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古時農村老兩口種地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參寶片女人吃後的圖片 2025-08-25 04:00:04
你見過哪些美味圖片 2025-08-25 03:59:53

古時農村老兩口種地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8-10 19:24:39

①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的習俗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舉例介紹如下:

1、立春

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立春古稱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古時候立春要貼「宜春」春貼,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歲。

2、芒種

進入典型的夏季, 天氣相當炎熱,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種、 夏管統稱「三夏」。 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閑,有「送花神」的習俗。

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感,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

3、驚蟄

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氣候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

4、春分

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立夏

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6、小滿

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另有解釋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② 古代老百姓怎麼生活的

古代人們的分工是男耕女織,男子負責耕地,勞作等一些重體力勞動,婦女一般在家織布,漢代諺語有雲「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意思就是一個男子不耕種家裡就可能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家裡就可能受寒。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當時小農經濟的主要經營方式。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中這樣記載」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首詩的意思是: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來搓麻繩,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兒童不明白怎麼耕耘,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這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方式延續了幾千年,只到近代才逐漸消失。

毫無疑問,古時的農民生活是極為疾苦的,首先是生產力的低下,沒有先進的生產工具,種地全憑人力畜力,需要靠犁,耬等工具來耕作,當時已經有鋤頭了,陶淵明曾寫道「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個壯年人每天也就能耕幾畝地,但是草是長得很快的,所以也就是自給自足的水平,這還是在豐年,如果在荒年,天大旱或者大澇,就得餓死不少人,還有蝗災等災害。

而除此之外,還得交納賦稅,服兵役,歷朝歷代都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控制農民,強迫他們服役。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曾說過這種情況,孔子也曾感嘆「苛政猛於虎「

(2)古時農村老兩口種地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古代盛世百姓的吃:

一:兩漢時代

漢朝盛世年間,普通自耕農家常吃麥子做的干餅「糗」,另外還有「湯餅」麵食。因為當時沒有發酵技術,所以這類主食都是口感堅硬。還有大米或小米做的干飯。稍有點錢的人家,能吃上加甜棗的米飯。

日常蔬菜主要是冬葵和蔓菁,大豆從西域傳入後,也是火熱受歡迎。大豆的鮮葉干枝,當時全是西漢農民的菜。而《鹽鐵論》以及各類西漢壁畫證明,雞肉以及豬肝等畜類下水,西漢平民逢年過節時,也能吃得上。

二:盛唐時代

盛唐的農業生產,發達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天寶年間唐朝官倉儲糧高達九千六百萬石。唐朝百姓的食品種類,自然也更豐富:主食有「煎餅」「胡餅」「蒸餅」「稻米飯」各類,「蒸餅」更是唐朝各階層大愛。

漢朝時還非常珍貴的芹菜韭菜,唐代時已經遍及大江南北。瓜果的種類也更多,櫻桃梨杏都能吃到。比起漢朝百姓年節常吃雞肉來,唐朝百姓過節卻能吃上豬肉,《北戶錄》等史料里唐朝百姓過節吃豬肉的橋段,寫得十分熱鬧。

三:兩宋年間

現代人熟悉的煎炒烹炸手藝,宋代時也終於成型,老百姓的家常菜餚,種類也是更多。一線城市的肉類消費也激增。《東京夢華錄》統計,每天深夜在汴京南熏門接受檢驗的豬肉販子,人數就多達上萬。

