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學底蘊的網名(53個清雅如風的古風名)
近些年隨著古偶劇的熱播,很多人對劇中角色越來越喜愛,尤其是他們的名字,念一下都覺得好美,恰似一幅畫卷。不管是男主角還是女主角,擁有一個好的名字,就能讓觀眾印象深刻。我們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也可以借鑒古風名。起名林大師推薦了53個清雅如風的古風名,個個古韻十足,紅袖添香!
1、【念芙】
芙指芙蓉,小小的,十分柔美,美得讓人心醉。念字都體現了女孩做事講原則、守規矩的性格,念芙給人的印象是外柔內剛,柔軟卻不軟弱。
2、【綰柔】
綰取自綰黃紆紫,體現出女孩顯貴華麗的樣子,也有盤繞、系結、掛念之意,將女孩輕盈柔美的姿態展現出來。柔表示植物初生而嫩、軟,表現女孩溫柔體貼的性格。念起來帶著一種輕柔唯美的古風韻味,是一個美到窒息的好名字。
3、【洛白】
洛指水名,形容男孩寬容大度的胸懷,也可以指洛陽才子,彰顯出男孩的才華橫溢。白是像霜或雪的顏色,有光亮、明亮的意思,突出男孩明白事理、心若明鏡的樣子。意義深刻而有內涵,叫起來帶有一種古風儒雅的感覺。
4、【溪知】
溪指的是山間細小的溪流,清澈純凈,清冽甘甜,襯托出男孩高尚純潔的品質。知意為經驗常識、知曉明了,寓意男孩學富五車,才情出眾。以這兩個字為名,能感受到溪水的一種靈動,將男孩清俊如溪的古風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5、【雪芙】
雪是空氣中降落的白色晶體,凸顯女孩潔白無瑕、透明純凈的心靈和品質,芙意指芙蓉,形容女孩清水出芙蓉的美態。雪芙猶如雪中盛開的芙蓉,美到窒息令人心醉,高雅清冷的氣質將古風氣息烘托得剛剛好。
6、【蘭若】
蘭若源自金庸作品中的女子名字苗若蘭,將女孩比作清雅秀美的蘭花,使得女孩帶有一種從容嫻雅、秀美出塵的氣質。而且蘭若一名還融入了虛詞若,個性又獨特。
7、【笙婉】
這個名字很有靈氣,《詩經》中有清揚婉兮和婉如清揚這樣的表達,將女孩清明美好的眼睛描繪的十分靈動。笙字自身就帶有古風意味,體現了女孩的多才多藝。
8、【屹川】
屹是指山峰高聳的樣子,川本義是河流,又指山間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勢低的地帶。一山一水之間將男孩英俊挺拔的姿態和寬闊坦盪的胸懷都展現出來,念起來古風韻味十足,讓人感受到自然山水中流露出的生命力。
9、【梔言】
梔代表梔子花,芳香潔白,嬌小玲瓏,將女孩的氣質和樣貌都充分描繪出來,給人一種淡淡的清雅之感。言指說、言論、見解的意思,形容女孩聰敏伶俐的樣子,突出一種言而有信的品質。整個名字賦予女孩一種高雅清逸之姿,超美的古風感令人沉醉。
以上名字皆出自於林大師解析,林大師有專屬的起名方式3d立體起名,是綜合了傳統的生辰八字起名、周易卦象起名、生肖起名、網上流行的三才五格起名,現代的音形義起名、詩詞國學起名、名字心理學暗示起名而成的多維立體起名方式。除此之外,林大師還推薦了44款其他古風名。
——好聽的古風名
京墨、凌霄、樂允、嘉述
白祁、欽明、墨旭、雲諫
景桓、陸川、曇清、一航
之昂、安成、宇川、辰奕
南伊、諾檸、念禾、楚兮
言夢、長樂、錦恬、語汐
芮依、書苑、憶廂、純一
江阮、之韻、知笙、黎初
羨風、黎星、靖安、承宥
硯書、容暄、洛塵、北熙
蘇漾、允衡、景初、舒彥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喜歡的話麻煩動動你的小手指,給我點個贊+關注,你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動力,咱們下期再見!(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② 國學底蘊的名字
具有國學底蘊的名字如下:
1、洛襄。此名出自於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一句中,兩字都是代表著地名,體現了一種四海為家的文人灑脫之意。
2、武藝。源自於章孝標《詠弓》「較量武藝論勛庸,曾發將軍箭落鴻。」之中,此詞是指在武術方面的技藝,體現了軍事技術方面的本領,這符合父母對男孩的期望,非常不錯的名字。
③ 國學底蘊名字女孩
國學底蘊名字女孩
國學底蘊名字女孩,大家對於自己的名字都是比較在意的,而且一個美好又富有寓意的名字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下看看國學底蘊名字女孩及相關資料。
國學底蘊名字女孩1
【清羽】——陳陶《錢塘對酒麴》
解析:「清羽」二字讀作qīng yǔ,聲調由平聲轉為仄聲,讀來給人婉轉動聽之感,用作女孩名字有文雅之風。該名字提取自「三清羽童來何遲,十二玉樓胡蝶飛」 一句,詩句中的三清是指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大家都知道道家的人,清風道骨,仙風道氣。羽指音禹,也指鳥的羽毛,輕盈而隨性。清羽二字意境唯美,含蓄深邃。
