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鍾鼓之樂」。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許多戰國樂器,其中最珍貴的是什麼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這套編鍾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編鍾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鍾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期編鍾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詩經·關睢》: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鍾鼓之樂」,我國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墨子.三辯》:「昔諸矦倦於聽治,息於鍾鼓之樂」可見它是諸矦、王以上享用的樂」 鍾鼓之樂為宮廷或廟堂的音樂或樂舞。
商代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尊事鬼神。商人以音樂與神鬼對話。樂舞成為人們進獻、事奉、娛樂神鬼,以使人神溝通的重要手段。甲骨文中記錄有一些祭祀樂舞,但過於簡略,很難詳考。商代的樂器,對後世影響又深遠的當數鍾和磬。用青銅鑄造的商鍾,石塊打製成的磬。商代的鼓,是以青銅鑄的仿木鼓(現存有兩件);其側面(木腔面)形狀與商代甲骨文之鼓字字形正相彷彿。
商代高度發展的音樂,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周族的文化不及商,其文化技術均取之於商。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據說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開始頒行的。禮樂完全是局限於社會上層的活動。某一等級的人,才能享用這一等級的禮樂。禮樂制度,正是對於這個嚴密的宗法等級網的強調和固定。在各等級貴族自己以及他們之間的活動中基本採用所規定的雅樂,也就是岐周音樂,無疑能在一定時期內起到加強宗族觀點,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春秋(公元前8世紀--前5世紀)時期,開始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春秋時期,宗法制度漸次瓦解,異姓不妨結盟,同姓反會相攻,宗族、血親觀念逐漸被地域性的封國觀念代替,各地區原來只能在社會下層流行的當地音樂隨之而取得了自己應有的地位。《詩經》中的《國風》是各諸侯國的本國歌詩,《國風》絕大部分是春秋時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時期各地音樂逐漸復興才出現的現象。到後來,地方音樂甚至可以取代雅樂,用於禮儀了。
戰國(公元前475年——221年)時期,各諸侯國紛爭數百年,周王室由衰微而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以編鍾和建鼓為主要樂器的樂隊,史稱"鍾鼓之樂"。還盛行笙、瑟等絲竹樂器組合在一起的樂器演奏形式。曾侯乙墓曾出土這兩類樂隊所用的各種樂器。這批樂器品種之多、製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其中很多樂器系首次發現,是研究戰國早期音樂發展的重要資料。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戰國初曾侯乙墓的編鍾、編磬及其它樂器,是迄今所見最龐大的鍾鼓之樂的樂隊配製。墓主是曾國的一位君主,名乙;侯是爵位。棺槨在東室,室內有殉葬的女性青少年八人。此室樂器有十弦琴、五弦琴、瑟、笙、小鼓等,可組成一個小型的絲竹樂隊。殉葬者可能是演奏這些樂器或表演歌舞的女樂。中室有墓主舉行盛大宴樂場面所用的樂隊,即"鍾鼓"樂隊的樂器。如編鍾、編磬、建鼓、排簫、笛、篪、笙、鼓、瑟等。西室又有殉葬的女性青少年十三人。所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無不製作精緻,性能良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有些甚至連今人都無法企及。
曾侯乙編鍾最為世人矚目。它由六十四件鍾組成,分三層懸掛在矩形鍾架上。上層鈕鍾三組,共十九件;中下層各有甬鍾三組,共四十五件。編鍾的音域跨越達五組,且其中間約三組十二音齊全。
(以上,作為資料,提供比較詳全。考試時,可根據答題要求,摘取其中必要內容。)
Ⅱ 真正的國風歌曲是什麼
“國風”二字,已經是中國風格的代名詞,這個代名詞下是對於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發揮中華優秀文化長處與特色的典型。與國風相關的,諸如國風電影、國風舞蹈、國風家居等等,還有國風音樂。
國風音樂即表現中國風格的音樂。何為中國風格的音樂?在題材、樂器、音律、歌詞、節奏等各方面都帶有中國特色。
國風歌曲的風格大多以輕柔舒緩與哀怨婉轉為主,激烈一些的多用於熱血歌曲題材,但是並不多,這與樂器有著很大的關聯。
Ⅲ 中國風的樂器都有什麼
(一)體鳴樂器
鑼、三角鐵、木魚、木琴、鈸、鐃、釵、碰鈴。
(二)膜鳴樂器
大鼓、排鼓、手鼓。
(三)氣鳴樂器
笛、蕭、塤、巴烏、葫蘆絲、笙、木葉、篳篥、嗩吶。
(四)弦鳴樂器
揚琴、古箏、柳琴、阮、古琴、伽倻琴、獨弦琴、琵琶、熱瓦普、冬不拉、三弦、箜篌、二胡、馬頭琴。
Ⅳ 詩經里都寫到了哪些樂器
打擊樂 1 .鼓 皮革制。 國風 周南 關雎
國風 邶風 擊鼓
國風 唐風 山有樞
國風 陳風 宛丘
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
小雅 鹿鳴之什 伐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
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華
大雅 文王之什 綿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
魯頌 有駜
商頌 那
2 .鼛 大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大雅 文王之什 綿 音高
3 .賁 大鼓。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4 .應 小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5 .田 大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6 .縣鼓 懸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7 .鞉 搖鼓。手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頌 那 音桃
8 .磬 石制。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頌 那
9 .鍾 金屬制。 國風 周南 關雎
國風 唐風 山有樞
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
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華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
10.鉦 古時號令士眾進退的一種樂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
11.鏞 大鍾。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12.庸 鏞。大鍾。 商頌 那
13.缶 陶制。 國風 陳風 宛丘 音否