汴京城裡面向普通市民的小吃店林立,包子肉餅鵝鴨乳酪全都有,總數多達上萬家。不少小吃店都成了百年字型大小。「舌尖上的大宋」,味道就是這么豐富。

③ 我想知道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謝啦

【簡介】
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農歷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傳至今的一個「節令」。不但京城這樣,全中國和全世界的華人也仍保留著這個「講兒」。
民間傳說著二月初一龍睜眼,二月初二龍抬頭,二月初三龍出汗。自打年下前後,「春打六九頭」的那會兒,老街舊坊碰面就一準念叨著「二月二」這個日子,念叨著「二月二」這個日子口的講兒、禮兒和令兒。冬仨月的「委冬兒」,著實的讓憋屈在小屋裡的老老少少心裡慌慌、癢癢。
說了,沉睡在泥土裡的龍都閑不住、睡不著了,那這人還等什麼?那就別悶兒在屋裡聊閑篇,到屋外透透氣吧!論講兒、論禮兒、論說道的老人們聽著「驚蟄」的雷聲震動著大八櫈小八櫈的窗戶紙沙沙地響動,開始編排著、告訴著還是「孩子芽兒」的晚生後輩龍是啥模樣,龍是咋樣睜開雙眼,龍是咋樣抬頭威風,龍是咋樣出汗翻身!
在這個當口,家裡主事的女人們,搶在二月初一的頭里兒,為家裡老老少少脫掉了一頭的冬裝忙碌。按照老禮兒,初一到初三不能做活兒,不能動用剪刀和針頭線腦兒。善良的女人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頭幾天兒就喊著唬著,全家上上下下的人千萬別動刀剪之物,甚至背著家裡的老小,把忌諱的東西一堆兒的收了起來。甭管您有多急有多惱、有多要緊,從那老太太嘴裡鐵定是套不出來東西擱哪兒,逼急了,老太太惱了,會不論秧子的一通怒罵:「動那家什干嗎,你就不怕扎瞎了龍眼?劃破了龍皮?」再逼急了,她老人家會賭氣說:「我哪,都藏在耗子窟窿里了,你找去吧!」您說,您有轍嗎?那耗子會說話嗎?
棉褲變夾褲,棉襖變夾襖,真難為了家裡主事兒的娘兒們,一家子七八口子,剛過完年下,還沒緩過勁來,就又忙活著趕在二月二頭里換季,甭說,起早搭夜、點燈熬油是跑不了的事兒!
說句心裡話兒,說句實在話兒,這老娘兒們對過二月二的事兒忒揪細。
都說「二月二打房梁,蠍子游蚓(蜈蚣)不下牆」。
古老的舊京城,四合院的房子都該有著幾百年的年候兒了,老舊的屋,為尋暖的蟲蟲蟻蟻提供了地方兒,誰不怕在屋裡呆得好好的,房樑上掉下了東西,就算是掉下個蠍拉虎子(壁虎),也夠您嚇掉魂兒的。敲打著,嘟囔著,敲醒了樑上的活物,是讓您挪挪地方,別睡過頭兒一機靈掉下來!「二月二掃鍋底,省柴省火不費米」。
老輩子的京城睡炕燒柴鍋,一冬兒下來,取暖做飯燒火的樹葉、柴火和煙煤,會把鍋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著這節令的時會兒,大掃除一回也不是個壞事,至於費米不費,那估摸著是為了說著順口,您家人口多,把個鍋底掃薄了,也是該吃多少一點也不能少!「二月二掃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
冬天兒的炕,咋說也比外面露天地兒里暖和,這炕縫里、炕的犄角旮旯、炕被的下頭,保不齊藏著錢串子(百足蟲)、潮蟲什麼的。老頭老太太時不時地嚇唬那些不懂事、還小的小子丫頭們,數落著這蟲子爬這鑽那的玄乎話,為的是震唬住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上手玩兒的孩兒。不過這二月二之後,蟲子們活泛起來,萬一被它們叮了咬了,大年初兒的,咋說咋是晦氣。有兩種蟲子必須在這會兒消滅,那就是在牆壁、明柱縫里、炕被破棉絮里躲著冬眠不醒的土鱉和臭蟲,別看它們一個是餓得沒了樣兒,一個是餓成了兩層皮,別信它,它們可是活著有氣呢,過一兩個月,那土鱉,公的帶著翅膀飛,母的跑得快了去了。那臭蟲,變著法兒的在後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個個黃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紅燈籠。早已不提倡的六六粉,是它們致命的剋星。
「二月二」這裡面的媽媽論兒、講兒、禮兒真是太多了,老人們卻喜歡得沒完沒了,年輕人也喜歡得樂樂顛顛,要不咋會在龍年裡添了那許多的龍子龍孫呢!
其實,龍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老百姓不就是找個事兒說事兒嗎。再說了,吃好了才能說著有勁兒,有說道兒。
農歷的正月二十三,吃完年下的最後一頓葷湯葷菜,就該盤算著二月二咋過了。
正月里,甭管您家有多少雞鴨魚肉,省著吃也好,費著吃也罷,到二十三這天兒,麻利兒的得「打掃」干凈,想是圖個吉利?或是天熱了起來留不住了?反正說不清這事兒。但是有一樁,您可得想明白,二月二沒幾天就到了,那天吃啥,年年咋過,不用想都明擺著。
「二月二,龍抬頭」,既說了,就得為這龍添彩兒不是,為啥先說吃,吃好了,身子骨硬實才能騰飛。您瞧著吧,老娘兒們們,把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
元宵,是龍眼睛;面條,是龍須子;褡褳火燒,是龍舌頭;餃子,是龍耳朵;薄餅,是龍皮;米飯,是龍子;饅頭,是龍蛋。最讓人不解的是,擺上幾對雞爪,愣說是龍爪。助興的菜有:芥菜纓炒黃豆嘴兒,芥菜的諧音是「借財」,黃豆嘴兒(不是黃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兒雞蛋切開流油兒,叫「財源滾滾來」;上一盤豆腐,取個名兒叫「兜福」;特地留下的白菜頭,把葉整個剝開洗凈,用來把桌上的菜、飯包起來捧著吃,這叫「包財」。吃著「包財」千萬別說散嘍,使勁捧著吃圖個好說頭兒。

