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旅一體化項目申請書(範文)因為農村觀光旅遊,農業休閑度假等的需要
農旅一體化是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閑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閑聚集區。
Ⅱ 重慶的村莊,在希望的田野上,你見過這幾個村莊嗎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近日發布《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公示》,擬推薦全國248個村落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其中,重慶有12個村落入選。
熟悉又陌生的田園生活,帶著淳樸與寧靜,在習慣了都市氣質的我們心裡掀起了“軒然大波”。
我很好奇,這12張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新名片,究竟有什麼稀罕之處,讓人們對它們青眼有加?且讓我們去看看。
一、石柱縣中益鄉坪壩村
坪壩村海拔超過800米,屬於典型的高山村落。早在2019年6月,村子就被評為“重慶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村”。
五土村風光
五土村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有金銀洞崖墓、觀音閣造像、大周溪遺址等人文景觀。
這里濱江而建,山水相纏,環境十分怡人。到五土村訪古望今,正逐漸成為不少重慶市民樂此不彼的事情。
重慶值得一游的鄉村顯然不止這新上榜的12個,它們只是魅力山城的一小部分代表。
如果你深愛著這片土地,嚮往著美麗的重慶,那麼,走進它的遠離都市區的每一個小村子,走向希望的田野,去欣賞不一樣的風景,感受同一樣的熱情,你會不斷發現重慶的豐富。你也就明白,為什麼我們會說大重慶。
Ⅲ 什麼是農旅融合發展現狀及趨勢
通過現代農業+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農旅綜合體——新田園小鎮。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以特色小鎮為統領,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的農業公園的規劃建設,建議應以現代農業的發展為基礎,將現代農業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以美麗鄉村的建設為載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傳承民俗歷史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市民的消費需求和趨勢,挖掘地域山水資源,規劃設計重點亮點項目,通過具體項目建設實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創新發展模式。
農旅綜合體在規劃建設中,適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1、按照「生產、生態、文化、生活」四位一體融合發展角度出發,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形成新型的城鄉統籌發展模式。2、通過創建新型的農村生活方式,用現代農業與城鎮發展空間充分融合,銜接,打造特色的城鄉生態空間。3、按高效,充分尊重生產、生態空間的交通系統,形成對農旅綜合體建設基礎。4、在綠化、休閑空間、生態配套設施方面進行有效統籌對接。5、構建多元持續的在農旅綜合體規劃建設實施保障體系。再次: 首先,應結合農業產業基礎,鎮村體系,鎮村職能,進行農業農村一體化規劃;打造區域生態資源特色,發揮區域資源聯動優勢;確定生態農業發展重點;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形成以生態農業產業為支撐,公共配套設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綜合性規劃要點。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的規劃設計案例確定把現代農業園區(產業)作為鎮、鄉、村莊規劃的產業支撐,是構建區域綠生態核,經濟發展單元。其次,生態農業規劃注重產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突出地域特色原則,形成綠色產業體系重要一環;最後,在產業布局與城鄉生態空間協調方面,突出融合共生區域一體,形成完整的城鎮生態服務體系,並結合區域交通環境,產業政策,現狀資源情況,在農業產業項目選擇上,進行科學准確定位,在農業產業布局上與鎮、村進行相銜接統籌規劃。總之,生態農業規劃是構建區域城鄉生態空間的基礎,是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路徑的關鍵技術,以區域統籌,強化城鎮功能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為重點,打造合理的運營路徑為保障。
目前國家大力提倡農旅融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受地方財力以及環境、土地、產權等條件制約,還存在融資難、用地難等政策瓶頸,投融資體制與發展要求不適應。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傳統農業生產基地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停車場、住宿、餐飲、娛樂、衛生、路標等旅遊配套設施,以及通訊網路、電子商務推介平台等現代設施還不完善。三是精品旅遊路線缺乏。休閑農業觀光點還處於「盆景」的狀態,規模尚小、開發水平低、景區特色不明顯、不能串點成線,「過夜經濟」尚未形成規模。四是農特旅遊商品不夠豐富。
Ⅳ 以鄉村旅遊為例,說說它的開發七大模式有哪些
以鄉村旅遊為例它的開發七大模式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模式,大地景觀模式,農業觀光模式,田園綜合體模式,農田模式,鄉村旅遊創客基地模式,主題特色民宿模式。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十四五時期,國家對推進產業園的建設工作提出提質,擴面,強基3個關鍵詞,進一步深化了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內涵和意義。
