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泰山的圖片了啊,都發上來啊,共
經過我反復對比,我覺得都差不多,因為考慮到兌換1.25W有福星徽章,福星徽章兌換福袋能抽到什麼先不談,但是返回的消費券也算收獲 考慮到金骰子有N多的小
Ⅱ 泰山圖片
圖片到網路中查
天下名山都有壯麗的日出景觀,而唯泰山日出最負盛名,個中原因,頗耐尋味。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由於泰山日出特別壯美;之所以如此,又取決於其特殊天文、地理和氣候條件。但除此之外,是否還有更深層、更根本的文化基因呢?
一般認為,在古代游牧時期,就已產生天體崇拜。由於太陽對作物生長和氣象變化影響重大,因而太陽崇拜到農耕時期便獲普遍發展。大汶口文化曾出土以山承日的陶器符號,從而表明了太陽崇拜和高山崇拜的融合。《春秋是類謀》有"泰山失金雞"的傳說,鄭玄注稱其為"岳之精"。金雞又稱金烏、金鴉,均為太陽象徵。那麼,太陽崇拜為何又特與泰山崇拜相結合呢?
首先在於泰山特殊的地理方位,即處於中國的東方。所謂"以其處東北,居寅丑之間,萬物終始之地,陰陽交泰之所"(《文獻通考》);"東方主天地之生氣,以方位別五嶽,是為天之東柱"(《岳史·形勝考》詩注)。而東方又恰是太陽升起的方位,主陽。故《說文》釋"東"為"從日在木中",《晉書·五行志》稱"說日木,東方也"。東,就是太陽在樹木間冉冉升起。泰山為東岳,自然與太陽關系更為密切,故有" 泰山金雞"之說。作為泰山主神之一的泰山大帝,就源於始祖神化了的太陽神"金虹氏"、"太昊氏"。另一位主神碧霞元君(俗稱老奶奶),與"玄女"有淵源關系,也與太陽崇拜有瓜葛。正因泰山將東方崇拜與太陽崇拜相結合,所以泰山大帝又稱"青帝"。東方於色主青,青為生命色,泰山神又是東方神、生命神。而體現這兩種崇拜最充分、最生動的景觀,自然是泰山日出。
其次在於泰山臨近東海,以及由此帶來的大海崇拜。雖然泰山距海岸線尚有不小距離,在泰山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較之其他名山,它畢竟距海最近。因此,古人每聯稱"海岱"。蘇轍有"聊欲觀海岱"的詩句,葉份有"海岱爭崇深"的跋文。在人們的經驗中,太陽又是大海中升起,所以有"金烏海底初飛來"(韓愈)、"只等金鴉浴海?quot;(楊萬里)之類的詩句。正因泰山臨近東海,加之泰山雲海頗似東海波濤,因之人們即使明知泰山難見大海,還是樂於沉醉於"觀海"幻象。故而山中有"登岱觀海"題刻,有"青帝宅宮,表海於東"的碑贊。人們寧願將雲海想像為海水,將泰山日出虛擬為東海日升。請聽詩人的縱情謳歌:"夜呼日出觀海東,再為斯世升鴻蒙"(段輔),"日出東海幾千里,茫茫不辨雲與水"(於慎行)。站在泰山頂上,看東海日出,該是何等壯觀啊
Ⅲ 泰山是什麼樣的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成山於太古代,距今約有24.5億年,是由片麻岩、花崗岩構成的斷塊山地,雄居於平原和丘陵之上。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突起於群峰之上,巍峨挺拔,氣勢磅礴。登頂眺望,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泰山自古以「雄」而聞名天下。
