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圖片素材美國歷史
擴展閱讀
東陽ps片材圖片 2025-07-18 06:39:50
考完駕照後的搞笑圖片 2025-07-18 06:29:47
進女人身體表情圖片 2025-07-18 06:23:54

圖片素材美國歷史

發布時間: 2025-07-18 02:27:13

㈠ 美國女性在二戰時期和二戰後50,60年代的一些資料。

戰爭讓女人走出了家庭

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大部分美國女性一旦結婚,便會辭職回家,安心扮演「賢妻良母」、「全職主婦」的角色。但1941年12月7日發生的「珍珠港事件」改變了這一切。這場突然襲擊把美國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全面進入戰爭狀態。幾乎所有的適齡男子都應征入伍,男人們都上了戰場,工廠幾乎癱瘓,可是戰爭需要大量的設備和物資,誰能夠讓工廠的生產線動起來?這時的美國婦女挺身而出,表現出了空前的愛國心,她們紛紛走進工廠,填補了男子們留下的空缺,婦女勞動力也成為戰時工廠強有力的支撐。

美國政府發出號召,報紙雜志積極配合,文章和廣告鋪天蓋地,當時的口號是:「越多的婦女工作,我們就越快地贏得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張「鉚工羅西」的海報,海報上有一位虎背熊腰的女子,代表著二戰時期工廠勞動婦女的強壯形象,所以「鉚工羅西」成為二戰美國勞動婦女的代名詞。

「鉚工羅西」成為主力軍

「鉚工羅西」的原型之一是羅斯·韋爾·門羅,當時的好萊塢明星沃爾特·皮金到一家飛機裝配廠參觀,遇見了門羅,於是推薦她在一部政府宣傳戰爭的片子中擔任主角,著名的插圖畫家諾曼·羅克韋爾根據門羅的形象創作了「羅西」這一形象,刊登在1943年5月29日的《星期六晚郵報》上,在美國掀起了一股熱愛「羅西」的熱潮,那家報紙的發行量也增加了一倍。「鉚工羅西」的另一位原型是羅斯·希克,在紐約的一家飛機製造公司工作,給格魯曼公司生產的「復仇者」轟炸機的機翼上鉚釘。後來,一位藝術家根據這些素材加上想像創造出了那張在美國家喻戶曉的「鉚工羅西」海報。

據估計,美國總共有2000多萬個「鉚工羅西」。一位名叫斯蒂芬遜的老太太當年在波音飛機製造公司里當鉚工,給B-17轟炸機的機翼打鉚釘。她說,她們經常爬到第三層工作台上工作,手持嗡嗡作響的鉚釘槍,一個一個擰緊鉚釘,由於機翼是用鋁合金做的,有時眼睛幾乎被反光射得睜不開。每天的午飯是在風速很大的隧道里吃,只有半個小時的時間,一天下來,整個人累得都僵硬了。大部分人都超時工作,希望盡可能多造一些飛機。除了這些在軍工廠工作的女工外,還有的婦女成為電車司機,有的操作重型建築機器,有在的震耳欲聾的煉鋼廠工作,創造了美國社會中女性全新的形象。

事實上,無論在安全程度還是在工資上,女工的待遇都與政府宣傳的相差甚遠。一般說來,同樣的工作,女工掙的只有男性的60%。更有統計顯示,在戰爭的頭18個月中,死於軍工廠各類事故的女工,遠比同期在前線死於戰爭的士兵要多。她們做出的另一個犧牲就是孩子。雖然政府成立了托兒所和幼兒園,但這樣的機構是無法替代媽媽的作用的。

戰爭勝利後被迫把工作還給男人

戰爭勝利後,對武器彈葯的需求量一下子降了下來,男人們也從戰場上回來了,他們想要回自己的工作。1944年底,報紙雜志的宣傳導向變了,廣告中的內容成了「勝利後的家園」,鼓勵婦女們回到家中,繼續做一名家庭主婦。這時的美國政府一反剛開始鼓勵婦女進工廠的宣傳,聲稱她們原本就是臨時的替代者,如今男人們回來工作了,她們也應該回到家中。一小部分婦女又一次響應政府號召,用掙得的錢經營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願意放棄工作。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80%以上的軍工廠女工,不願意離開她們的工作崗位,可是沒辦法,戰爭結束了,不再需要她們了。最後,大部分「鉚工羅西」被從工作崗位上解僱,堅持留下來的人,只好去做一些收入較低的工作。

戰後的一段日子,「鉚工羅西」的輝煌趨於平淡,人們忙著恢復經濟,醫治戰爭創傷,似乎沒有人再記得她們。但是今天,她們終於贏得了美國人的尊重,如今大部分「鉚工羅西」已經不在人世了,活著的也已滿頭銀發。回憶起往事,瑪格麗特·貝利滿懷深情地說:「我感覺好像我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工作,每當想起為轟炸機鉚接火炮時的那種聲音和感覺,我仍激動不已。每次我到西雅圖的航空博物館里觀看二戰時的轟炸機,都會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我還能讓它們飛起來。事實上我曾幫助修復過那裡的轟炸機。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士兵,像在前線打仗的小夥子一樣,是個戰士。」

㈡ 《西方園林史》經典園林平面圖-畫圖題必備素材


探索西方園林藝術的歷史畫卷


一、古埃及的瑰寶


從內巴蒙花園的神秘布局,到底比斯法老宅園的莊重,再到巴哈利神廟的神聖,古埃及園林以其獨特的幾何秩序和象徵意義,引領我們追溯文明的源頭。


二、空中花園的奇跡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彷彿懸浮於天際,象徵著古文明對天空的嚮往和對生活的極致追求。


三、羅馬帝國的榮耀


哈德良山莊的優雅與托斯卡那庄園的寧靜,以及維蒂住宅的精緻,都是古羅馬園林藝術的縮影,彰顯出羅馬人的實用與審美。


四、中世紀西歐的神聖庇護


聖高爾教堂旁的庄園,如聖高爾教堂本身一樣,是信仰與藝術的交融,訴說著中世紀的虔誠與理想。


五、文藝復興的義大利花園


菲耶索勒美第奇庄園的文藝復興氣息,望景樓花園的視野開闊,再到波波里花園的巴洛克華美,都體現出義大利園林的豐富多樣。


六、法國園林的演變


從文藝復興的謝農索庄園,到古典主義的凡爾賽宮苑,再到風景式時期的萊茲荒漠園,法國園林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藝術的升華。


七、英國園林的雙面魅力


規則式的漢普頓宮苑與自然風景的霍華德庄園,英國園林以其優雅與野性並存,展現著英倫的獨特韻味。


八、歐洲其他國家的園林瑰寶


西班牙的格內拉里弗園,荷蘭的赫特·洛宮苑,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園林藝術風格,彰顯地域特色。


19世紀的城市公園,如英國的伯肯海德公園和美國的展望公園,不僅為城市生活增添了綠色空間,更是工業革命下現代園林理念的體現。


這幅歷史長卷,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建築師的智慧和藝術家的靈感,是西方園林藝術的不朽之作。通過這些經典平面圖,我們得以窺見歷史的脈絡,感受西方園林的千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