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下國家手抄報內容
天下國家手抄報內容如下:
1、祖國更重於生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土地。——聶魯達
2、只有熱愛祖國,痛心祖國所受的嚴重苦難,憎恨敵人,這才給了我們參加斗爭和取得勝利的力量。——阿托爾斯泰
3、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徐特立
4、中國惟有國魂是最可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真有進步。——魯迅
5一個沒有祖國的人,像一個沒有家的孩子,永遠是孤獨的。——尤今
6、祖國,我永遠忠於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斗。——肖邦
㈡ 天下家國的論文
關於天下家國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是關於天下家國的論文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仰長天而蒼蒼,目靈地而幽幽,宇宙浩瀚茫茫然!
蓋聞盤古開天地,造萬物生靈,習性而生。人猿伊始,智弱力微,難宰萬物,著樹衣而獵,茹毛飲血,群以母系棲於穴。爾後有巢構木、燧人取火、後稷稼穡,故倉季造字會意象形,釋家意,乃為多人居於穴也。今意已演,內涵猶存;母系已邈,然血緣亦為家之紐帶焉。
古之母系,群居為家,聯之結盟,推賢為酋,呼之部落;酋部相殘,弱肉強食,大而一統,強酋威眾,獨行王者之道,是為國焉。諸國鼎立,為天下象也。
由是,家者,國之基也;家國,乃天下之魂也。
大學語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治國,國治而後天下平。妙哉,家國天下,超邁曠達,貴為先聖義高風雅之偉思焉。
斗轉星移,今國人立世,欲承華夏之文明,享盛世之太平,當樹家國天下之情懷,篤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實,則家興國強,民誠君聖焉!
竊以為,天下者,亦國亦普世。詩經有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昔之天下,帝施皇權,轄之疆域;然辛亥鼎革,新舊調和,中西互參,華夷間隔之天下,亦變為中外聯屬之天下。家國仍在,天下復歸。
辯而析之,古國文明已將家國同構與天下一體連綴,家亦國 ,國亦家。家國天下四字提攜,其乃文明構想,亦政治抱負矣;兼容微觀宏觀,並蓄人文自然;曲連勾通,高明而通俗,曠達然亦微焉,堪為華夏神州開疆拓宇、成家立國之宏偉實踐。今之細韻,徹古徹今,品位悠深,渾然勾連世界與小我,統貫身心與家國,其胸懷,其意境,其指向,正為家國天下莫屬。
嗚呼, 日升日恆,蒼穹之下,芸芸眾生,布衣多聚,王者幾何?。聖主賢明,民之幸焉;昏君當道,民之災焉。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眾居家宅當思邦危,勤王事當躬於行,食煙火應達致天下。高德義舉,善之善者也!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滾滾紅塵,心邪豈能修身,何以齊家?......君若漠然視之,則萬事皆空焉!
夫君子行,儉以養廉,靜以修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正心、修身、齊家......當崇關學天人合一之精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德正其心而坦,修身養性而良,銘訓齊家而興,集聚治國之基因,則政通人和天下平。
家國天下,時空四延,天生地養,具象有形。家承國體,國衛家安;有國無家尚可,有家無國則亡;家國相舉,天下平盛。泱泱中華,仁人志士,當思憂患,近則身家,遠則天下,立心建樹,高義而為,乘漢唐雄風,再立華夏不朽之偉業。
;㈢ 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的意思
這句話的原句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意思是:如果連一個家都管理不好,怎麼能治理天下呢?比喻做事需要從小事開始一點一滴地積累。這句話出自清朝劉蓉的《習慣說》,表達了類似意思的句子還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㈣ 「私人利益不敢為天下先,國家利益敢為天下先」的素材
文天祥放棄了忽必烈給的丞相職位(私人利益),選擇一死(國家利益)。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陳天華放棄日本留學(私人利益),選擇遙寄血書宣傳愛國(國家利益)。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佔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後,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准備回國參戰。
回到宿舍後,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 ,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別人把他救醒後,他堅持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讀到的人無不感動。華羅庚放棄做美國大學終身教授的機會(私人利益),選擇獻身祖國(國家利益)。
1946年,美國某大學以優厚的條件聘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終身教授 。但他回答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終於帶著妻兒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國後,他不僅刻苦致力於理論研究,而且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舉了三個素材,望採納!
㈤ 家國天下,家在國前嗎
是的,但要正確理解家國天下的關系及含義。
《禮記·大學》中,提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實際上把家國天下,家為什麼要放在國的前面講清楚了。就一個人來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延伸來說,就是一個人做到」先齊其家「,才能」治其國「。而對於一國來說,國是由億萬百姓一個個家構成的,著眼於讓每一個家庭都幸福,不但是國家的使命,也是國家存續興亡的一個重大影響因素。
㈥ 個人品格與家國天下相結合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宰相肚裡能撐船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唐代婁師德教育他弟弟為官待人要寬容。他弟弟說:「有人往我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把它擦去。」婁師德說:「這還不行。你把它擦去,還是違背發火人要侮辱你的意願。我看還不如讓唾沫自然幹掉為好。」
㈦ 何以平天下上一句是什麼
一屋不掃,何以平天下,即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原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出自《後漢書》。
魏晉時期名士陳蕃的父親的朋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屋子很亂,問他既然有客人來為什麼不打掃屋子待客。他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父親的朋友認為他志向遠大。
清代劉蓉讀書的時候,整天不休邊幅,房子也雜亂無章。他的父親問他為什麼不打掃房間,他用陳蕃的典故來回答父親。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所以就有了「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這句話。
原文: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文:陳蕃字仲舉,是汝南平輿人。他祖上是河東太守。陳蕃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一人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無章。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陳蕃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禍患這件大事為己任。為什麼要在意一間房子呢?」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見解,與眾不同。
㈧ 天下國家四個字怎麼理解50字
可以說天下國家也可以說天下家國,因為我們的家和我們的國是不能區分開的,而且我們的國家就是屬於我們的最大的一個家。
㈨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典故是怎樣的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典故的由來
1、陳蕃字仲舉,在他15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和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打掃下房間來迎接客人呢?」陳蕃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怎麼能在意一間房子呢?」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
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劉蓉(清),《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
3、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後漢書》作者范曄。
4、陳蕃欲「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錯誤的是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而成的。
㈩ 以小事成就大事的事例
1、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白話譯文:泰山之所以雄偉高大,氣勢磅礴,是因為他不拒絕每一粒土壤。海之所以波濤洶涌,無邊無際,奔騰不息,是因為他不拒絕每一條細小的河流。
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白話譯文: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
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戰國時期趙國·荀子《勸學篇》
白話譯文:沒有一步半步的累計,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的地方;不積累小河流,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海。
4、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戰國時期·韓非《韓非子·喻老》
白話譯文: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5、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清·劉蓉《習慣說》
白話譯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