泰山古稱「岱山」或「岱宗」。古人以東方為萬物交替、日月升華之地,所以泰山有「五嶽獨尊」、「五嶽之長」的稱譽。歷代帝王把泰山當做神的化身,在登基之初和太平之年多來泰山封神祭祀天地,建廟塑神,刻石題字,給泰山加上許多封號。因此,山間遍布詩文碑刻、古詩亭橋等古跡。歷代文人也多愛慕泰山,留下了大量描繪、贊美泰山風景的詩文佳作,為泰山錦上添花。泰山的奇峰幽谷,蒼松翠柏與名勝古跡和諧地融為一體。它既是我國一個大型的山嶽公園,又是一個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已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清單。
登泰山始自岱家坊,登山路線長9000米,可劃分為岱廟、南麓、東路、岱頂和西路五個游覽小區。沿途風景名勝眾多,較為著名的有王母池、斗母宮、經石峪、中天門、五大夫松、升仙坊、南天門、碧霞祠和記泰山銘碑等。登頂可觀雲海玉盤、黃河金帶、旭日東升和晚霞夕照四大奇觀。徒步登泰山絕頂,不但可以縱覽泰山遠近風光,而且還是身心和體力的鍛煉。年輕或身強力壯的旅遊者,從秦安出岱宗坊取東路登山頂,經西路下山,當天可以往返。但對年老體弱者,登山猶如登天。因此,解放後在修建名勝古跡的同時,十分重視登山道路的建設。現在不但有汽車且還有空中索道——纜車這一現代化交通工具,方便遊客「一步登天」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泰山的旅遊價值。
岱廟是泰山第一名勝,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內,是歷代帝王祭祀泰山舉行大典的地方。從秦漢起,歷經修建,建築面積96000多平方米。主殿天貺殿高22.3米,寬19.8 米,重檐八角,紅牆黃瓦,斗拱彩繪,雄偉壯觀,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殿宇。廟內藏有自秦代以來的壁畫和石碑150餘方,與西安、曲阜等地碑林齊名,為國內重要碑林之一。
Ⅳ 泰山頂峰主峰長什麼樣子
玉皇頂,是五嶽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上帝。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始建年代久遠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相傳最初秦始皇曾到此祭天。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4)泰山的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玉皇頂舊稱「太平頂」,也叫做「玉皇頂」,這里是泰山絕頂,為泰山地勢最高的建造物,由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東西禪房組成。
主殿供奉玉皇上帝神像,廟院中央有塊極頂石,極頂石上有通石碑,上刻著「泰山極頂」和「1545米」兩行字(實際高度1532.7米,國家測繪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數據)。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
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
自入南天門,遊人漫步在平坦的天街上,已消除了一些攀登十八盤時的疲勞。從天街到玉皇頂雖又要登百餘石階,已是「大巫見小巫」。
Ⅳ 泰山的圖片
網路有好多哦,搜索一下關鍵字"泰山"就會有關泰山所有的圖片..學會利用網路.就可以讓你大飽眼福了.