14.柷 形如漆桶,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音祝
15.圉 狀如伏虎,敲擊以止樂。一作敔。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音語
彈撥樂 16.琴 五弦或七弦。 國風 周南 關雎
國風 鄘風 定之方中
國風 鄭風 女曰雞鳴
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 小雅 鹿鳴之什 棠棣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小雅 桑扈之什 車舝
17.瑟 二十五弦。 國風 周南 關雎
國風 鄘風 定之方中
國風 鄭風 女曰雞鳴
國風 唐風 山有樞
國風 秦風 車鄰 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
小雅 鹿鳴之什 棠棣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吹奏樂 18.笙 竹製。 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
19.簧 樂器中用以發聲的片狀振動體。 國風 王風 君子陽陽
國風 秦風 車鄰 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
小雅 小旻之什 巧言
20.龠 竹製,三孔笛。 國風 邶風 簡兮
音月
21.龠 竹製,三孔或六孔。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 音月
22.筦 管。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 音管
23.篪 竹製。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
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池
24.管 竹製,六孔。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頌 那
25.簫 排蕭。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26.塤 陶土製。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
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熏
其它 27.簴 掛鍾鼓的架子。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28.虡 植木以懸鍾磬,其橫者曰旬。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音巨
29.樅 業上懸鍾磬處以彩色為崇牙。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音匆
30.業 旬上大板。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31.崇牙 設在業上,形狀象牙齒。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音道
32.樹羽 在崇牙上設的五彩鳥羽。
http://hi..com/lionking97/blog/item/aaef9102303a000f4bfb51d1.html
Ⅳ 樂器琵琶照片怎麼拍
樂器琵琶的照片一般是豎直拍攝或者斜45°拍攝。
琵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它本身就是長結構的樂器,彈奏時也是抱在懷中,與彈奏者相輔相成,體現「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國風之美。所以給琵琶拍照時最好也選擇豎直拍或者傾斜一定角度來拍,如果彈奏者能搭配中國古風的漢服就更加完美了。
琵琶是彈撥樂器之王,它的技法是所有民族樂器中最為繁雜也是比較難的,它需要復雜的手指動作和左右手的配合,學琵琶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Ⅵ 為什麼古樂器「瑟」共有二十五根弦,卻又被稱為「五十弦」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里說得明白——瑟,不應該是五十條弦的嗎?
目前出土文物中的瑟,弦數最多的也就是二十五弦。《周禮·樂器圖》:「雅瑟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者曰錦瑟。」一般雅瑟二十三根弦,頌瑟為二十五根弦。
由此推斷,五十可能只是一種借喻,說明上古可能存在五十弦瑟,並非指瑟就是五十弦。
Ⅶ 箜篌是什麼樂器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又稱撥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
(7)國風樂器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豎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長形共鳴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
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歷史。豎起指頭來恐怕都多過那數:石哨、骨哨、骨笛、塤、陶笛。
至遲西元前1200年,豎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後兩千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大變化),後來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一帶流行。鳳凰的文化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從中國一直到歐洲的廣大區域,鳳凰、金翅鳥、不死鳥,都是她。
當前的轉調箜篌並非古董,其實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我國樂器改革家結合豎琴和古箏(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東西)並再創新的新生樂器。
其演奏技法以多種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並借鑒了豎琴的彈奏手法:採取坐姿,將共鳴箱置於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弦,由於左右同音雙排弦,等於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當方便;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和聲擁有豐富色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箜篌
Ⅷ 中國的傳統樂器你們最喜歡哪個
最近看了國風美少年。我最喜歡的一個選手就是芊蔚,為什麼呢?因為她是古琴的傳承人,我從小的時候聽姑姑彈奏過古琴,那個時候覺得世界上竟然有這么美妙的聲音和這么美妙的傳統樂器,我覺得古琴在於我們中國來說的話應該是一件非常棒的樂器,但是很少人去學他不僅是因為他特別的難,而且還是因為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和小孩都不知道有這個樂器。從那個時候起,就讓姑姑一直教我學古琴,到現在的話已經十年了,雖然說不是特別的厲害,但是對於這個樂器還有一點的研究,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就非常的喜歡芊蔚,我覺得他對於古琴的傳播來說真的是非常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