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文佛經的雕版印刷有哪些特點
從印刷工序來說,印書院的木刻板多采秋後剛落葉的樺木劈成板材,經微火熏干,放在羊糞中漚一冬以過性,再經水煮、烘乾、刨平使之不易開裂,方可進行雕刻。刻版前,將紙張按木板大小裁齊,把所刻的藏文書寫在紙上,爾後反貼在木板上。為使字跡顯露,貼紙時,若用藏紙書寫的可用濕布浸濕;若用其他紙張,則需塗上油脂。雕刻的過程中,可隨刻版的進度,將其鑿刻的部位浸濕,不但能使字樣清晰,也可使所刻部位的板質松軟。不易損壞。刻版時均為橫書右行,成長方條狀,橫字數多,豎距較大,清朗舒目,便於讀誦。雕刻畢,將書版在酥油中浸泡一日後曬干,再使用一種叫「蘇巴」的草根煮水刷洗晾乾。這種書版的特點是,久藏不朽,常印不損,耀目光潔。印刷時,講究的經典用「毒徑草」的根皮製造的韌性極強的紙張,百蟲不侵,歷久不損。
就經書的量度規格來看,木雕印版的規格系均按佛教刻經的量度來確定,長印版每塊長度為110厘米,寬度為70多厘米,厚度約3厘米;短印版每塊長度為70多厘米,寬度為10多厘米,厚度約3厘米。尤其在雕刻卷首的佛尊與佛畫時,必須嚴格依照《造像量度經》、《佛說造像量度經》及《繪畫量度經》等造像繪畫經典中的規定程序和儀軌進行,這些為雕刻師們提供了佛像在創作時所必須的人體基本比例,也體現了藏傳佛教雕刻繪畫之造像
藝術
,要求雕刻、繪畫、造像師們必須依據經典中所說的准則與表現之程式、順序來完成繪畫、雕刻和進行造像,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僧侶的認可及信眾的贊同,這就是經典上所講述的「如法」而造。
❷ 藏族佛經大全
藏族佛經與漢文佛經一樣,都翻譯自古印度文(梵文)佛經。若說佛經大全,那就只能說《大藏經》了。
所謂《大藏經》,就是把所有的佛經、對佛經的解釋和說明,以及戒律等都按照一定的規則編輯起來,形成一個佛教的「網路全書」。即佛教經典的總集。
漢文大藏經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三個部分。自從宋代第一次出版漢文《大藏經》以來,到現在共出版過20部(一說21部)《大藏經》。內容大同小異,略有增減。
藏文也有《大藏經》,同樣是藏文所有佛教經典的總集,但除了經、律、論三個部分之外,還收錄有天文、歷算、醫葯、工藝、邏輯等多種學科的論著,它是藏傳佛教文化的一部大叢書,也對整個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廣泛的積極影響。它以系統的網路全書的形式,影響了藏民族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
藏文《大藏經》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分。《甘珠爾》即意佛說部,也稱「正藏」,即釋迦牟尼本人語錄的譯文;《丹珠爾》即意注釋部,也稱「副藏」,即佛教弟子及後世佛教學者們對釋迦牟尼的教義所作的論述及注釋。現已知有藏文《大藏經》11部。
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雕刻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經》為例,《甘珠爾》共收1055部;《丹珠爾》共收3522部,共計4577部。該經版是諸多經版中最豪華的一種,康熙皇帝親自題名為《如來大藏經》。
如果你需要查藏文佛經大全,就去找《甘珠爾》和《丹珠爾》吧。
❸ 藏傳佛教的經典是什麼
《丹珠爾》。藏傳佛教的文獻極為豐富。藏文《大藏經》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分,其中《甘珠爾》包括顯密經律,主要為佛教的原始經典,《丹珠爾》為論藏,系釋迦牟尼弟子對佛語的闡釋和論述的譯文集成。
大藏經《甘珠爾》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網路全書)。
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網路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經》中開示說:「語句多如恆河沙,但千言萬語終歸不二法。」 意思就是無論傳授多少法門,多少了義法和不了義法,從所敘內容而言只有一個含義,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除了本性別無佛,除了本性別無法,這就是不動搖的意思。
救度即是如果你學習它,了解它,就會幫你解決困惑、煩惱、自我和無明,因為它強調的是無我、無私的愛心,反對我執。「本性無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3)藏文經書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藏傳佛教的派別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於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於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
其派別差異是因不同師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據不同經典和對經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內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眾多派別。這是藏傳佛教的又一特點。
寧瑪派(rnying—ma—ba)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寧瑪」(rnying—ma)藏語意為「古」、「舊』,該派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譯傳的舊密咒為主,故稱為「舊」;其法統與吐蕃時期的佛教有直接傳承關系,歷史淵源早於後弘期出現的其他教派,故稱為「古」。
通稱「舊譯密咒派」。它是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並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內容,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藏匿的經典。由於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
❹ 半部藏經聞名的貴州丹霞山,那半部藏經藏的是什麼經書請高手指點!
