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築中廳,堂,樓,閣榭,軒廊,亭的基本特點
牌坊:牌坊是一種紀念性建築,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樓等幾個部分組成。它的形式有一間兩柱、三間四柱等,柱子之間架有橫梁相連。梁的上面承接有一到三層石板,也就是鐫刻有文字的枋,枋上建有樓,有些樓還有特別明顯的頂蓋。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陳風·衡門》
Ⅱ 中國優秀傳統的素材有哪些
請輸入你的答案...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 傳統文化之京劇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1]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諸子百家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 傳統文化之剪紙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藝術 ★琴★:笙、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 傳統文化之皮影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詩經》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粽子、賽龍舟 傳統文化之服裝、屈原)、中秋節、重陽節(敬老)、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正旦、元旦、元日)為代表。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粵劇、徽劇、漢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 傳統文化之服裝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衣冠服飾★:漢服、深衣、襦裙、唐裝(盤領袍)、唐巾(襆頭)、直裰(道袍)、舄、雲端履、千層底、綉花鞋、老虎頭鞋、維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鮮服、藏服、苗服、銀飾(苗族)、旗袍(滿族)、蒙古袍、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其他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斗蛐蛐、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 傳統文化之服裝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Ⅲ 重慶有哪些特色和標志性的建築
1.解放碑
原名抗戰勝利紀功碑,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國家紀念碑,以紀念重慶對於國家的偉大貢獻。解放碑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位於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它是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碑體絕大部分呈白色,有些地方是肉色,上端有幾架大鍾,朝著四面八方,每到整點時,便會響起聲音。塔是八角形的,最頂端有幾根天線。
2.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於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於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建築物之一。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傑作,以其非凡的建築藝術蜚聲中外。
3. 重慶國際博覽中心
總建築面積達60萬平方米,在全球少有的裝飾屋蓋中,鉚釘、桿件、鋁材的用量世界第一;時尚的外觀,博大的會展布局,重慶國際博覽中心成為建築規模全國第二、西部和長江上游地區最為壯觀的會展中心。
4.重慶喜來登國際金融大廈
黃金雙子塔--重慶喜來登國際金融大廈金字塔雙子星建築、亞洲超大豪華大堂、亞洲首個噴火廣場、全球罕有江景空中雙連廊……建築由酒店、金融大廈、國際公寓和國際名品中心組成,坐落於具有「重慶外灘」之稱的南濱路核心地段。背靠有著重慶「城市花冠」美譽的南山山脈,與渝中半島商務中心僅一江之隔。開闊、獨特的大觀景面給觀賞者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
5.江北大劇院
重慶大劇院是集歌劇、戲劇、音樂會演出,文化藝術交流,多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社會文化設施。項目將形成重慶城市社會文明新的象徵和標志性建築,對於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與城市功能、增強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檔次和規模位居全國前三。
6.朝天門長江大橋
朝天門長江大橋位於長江上游重慶主城區,西連江北青草壩,東接南岸王家沱,主跨長552米,全長1741米,若含前後引橋段則長達4881米,主跨為世界跨徑最大的拱橋,超越上海的盧浦大橋。該橋是重慶主城區的第8座跨江橋梁,於2006年3月動工,並於2009年4月29日通車。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看起來都很宏偉壯觀。
6.重慶奧林匹克運動中心
重慶奧林匹克運動中心作為重慶市新世紀的大型城市基建項目之一,重慶奧體中心主體育場總建築面積62508m2,可容納觀眾60000人。建築大氣雄壯、她的落成改變了這個城市不能舉行大型國際賽事的現狀。
