德十年德州造」等。
    上世紀德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恢復德州古代黑陶製作工藝,通過德州於官屯鄉蘆庄村的裴振泉聘請了民間藝人寇維軍、馬淑榮,做技術老師,建立了德州市工藝美陶廠,廠址選在德州西南郊運河東岸的蘆庄,德州第一個生產黑陶的工廠於1979年在蘆庄成立,蘆庄成了中國現代黑陶的發源地,王先峰為首任書記、趙文海為首任廠長(屬市、鄉、村三級聯營)。廠址建立在一個廢棄的養豬廠里,豬舍改為生產車間,飼料室改成了原料加工車間,當時以生產工藝花盆為主,俗稱花盆廠,產品出口美國、日本等國家。1981年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市政府投資10萬元,在原廠址的北西兩邊進行擴建,由此廠的規模從北南30多米擴至100多米,東西的100多米擴建到200多米。擴建後的廠址距西邊的京杭大運河僅100多米,這一時期的產品稱「德州蘆陶」,底部有「德州蘆陶」的印章。
    1983年4月3日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黑陶藝術,德州市調寇維軍、馬淑榮、王憲利(先利)、許長霞、馬月英、趙秀俊組建德州市工藝美陶研究所,所址建在供銷學校南,於官屯鄉木器廠食堂和宿舍的八間平房裡,也就是現在的新湖南路130號。1983年底研究所招進了十幾名工人以生產花盆為主,1984年由寇維軍老師設計的黑陶工藝品獲山東省旅遊產品優秀獎,由此研究所也成為省旅遊局的會員單位,這時期生產的陶器底部印有「德州陶」的印章。
    1984年寇維軍老師調離研究所,由於王憲利(先利)負責研究所的全面工作並繼任設計,王憲利首先把以生產工藝花盆為主,轉為以生產黑陶工藝品為主,並實行了計件工資制,大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積極性。王憲利設計的黑陶在廣州出口交易會上被美國人定購。胡耀幫總書記來德州視察時,對王憲利設計的黑陶大加贊揚,市領導把研究所以外東北角的土地劃撥給研究所使其成為方形。這一年研究所向宋慶齡基金會捐贈黑陶並獲基金會頒發的由鄧小平、廖承志、康克清簽發的證書,這也是德州到目前為止唯一的證書,證號:NO.0000738現由劉貴田保管。
    1985年為進一步開發新品種和培養技術人員,王憲利辭去了行政職務,局裡派劉貴田來擔任所長,王憲利任技術所長,這一年王憲利、馬淑榮研究的黑陶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工藝美術專家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石可先生把刻陶(刻陶是在燒好的成品上進行刻劃的一種技法)技法傳到德州,後來孫鴻璋又發展為微雕,紀金海1988年調入研究所後主要從事刻陶工作,其作品「甲古文」「火神」在中國群眾文藝上發表。
    1986年研究技術力量進一步提高,花色品種也以達到200多件、省市媒介多有報導,王憲利、馬淑榮設計製作的黑陶榮獲山東省第一屆旅遊品有獎設計大賽二等獎。這一年以王憲利、馬淑榮、郭世燕設計製作的黑陶作品以「德州黑陶」之名,在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展出,一時轟動上海,這次是首次使用「德州黑陶」之名。王憲利於1986年設計製作的雙龍瓶日後後被德州市教育局收入《德州簡史》教科書中。
    手拉坯蛋殼陶是黑陶手工技藝中的巔峰,嚴格來講厚度為0.3mm~1.2mm,0.3mm通常僅在瓶口最薄處能夠達到。0.3mm的厚薄是手拉坯所能夠達到的極限。王憲利於1986年實現(也是目前人類唯一一位實現)了通體0.3mm且通體鏤空,器高10cm。該作品於1987年在送往北京展出途中損壞,經石可老師修復後展出。
    1987年1月15日王憲利設計製做的300件黑陶作品以「德州黑陶之名」在北京工人文化宮展出,為了這次展出成功市委書記尚榮華、副書記賈玉水多次開會研究部署工作,展出期間市委副書記賈玉水到北京領導展覽工作,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中報導了此次展覽,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國務委員黃鎮、著名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及著名的藝術家趙朴初、尹瘦石、黃永玉、及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的教授觀看了展覽都給了很高的評價。谷牧副經理高興的提了「龍山新風」從此「德州黑陶」譽滿天下,並引發了全國性製作黑陶的熱潮,形成了現在中國黑陶文化產業。
    這一年王憲利創作的黑陶作品,被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選為國禮,並為李志念主席出國訪問製作主要國禮,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籌備組將15件黑陶作為珍品長期收藏。
    1987年王憲利設計的作品榮獲山東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獎。
    1988年王憲利設計的黑陶在全國第二十屆全國旅遊產品內銷工藝品交易大會上獲大會唯一獎項表揚獎,並為釣魚台國賓館設計裝飾品和黑陶台燈。
    1989年德州黑陶參加法國巴黎科技發明博覽會,王憲利、紀金海、王憲增的作品榮獲銀獎。
    1991年王憲利、徐勇的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收藏,其中由王憲利設計製作的仿宋代梅瓶(高90cm),被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的條案上。從1984年到1990年期間中央、省、地、市先後向研究所投資58萬元,來加強工藝美陶研究所的建設,從1979年建廠到1993年期間中央及省各級領導,胡耀幫、鄧友梅、梁步庭、趙志浩、來所視察工作,地、市領導王殿臣、吳振起、李榮振、成師農、尚榮華、賈玉水、趙德政為「德州黑陶」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促進了德州黑陶的發展。
