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式佛像的四個特徵及其典型佛像
藏傳佛教佛像的基本特徵:
1、工藝性比較強,藝術性比較弱,時代特徵不甚明顯藏傳佛教的匠師們,造像必須嚴格按照《造像量度經》的規格製作佛像。按照固定的程度重復的製作,難免是千佛一面,工匠的創作靈感只有體現在佛像的工藝與技巧上。
所以造像在形式上變化的比較慢,一種樣式它也可能延續幾個世紀,但工藝性比較強,藝術性比較弱,所以在辨別佛像的年代時,看不到明顯的時代特徵。
2、無字像多,有字像少見。藏傳佛教佛像,幾乎沒有紀年與題款,即使有也大多為六字真言、咒語,更罕有藏文紀年。在元、明、清時期,內地塑造的佛像中,偶爾可見漢文題款。
現存於世的佛像大多數都是在50百米以下的造像,較為珍貴的早期佛像大多數只有十幾厘米甚至幾厘米,其原因是小型佛像便於保存和攜帶。
3、漢地佛像斷代的依據是時代特徵,藏傳佛像斷代依據是區域風格。國外的工匠們長期在西藏造佛像,同時把技術傳授給藏族工匠。西藏不同地區的佛像,都吸收了外來的各種藝術的風格,佛像的風格非常的復雜紛繁,面目多樣化。
(1)藏族佛像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漢地造像與藏地造像對比。
除西藏地區外,北京也是藏傳佛像的製作中心,京工造像多帶有漢藏結合的元素。早在元代,宮廷就邀請尼泊爾工匠來漢地製作佛像,明洪武時期有短暫的中斷,永宣大為盛行,直至清代。
乾隆執政時期為清朝盛世,乾隆帝利用佛教懷柔蒙藏等邊疆民族的政治和宗教上層人物,加之本人也崇信藏傳佛教,因此廣建佛寺,精工製作了大量佛像。
應該說,漢地造像和藏地造像是兩種不同藝術的美。宮廷造像法度更嚴謹,而藏地造像藝術感染力更強,更有個性。借用體操的術語來講,宮廷造像是規定動作,如何造像那是有一定法度的,只不過看誰做得更精細;
而藏地造像是自選動作,帶著工匠自己對佛的理解,更自由,因而也更有創造性、藝術性,每一個佛像都讓你有新鮮感。
從具體的風格上來說,藏地造像鎏金的很少,會比較喜歡用一些代表藏地民族風格的飾品,比如松石、珊瑚來裝飾佛像;而漢地造像不太喜歡鑲嵌,喜歡鎏金,特別是宮廷造像,金水非常飽滿,金碧輝煌的富貴感很強。
⑵ 普通藏族老百姓一般供奉什麼佛像
藏族一般供奉的有觀音菩薩,黃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十八臂准提菩薩,本是釋迦摩尼佛,大都跟內地的佛菩薩形象不一樣,尤其是彌勒菩薩,藏族的比較瘦,不像內地的大肚笑面,更何況其他大菩薩。
阿彌陀佛
⑶ 求圖片:密宗寺廟佛像大全
密宗佛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大日如來
梵語稱為「摩訶毗盧遮那」,「摩訶」意為「大」,「毗盧遮那」意為「日」,合譯為「大日」,又因「毗盧遮那」另譯為「光明遍照」,所以又稱「遍照如來」。他是藏傳佛像密宗崇奉的最高最主要的本尊,認為密宗教法是由他秘密演說的,因而尊他為密教始祖。其像在密宗殿中居最中央位置,其形象類似於釋迦牟尼的坐像。
⑷ 藏族佛教中的「唐卡」是什麼
其實就是畫著佛像的卷軸畫。第一次看到唐卡的時候覺得和古代的佛像畫沒啥區別,就是唐卡顏色鮮艷多彩。後來知道畫唐卡的畫師很不一般,都是極具虔誠心,有較深的佛法功底。使用顏料都用天然顏料,小小一塊顏料石,可能價格超級貴,要幾萬,幾十萬的價格。因為顏料非常的珍貴,都是小毛筆放在嘴裡,用唾沫潤濕,然後沾取顏料去畫。你別覺得唾沫很臟很惡心,因為唐卡師都是很有虔誠心,每天都念幾萬遍佛咒,他們的口水好比甘露。但唐卡師的壽命都很短,因為天然礦物顏料有毒,長期口水潤毛筆,會讓他們慢性中毒,很早就會過世。而一副唐卡極其耗費時間,可能長達十多年,唐卡師也許一輩子也就只能畫幾副。
現在所謂唐卡,就是很不講究了,塑料片上印著佛像,也能叫唐卡。主要看上面印的佛像是不是藏傳,如果是藏傳的佛像就叫唐卡。就比如阿彌陀佛,漢傳的阿彌陀佛是金色的,有時候會披著紅色的袈裟,但面容和身體一般是金色的。藏傳的阿彌陀佛,臉和身體是紅色。漢傳的觀世音菩薩一般是白衣飄飄的女像。藏傳的觀世音菩薩是藍色身體。
⑸ 藏族的相關資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語的民族,自稱「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內人口約630萬餘人(2010年);在尼泊爾、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邊國家亦有分布;另有從中國境內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後代近20萬。