7.重慶環球金融中心
位於中國重慶解放碑中央商務區中心。項目總佔地面積約為5,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為204,700平方米。建築高度為339米,為西部地區第一高樓,重慶環球金融中心裙樓定於2014年1月開業,塔樓定於2014年年底完工,總體定於2014年交付使用。項目涵蓋環球購物中心、英國皇室私人定製式酒店、國際超甲級寫字樓三大業態。
8.洪崖洞
洪崖洞傳統民俗風貌區北臨解放碑滄白路,南接江濱路,項目沿江全長約1.2里,商業總建築面積逾50000平方米,以最具巴渝傳統建築特色的「吊腳樓」風貌為主體,配合建築的高低錯落,依山就勢,沿崖而建,通過分層築台、吊腳、錯疊、臨崖等山地建築手法,把餐飲、娛樂、休閑、保健和特色文化購物等5大業態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立體式空中步行街」商業格局。
Ⅳ 如何拍好一張古建築照片
一、古建築拍攝常用技法
拍攝古建築,我常常會用到超廣角和長焦兩種焦段。使用超廣角記錄建築物的全貌,使用長焦對建築物的細節部分進行精確描寫。選取不同的拍攝角度使古建築呈現不同的形態。而在拍攝的站位和角度方面,有仰、平、俯和正、側、逆,角度雖少,但變幻無窮。
四川·五明佛學院
當我們站在制高點進行拍攝時,可以很恰當的表現出建築群的整體形態及各建築物之間相互位置關系。此時,我一般會採用三分法構圖進行拍攝,讓前景、中景、背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就形成了畫面的層次,使畫面內容豐富卻不雜亂。
北京·天壇
站在位置較低的地方進行拍攝時,可以使建築物的豎線向上匯聚,能夠表現出建築物的高大特徵,同時也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感。
北京·天壇
正面拍攝建築物有庄嚴、平穩的感覺,也符合中國古建築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特徵。正位的平衡構圖至關重要,是典型且客觀的構圖方式,雖然非常常見,但是這種構圖不容易讓人產生「厭膩」的感覺,因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再現空間和事物的造型藝術,而這種構圖方式最客觀,正和了攝影本身的口味也和了觀者看待事物的典型方式。
故宮·角樓
側面拍攝建築物,建築物的橫線條和豎線條都有明顯的透視變化,有利於表現建築物的各角度特徵,突出建築物的立體感。
二、光線對拍攝古建築影響
我們知道,攝影是用光的藝術,「用光你所有的時間,用光你所有的錢」,玩笑。任何物體在不同光線的照射下都會展現出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光線可使建築物產生不同的造型效果。古建築是立體的藝術,所以拍攝時,應多面觀察建築物的特點,以及拍攝時光源的位置。拍攝古建築因為其體積的原因多採取日光,重視太陽光下的光影效果,才能不顯得平淡,而富有生氣。
福建·土樓
高位正面光,適於表現建築物正面的特徵如形狀、雕刻、規模等。
北京·頤和園
高位側面光,不僅能很好地表現建築物表面特徵,同時也能充分表現建築物的立體感,是建築攝影中最常用的光線。
雲南·崇聖寺三塔
頂光照亮建築物頂部,適於表現建築群的范圍,這種光線能把建築的層次區分出來。
杭州·西湖
攝影裡面「遠取其勢,近取其質」,遠景要盡可能突出整體景色的主體氣氛,特寫則表現某局部的獨特細節,無論遠近都要有「料」,而且「料」要下的不多不少。而光線的選取就是很重要的佐料,決定了整張片子的味道和基調,不能寡淡無味,且片子的口味當然不能太重。
杭州·集賢亭
當然,除了自然光以外,我們也不能忽視人造光對古建築的影響,通常我們會利用水面的倒影來更好的表現古建築的風韻,以水面的倒影將建築物塑造成另一個形態,使畫面更有視覺上的張力。
三、氣候對拍攝古建築的影響
北京·箭扣長城
北京·箭扣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北京·金山嶺長城
雲霧中的長城,這一系列的照片採用了俯視的角度,利用秋冬季節多霧的天氣,提前預判好天氣的因素,盡可能選擇較早的時候,甚至是凌晨就到達既定機位,在太陽升起之前利用雲霧效果展現古長城的悠遠綿長,更有甚者可拍出中國風的效果。結婚辦喜事也講究個良辰吉日,攝影更是要選對恰當光景則事半功倍。
西藏·林芝尼洋閣
北京·故宮角樓
而這種火燒雲與古建築的搭配,往往選擇夏季傍晚的時候,利用雲層、落日、余暉、等自然現象來襯托古建築的風采。往往在這種天氣下,我們可以使用ND減光鏡拍出長曝光的效果,這樣的雲彩在照片中很出彩。
氣候不同,光線不同,拍出的景緻也各有不同。無論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還是艷陽高照雷雨交加。不同光源和色彩都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表達不一樣的情緒。
四、利用強烈的對比來拍攝古建築
尋找畫面對比是一項很常見的拍攝技巧,建築作為社會文明的產物,常常會與自然和人進行對比。比如以對比手法突顯建築的宏大、人的渺小等。若是建築帶有古老破舊特性,還可以與現代、新潮等特性進行對比。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對比方式。畫面中的對比,往往只要重點呈現一種特性即可。
北京·故宮
採用虛實手法展現古建築特徵也是我們常用的手法,利用盡可能大的光圈虛化效果將前景虛化,而讓背景清晰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一般來說,實的部分是點睛之筆,虛的部分則營造效果,缺一不可。這種虛實強烈對比的手法更能體現古建築的空間和層次。
西藏·布達拉宮
利用幽暗前景、背景與明亮主體間的明暗對比,也是古建築拍攝中常用的手法,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手法使片子顯得神秘而生動。用這種手法拍攝出布達拉宮後,強烈地突出了主體,很好地表現了它的立體感、質感和空間感,層次頓現。
北京·故宮
杭州·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