Ⅵ 求張泰山日出的圖片,用作壁紙
怎麼樣?我感覺很棒、
Ⅶ 泰山風景有哪些
岱廟游覽區
主要景點有:遙參亭、岱廟坊、 正陽門、漢柏院、唐槐院、配天門、仁安門、東御座、鎮山三寶、秦泰山刻石、天貺殿、天貺殿壁畫、岱廟碑林、岱廟八景、後寢宮、銅亭、鐵塔、厚載門
岱麓游覽區
岱麓位於泰山與泰城的結合部,山水相依,山明水秀,素有麗區之稱。環山路東西貫通,像一串項鏈或聚或散串起了虎山、王母池、關帝廟、金山、普照寺、五賢祠、三陽觀、馮玉祥墓等眾多景點。中溪、西溪納百川之水,在這里分別匯成虎山水庫和黑龍潭水庫。兩個水庫東西相對,宛若泰山的兩隻眼睛。岱麓向東泰山地區自然風景圖片(20張)延伸,有泰山農業觀光帶;向西延伸,有櫻桃園、泰山旅遊度假區。一路走來,既能享受湖光山色,又能領悟儒、釋、道文化的魅力。 主要景點有:岱宗坊 虎山公園 王母池 關帝廟 普照寺 五賢祠 三陽觀 馮玉祥墓 櫻桃園。
紅門路游覽區
紅門登山路下起紅門,上至南天門,為泰山的中軸線。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大多是沿這條路線盤桓而上,所以稱為「御道」;善男信女朝山進香也是沿著這條路見廟就拜,所以又稱為「神道」。文人墨客登山臨水,賦詩抒懷,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題刻,又使之成為一條「古詩之路」、「書法之路」。從一天門離開人間鬧市,一路攀登,經中天門,到達南天門,進入天庭仙界,所以這條路又是一條「通天之路」。 主要景點:紅門宮 萬仙樓 斗母宮 經石峪 柏洞 壺天閣 回馬嶺 中天門 快活三里、雲步橋、五大夫松、朝陽洞、對松山、十八盤。
岱頂游覽
泰山南天門以上是岱頂,面積0.6平方公里。在泰山的整體空間布局中,岱頂是「天庭仙界」,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就是在岱頂築壇祭天,以期實現天人溝通,祈求國泰民安。岱頂氣象萬千。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雲海玉盤、黃河金帶為泰山四大奇觀,此外佛光、霧淞、雨淞等自然奇景更為泰山增添了神聖的光彩。 主要景點:南天門、天街、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無字碑、日觀峰、瞻魯台、仙人橋、月觀峰、丈人峰。
後石塢游覽區
後石塢坐落於玉皇頂正北,景區內山勢環抱,孤峰插天,松籟雲壑,幽奧絕俗,自古有「奧區」之稱。 主要景點:堯觀頂、姊妹松、卧龍松、卧虎松、元君廟
天外村路游覽區
天外村路,舊稱「西路」,是一條上山的游覽公路。從天外村天地廣場出發,沿西溪而上,一路途經黑龍潭水庫、建岱橋、白龍池、黑龍潭,到達竹林寺。竹林寺西去登扇子崖、傲徠峰,北去望龍角山、九女寨。從黃溪河盤旋而上,九曲回腸,上達中天門與紅門登山路匯合。盤路全程13公里,乘游覽車需30分鍾。 天外村路游覽區湖光山色,景緻曠秀,自古有「曠區」之稱。元人王旭有詩題曰:「我愛西溪好,披雲屢往來。一川煙景合,三面畫屏開。」 主要景點:天地廣場 白龍池 黑龍潭瀑布 竹林寺 扇子崖
桃花源路游覽區
桃花源地處泰山西北,是通往岱頂的西大門。從桃花峪口入山,游覽公路沿谷底而上,蜿蜒10餘公里。這里舊時桃林滿谷,春來落英繽紛,有桃源意境。元代泰山道人張志純賦詩曰:「流水來天洞,人間一脈通,桃源知不遠,流出落花紅。」 桃花源溪水純凈,棲息著泰山特產——赤鱗魚,清時曾作貢品。 主要景點:元寶石、彩石溪、一線泉、猴愁峪、一線天
天燭峰路游覽區
天燭峰景區地處泰山玉皇頂東北,是通往岱頂的東大門。從泰安乘車沿泰佛路東北行,至艾窪村,從天燭勝景坊進山。穿過古栗樹林,經會仙峪,沿陡直石階路上去,便是仙鶴灣。溪在自然石灣里縈回,竟巧妙地流出一隻仙鶴的模樣。跨溪又上,手拉鐵鏈,登上好漢坡,攀登小十八盤,見兩峰夾峙,中間建起望天門。望天門北側是山呼台,下臨萬丈深淵,面對拔地通天的大天燭峰。站在山呼台上,望山勢累疊,如對一幅大氣磅礴的山水畫屏。 主要景點:會仙峪、仙鶴灣、小十八盤、天燭峰
玉泉寺游覽區
玉泉寺坐落於泰山之陰、大津口鄉,從泰安城沿泰佛路至玉泉寺約20公里。玉泉寺又名谷山寺、佛爺寺,始創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金、元兩代又多次重修擴建,明清兩代鼎盛時僧侶達到百餘人。古寺院內有泰山地區最大的古銀杏樹。 主要景點:大雄寶殿、一畝松、西佛腳
Ⅷ 這是泰山的什麼景點(圖片見問題補充)
是,仙人橋
在泰山岱頂共有三座橋,一是南天門索道站的天橋,二是大龍峪口的過仙橋,第三個便是今天要說的仙人橋。
仙人橋全國很多,但泰山仙人橋非常獨特,它不是人工修造的,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一種地質景觀和現象。不同質地的岩石在應力構造的影響下,經過氣候漫長的風化剝蝕,在重力的作用下,三、四塊山石滑落,天緣湊巧,在難得的一瞬間,相互碰接,擠在一起,磊落成橋,架在了兩峰之間,凌空於山谷之中,懸空夾擠,形成了泰山難得的自然景觀。見上圖。
橋西山崖不大,卻脊峰高聳,遠望如一大鵬的鳥背,而且該峰西側有緊靠一條峽谷,它和仙人橋下的峽谷猶如一隻鳥的肋下雙翼,展翅欲飛,若在雨季,雨水順著兩條短促的峽谷急流飛注,瀉入南部懸崖,也蔚為壯觀。因此在西側的山崖平台上,有四個大字:「雙流翼注」。就是對仙人橋景觀環境的高度概括。
這個平台,下臨無地,視野開闊,群峰匍匐腳下,豪邁心胸,遠望徂徠如畫,近感山風獵獵,若有幸趕上泰山雲海,則綿延無限浩盪不絕,雲海從腳下洶涌而來,向南天門起伏而去,置身其間,仙袂飄飄,不覺已飛仙羽化,故此台名為「望海台」,是體會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佳地點,故向西不遠有「老共產黨人」李一氓的行書《望岳》。在「雙流翼注」題刻的上方,明代袁洪愈留下了「望海」兩個大字,高0.8米,寬0.8米,大氣瀟灑,和當地景觀十分協調,太小了則有煞此地風景。