當初是從河北某大寺院得來 但是開箱只有半部、
大藏經是匯集佛教一切經典成為一部全書的總稱。古時也叫作「一切經」,又略稱「藏經」。其內容主要是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又稱為「三藏經」,分別稱為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佛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藏」有容納收藏的意義。
佛教三藏的分類,起源很早。相傳佛滅不久,他的弟子們為了永久保存佛所說的教法,開始進行了遺教的結集,即通過會議的方式,把佛說的話加以統一固定下來。佛教的經藏是經過幾次結集(編纂)會議才形成的。
在佛教傳世二千五百年間,經典的流傳大體上經過了背誦、書寫、印刷三個時代。印度民族是慣於記憶的。他們最初結集三藏時,只是通過問答的形式,把佛所說的教法編成簡短的語句,以便佛弟子們能夠共同背誦而已。其後才有書寫流傳的作法。
我國現存漢譯大藏經,是自後漢(公元一世紀)以來,直接和間接從印度和西域各國輸入的寫在貝葉(貝多羅樹葉)上的各種佛經原典翻譯過來的。自漢至隋唐,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九世紀時)才有佛經的刻本。現存唐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的《金剛經》便是世界上一本最古的,並附有美麗版畫的印刷佛經。
由於佛經的翻譯越來越多,晉宋以後就產生了許多經錄,記載歷代佛經譯本的卷數、譯者、重譯和異譯等。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最為精詳。該書著錄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並用梁周嗣興撰的《千字文》編號,每字一函(又稱一帙),每函約收佛經十卷。《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歷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漢文大藏經的規模基本定型。
大藏經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佛教及有關文化的一部大叢書。在大藏經裡面,保存著現在印度久已失傳的許多佛教經典,也包括了中國學者對於佛教原理所作的創造性的闡釋。大藏經不僅是佛教徒研究佛學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學者研究古代東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資料。
此外,在西藏地區,自唐宋以來,由梵文和漢文譯成藏文的經典,也經過整理匯編成為西藏文大藏經。其中佛說的經律稱為「甘珠爾」;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稱為「丹珠爾」。自元以至近代分別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奈塘,甘肅的卓尼,四川的德格,北京,都有過多次刻本。西藏文大藏經的內容約十分之八是漢文藏經中所沒有的,特別是密教部分。清代還將西藏文佛典譯為蒙文、滿文,刻成蒙文大藏經和滿文大藏經。這種藏經流傳稀少,甚為名貴。
在雲南傣族地區流傳著的上座部佛教,其佛經是用巴利文寫的小乘三藏。一般還是用書寫的方式流傳,國內還沒有刻印過巴利文大藏經。
❺ 有誰可以提供一些藏文
1、可以下載一個藏文字型檔,安裝後,自己在WORD里輸入想要的文字
舉例:
http://www.homefont.cn/html/zhengbaoxiazai/20080718/15912.html
2、找一個專業的藏文翻譯公司,把你想要的文字含義翻譯成合適的藏文,並且給你提供你喜歡的字體
舉例:
http://www.tibett.cn/zwdz1.htm
3、找一些藏文經書的法本 取其中某些喜歡的文字
舉例:二十一度母禮贊文(這個我有藏文的法本 圖片的 你若需要我可以發郵件給你)
❻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古格金書
又稱金汁經卷,上面寫有藏文經書,是用黃金書寫的,寫在一種特製的黑藍色的藏紙上的,是公元十世紀初期西藏阿里古格王國時遺留下來的寶貴文物!
❼ 淘寶上為什麼沒有藏文經書字帖
這種藏文經書字帖,庄屬於比較稀少的存在!可以在搜索上進行搜索!應該可找到的!但定不好找就是了!!
❽ 本人擁有一本據說是1300年以前的藏文經書,羊皮紙,用銀粉書寫。不知道目前市值多少,請哪位大家估一下價
經專家鑒定為真品,必價值連城,如保存完好,文字清楚可見,價在人民幣百萬元之上。
❾ 《丹珠爾》和《甘珠爾》一共有哪些經書呢
藏文《大藏經》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大部分,其中《甘珠爾》包括顯密經律,主要為佛教的原始經典,《丹珠爾》為論藏,是釋迦牟尼弟子對佛語的闡釋和論述的譯文集成。
據統計,藏文大藏經(德格版)共收佛教經籍4569種。除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歷算、醫葯、工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