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國。公元11、12世紀,藏民族開始逐漸形成。藏族使用藏語,通用藏文。主要從事畜牧業、農業。主要信奉藏傳佛教,宗教氣氛濃厚。常著藏袍。以糌粑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飲酥油茶、青稞酒。牧區多住帳篷,城鎮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歷新年為重要節日。
藏族文化悠久、燦爛而獨特,文獻眾多,藏醫葯、藏歷、歌舞、唐卡、金銅佛像等都獨具特色。史詩《格薩爾王傳》、熱貢藝術、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族源
藏族民間有關民族起源的傳說中,流傳最廣、居於主導地位的是獼猴與羅剎女交配繁衍藏人的傳說。有學者猜測,「羅剎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獼猴」指來自橫斷山區的種群,二者結合的傳說隱喻遠古時期兩地氏族之間的聯姻。
藏族的基因有94%來自現代人種,6%來自已滅絕的人種。其現代人種的基因中,有82%與東亞人種相似,11%與中亞人種相似,6%與南亞人種相似。根據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來到青藏高原。關於藏族的族源,歷史上存在多種「外來說」。
考古發掘則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類居住。昌都卡若遺址和拉薩曲貢遺址分別是藏東地區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現代研究多認為,藏區的種族和文化,是以藏區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黃河上游甘青地區南下的氐羌部落為主體融合而成。
另一部分古羌人向東發展,參與了漢民族的形成,即漢文文獻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遷雲貴高原及東南亞,發展為藏緬語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漸發展為今天的藏族。
藏民族,是吐蕃王朝滅亡後通過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圍),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區與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經五代、宋、金長達幾個世紀的相互雜處、共同生活及血緣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過「後弘期」藏傳佛教在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廣泛傳播和普及之後而最終形成的。
(5)藏族佛像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一、族稱
自稱
在藏語中,稱藏區為「博」(藏文:བོད་;威利:bod),稱藏人為「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區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稱:阿里地區自稱「堆巴」,後藏自稱「藏巴」,前藏自稱「衛巴」,康區自稱「康巴」,安多地區自稱「安多哇」。
他稱
漢族地區多以「藏」為詞根。在藏語中,「藏」本是滿盈、純凈、清澈的意思,後來用來指稱雅魯藏布江(「藏曲」),再後來又引申指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地區。康熙年間,漢文文獻開始用「藏」「西藏」來指稱包含整個青藏高原在內的地區,並根據地名,將居住於「藏」的民族稱為「藏人」「藏民」等,19世紀末開始用「藏族」一詞做為藏民族的稱呼。
此外,根據藏語中對藏區的稱呼「博」和對藏人的稱呼「博巴」,漢文文獻中也稱藏人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發」「發羌」等。
唐代稱當時藏地的政權為「吐蕃」。「吐」在藏語中指「上方」「高處」。「吐蕃」即「生活在高處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邊地區的藏族先民對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稱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後仍保留了這一說法。蒙古語和滿語中都採用這一稱呼,蒙文漢譯為「土伯特」,滿文漢譯為「圖白忒」。西方語言對藏區、藏人的稱呼,也多譯自此類,如英語中稱西藏為「Tibet」。
民族關系
