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師馬上就要有第二個孫子了,應該送什麼禮物比較好老師是近60歲的歐洲老頭。
學生的話不要選擇太貴的禮物,差不多的就行,老師一般最辛苦的當然算是授課了,最要保護的就是嗓子,可以送茶的,女老師可以送花草茶,還美容呢,有很多功效,可以減壓,男老師可以選擇送牛蒡茶的,都是對身體有益的。
還有就是可以附帶的一份小禮物,親手做的比較珍貴和有意義一點,現在不是有一些網站可以在線定製禮物嗎?可以用你們同學、老師的照片做一些紀念禮物啊~
上傳你們的照片,再寫點祝福老師的話
有創意,有意思,而且小學生也不適宜送太貴重的東西,這種親自設計的小禮物,心意到了又不貴,相當不錯呢~
網路搜一下「布袋禮物定製網」就出來了
這些都是校園里值得紀念的東西了,希望能夠幫到你!
Ⅱ 誰知道這個老頭的名字
中文姓名:路易·德·菲奈斯
英文姓名:Louis De Funès
昵 稱:Fufu (菲菲)
國 籍:法國
生 日:1914年7月31日
出生地:Courbevoie, Hauts-de-Seine, ?le-de-France, France
星 座:獅子座
職 業:導演,演員,劇作家
成 名 作:《穿越巴黎》
代 表 作: 《虎口脫險》
妻 子: 戈爾曼·艾洛蒂(1936-1942)
逝世於1983年1月27日
逝世細節:Nantes, Loire-Atlantique, France. (heart attack)
其他名:Louis De Funes / De Funès / de Funès
那個禿頭吝嗇的可愛小老頭
--------Louis de Funès 路易·德·菲耐斯
一
1914年7月31日,路易·德·菲奈斯(Louis De Funès)生於一個西班牙裔中產階級家庭。菲奈斯出生時,戲劇家莫里哀逝世271年,電影之父路易斯·盧米埃爾50歲,列寧44歲,卓別林和希特勒都是25歲,希區柯克15歲,法國喜劇演員讓·迦本和塔蒂分別只有10歲和6歲,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剛剛被刺,而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領袖戈達爾和特呂弗都還沒有出生。
菲奈斯成長在歐洲歷史上最乾燥、惶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二戰結束時,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這期間,菲奈斯想在戲劇上有所發展,但他沒能在動盪的歲月找到合適的起點。而是在皮貨店裡撿別針,照相館里當小工,最討厭數字的他還當過會計。1936年,戈爾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給了在巴黎一間又一間酒吧跑來跑去彈鋼琴的菲奈斯,這是一場歷經6年的失敗的婚姻。酒吧的生活雖然苦,至少在餓的時候可以吃飯店剩下來的東西,爵士樂自由輕松的風格排遣掉了彌漫在被佔領的巴黎夜空中的陰雲。
離婚之後,菲奈斯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決定演戲。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戲劇通過了當時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學校的考試。菲奈斯沒有錢支付學費,雷米找他談了一次話,允許他免費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達尼埃爾·格蘭(Daniel Gélin),這個演藝成績平平的演員最早介紹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巴比松的誘惑》,從此他開始了10年跑龍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如果說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煩惱的婚姻以及在追求戲劇和音樂的道路上懷才不遇,算是人生必修課,那麼,與菲奈斯同時代涌現的傑出電影人之多,風格之多樣,發展之迅速則顯得難以預料了。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國電影界風起雲涌、人才輩出的年代。與菲奈斯同齡兩位著名的喜劇明星讓·迦本和塔蒂都比他成明早,迦本曾經在40年代因成功地扮演了法國著名偵探小說家西默農筆下的「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而成名,塔蒂則因他輕松滑稽的生活輕喜劇而成為法國人心中的偶像,還有菲奈斯最崇拜的喜劇明星費南代爾(Fernandel),加上當時年輕有為喜劇新秀安德烈·布爾維爾(André
Bourvil),50年代成了法國電影院里笑聲最多的年代。60年代初,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新浪潮」湧起一批法國新導演,戈達爾,雷諾阿,特呂弗和馬勒,這是一批才華橫溢的電影天才,在菲奈斯演藝生涯最重要的時期,他們都拿出了自己在電影史上叫得響的代表作,法國電影也因而進入了繼「默片時代」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而新浪潮運動倡導的嚴肅、簡約和寫實的電影風格,恰恰與菲奈斯的誇張諷刺喜劇格格不入。
無論怎麼看,這樣一個時代,對一個腦袋已經謝頂的靠跑龍套出身的喜劇演員來說,都是生不逢時的,但菲奈斯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獨特的喜劇天賦在這樣的時代脫穎而出。1965年,菲奈斯與導演烏里和同伴布爾維爾合作的《虎口脫險》,在法國新浪潮電影沉重的現實主題與左岸派晦澀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為歷史上最好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戰爭喜劇,影片中那個自私尖酸的指揮家和老實愚笨的油漆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以計數的笑聲。
二
從影40年的菲奈斯,因為跑過太多龍套以致於無法統計他到底演過多少部電影,在第一部電影中他演一個天堂的看門人,接著是酒吧服務生,銀行職員……,他在成名前60多部電影中演了無數令人難忘的配角,最終他在最輝煌的六七十年代以一種「激進的諷刺」風格彌補了喜劇青黃不接的電影空白,塑造了一系列「費奈斯式人物譜」。
芳托馬斯是法國最有名的江洋大盜,他在電影中的出鏡率比「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都高,默片時代著名導演路易·菲亞德(Louis Feuillade)在1913到1914年間,用5部電影講述了記者方道爾(Fandor)和警察局長吉弗(Juve)共同追捕大盜芳托馬斯的故事。在影片中,芳托馬斯是一個善於喬裝改扮殘忍狡猾的罪犯,從事暗殺、詐騙和搶劫,警官吉弗(Juve)則是芳托馬斯的剋星,他冷靜,足智多謀,幾次將芳托馬斯送進監獄。後來有很多人先後翻拍芳托馬斯故事,但都不成功。直到導演安德烈·胡奈貝爾(André Hunebelle)決定讓菲奈斯出演警官吉弗,芳托馬斯的故事甩掉了「驚悚現實主義」的陳舊路數,重新給這個傳奇故事點燃了爆笑的喜劇氣息。「菲奈斯版本」的芳托馬斯故事裡,他把吉弗演成了一個自負刁蠻的小老頭,使他比傳說的更生活化,更具有現實的諷刺意義,這個願意打口哨招呼下屬,絲毫不具備當警察的身體素質的局長,對芳托馬斯憎恨不已,卻總成為芳托馬斯耍來耍去的活寶。
與芳托馬斯中那個傻里傻氣的警官相比,菲奈斯在「警察系列」電影中塑造的那個陰奉陽違、鬼頭鬼腦的警察局副局長路德維克就更加自私怪戾,這是一套先後拍攝了6部的法國喜劇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喜劇:《聖特羅佩的警察》、《警察在紐約》、《警察結婚記》、《散步的警察》、《警察與外星人》和《警察與女警察》,這一群法國富翁度假別墅最多的小城聖特羅佩的圍繞在菲奈斯的身邊不折不扣的鴕鳥警察,他們彼此吹吹拍拍,在各種奇遇中笑料百出,遇事相互推卸責任,領功封賞卻爭先恐後,經常糾纏在一些與破案無關的小事上逞口舌之能。似乎從此打下了一個「搞笑警察」的模子,一直到德斯利·尼爾森的美國「白頭神探」和後來的「的士速逮三部曲」。
