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袋鼠的資料簡單介紹
袋鼠是任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母袋鼠一般每胎產3至4個仔,袋鼠出生後即要入袋,食用低脂肪乳水。這就決定了每胎袋鼠仔只能存活2個;袋鼠出生時非常小,大約只有1粒花生米那麼大,成年袋鼠的身高有1.3~1.5米,體重可以達到50公斤。
袋鼠用下肢跳動奔跑速度非常快,時速可達50公里以上。袋鼠有一條「多功能」的尾巴其作用非常大,在休息時它可以支撐於地與雙下肢共同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跑動中尾巴更是重要的平衡工具另外袋鼠尾巴還是重要的進攻與防衛的武器。
(1)最唯美的袋鼠石頭圖片擴展閱讀
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
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但也有些較小品種的袋鼠會單獨生活。
袋鼠不會行走,只會跳躍,或在前腳和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後不久就回巢。
在野外,大袋鼠被敵害追趕的時候,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然而在動物園里,大袋鼠還是比較溫馴老實的動物。它們受到精心照料,吃營養豐富的飼料,習慣了動物園里的生活。寒冷氣候,就搬進裝著大玻璃窗的暖房裡生活。
Ⅱ 澳大利亞驚現1.7萬年前袋鼠岩畫,該發現有什麼科研價值
考古研究是具有歷史性的,而且對於人類了解古代文明具有一定的作用,考古也是需要機遇的,但是更需要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據外媒《自然.人類行為》論文發表,澳大利亞驚現1.7萬年前袋鼠岩畫,該發現最大的科研價值就是可以更好的了解原居民澳大利亞人的生活以及藝術家是怎麼生活的。
我們發現文化並不是要去破壞它,而是去更好的保護它,對於以後人類的研究也是能提供有效的線索的,而且通過一些文物可以發現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偉大。
Ⅲ 走紅的袋鼠長什麼樣
紅袋鼠是體型最大、最強壯的袋鼠,
平均身高約1.5米,
也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動物
及現存最大的有袋類。
雄性有紅褐色的短毛,
下身及四肢的毛色呈黃褐色,
耳朵尖長,吻呈方形。
Ⅳ 遊客扔石頭致袋鼠一死一傷,為何總有遊客傷害動物
總是有一種遊客,見不得動物好好的可愛的樣子,非要無端的去騷擾,去挑逗,去撩撥,結果,不是動物動怒,將遊客擊傷甚至致命,就是動物被傷害生病甚至導致生命危險。
於是,本來是兩情可相悅的美好畫面,現在卻因為遊客的變態的貪心致使悲劇上演。
那麼,這些遊客為什麼要傷害動物呢?
第三,沒有同理心。
動物也會生病,動物也會疼痛,甚至因此而死亡。可是,有些遊客卻幾近麻木,視動物的生命病痛於不顧,只想著自己的開心和快樂,卻不知自己短暫的快樂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之上。
最後真誠的希望大家都能善待動物,善待我們大自然界最好的朋友!
微信公眾號:凹現場,每天為你奉獻正能量情感文章~
感謝您的關注和點贊~
Ⅳ Ayers Rock是什麼東西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AyersRock)又名艾爾斯岩、艾爾斯巨石,當地原住民稱其為烏魯魯(Uluru)、烏魯魯巨石,所處經度131.036E,緯度25.348S。
艾爾斯岩石高約335米,長約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單體岩石(即一塊石頭)。
其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5)最唯美的袋鼠石頭圖片擴展閱讀
在不同的季節與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甚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里,烏魯魯也隨時跟著光線而變化。清晨,陽光剛剛射到地平線以上,烏魯魯就立刻穿上淺紅色的靚麗外衣,風姿綽約地展現在眾人面前。這個時候很輕易就能拍到明信片一般的精彩照片。
日落是烏魯魯最美的時刻。晚霞籠罩在岩體和周圍的紅土地上,烏魯魯從赭紅到橙紅,熱烈彷彿在天邊燃燒,最後變成暗紅,漸漸變暗,消失在夜幕里。肉眼大概看到的顏色變幻大概有三到四種,不過如果將整個過程拍攝下來,會發現烏魯魯的色彩變幻比肉眼看到的更加豐富,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幻。
Ⅵ 世上最大的單獨巨石
艾爾斯岩
--------------------------------------------------------------------------------