藏族與中原漢族長期以來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贊干布時期,唐朝與吐蕃之間開通了長安—西寧—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薩的道路。此後,藏漢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漢族的陶瓷、絲綢、印刷等技術傳入藏地,藏族則向漢地傳輸了大量宗教文獻。
藏族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也有著密切來往。同樣是松贊干布時期,吐蕃開辟了從拉薩至泥婆羅的道路,並通過泥婆羅與天竺來往。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迎請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弘教。印度傳來的佛教給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書寫體系也深受梵文影響。
藏族通過藏傳佛教,對周邊地區的統治民族產生影響。元朝時的蒙古族上層,清朝時的滿族上層,麗江地區的納西族上層,都接受了藏傳佛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等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
藏族與青藏高原上的門巴族、珞巴族、夏爾巴人等民族長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就是出生於門隅的門巴族人。藏族用來記錄藏語的藏文,也被不丹、錫金等地的人們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在甘青川滇藏交界處的藏彝走廊,分布著一些深受藏族影響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語,在內使用本族語言,被大陸官方認定為藏族,如嘉絨人、木雅人等。
⑹ 藏傳佛教的佛像為什麼那麼恐怖
諸佛證得了究竟的實相,為了渡眾生的方便,隨緣顯現一切像。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譬如小孩不聽話:有的小孩父母笑著和他說:「乖寶寶,別鬧了,媽媽給你買糖吃,孩子就不哭了。有的給糖卻不行,父母把臉一板,你再鬧,我就不客氣了,孩子也就聽話了。眾生的根性也是這樣:有的眾生佛菩薩現慈悲像,他們就會聽佛菩薩的話,行善積德,念經念佛。有的眾生佛菩薩現憤怒像,他們也會依教奉行,最終走向解脫的道路。一般來說,漢地的佛菩薩多現慈悲像,藏地的多現憤怒像。如果你看不慣憤怒像的佛菩薩像,千萬別誹謗;你可以多看看或供養現慈悲像的佛菩薩。功德並無二樣。但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南無阿彌陀佛!
⑺ 這個木雕佛像是什麼時代風格,什麼木頭
像清代的木雕藏傳佛像的風格,工藝不錯,木質像花梨木。是個好物件。僅供參考。
⑻ 藏族叫黑媽媽佛像叫什麼名字
金剛薩埵佛金剛薩埵梵名:「班扎薩埵」,為一切眾生菩心本體,其性堅固如金剛,亦名:金剛心菩薩。與顯教之普賢菩薩同體異名,為諸佛之長子。金剛薩埵主一切如來金剛法印,故持杵置於心間,表能摧毀十種煩惱,左手持鈴表以般若清凈法音驚覺一切有情及二乘人。金剛薩埵的本性即是普賢王如來(法身),其形象為報身佛,而以其化身形象來幫助及度化眾生。金剛薩埵是一切本尊化身的來源。一切本尊均由金剛薩埵所化現,金剛薩埵是誓願的本尊。密教續部諸多記載,金剛薩埵是消除一切罪業最強而有力之本尊,修持金剛薩埵之儀軌等於修持一切佛、菩薩本尊法,更得一切佛、菩薩本尊之功德與加持。
⑼ 有些佛像的姿勢為什麼是兩人對抱的樣子
密宗道場中供奉著的男女雙身像,只可在此略作說明:對這種雙身塑像不應以世間凡夫不清凈的分別念去妄加揣度,它們根本就不是男歡女愛的象徵,也絕非是在鼓動眾生的無明與貪愛。男身代表的一般是方便或顯現,女身則代表了智慧或空性。這方面的道理只能暫時講到這里,因在未經密法灌頂者面前宣講這些會引起諸多過失。密宗戒律里有嚴格規定,以圖片、文字、講說等方式,在非為密宗根基者前公開展示、宣傳密法,並令彼等生起對密法的邪見,此等行為均屬破戒之舉。
密宗修行者並不一定各個都得修學雙身大法,密法的萬千法門中,有很多種都與雙身修法所要達到的目的不謀而合。而且密宗中能真正實修雙運法的人非常少,故而密宗歷來都不是最強調此種修法。假雙身修法之修行路徑在密法中被稱之為方便道,除此之外的萬千法門則可大致歸納為解脫道。在條條大道中,最穩妥的便是解脫道,這才是從古至今的大成就者們所共稱的最勝解脫方便法門,已有無數密宗行者依此而獲得成就。當一個人的貪心強烈且又難以認清貪欲的本性時,最保險的修行法門便是依止解脫道,否則就很有可能出偏差。對凡夫而言,連自私自利的心性都難以克服,再假雙身修法之名而隨順自己的貪欲,如此修行,離解脫的目的地又何其遙遠!