如果沒有《虎口脫險》如此風光的國際聲譽,菲奈斯本人最喜歡的電影《雅各布教士歷險記》則是他名至實歸的代表作,使菲奈斯的演藝生涯達到了個高潮,上座率高達到7百萬。據說烏里在拍攝時經常因為笑得太厲害,致使攝影機劇烈抖動不得不重拍。影片講述菲奈斯的女兒即將嫁給將軍的兒子,他無意間捲入了一場「政治陰謀」,同時一個著名的猶太教士來法國參加宗教活動,結果從機場開始,警察、恐怖份子、年輕的總統、知名教士和菲奈斯女兒的婚禮就攪在了一起,該劇劇情緊湊,線索復雜,笑料百出,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不僅有許多的菲奈斯的拿手好戲,還緊扣當時法國社會重要的宗教分歧和種族主義,給以往菲奈斯誇張喜劇注入了浪漫的溫馨。至今劇中在口香糖加工廠那段戲仍然是許多喜劇效仿的經典橋段。
菲奈斯還演過用一根小棒指揮芭蕾舞女演員的指揮家(《指揮家》),對雇員吝嗇粗暴卻對客人百般諂媚的飯店老闆(《總統失蹤記》),嫌貧愛富阻止女兒自由戀愛的大資本家(《奧斯卡》)和西班牙國王的貪婪使臣(《瘋狂的貴族》),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地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名劇《吝嗇鬼》,塑造了法國電影史上唯一的阿拉貢。
三
今天的喜劇已經容納了很多表演之外的因素,比如戲仿,特效和漫畫,菲奈斯喜劇中雖然也有懸疑情節和動作場景做陪襯,但主要還還是在於演員的表演。他把舞台戲劇的喜劇手段搬上了銀幕:誇張的手勢,各種身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白的表情化。
與過去那些喜劇演員的重要區別在於,他成功地表現了喜劇中被諷刺的對象,並使一群可氣、可恨的人物成為喜劇主角,抓住了這些人的本質特徵挖掘了人性的可笑之處,因而他的諷刺是激進的,從市儈到名人,從小氣鬼到大資本家,從知識分子到小丈夫,人最卑微的品質套上了菲奈斯的外套竟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哈哈鏡效果,人們在看到那些自私、蠻橫、驕傲、獨斷和格格不入的角色而反思日常生活,他的表演後來變成了巴黎一些戲劇學校入學考試的一道測試題。
菲奈斯平時非常謙遜,也經常在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向和喜劇風格,他說:「在剛開始時,從未,我從不敢相信我能如此挑剔的觀眾笑了這么多年。我問我自己還能繼續讓人開心多長時間。它讓我害怕,就像腦袋上懸了一把劍。我讀過和聽過一些關於我的東西,我知道我不能永遠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只有走得更遠。」
當他剛剛導演過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後,1983年1月27日,他因心臟病發逝世,他給這個世界帶來太多太多的歡樂了,以致於上帝不捨得讓這個善良人在離去之前承受太多痛苦。斯人一去20載,我們卻還對著屏幕愣愣地以為他仍活著。今年1月各大雜志的封面以及書店電影專架上都刊登這個人的笑臉,算是對一種永恆笑聲的紀念,從法國國慶之夜開始,每周六在法國電視6台輪回播放菲奈斯電影,我們發現與菲奈斯同活躍銀屏上的還有別的知名喜劇演員,布爾維爾,考呂什,他們也同樣的優秀,但是被菲奈斯的笑臉給淹沒了,菲奈斯製造了一個時代。
Louis de Funès 路易·德·菲耐斯
性別:男
生於1914年7月31日
出生地:Courbevoie, Hauts-de-Seine, Île-de-France, France
逝世於1983年1月27日
逝世細節:Nantes, Loire-Atlantique, France. (heart attack)
其他名:Louis De Funes / De Funès / de Funès
1. 老爸的煩惱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tes, Le (1982)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 天外來客 Soupe aux choux, La (1981) Claude Ratinier (Le Glaude)
3. 吝嗇鬼 Avare, L' (1980) Harpagon
4. 警察智斗外星人 Gendarme et les extra-terrestres, Le (1979)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5. 夫妻市長 Zizanie, La (1978) Guillaume Daubray-Lacaze
6. 美食家 Aile ou la cuisse, L' (1976) Charles Duchemin
7. 真假大法師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 Les (1973) Victor Pivert/Rabbi Jacob
8. 瘋狂的貴族 Folie des grandeurs, La (1971) Don Salluste de Bazan
9. 落在樹梢 Sur un arbre perché (1971) Henri Roubier
10. 退休警察 Gendarme en balade, Le (1970)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11. 憲兵情緣 Gendarme se marie, Le (1968) Mare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12. 名畫追蹤 Tatoué, Le (1968) Félicien Mézeray
13. Fantômas contre Scotland Yard (1967) Le commissaire Juve
14. 奧斯卡 Oscar (1967) Bertrand Barnier
15. 小泳者 Petit gneur, Le (1967) Louis-Philippe Fourchaume
16. 虎口脫險 Grande vadrouille, La (1966) Stanislas LeFort
17. 暗渡陳倉 Corniaud, Le (1965) Leopold Saroyan
18. Fantômas se déchaîne (1965) Commissaire Juve
19. 警察在紐約 Gendarme à New York, Le (1965)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0. 芳托馬斯 Fantômas (1964) Commissaire Juve
21. 聖特魯佩斯的警察 Gendarme de St. Tropez, Le (1964)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22. Carambolages (1963) Norbert Charolais
23. 直搗黃龍府 Faites sauter la banque! (1963) Victor Garnier
24. 關關雎鳩 Pouic-Pouic (1963) Léonard Monestier
25. 惡魔的十個指揮 Diable et les dix commandements, Le (1962) Vaillant (episode "Bien d'autrui ne prendras")
26. Capitaine Fracasse, Le (1961) Scapin
27. 穿越巴黎 Traversée de Paris, La (1956) Jambier, l'épicier