如新地標規劃的廣西中恆中葯材產業園,廣東國際蘭花產業園,廣東佛山加州鱸魚產業園,廣東陽春澳洲堅果產業園,廣東鬱南無核黃皮產業園,廣東翁源肉雞產業園等,聚焦三產融合,對於推動當地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用藝術的手法提升農田的景觀。經過品種選育,圖案設計,定點測繪,秧苗栽植,田間管理等環節,通過種植小麥,油菜花,玉米,向日葵,玫瑰花,菊花等形成藝術景觀,最終形成特色圖案,以此吸引遊客,遊客通過高空步道或高空觀光塔進行觀賞。
韶關市樂昌農業博覽園,清遠市連樟村農業主題景觀,韶關市翁源豐收節,肇慶市四會豐收節等案例,新地標將藝術靈感注入農業,農業和藝術完美融合,呈現出別樣風景。
圍繞農業生產空間,利用田園景觀,融入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形成具有較強吸引力的觀光型農業旅遊園。
新地標精心規劃的江西瑞金市金潭灣休閑度假區,廣東英德清溪生態旅遊度假區,廣東英德英紅農夫茶旅休閑度假區,廣東英德茶海古道生態度假區,新疆阜康市休閑農業旅遊度假區等項目, 打造了集休閑度假、康養體驗,鄉村風情,親子娛樂於一體的農業觀光度假區。
田園綜合體模式是以農業為主導,融合工業,旅遊,博覽,文化,商貿,娛樂等相關產業,形成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的產業結合體。在城鄉結合,農工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生產與生活結合基礎上,實現鄉村的再造與復興。
廣東順德黃龍冬瓜文旅綜合體,廣東雲浮仁善城頭田園綜合體,廣東清遠下逕村田園綜合體,廣東連州高山農牧生態小鎮等項目,凝聚了新地標對田園綜合體的深刻理解,將農業生產與鄉村旅遊,文化創意,康體養生,科普教育深度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共享農庄是以共享經濟為支撐,互聯網為技術支持,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鳥群體需求為市場支撐,以私人定製服務為核心,聯合政府,企業,農戶等多元力量,打造農旅融合發展新業態。
在互聯網,VR等現代技術支撐下,共享農庄模式將成為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國內的艾米農場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以創客驅動鄉村旅遊轉型升級。鄉村旅遊創客是以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專業藝術人才,青年創業團隊為主要群體,在鄉村地區從事鄉村旅遊創業項目或實踐活動,通過先進的理念與技術,打造鄉村旅遊新形式,新產品,形成新業態。
如國內的北京懷柔雁棲不夜谷,重慶江津李家村,湖南長沙惠潤板倉,安徽黃山黎陽創客小鎮等案例。
民宿不止是住宿,而是鄉野間一個微型的旅居、度假目的地。民宿具有鄉村生活的微縮,人文情懷的歸宿,風格各異的主題,入鄉隨俗的服務等特點,給人宿於鄉村,隱於田園,歸於慢生活的體驗。如國內著名的莫干山民宿。
Ⅳ 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帶三產融合發展規劃,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休閑旅遊農業綜合體規劃設計要點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保持農業特性。遠景認為,旅遊農業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開發其旅遊功能的,旅遊農業的引人入勝主要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在開發旅遊功能的過程中,可能局部地改變原來的農業生產結構,但農業生產仍是旅遊農業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遊農業的過度開發,避免破壞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二、保護生態發展。農業旅遊可屬生態工程類范疇,應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理,遵循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使生態系統能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工程技術。遠景設計院的設計中,特別是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這些生態地區開辦的休閑活動,請必須服從保護生物資源、生態景觀和文化遺產的原則,絕不能以眼前的利益去損.害長遠的利益,要堅持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娛樂性質。旅遊農業除了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外,還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娛樂性,否則也不能吸引大量的遊客。娛樂性主要體現在觀光、農業體驗、民俗活動和自然探險等富有農村農業和自然風光特色的游樂活動中,如農耕、收獲、採摘、垂釣、飼養等活動,觀光旅遊者能享受到城市沒有的樂趣,能回歸自然,而且簡單又富有樂趣的活動也能增強體質。而盡管娛樂性質非常重要,遠景認為,人工游樂設施則適可而止。忌過於模仿、機械化而喪失農業旅遊本身的樂趣。
四、專業規劃設計。我們認為,具備充足和專業的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旅遊規劃。農業旅遊規劃設計是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旅遊業事業。因此,農旅規劃需要專業的農業旅遊設計規劃團隊,這樣才能提供最精準的服務。
Ⅵ 農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探尋研究
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生產鏈條,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優勢互補和產業聯動,搭建起城鄉之間文化流動的通道
