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才子都有誰
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
1、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入庠讀書。28歲時中南直隸鄉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會試。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喪失進取心,從此游盪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
2、祝允明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為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七次參加會試不第。
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於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
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
3、文徵明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
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
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4、徐禎卿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
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1)百忍歌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文學成就:
1、唐寅
唐寅詩文以才情取勝。其詩多紀游、題畫、感懷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麗,有六朝駢文氣息。泄題案之後,多為傷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氣,情真意摯。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詩作有《百忍歌》、《上吳天官書》、《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閑中歌》等六百餘首。
詩集中有為歌妓而作者,如《花酒》、《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見寄》、《玉芝為王麗人作》等。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2、祝允明
祝允明書法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狂草來自懷素、張旭,更多的是接近黃山谷,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交互使用,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很緊,形成一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
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與唐代的張旭十分相似,如《草書自詩卷》、《致元和手札》、《草書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
3、文徵明
文徵明前期為「東庄十友」與「吳中四才子」之一,後期又「主風雅數十年」。文詩宗宋與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長,如陸詩之工整、蘇詩之文人意趣、白詩之雅緻、柳詩之幽深等。於此之外,文徵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於詩中,形成了「雅飭之中,時饒逸韻」的詩風。
其一,雅飭之中,文詩的「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詩在結構和辭句上的安排,亦偏雅化。在文詩中,其結構嚴謹,句式工整,體現了整飭的特點。
徵明曾學陸游,二者詩中均喜用對偶句。在文詩中,對偶句比比皆是,其常用的對偶句有四類:數字對、疊字對、色彩對和人地名對。
其二,「逸韻」詩風 ,文詩中的「逸韻」主要體現在隱逸之情和飄逸之美。文徵明有濃厚的隱逸情結,自然在詩中有所流露。
而其隱逸情懷的超凡脫俗,尤使其詩表現出飄逸的神采。再者文徵明的雅緻和隱逸情懷使其詩脫離塵俗,染上一縷不食人間煙火之氣。其部分詩作寫得飄逸灑脫。如《醉仙圖》。
綜上,文v明詩風既「雅飭」,亦饒「逸韻」,吳中地域特色鮮明,充滿「雅」之氣息,與當時吳中「俚俗」詩歌形成鮮明反差。
受吳中俗文化的影響,文徵明亦作有極少量帶有俚俗特點的詩歌,但雅緻詩歌占絕對主導地位。文詩取盛唐之下,依照當時七子派的標准,文詩格調不高,而其部分詩作體現出來的飄逸奔放之氣,使其詩擺脫了柔靡的格調,只是所佔比例不大;
同時,文詩不能純粹以七子派的標准來衡量,需用辯證的眼光來看,自有獨特的美學價值。
4、徐禎卿
「吳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
早期詩作近白居易、劉禹錫風格,及第後受李夢陽、何景明、邊貢等影響,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參與文學復古運動,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為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才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祝允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徵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禎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寅
2. 張氏祠堂對聯大全,姓張的都要看看
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百忍家聲。
全聯典指唐代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禪泰山,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西都十策;金鑒千秋。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官至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九齡。
圖傳百忍;鑒著千秋。
上聯典指唐代張公藝。下聯典指唐代張九齡,著有《千秋金鑒錄》。
輪奐善頌;孝友傳芳。
上聯典指晉代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朝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煙波徒釣;橫渠理學。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代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齊家公藝;治國子房。
上聯典指唐代張公藝,壽張人。善於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帝善之。下聯典指漢初大臣張良,字子房,城父人。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漁陽惠政;江左清才。
上聯典指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時被稱為「聖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姦猾,受百姓愛戴。下聯典指晉代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寫文章,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
簪纓七葉;邦友千秋。
上聯典指西漢大臣張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封富平侯;昭帝死,他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為大司馬。下聯典指周代賢臣張仲,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聞名,與尹吉甫為友。
五言通用聯
梧雨鳳苞潤;松風鶴韻高。
此聯採用清代詩人張問陶自題聯。
泉源在庭戶;世界接人天。
此聯採用陝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閥閱傳京兆;聲名重曲江。
上聯典指張姓郡望,「京兆」,指襄陽郡,舊治在今湖北襄陽西。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縣人。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為先。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後張姓常以「百忍」為堂名,本此。
六言通用聯
落日平原縱馬;秋風古道題詩。
此聯採用現代國畫家張大千於1981年撰寫的書聯。
宴列瓊林之首;臚傳鼎用之中。
上聯典指明代張信、張異、張怵、張懋修、張以誠五狀元。下聯典指明代張顯宗、張春、張修嗣三榜眼。
七言通用聯
氣味梅花馨此日;風神楊柳憶當年。
全聯典指南朝齊人張緒事。
一林松月多詩興;千里雲煙入畫圖。
此聯採用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兵書三卷橋邊授;忍字百篇家內藏。
上聯典指西漢張良事。下聯典指唐代張公藝事。
將軍更解神讖字;太史合書大有年。
此聯採用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張延濟,字叔未,浙江嘉興人。
弓力千鈞東風勁;長空萬里北斗明。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上下聯句首嵌入「弓」、「長」,合而為張。