【習俗】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理發(有習俗正月理發死舅舅)。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相關記載】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 《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傳說故事】

故事一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故事二

「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龍王心裡愁。」在這泥土氣息濃郁的童謠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生了三個龍子,就缺一個龍女。龍王想,要是再有個公主,兒女雙全,那該有多好啊!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就給龍母吃了一顆仙丹,不久,龍母就懷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龍母果然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

小公主一天天長大了,對龍宮的生活厭倦了,渴望到人間去尋找真正的幸福。龍母知道女兒的心,她勸公主說:「孩子,龍宮里無憂無慮,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要到人間去呢?」龍女說:「龍子龍孫們只知道吃喝玩樂,我一定要到人間去,尋找真正有樂趣的生活。」龍母見女兒決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龍宮,還送給她一個錦囊。

龍女依依不捨地告別母親,飛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座山,來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瞭望,只見遠近土地都乾裂著嘴巴,莊稼都低垂著頭,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不遠處,一個青年在田裡吃力地勞動,公主走過去,問道:「這么旱的天,你種地會有收獲嗎?」農夫苦笑著說:「有什麼辦法呢?家裡的老母親還靠我養活呢!」龍女很同情他,從錦囊中取出幾粒紅豆,向地里一撒,一會兒,田裡就升起厚厚的濃霧,乾枯的禾苗泛出了綠色。農夫一看趕忙向她行了個禮,說:「仙姑,這兒方圓幾百里都遭了大旱,還請仙姑救一救窮困的百姓。」龍女非常感動,她想,他真是個好人,一心想著別人。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她從錦囊里抓了一把紅豆拋上天,頓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酣暢地下了下來。雨過天晴,山青了,莊稼綠了,人們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夥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雲,說:「不用謝我,只求我倆百年合好。」小夥子聽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領回家。

再說公主離開龍宮出走的事被龍王知道後,龍王非常惱怒,還不讓龍母去看女兒。龍母天天想念女兒,每年陰歷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頭來向女兒離開的方向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化作了春雨。