28. 羊有五條腿 Mouton à cinq pattes, Le (1954) Pilate
29. 瑪爾戈王後 Reine Margot, La (1954) René (uncredited)
30. 羅威萊將軍 Sept péchés capitaux, Les (1952) Martin Gaston, le Français (segment "Paresse, La/Sloth")
31. Boniface somnambule (1951) Anatole, le mari soupçonneux
32. 沒有留下地址 Sans laisser d'adresse (1951) Un futur papa (as De Funès)
33. 幸福的設計 Antoine et Antoinette (1947) Un garçon épicier/Un invité à la noce (uncredited)
路易斯.德.費耐斯小傳:
http://bbs.sukcn.com/dispbbs.asp?boardID=53&ID=51393&page=1
永遠的《虎口脫險》 永遠的路易·德·費內斯
http://gb.chinabroadcast.cn/7383/2005/03/30/[email protected]
去年,正值法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路易·德·費內斯去世22周年之際,他的兩個兒子合作出書,向人們講述自己父親的故事。
最可愛的法國小老頭 永遠的《鴛鴦茶》
據俄羅斯新聞網3月29日報道,路易·德·費內斯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著名的喜劇明星,他因主演以二戰為背景的喜劇片《虎口脫險》而被觀眾所熟知。說到這部影片,每個看過的人都能立刻回憶起這個可愛的法國小老頭,以及他在影片中表現的歇斯底里、在土耳其浴室里唱《鴛鴦茶》等等讓人過目不忘經典的鏡頭和搞笑的台詞。他的喜劇天賦和在影片中精湛的表演使得《虎口脫險》曾在法國創下票房收入過億的記錄,並使他本人也成為公認的法國頭號喜劇演員。
1973年的電影《雅各布教士歷險記》,費內斯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在自己兒子們的眼裡,路易·德·費內斯是什麼樣子的呢?他的兩個兒子帕特里克姆和奧利維耶在合作的回憶錄《孩子們,不要講我太多》中詳細地講述了生活中的路易·德·費內斯,以及發生在他身上許多好笑又怪誕的事情。
書中詳盡地講述了這位法國傳奇式的喜劇大師表演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了內容更加充實、可信,帕特里克姆和奧利維耶特地請自己的母親、演員扎娜參加回憶錄的創作工作。現在,法國的各大書店裡都擺上了這本名叫《孩子們,不要講我太多》的書。
對自己的孩子們來說,父親不僅在電影和舞台上扮演著搞怪的角色,生活中的他,同樣表現得不同尋常。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路易·德·費內斯平時在自家的院子里散步時,都不忘在腰間別一把裝好子彈的手槍,每每如此,從不例外。
1964年,《聖特羅佩的警察》,第一部也是最好的「警察系列」電影,該系列前後共拍攝了6部。
書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講的是在兒子們眼裡,父親其實是個"小心眼又記仇"的人,他曾經拒絕當時美國著名的電影明星格雷斯·凱利邀請他,參加慈善演出。而那次演出的酬金是相當高的。事後,帕特里克姆和奧利維耶才知道父親拒絕邀請的原因。原來,有一次格雷斯·凱利正巧經過費內斯正在排戲的現場,卻沒有和費內斯打招呼就離開了,為此,費內斯一直耿耿於懷,就借演出事件為格雷斯·凱利對自己的不"恭敬"小小出了口氣。
演出時的費內斯還有個怪癖,就是同自己合作的工作人員一定是固定的,從導演到攝影師,甚至是普通負責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也不能輕易更換。因此,觀眾經常在他出演的電影中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
豐富的生活經歷 生動的喜劇表演
1946年,《巴比松的誘惑》,菲奈斯的第一部電影。
費內斯生於1914年,年輕時干過手工匠、會計之類的工作,這段生活為他後來的表演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舞台劇中擔任喜劇配角,又為他磨練演技創造了機會。
雖然從1945年他就已涉足影壇,但一直演配角,直到1957年他43歲時,才成為主角,這時他已經是那個"法國小老頭"的模樣了。在他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時代的人物,但人物性格卻始終如一。他通過誇張的形體動作和表情,生動地刻畫出了法國市民階層的典型性格:善良熱情卻又自私多疑、精明能幹卻又狡猾多變。
費內斯表演過的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角色便是《虎口脫險》中的指揮家,那個矮小暴躁、小眼睛大嘴巴的禿頂法國小老頭,即便是穿起寬大的德國軍裝、戴上蓋到眼
《虎口脫險》
睛的鋼盔,也還是那副模樣。《虎口脫險》在我國公映已經是10多年前的事了。多年來觀眾通過電視一遍遍重溫這部佳作,其中很多精彩的對白直到現在還會時時在耳邊響起。
除了《虎口脫險》部片子外,費內斯還有幾部電影曾在我國公映:在《總統失蹤記》中他扮演尋找總統的餐廳老闆,在《歡喜冤家I》中他扮演唯利是圖的工廠主;而在《好漢還是孬種II》中他扮演的美食家,在該片末尾時失去了味覺,僅能靠眼睛來品評一杯酒,表演時費內斯表情嚴肅,目光炯炯地盯住杯中酒,滔滔不絕地說出酒的質量、產地,臉上不時閃過一絲滑稽的自負,絕好地展現了他的表演功力。
他的名作還有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拍攝的警察系列片,從第1集《聖·特魯佩斯的警察》到最後的《警察與女兵》共拍了6集。聖·特魯佩斯本來就是法國的旅遊區,被當作片中外景的那個警察局因此成了新的旅遊景點。
Ⅲ 這是什麼品牌標志是個老頭
日本"東京大阪"品牌。
由設計師山根英彥一手創的人氣街頭牛仔品牌,目前在歐洲造成時尚界矚目的EVISU,一直是台灣街頭品味人士期待引進品牌,於91年成立Evisu,以褲後袋的〝M″字圖案作標志,原來這〝M″字圖案是蛻變自Levi\'s的後袋車花。
Ⅳ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老人與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後有同名電影、動畫、歌曲等作品。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
名稱
《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主要人物
聖地亞哥( Santiago ) 馬洛林或馬諾林(Manolin)
主題
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打敗
導讀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記敘了一位老人獨自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捉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早在1939年,海明威搬到古巴時,他就開始計劃以此為素材,寫一篇情節完整的故事放到他的某個小說系類中。(實際上,他去世後,這個系類里其他篇目作為《海流中的島嶼》的一部分發表出來)
基本特色
