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唯美行書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醫生取下口罩圖片 2025-09-11 01:17:03
男人有夢想就有希望圖片 2025-09-11 01:16:27
一天賣多少錢的圖片 2025-09-11 01:10:35

唯美行書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31 02:30:30

Ⅰ 二王書法作品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王文學和王樹明先生被稱之為當代二王,可見他們的書法造詣確實是非常之高。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二王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二王書法作品欣賞

二王書法作品圖片4

當代二王書法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

以電視劇《李衛當官2》《楊翠喜案》《王安石變法》《大唐茶聖》《宋太祖開國》等享有盛名的知名作家、編劇、歷史學者 ——尚志發先生,曾為王文學先生書寫此入得蘭亭出得蘭亭一文,在人民網、新華網等均有登載。

松嫩兩江酹酒而歌,蒼穹下就是故鄉黑龍江肇源縣。故鄉曾是遼朝黃龍府之域,又是大金國“肇基王績”之地。千年古韻,蒼涼遼闊。近百年來,蒙漢雜居,文化雙流,草原與驛站共處,農耕與漁獵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興嘆。書家王文學老先生便崛起在這里。

文學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習褚遂良、孫過庭、歐陽詢諸人。八十餘年忘我臨池,晚年大倡晉唐書風,大袖煌煌,聲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漢隸、南北碑板、晉唐行草於一爐的《王文學書法作品集》赫然問世。其中所書《蘭亭序》可稱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無不震驚。自《蘭亭序》問世至今,1700餘年,臨《蘭亭序》者當在千百人。今日所見上品不過唐之虞、歐、馮、褚四位。宋元明清雖不乏大書家,卻無人能及唐四家。現代諸書家亦有臨跡,但其晉唐工夫與神韻則相去甚遠。可以說,自唐四家之後,臨《蘭亭序》者,1400年間,得神韻者唯文學先生!蘭亭神韻“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晉書·王羲之傳》)觀先生所書,用筆細膩洗練,結構智巧多變,精神自在,風神流美,天質自然。把先生所臨與唐四家同懸一室,亦難分伯仲。

當今書壇,審美多元。但是,無論如何,主流是傳統經典書法。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之精髓。代表著中國書法精神。自晉唐以來至今日,學《蘭亭序》者,聲息噪雜,其中“出蘭亭”說,頗能代表一些人之心聲。所謂“出蘭亭”,即主張“入得蘭亭,出得蘭亭”,“寫自己之蘭亭”雲雲,此說圓滑周到且豪情萬丈,卻經不起書法史的考問:“到底有誰入得蘭亭了?”入者鮮見而自詡“出蘭亭”者甚眾。所謂“出蘭亭”者,不過成了一些人知難而退的托詞。文學先生所書《蘭亭序》及《十七帖》與文書雙絕的孫過庭《書譜》都可謂大得晉唐之風的神妙之品。文學先生確是可稱“入得蘭亭出得蘭亭的”。文學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質,飄逸中透著風骨,便是對晉唐書風的升華。這種升華反映在他的創作作品中,如此選入作品集的諸篇行書:李白《塞下曲》、張九嶺《感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陸游《冬夜讀書》。榜文“仁者得其壽”、“學海無涯”、“玉振金聲”、“閑雲野鶴”,及大字“龍”、“虎”、“福”、“壽”,都是書中佳品。

“書為心畫”書法是心神之作。歷代書家無論功業大小,其書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會列印出人生與社會的背景。文學先生為人真誠、謙和,文雅溫善。於新中國崛起之初,肇源百廢待興之時,為城中僅有幾位文化人之翹楚。懂教育,通文學,喜書法,勤筆耕。苦寒絕域下,在國家與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際,先賢挺身於前沿,為時代弄潮頭。文學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創肇源文化事業於艱難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級中學,第一次有了電影院,有了書店、圖書館、文化館、美術社、文工團、評劇院、廣播站、放映隊等等。越來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這些,才使得若干年後,肇源出了大學生、教授、作家、詩人、曲藝家、書法家、畫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國,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這么說,前輩王文學老人是肇源現代文化教育事業當之無愧的奠基者。幾十年繁雜細碎的公僕生涯,“苦寒絕域”的邊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氣息貫通,激盪飛揚,點線之間便是無我境界。