    1993年王憲利外出學習。
    1998年研究所改制為博古齋工藝品有限公司。
    2009年德州市把黑陶研究所授於王憲利,也就是德州先利黑陶研究所,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改制後德州出現了多個生產黑陶工廠和個人工作室。
    王憲利1994年在傳統黑陶的基礎,發明了無釉開片陶、彩雲陶、瑪瑙陶、古銅陶、紫檀陶,無釉開片陶填補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成為中國黑陶的里程碑。彩雲陶獲山東2005年山東陶瓷精品大賽一等獎、山東青年陶瓷創新評比一等獎,2006年榮獲中國第八屆陶瓷藝術創新大賽銀獎。古銅陶獲2002年首屆中國旅遊品設計大賽優秀獎。並不斷探索蛋殼陶的製做技法,從古代的二十多公分提高到一米多高,蛋殼陶2005年榮獲山東省旅遊品設計大賽金獎,2006年山東創陶瓷創新大賽一等獎,2009年首屆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展二等獎,2010年中國首屆黑陶精品展金獎。
    古銅陶,2005年山東陶瓷精品大賽優秀獎,首屆青年陶瓷創新大賽優秀獎。
    2010年,無釉開先黑陶、蛋殼陶、雙獲中國首屆黑陶藝術精品展金獎,共占據全國金獎的一半。
    山東電視台、中國新聞網、香港名人雜志、名家雜志、美術報及齊魯鄉情、齊魯周報多次報導。他的制陶技術收入中國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陶瓷製做大教本中」。
    2008年北京奧組委選定王憲利的古銅陶魚鱗小花瓶作為壘球項目的奧運禮品,也是全國唯一的奧運禮品,
    2009年王憲利協助市政府向中國陶瓷協會「提出中國黑陶城」的申請,2009年5月中國陶協副秘書長毛增印,在德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史好勤部長、趙興副部長的陪同下考察了德州黑陶產業,毛增印副秘書長回北京後向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作了匯報,以後德城區副書記閆書德文化局長吳海榮,多次去中國陶瓷協會商淡,在2009年10月10日,中國陶瓷協會會長何天雄,副會長傅維傑,副秘書長張彩華,故宮博物院王莉英等組成專家考察團來德州正式考察,專家對德州黑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充分肯定了王憲利的創新成果,專家評定無釉開片陶填補了世界陶瓷的空白。又提出了研究無釉開片黑陶的新課題,通過全面考察正式決定授予德州「中國黑陶城」的榮譽稱號,同年中國黑陶藝術專業委員會在齊河成立,它是全國唯一的經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批准成立的黑陶專業協會。劉浩當選為會長、王憲利當選副會長,王志水當選為常務副秘書長。
    2010年4月14日王憲利經幾個月的試驗終於攻克了由專家組提出的無釉開片黑陶的新課題,又一次填補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無釉開片黑陶難點在於不但是無釉開片,而關鍵的技術難題是黑陶的開片必須是開淺色的線,黑色的線和黑陶成為一色則無法顯示開片紋理,但黑陶是在燒好後密封深碳形成的這種工藝無法在同一器物上產生兩種顏色,所以要燒成開片黑陶應必須必改變燒制工藝。因此無釉開片黑陶應獨立為一個品種。
    王憲利通過多次試驗終於克服種咱難題成功的研製出了無釉開片黑陶,無釉開片黑陶不但解決了黑陶開片難題,而且還解決了胎無法燒黑的難題,是真正胎里胎表都黑的純黑陶,從此失傳了幾千年的真正黑陶工藝在德州正式恢復。無釉開片黑陶是黑陶領域的最高水平,2010年在中國首屆黑陶精品展中,無釉開片黑陶榮登金獎之首。
    齊河黑陶以劉浩代表,劉浩黑陶起源於1988年,劉浩黑陶把德州黑陶的留線刻法改成了不留線刻法,使圖案更具立體效果,造型則取青銅器玉器等器物造型的特點,器型宏偉華麗。
    並經中國陶瓷協會備案,申請了「中國黑陶研究所」,劉浩成功的在法國巴黎舉辦黑陶展,使黑陶在國際上又一次引起轟動,以後又在日本舉辦黑陶展並被日本奈良博物館收藏,2009年在上海世博會上舉辦了特展。
    2009當選中國黑陶藝術委員會首任會長,在中國陶瓷協會的支持下2011年成功的組織了中國首屆黑陶精品展,在精品展中劉浩獲得最佳成就獎,王志水獲一項金獎,王憲利獲二項金獎,我市黑陶共獲得了四個金獎的三個。
    劉浩的黑陶工藝流傳到龍山、日照、館陶、聊城、山西、陝西等地,這些地方都在沿續劉浩黑陶的風格,並沒有重大突破。
    劉浩先生的作品曾獲南斯拉夫國際博覽會金獎,並多次在國家省級評比中榮獲大獎,被國際國內博物館收藏,2011年獲中國陶瓷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在德州從事黑陶藝術創作代表人物還有:
    王志水 男 齊河人,中國黑陶藝術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從事黑陶創作二十多年,以浮雕見長,作品獲中國首屆黑陶精品展金獎,代表作浮雕松竹梅花瓶。
    孫鴻璋德州最早從事刻陶的人,擅長黑陶微雕細致入微,字最小到毫米,到現在無人超越。
    秦吉良是繼孫鴻璋之後黑陶微雕優秀藝人,代表作有「澳門基本法」及黑陶印章的刻制,在社會上影響較大。
    劉欣刻瓷從師於著名刻瓷專家李梓源,其先刻後燒工藝獨到,2010年被評為山東陶瓷藝大師。
    劉文斌 夏津人 以燒制黑陶大瓶為主,其現在市上銷售的大瓶都出自其手。
    德州黑陶發展歷史的圖片資料由著名攝影藝術家徐洪鐸拍攝並保存。
    (以上各獎項以原件證書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