一、 結構 1、 縱式結構 他采老人與海印刷製品(19張)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馬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他筆下「硬漢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 2、 輪輻式的布局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一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引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系: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曼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朴的古巴漁民。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3、 緩急相間的節奏感 海明威在論述節奏時曾這樣說:「書啟動時比較慢,可是逐漸加快節奏,快得讓人受不了,我總是讓情緒高漲到讓讀者難以忍受,然後穩定下來,免得還要給他們准備氧氣棚」 這篇小說給人的節奏感就是這樣,故事開始給我們交代老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時,娓娓道來,速度比較緩慢,隨著老人航海的進程,速度也逐漸加快著,當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速度之快達到了極點。特別是魚在不斷的掙扎,起伏波動,鯊魚在猛烈的進攻,老人很疲憊的情況下,讀者情緒高漲,緊緊的替老人捏一把汗。 二、 藝術手法 1、 完美的照應。 《老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里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兩天後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 2、 引人的懸念。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84天一條魚也沒捉到,他准備第85天繼續捕魚,他很背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那麼,他能否捕到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條特大魚,不過最後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的訣竅就是對付魚的一切有利辦法;他的「古怪」表現在他那堅毅不可戰勝的倔強性格上,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了解,這就是懸念設置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作者海明威(18張)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康復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郁。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被炸彈彈片嵌入身體留下的)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亨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亨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斗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 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四十年代初,海明威來中國報導抗日戰爭。五十年代發表長篇小說《過河入林》。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聖地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聖地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聖地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聖地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聖地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聖地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他還在此時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50年代,塑造了以聖地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年)。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彩!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關於創作海明威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十分之九都浸沒在水下,作家要再現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其餘的應該留給讀者與思考和想像。
Ⅳ 為什麼大量的歐美老人喜歡定居泰國
在旅遊業繁榮昌盛的今天,如今旅遊從業者也是積極開拓新的旅遊項目,來招攬更多的國人加入到旅遊大軍。而要說其中最備受關注的,無疑還要說到中老年人這個群體,很多人都以為旅遊是年輕人的事情,但其實這是不對的,只不過年輕人思想活躍,敢於嘗試新事物,因此很多時候都是年輕人參與到旅遊當中。
而這就是歐美老頭們鍾愛的養老生活,只能說一個有需求,一個有服務,也就一拍即合了,來到泰國養老了。 不知道如果你如果老了,你打算怎麼養老呢?歡迎留言評論。
Ⅵ 剪映中nice英國老頭怎麼添加
剪映中nice英國老頭添加只需要簡單的四個步驟。
打開剪映,點擊「開始創作,導入視頻。
將時間軸拉到要添加表情包的位置,點擊「畫中畫」。
點擊「新建畫中畫」,導入表情包。
縮放移動表情包,調整表情包時長,點擊「導出」即可。
剪映是一款手機視頻編輯工具,帶有全面的剪輯功能,支持變速,有多樣濾鏡和美顏的效果,有豐富的曲庫資源。
Ⅶ 歐美著名老頭故事背景
歐美泛指西方世界,也稱西洋、西方國家(Western World)、其文化屬於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時間有不同定義。但一般而言,它是指歐洲全境、北美等國家
Ⅷ 有誰知道老人與海中老人的象徵意義啊要長一點的啊,本人的論文啊
桑提亞哥是「硬漢子」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老漁人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後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的最後總結。貧窮而又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又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海明威的硬漢子品格像精靈一樣錚錚依附在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之上,這便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象徵,他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自覺亦或不自覺,都作為了海明威「冰山原則」的有力體現。