九居世澤傳名遠;百忍家聲播惠長。
全聯典指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堂。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義由。公藝請以紙筆,但書百餘「忍」字。
獨愛詩篇超物象;只因山水與精神。
此聯採用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張耒為熙寧進士,著有《張右史文集》。
鯤島累遷昭祀典;清河長出尚高風。
此聯為台灣省義溪口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張氏在台灣的遷徙。下聯典指張氏郡望為清河郡。
二酉發祥登北榜;三公接武振淮濱。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張鶴鳴、張鶴騰兄弟先後在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張鶴鳴官至兵部尚書,二弟張鶴騰官刑部主事、雲貴副使,三弟張鶴齡官至戶部員外郎。
九世居後添吉慶;百忍堂前古太和。
此聯為湖南省台前縣張氏宗族聯。聯說該族唐代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一百多個「忍」字進呈高宗,收到高宗肯定與賞賜。
功成百雉留懷遠;澤溥三農樂鳳翔。
此聯為安徽省定遠縣池河鎮張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張謹,字慎之,號敬軒,明代天順年間進士,官工部郎中時。下聯典指張國紀,字崇禮,號立齋,明代正德年間解元,官至鳳翊知府,有善政。
八言通用聯
玉燕投懷,姓生燕國;出塵慧眼,相賞風塵。
上聯典指唐代張說之母夢玉燕入懷,乃生張說。張說後被封為燕國公。下聯典指隋朝楊素的侍妓張出塵,與李靖、張仲堅結為兄妹,號「風塵三俠」。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張弓射天狼武功雄萬里;
揮手書華章文采耀千秋。
此聯為張姓祖根地濮陽揮公陵園大門祠聯,由中國書法協會會長張海書寫。上聯歌頌始祖發明弓箭武藝高強;下聯指始祖協助顓頊帝編制《顓頊歷》的文采飛揚。同時開頭第一個字正是始祖張揮的名字。
忠厚近魯愚,畢竟傳家在是;勤儉似艱苦,須知奮進由斯。
此聯為江西省萬載縣張氏六支宗祠聯。
千秋鑒、百忍箴,常留古訓;萬先錢、兩京賦,當讀遺書。
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張公藝。下聯典指張鷟、張衡。
正色立朝,聲重千秋金鑒;懿文華國,名高萬選青錢。
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事,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而遭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張旌,著有《萬選青錢》。
出使窮源,槎泛鬥牛之畔;勸農致富,民興麥秀之歌。
上聯典指西漢外交家張騫(?-公元前114年)漢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兩次被匈奴拘留,積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始脫身歸漢。下聯典指東漢漁陽太守張堪,光武中拜郎中。任漁陽太守時,功課農桑,捕擊姦猾,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
雄猛讓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傳萬世,唐曾顯姓宋留名。
此聯採用張飛廟聯。上聯「文握管」指張飛善書法。下聯「唐曾顯姓」,謂唐張巡與張飛同姓。「宋留名」,指岳飛與張飛同名。
族譜
鼻祖肇青陽,公侯將相神仙,代光國史;大宗開白馬,孝女忠良道學,世篤家風。
採用張氏祠堂聯。
為創業、守成人,都須處處關心吾輩,可稟斯言,方可期榮宗耀祖;理讀書、耕稼事,總要時時立志爾曹,能遵此意,便堪稱肖子賢孫。
此聯為廣東省豐順縣建橋圍張氏宗祠「榮封第」堂聯。豐順張氏客家人南遷的過程,是一部艱苦奮斗的歷史。刻苦勤儉,是客家人最為優秀的品質之一。惡劣的自然環境,需付出數倍於魚米之鄉人民的努力方能果腹。張氏訓勉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的堂聯隨處可見。
3. 唐寅詩詞特點
(1470一1523) 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唐寅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屬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魯國唐生、南京解元等,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見:江南四大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族。出身商販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少時讀書發奮,青年時中應天府解元,後赴京會試,因同考生,江陰大地主徐經,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伯虎也因該舞弊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又投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現朱有謀反之意,即裝瘋而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形跡放縱,性情狂放不羈。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唐寅文學上亦富有成就。工詩文,其詩多紀游、題畫、感懷之作,能表達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生平
唐寅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會做生意的,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
「會試泄題案」,一般說法是 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巨富之子徐經,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試題。事情敗露,唐寅也受牽連下獄。 是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都是飽學之士,試題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其中惟有兩張試卷,不僅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使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 唐寅和徐經到京城後多次拜訪過程敏政,特別在他被欽定為主考官之後唐寅還請他為自己的一本詩集作序。這已在別人心中產生懷疑。這次又聽程敏政在考場這樣說,就給平時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幫人紛紛啟奏皇上,均稱程敏政受賄泄題,若不嚴加追查,將有失天下讀書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為真,十分惱怒,立即下旨不準程敏政閱卷,凡由程敏政閱過的卷子均由李東陽復閱,將程敏政、唐寅和徐經押入大理寺獄,派專人審理。徐經入獄後經不起嚴刑拷打,招認他用一塊金子買通程敏政的親隨,竊取試題泄露給唐寅。後刑部、吏部會審,徐經又推翻自己供詞,說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獄後,憤懣不平發癰而卒。唐寅出獄後,被謫往浙江為小吏。唐寅恥不就任。
關於這場會試泄題案,記載很多,說法不一。實際上這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結果。《明史·程敏政傳》雲:「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無疑問,這一事件對唐寅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從此唐寅絕意仕途。歸家後縱酒澆愁,游歷名山大川, 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離開蘇州,坐船到達鎮江,從鎮江到揚州,游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後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後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遺址。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後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嶽衡山。再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唐寅由閩轉浙,游雁盪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此時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蘇州。唐寅千里壯游,歷時9個多月,踏遍名山大川,為後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蘇州,家中非常清貧,妻子大吵大鬧,終於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以賣文鬻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其淡干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志。