江西·婺源菊徑
充分利用動與靜的對比,也是畫面產生活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法。比如以上三組照片中,第一組中飛舞的白鴿和古城牆、古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組中,在雨中的靈隱寺也彷彿多了一分禪意;第三組中,車流劃出的弧線,夜空中綻放的煙花。處理好動與靜的關系,是改變呆板、平淡,豐富畫面視覺元素的最重要的方法。
北京·天壇與城市
而利用古今建築對比這種手法,對拍攝古建築的攝影師來說,更加的有樂趣,兩種不同元素充分對撞,這種鮮明的對比和厚重的歷史感既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建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感受到現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為我們帶來的欣欣向榮,使美妙畫面連通人的思考。
北京·金山嶺長城
季節對比是我們等待的結果,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同一處美景在四個季節中表現出來的景色往往讓我們嘆為觀止,這一幅作品,我將長城夏冬時節的模樣巧妙融合在一起,這需要我對這個機位及景物十分了解才能做到,經過多次的微調與嘗試,我做到了。
五、古建築攝影的後期技巧
對於古建築攝影的後期來說,我認為首先要還原現場真實情況,我們可以根據色溫、色彩、飽和度、對比度的調整來增加照片的通透度與色彩的真實性。建議RAW格式拍攝。第一步我建議是從色溫開始調整,中國的古建築以青磚、青瓦或者黃瓦居多,除黃昏時間我們會有較多的暖色調以外,其他時間段根據畫面的分配都是以冷色調為主,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可以先調整冷暖色調,再去調整其他的色彩等等。
當然,拍攝建築的時候,天空的雲彩的飄動和水面倒影的流動也是我們想要的,這個時候,我會建議攝影師使用ND鏡,採用長曝光的方式拍攝出獨特的景色,當然,有些朋友沒有ND鏡,我們也可以通過後期技術彌補,在固定機位連續拍攝幾十張甚至幾百張素材,通過PS軟體的堆棧功能合成一張照片,這樣也可以模擬長曝光的狀態。
Ⅳ 油畫《開國大典》詳細資料~!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作品,原作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庫,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是《開國大典》畫作的復製品。
該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
《開國大典》油畫原作於1953年創作。《開國大典》草圖於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面世。
(5)中國宏偉建築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創作歷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剛剛就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等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大會司儀、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開會。
毛澤東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毛澤東在義勇軍進行曲聲中,親自撳下電鈕,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1年初,中國中宣部、文化部開始籌備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其中之一就是舉辦黨慶畫展。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參展地,迅速組織中國幾十位知名畫家,進行突擊創作。
董希文接到任務後,通過對開國大典的電影、攝影、圖片資料的研究,認為資料里的領導人和廣場上的群眾不在一個圖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想像中,這幅畫應該是新中國開國領導集體與廣場群眾同在一個畫面的構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國大典
Ⅵ 有沒有哪裡可以找到高解析度建築圖片
http://www.tianjixing.com/gjz/
中華古建築
上邊有基本介紹
然後到建築論壇 www.abbs.com.cn
攝影塊搜索下,實在沒有就只有直接搜索網路或者google里邊的大圖了。
Ⅶ 古代建築圖片資料
古代建築圖片
http://images.google.com.hk/images?hl=zh-TW&q=%E5%8F%A4%E4%BB%A3%E5%BB%BA%E7%AD%91%E5%9B%BE%E7%89%87&btnG=%E6%90%9C%E5%B0%8B%E5%9C%96%E7%89%87&gbv=2&aq=f&oq=
古代建築
http://images.google.com.hk/images?gbv=2&hl=zh-TW&sa=1&q=%E5%8F%A4%E4%BB%A3%E5%BB%BA%E7%AD%91&btnG=%E6%90%9C%E5%B0%8B+Google+%E5%9C%96%E7%89%87&aq=f&oq=
Ⅷ 長城的素材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Ⅸ 有關長城的資料
最早的長城是楚國建的,叫做方城。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9)中國宏偉建築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