桑提亞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里的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生活和歲月給老人的折磨,令他「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了,可是他的那雙眼睛「跟海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作品一開始時,老頭兒正趕上「背運(那是形象倒霉的一個最壞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連一條魚都沒有捉到,這對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漁夫來說,那真是再倒霉不過了。就連跟他在一起很長時間的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離開了他。
老漁人的悲慘命運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藝術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經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戰爭,人們還未從世界大戰的惡夢中醒來,幻滅、失落等種種迷惘困擾著人們。戰後的社會是一片混亂、凋敝的景象,戰爭和社會的種種荒誕現象給海明威的精神和身體上都帶來了很深的創作,可謂九死一生。這也正是老漁人桑提亞哥蒼老的表現之一。另外,我們發現從1940年《喪鍾為誰而鳴》之後,海明威整整十年沒有發表什麼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過河入林》又遭到輿論界的一致批評,「眾多評論家甚至斷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經枯竭,再也沒有什麼新鮮東西了」[vii]。這個情形與桑提亞哥老人一開始的景況多麼的相似,老人背了運,一連八十四天打不到魚,當他坐在海濱酒店時,周圍的漁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對他寄予同情。
桑提亞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古怪老頭兒」,或者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有堅強勇氣與毅力,為完成只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為了鰥夫的光榮與尊嚴,桑提亞哥一定要捕到一條大魚,對於尊嚴與榮耀,海明威是極其強調的,他曾經一度打算為該文使用「人的尊嚴」這一標題。對於海明威來說,要寫好一篇「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作品」,「從戰術上講,現在發表《老人與海》可以駁倒認為我這個作家已經完蛋的那一派意見」[viii]。海明威意識到《老人與海》的這部作品的完成,將讓「別的優秀而成熟的作品與它相比大為遜色」。我「今後還要努力寫得更好一些,但這會是非常困難……我是一個專業作家,對這部作品心中有數。」老漁人桑提亞哥也意識到了「85」是個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魚」。[ix]桑提亞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過的甚至見到過的最大的魚後,耗盡了全身了精力,不僅兩手空空,而且傷痕累累;而海明威在寫完這部最優秀的作品後,直到最後的自殺都未曾發表過任何作品,在寫《老人與海》的同時寫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都是在1970年他妻子整理後發表的。
雖然海明威說:「人們說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扯」,筆者認為把老漁人桑提亞哥作為「打不敗的失敗者」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與對海明威雙重性格的探討也分不開。悲劇超越了他的失敗,升華了存在的意義,失敗後的言語與行為又折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觀和行為准則。精神上的勝利給了這些失敗者和其創造者做人的尊嚴和勇氣,同時又以一副面具去掩蓋內心深處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懦弱和自然主義宿命論。海明威的恩師格魯特·斯泰因這樣評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殘忍當盾牌,以掩蓋他驚人的膽怯和敏感。」《海明威傳》的作者庫·辛格也這樣說:「海明威外表粗魯健壯而又英勇,頗具男子氣概,但在內心裡,他有一種女人的直覺、善感、溫情、容易落淚。」而著名的海明威學者傑佛里·邁那斯教授卻很直接地指出:「在外表上極力壓制他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裝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羈的形象」。正是由於海明威本人的精心掩飾,使我們判斷失誤而在潛意識里對他的硬漢子精神產生了公式化的認定。對於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漁人桑提亞哥身上也有體現。且看桑提亞哥是怎樣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輕輕握住孩子的一隻腳,然後便一直握著直到孩子醒來」[x]這就是老人的細膩而又溫情的一面,這一面卻就被海明威極力地掩飾過,這一點也許與他雙重性格有密切的關系。在現實和虛構的兩個世界裡,追逐描寫失敗而又不承認失敗成了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的一劑良葯。
老人處境的一步步惡化就是為了表現出海明威這一硬漢子在「重壓」與所表現出的「優雅風度」,這樣的重壓之下,老人的失敗才顯得尤其悲壯,剛開始時,天天出海,但一連40天沒有釣到一條魚,這種失敗就夠「倒霉」了,後來小孩兒馬洛林的離去更讓老人的處理顯得黯淡凄涼,最後的遭遇更讓人感到凄慘,然而就是這種「從失敗仍然是到失敗」的境況下,桑提亞哥完善地體現了海明威的硬漢子性格:當他的大魚被鯊魚吃得僅剩下一副骨骼時,他自問:「可是,是什麼把你打敗的呢?」「什麼也不是……是我走得太遠啦。」老人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卻又絕對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縱然是失敗依然勇敢無比,相信在精神上並沒有敗給鯊魚,因為被消滅的是鯊魚,而不是自己,正是基於對待失敗的勇敢、毫不氣餒的精神,桑提亞哥體會到:「一旦給打敗,事情也就容易辦了」。於是「現在只要把船盡可能好好地、靈巧地開往自己的港口去。」當戰斗已成往事,輝煌也已逝去,桑提亞哥是那麼安詳平靜地完成剩餘的工作,絕好地體現了「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如果說人生是個競技場,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亞哥卻已完全超越了這個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難、輝煌、成功亦或是失敗。