唐寅三十六歲時選中城北桃花塢,建了一優雅清閑的家園,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塢原是宋人章庄簡的別墅,但經風雨滄桑,早成一片廢墟。不過這里景色宜人,環境十分幽靜,一曲清溪婉蜒流過,溪邊幾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賣畫的錢建成了桃花塢別墅。雖只幾間茅屋,檐下卻懸著雅緻的室名「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匾額。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春日,園內花開如錦,他邀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來此飲酒賦詩,揮毫作畫,盡歡而散。。「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祝允明《唐子畏墓誌銘》)此時唐寅過得清閑而超脫。
明正德九年(1514), 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徵聘到南昌,後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從此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治一方印章「逃禪仙吏」。
從南昌回家後因常年多病,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生活艱難,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倆人借錢過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並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4歲他健康狀況更差,這年秋天,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但見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正好觸動唐寅心境,他一陣悲傷,告別回家後,從此卧病不起,不久結束了他凄涼的一生。死後葬在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王家村。他逝世後由其親友王寵、祝允明、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後事,祝允明寫了千餘字的墓誌銘,由王寵手書,刻在石碑上。後世有關唐寅的生平事跡大多是從這墓誌銘中得到的。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涼,以致身後詩文幾近散軼。明萬曆年間,常熟書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詩文和為人,不惜重金,徵求片紙隻字,為他搜集整理詩賦詞章。將唐寅生前散軼的近百首(篇)詩文核閱後付梓,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個較完善的詩文集傳世,一時洛陽紙貴。後來,江南著名的出版藏書家。常熟書商毛晉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為人,他在編錄《明詩紀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時,又特地詳細收錄了唐寅生前詩文和軼事,豐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詩文內容,為後代積累了生動的文化資料。
毛晉,後來還獨立承擔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據《蘇州府志》,崇禎甲申三月十六,毛晉與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蘇橫塘王家村,因見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荊棘荒蕪,牛羊放逐墓園,頓生哀憫之心。他詢問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後,後嗣中唯剩一侄孫孀婦,經濟拮據,困頓城內,以致唐寅四時之祭匱乏。毛晉凄然感嘆:「是朋友之罪也,千載下讀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時與並乎?」於是,毛晉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並且擇地墓旁造三間祠堂。蘇州地方官雷起劍親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遺千古之有心者。」
現在唐寅故居僅存遺址,但西郊橫塘唐寅墓還保存完好,1955年重新作了整修。動亂期間墓地遭毀壞,後又修復。唐寅墓包括閑來草堂、六如堂、夢墨堂、墓區、神道、牌坊。整個墓地錯落有致,恬靜中透出幾分風雅。墓碑上刻有「唐解元之墓」。閑來草堂後辟為茶室。唐寅一生愛茶,與茶結下不解之緣,曾寫過不少茶詩,留下《琴士圖》、《品茶圖》、《事茗圖》等茶畫佳作。夢墨堂陳列唐寅的生平事跡。六如堂取自唐寅晚年佛名六如。
唐寅早期繪畫,「遠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和周臣都是當時蘇州名畫家,沈以元人畫為宗,周則以南宋院畫為師,這是明代兩大畫派,唐寅雖師周臣,卻有勝藍之譽。 唐寅兼其所長,在南宋風格中融元人筆法,一時突飛猛進,以至超越老師周臣,名聲大振。 唐寅畫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畫。唐寅足跡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並化渾厚為瀟灑。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閑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 由於唐寅作畫很少在畫上註明年份,且他的畫風變化也不很有規律,所以很難推測他作畫的時間,也就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 唐寅在拜周臣為師後,主要是宗南宋院體,但其畫有時也有與沈、文畫風相近的作品,如《南遊圖》。這是唐寅三十六歲時當琴士楊季靜離開蘇州時贈送給他的。 唐寅擅長寫意花鳥,活潑灑脫、生趣盎然而又富於真實感。傳說唐寅所作的《鴉陣圖》掛在家中,有一天有數千隻烏鴉縱橫盤旋在屋頂,恍若酣戰,堪稱奇絕。 唐寅花鳥畫的代表作是《枯槎鴝鵒圖》。其構圖用折枝法,枯木枝幹由右下方彎曲多姿地向上伸展,以枯筆濃墨畫之,蒼老挺拔。以積墨法畫一隻棲於枝頭的八哥,正引吭高鳴,樹枝似乎都在應節微動,從而顯現出自然界生命律動的和諧美。禿筆點葉,一兩條細藤與數筆野竹同枯樹上的老葉畫在一起,增添了空山雨後幽曠恬靜與清新的氣氛。右上角題詩為:「山空寂靜人聲絕,棲鳥數聲春雨餘。」詩畫映發,對象的神態和畫家的情趣融為一體,寄寓了超凡脫俗的思想。這幅畫在畫法上屬小寫意,一路運腕靈便,以書法人畫,以寫代描,筆力雄強,造型優美,全畫筆墨疏簡精當,行筆挺秀灑脫,形象饒有韻度,從中可以窺見唐寅在探討寫意技法和開拓花鳥畫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樹。
唐寅的水墨花鳥畫基本上是以水墨提煉形象,墨韻明凈、生趣盎然。其著名的還有《雨竹圖》,畫面以二組濃葉為主枝,後出淡葉,再初葉數筆以相呼應,葉均向下急趨,一派雨打竹葉之勢。 唐寅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風格豐潤靈活,俊逸秀拔,幾為畫名所掩。其代表作《落花詩冊》。 唐寅一生酷愛桃花,自號「桃花庵主」,寫了不少桃花詩。如《桃花塢》詩:「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燕雙舞......"但他看到地上落英滿布,聯系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悵然不已。彎腰拾起地上的落紅,裝進一個錦囊之中,埋葬在葯欄東畔。為此又寫了一百多首《落花詩》,抒發了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情緒。據有人考證,《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情節,就是依此作為藍本的。
唐寅詩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對人生、社會常常懷著岸傲不平之氣。如《把酒對月歌》中: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枝桃花月滿天。 又如詩雲: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需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時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除詩文外,也能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唐寅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賞,聲名遠播。
[明]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解釋:
五陵,五陵原,是以西漢王朝在這里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的。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劉邦接受了郎中劉敬的建議,將關東地區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傑並兼之家大量遷徙關中,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徙者居住。以後,漢惠帝劉盈在修建安陵,漢景帝在修建陽陵,漢武帝在修建茂陵,漢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時,也都競相效尤,相繼在陵園附近修造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意思是:歷史上的所為豪傑之士雖然也曾一時的輝煌,如今確墓冢不存,只能被當作耕種的田地,哪有我唐寅倚花飲酒這樣的灑脫,倜儻。
五陵豪傑是泛指。
