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龍泉寶劍真的可以削鐵如泥嗎
龍泉劍 浙江龍泉縣生產的龍泉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劍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鑄劍大師歐冶子。在龍泉市的南溪村,今天還有一座歐冶子將軍廟,供奉著這位鑄劍大師的塑像。傳說歐冶子是福建閩侯人,他鑄造刀劍的技藝,聞名遐邇。為了給勾踐鑄劍,他來到龍泉。在冷兵器時代,劍是戰場上決勝的利器之一,它的品質至關重要。古人用天上飛來的隕石來製作劍的刃部。因為隕石中所含的鐵質遠比青銅堅硬,但這種隕鐵非常稀少。歐冶子一直在尋找一種與隕鐵性能相同的替代材料鐵砂。就是在甌越之地的秦溪山,歐冶子發現了他苦苦找尋的鐵砂礦。之後,秦溪山就成了他的鑄劍基地。 龍泉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能伸能曲,可舞可刺,造型美觀。它可將六枚銅板,疊合一起,一劈為二而劍刃不卷。一種軟型劍,可捲曲束於腰間,一松仍挺直如故。現都用純鋼鍛制劍身,從原料到成品,須經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和磨等二十幾道主要工序。式樣有長鋒劍(單劍、雙劍),短劍、手杖劍等多種。劍身、劍殼的造型和紋飾,具有傳統特色,深受國內外好評。 [編輯本段]寶劍祖師-----歐冶子 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越絕書>>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龍泉縣志>>:『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治子於此鑄劍,其中一號龍淵。』龍泉原名龍淵,因劍而得名,唐時諱『淵』,改名龍泉。龍泉亦成為寶劍之代名,從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 歐冶子 歐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善鑄造兵器,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相傳歐冶子在鑄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鼓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廬,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這些寶劍是歐冶子得天上神靈相助,竭其才智才製作成功的,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寶劍。其中的純鈞劍,"觀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抓 ,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溏;觀其斷,崖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我們今天見到的越王劍,不正是如此嗎?而巨闕劍,能"穿銅釜,絕鐵糲 ,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巨闕劍利可刺銅鍋,一個個決口就像切米糕一樣。其兩把寶劍的威力,在後世的文獻記載中,亦多有描寫。如荀子:"湛,黑色也。湛廬,言如水而黑。"即湛廬劍是一把黑色的剛柔並寓的劍。又如漢《淮南子·修務訓》載:"夫純鈞,魚腸....... 加以砥礪,磨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屬犀甲。"純鈞和魚腸這兩把劍,在水上可以砍斷巨大的龍舟,在陸上可以刺穿堅固的犀甲,其不凡的威力可想而知。傳說中吳國公子光為得王位,派刺客專諸殺吳王僚,專諸一劍刺穿吳王僚的三層鎧甲,用的就是魚腸劍 註解:七星劍: 「七星劍」也作「七星龍淵」,為戰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干將聯手所鑄,相傳曾為伍子胥的隨身佩劍,唐初時,由於「龍淵」這個名字犯了唐高祖李淵的忌諱,所以改成了「龍泉」,有傳說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龍泉市的沈新培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傳統寶劍特色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咨嗟嘆奇絕。