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敬茶茶藝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手機式藍牙圖片 2025-07-18 05:36:06
保健品圖片女人用器 2025-07-18 05:35:20

敬茶茶藝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15 09:37:58

㈠ 十八道茶藝口訣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第十道: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鮮。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盪氣回腸。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㈡ 茶序的武夷山功夫茶茶藝

武夷山是全人類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飲茶在武夷山就是帶有文化色彩的藝術。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贊遭,武夷山一帶之茶「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大文豪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便是宋代的武夷茶藝的最好寫照。 本套茶藝編排中貫徹了三大特色:
一是茶道即人道,茶道最講人間真情。本套茶藝通過「母手相哺」、「夫妻和合」、「君子之交」等很俗的程序表達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和朋友之誼,很真切地給人以溫馨的感受。
二是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藝術地再現了武夷山茶師在審評茶葉時「三看、三聞、三晶、三回味」的高超技巧,參與了這套茶藝後就真正懂得了武夷山茶人是如何審評茶葉的。
其三是重在參與。在本套茶藝中客人與主人圍桌而坐.共同候湯、鑒水、賞茶、聞香、觀色、品茗。每—個客人都是茶藝的創作者,而不是旁觀者。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3.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4.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6.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7.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8.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9.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10.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11.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1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13.二晶雲腴,喉底留甘。
14.三斟石乳,藹氣回腸。
15。含英明華,領悟岩韻。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18.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各位嘉賓,大家好,首先歡迎你們到武夷山來品茗賞藝。
風景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是烏龍茶的故鄉。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寫詩贊美武夷茶說:「年年春白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自古以來,武夷山人不但善於種茶、制茶,而且精於品茶。現在由我來為各位嘉賓表演武夷山的功夫茶茶藝,請大家靜下心來,和我共享茶藝的溫馨和怡悅。功夫茶茶藝共有十八道程序,前九道由我來操作表演,後九道則請各位嘉賓和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肘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恬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序,向嘉賓們介紹今天抱茶所用的精美的功
夫茶茶具。「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鑒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荼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加清沏潔凈。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頗
品飲武夷岩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沖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誨好像蚊龍人海,所以稱之為烏龍人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里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於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岩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干凈後,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風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風呈
樣」。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風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得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鑒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的熱茶全部注人品茗杯,隨著晶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製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三品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晶奇茗主要是晶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宋代范仲淹有詩雲:「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湯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遭:三斟石乳,盪氣回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盪氣回腸」是第三次聞香。晶啜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人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心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盪氣回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鑒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井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浦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後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岩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玩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葯、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幹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㈢ 敬茶時有哪些講究

續茶:往高杯中續茶水時,左手的小指和無名指夾住高杯蓋上的小圓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從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後,側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體現舉止的文雅。
敬茶的禮儀有哪些
茶藝:表演茶道技藝,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中國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種,有其嚴格的操作程序。
END注意事項從客人左後側為之上茶,意在不妨礙其工作或交談的思緒。萬一條件不允許時,至少也要從其右側上茶,而盡量不要從其正前方上茶。
為來賓續水讓茶一定要講主隨客便,切勿神態做作,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續水搪塞客人,而始終一言不發。

敬茶有什麼講究!就是普通的茶水,比如說給老者敬茶、茶要倒幾分
1、茶湯不宜過滿:俗話說七分茶,三分情,倒茶只宜倒七分滿,留下三分留情意;2、雖說茶麵前人人平等,但敬茶時還是要講究先老後幼、先客後主、先女後男.

㈣ 敬茶的敬茶禮儀

嗅茶:主客坐定以後,主人取出茶葉,主動介紹該茶的品種特點,客人則依次傳遞嗅賞。
溫壺:先將開水沖入空壺,使壺體溫熱。然後將水倒入各種茶盤中。
裝茶:用茶匙向空壺內裝入茶葉,通常按照茶葉的品種決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葉,以免手氣或雜味混淆影響茶葉的品質。
請茶: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請客人喝茶,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並用雙手奉上。當賓主邊談邊飲時,要及時添加熱水,體現對賓客的敬重。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滿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飲」姿態。
續茶:往高杯中續茶水時,左手的小指和無名指夾住高杯蓋上的小圓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從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後,側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體現舉止的文雅。
茶藝:表演茶道技藝,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中國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種,有其嚴格的操作程序。

