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大葫蘆烙畫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三星手機標志圖片 2025-09-22 21:10:44

大葫蘆烙畫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2-08 15:12:48

㈠ 葫蘆上畫什麼圖案最好(一幅在葫蘆上繪制的藝術珍品)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裴正明,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台合作匠人——

裴正明,1991年出生,陝西西安人,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現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培訓輔導中心主任。

葫蘆是我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因外形呈"S"形,酷似八卦圖中陰陽的分界線,因此是佛道文化中常見的法器,而在民間,葫蘆又與「福祿」諧音,並且葫蘆多子,有著「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在民間信仰中有著獨特的寓意。

以前,家家戶戶總會有那麼幾件葫蘆製品,水瓢、酒器還有婚禮時的禮器等等,而葫蘆與烙畫的結合,更為這傳統的「吉祥物」增添了幾分藝術的色彩。

葫蘆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顧名思義就是用電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具有不腐、不壞、保存時間長、藝術價值高等特點,是我國民間一項傳統的藝術形式。

「葫蘆烙畫對手藝人也有極高的的要求,創作時要注重火候、力度和速度的把控,電烙筆的溫度、運筆的速度和力度都是葫蘆烙畫成功與否的關鍵,最好能一氣呵成,因為在創作時稍有停頓和遲疑,就會出現顏色過深或過淺的現象,影響整個畫面的協調和美觀。」裴正明說道。

因為自幼研習國畫,裴正明對葫蘆烙畫可謂是如魚得水,將國畫中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作品不僅有著豐富的層次與色調,還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和悠遠的意境。

在他的工作室中,滿是各種成品、半成品葫蘆,最小的不足一厘米,最大的有一米多高,造型圖案足有上百種。形狀除了常見的八寶葫蘆,還有雞蛋形、蘋果形等等。

之前在創作題材方面,裴正明是率性而為,想到什麼畫什麼,從不拘泥於傳統,創作的作品中除了原有的山水、花鳥、人物題材,還有各種各樣的菩薩和卡通動漫,各種象形栩栩如生,與葫蘆相得益彰。

現在裴正明將烙畫藝術與現代人生活緊密相連,陸續推出了葫蘆香囊、葫蘆打火機、葫蘆車掛件、葫蘆茶具、葫蘆項鏈。目前他一年能售出大大小小五六萬個葫蘆,線下有自己的工作室,並在大唐不夜城開了《大唐葫蘆記》鋪位,線上在各大互聯網短視頻平台上都有網店,既達到了銷售葫蘆的目的,又讓更多的非遺愛好者買到了自己心愛的葫蘆烙畫藝術作品。

葫蘆烙畫傳承數百年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裴正明也將盡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人能了解並且喜愛上這項中國傳統非遺技藝!

更多作品欣賞:

㈡ 沒有繪畫基礎怎麼學習葫蘆烙畫

1、首先是選烙畫素材,盡量要以老畫、名畫、畫工較好的題材為臨摹對象。因為這種題材適合葫蘆這種器物,不要採用現代的題材,畫的內容和葫蘆不協調,感覺也不舒服,而且還有點格格不入。

經過這幾個步驟,葫蘆烙畫就完成了。

(2)大葫蘆烙畫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比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安徽。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

烙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相傳起源於漢代,後失傳,清朝遂又興起。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

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

㈢ 小時候一筆畫的葫蘆叫什麼

小時候一筆畫的葫蘆叫烙畫葫蘆。
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烙畫葫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相傳起源於漢代,後失傳,清朝遂又興起。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
烙畫葫蘆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

㈣ 葫蘆烙畫素材

網上有很多烙畫素材圖,網路就能搜到。可以借鑒國畫

㈤ 怎樣在葫蘆上過稿 想在葫蘆上烙畫 請教高手如何往葫蘆上過畫稿

1、首先是選烙畫素材,盡量要以老畫、名畫、畫工較好的題材為臨摹對象。因為這種題材適合葫蘆這種器物,不要採用現代的題材,畫的內容和葫蘆不協調,感覺也不舒服,而且還有點格格不入。

2.在葫蘆上烙畫要有美術功底。畫人物要有素描和工筆畫的基礎。畫山水花鳥蟲雨還要有國畫的基礎,切忌心浮氣燥,急於求成,要完全按照技法來烙畫,才能做出意見完美的作品。

㈥ 葫蘆燙畫教程入門畫法是什麼

在葫蘆上烙畫需要准備的材料工具:電烙鐵、葫蘆、鉛筆。

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首先用鉛筆描繪出想要烙出的圖形,如下圖所示:

㈦ 非遺傳承|烙畫技藝——火木相交融,鐵筆繪丹青

一方木板,一支鐵筆,

筆尖落下,青煙騰起,

精美畫作的輪廓便開始出現。

這不是什麼神奇的魔術,

而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烙畫。

【失而復得的古老技藝】

烙畫又稱烙花、燙花、火筆畫,還有個更加形象的古稱——「火針刺綉」。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制鐵筆的溫度,不加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在竹木、絲綢、絹布等材料上進行烘燙作畫。

「以火作畫」這種藝術形式的雛形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據記載,商代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將金屬坯件在火上加熱,然後製造出各種形狀的燙具在器皿上燙字和烙繪圖案。但「烙畫」技藝何時真正起源並無史料可考,只是民間傳說中有一些記載:「烙畫」起源於西漢,到東漢年間開始興盛。據傳烙畫最早批次的流行得益於東漢造紙術的發明。因為在紙張出現以前,民間藝人僅僅在絲綢、木板等材質上進行烙畫創作。而這些原材料比較昂貴,使得烙畫技藝難以真正成為「人民的藝術」。直到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這一革命性的發明對文字書寫和繪畫藝術起到顛覆性的改變。在紙張上進行烙畫開始在民間風靡起來。

後來因為連年的災荒與戰亂,烙畫技藝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三年(1877年),才又被河南南陽一名叫「趙星」的善畫者重新尋得整理,經歷代民間藝人傳承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烙畫在清代盛行與皇帝喜養蟈蟈有關。尤其是康乾兩代皇帝,他們不僅為蟈蟈賦詩,還命令內務府專門飼養蟈蟈。而裝蟈蟈的容器,最流行的當屬烙上畫的葫蘆罐。這樣的流行風向,八旗子弟、各地的達官貴人都紛紛效仿,一時間烙畫依託於葫蘆罐開始再度風靡。

【木火碰撞的鐵筆藝術】

烙畫這種藝術形式對技法要求極高,不僅要把握火候,還要控制好下筆的力度,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弘一法師李叔同曾在他的書中對烙畫過程做了詳盡的描述:

「火烙畫,其法最古。法,用細鐵針,握手處裝以泥團,防其傳熱。其針在爐中炙紅,畫於竹木或石上,則焦痕斑斕可見。日本用酒精燈。鋼針連於皮管,皮管連於皮球。一面將針燒紅,一面將皮球擠出空氣。皮管、皮球熱後,鋼筆傳熱不退。握筆作畫,用可長久,不必要屢屢更其筆也。今用注竹箸式之鐵針十餘只,裝以木柄,燒於爐中,互相更換,亦火畫簡便之法也。」

而用來烙畫的工具也各有不同。古早時期,民間烙畫藝人通過最原始的方式:拿著特質的鐵扦在油燈或火爐上加熱後,在木頭、竹子等材質上進行創作。後來煤油燈出現,烙畫藝人可以側卧於床進行烙制,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烙畫線條更加靈活多變。

20世紀50年代後,火烙鐵成了烙畫的主要工具,相比較鐵扦,火烙鐵能夠進行大面積上色,繪制的線條更加粗獷硬朗。隨著電烙鐵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烙畫藝術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通過保持焊頭溫度恆定不變,烙畫畫面更具美感和富有變化性。

【流派紛呈的非遺工藝】

歷史上烙畫技藝曾經形成了燕山、南陽、金陵、山東等烙畫流派。河南南陽是烙畫技藝最古老的傳承地,該流派的烙畫題材內容繁多,如人物、博古、花鳥乃至山水,以鐵桿代筆用古樸典雅的烙色繪出獨特奇觀。近年來,南陽烙畫以冬青木為主要材質,以烙畫筷為主要輸出形式不斷進行技藝的傳承與更迭。

而江南地區也是烙畫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據地方府志記載,蘇杭等地區早在東晉前就出現了烙畫技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不少烙畫名家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如張友琴、劉錦堂、錢懷瑾、潘三四等。劉錦堂技藝精湛,烙畫作品以扇骨和梳篦為主,擅於燙花鳥和仕女;錢懷瑾長於書畫,烙畫作品以扇骨和筆筒為主,擅於烙燙高士人物等。江南地區的烙畫名家們將烙畫這一火與木的藝術與江南文人濃濃的書卷氣相融合。他們將數不盡的江南情致深深烙燙在細巧的器物上,如檀香古扇,亦如筆墨紙張。

參考文獻

[1] 劉子冀. 烙畫藝術研究[D].沈陽大學,2021.

[2] 李文奎. 怎樣烙畫[M],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THE END-

圖片素材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