唐寅擅畫山水、人物、仕女和花鳥,尤以山水、仕女著稱。唐寅的山水畫,早年師法沈周,傳世之作甚少。現存作品有《洞庭黃茅渚圖》和《貞壽堂圖》以及唐寅21歲作《對竹圖》等。中年的山水畫,主要宗法周臣,而周臣的山水畫師法南宋的李唐和劉松年,因此唐寅的畫又可上溯至南宋李唐、劉松年為代表的院體畫派。他在老師周臣影響指導下,學到了宋人筆法嚴謹雄渾、風骨奇峭的風格。同時他又參合了馬遠、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並廣泛地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和元代的黃公望、王蒙諸大家的長處,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畫面布局嚴謹整飭,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筆法勁健,墨色淋漓。代表作品有《王鏊出山圖》、《沛台實景圖》、《行春橋圖》、《關山行旅圖》等。晚年畫風已脫出周臣的風范,自立門戶。此時細筆山水居多,作品有《山路松風圖》、《春山伴侶圖》、《落霞孤鶩圖》、《西洲話舊圖》、《幽人燕坐圖》等。從這些畫的風格看,畫風構圖簡潔清朗,用筆多為細勁中鋒,猶如游絲描,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具有剛柔相濟之美。山石的皴法豐富,多有短砍、長皴、順筆、逆毫、方折、圓轉等筆墨。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雜而不亂,極富韻律和文人畫秀潤空靈的美感。墨色淋漓,又富濃淡變化。唐寅的山水畫之所以有這樣大的藝術成就,一方面是由於他能打破門戶之見,無論北方畫派、江南畫派,還是南宋的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畫師,他都認真學習,博採眾長,革新創造.最後形成自己的畫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對自然山川有著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營養,從而對他的山水畫創作起著重要的滋養作用。他的作品氣魄雄偉壯闊,造型嚴謹准確,筆墨精湛高深,都超過了同時代的一些畫家。
唐寅的仕女、人物畫,大致沒有逾越南宋人物畫藩籬.尤其是他的敷施重彩的工筆人物畫,那種明眸、皓齒、紅顏、粉頰……還是南朱院體畫的遺風。他的人物畫,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線條勁細,敷色妍麗,氣象高華,出自南宋院體畫。如《王蜀宮妓圖》,畫家以傳統的工筆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宮女的濃施艷抹。衣紋用細勁流暢的鐵線描,服飾施以濃艷的色彩,顯得綺羅絢爛。把宮妓們競相裝扮,斗綠爭緋的情態刻畫得生動入微,不愧為唐寅仕女畫的優秀之作。另一種是從南宋的院體脫胎而出,筆墨流動爽利.轉筆方勁,線條抑揚起伏.代表作品有Ⅸ秋風紈扇圖》以及《李端端圖》等,畫風由工麗變為簡逸高雅。畫家把宋代李公麟行雲流水描和顏輝的折蘆描參合使用,使畫面富有韻律感。唐寅的人物畫,寫實功力較強,形象准確而神韻獨具,故《明畫錄*評他的人物畫「在錢舜舉下,杜檉(杜堇)居士上」。
唐寅的花鳥畫,傳世作品不多,現存作品有《墨梅圖》、《風竹圖》和《鴝鵒鳴春圖》以及《臨水芙蓉圖》、《杏花圖》等,畫風遠法宋元水墨畫.近師沈周的變革創新,刻意求精。如在《墨梅圖》中唐寅用水墨畫梅花一枝,意筆寫花干,沒骨法點梅花,筆法秀逸灑脫,頗具質感。而《鴝鵒嗚春圖》則用水墨隨意點畫,較之沈周則更為活潑灑脫,較之林良、呂紀又不像他們那樣粗獷豪放,而是自有一番清新活潑之趣。
唐寅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創作的詩,據不完全的統計,約有600餘首。其詩風婉華麗,通俗流暢,即興抒懷,以才情取勝。詩文的內容多為揭露社會矛盾,抒發不平之氣.具有較強的思想性。
唐寅為傳統繪畫所作的貢獻,大致可概括為三點:其一,綜合南北二派,弘揚了文入畫的傳統。我國的傳統繪畫.到了北宋初期,由於地理條件和風格的不同,始分為南北兩大畫派。北方畫派以李成、關仝、范寬為代表,畫風深厚曠遠,石體堅凝,風骨奇峭,氣勢雄偉;而南方畫派以董源、巨然為宗師,畫風柔和溫秀,筆墨瀟灑含蓄,水墨濕潤華滋,遠近感強烈。但又有各自的弱點,比如北方畫派.筆鋒太露,缺少含蓄,缺少韻致和遠近感等;南方畫派缺少骨力、庄嚴和氣魄等。唐寅的功績就在於打破了門戶之見,從筆法、氣勢、筆意和設色上,把南北兩派不同的源流,揚長避短,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畫的長處,最後形成結構嚴謹,風骨奇峭,筆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靈的獨特風格。他的畫,既有宋畫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畫的書卷氣,為吳門畫派的崛起,為弘揚文入畫的傳統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二,詩書畫的有機結合。唐寅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詩文、書法的造詣也很深,在詩書畫有機結合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貢獻。其結合方法:一是書風與畫風的一致與和諧,書法的意趣與繪畫情趣極為相近,因為兩者都強調人格與真情的再現。唐寅的書法淵源於趙孟頫和李北海,用筆秀潤縝密,剛粟結合,意態端莊瀟灑,近似「院體」的山水畫風,但又在規整中具清潤之姿。二是將書法用筆之法運用於繪畫,這在唐寅傳世繪畫作品中較為明顯。此外,詩與四的和諧一致,也是唐寅畫的又一特色。比如,唐寅的詩文,豪放不羈,戲語中寓憂思;他的繪畫也和詩一樣,如縱{壬中見深沉,戲筆中寓思想。其三,詩情與畫意的緊密結合。唐寅繪畫中的題詩和情感,緊扣畫的主題和意境,以闡發或充實畫面的內涵思想。而作品中的望背蘭墨,又通過象徵、寓意、擬人化等手法或意境的創造,形象地表達出詩意,這種詩與幽的冤美結合,也是唐寅畫的一大特點。
唐寅書畫的貢獻,還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畫的題材內容,促進了山水、人物、仕女、化-鳥各科的全面發展,加強文人畫自我表現意識等,都給後世造成深遠影響。
四百多年前,唐伯虎悄然來到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他是從雁盪山等處一路游歷而來,風塵僕僕。賓主在客堂稍坐片刻後,就游覽寺廟,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威武勇猛的金剛,虔誠伴從的羅漢,高聳佛帳的如來......當他們移步進入觀音殿時,滿堂觀音,金光耀眼,吸引得唐寅駐足細看。
書僮發問:"先生,觀音菩薩梵文本譯作觀世音,因唐王朝避'世'的諱,略稱觀音,在唐宋的觀像中均為男身,到了元朝,為了有利弘揚佛教,有利婦女信佛,才把他改成大慈大悲的'千處尋聲千處應'的女觀音,成為佛教中有名的女菩薩。這里的許多面目身態不一的菩薩該稱什麼菩薩?"
知客了心接上了話頭,說:"因為觀音能廣化眾生,《法華經.普門品》說他有三十二即應化身, 所以這里看到的都是觀音的化身,有千手千眼觀音、魚籃觀音、白衣觀音、楊柳觀音、嗅花觀音、還有佛身、梵王身、帝釋身、居士身、宰官身等 ......"
唐伯虎點頭稱是,目光朝一個個觀音移動過去。嗅花觀音引起他的注意,只見嗅花觀音手持一朵鮮花,面容慈祥而庄嚴。唐伯虎油然而生敬意,不禁虔誠地禮拜起來,贊美之句脫口而出:
拈花微笑破檀唇,
悟得塵埃色相身。
辦取鳳冠與霞帔,
天台明月禮佛真。
以後唐伯虎畫過許多觀音像,一落筆就會出現國清寺嗅花觀音莊重典雅的形象,足見國清寺的造形藝術高超的觀音像給唐伯虎印象之深刻。
編輯本段唐寅賣扇記
唐寅,字伯虎,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人稱「唐解元」,自製印章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為人放盪不羈,風流飄逸,心胸豁達。精詩文、工書畫,曉音律,素好遊山玩水。
值某歲仲夏,一日欲獨游西子湖,正行於道中,見一酒肆,酒興遂發,乃入。把盞酣飲罷,欲結賬,往囊中探銀,不料竟空空如也。乃環顧,亦無熟識,與酒保道:「某因走得匆忙,未帶銀兩,暫賒,可否?」對曰:「否!」寅一時無計,面色難堪,不免心慌意亂,滿面細汗。甩開手中扇,搖之,忽思道:「何不以扇抵酒?」言與酒保,又不允。寅低眉良久,心生一計,大聲吆喝,賣其手中扇。
其時,肆中一長者,峨冠博帶,乃杭州富豪也。問道:「汝扇區區,能折幾何?」寅曰:「足下觀訖方曉。」遞之予視,富豪一瞥,乃曰:「扇上之畫,分明信手塗鴉,乃出無名豎子之手耳!分文不值。」言訖,擲於地,寅甚不悅,白眼瞪視。
俄傾,一布衣似書生模樣,上前視之。拾扇觀罷,拍案連稱:「 妙!妙!妙!妙哉!乃出名人之高手!」視寅良久,只見寅氣宇軒昂,風流倜儻,儀表非常。曰:「閣下莫非『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耶?!」寅笑而未語,氣靜神閑。酒客聞之皆驚,爭而觀之,嘖嘖不已。眾人皆出高價欲購伯虎之扇。寅都不鬻,獨與那秀才。秀才摸出銀兩,只十兩白銀,乃曰:「吾錢少,恐難購得。」寅曰:「足下惠目識人,余欽佩之至,故此扇非君莫屬,君若銀兩短少,余至只收五兩,足付酒錢便可。 」秀才收受,拱手道謝。
富豪見狀,大夢如醒,拱手笑曰:「唐解元,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令名遠播,某有眼不識泰山,足下之畫,天下無雙,人間神品,老朽方才多有冒犯,乞先生海涵。」遂拉寅之衣袂同坐,喚酒呼菜,又叫秀才同席而坐。飲酒大酣,寅醉意朦朧,顛倒淋漓,欲出酒肆。富豪曰:「先生留步!」寅問:「何事?」曰:「先生能否將那扇賣與老夫?」寅曰:「否!」富豪略有慍色,曰:「余出千金,何如?」寅只顧走路。富豪大怒:「爾待何如?!」寅打一飽嗝,呵呵大笑,又要邁步,富豪勃然,曰:「還我酒食!」寅辯道:「是汝引我吃酒,非我本意,天上掉下餡兒餅,豈有不食之理?!」眾酒客嘩然大笑。
此時,人群中又走來一客,皂衣緇褲,乃一捕快也。捕快曰:「唐解元乃江南名流,某早有耳聞,足下可知這老者何許人也?」寅道:「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捕快道:「此乃杭州四大巨賈之一,胡天富胡老爺是也!」寅曰:「與某何干? 」 捕快湊前耳語一番。寅曰:「噢!原來此人與汝家老爺有交情,實在不知。罷!罷!罷!筆墨伺候,待某為胡賈做畫一幅。 」
頃刻,文房四寶備矣。寅道:「胡賈轉過身去。」胡賈不知何事,只好照辦。唐伯虎三毫兩筆,做畫立就,只見眾人皆捧腹大笑不已。胡賈不知所謂何事,脫外衣觀之,惱怒成羞,嗔目張口,發指上冠。捕快手指唐寅曰:「豈有此理!」唐寅笑曰:「扯平!」言罷,拂袖,攜布衣秀才之手同出酒肆,大踏步消失於匆匆人流之中。
眾看官可知唐伯虎在那富豪胡天富衣背上所畫何物,不妨告知:王八。
蓬萊子曰:唔呼!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4. 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是怎麼樣的