文學先生之書法自新世紀以來,備受書家關注,已經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僅國內收藏,日本、德國等藏界也有搜羅。(尚志發)

王樹民,號·之一堂。一手能寫十幾種書體,其多幅作品被多國國家領導人、各界友人及藏家收藏,頭頂文化藝術領域多個“家”和“大師”的桂冠。但誠實的黑龍江肇源人證明其降生時並未見閃電、彩虹和祥雲。

王樹民長得很“正統”,架秀琅眼鏡,不苟言笑,肢體淺淺浮現謙恭含蓄的學者氣質。其父王文學老先生的書法造詣可與虞、歐、馮 褚等唐四家的墨跡媲美,但卻兩袖清風,一生清貧。豐厚遺產當數卓越家族的DNA。

王樹民是老三屆,出校後即當知青,早年本該擎起祖傳毛筆的手,卻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舉起了鋤頭,接受了勞動人民的再教育,後在工廠當過學徒,其後又供職於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09年前的兩年內他相繼痛失雙親,大孝之人感懷父德光輝普照、感恩母愛神聖無邊,感傷書法界魚蟲混雜、追名逐利眾生浮躁。於是,發誓傳承世代家族書法藝術,弘揚我中華傳統藝術之瑰寶。遂修行體悟,靜心凝神,專注於書法藝術。經勤學苦練後一手能寫甲骨文、石鼓文、篆書、漢簡、隸、楷、行、草等十多種字體,可謂變化自如、妙筆生花,其作品堪稱一部書法藝術發展史。世人驚為奇才!

王樹民現身兼數職:北京黑龍江商會副秘書長,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拍賣網特聘專家,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名家聯合會榮譽副會長,中華民族聯合會書畫藝術院副院長,青島黃海學院特聘教授。

為何謂為奇才?於是深究。

其一奇,行為奇!不走尋常路:一般書法練習者都是從楷書入手,普遍只練一兩種字體,王樹民練字卻是從文字演變初始的甲骨文開始,而且各種書體都寫。他認為楷書只是工具字而已,但甲骨文、金文、篆書較難書寫,必須很好的掌握中鋒用筆,寫得好與否的關鍵是控筆力度,只要善於控筆,書寫其他書體就容易多了。他臨帖的方式也極其獨特,不描紅、不雙鉤、不一筆一劃臨摹。他的獨特方式為意臨、意寫,只要他用心觀摩過的名碑名帖,憑借“法力”便能很深的領悟個中真諦,下筆時給力就已成竹在胸。初學時揮灑之墨跡高懸於四壁,謂之練習亦作品,作品亦練習。

其二奇,思想奇!不想尋常事:練書法和行事一樣,眾人最忌“眼高手低”,而他最講求的就是“眼高手低”。高為標准高,不入法眼的一掠而過,目標所及都是晉唐前的名碑名帖。不能不折服初學時他選練的字竟然與高等教育書法教材的選擇驚人的雷同。低為姿態低,低頭苦練、低調做人。他的成功口訣是:先天才氣+內在修為+後天歷練。在王樹民的心中,成敗在於一個“法”字,他認為好的碑帖就是法,法是去蕪存精、自然堆砌、水到渠成,法是起也是始。法到好時就是和古人氣息貫通,交疊融合,你中有我。 他坦言搞藝術的人大都追求個性,而他追求的卻是同、是共性,同即是去俗,去俗即是拋棄其個性,忘掉自我。個性與生俱來,人皆有之,而傳統藝術最需要的就是維護,學習傳統藝術的秘訣在於求同而不再於存異,超越和創新在沒達到某種高度時簡直就是扯淡之說。君不見晉唐書法的豐碑高高屹立,現代書法家只可仰視而不可褻玩焉!只有先忘了我最後才會有真我,當然,也不是所有書法追求者忘了我就會有真我。王樹民最熱望的就是能及早達其父王文學之項背——入得蘭亭,出得蘭亭。

