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自然的啟示讀後感
地球養育著無數的生命,但置身於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裡的人卻常常感覺不到包括自己在內的生命的存在,更感覺不到生命那朴實、平凡的形式下面蘊藏著的豐富的哲理。
本文選取樹這一「生命」(植物的),以樹傳播種子的方式為描寫對象,形象地闡發了那棵樹令人「敬畏」的執著、頑強的生命意識和生命力。
作者對樹的「敬畏」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先是發現「湖邊一棵樹正在飄散一些白色的纖維,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飄到草地上,有些飄入湖水裡」,但「當時沒有十分注意」;接著情況「簡直令人吃驚」:「那些樹仍舊渾然不覺地,在飄送那些小型的雲朵,倒好像是一座巨型的雲庫似的」,作者的態度也進而變得「詫異和震撼」了。
接下來的議論是闡發主旨的關鍵部分。作者油然而生「折服」和「敬畏」之情是因為種子以「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和「不分晝夜的飄灑之餘,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樹」的執著精神「強烈地碰撞」了作者的心。它拋灑出去的很多,能夠收回的卻是一點點,回報率幾乎等於零;它在嚴酷的生存環境面前顯得極其渺小和無力,然而它以自己獨特的無聲無息的執著同樣完成了生命的傳承,實現了種的延續。這真是「驚心動魄的壯舉」。
行文至此,「生命」二字已經從司空見慣的平凡中解析出來,有了飽滿、厚重的質感,人們除了敬畏、折服,還會引發豐富的聯想,在內心深處仔細品味這大千世界、這芸芸眾生。
一粒種子可以輕易地頂破人力無法打開的人的顱骨;
沙漠里的紅柳為了獲取水分,其根系十分發達,可以綿延幾公里長;
陡峭的懸崖石縫里的青松依然可以傲風霜、斗嚴寒,四季常青。
……
難道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在困境中取得突破,在絕境里獲得新生,在死滅後歸於永恆嗎?
生活是相對於生命而言的,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時光,熱愛生活。同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是熱烈豐盈的生命形式的終極狀態,如果你能夠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賦予的所有快樂,你會留意死亡的降臨嗎?
——這是本文所昭示的基本的意義層面。
我們可以把第一個層面作為「常規」的生命來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對待生命的態度:「度」和「消磨」「壞日子」;「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但作者接著議論道:生命本來是「優越無比」、「值得稱頌」、「富有樂趣」的,是我們自己把它改造成「一件苦事、一件賤物」的。可見,生命的可愛與否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正如塞內加所言:「糊塗的人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
第二個層面補充解釋了生命的「特殊」狀態:死亡。但作者有化死亡為生命的「秘訣」,即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因為「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還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最後,作者深有感觸地說他自信「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自己已經進入生命的暮年,但由於「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所以自己最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加「豐盈充實」!
本文是一段哲人語錄,樸素而又深刻;由於譯自近五百年前的法語,讀起來多少有點拗口。不過也許增加一點點閱讀的難度正可以幫助人們祛除浮躁、端正態度,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悟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