【綏之】——《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
解析:該名字提取自《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中「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一句,「綏」讀作suí ,搭配虛詞「之」,給人溫雅之感,悅耳好聽。其除帶有詩意之感,也可表平安之義,用作女孩名字,表達父母對女孩平安健康成長的期許,寓意極好。
【旖旎】——《唐詩·木蘭花》
解析:「旖旎」二字讀作yǐ nǐ,二者上聲聲調,給人婉轉動聽之感,因其字詞不常用,給人別致之感,整體的字形搭配形成一種美感,字形相似,書寫也方便。二字提取自「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閉寶匣,掩金鋪,倚屏拖袖愁如醉」,其指芙蓉柔美之狀,用作女孩名字,寓指女孩冰清玉潔,柔美多姿。
【如葵】——《山海經》
解析:「如葵」取自「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靡蕪,名曰杜衡」一句,本意是像葵花一般,寓意著女孩能夠像花兒一般散發清香、妍姿麗質、清新高雅的品質,讓人感覺唯美清新。「如葵」二字讀音為陽平,上升聲調,讀來如同「向日葵」的花語般給人奮發向上之感,寓意女孩陽光積極,有活力。
【葶薴】——《中山經》
解析:這個名字直接摘自「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薴」,讀作tíng níng,用作女孩名字,宛如流水,給人文靜之感,娉婷美好。且葶薴一名都為上下結構,美觀好看,讓人體會到優雅完美的感覺。其是古代的一種紅色的蘇草,用作女孩名字寓指著女孩子亭亭玉立、姿態優雅、曼妙綺麗的樣貌。
【楊紫陌】——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解析:這個名字取自歐陽修的詩句「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紫陌在此處是紫路,洛陽曾是東周、東漢的都城,據說當時曾用紫色土鋪路,取「楊紫陌」三個字直接用作女孩名字或是搭配姓氏組成四個字的名字,給人一種古典韻味感,較為別致。
【木瑤茜】——《詩經·衛風·木瓜》
解析:「木瑤茜」三個字靈感來源於《詩經·衛風·木瓜》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一句,瑤指美玉,用於女孩名比喻美好珍貴、潔白如玉;茜是一種草本植物,常用來比喻女子容貌美麗,同時茜又是紅色的意思,象徵紅紅火火,前途一片光明;木字也作為植物,帶有清新自然之感,三個字連起來搭配姓氏,好聽又富有詩情畫意。
國學底蘊名字女孩2
①藉助詩經起名 :詩經作為國學「經、史、子、集」四大類中所涵蓋的古籍經典,並且,自古即有「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之說,所以此方法是可提取作為女孩起名的方向。
(霏霏)
——取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霏霏」頗具詩意,人名中形容女孩身姿輕盈、舉止優雅。並且疊字形式的名字風格,在音律上就給人一種郎朗上口、悅耳動聽之感。
(笑倩)
——取自《詩經》「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具有甜美、樂觀的含義。yw11.com「笑倩」兩字提取作為女孩名字意為美麗動人、乖巧懂事、聰明伶俐之義。
②運用國學名句起名: 國學名句來提取女孩名字,不僅會加深人們的印象,而且還會勉勵孩子性格的發展。而這也是大家可以借鑒的方向。
(栗柔)
——《尚書》「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譯:寬厚而莊重,溫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幹而敬業,善於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
提取「栗、柔」兩字搭配起名,賦予名字獨特性外,也展現出了女孩子陰柔之美一面。並且延伸了其中的寓意內涵,勉勵孩子正直、自律、友善、有修養。
(善如)
——《論語》「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提取「善如」作為女孩名字,不僅很好的體現出女孩子善良、懂事的特點,而且在其發音上去聲、陽平的搭配,悅耳動聽、郎朗上口。