其三奇,出身奇!不是尋常人!不做尋常夢! 王樹民不是尋常人,他出生在世代書香世家,祖祖輩輩都是文化人,爺爺乃松花江東名士,為私塾先生,父親是跨世紀書法大家,真跡收藏於《王文學書法作品集》,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凡有幸一睹《蘭亭序》之臨跡者,無不驚嘆其風骨之非凡,神韻之唯美!據說王老故去後王樹民破碎了眾多巨賈豪商想高價收藏的美夢。其母一生執教40餘載,桃李天下,賢德雙修,陪伴其父臨摹大家真跡,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亦是幾近痴迷,所書之字功底扎實,神韻兼具。王樹民固執的完整保存著父母的書法真跡,他捍衛的應該不只是藝術尊嚴、家族榮譽,更是一份厚地擎天的父子母子情意。

憑心而論,相對其父母和某些書法家,王樹民本人全心提筆練字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自幼隨父母識文習字,目睹其父母寫字近60載,賞閱歷代名碑名帖幾十年,看的時間可謂長達生命的三分之二!其父母之真傳和其他大家之心得早已入骨至髓!成為奇才絕非偶然。

王樹民也不做尋常夢:雖然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使他得天獨厚,但他從不驕矜虛妄,從他食指和中指上厚約0.3公分的老繭可觀其用功程度。他曾為其作品不能與其父作品一同登堂入室而深深羞愧,他曾為被商業文明侵蝕的神聖書法藝術悲哀和焦慮,而且悲哀和焦慮還在延續……。所以“每天進步一小步”是他的座右銘,他以頑強的意志學步、同步、超步,他矢志不移的要把偏執狂才能大成的藝術精神進行到底。

若要問王樹民的字究竟書寫得如何,曾有專家學者驚嘆為: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因本人水平實在有限,不敢妄加評價,還是請你自個去欣賞吧。相信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眼光是趨同的,即便是不懂書法之人看到王樹民的字都會和我一樣,為之眼前一亮,為之精神大振!

奇才書法藝術家王樹民已經成功了,但是他懷揣著不尋常的夢,他認為傳統書法藝術的頂峰無極限,所以他依然在書法藝術的漫漫長路上努力追索,繼續登頂。 讓我們向奇才書法藝術家,向有所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書法藝術家致敬!

Ⅱ 行書 北字的寫法

古今書法大家寫過很多種行書的北字,下圖是我在書法大字典中找出的我認為最漂亮的三個行書的北字。蘇軾寫的北字一高一低的兩橫,稍微傾斜的兩豎,第三筆的上挑和最後一筆的回鋒形成左右呼應整體非常飄逸有跳動感。趙孟頫寫的北字三個橫點各不同,兩筆豎非常厚重兩筆牽絲連帶給字體增加了唯美,整體在厚重中又不失勁秀。啟功寫的北字筆畫有粗有細,有輕有重,第三筆的飛白增加了一些韻味,整體看更有現代感。

Ⅲ 下面的圖片感覺太空了,能幫我想點唯美一點的字嗎比如什麼詩詞歌賦,名言絕句之類的。

比較長一點的可以左右分開加,或者是拆開。


唯美的:

  1. 奈何繁華如雲煙,飛鳥獨飛曾孤單。

    欲把柔情許蒼天,彼岸孤寂夜獨眠。

    遙望蒼穹獨飄零,奈何浮萍終未停。

    怎堪腳下路難平,莫問紅塵幾多情。

  2. 紅塵過客,幾度相思,一曲閑愁。我為誰思?