唐寅(1470—1523年),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余,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佯狂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歷史上的唐伯虎盡管才華出眾,有理想抱負,是位天才的畫家,但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於這個社會。他一生坎坷,最後潦倒而死,年僅54歲。他臨終時寫的絕筆詩就表露了他骨心的留戀人間而又憤恨厭世的復雜心情:「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唐寅文學上亦富有成就。工詩文,其詩多紀游、題畫、感懷之作,以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歲時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他大約廿四歲的時候病逝。後來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場弊案的牽累而離去。後娶沈氏,或名九娘,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
「會試泄題案」,一般說法是,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巨富之子徐經,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試題。事情敗露,唐寅也受牽連下獄。 是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都是飽學之士,試題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其中惟有兩張試卷,不僅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使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 唐寅和徐經到京城後多次拜訪過程敏政,特別在他被欽定為主考官之後唐寅還請他為自己的一本詩集作序。這已在別人心中產生懷疑。這次又聽程敏政在考場這樣說,就給平時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幫人紛紛啟奏皇上,均稱程敏政受賄泄題,若不嚴加追查,將有失天下讀書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為真,十分惱怒,立即下旨不準程敏政閱卷,凡由程敏政閱過的卷子均由李東陽復閱,將程敏政、唐寅和徐經押入大理寺獄,派專人審理。徐經入獄後經不起嚴刑拷打,招認他用一塊金子買通程敏政的親隨,竊取試題泄露給唐寅。後刑部、吏部會審,徐經又推翻自己供詞,說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獄後,憤懣不平發癰而卒。唐寅出獄後,被謫往浙江為小吏。唐寅恥不就任。《桐陰清夢圖》軸,明,唐寅繪
關於這場會試泄題案,記載很多,說法不一。實際上這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結果。《明史·程敏政傳》雲:「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無疑問,這一事件對唐寅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從此唐寅絕意仕途。歸家後縱酒澆愁,游歷名山大川, 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離開蘇州,坐船到達鎮江,從鎮江到揚州,游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後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後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遺址。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後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嶽衡山。再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唐寅由閩轉浙,游雁盪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此時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蘇州。唐寅千里壯游,歷時9個多月,踏遍名山大川,為後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蘇州,家中非常清貧,妻子大吵大鬧,終於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賣文鬻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其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志。《看泉聽風圖》卷,明,唐寅作
唐寅三十六歲時選中城北桃花塢,建了一優雅清閑的家園,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塢原是宋人章庄簡的別墅,但經風雨滄桑,早成一片廢墟。不過這里景色宜人,環境十分幽靜,一曲清溪婉蜒流過,溪邊幾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賣畫的錢建成了桃花塢別墅。雖只幾間茅屋,檐下卻懸著雅緻的室名「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匾額。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春日,園內花開如錦,他邀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來此飲酒賦詩,揮毫作畫,盡歡而散。。「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祝允明《唐子畏墓誌銘》)此時唐寅過得清閑而超脫。
明正德九年(1514), 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徵聘到南昌,後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從此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治一方印章「逃禪仙吏」。
從南昌回家後因常年多病,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生活艱難,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倆人借錢度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並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4歲他健康狀況更差,這年秋天,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但見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正好觸動唐寅心境,他一陣悲傷,告別回家後,從此卧病不起,不久結束了他凄涼的一生。死後葬在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王家村。他逝世後由其親友王寵、祝允明、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後事,祝允明寫了千餘字的墓誌銘,由王寵手書,刻在石碑上。後世有關唐寅的生平事跡大多是從這墓誌銘中得到的。《自書詞》卷,明,唐寅書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涼,以致身後詩文幾近散軼。明萬曆年間,常熟書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詩文和為人,不惜重金,徵求片紙隻字,為他搜集整理詩賦詞章。將唐寅生前散軼的近百首(篇)詩文核閱後付梓,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個較完善的詩文集傳世,一時洛陽紙貴。後來,江南著名的出版藏書家。常熟書商毛晉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為人,他在編錄《明詩紀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時,又特地詳細收錄了唐寅生前詩文和軼事,豐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詩文內容,為後代積累了生動的文化資料。
毛晉,後來還獨立承擔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據《蘇州府志》,崇禎甲申三月十六,毛晉與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蘇橫塘王家村,因見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荊棘荒蕪,牛羊放逐墓園,頓生哀憫之心。他詢問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後,後嗣中唯剩一侄孫孀婦,經濟拮據,困頓城內,以致唐寅四時之祭匱乏。毛晉凄然感嘆:「是朋友之罪也,千載下讀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時與並乎?」於是,毛晉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並且擇地墓旁造三間祠堂。蘇州地方官雷起劍親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遺千古之有心者。」