國學底蘊名字女孩3
國學底蘊的女孩名字解析(一)
婉如
出自《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婉」具有溫婉、柔和、儒雅、清純、靚麗之義,寓意女孩通情達理、才貌雙全;「如」具有珍貴、純潔的意思;「婉如」兩字搭配寓意指女孩子冰清玉潔、多才多藝、善解人意。
如碧
出自《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整句詩意意指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綠的小絲,秦地桑葉,早已茂密得壓彎樹枝。提取「如碧」起女孩名字,引申為閉花羞月、美麗動人。突出女孩子氣質特點,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名字。
若心
出自《古意》「若識二草心,海潮亦可量。」「若心」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名字。「若」是像的意思,「心」指心意、愛心,人名中比喻女孩生命力頑強,心地善良之義。兩字搭配加強名字的'寓意內涵,展現出女性陰柔之美的氣質特點。
國學底蘊的女孩名字解析(二)
曼麗——《杜篤》:「曼麗之容不悅於目,鄭衛之聲不過於耳。」
芳華——《思美人》「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可佳——《松柏有心賦》「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挺千尺而恆冒雪凌雲……故其勁節可佳。」
柔惠——《詩經》「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靜閔——《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樂容——《月令章句》:「樂容曰舞,有俯仰張翕,行綴長短之制。」
清雅唯美的女孩名字解析
溪秀
溪秀起名有一種很有活力但是有清新自然的感覺。溪一般指小河流。秀穀物再度抽穗揚花。溪秀起名指俊秀、秀麗、秀美,品德美好,秀也有才能出眾、清秀優雅,美麗脫俗的意思。用作女孩名字就有一種色彩強烈充滿活力的感覺。非常的好聽自然。
素婕
素婕名字一聽就有一種古代大家閨秀的感覺,中國人講究內秀,這個名字就非常的適合文雅的女孩。素本色,白色。婕本義是指女官名,美麗。素婕用作人名意指朴實、純潔、單純、優雅、有教養、美好、之義。是一個好聽文藝十足的女孩名字。
亦瑤
亦瑤起名顯得女孩十分獨特。亦指也,表示同樣、也是;又。瑤指的是美玉,亦瑤兩個字起名指女孩十分美好,珍貴,不凡、是個傑出的人。名字給人如沐春風的畫面感,而且非常的有仙氣,是一個非常好聽的女孩名字。
國學底蘊的女孩名字推薦
晨曦、詩穎、雲容、薇柔、秋桐
詩琪、瑾萱、凝馨、慧妍、秋柏
熙雯、紋蓮、佳芳、若敏、靈波
夏嵐、雪煙、銘儷、懷夢、詩嘉
依凝、煜婷、鈺煊、毓菏、穎漫
昕怡、睿茗、蕭晗、珊梅、雨汝
晨玲、婭楠、丹麗、幽蘭、韻可
靜美、采紋、可卿、惜文、蘭芷
耘喧、詩雲、亦玉、芷巧、千藍
薇蕊、馨影、麗婷、竹筠、晨朔
琪沐、雯婕、可馨、晨晗、倚巧
④ 國學熱的弘揚國粹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國粹———探知江西師范大學同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江西師大最近掀起的一陣國學熱潮使得傳統文化的弘揚問題再度為其校的熱點話題。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我們為之贊嘆,另一方面我們又感到了迷茫:傳統文化的前途何在?當代大學生究竟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貴財富?以下為江西師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看法的系列調查,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收獲和啟示。 傳統藝術,路在何方?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載體,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它的重要載體就是傳統藝術。問卷中當我們問起對於書法、國畫、民族樂器等傳統藝術的掌握程度時, 92% 的同學回答學過一點皮毛或者根本就不懂,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整體素質的大學生們,面對內涵豐富的傳統藝術時,為何表現得如此近乎無知呢?