    蒼茫塵世,幾許傷悲,幾多憂愁。我為誰累。

  3. 逝水流年,笑過;滄海桑田,經歷過;

    人情冷暖,承受過;緣深緣淺,痛過。

  4. 時間的沙漏溫沉澱著無法逃離的過往,

    記憶的雙手總是拾取那明媚的憂傷。

  5. 時間是一列永不停歇的火車,

    承載著我們賞閱走過的每一個風景。

  6. 在時光流走的隙縫里,我一直在回憶,

    回憶著那些流年裡傲然盛開的美麗。

  7. 阡陌紅塵,終究一場繁花落寞,

    回憶在歲月中飄落了誰的眼淚,往事在時間中飄落誰的憂傷。

  8. 如煙往事,不知誰飄落了誰的相思,

    如夢的回憶,不知誰飄落了誰的等待。

Ⅳ 橫式書法作品欣賞

橫式書法作品非常的適宜觀賞,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書法藝術作品。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橫式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橫式書法作品欣賞

橫式書法作品圖片4

書法那些事:書法藝術的丑

《蘭亭序》 書寫:王羲之 內容思想: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表達珍惜短暫的生命,熱愛美好的生活的思想。行筆基調:輕快、細膩、華美。行筆基調:輕快、細膩、華美。“形、義、情”特色:其書法“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書寫者王羲之以輕快、華美的筆法(筆畫)表達快樂的文字內容,以細膩、華美的筆法(筆畫)表達珍惜短暫的生命,熱愛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文字筆畫所賦予的情感與文字內容所蘊含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得到後人審美情感共鳴,被譽為天下第一大行書。

書法藝術的丑, 在書法藝術中,如何區分書法藝術的美與丑。這得從美學理論中去尋找什麼是美,什麼是丑。美是一個復雜的學問,從美學誕生以來對美是什麼,什麼是美?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人人都可接受的定義。

每個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人的原始本能,美在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中,美和我們天天相伴,美無處不在,並影響我們的一生。

《祭侄稿》 書寫:顏真卿 內容思想: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表達悲憤慷慨的心情。 行筆基調:渾厚、凝重。“形、義、情”特色:書寫者顏真卿以自成的書體、厚重的筆畫隨情揮灑,任筆塗抹,形成了悲憤慷慨、凝重悲壯的意境。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其文字筆畫和內容思想雙重情感充分地融合統一,渲染了氣氛,增加了藝術感染力,成為行書典範,屈居天下第二大行書。

書法藝術的美在形式上是和諧、勻稱、有比例、有秩序,令人產生愉悅、振奮、幸福的事物;書法藝術的丑則是形式上的不和諧、失比例、不勻稱、無秩序,令人產生厭惡、雜亂、痛苦的事物。丑與美是相比較、相伴而生、相依而存在的對立事物。

漢字書法是唯美的的事物,它追求文字書寫的優美,即:講究和諧、比例、結構、端正、統一,反之,則為丑。那麼丑書法能成為藝術嗎,從丑書法藝術中能夠悟出美嗎?這是值得書法人去探索、研究的一個問題。

《丑的美學》(1853年羅森克蘭茲)理論產生是有社會背景的,當時,人們厭惡社會的貪婪、兇殘、丑惡現象,丑的東西麻木了人們的審美觀,就把美看成虛偽、做作、假善。人們以扭曲、逆反、肢解的方式來發泄並表現內心世界的情感,通過藝術地製造丑,透過丑看到了丑背後的美。那時的西方世界出現了抑美揚丑的藝術風潮。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出現了很相似的歷史,清朝的科舉制以書取人,因為文字書寫的丑,把很多有德才的志士擋在了仕途之外。於是有的人,在沒有能力達到書寫董其昌書法水平的情況下,就以叛逆、扭曲、肢解的書法形式來表達對科舉制的不滿。有的甚至讓自己的小孩、婦人學習董字,以表示那是小孩、婦女都能做到的,卻難倒了堂堂大丈夫的一種對科舉制的抗議。丑書法開始萌芽了,碑體興起、書道自然、反書奴倡個性、以倚斜扭曲取代端正等等書法現象充斥了清朝至今日,餘毒日盛。堂堂的大丈夫玩不出那雕蟲小技的能事,卻不如那些婦女、小孩做的事,可謂浮懆,眼高手低。書法雖小技之道,卻蘊含著一個人意志品質,沒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精神和頭懸梁錐刺股的實干行動,就只能胡塗亂抹了。