休閑觀光農業,載體是農業,落腳點是優美的都市現代農業景觀,而支撐其發展的動力在於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一方面,作為城市功能區的一部分,地處城市近郊的休閑觀光農業,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放鬆身心、體驗農事、尋找文化記憶的場所;另一方面,休閑觀光農業也串起了新型城鄉關系的新紐帶。作為立足農村、面向城市的新興產業,它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生產鏈條,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優勢互補和產業聯動,解決了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治理等難題;同時,使城鄉居民在歷史與現代文明、都市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搭建起城鄉之間文化流動的通道。
其模式包括:
一、田園農業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園農業旅遊主要包括田園農業游、園林觀光游、農業科技游、務農體驗游幾種模式。
比如田園農業游示範案例——上海孫橋現代農業觀光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本著「國外先進農業與中國農業接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前瞻性發展理念,重點發展六大主導產業: 以蔬菜、花卉為主體的種子種苗產業;以綠色蔬菜、食用菌、花卉為主體的設施農業產業等,主要園區有玻璃溫室、水災種植區、育苗溫室、瓜果園、農業展覽館、嘉愛寵物樂園等,來到孫橋現代農業園區,不但能夠領略到農業生產高科技,還能在桔子成熟期間參與這里的桔子採摘活動。
漫步在桔園內即可感受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又可分享收獲的喜悅。
二、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 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潑水節,潑水節不僅僅只有潑水,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內容,比如文藝表演、丟包等活動,「丟包」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丟包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悄悄交流感情了。
趕擺也是潑水節的主要項目之一,趕擺場一般設在江河岸邊平闊之處或田壩中央,場邊置高升架,有專門用來燃火花和放火飛燈的場地。
三、村落鄉鎮旅遊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
比如位於安徽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的三瓜公社,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戶一特」的思路進行產業規劃,重點打造了南瓜農特電商村、冬瓜民俗文化村、西瓜民宿美食村和印象半湯度假村,開發茶、泉、農特、文化四大系列一千餘種半湯優質農特產品,建設各類產品基地,通過各類專業合作社促進農特產品產業化發展,讓村民足不出戶把產品賣向全國,形成了以農特產品種養、生產加工、電商物流、餐飲住宿、休閑旅遊為主,三產融合發展的「三瓜公社」新模式。
四、休閑度假旅遊模式
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比如位於湛江市東海岸的破頭區龍頭莫村的湛江炭療理休閑山莊,分炭樂區、旅業區、旅遊餐飲區、炭燒烤區、垂釣區和炭文化展示區6個功能區。 炭療理休閑山莊主要是以高溫度燒炭過程炭窯余留的遠紅外線、負離子、純氧熱能對人體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膚出汗,促進人體和細胞新陳代謝。
五、科普教育旅遊模式
利用航天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活動。 比如英國EDEN伊甸園,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動,通過環境再生,建造一個與世隔絕的人間"伊甸園"。
這里目前匯集了幾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過4500種、13.5萬棵花草樹木在此是一個集科學與娛樂為一體的博物館,不僅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還是一個開展生態教育的天然課堂。 通過它,人們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學信息,它是後工業時代環境再生的絕佳範例。
六、農家樂旅遊模式
即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
七、回歸自然旅遊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盪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遊活動,讓遊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鄉村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經濟活動,而是通過農旅融合,發展成為一種兼顧有物質生產和精神層面的休閑活動,農旅融合也不僅是單一的固定模式,而是有主有次各有特色,在專攻的基礎上相輔相成。
Ⅶ 如何發揮好鄉村旅遊在帶動鄉村就業增收方面的作用以及促進扶志和扶智方面的優勢
綠維文旅綜合十餘年規劃經驗和實踐,認為未來鄉村旅遊要實現網旅融合、農旅融合、康旅融合、體旅融合和文旅融合。網旅融合是指引入「互聯網+鄉村旅遊」「鄉村眾籌」等新思維,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形成一批創業成功率高、易於復制推廣、帶動就業潛力大的項目,拓寬行業發展空間。農旅融合是指將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技術、旅遊開發進行融合,形成大中見小的農耕文化體驗園,打造集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研學於一體的生態休閑農業。文旅融合是指鄉村旅遊要結合當地資源稟賦、人文歷史和產業特色,挖掘農村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康旅融合是指適應消費升級需要,發展高端民宿、康養基地等高端業態,和深度體驗、新型療養、醫療體檢等新型業態,發展療養、康養等服務。體旅融合是指鄉村旅遊與體育運動、體育活動充分結合,從而盤活鄉村運動休閑資源、拓展鄉村消費空間、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升級