桑提亞哥「重壓下的優雅風度」的象徵與筆者在前面提到的戰爭對海明威的身心推殘,戰爭的殘酷、統治者的虛偽及其流血的無謂改變了海明威年輕時「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鑄成了海明威對人類社會的根本看法,嚴重的影響了創作基調。在海明威眼裡,世界充滿了暴力與虛偽;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著第一個人。這就是海明威筆下主人公桑提亞哥的悲慘命運的又一象徵。在這種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為自己樹立一整套的生存法則,這就是:「在生活中,就是不能取勝,也萬萬不可以認輸,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盡力活下來;放棄感情的糾葛,莫要顧影自憐;在戶外的體育運動中尋求歡樂,把『硬漢性格』作為生命的支柱」[xi]正是這套生存法則讓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的硬漢子形象,就算是駕著漁船「上面是一面千窗百孔的帆,上面先後補上了一些麵粉袋,如一面標志著被打敗的旗幟,」上天註定了老人失敗的命運,但面對失敗所表現出來的仍是硬漢子的坦然態度。海明威經過十六年之後,悟出了當年那個老漁夫的故事的真諦,他把古巴漁民的真實故事變成了一個滲透著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不再是單純地講述這個故事,而是揉進了自己的人生體驗、情感和思想。「八分之一」的來源於生活素材,而餘下的「八分之七」卻是需要通過想像去挖掘的藝術真實與象徵主義了。
可見桑提亞哥的象徵所呈現出寓意的多義性,盡管其中也不乏某種朦朧氣息,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馬洛林是「硬漢子性格」的最佳補充
「運氣是我有了一個好老頭兒和一個好孩子,而近來作家們已經忘記還有這些事情」,[xii]海明威在談到小說成功的因素之時,曾頗為自得地將小男孩與老人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小男孩馬洛林在《老人與海》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說的真實素材《在大海上》這篇通訊里卻並無小男孩其人,小說中他卻佔了不少篇幅,這便是海明威藝術創意與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與海》象徵因素,小男孩馬洛林顯然很值得讀者與批評家們推敲了。
孩子是從五歲起跟老人上船學習捕魚的,孩子的個性特徵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雖然很小,但並不顯很孩子氣;從老人那裡學到的不僅是捕魚的本領,還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並學會懂得生活的艱辛與男人的責任。稚嫩的肩膀早已習慣了清早就得出門打魚的生活的磨礪,縱然是「走路還打瞌睡」[xiii],仍然說「這算什麼,男子漢就得這樣。」[xiv]鏗鏘有力,落地有聲的言語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
在老人的潛意識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階段,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夢到兩個自己,所以盡管他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做夢時從沒有夢見過孩子」。孩子的離開是孩子家長的決定,老人不願意也不讓孩子為難,於是不讓他再跟著自己,不讓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運,孩子多次的要求堅持回來,縱然老人的失敗就擺在面前,現實證實了老人的失敗,老人的多次回決,但始終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敗,蔑視失敗,勇敢地面對失敗,因為在小男孩心裡,桑提亞哥是一個「神釣」、「與眾不同」。孩子在回歸幫助表現海明威「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小男孩的出現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是有其象徵意蘊的,是人類的未來生命延續的維系物,也是硬漢子不向命運低頭的力量源泉。桑提亞哥正是從孩子的鼓勵下堅強不屈的拼搏下去,他意識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這一點不承認可不行」,在與命運搏鬥中,幾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所有有了孩子,生活中才會有痛苦和歡樂,才會有災難和希望,人類社會也才會生生息息,延綿不絕。
將唯一的一個與老人相依為命的小男孩馬洛林從桑提亞哥身旁無情地取走,這也是海明威獨到的藝術創意。取走是因為老人「倒霉」,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強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為海明威生活在趨向於腐朽和沒落的社會里,海明威作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識分子,一方面看透了社會的虛偽和腐敗,然而雖然他有膽有識,又有著自信和堅毅的品質,但長期的搏鬥使他覺得力不從心了,認為即使自己再怎麼,也無法改變這黑暗的現實。因而他感到苦悶,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勝利的渺茫,漸漸地就變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精神勝利者,渴望用精神的勝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脫。
正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對弱者的同情,對有錢人的輕蔑,對貧富差距的不滿,於是當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敗之後,孩子終於下定決心回到老人的身邊,孩子的再次回歸,顯示他無視父親的權威與漁民們對運氣的迷信,「去他媽的什麼運氣,我要運氣跟我走。」[xv] 「家裡人說起來,我才不管呢,」[xvi]孩子在回歸之前,老人的奮斗也是孤立的,無論如何英勇都註定會失敗,孩子的話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氣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敗之中隱隱約約地又感到了一絲的歡樂與光明的希望。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環境的象徵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亞哥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海為他准備了神秘的大魚,為他提供了展示其無比的勇氣和毅力的場所,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
在蒼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但是她有時竟會這樣地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飛翔的鳥兒,不得不一面點水搜尋,一現發出微細而凄慘的叫喊……」,可是「老頭兒總是把海當作一個女性,當作施寵或者不施寵的一個女人。」「為什麼盜賊鳥和強大的鳥把像海燕一樣的鳥兒弄得那樣柔弱、那樣纖細,海洋有時竟能夠如此殘忍呢?」