艾爾斯岩位於澳大利亞中部,它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巨石,澳洲當地語稱為"吾陸乳"。
這塊方圓9平方公里的地球上最大的單體岩石被稱為「魔石」。它像頭巨象一樣雄踞在大漠之中,其身體能隨日光變化發出不同顏色。據說,艾爾斯岩是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至少有數百億年歷史。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均雲集在此地觀賞巨石在日落和日出時色彩變化多端的自然奇觀,而且還可以沿鐵索走1.6公里的路,攀上巨石,在上面行走,觀看那裡壯觀的景象。
日落時分的艾爾斯巨石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畫面,遊客可以欣賞太陽下落時巨石異常動人的色彩變化。另一個壯觀的情景是夜晚的天際,屆時駐隊的天文學家導游會指引你觀賞南半球壯觀的星空,告訴你各星際組成的奧秘。
吾陸乳地區具有悠久地歷史和土著文化,若你參加當地的旅行團,就會有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和人類學家作導游,他們非常熱情,講解亦生動詳細,令整個旅程生色不少。
艾爾斯岩是位於愛麗斯泉市西南 470 多公里處的巨大岩石。只要沿著一號公路往南,車程約 5 個小時,就可以看到這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岩石---艾爾斯岩。也有人稱艾爾斯岩為 ULURU ,這是來自於當地的土著語,意指 」 有水洞的地方 」 。艾爾斯岩周圍約 9 公里,海拔 867 公尺高,由地面算起高度為 348 公尺。艾爾斯岩生成於 5 到 6 億年以前,因為曾經在海中,所以岩石表面特別的平滑。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艾爾斯岩
在澳大利亞中部一望無垠的荒原地帶,大自然鬼斧神工劈鑿出好幾處奇絕景物,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艾爾斯岩(Uluru)。
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上最大的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 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十多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欲求一睹艾爾斯巨石風采。
這塊巨岩的表現遠看圓滑光亮,沒有一道裂隙和斷縫,只有無數條長期風吹雨淋而形成的整齊溝紋,宛如海豹的柔毛。一根200米長的石柱,依附在石壁上,被稱為「袋鼠尾」。 岩石年代古老,歷經6000萬年的狂風驟雨,它周圍同樣硬度的長石砂岩都被風化瓦解,唯獨它還巋然屹立。據地貌學家分析,也許是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壓力,岩石易受風化的自然縫隙都被緊緊地擠壓結合了,從而防止了水滲,減緩了風化。石山四面陡峭,無法攀援,只有側翼一條裝有鐵鏈的狹路可達頂峰,這還是當年高斯攀登的路線。他赤著腳往上爬,磨得兩腳血泡模糊,到達山頂時他喊道:「我值了!美景報償了我。」他的確道出了數以千萬計的後來者的心情。登上岩頂極目四眺,可見到原野上牛群如蟻,大樹如草,頗有君臨天下的氣勢,長嘯幾聲,更有威加四野之雄風。
更令遊客們嘆為觀止的是巨石在一日之中不斷變幻的色彩,巨石彷彿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兒,隨著早晚和節氣改變而試穿各式各樣的新衣。旭日東升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 盛裝;到中午則變成橙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巨岩呈深紅或紫色,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展示著另一番風姿;陣雨後,復呈銀灰略黑之色。關於艾爾斯岩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但地質學家斷定,這與它的結構有關。艾爾斯岩主要是由紅色礫石組成,含鐵量高,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中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變化顏色。這種光影的奇妙變幻,更使艾爾斯岩平添無限的神奇。
石上有「聲音谷」,內壁呈波浪紋,風吹進石谷,可發出奇怪的呼嘯聲。幸運的遊客若在大獨石下遇上一場豪雨,還能觀賞到另一番壯觀景象。但見從天邊捲起一股頂天立地的烏黑巨柱,鋪天蓋地而來,瞬時間狂飆暴雨,威懾天地,如洶涌澎湃的怒濤將大獨石一舉吞沒。渾沌之中只聽見猛浪激岩的雷鳴咆嘯,天搖地動,懾人心魄,恍惚間彷彿是末日將臨 。待到風過雨停,大獨石又氣象萬千地屹立眼前,此時巨石上瀑布奔流,如百龍翻騰。雲霽日出,巨石上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新娘,向陽的一面還隱現幾道彩虹,有如點綴頭上的鮮花,更是萬般嬌柔。