密法對戒律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們行持的主要還是清凈的小乘戒律。無論何種續部與論典,都未曾開許過一個凡夫,一個尚未認識到煩惱、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麼雙身、降伏等大法。在這方面,《時輪金剛》里有著嚴厲而明確的規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為。」藏地著名的阿日大班智達雲:「無論聲緣乘、菩薩乘與密乘都未開許自相煩惱(即未有方便法所攝之貪嗔痴等)。」通過這些教證,我想大家已能從中看出密法對所謂雙身等修法的限定與說明。但我最想表達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們從今往後都能多多關注密法的本質特徵,不要再在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極少實修的雙身等修法上浪費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了。
如果本身就屬慧淺重之流,但卻假借雙身修法的名義為自己的貪欲大開綠燈,這樣的密宗行者實在是玷污了密法的聖潔。但我們絕對不能因為有少數密法修習者的行為不如法,就一股腦地把密法本身一悶棍打死,人之過失豈能連帶法本身也跟著遭殃!《彌勒請問經》中也宣說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我們所應著眼的依然是密法的精髓--甚深的空性與光明見,嚴謹的持戒行為。這些才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密法對戒律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們行持的主要還是清凈的小乘戒律。無論何種續部與論典,都未曾開許過一個凡夫,一個尚未認識到煩惱、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麼雙身、降伏等大法。在這方面,《時輪金剛》里有著嚴厲而明確的規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為。」藏地著名的阿日大班智達雲:「無論聲緣乘、菩薩乘與密乘都未開許自相煩惱(即未有方便法所攝之貪嗔痴等)。」通過這些教證,我想大家已能從中看出密法對所謂雙身等修法的限定與說明。但我最想表達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們從今往後都能多多關注密法的本質特徵,不要再在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極少實修的雙身等修法上浪費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了。
如果本身就屬慧淺重之流,但卻假借雙身修法的名義為自己的貪欲大開綠燈,這樣的密宗行者實在是玷污了密法的聖潔。但我們絕對不能因為有少數密法修習者的行為不如法,就一股腦地把密法本身一悶棍打死,人之過失豈能連帶法本身也跟著遭殃!《彌勒請問經》中也宣說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我們所應著眼的依然是密法的精髓--甚深的空性與光明見,嚴謹的持戒行為。這些才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http://buddha.nease.net/browse/kb_sdj/017_zangmiwendalu.htm
參考資料:堪布索達吉
⑽ 西藏佛教都有哪些佛
西藏佛教主要源自古代印度和漢地以及天界。
參見《西藏王統記》《紅史》《青史》等相關著作。藏傳佛教尤為注重上師,因為具德具相之上師乃是三世佛的化身。如法王如意寶、文殊菩薩索達吉大堪布仁波切、龍欽巴阿秋喇嘛、喇嘛仁波切、帝洛巴、那洛巴、寂天菩薩、瑪爾巴、米拉日巴、岡波巴、薩迦法王、燃燈阿底峽尊者、息結派祖師瑪吉拉准等諸大德上師仁波切。
現在依佛教說法是賢劫,過去是庄嚴劫,未來是星宿劫。過去已有無量佛。
過去四佛,是指賢劫之最初所出現的四佛,即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音射)佛、釋迦牟尼佛,這四佛顯現上都已入滅,所以稱為過去四佛。再加上過去庄嚴劫所出現的三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則稱為過去七佛。個人認為賢劫過去有三佛。拘留孫佛為首,拘那含牟尼佛第二,迦葉佛第三。現今釋迦牟尼佛第四。第四佛肉身雖然不在,釋尊火化後的遺骨或稱靈骨舍利子及佛法還在,不應成為過去佛,確切的說是現在佛。
解釋何謂「劫」?
劫即是一段非常非常長久的時間。
由人壽最短十歲始,每百年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
再由人壽八萬四千歲開始,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為止;
如是一增一減,合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
四中劫為一大劫。
四中劫,指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即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壞二十小劫,空二十小劫。合之為一大劫。
諸佛是在住劫中出世。
現在是住劫,於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世。既多賢聖,故稱賢劫。
其千佛出世次序如下:
第一至第八小劫,無佛出世。
第九劫減至人壽六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為賢劫第一尊佛。
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二尊佛。
又減至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
減至一百歲,釋迦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四尊佛。
第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彌勒佛出世,為賢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無佛出世。
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繼出世。
第十六至十九小劫,無佛出世。
第二十小劫,樓至佛出世。
合為賢劫千佛。
可見,不是時時有佛出現於世!佛滅後,亦要經一段很長的時間,或千萬年,或四小劫,然後才有佛出世!
現在我們雖然不是生逢佛世,兼且生在末法之時,但仍然有幸能值遇佛之法寶,應當依法修證,免至空過一生。
若再輪回,又未必得人身;就算得人身,又未必再逢佛世,或佛之法寶!
佛出世時我沈淪,我得人身佛已滅。
懊惱此身多業障,誤卻如來紫金身。
像西藏佛教中的諸大金剛其實也可以視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