精巧而美麗的傳統藝術,曾經滿足了平民百姓對美的追求,在漫漫歷史中找到生長的土壤,人們在接受和學習傳統藝術的同時,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在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動力。
然而,如今這個處處充斥著流行和競爭的年代,時尚快感代替著人們對傳統的需求,更多時候傳統文化只在理想層面發揮一點作用,更多的人還在想像它應該在社會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實際生活中,傳統在離我們漸行漸遠,人們忙於各種應酬,忙於生存的條件下,更對傳統藝術少有問津了,有統計顯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少有 1 萬項,但是它們每天都在減少。
「課程太多,壓力又大,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這成為阻礙大家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佔用大量時間去鑽研這些著作,勢必會影響到自己的專業課學習。然而,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適當閱讀和學習,可以打開我們的思路,帶動專業課的學習。
「和我所學和以後發展的方向沒有太大聯系」,有很多同學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尤其是工科和理科),跟古代經史子集在很多方面沒有共同之處,讀古代經典文學會成為負擔。其實不然,經史子集,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學等精髓都是為我們如何學習做人辦事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或者說見解,它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處理矛盾,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需要經典中所提出的品格和精神。
「我很不喜歡這些東西,它們過於乏味、枯燥,沒有創新。」初次閱讀和接受它們,很多人都會產生誤解,認為它們是一成不變的,是過時的。但畢竟那些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過歷史長河的風浪考驗流傳到了今天。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批判和繼承。
如今,人們很少主動學習傳統藝術的原因,很大部分要歸結於傳統藝術自身離平常人還有一定差距,整個社會提供給人們學習傳統藝術的機會比較少,在大中小學校園里的我們少有機會接觸這樣的傳統藝術。素質更加全面的大學生群里,在傳統藝術這一方面,仍顯得十分缺乏,出現調查中的數據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重視加強傳統藝術的宣傳。 2008 年 2 月起開始實施「京劇進中小學課程」工程,到 2009 年 7 月,工程就將完成在北京、天津等 10 省市的試點,那個時候,其它傳統藝術如國畫、書法、民族樂器的推廣也應該進行了,現在我們的校園內,已經找不到幾個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畫一幅優美國畫的學生。保護和推廣傳統藝術,迫在眉睫。
今年參加兩會提案的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我們現代化的速度太快了,我們這些千姿百態的文化,大地的文化迅速地消失了,而且是轉瞬即逝,讓你心疼」。也是出於這樣的原因,他今年提了這方面的提案,旨在呼籲民眾和政府重視傳統文化,不能讓這些金子般的藝術消失,必須滿懷熱情地把我們的文化構成我們新的長城,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中國古典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髓,我們作為中國人,作為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必須尊重和學習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而不僅僅是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而論。
傳統文化,如何發揚?
你眼中的傳統文化應該是怎樣的: A. 古老刻板的 B. 過時的 C. 與時俱進的 D. 需要不斷更新變化的 E. 可有可無的 F. 我們當代發展所必須的 這是最近江西師大對在校大學生發放的調查問卷中的一道題目,調查結果顯示:選 A 、 B 、 C 、 D 、 E 、 F 的比率依次為 3% 、 1% 、 30% 、 48% 、 0% 、 18% 。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有大約 50% 的同學認為當前的傳統文化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是不那麼完善的,所以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是要不斷地更新變化的。但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同學( 30% )認為傳統文化是做到了與時俱進的,他們認為當今的傳統文化是跟的上時代的潮流的,是不斷完善和發展著的。另外,那 18% 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在他們眼中是我們當今社會發展所必須的,是我們不該隔離的一部份。
整體的調查結果顯示,傳統文化對當代的發展是存在相當大的作用的,對我們大學生也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 即使在當下許多人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沒有用,積極地去追逐西方、韓國等外國的潮流文化,有的甚至漸漸淡漠了它。
但是當前的現狀是 , 許多同學對傳統文化不怎麼了解和清楚,盡管覺得它對我們的作用很大,但是由於周身環境和自身的限制,還是沒辦法做到像學習英語那樣去學習它,天天接觸它。
面對這一現狀,我們該怎麼做?
