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中國有哪些國恥
一、南京條約
1842年8月,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② 五九國恥日是什麼
1915年5月9日,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經過與日本達105天的談判和周旋之後,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條》中的十二條內容之事件。條約簽訂後,全國教育聯合會決定,各學校每年以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舉行紀念,藉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這一天被稱為「國恥日」。
另有以日本提出的最後通牒日期5月7日為國恥紀念日。
歷史背景: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派兵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地和鐵路。中國提出德國直接將山東權益交還被拒,於是決定保持中立。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歐美各國無暇東顧,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山東半島。
1915年,日本秘密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取代德國的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蒙的權益,意欲獨佔中國的權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
1至4月,袁一面命派外交總長陸征祥、次長曹汝霖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等國的支持以抗衡日本,又兩次密派日籍顧問有賀長雄赴日游說松方正義等日本元老抵制大隈重信內閣所炮製的二十一條。
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條約要求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在談判期間,日本以「換防」為名,增兵大連、青島、塘沽等地,進行武力威脅。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
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復。其中僅把原來的第五號內容改為日後另行協商。在日本的最後通牒之下,最終袁世凱政府被迫派外交總長陸宗輿及次長曹汝霖在5月9日晚上十一時簽署接受二十一條中的十二條要求,5月25日簽署《民四條約》。
③ 中國國恥日是哪天
中國沒有法定的國恥日,但在非正規場合有「五·九」國恥,即1915年5月9日;「九·一八」國恥,即為9月18日;「七·七」國恥,即為1937年7月7日。國人認為,最讓中國恥辱的是「九·一八」。
雖然許多媒體在報道9月18日舉行的紀念活動時,都曾提到過「國恥日」的概念,但由於沒有上升到一個法定的角度,在普及上難免會打上一個折扣。「國恥日」的設立更能激起國民清醒的歷史意識,從而使得國民正視歷史,不忘國恥,增強國防安全意識。
把9月18日作為國恥日,並以法律的形勢固定下來,同時還要對這天的紀念活動作出詳細的規定,在這天舉行類似鳴響警報之類的活動,國民的國恥意識才會真正的得到增強,知恥而後勇,我們這個民族才會更加奮勇前行。
(3)國恥之日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國恥簡介
1、「五·九」國恥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至4月,袁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
最終袁世凱政府在5月9日晚上十一時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五月九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五·九國恥」。
2、「七·七」國恥
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稱為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人的國恥日。
3、「九·一八」國恥
1931年9月18日晚上,侵華日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隨即在幾天內侵佔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東北三省全部淪陷。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國恥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很需要一個法定的「國恥日」
參考資料來源:齊魯晚報-中國四個「國恥日」都與日本有關,看看這些事件始末
④ 中國的國恥日是哪一天
中國的國恥日是每年的9月18日。
中國國恥日,是指1931年9月18日發生的事件,俗稱「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永遠抹不去的「國恥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4)國恥之日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的影響
一、「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出現了東北義勇軍和各種抗日武裝。
二、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鍾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並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籲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
」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鬥「,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⑤ 中國國恥日是怎麼回事
中國國恥日的意思:
截止到2019年4月6日,中國還沒有法定的國恥日,但在非正規場合有「五·九」國恥,即1915年5月9日;「九·一八」國恥,即為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的作法。;「七·七」國恥,即為1937年7月7日。國人的認為,最讓中國恥辱的是「九·一八」。
(5)國恥之日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國恥簡介:
1、「五·九」國恥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至4月,袁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支持抗衡日本。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要求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
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復。最終袁世凱政府在5月9日晚上十一時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要求。五月九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五·九國恥」。
2、「九·一八」國恥
1931年9月18日晚上,侵華日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隨即在幾天內侵佔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東北三省全部淪陷。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並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的作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涌現出東北義勇軍等各種抗日武裝。
3、「七·七」國恥
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稱為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人的國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