故事三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歷二月初二是在「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民俗活動】
1、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3、民俗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人抬頭。」這句老話為人的昂揚向上定下了調子。龍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一種神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不抬頭不下雨」,「龍抬頭」正是下雨的代名詞。此間,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穩定回升到零攝氏度以上,由於天氣轉暖,因對流而形成的積雲逐漸增多,降水量自然明顯轉多。
「二月二」是一個與天文、氣候、農事、衛生等等都相關的日子,講究特別的多。既然想龍抬頭,就要設法引龍出來。自打明朝以後,就有撒灰引龍之舉,沈榜的《宛署雜詩》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每到二月二,各家都從大門外到屋中,再到廚房繞水缸一圈撒上石灰,這天不許掃地、做針線活,說是怕傷了龍。撒石灰粉的另一層意思是不讓復甦的蟲子在屋內繁殖。為此,要用明火遍照牆壁房梁、犄角旮旯,「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老奶奶一邊說著「敲炕謠」一邊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頭,金子銀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蠍子蜈蚣不見面!」在農村,這天早晨,莊稼人要在院子里用灶灰畫五個大圓圈,把五穀雜糧放在中間,稱之為「打囤」,預祝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倉滿囤圓。要不怎麼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呢。
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開解凍,陣雁北飛,犁牛遍地,即將是整地播種的好時節了。據《古今北京》載:清代定製,每歲仲亥日,皇帝要到先農壇祭祀農神。行禮完畢,還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樣子,就算是玉帝親耕了,然後,坐在觀耕台上觀「庶人終畝」。皇帝在此時祭祀農神,本意是號召人民起來春耕,後來經過一些人的神化,成為二月二龍抬頭的美好傳說。
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二月二去理發,據說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這天,理發的地方,會忙得不亦樂乎,皆因人們一個多月沒理發了。所有的理發師傅,歇了整整一個月,趕到二月二這天,早早開門,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擁而至,「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二月二這天所有吃的東西均和龍有關,飯叫龍子、面叫龍須、餃子叫龍牙、餛飩叫龍眼、春餅叫龍鱗、肉卷饃叫懶龍。醬肉必吃不可。漢族的傳統習俗是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以前人們通常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初一、破五、十五都完了,肉也基本上吃光了,最後剩下一個豬頭。到了二月二,就把這「龍頭」作為供品拿來享用了。
二月二,也是接閨女請女婿的日子,俗稱「閨女節」或「寶貝兒節」。按北京舊習俗,出嫁的閨女在正月不許看娘家燈,故此正月剛過,父母便急急忙忙接閨女了。有道是:「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二月二,除了是龍的生日,也是土地爺的生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到土地廟祭拜。光拜土地還不行。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額上貼了金字,騎上毛驢相繼來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廟燒香,寄予美好的願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顧。名為到廟上香,實則踏青外游。《歲華紀麗譜》記載:「二月二踏青節,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

【民俗食品】

春餅

春餅是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驢打滾

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氣候節氣】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④ 關於農村彩禮

作為一個農村女孩,我寧願去深圳三合打工都不願意回農村結婚
前兩年也有來相親的,對方條件很不錯了,有馬上要征的田土,家裡有房也有車,開了個米粉加工廠。知道我爸媽怎麼跟人家說的么?要結婚可以,彩禮一次性三十萬,當這個女子和我家沒有關系了。
三十萬啊,相當於用三十萬把我賣給人家了。知道為什麼么?我家還有個哥還有個弟都沒結婚呢。我是人么?我不過是准備著賣錢的豬而已。後來我自己回絕了那家人,人家也覺得我家有毛病,不是養了個什麼天仙,張口就要三十萬彩禮錢,這種親家怎麼敢結?
別村我不知道,但是我們村已經有好幾個女孩因為彩禮錢被耽擱下來了。看著你們男的天天罵彩禮,其實農村女孩比你們更痛恨,這么高的彩禮漏一點到我們手上,剩下的全給爹媽截走了,到了婆家又里外不是人,榨人家這么多彩禮就帶回來這么一點,更加作賤你,農村口舌是非又多,今天你家芝麻大個事,明天就變成西瓜傳出去了。出來打工才覺得世界有多大,反正都是苦日子,我寧願為自己苦