「這需要學校和我們自身都加深對它的重視,對於那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學校要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條件、培養一種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同學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傳統文化精髓,去了解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要全民行動起來,把學習傳統文化當做一種習慣。媒體等也要加強宣傳,把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的積極意義以一種嶄新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為更好的為我們現代化建設起到幫助,才能把我們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華發揚光大。」在調查的過程中,一位同學建議到。
調查問卷顯示, 75% 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下中國社會有重要作用,另 25% 的同學認為有一些作用; 96% 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學習古代先哲的思想,並表示會主動學習。可見,大家對於傳統文化非常普遍的認同,基本都認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在對國家建設和個人發展方面的促進作用。當問及對經史子集的態度時,答案就不像上面兩題的答案那麼集中,相對來說,選擇「偶爾翻閱」的最多,其次是「敬而遠之」。
采訪中不少人一聽到經史子集,就將其與「刻板、過時、食古不化」之類的詞語等同起來,甚至說「沒有聽過」。
在 此,同學們在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普及上也向學校提供了很多想法和建議,主要是兩大方面:一是要把傳統文化和當下社會結合起來,在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後融入現代元素和新的價值觀,融入當下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強宣傳力度。具體來說,可以多設置這方面的課程和講座,開展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知識競賽,還可以多開辦讀書會交流會,校廣播站和校報也可以添加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少同學表示《百家講壇》的那種平易近人、大眾化通俗化的講述方式在對大眾的宣傳和普及上是值得學習的。 以下為同學們三節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
場景一
3 月 6 日晚 19 點惟義樓W4208
得知星期六晚上國學班有課,記者來到現場進行體驗和采訪。晚上七點上課,六點半就有同學陸陸續續走進教室,讓記者感到十分不解的是,除此課本《易經》之外,他們每個人手裡都拿著許多尚未拆封的牙簽!
七點剛到,一位年輕得出人意料的男老師拎著黑色公文包走了進來,他是任課老師徐闖。
這堂課講的是第九章《大衍之數》,首先是老師帶讀一遍,然後同學們齊聲讀一遍。「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叻以象閏,五歲再閏……」一片琅琅的讀書聲響起,同學們都很久沒有這樣齊聲讀過書了,神情激動。
然後,徐老師就對文章進行了講解,那些初看不知所雲的句子在老師一番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多方譬喻下竟也變得趣味十足。文中古人用乾坤之數與四時的相互關系運算,在五千年前就計算出一年有 360 天,推算出的世界上的物質種類數相當接近今天的科學結論,這些都讓同學們驚嘆不已。
終於等到牙簽「上場」了。原來,牙簽是用來替代蓍草占卜用的。同學們的興致極高,紛紛在老師的示範下動起手來,雖說「六爻成一卦」程序比較繁瑣,大家都還是非常認真准確地完成了。接著,徐老師又詳細解說了演算中的規律及解卦方法。徐老師告訴我們,他小的時候就喜歡「玩棍棍」,也因此對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後來才慢慢發現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國學。以《易經》為例,易經被稱為「六經」之首(詩、書、禮、樂、易、春秋),絕不僅僅只是「算卦」。易經可以作為所有學科的一個基礎理論模型,是後來所有哲學思想的源頭,通過易經推演出了各門科學,無論是數學、天文地理、文學、醫學等等,都可以從易經中找到相對應的地方,並且還能根據易經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我們當代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易經》依然有著學習價值。
最後,徐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希望青年一代把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毅堅卓、容載萬物的美好品德傳承發揚下去。
場景二
3 月 8 日晨 8 點惟義樓W7208
在 08 級傳播學院的傳播學課堂上,同學們做了一個關於「從傳播過程看傳統文化的傳播」的案例分析,全班同學被分為若干小組,每組 5 到 6 人並進行討論。大家對於「你認為誰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根據媒體特徵分析傳統文化的傳播」等一系列問題各抒己見,然後各組寫好討論記錄,並通過一周的整理得出一份該組的總結。今天這堂課就是各個小組展示自己組內的討論成果,同學們各抒己見。「傳統文化包括民間的手工藝品,少數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傳統文化的范疇內」「文學成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而那些名著就是最好的證明」……通過大家的意見,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是多姿多彩的,而不僅僅是一兩個方面。