桑提亞哥雖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麗」,但是,他所強調的是「海洋就是能夠如此的殘忍,又是來得這樣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鳥兒只能發也「微弱而凄慘的叫聲」。桑提亞哥在這里流露的分明是對海洋殘忍的不滿,是對海燕一類弱小鳥兒的同情,如果我們聯系當時的美國現實,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橫行[xvii],民主與進步力量遭到瘋狂的迫害,整個美國社會彌漫著疑懼和恐怖的氣氛,但作為一個目光敏銳的記者、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富有正義感的作家,通過《老人與海》向讀者傳達出海明威對黑暗現實的控訴。所以我們至少應注意到桑提亞哥關於海洋會突然變的殘忍。又為什麼要反復交待桑提亞哥對大海上小鳥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屬於同類的海上的兩種鳥兒,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為弱不禁風的黑色小海燕傷心」。當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猖獗時,美國共產黨人卻沒有形成一支對抗力量,眾多的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遭受審判和監禁,美國人民經歷著空前的大劫難。海明威正是在這特定的殘酷現實面前,把「海燕一類的鳥兒」寫成了無法抗拒風浪的生靈,並把它選作受害於「海洋殘忍」的代表。小說中「海燕一類的鳥兒」即象徵美國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我們又注意到大海一律都是「暗黑的」,「黑漆漆的」或是其它黑暗的色調,彷彿大海是一個穿著黑衣,帶著黑色的面紗,海洋又是「如此的殘忍」這又不正象徵著麥卡錫主義把美國搞得天昏地暗的社會現實么?
但海明威卻又給大海賦予了女性的身體和靈魂。海的女性,讓她自身蘊含著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為老人准備好一個巨大無比的魚,她的寬廣足以使老人駛入體驗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現實奧秘的領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許老人生活的永恆之中。桑提亞哥與自然的關系也主要體現在他與大海的依存又斗爭的關系之上,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匯合並經由海洋而輸入美國,美國文化的源頭也必須追溯至歐洲文化的愛琴海文化。這也是海明威選擇「大海」作為漁夫桑提亞哥生存環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納的。
獨自在海上的日子,桑提亞哥看日升日落、觀月隱月現,與魚鳥作伴,和風水對話,他也變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最終給予了老人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可是海洋又是殘忍的——那此成群結隊而來鯊魚奪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魚,粉碎了他的「光榮」。老人的孤獨與快樂、斗爭與失敗都和大海相聯系。老人與大海的關系是既依存於大海又要與大海斗爭。他不僅僅從大海獲得生存條件、生存技巧,還從大海獲得朋友和對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場所和戰斗場所,也將成為他的最後歸宿,這與海明威有極其重要的關系。
海明威只是一個描寫男人的作家,他描寫的是能在「重壓下表現優雅風度」的男人,「海明威沒有一部可以稱得上是專門以女人為中心主角或以婦女讀者為主要對象的作品」[xviii],與海明威同時代的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說:「他筆下的女性是不真實的」[xix],這是由於母親的清高自負、驕縱自私給海明威留下終生影響,母親十足的男性氣質與專橫令海明威極其反感,甚至在他母親死後多年,海明威還在朋友面前憤憤地說他的母親是雌雄同體,母親的「男性化」行為造成了海明威心裡障礙——認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愛,這就讓他在戀愛時表現出明顯的戀母情結,總是愛戀年齡比他大的女人,這一事實也間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斷尋找一位理想母親替代者的渴望與決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xx],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諧調與海明威(1899年)大7歲的阿格尼絲(1882年)的拒婚對海明威的傷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極為脆弱的一面。這一現實令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於是精神上的寄託成為了醫治他內心的一劑良葯。那麼「仁慈的、美麗的大海」成為他內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這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成了海明威生存環境的剪影。
鯊魚是惡勢力的有力代表
關於小說中的「鯊魚」的象徵意義,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諸如象徵復仇女神,象徵時間,象徵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確地說過。「那可惡的鯊魚……,就好比所得稅。我努力工作,碰上好運氣。我得到一張數目可觀的支票,於是所得稅就象鯊魚一樣跟蹤而來,用尖利的牙齒大塊大塊地咬著吃,那老人沒說到這個,我卻說到了」[xxi],顯然海明威這里的「鯊魚」是充斥於他所處世界中惡勢力的象徵。
而海灘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馬林魚骨。它作為老人與馬林魚激烈追逐,與鯊魚拚死相爭的見證,可以說既是勝利的象徵,也是失敗的象徵,正是這種微妙的對立統一與相互之間轉換,讓我們在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對於馬林魚,作者對它的描寫貫穿於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漁船還長兩尺,風度優雅,儀態萬分,在水層潛游時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躍出海面時,銀光閃閃,它牽引著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劇而又從容地挺進,將身後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紅。這些描寫,不僅切合於全篇海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使這條馬林魚作為一種自然的壯觀與偉大的象徵而與孤獨的老人、飄零的船隻形成對照,反射也作為它的追捕者與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軀干中所蘊涵的力量與光輝。在馬林魚這一象徵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說的全部描述也就獲得了更為豐厚的意蘊。