對於我的爸媽,我也想講兩句,我出來打工八年了,最大的感觸就是世界真的好大。所以現在我也在放開我自己,我爸媽沒辦法,一直以來都在農村,他們的思想已經是那樣的了,就比如說評論里說這樣是重男輕女,但是我們那時候在農村根本沒有重男輕女這個說法。也把你養大了,也讓你上學了,最多是讓你做家務做農活帶弟弟,那在鄉下誰不做呢?在我爸媽眼裡那個男的還是我的好去處,有車有房有廠,去了是掉進米缸,還有什麼好抱怨的,那個時候我已經出去打了兩年工了,在一個做玩具的廠里車玩具的衣服,廠裡面女人很多,大部分時間都很和睦,經常會擺自己的事情來做例子,在那裡我知道了像我家鄉那樣嫁女不是好事,那女人要是這樣走了能遇上個溫和的婆家是燒了高香,大部分結局是挨打挨罵過一輩子。但我爸媽就覺得嫁了就完事了,就沒有需要其他擔心的了。他們不過是在我的好日子前頭透支一點好處。對於他們呢,我原諒了他們沒有見識,一輩子在農村養成的這些想法。他們也不是壞到透頂的人,不然早就綁我去結親了。所以有人很憤怒,為什麼我不和我的家庭斷絕關系,這很難復雜,怎麼能是快刀斬亂麻的事呢?
今天一看居然有一萬六千多贊……評論有很多祝福我安慰我的,謝謝你們,說實話我這個回答自認為還是比較客觀的,我覺得我只是講出了我的狀況,但是看起來有的人是看不慣我講這種話的。
我是人,不是神仙,做的每個決定不可能像穿越一樣知道未來是什麼樣,高高在上的能以為幫我做決定,比如「你應該嫁給那個男的,三十萬而已比你自己打工好」這樣的人,請歇了,就憑你連我回答這么幾百個字都看不明白,我不覺得你的建議有多麼正確。
有人說三十萬不多,告訴你,三十萬很多,最是對種地的農民來說,每年兩種的莊稼賣完了買種子肥料,剩下的就糊口而已,多去鄉下走走,不要看著自己身邊的人就覺得全世界是這樣了
我為什麼不和家裡斷絕關系或者我為什麼不偷了戶口本出去結婚,你們倒是嚇到我了,感覺和家裡斷絕關系在你們看來是很小的事說斷就斷了。一般說這樣話的人,我都默認不是農村人、生活很幸福、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可能都沒有結婚,一個沒有本事的孤女,沒有娘家做依靠,在婆家活的還不如保姆,誰都會來踩你一腳。而有的人很……憤怒,覺得我不斷絕關系就是伏弟魔,該受這樣的罪,我覺得這樣的人很搞笑,你站在我的位置上,不一定會比我做得更好。
還有的人覺得我蠢,「為什麼不拿了那錢自己揣兜里和他結婚」還認為我去打工是找罪受,和那個男人結婚能過得無憂無慮。從你的評論感覺你比我更想嫁給那個男的呢。即使這錢我是自己揣著,嫁過去會無憂無慮嗎?房車是別人的,廠子是別人的,想掃你出門就掃你出門,等到那時你再想出去打工掙錢,可能都沒有精力了。而且我回答里說得明明白白,人家也沒看上我,覺得要這么多彩禮的人家戶不厚道,怎麼這么多人意淫只要我願意,人家馬上就要娶,從此就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了呢?要是還准備重復「那你可以不要彩禮,嫁過去,人家不又尊重你,你過得又好么」,請看上條沒有娘家靠山的女人結婚後的下場
還有好多問我是哪的人,我不準備說,我說了,那個地方的人又會跑來說「我們那個地方根本不是這樣的」,現在已經有「農村根本不是你講的這樣」的人了,對於你們,要麼拿正經統計的數據來說服別人,要麼就閉上你的嘴。我高中學歷都知道不能一個地方不能代表普遍,你說沒有就沒有?你算老幾
我自以為已經算很客觀了,別人的東西我不貪,自己有幾斤幾兩也看得很清楚,所以在網路上看別人罵什麼拜金女,我還以為像我這樣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會被扯上。之前我的評論里還算正常,大家安慰的也有,說自己的情況完全相反的我也能理解,可能不知道碰到什麼邪門歪道,從前兩天開始我的評論里變成了這樣