艾爾斯岩雄踞大漠、櫛風沐雨、變幻萬千的奇觀壯景,不僅令遊人感受著大自然的偉大神奇力量,更令居住在附近的土著人敬若神明,尊為「聖岩」而頂禮膜拜。他們認為艾爾斯岩就是宇宙的中心,祖先神聖的住宿地,傳說有彩色蛇神居於洞內,故人們定期來此朝拜。巨石上有些幽暗的洞穴,這里是土著人進行神聖祭典的殿堂,洞壁上存留著史前壁畫和崖刻,大多是動物形態和信仰的圖騰,曲線直線,圈圈點點,雖然年代久遠卻也依稀可辨。這些壁畫崖刻似乎描述著他們祖先的業績和神聖故事。使得艾爾斯岩不僅是大自然美景,也成為土著人的歷史博物館。
Ⅶ 袋鼠的外形特徵是什麼
外形特徵:
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
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袋鼠跳躍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基本簡介:
袋鼠袋鼠是一類有袋類動物,屬於袋鼠科(Macropodidae),「袋鼠」一詞通常用來指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
一般而言,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量也較少。目前並沒有大規模的袋鼠養殖業,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並製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也具有爭議性.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志。澳大利亞軍隊的車輛,艦船在海外執行任務時很多時候都會塗上袋滑鼠志。
Ⅷ 澳大利亞好像有一塊叫 艾什麼的巨石 全名是什麼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Ⅸ 袋鼠的外貌是什麼樣子的
袋鼠的外貌是什麼樣子的呢?袋鼠的頭和兔子的頭很像,只是比兔子的頭要大一些,他們靠兩只後腳直立跳躍行走。母袋鼠的腹部會有一個育兒袋,里邊裝著袋鼠小寶寶。袋鼠的毛分為兩種顏色,很多公袋鼠的毛呈淺棕紅色,母袋鼠的毛呈灰色,個頭也要比公袋鼠小些。袋鼠是哺乳動物中的跳遠冠軍,他們天生跳遠能力極其發達。
雖然袋鼠很可愛很有趣,但是他們在澳洲平原生活得並不是很盡如人意,目前已經遭到大量捕獵,成為一種肉食品。很多袋鼠變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希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野生動物!
Ⅹ 世界上最大的岩石是哪的
是艾爾斯岩。 是位於愛麗斯泉市西南 470 多公里處的巨大岩石。只要沿著一號公路往南,車程約 5 個小時,就可以看到這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岩石---艾爾斯岩。也有人稱艾爾斯岩為 ULURU ,這是來自於當地的土著語,意指 」 有水洞的地方 」 。艾爾斯岩周圍約 9 公里,海拔 867 公尺高,由地面算起高度為 348 公尺。艾爾斯岩生成於 5 到 6 億年以前,因為曾經在海中,所以岩石表面特別的平滑。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艾爾斯岩對澳洲土著來說,是一個神聖並且不可以侵犯的聖地。在岩石下面的洞穴和風口,曾經是澳洲土著的集會所。現在巨岩下仍保留著無窮魅力的土著壁畫,壁畫內容包含了各種事物的描述和當年的會議紀錄。
非常多科學家一直努力的研究探索艾爾斯岩的形成原因,澳洲沙漠中部是如何產生這樣巨大的岩石。根據當地的地質研究,了解到在約 6 億年前,艾爾斯岩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 (Amadeus Basin) 經過地殼的巨大變動,形成兩個巨大的海底岩石,而到了三億年前,又經過了一次地殼變動後,把這兩個巨岩推離了海面,經過了無數次的季節洗禮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奇景 - 愛麗斯巨岩。
艾爾斯岩的表面因為經過數億年的風化和侵蝕,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奇岩。每一座岩石都有自己獨自又奇異的名稱,最著名的有袋鼠尾 Kangaroo Tail, 腦漿 Brain 等。在艾爾斯岩的西側有一條可直通岩頂的通路,方便旅客到岩頂俯瞰整個澳州沙漠的壯麗風景。不過這條通路因為建築在岩壁之上,所以最好是穿不滑底的布鞋較為安全。岩石顏色的變化無常是艾爾斯岩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而最令旅客百看不厭的是每天日出和日落時候的驚人景觀,不僅讓遊客留下畢生難忘的印象,每年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欲求一睹艾爾斯岩的神秘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