仙人橋東側,有一堵紅牆,從日觀峰蜿蜒而來,猶如一條蟠龍,隔開了兩重境界。此牆由泰安知縣毛澄建於光緒二十六年,1987年前後重修,並於牆的南端龍眼位置新開了一個月亮門洞,形成了兩個區間,供遊人通過,門西為仙界,門東為捨身崖。
捨身崖,便是「人總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的地方,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泰山開禁後,平民百姓蜂擁登山,泰山民俗崇拜和碧霞元君宗教信仰拔地而起,泰山香火遠播四方,遍及全國。但泰山信仰一度扭曲,很多香客為祈求父母病體長安和生命長壽,不惜以身換身,捨身報親,縱身跳崖,竟形成風氣,捨身崖一時成為香客心目中的麥加;還有人效仿南朝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做法,以期在此捨身成仙。為此,明萬曆年間,山東巡撫何起鳴在懸崖上構築了欄牆,阻人捨身,並更名為「愛身崖」。八股出身的何巡撫崇尚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勸人保身行孝,以報父母恩德,同時對這種愚昧的行為留詩勸諫,其中倒數第三句的最後兩個字是「哀愚」,便擷取二字鐫刻在了瞻魯台的皤桿石上,以警示後人,見下圖。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明朝的欄牆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965年重修的石條欄桿,渾樸厚拙,屹立永存。
但是,高大的欄桿並不能阻止歷史的重演和傳承,現在雖已沒有迷信的過激行為,但每年都有人或失戀、或失意、或自刎,自絕於人生,種種原因,特別是平民百姓以求重於泰山,往往從此捨身下崖,一去不返。這種情況發生後,當地景區、派出所等部門人員共同見證,形成材料後,就地掩埋。而且人的軀體經過崖下滾落,形似肉球,慘不忍睹。捨身崖下,歷代白骨堆積,松風陰號,毛骨悚然。人死之後,魂飛魄散,游離於崖下林間,陰風漫漫,苦海無邊,愁苦愁悶之際,崖側正好有此石橋,度人魂魄,助鬼升天,以達仙界,這便是仙人橋的功能所在。因而,明代蕭協中在此發出了「始信危橋只度仙」的感慨。
我就是泰安人
Ⅸ 泰山的圖片帶簡介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E6%B3%B0%E5%B1%B1
泰山在山東是中國五嶽之一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古名岱山,又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境內,矗立在魯中群山間,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1]。泰山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又是天然的藝術與歷史博物館。
自然地理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於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於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里。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32.7米。相對高差約1300米。
[編輯] 地質成因推測
泰山約形成於3000萬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區域地層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各種片麻岩等幾種古老岩石構成,距今約24-25億年,屬於太古代岩類。魯西地區(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帶或海漕。造山運動使沉降帶上的岩層褶皺隆起為古陸,形成規模巨大的山系,經歷長達20億年風化剝蝕,地勢逐漸平緩。距今6億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約又經歷1億多年,整個地區再次抬升為陸地,古泰山隆起為一個較為低矮的荒丘。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的擠壓和俯沖,泰山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褶皺和斷裂。在頻繁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快速抬升,均近約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輪廓基本成型。
[編輯] 氣候植被
泰山因其高度,氣候也呈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年均降水量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泰山植被覆蓋率達80%,山麓上依次可見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葯用植物111科462種。
[編輯] 人文景觀
泰山日出