㈤ 飲茶禮儀的茶藝

茶葉的原產地在中國。中國的茶葉產量,堪稱世界之最。飲茶在中國,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並形成了相應的飲茶禮儀。比如,請客人喝茶,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並用雙手奉上。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邊談邊飲時,要及時給客人添水。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滿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飲。日本有茶道,其實它起源於中國。茶藝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中國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種,有嚴格的操作程序。
(一)嗅茶。主客坐定以後,主人取出茶葉,主動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客人則依次傳遞嗅賞。
(二)溫壺。先將開水沖入空壺,使壺體溫熱,然後將水倒入「茶船」—— 一種紫砂茶盤。
(三)裝茶。用茶匙向空壺中裝入茶葉,通常裝滿大半壺。切忌用手抓茶葉,以免手氣或雜味混入。
(四)潤茶。用沸水沖入壺中,待壺滿時,用竹筷颳去壺面條沫;隨即將茶水傾入「茶船」。
(五)沖泡。至此,才可正式泡茶。要用開水,但不宜用沸水。
(六)澆壺。蓋上壺蓋之後,在壺身外澆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
(七)溫杯。泡茶的間隙,在茶船中利用原來溫壺、潤茶的水,浸洗一下小茶盅。
(八)運壺。第一泡茶泡好後,提壺在條船邊沿巡行數周,以免壺底的水滴滴入茶盅串味。
(九)倒茶。將小茶盅一字兒排開,提起茶壺來回沖注,俗稱「巡河」。切忌一杯倒滿後再倒第二杯,以免濃淡不均。
(十)敬茶。雙手捧上第一杯茶,敬奉在座的客人;如客人不止一位時,第一杯茶應奉給德高望重的長者。
(十一)品茶。客人捏著小茶盅,觀茶色,嗅茶味,聞茶香,然後騰挪於鼻唇之間,或嗅或啜,如醉如痴,物我兩忘。
倒水、續水粗看似乎是比較簡單的,但卻是體現對賓客文明禮貌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因而對倒水、續水有其具體的要求和操作規范。 服務員為賓客倒水、續水時,須先敲門,經同意後才能進入客房、會客室或會議室。右手拿暖瓶,暖瓶提手歸向把手一邊,左手帶小毛巾。往高杯中倒水、續水,應用左手的小指和無名指夾住高杯蓋上的小圓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從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後,側身把水倒入杯中。
客人在主人請自己選茶、賞茶或主人敬茶時,應在座位上略欠身,並說謝謝。如人多、環境嘈雜時,也可行叩指禮表示感謝。品茗後,應對主人的茶葉、泡茶技藝和精美的茶具表示贊賞。告辭時要再一次對主人的熱情款待表示感謝。
茶藝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華。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相信茶藝也將得到振興。

㈥ 普洱茶藝的敬

由女主人手捧茶盤,按長幼輩份或社會地位,依次敬茶示禮。敬茶時,執禮人要先將茶盤擱在茶幾上,然後,雙手母、食兩指捏住杯口沿,將杯置於幾上,還必須說道:「請喝茶!」。如果受禮人是晚輩或社會地位低於敬茶人,則必須左手托住杯底、右手食、中兩指壓住杯蓋接過,並說道:「謝茶!」整個敬茶的過程,表現出了濃厚的人情禮節。女主人不在家時,則要由家中晚輩成年女子執禮。如家裡恰好沒有可以執禮的女性,那麼,客人就享受不到這道茶飲了,因為「迎賓茶」的三賞、四藝還暗喻婦道之三從四德。所以,不能由女傭或男子代替執禮。

㈦ 茶道也有禮節現象,中國古代哪些禮節必須出現茶道

茶道和禮節現象是相輔相成的,不光是古代,就包括現代很多關於茶道的禮節也是一直傳承下來的。在古代的時候就形成了以茶待客的優良傳統,只要有客人來,必定是茶水招待的,好一點的會加一些點心,這是最基本的禮儀。不管茶葉的好壞,一定要保證茶具的干凈整潔,很多古人會通過飲茶來品出待人接客的禮儀之道。

綜上所述,從茶道看禮節,不管是泡茶、端茶、喝茶等方面,處處都體現出禮節現象。可見茶道文化是很豐富多彩和相當有講究的。這種禮節不光是面對客人要如此,面對家裡的長輩或者是同輩,都是需要掌握好分寸才行,是每天都要注意的事情。

㈧ 敬茶的講究!

我國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顏真卿《春夜啜茶聯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唐代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環境應該靜謐、幽雅、潔凈、舒適,讓人有隨遇而安的感覺。選茶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郁的烏龍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朴的。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贊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復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琛甌洗塵

沏茶是家庭禮儀中待客的一種日常禮節,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項內容,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體現自己的修養。

傳說我國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甌,乃景德鎮人,以制茶具而聞名,他制的茶具美觀、耐用。可是一個惡毒的巫師知道後,念了一道毒咒,毀壞了茶具。要解開這道咒語,需有一名年輕人投入燒茶具的爐火。於是,琛甌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語解開了,茶具恢復原樣。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第一次茶水稱為「琛甌洗塵」。

如今,「琛甌洗塵」是「十八道功夫茶」中的一道,後人用得更多的是「洗塵」二字,以表達對客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