這節課還設計了「根據媒體分析傳統文化的傳播」這種問題。同學們都積極發言。「媒體傳播通常不深入、不全面,有事還會帶來很多誤解,這樣傳播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媒體經常傳播同樣的信息,對於傳統文化也是千篇一律,這樣就起不到很好的傳播效果。」「缺少教育意義,過於娛樂化,這樣傳播傳統文化就低俗化了。」
在關於「受者接受傳統文化的心理及相應對策」問題上,有同學提出「接收者缺乏主動性,處於被動的傳播可能是一遍遍強制性地灌輸,所以必須引導大家,提高接受傳統文化的興趣。」「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過於膚淺,同時認為是自己的就不會珍惜,所以必須克服這種自滿心理。」
在討論結束時,大家認為這樣的活動「不僅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且結合專業課知識,收獲是雙重的。」
課後,任課老師袁愛清說:「研究傳統文化於課堂中,是激發大家活學活用的熱情,同時達到引發學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針對日韓等國非常熱衷漢文化,而中國人卻有些漠視這一現象,就是為了讓大家轉變態度,看看別的國家怎麼做,再審視一下自己,才發現我們有很多不足!」
場景三
4 月 16 日晚 19 點惟義樓W2202
這是不同尋常的課,這里有來自大二大三的同學,也有大一的同學,有專業課的同學,也有外專業課的同學,到底是什麼課吸引了大家呢?它是文旅學院歷史學的中國古代文化史。這里有來自文旅、美術、音樂、傳播等學院三個年級的 80 位同學,在每周四晚上帶著激情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史……
這門課的任課老師的是文旅學院的曹柯平老師,他對歷史特別是考古有很多研究,今天要講的是中國詩歌發展史,曹老師給大家展示了西班牙文化遺產的照片,講到古代西方西方文明,用一首西班牙的民歌引發大家的思考,讓我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比如詩歌乃至整個文學領域。
在一首《青花瓷》的背景音樂中,我們同時跟隨幻燈片欣賞了古代青瓷中的代表,去感悟歌詞中的意境。關於詩的意象和意境,曹老師用通俗語言解釋說:「是個描繪的圖畫構成了意象,而意象的疊加組合成了詩歌的意境。」
課上大家分析了《詩經》中一些片段,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蒹葭》,曹老師給出了不同人做的不同翻譯,並進行比較。而大家聽著《蘭花草》《十送紅軍》《牽手》等歌曲的詞都採用了賦、比、興的手法,這讓大家對《詩經》的語言有更加形象生動的認識了。
「風雨」一直是中國詩詞之中常常提及的關鍵詞,曹老師通過舉例的方法說明了不同時期人們對其描寫的不同特點,同時又得出一個感慨 , 「現在的人也只能從那些古代詩歌裡面吸取,很難創造出新的特點了。」
這門課程通常都是把音樂、圖片貫穿於講解之中,同時又通過許多對比,如古今、中西、現實與理想等等方面。這也恰恰迎合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興趣和口味。
曹老師說:「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要建立在擁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因為只有有了知識背景才可以領悟和思考。為什麼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甚少甚至無視?那是他們對人文關注度不夠,甚至有可能產生誤會。我們只有尊重前人,認識世界,延續優秀精華的部分。同時也要避免浮躁的心情,克服文言文障礙,讓主流實質延續下去,謙虛、謹慎,同時也要遵從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關於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范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是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
「子」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
「集」是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註:以上分類依照清《四庫全書》。
關於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 , 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焚書坑儒導致),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經典書目推薦
《經典常談》朱自清著,這是一部小而精的經典學史,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五經四書,而且講了歷史、諸子以及詩詞歌賦的經典。他的目的在於使年輕一代了解整個傳統文化,造就通才。更重要的是書中語言極其通俗流暢,條理分明,深入淺出,見解精闢,是一本入門的好書。
《唐詩雜論》聞一多著,聞一多先生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還是一位詩人,用詩人的眼光去讀詩,去研究詩人,多有卓見。拋卻這些學術上的成就,其文本身即是一篇篇美文,尤其是說初唐四傑,論賈島,論類書與唐初的李世民,舉重若輕,行雲流水一般的文字,見識閎通的表述,引人入勝,確是高妙。
《詩詞曲賦鑒賞》葉樹發、杜華平主編,以傳統文化重要載體———韻文之鑒賞為主要內容,對其人文精神,其分體簡史、形式、表現方法、藝術風格、鑒賞方法作了全面的論述和介紹。
⑤ 1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是什麼
1、司馬遷《史記》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學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
2、《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3、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網路全書」。有說它是言哲思的,有說它是言智術的,有說它是言兵事的。但它總的是說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經》或可稱《得道經》。