《寒食帖》 書寫:蘇軾 內容思想:抒寫寒食節人生之嘆,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行筆基調:典雅、清逸、簡潔。“形、義、情”特色:作者在蒼涼惆悵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一開始心緩筆緩,隨後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全篇筆隨心境而變化,一氣呵成。作者將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文字筆畫和文字內容情感充分融合,達到極致,堪稱“天下第三行書”。

西方是沒有書法藝術的,丑的藝術形式往往表現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的藝術形式上,不是所有美的事物都能通過丑的東西看到美。書法藝術的丑是看不到美的事物的,扭曲、雜亂、肢解的文字讓人讀起來無所事從。特別是那些不能識讀的書寫,就更顯得沒有文化了。人人都認識這個字、都那麼書寫,你偏要搞點花樣,把它變成了別人不能識讀的文字,這是一種沒文字文化素養的表現。常常令人產生厭惡、不能識讀、無病呻吟的文字書法,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美,同樣表現不出書者的哭笑、喜怒、哀樂、善惡的情感來,人們只能從文字表達的內容來解讀你的情感,塗鴉只能是丑怪。美學理論認為:中國傳統美學獨特的審美形態是“中和”。“中和”是居中不偏,兼容兩端,中庸平正,、不偏不倚、不過不及,平衡協調,辯證統一,不走極端。丑書法不是逆反,就是走極端,無美可言。

《淡墨秋山詩帖》(米芾) 書寫:米芾 內容思想:表達詩人對於友人的深情和厚愛。行筆基調:綺麗、清雅。“形、義、情”特色:此帖運筆如刷,筆力雄健,結態造勢寬展肥美,當為米芾中年書法之精品。此帖瀟灑俊秀,倜儻風流。全文綺麗如秋雲織錦,爛漫若春花爭榮,精巧、秀麗、清雅。這與詩中詩人與友人“重攜手”的情感相融合,文字筆畫所賦予的情感與詩的意境、情感完美統一。

附釋文:淡墨秋山盡遠天,暮霞還照紫添煙。故人好在重攜手,不到平山謾五年。

《雁塔聖教序》 書寫:褚遂良 內容思想:宣揚和闡述了佛教的哲理,高度評價和贊揚了玄奘法師不避艱險,長途跋涉到天竺(印度)取經,及全力從事佛經翻譯工作的精神,還頌揚了唐太宗提倡佛教的政策。 行筆基調:雍容、婉暢。“形、義、情”特色:褚遂良把晉人的韻趣和蘭亭的筆法融入端正嚴格的楷體,在朴茂中加入華麗,在剛勁中滲入遒媚,勁秀飽滿,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與《雁塔聖教序》求法精神相吻合,與聖教所宣揚的修心養性,圓滿人格相一致。文字筆畫所賦予的情感與文字內容所蘊含的思想完美統一。

《砥柱銘》 書寫:黃庭堅 內容思想:奉執節勵行,遠邪佞而近忠義之精神,行清潔而有砥柱之氣節。 行筆基調:典雅、清逸、簡潔。 “形、義、情”特色:《砥柱銘》為黃庭堅晚年書風成熟時期重要的大字行楷書代表作。筆畫鋒利、爽勁而又頗具動感與氣勢,有暴風驟雨、詭異莫測之勢。字體舒展而縱橫、雄逸而豪邁,奇宕而飄逸,沉著而痛快,給人一種博大磅礴之勢。這與《砥柱銘》全文內容奉執節勵行,遠邪佞而近忠義之精神,行清潔而有砥柱之氣節一脈相承,真正做到了形式(書體筆畫)、內容思想(意境)、情感審美的完美統一,不愧是道義精神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