琉璃玉匣吐蓮光,錯鏤金環映日月。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龍泉寶劍的藝術特色。武則天看後大加稱贊,《寶劍篇》成了郭震的名作,流傳至今。 在很早以前,我國的金屬冶煉和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代出土文物資料也可以證明。1956 年,湖北省發掘楚墓時,曾發現歐冶子鑄造的兩把越王劍,雖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光彩奪目,鋒利無比,毫無銹蝕。 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 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志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鏟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 [編輯本段]龍泉出巨型寶劍 中新網龍泉(記者 童靜宜)隨著第三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的日益臨近,龍泉的寶劍鑄劍師們個個摩拳擦掌,拿出壓箱底的絕活,欲在節會當中的名劍展上一鳴驚人、獨占鰲頭!這不,一把劍長2008毫米,重50公斤的龍泉巨劍也橫空出世! 巨劍的主人——龍泉古藝鑄劍廠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湯汝平告訴記者,這把劍叫做「圓夢奧運之劍」,除了長度是2008毫米外,他還在劍身上刻上了100枚金牌和100枚銀牌的比賽項目標志及獲獎健兒姓名,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的喜悅之情。 「這寶劍太大不好鑄,光是劍刃下料就要70斤,而且打造的鐵爐也需特製」,據湯汝平介紹,在打造的時候,一般的劍2個人打就可以了,而這個劍坯要5個人打。需前面一個人、後面一個人守住,中間兩個人用鐵鏈挑起來,這樣就得有5個人打。 除了打劍難度大之外,整劍打磨、雕刻都比普通寶劍費力。湯汝平表示,從去年開始設計,今年5月開始打造,一直到8月底奧運會結束之後才打造成功。 據悉,這是目前龍泉最大的一把寶劍,在參加完第三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展覽後,將運到北京送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完)
Ⅱ 國寶「九龍寶劍」是誰鍛造的,於何年代
九龍寶劍,是乾隆皇帝陪葬寶劍。鍛造於清朝乾隆年間,鑄劍師不詳。
此劍共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
相傳九龍寶劍是結合了蒙古式的彎劍,其劍身略彎,劍柄很長,上面刻了9條龍。而這九條龍卻又是根據周易的九九歸一的寓意而雕刻的。周易中的九九歸一是輪回的意思。乾隆熟讀史書,知道天道是一個輪回,人如此,朝代政權也如此。寶劍鑄成之後寒氣滲人,似有人冤魂付於其上,寶劍周圍會產生霧氣,劍柄上的九龍在霧氣中躍然若騰。九龍劍本是一把陰劍,在陽世使用此劍為不祥。
這件國寶被軍閥孫殿英盜出東陵後,顛沛流離,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之謎。
Ⅲ 求三把劍插在地上的圖片、背景要雄壯點、最好沒有人的!素材啊!!!
給我你的郵箱
Ⅳ 龍泉寶劍劍身的紋路是怎麼雕刻出來的
劍身的紋路是兩種不同含碳量的鋼材折疊鍛打出來的自然紋路,不是什麼機器雕刻,也不是什麼金屬蝕刻液,說起來並沒有什麼神秘的,用不著費心思往那些地方想
Ⅳ 關於劍的cad素材
好素材網站歡迎您,裡面的ps素材、CDR素材、AI素材、高清圖片素材,PS教程完全下載,不要積分,不要注冊的,希望能幫到您
Ⅵ 棠溪寶劍,大家知道嗎