唐寅早期繪畫,「遠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和周臣都是當時蘇州名畫家,沈以《觀梅圖》軸,明,唐寅繪元人畫為宗,周則以南宋院畫為師,這是明代兩大畫派,唐寅雖師周臣,卻有勝藍之譽。 唐寅兼其所長,在南宋風格中融元人筆法,一時突飛猛進,以至超越老師周臣,名聲大振。 唐寅畫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畫。唐寅足跡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並化渾厚為瀟灑。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閑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 由於唐寅作畫很少在畫上註明年份,且他的畫風變化也不很有規律,所以很難推測他作畫的時間,也就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 唐寅在拜周臣為師後,主要是宗南宋院體,但其畫有時也有與沈、文畫風相近的作品,如《南遊圖》。這是唐寅三十六歲時當琴士楊季靜離開蘇州時贈送給他的。 唐寅擅長寫意花鳥,活潑灑脫、生趣盎然而又富於真實感。傳說唐寅所作的《鴉陣圖》掛在家中,有一天有數千隻烏鴉縱橫盤旋在屋頂,恍若酣戰,堪稱奇絕。 唐寅花鳥畫的代表作是《枯槎鴝鵒圖》。其構圖用折枝法,枯木枝幹由右下方彎曲多姿地向上伸展,以枯筆濃墨畫之,蒼老挺拔。以積墨法畫一隻棲於枝頭的八哥,正引吭高鳴,樹枝似乎都在應節微動,從而顯現出自然界生命律動的和諧美。禿筆點葉,一兩條細藤與數筆野竹同枯樹上的老葉畫在一起,增添了空山雨後幽曠恬靜與清新的氣氛。右上角題詩為:「山空寂靜人聲絕,棲鳥數聲春雨餘。」詩畫映發,對象的神態和畫家的情趣融為一體,寄寓了超凡脫俗的思想。這幅畫在畫法上屬小寫意,一路運腕靈便,以書法人畫,以寫代描,筆力雄強,造型優美,全畫筆墨疏簡精當,行筆挺秀灑脫,形象饒有韻度,從中可以窺見唐寅在探討寫意技法和開拓花鳥畫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樹。
唐寅的水墨花鳥畫基本上是以水墨提煉形象,墨韻明凈、生趣盎然。其著名的還有《雨竹圖》,畫面以二組濃葉為主枝,後出淡葉,再初葉數筆以相呼應,葉均向下急趨,一派雨打竹葉之勢。 唐寅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風格豐潤靈活,俊逸秀拔,幾為畫名所掩。其代表作《落花詩冊》。 《沛台實景圖》頁,明,唐寅作
唐寅擅畫山水、人物、仕女和花鳥,尤以山水、仕女著稱。唐寅的山水畫,早年師法沈周,傳世之作甚少。現存作品有《洞庭黃茅渚圖》和《貞壽堂圖》以及唐寅21歲作《對竹圖》等。中年的山水畫,主要宗法周臣,而周臣的山水畫師法南宋的李唐和劉松年,因此唐寅的畫又可上溯至南宋李唐、劉松年為代表的院體畫派。他在老師周臣影響指導下,學到了宋人筆法嚴謹雄渾、風骨奇峭的風格。同時他又參合了馬遠、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並廣泛地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和元代的黃公望、王蒙諸大家的長處,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畫面布局嚴謹整飭,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筆法勁健,墨色淋漓。代表作品有《王鏊出山圖》、《沛台實景圖》、《行春橋圖》、《關山行旅圖》等。晚年畫風已脫出周臣的風范,自立門戶。此時細筆山水居多,作品有《山路松風圖》、《春山伴侶圖》、《落霞孤鶩圖》、《西洲話舊圖》、《幽人燕坐圖》等。從這些畫的風格看,畫風構圖簡潔清朗,用筆多為細勁中鋒,猶如游絲描,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具有剛柔相濟之美。山石的皴法豐富,多有短砍、長皴、順筆、逆毫、方折、圓轉等筆墨。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雜而不亂,極富韻律和文人畫秀潤空靈的美感。墨色淋漓,又富濃淡變化。唐寅的山水畫之所以有這樣大的藝術成就,一方面是由於他能打破門戶之見,無論北方畫派、江南畫派,還是南宋的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畫師,他都認真學習,博採眾長,革新創造.最後形成自己的畫風。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對自然山川有著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營養,從而對他的山水畫創作起著重要的滋養作用。他的作品氣魄雄偉壯闊,造型嚴謹准確,筆墨精湛高深,都超過了同時代的一些畫家。《王蜀宮妓圖》軸,明,唐寅作
唐寅的仕女、人物畫,大致沒有逾越南宋人物畫藩籬.尤其是他的敷施重彩的工筆人物畫,那種明眸、皓齒、紅顏、粉頰……還是南朱院體畫的遺風。他的人物畫,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線條勁細,敷色妍麗,氣象高華,出自南宋院體畫。如《王蜀宮妓圖》,畫家以傳統的工筆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宮女的濃施艷抹。衣紋用細勁流暢的鐵線描,服飾施以濃艷的色彩,顯得綺羅絢爛。把宮妓們競相裝扮,斗綠爭緋的情態刻畫得生動入微,不愧為唐寅仕女畫的優秀之作。另一種是從南宋的院體脫胎而出,筆墨流動爽利.轉筆方勁,線條抑揚起伏.代表作品有Ⅸ秋風紈扇圖》以及《李端端圖》等,畫風由工麗變為簡逸高雅。畫家把宋代李公麟行雲流水描和顏輝的折蘆描參合使用,使畫面富有韻律感。唐寅的人物畫,寫實功力較強,形象准確而神韻獨具,故《明畫錄*評他的人物畫「在錢舜舉下,杜檉(杜堇)居士上」。
唐寅的花鳥畫,傳世作品不多,現存作品有《墨梅圖》、《風竹圖》和《鴝鵒鳴春圖》以及《臨水芙蓉圖》、《杏花圖》等,畫風遠法宋元水墨畫.近師沈周的變革創新,刻意求精。如在《墨梅圖》中唐寅用水墨畫梅花一枝,意筆寫花干,沒骨法點梅花,筆法秀逸灑脫,頗具質感。而《鴝鵒嗚春圖》則用水墨隨意點畫,較之沈周則更為活潑灑脫,較之林良、呂紀又不像他們那樣粗獷豪放,而是自有一番清新活潑之趣。
唐寅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創作的詩,據不完全的統計,約有600餘首。其詩風婉華麗,通俗流暢,即興抒懷,以才情取勝。詩文的內容多為揭露社會矛盾,抒發不平之氣.具有較強的思想性。《錢塘景物圖》軸,明,唐寅繪
唐寅為傳統繪畫所作的貢獻,大致可概括為三點:其一,綜合南北二派,弘揚了文入畫的傳統。我國的傳統繪畫.到了北宋初期,由於地理條件和風格的不同,始分為南北兩大畫派。北方畫派以李成、關仝、范寬為代表,畫風深厚曠遠,石體堅凝,風骨奇峭,氣勢雄偉;而南方畫派以董源、巨然為宗師,畫風柔和溫秀,筆墨瀟灑含蓄,水墨濕潤華滋,遠近感強烈。但又有各自的弱點,比如北方畫派.筆鋒太露,缺少含蓄,缺少韻致和遠近感等;南方畫派缺少骨力、庄嚴和氣魄等。唐寅的功績就在於打破了門戶之見,從筆法、氣勢、筆意和設色上,把南北兩派不同的源流,揚長避短,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畫的長處,最後形成結構嚴謹,風骨奇峭,筆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靈的獨特風格。他的畫,既有宋畫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畫的書卷氣,為吳門畫派的崛起,為弘揚文入畫的傳統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二,詩書畫的有機結合。唐寅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詩文、書法的造詣也很深,在詩書畫有機結合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貢獻。其結合方法:一是書風與畫風的一致與和諧,書法的意趣與繪畫情趣極為相近,因為兩者都強調人格與真情的再現。唐寅的書法淵源於趙孟頫和李北海,用筆秀潤縝密,剛粟結合,意態端莊瀟灑,近似「院體」的山水畫風,但又在規整中具清潤之姿。二是將書法用筆之法運用於繪畫,這在唐寅傳世繪畫作品中較為明顯。此外,詩與四的和諧一致,也是唐寅畫的又一特色。比如,唐寅的詩文,豪放不羈,戲語中寓憂思;他的繪畫也和詩一樣,如縱{壬中見深沉,戲筆中寓思想。其三,詩情與畫意的緊密結合。唐寅繪畫中的題詩和情感,緊扣畫的主題和意境,以闡發或充實畫面的內涵思想。而作品中的望背蘭墨,又通過象徵、寓意、擬人化等手法或意境的創造,形象地表達出詩意,這種詩與幽的冤美結合,也是唐寅畫的一大特點。
唐寅書畫的貢獻,還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畫的題材內容,促進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鳥各科的全面發展,加強文人畫自我表現意識等,都給後世造成深遠影響。
唐寅詩風相當特別,據說他早年曾下苦工鑽研過《昭明文選》,因此早年作品工整妍麗,很接近六朝的氣息。泄題案以後的詩作,多描寫自己的處境,寫起來情真意摯,自然流暢,雖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煉,但可以感覺到唐寅信手拈來的才氣。
他的詩作有《百忍歌》、《上吳天官書》、《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閑中歌》等。
唐寅詩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對人生、社會常常懷著傲岸不平之氣。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5. 古代四大才子到底是哪幾位
文獻出處:http://ke..com/view/81286.htm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蘇州經商,父母在皋橋開設酒肆。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史籍。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徵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
唐寅31歲開始「千里壯游」,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閔、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傳世作品有《騎騾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唐寅在文學上的成就相當特別,據說他早年曾下苦工鑽研過《昭明文選》,因此早年作品工整妍麗,很接近六朝的氣息。泄題案以後的詩作,多描寫自己的處境,寫起來情真意摯,自然流暢,雖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煉,但可以感覺到唐寅信手拈來的才氣。
他的詩作有《百忍歌》、《上吳天官書》、《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閑中歌》等。