《長征》 書寫:沙孟海 內容思想:表現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行筆基調:渾厚、峻險。“形、義、情”特色:此帖運筆如刷,筆力雄健,結態造勢寬展肥美,當為米芾中年書法之精品。此帖瀟灑俊秀,倜儻風流。全文綺麗如秋雲織錦,爛漫若春花爭榮,精巧、秀麗、清雅。這與詩中詩人與友人“重攜手”的情感相融合,文字筆畫所賦予的情感與詩的意境、情感完美統一。

《新月》 書寫:啟功 內容思想:描繪了五彩繽紛月下海灘,表達了遊人快樂的心情。行筆基調:清新、雋永“形、義、情”特色:我們再來看看當代大家啟功的書法:一鉤新月印灘塗,水碧山青世所無,仙景不須求外物,行人步步踏明珠。這是一幅美麗新月下行人遊玩海灘的歡樂圖。啟老採用了清新、雋永的筆畫書寫,使書寫的筆畫很好地烘託了詩作的內容思想(意境),完全做到了形式(書體筆畫)、內容思想(意境)、情感審美的完美統一,名副其實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精品。

Ⅳ 誰幫我書寫(王帝)兩個字,最好書法,背景唯美就好


你看這個行書字體滿意嗎?

Ⅵ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

啟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國學大師,書畫鑒定家,他精於古文,善作詩詞,著述豐富,尤其在書法方面有重大的貢獻。啟功行書書法你見過嗎?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啟功行書書法欣賞,希望你們喜歡。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圖片5

如何辨別啟功書法的真假

當代名氣最大,贗品最多的書法家,非啟功先生莫屬了。啟功先生不但取得了卓著的國學和書畫藝術成就,而且樹立了文化學人的道德典範。他典雅俊秀的書法,雅俗共賞,譽滿海內外,深得大家喜愛。喜愛歸喜愛,可真正敢下手購買啟功先生書法作品的膽子卻越來越小了,全是層出不窮的贗品使得大家有些葉公好龍了。

啟功書法——端莊精緻的皇家樓閣

啟功先生的書法,總體風格上是屬於崇尚唯美主義的“理性派”書風,著眼於書法的造型與結構,偏重於靜態的建築性的美。這也就是講,他的書法是屬於寫得好看與漂亮一類的,這一點我相信是絕大數人看到他的書法後的最直觀感受。

那麼古代的書法家怎麼總結這種書風的規律呢?虞世南說:“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講的就是啟功先生這種唯美的書法在進行創作時,心是非常清靜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表情是非常認真的,絕不像我們今天的有些所謂的書法家那樣張牙舞爪,故弄玄虛地醞釀感情。歐陽詢講:“點畫調勻,上下均平”。是指一幅書法作品完成後,我們看上去造型與結構是非常勻稱的,各個筆畫之間的搭配與組合是非常美觀的。

我國古代宮殿建築,其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結構精嚴,布局嚴整。我們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有靜態的建築性的美,怎麼講?說是像故宮,不知道對不對,但起碼像端莊精緻的皇家樓閣吧。

與理性派書風相對應的是明代書法家王鐸那種感性派“抒情書風”,跌宕起伏,搖曳動盪。我們講王鐸書法的韻律感極強,也就是說王鐸的書法講究氣勢,有著動態的音樂性的美,有著高低起伏的變化。這跟當今有些人狂野的鬼畫符型的書法在本質上也是不同的。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啟功先生的這首詩道出了他早年學習書法的方向和取法的途徑。他學習的歐陽詢、趙孟頫、董其昌、柳公權等人的書法也是基本屬於唯美派,只不過董其昌的書法又多了道家放逸的一面,這也是他比趙孟頫高明的一點。