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棠溪寶劍的冶煉鑄劍絕技失傳。1986年,失傳千年的冶煉鑄劍絕技再現人間,棠溪寶劍也終於在1987年恢復了生產。西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的聖地,春秋歸楚,戰國屬韓。《戰國策》曰:「韓之劍戟,出於棠溪。」《史記》載:中國九大名劍皆出西平:「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由此可見,人們熟知的「龍泉寶劍」其實也出自西平,並排名第六。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然,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盡殺工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轉眼淪為廢墟。「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酒幡掩翠柳,鐵歌秦更天」的歷史風情畫卷,從此不再有。包括棠溪寶劍在內的中國冶煉鑄劍絕技,也從此失傳。20世紀40年代,畢業於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的高錫坤創辦了大陸鐵工廠,這不僅是西平縣的第一個鐵工廠,更是他開始尋夢與挖掘棠溪寶劍生產絕技的起點。其子高慶民,8歲就已經是父親煉劍的幫手了。數十年過去了,他們父子雖經風雨,但挖掘絕技一刻也不敢怠慢。1986年6月的一個夜晚,高慶民終於得到了削鐵不卷刃、彎曲90度而不折不變形的劍身!他飛快地跑到父親的病榻前,父子倆緊緊擁抱在一起,大哭了整整一夜。 從此,失傳千年的冶煉鑄劍絕技再現人間,棠溪寶劍也終於在1987年恢復了生產。 河南省西平縣棠溪寶劍廠是目前我國集歷史名劍棠溪寶劍的挖掘、研製、生產、開發的唯一專業廠家自唐代末期戰亂沉寂了1000多年的今天,河南西平棠溪寶劍廠廠長高慶民終將這一瑰寶重現天日,發揚光大。西平棠溪寶劍廠所鑄的棠溪寶劍削鐵如泥,完全具備了傳統棠溪寶劍強、硬、韌、彈四大特點。高慶民將中國文化藝術地融入了棠溪寶劍的鑄造中。如:「千年龍劍」體現了濃郁的中國龍文化;「中華第一劍」則是戰國時期古劍文化的再現,其劍身、劍鞘、護手等處雕刻圖案分別為夔龍和象徵威嚴、吉祥、祈福的神獸面、饕餮、鳳。棠溪寶劍先後榮獲40多項大獎、金獎。 1997年和1999年,棠溪寶劍廠分別鑄就大型回歸劍,送抵香港、澳門,受到兩地人民的歡迎。2001年,棠溪寶劍廠又向另一個高峰沖刺,鑄造「中華第一劍」,此劍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
Ⅶ 乾隆的陪葬品「九龍寶劍」有著怎樣來歷它有傳說中那麼厲害嗎
聽說這個九龍寶劍是乾隆做了一個夢,夢見有9條龍親自把這個寶劍送給了他,然後他醒來就讓工匠打造了這把寶劍,沒有傳說中那麼厲害,就非常的普通。
Ⅷ 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是如何鍛造出來的
中國傳統寶劍從材質上分,一般包括青銅劍和鐵劍兩種。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鐵劍的硬度逐漸提高而被稱作鋼劍。劍的硬度並非越硬越好,因為「過剛易折」,所以一把好劍最本質的要求是,即有很高的硬度,「削鐵如泥」,又有很高的韌性,不折不裂,即所謂「剛柔並濟」。但要達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中國傳統寶劍的製作工藝就顯得十分復雜而神秘。
劍身的製作
洗沙:傳統鐵劍的製作是從鐵沙開始的,洗沙即是獲取鐵沙的一種方法。
煉鐵:講鐵砂通過煉成鐵。
炒鋼:將生鐵砂炒煉成鋼,備用。
煉毛鐵:將生鐵回火練成毛鐵,並去除雜質。
精煉:進一步去除雜質,是毛鐵更純凈。
折疊鍛打:這一工序較為復雜,將兩者反復糅鍛,充分結合後,金屬表面會產生縱向水波紋狀暗紋。
成型(初):採取熱鍛和冷鍛的方法,根據規格和形狀的要求,漸成劍坯。
冷鍛:為雕刻紋飾作準備,將劍坯一面的下半截充分冷鍛,鍛出劍脊,並使劍從平整。
鏟挫:將領一面劍從鏟挫平整。
鑲嵌:在劍身上用鋼針鏤刻圖案、劍名、店號及定製者囑題之字,嵌上赤銅,經化工處理,使青光劍身上呈現金色,產生色彩對比,具有靈光寶氣感。鏤刻黃龍金鳳,栩栩如生,奔騰欲飛;七星如北斗行天,光耀奪目,極具藝術構思。
淬火:也叫淬水,將劍身加熱,急浸水腫,以此提高劍身的硬度。劍身加熱的火候、溫度決定劍的剛柔,因此,這一工序見真功夫。
磨光(研磨):將已銼之劍置於厝石上磨光。先用粗石(或粗砂紙)進行粗磨,然後用亮石進行細磨(或細砂紙),最後用養鋒石進行精磨(或砥石)。磨光之工倍於錘打與刨銼。
養光:用養光棒在劍身表面打磨,使劍更光亮,達到寒光逼人的效果。
經過以上工序劍身就完成了,還需要對劍鞘和劍柄進行裝飾,一把好劍就打造出來了。
→對刀劍感興趣的朋友可加龍泉師傅微信:
→微信公眾號:龍泉寶劍,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