唐寅詩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對人生、社會常常懷著傲岸不平之氣。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唐寅晚年,精神空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思想趨向解脫頹唐,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歲。唐寅墓位於虎丘區,經整修,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
由於其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又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章,仕女畫登峰造極,故被後人誤解,留傳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貧困凄苦。可謂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無以報國的典型。
[編輯本段]祝 枝 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盪,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借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由於祝允明有不勝枚舉的趣事軼聞,是極現成的創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殲渠記》、《新聞記》、《九朝野記》、《枝山前聞》、《浮物》、《老怪錄》、《蘇材小纂》、《懷星堂集》等書傳世,並編有《興寧縣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編輯本段]文 征 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衡山、停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文徵明人生事業坎坷,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很不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江南春圖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傳世佳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滕王閣序》、《赤壁賦》等。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
[編輯本段]徐 禎 卿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土,後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交遊甚密,悔棄少作,齊倡復古。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6. 可否介紹些唐伯虎的人生經歷史
唐寅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歲時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他大約廿四歲的時候病逝。後來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場弊案的牽累而離去。後娶沈氏,或名九娘,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 「會試泄題案」,一般說法是,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巨富之子徐經,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試題。事情敗露,唐寅也受牽連下獄。 是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都是飽學之士,試題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其中惟有兩張試卷,不僅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使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 唐寅和徐經到京城後多次拜訪過程敏政,特別在他被欽定為主考官之後唐寅還請他為自己的一本詩集作序。這已在別人心中產生懷疑。這次又聽程敏政在考場這樣說,就給平時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幫人紛紛啟奏皇上,均稱程敏政受賄泄題,若不嚴加追查,將有失天下讀書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為真,十分惱怒,立即下旨不準程敏政閱卷,凡由程敏政閱過的卷子均由李東陽復閱,將程敏政、唐寅和徐經押入大理寺獄,派專人審理。徐經入獄後經不起嚴刑拷打,招認他用一塊金子買通程敏政的親隨,竊取試題泄露給唐寅。後刑部、吏部會審,徐經又推翻自己供詞,說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獄後,憤懣不平發癰而卒。唐寅出獄後,被謫往浙江為小吏。唐寅恥不就任。關於這場會試泄題案,記載很多,說法不一。實際上這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結果。《明史·程敏政傳》雲:「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無疑問,這一事件對唐寅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從此唐寅絕意仕途。歸家後縱酒澆愁,游歷名山大川, 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離開蘇州,坐船到達鎮江,從鎮江到揚州,游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後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後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遺址。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後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嶽衡山。再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唐寅由閩轉浙,游雁盪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此時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蘇州。唐寅千里壯游,歷時9個多月,踏遍名山大川,為後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蘇州,家中非常清貧,妻子大吵大鬧,終於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賣文鬻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其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志。《看泉聽風圖》卷,明,唐寅作唐寅三十六歲時選中城北桃花塢,建了一優雅清閑的家園,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塢原是宋人章庄簡的別墅,但經風雨滄桑,早成一片廢墟。不過這里景色宜人,環境十分幽靜,一曲清溪婉蜒流過,溪邊幾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賣畫的錢建成了桃花塢別墅。雖只幾間茅屋,檐下卻懸著雅緻的室名「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匾額。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春日,園內花開如錦,他邀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來此飲酒賦詩,揮毫作畫,盡歡而散。。「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祝允明《唐子畏墓誌銘》)此時唐寅過得清閑而超脫。 明正德九年(1514), 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徵聘到南昌,後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從此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治一方印章「逃禪仙吏」。 從南昌回家後因常年多病,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生活艱難,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倆人借錢度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並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追問: 應該有 書吧 !謝謝 回答: 唐寅 詩風相當特別,據說他早年曾下苦工鑽研過 《昭明文選》 ,因此早年作品工整 妍麗 ,很接近六朝的氣息。泄題案以後的詩作,多描寫自己的處境,寫起來情 真意 摯, 自然流 暢,雖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煉,但可以感覺到唐寅信手拈來的才氣。 他的詩作有《百忍歌》、《上 吳天 官書》、《 江南 四季歌 》、 《桃花庵歌》 、《一年歌》、《閑中歌》等。 唐寅詩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對人生、社會常常懷著 傲岸 不平之氣。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所以作品 雅俗共賞 ,聲名遠揚。 給你這個網址: http://ke..com/view/5162.html?wtp=tt#2 裡面介給的很清楚的.