非常理性的人在寫書法時,是用法度,是用他的書法造型規律來控制線條運行的。心境喜怒哀樂的不同與變化只會影響書法作品質量的高低,而不會通過線條表達出來。也就是只求點畫的優美,不求情緒上的起伏變化。啟功先生分別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寫的三件書法,我們從中是無法看出他這一天心情好壞變化的。

這種唯美的理性的書風,難免會排除藝術作品中的跌宕變化。正如董其昌批評趙孟頫“太熟”,因為太熟,只剩下手腕的靈敏,而缺乏心靈的參與了。所以我們會發現,啟功先生同時期書寫內容相同的書法作品,其間的變化是非常小的。如圖(1)中國嘉德2009年春季第1006號拍品,圖(2)《啟功先生贈友人書畫集》第37號作品,書寫時間同為1980年1月,兩件作品字的結體,整體的章法幾乎同出一轍。但二者都是真跡,不存在蛋與雞的關系。

啟功先生在同一天中寫的同樣尺寸、同樣內容的書法作品,很多件放在一起,應該像拷貝出來幾乎一摸一樣的。但這可跟當前有些書畫家把一張畫,一幅字練熟了,然後作為稿子再復制上幾十張上百張(每張都有90%以上的雷同)拿去賣錢是兩碼事。他們是在用印鈔票的速度去賺錢,啟功先生則是為了省下更多時間去做學問。

但這種作品中的過度雷同也為作偽者大行其道地進行臨摹仿作提供了方便,提供了賣出贗品的合理理由。你有一張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我也有一張跟你一樣的,這很正常,難道不可以嗎?誰能說跟你那張相同的就是假的?

啟功的筆法——翩翩太極

筆法,簡單地講就是用筆的方法。用專業點的語言講,筆法是筆鋒的運動形式,也是指筆毫錐體在書寫時所進行的各種運動。

啟功先生在《書法概論》中談到用筆時曾說“用筆無疑是指每個筆劃的寫法,即毛筆在紙上活動所表現出的效果。當然筆毛不聚攏,或行筆時毛筆不順,寫出的效果當然不會好。或寫出的筆劃,一邊光滑,一邊破爛,這筆是把筆頭卧在紙上橫擦而出的。筆劃兩面光滑,是寫字最起碼的條件。要使筆劃兩面光滑,就必須筆頭正,筆毛順。從前人說的‘中鋒’,並不神秘,只是筆頭正,筆毛順而已。”

啟功先生書法的這種中鋒運筆,每個點畫在行進推移的過程中,是順著筆頭平行運行的,運行時的痕跡,也就是線條的特徵是什麼呢?假設這個筆的筆毫只有三根,這三根筆毫運行的中間過程在紙上留下的痕跡,就是平行的三條線,沒有任何的交叉,只是在結尾的時候,隨著收筆動作取向的不同交叉粘連在一起。這種運行的軌跡在枯筆或飛白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清晰。

啟功先生這里談到的“ 筆頭正,筆毛順“的”中鋒”,也正是他本人一直沿用的中鋒用筆又有哪些他自己的習慣與特點呢?

Ⅶ 有幾大書法體分別有什麼特點

書法,又稱「中國書法」,另分為「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

書法分真、 草、 隸 、篆四種格式,"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書法書體:楷、行、隸、草、篆五大書體。另:魏碑、章草等。
【書體的演變】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幾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1、古文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2、篆書: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小篆的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

3、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磔:用筆向右下斜 )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4、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

5、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草書最能體現書法藝術的線條美,字形相連、筆劃飛舞、生動簡約,最能充分抒發藝術家的豪邁情緒,體現創作者的個性風格。
隸書是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磔:用筆向右下斜 )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小篆的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