桑提亞哥所看到的馬林魚似乎比我們人類「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鯊魚的「無所畏懼」,實際上寫魚也是為了寫人。因為老頭兒知道「什麼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這一個總要去殺死那一個」,其實也是「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徵。被鯊魚蠶食後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又何嘗不是戰爭的另一個縮影。
戰爭使海明威迷惘的心理素質發展成為基本的個性特徵。一九一八年七月,海明威在義大利前線被炮彈片擊中負了重傷,當時還不滿十九歲。這次戰爭對於海明威生活和創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說它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最兇殘、指揮最糟糕的屠殺。誰不這樣寫誰就是說謊。」[xxii]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摧毀了青年對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毀了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西方青年在戰爭中看到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生存的丑惡,悲慘和無目的性,從而成為頑固地、深不可測的懷疑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犧牲品,這樣造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由於從少年時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戰爭給他的精神和肉體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創作,所以海明威這樣說:「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印象壞透了。」「戰爭在一個作家心靈里留下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xxiii]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戰情緒在他戰爭為題材的各種作品中有突出的表現。因此在白色的魚骨這座「小冰山」的底部,還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徵著殘酷的戰爭。
桑提亞哥希望釣到大魚的時候,他果然釣上了前所未聞的大魚,他對大魚的贊美,身軀的龐大、姿態的優美、威力的巨大、色澤的美麗,可以使人聯想到它象徵著人們渴望創造的奇跡,要達到的宏偉目標,甚至是要實現的遠大理想。而那些不斷前來吞吃、咬噬大魚的鯊魚,則可視為搶掠成性、製造災難、阻止人們達到理想境地的各種破壞性惡勢力的象徵。
對於桑提亞哥又為何去贊美另外一種鯊魚(鯖鯊),這是一向注重風度的海明威借桑提亞哥之口說也他對各種敵對力量不同的態度。海明威曾經說過:「我寧可有一個誠實的敵人,也不願擁有很多虛偽的朋友。」鯖鯊或許象徵著海明威所喜歡的那種「誠實的敵人」。小說著重寫鯖鯊游姿矯健,反應迅捷,牙齒銳利,進攻直率而勇猛,毫無畏懼,對它的死海明威也寫得有聲有色。但是桑提亞哥贊美只鯖鯊的風度和力量,他並沒有忘記鯖鯊是他的「敵人」。他是懷著「要把對方置於死地的無比狠毒的心腸」刺死鯖鯊的。但是對待星鯊,桑提亞哥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星鯊吃腐爛的東西,貪婪而兇殘,氣味也難聞,還偷襲瞅著的海龜,咬海里游泳的人,在進攻方式上也非常令人厭惡。桑提亞哥十分鄙視這種鯊魚,但是卻深深知道它們的厲害。海明威就是這樣在他的作品中來向人們展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
更多的立體象徵形象
「更深的東西是您懂了以後所看到的東西」,海明威這樣告訴他的讀者們,當我們真正讀懂了《老人與海》以後,我們會懂得不僅僅只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魚類有一定的象徵主義。在這部作品裡「更深的東西」還很多。
如小說中的「獅子」在作品中有節律地反復出現,老人甚至從夢中都夢見了「獅子」。顯然「獅子」作為力與勇的另一稱呼,它在小說中的不斷出現,構成了一種寓意十分明確的象徵:象徵著老人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這種搏擊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漢性格的體現。
另外,在《老人與海》中的壘球手老狄馬吉奧與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著長長的黑翅膀在海上盤旋找追捕目標的鷹,以及關於老人吃的金槍魚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桑提亞哥形象的特質,它們都與作品中其他人物、環境有著符合實際生活本來面目、渾然一體的關系,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傳達「意味」的象徵體。這與象徵主義作家所偏好的那種為追求所謂「主觀真實」,面對客觀世界支離扭曲,任意構造象徵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這種差異也許就是海明威不願接受象徵主義桂冠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明威還通過象徵性描寫隱晦地表達了他對美國現實地極度悲觀。小說有多處描寫「能夠使人聯想到距離耶穌蒙難」的情景。當桑提亞哥看到星鯊時,他的喊叫就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釘進木頭里而不由自主發出的喊叫聲。」這里暗示的「一個人」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如桑提亞哥「他扛著桅桿坐在那兒」,還有他睡覺的姿勢,「兩條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兩只手心朝上,就這樣瞅著了。」作者用這些象徵性描寫是在暗示:美國的耶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這種無言的、隱晦的,基督徒或許能夠領的方式,向他的絕大多數信奉耶穌基督的同胞、世人傳遞他對美國現實的莫大悲哀。
Ⅸ 各位美術生同行們,求一張小丑速寫,還有一張是速寫是一個歐洲老頭畫家坐在凳子上,面前支架畫畫的速寫
以前沒少畫吧,把以前畫的回憶起來。把你需要的組合在一起,很簡單啊
Ⅹ 歐洲人在自家花園 中經常會放 一種人偶,帶著長長、尖尖的紅帽子 長得很像小矮人
這個小精靈源於歐美的童話、傳說等,大概是這樣的:這種小精靈實際上是指凱爾特傳說中的「林中精靈」的一個種族,通常把它稱作「棕仙」,因為據說他們有著棕褐色的皮膚。據說他們從羅馬時期就已經聞名。他們是一些小個子,蓬頭散發,喜歡穿褐色衣服,腰間系著一條掛工具用的腰帶,一身貧窮農民的打扮。他們不會住進養著貓的家庭。棕仙喜歡幫助人類做家務,乾田地里的活,在主人的全家休息安睡時,他們看管整個房子和家庭。他們接受的報酬僅僅是一碗奶油或者一塊蛋糕。如果主人不喜歡他們來多事,可以送衣服給他們,或者,獎賞給他們一些金錢。他們會知趣地離開。到後來人們應該就把這些精靈當做庭院、花草、蔬果的守護使者擺在院中。P.S.這些小精靈如果做成老太太的,是不是會比較像巫婆~~?(純屬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