嗯,我在外面打工就是公交車了,我高看我自己了,我一天到晚都在和潑皮無賴混,可能他們在我身上安了監控吧,我都不知道我自己的生活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了呢。在他們眼裡我是個白天打工晚上賣Y的公交車,年齡老大了還看不起農村人,白給潑皮無賴艹還要高禮金才嫁人,我真的想給他們鼓鼓掌,我簡直是個集網上我能看到最無恥女性的集合體,我自己都不知道原來我自己這么有本事。我發現有的人他沒用理由,可能就是恨女人,哪怕我寫得再清楚「人家也沒看上我」,他們也覺得我是因為要求多彩禮高才沒有嫁,這樣罵我是個拜金女不是更自然了么?

還有這種,估計是沒吸著姐姐血的弟弟所以對我這樣「損人利己」的姐姐很痛恨呢,我沒有拿自己「換」給弟弟結婚的三十萬就是自私自利哦,這樣的「互惠互利」我倒是第一次見,真厲害,還要抽我呢,不知道是不是順著網線來抽我。下面那位,原來不願意拿自己去換彩禮的行為就叫「丫鬟想當小姐」呢,我踏踏實實在工廠勞動,每個月領我該領的工資,這就叫相當小姐了?這年頭小姐是不是太不值錢了?還有最後那個,中國十幾億人口,過半的都是我這樣的低等人,低等人也是不偷不搶堂堂正正的幹活領工資,倒是不知道你是怎麼樣的高等人可以在我這找優越感。
其實罵我的人很多,我也不可能一個一個貼出來,貼出來的基本都是真的說得很難聽,而且讓人看不懂他們在講些什麼,前兩天又有一個這種人,而且他的評論特別能代表之前那些人,貼出來給大家開開眼界
他覺得我沒有賣入那家當牛做馬就是不孝順,我哥和我弟不爭氣沒辦法,但是我必須要孝順爹媽減輕他們的負擔,所以我應該很認清現實的為「我家」奉獻自己,因為我爹媽和我兄弟真的非常可憐。好偉大,我覺得自己是在看瓊瑤劇,就是那個「你只是失去了一條腿,但是她失去的是她的愛情啊!」而他自己在幹嘛呢?連我都只能在廠里休息的時候拿出手機翻一翻,他卻有時間在工作日的上午打游戲,他對得起工他養他的爹媽么?所以用嘴巴講人家真是方便,到自己身上就完全做不到了哈。真是笑話
你們以為自己很厲害嗎?你們現在對我指指點點的樣子和我們村頭嚼別人閑話的大媽一模一樣,恭喜你們,讓我在這里也找到了熟悉的家的味道

⑤ 怎樣理解「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這句俗語

俗語“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都是窮光蛋”,這句話蘊含的含義是有道理的,是勸人勤奮之意,但這句話字面本身沒有科學依據。不過俗語嘛,人們通過生活經驗總結出來,本來就應該著眼於其內在含義,而非字面意思。

所以要解讀這句俗語,我們要從外在意思和內在含義兩方面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