7. 唐伯虎詩集大全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故他在畫上題款常寫其原籍"晉昌唐寅".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有一支定居南京,嘉興一帶.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
題齊雲山石室壁
齊雲山與壁雲齊,四顧青山座座低。隔繼往來南北雁,只容日月過東西。
題秋風紈扇圖
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情?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文徵明【懷子畏】
曲欄風露夜醒然,彩月西流萬樹煙。人語漸微孤笛起,玉郎何處擁嬋娟?
游鎮江登金山、焦山
人間道路江南北,地上風波世古今;春日客途悲白發,給園兵燹廢黃金。
唐伯虎與祝枝山聯句詠奇石
嵯峨怪石倚雲間,拋擲於今定幾年。苔蘚作毛因雨長,藤蘿穿鼻任風牽。
從來不食溪邊草,自古難耕隴上田。恨殺牧童鞭不起,笛聲斜掛夕陽煙。
揚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相思兩地望迢迢,清淚臨門落布袍。楊柳曉煙情緒亂,梨花暮雨夢魂銷。
雲籠楚館虛金屋,鳳入巫山奏玉簫。明日河橋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遙。
吾趨唐寅自述不惑之齒於桃花庵,畫並書
魚羹稻衲好終身,彈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懶為何況惡,富非所望不憂貧。
僧房一局金藤著,野店三杯石凍春;自恨不才還自慶,半生無事太平人。
後改
田衣稻衲擬終身,彈指流年了四旬;善亦懶為何況惡,富非所望不憂貧。
僧房一局金藤著,野店三杯石凍春;如此福緣消不盡,半生落魄太平人。
題拈花微笑圖
昨夜海棠初著雨,數朵輕盈嬌欲語。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比紅妝。
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見語發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
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夜伴花眠。
桃花庵歌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贈日本友人彥九郎
彥九郎還日本,作詩餞之,座間走筆,甚不工也。 正德七年壬申仲夏望日姑蘇唐寅書
萍蹤兩度到中華,歸國憑將涉歷誇。劍佩丁年朝帝扆,星晨午夜拂仙槎。
驪歌送別三年客,鯨海遄征萬里家。此行倘有重來便,須折琅玕一朵花。
題落霞孤騖圖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騖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詩贈寧王
信口吟成四韻詩,自家計較說和誰?白頭也好簪花朵,明月難將照酒厄。
得一日閑無量福,作千年調笑人痴;是非滿日紛紛事,問我如何總不知?
醉詩
碧桃花樹下,大腳墨婆浪,未說銅錢起,先鋪蘆席床。
三杯渾白酒,幾句話衷腸。何時歸故里,和她笑一場。
貧士吟
十朝風雨若昏迷,八口妻孥並告飢。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
青山白發老痴頑,筆硯生涯苦食艱。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
荒村風雨雜雞鳴,轑釜朝廚愧老妻。謀寫一枝新竹賣,市中筍價賤如泥。
書畫詩文總不工,偶然生計寓其中。肯嫌斗栗囊錢少,也濟先生一日窮。
白板門扉紅槿籬,比鄰鵝鴨對妻兒。天然興趣難摹寫,三日無煙不覺飢。
愛菜詞
菜之味兮不可輕,人無此味將何行?士知此位事業成,農知此味食廩盈,
技知此味藝業精,商知此味貨利增。但願人人知此味,此味安能別蒼生?
我愛菜,人愛肉,肉多不入賢人腹。廚中有碗黃齏粥,三生自有清閑福。
題陶谷贈詞圖
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
五十言懷詩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諷煉金方士
破衣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說會燒銀。 君何不自燒些用,擔水河頭賣與人。
落花詩
桃花凈盡杏花空,開落年年約略同;自是節臨三月暮,何須人恨五更風?
撲檐直破簾衣碧,上砌如欺地錦紅;拾向砑羅方帕里,鴛鴦一對正當中。
百 忍 歌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將奈何?我今與汝歌百忍,汝當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恥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飢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間當自省;道人何處未歸來,
痴雲隔斷須彌頂。腳尖踢出一字關,萬里西風吹月影;天風冷冷山月白,
分明照破無為鏡。心花散,性地穩,得到此時夢初醒。
君不見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飢也忍;韓信跨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
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不疑誣金欺也忍,張公九世百般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自思忖。囫圇吞卻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
七 十 詞
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
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
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
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送 行
牢落三杯酒,飄搖一葉舟;行人還遠路,寒色上貂裘。
此日傷離別,還家足唱酬;蕭齋煩掃榻,為我醉眠謀。
言 懷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警 世
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褔悠悠。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花下酌酒歌
九十春光一擲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開能幾日。世上人生能幾何。
好花難種不長開。少年易過不重來。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閶門即事
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
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道畫難工。
詠雞詩,題金雞報曉圖
其一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滿天星;銅壺玉漏金門下,多少王侯勒馬聽。
其二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其三
血染冠頭錦做翎,昂昂氣象羽毛新;大明門外朝天客,立馬先聽第一聲。
題畫師周東村之郊秋圖
鯉魚風急系輕舟,兩岸寒山宿雨收;一抹斜陽歸雁盡,白萍紅蓼野塘秋。
伯虎扮乞兒,作詩騙酒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傷 內
凄凄白露零,百卉謝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銷亡;
迷途無往駕,款款何從將;曉月麗塵梁,白日照春陽;
擾景念疇昔,肝裂魂飄揚。
夜 讀
夜來欹枕細思量,獨卧殘燈漏夜長。深慮鬢毛隨世白,不知腰帶幾時黃。
人言死後還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場。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
七律詩贈恩師梁儲以表奪魁之志
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咸思備掃除;劍貴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
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揚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題沈石田壑舟圖
洞庭有奇士,樓室棲雲霞;窗榻類畫舫,山水清且嘉。
流 水 詩
淺淺水,長悠悠,來無盡,去無休。曲曲折折向東流,山山嶺嶺難阻留。
問伊奔騰何時歇,不到大海不回頭。
張夢晉改流水詩
淺淺水,斷又續,在山清,出山濁。曲曲折折難回頭,嗚嗚咽咽日夜哭。
問伊傷心何其多,悔恨當初出幽谷。
題伍子胥廟壁
白馬曾騎踏海潮,由來吳地說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願與將軍借寶刀。
哭 妓 徐 素
清波雙佩寂無蹤,情愛悠悠怨恨重。殘粉黃生銀撲面,故衣香寄玉關胸。
月明花向燈前落,春盡人從夢里逢。再托生來儂未老,好教相見夢姿容。
題張夢晉半身美人圖
天姿裊娜十分嬌,可惜風流半節腰;卻恨畫工無見識,動人情處不曾描。
題菊花圖
黃花無主為誰容,冷落疏籬曲徑中;僅把金錢買脂粉,一生顏色付西風。
七律詩詠齊雲山
搖落郊園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霜林著色皆成畫,雁字排空半草書。
面蘗才交情誼厚,孔方兄與往來疏。塞翁得失渾無累。胸次悠然覺靜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