4、司馬光《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及其助劉攽、劉怒、范祖禹等根據大量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
書中描繪了戰略至五代期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
5、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余首。
6、孫武《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7、莊子《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典。《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8、吳楚材《古文觀止》
「觀止」一詞表示「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它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古文觀止》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9、孔子《論語》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漢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是儒家學派經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10、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內容廣博,既有治軍為政之道,又有人生處世之談,自1879年初刊以來,廣為流傳,是研究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
⑥ 國學十大經典
國學十大經典有《史記》、《詩經》、《道德經》、《資治通鑒》、《唐詩三百首》、《孫子兵法》、《莊子》、《古文觀止》、《論語》、《曾國藩家書》。
1、《史記》
內容廣博,既有治軍為政之道,又有人生處世之談,自1879年初刊以來,廣為流傳,是研究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國學介紹
國學是指中國歷代的文化傳承和學術記載,包括中國古代歷史、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狹義國學則是指中國古代學說。
⑦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有著怎樣的意境
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成名句。其實,無論詩詞,皆亦如是。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就是美感和意境兼而有之的名句。
公元1186年春,61歲的陸游奉詔接任嚴州知州,赴任之前,先去都城臨安覲見皇帝,寄宿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聽候召見。在這樣的背景下,陸游寫下了《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道出了世情涼薄、冷暖自知,若不是不如意,怎會有這番感慨。
「誰令騎馬客京華?」分明是明知故問,在此之前作者遭彈劾罷官,如今被皇帝重新起用,心理上此起彼伏的落差,多少會使作者有所嘆息,甚至怨意。人生起落不是人所能把握的,個中滋味只得自己體會。
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清新婉約的氣息撲面而來,「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夜晚伴雨而眠是愜意之事,作者卻一夜不曾合眼,而是聽了整夜的雨。是雨聲讓他不起睡意么?顯然不是,聯系前文可知,乃世態炎涼、鬱郁不得志所致。春雨稠密,作者的憂愁何償不是。
「深巷明朝賣杏花」其實起的是襯托作用,外界明媚和內心陰郁形成鮮明對比,使作者的愁情更為濃郁。
若問愁情為何,大概就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由此可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景語,亦是情語,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它也不例外。
⑧ 國學、國粹、國術都是些什麼為什麼要加上國字
因為這都是在華夏大地孕育出來的學問,而不是在美洲,歐洲,非洲,印度等等那些地方,傳承,發展,更新,換代,都是炎黃子孫在努力,在保存,在流傳……而不是那些黑人,白人,洋鬼子們!只要是中國所獨有的學問,必然要用國字冠名,因為這就是華夏兒女的文化自信,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流傳至今,全世界都在一直觀望和學習!而假如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管是語言,文字,還是歷史,科技只學習國外的東西,那這個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幾代之內便會失去對本國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淪落為外國人,而這個國家在不久之後就人民被遺忘了!如果失去了對祖宗的崇拜和敬仰,那些人已經不算是炎黃子孫了,因為他們不配!中華文明傳承千年,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來繼承傳播的,而不是那些外國人。
國學是中國獨有的學問,外國沒有,而想學習只能來中國,而不是在非洲,歐洲或者美洲。豈止九大國粹,中國漢字,中國歷法、茶葉,絲綢,陶瓷、中國書法,儒家道家文化、忠孝文化、四大國粹為中醫、書畫、京劇、武術。中醫葯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四大國粹之一,在國際上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深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五十年來中醫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