綠維文旅是全國知名的文旅城鄉綜合規劃設計院,擁有旅遊規劃、城鄉規劃、風景園林設計「三甲」資質,聚焦旅遊·特色小鎮·鄉村振興,以"創意經典·落地運營"為理念,以開發運營策劃為前提,以規劃設計為核心,整合頂層設計、投融資、開發、建造、運營、培訓等業務板塊,打造「泛旅遊開發運營服務平台」和「泛旅遊開發運營生態圈」,為文化、旅遊、大健康、體育、農業、教育、房地產等區域綜合開發運營及項目落地建設,提供頂層設計、投融資、開發、建造、運營、培訓等全鏈全程服務。
Ⅷ 如何打造吸引人的農旅結合場景
1、鄉村旅遊與農業科技相融合 一是展示農業新品種。 充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人工培育的優勢,挖掘開發新穎的農作物蔬菜園藝等新品種,豐富鄉村旅遊的內涵、體現不同鄉村旅遊景點的差異性。二是展示農業生產新工藝。 無土栽培、高架立體等現代園藝栽培新方法會給遊客帶來新的感受。三是展示農業新產品。 農業科技使餐桌上的食品更加豐富和多彩,水果蔬菜、葯材蔬菜、野生蔬菜讓遊客大開眼界,迷你瓜、超大果、創意葫蘆等讓遊客愛不釋手,跑山雞、烏嘴鴨、藏香豬等讓遊客讒饞涎欲滴。 2、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典型代表,為鄉村旅遊的智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通過與移動互聯網融合,開發微博、微信、網路社區、易信等自媒體平台,可以提升鄉村旅遊信息咨詢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遊客提供導游、導購(團購)、導覽、導航等智慧化服務。 鄉村旅遊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僅僅是信息的推送、新的營銷推廣平台,更要創新服務、產品、市場。如通過可穿戴移動終端,將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的畫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遊體驗。 開發鄉村旅遊動漫、游戲等產品,將旅遊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戲中去,讓遊客玩游戲的同時,也能體驗到當地鄉村文化和歷史,從而增加遊客黏性。 伴隨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精準定位鄉村旅遊消費者地域分布、消費特徵,進行精準營銷、跨界營銷。可以通過移動終端產生的大數據對鄉村旅遊進行客源分析和流量預測,幫助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提高監控和危機管理能力。 3、鄉村旅遊與鄉土文化相融合鄉村旅遊的根本在於「鄉村性」,要從旅遊要素出發,深度挖掘並融合鄉土文化、休閑文化、創意文化,突出生態、綠色、環保、休閑特色,抓住文化、資源、生態和生活差異,滿足市場需求。一是與鄉土文化有機融合。 挖掘村落文化,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同時合理改造,優化布局,培育以美麗田園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游。 挖掘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文化內涵,形成與觀光、體驗相結合的旅遊業態。 舉辦農味鮮明的鄉村旅遊節慶或鄉村美食節,營造出有別於城市的鄉村文化旅遊氛圍。二是與休閑文化融合。 培育知識型鄉村休閑旅遊、休閑型鄉村休閑旅遊、養生型鄉村休閑旅遊,形成不同層次的鄉村休閑文化游,實現引人、怡人、動人、養人目的。 三是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培育鄉村文化旅遊創意項目,如形成鄉村演藝、影視等創意案例。用創意升級鄉村旅遊產品,用創意強化鄉村旅遊營銷,用創意文化引領鄉村旅遊消費。 4、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建設相融合鄉村旅遊的發展能拉動和提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的建設,而後者又能為前者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及資金積累,加快其發展。應積極推進以鄉村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專業村建設,形成鄉村科技旅遊社區、鄉村景觀旅遊社區、風景名勝旅遊配套服務社區、農家樂服務群旅遊社區等,從而實現鄉村旅遊與特色專業村的融合發展。鄉村旅遊特色村應堅持產業集聚、差異化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建設中須強調城鎮特色與文化氛圍,尊重鄉村風貌、記得住「鄉愁」,打造特色、注重體驗; 注重引導、強調社區參與,多模式共建;整合資源、塑造品牌; 強調土地利用的適度集約,堅持保護優先、注重智慧平台構建,建設資源型鄉村旅遊小鎮、鄉村旅遊服務型小鎮,發揮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 5、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融合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鄉村旅遊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方面,鄉村旅遊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同時,旅遊市場的開發、創意產品的營銷更新了農民的市場觀念; 另一方面,農民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優旅遊產業,實現良性發展。 因此,有效推動兩者的融合創新,既能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也能促進鄉村旅遊的健康快速發展。
Ⅸ 什麼是農旅文創
農旅:農旅一體化
農旅一體化是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閑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整體服務品質較高的農業旅遊休閑聚集區。
文創:文化創意。
農旅文創:農旅一體化的文化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