[編輯] 人類歷史宏觀影響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2]。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
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餘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門1460米,玉皇頂1545米層層迭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編輯] 封禪祭祀
歷經幾千年文化積淀,泰山上存有許多人文景觀。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中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相傳遠古時代就有72位首領來此巡狩祭祀。自秦以降,中國古代有12為帝王來此封禪朝拜。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漢武帝八登泰山,驚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在泰山封禪祭祀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被人認為凡是異性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
「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台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台方壇表示天圓地方。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志。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所以漢代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禪篇》中說:「王者異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該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編輯] 宗教影響
增福廟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
道教:據傳說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
[編輯] 文人墨客
泰山上的石刻數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被融入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等文化因素,構成了龐大的泰山美學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詩歌望岳;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等等。
[編輯] 泰山石刻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石刻
所在 山東省泰安市
分類 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 北齊至唐
編號 5-454
登錄 2001年
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釋道、傳道、受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刻、摩崖、楹聯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泰山石刻現存1800餘處,其中碑碣800餘塊,摩崖石刻1000餘處,大體分布為岱廟157塊、岱麓215處、登山東路576處,岱頂258處,岱西80餘處,岱陰44處,靈岩寺400餘處,神通寺100餘處。石刻主要包括歷代帝王封禪告祭文、寺廟創建重修記、石經墓銘、頌岱詩文、提景及楹聯等5類,大部分為自然石刻。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雙遺產之一。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q=%E5%8C%97%E5%B2%B3%E6%81%92%E5%B1%B1&btnG=%E6%90%9C%E7%B4%A2%E5%9B%BE%E7%89%87&gbv=2&aq=f&oq=
北嶽恆山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Hua_Shan?uselang=zh-cn
華山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q=%E5%B5%A9%E5%B1%B1&btnG=%E6%90%9C%E7%B4%A2%E5%9B%BE%E7%89%87&gbv=2&aq=f&oq=
嵩山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q=%E8%A1%A1%E5%B1%B1&btnG=%E6%90%9C%E7%B4%A2%E5%9B%BE%E7%89%87&gbv=2&aq=f&oq=
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