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布袋木偶和泉州的布袋戲有什麼關聯
那還是在秦代末年,陳平還沒跟劉邦打天下的時候,當時他的家境非常貧寒。他的媳婦金嫂和妹妹銀女為了貼補生活,整天在布機上織布,由於疲倦很容易困。
為了不困,姑嫂兩人邊織布、邊說、邊唱,雙腳踏布機活動板,口唱、手織、腳踏,覺得很有節奏感,又在布機腳踏板安上鑼槌、鑼片,隨著踏板上下活動,敲打著大鑼小鑼。
後來,金嫂和銀女在懸系傀儡的啟發下,兩人把陳平創造的懸系傀儡卸下傀儡的下身部分,用手指套入傀儡頭和兩手,比比畫畫覺得很有趣。
在布機上休息時,用雙腳敲打鑼鼓,用手錶演木偶,兩人自編故事,有說有唱。機房裡一片熱鬧聲,吸引了周圍群眾前來觀看。
陳平看了姑嫂倆的聰明才幹,就幫她倆設計了一個布袋台,一張小方桌大小,周邊蒙布,只留一舞台框口。人在裡面操作,用雙腳踏動跳板敲打鑼鼓,雙手錶演木偶,逐步形成了布袋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的,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和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兩種木偶戲相比,布袋木偶戲中木偶的動作更加節奏明快,迅捷有力。
布袋木偶戲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我國古老珍稀的優秀藝術,南宋時期興盛於漳州,明代末期即流傳至廣東、台灣布袋木偶戲和東南亞一些地區。
泉州布袋戲的劇目非常豐富,有生旦戲、武打戲、宮廷戲、審案戲、連本戲和摺子戲等,是一代一代承襲下來的大量傳統劇目。其中有些劇目如《玉真行》、《小悶》、《逼父歸家》、《裁衣》、《士久弄》等劇,是從梨園戲移植過來的。
泉州布袋戲對各種類型的劇目都有過硬的工夫,其中特別擅長表演抒情性的文戲,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絲絲入扣,點點帶情,是觀眾、行家公認的看家本領。
泉州布袋戲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語言藝術,故有「千斤道白四兩曲」之說。語言藝術著重兩個方面的修養:
一是強調劇情的變化。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的前身潘徑布袋戲,在演出實踐中,根據語言輕、重、緩、急、吞、吐、浮、沉等變化創造八音調。再以生、旦、丑、凈4個行當為基礎,從每個行當的不同形象中各分出7個類別,創造28個定型音:
如生角分文生、武生、黑須生、白須生、滲須生、關頭和斜目;旦角也分女間旦、齊眉旦、開臉旦、丑容旦、彩旦和狠心旦等。
二是恰如其分地運用口語化的群眾語言。群眾中生動的語言,通過藝術化處理,變成了人物語言的性格化,特別是丑角之類人物的插科打諢語言交鋒,風趣幽默,生動活潑,入情入理。
泉州布袋戲的音樂唱腔,屬以泉州方言為標准音演唱的泉腔系統,也即是南管音樂系統,其中有提線木偶的傀儡調,更多的是梨園戲的音樂唱腔。傳統唱腔曲牌近百首,場景音樂用十音譜伴奏居多。
音樂的基調清脆幽雅,悅耳動聽。樂器有嗩吶、三弦、二弦,有時也用琵琶和洞簫。打擊樂以獨特的南鼓、鉦鑼、草鑼為主,還有通鼓、花鼓、大鑼、小鑼、小叫、響盞等。
泉州布袋戲的服裝、道具也有特定的風格。早年布袋戲所使用的行頭都有固定的加工點,如江加走的木偶頭,安鮑的服裝,鳳冕齋的金魁頭戴,阿林的刀槍劍戟等。
說起布袋木偶戲,不得不說下另外一種特殊的布袋戲扁擔戲。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開發潛力。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時為解病中母後的心煩之亂,把大量歌女招進宮中,都沒有奏效。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做了10個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簡短的故事情節,終於博得了母後一笑。因此,有人認為扁擔戲是從唐代的宮廷里興盛起來的,稱之為「宮廷戲」。後來又傳入了民間。
⑵ 布袋木偶戲
徐竹初
⑶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介紹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可分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兩種不同的表演型態,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近代閩南布袋戲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戲是由木偶表演劇、布袋木偶戲、木偶頭雕刻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的漢族民俗藝術。漳州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其「源於晉,成型於唐宋,興於明」。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台灣等地。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布袋木偶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縱木偶進行的表演,既能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是一種具有高超技藝、精美造型和獨特風格的木偶劇種。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經典劇目有《大名府》《虞姬別》《雷萬春打虎》等。2006年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⑷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在哪些地方流行呢
布袋布偶戲又被稱作掌中木偶戲是福建省地方傳統戲劇,早期主要是在福建省那邊比較流行,後來在抗日戰爭前夕,龍溪,漳浦,長泰等縣城都會有戲班,它和閩南人民血脈相連,是閩南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木偶戲的起源
大概在清代中葉的時候,有些人將木偶套在一人的手上進行表演,因為墨比較小加上手指可以操作的很靈活,有武器的速度比真人的動作快,很多刀槍招架也比真人演的勇敢,因此當時的木偶戲非常受小孩子的喜愛,而布袋木偶也是一種很好的兒童玩具,所以木偶戲風靡一時。
⑸ 布袋木偶的介紹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是福建省的漢族傳統戲劇。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聯,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⑹ 掌中木偶手抄報內容
掌中木偶又稱布袋戲,說起布袋戲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泉州有一個窮秀才梁炳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有一日和朋友一起來到清源山仙公處卜夢,夢見仙公執其手說:「你的功名在掌中。」
廟祝為他解夢說:「仙公暗示說你的功名就在你的掌握之中,所以你今科上京赴試,必中無疑了。」到了「大比之年」,梁炳麟欣然赴試,等到發榜,又是名落孫山,他又一次失望地回家了。為了生活,只好流落街頭說書。但讀書人愛面子,於是他就躲在簾子後面,用「隔簾表古」的方法說書,以免有辱書生的臉面。有一天,有個提線藝人來聽他說書,覺得梁秀才的語言藝術非常生動,很能吸引聽眾,就建議他手托木偶人,伸出簾外,邊說邊表演。梁炳麟按照這個方法一試,很受觀眾歡迎,一時名聲大振。聽眾稱他為「木偶戲狀元」。這時,梁炳麟才猛然醒悟這才是應了先前仙公托夢的暗示。因為木偶形體較小,頭部連在布袋上,要用手伸入布袋中操縱木偶動作,同時也是為了演出攜帶方便,梁炳麟特製了一個布袋收藏著,於是觀眾就給這新生的劇種取名為布袋戲。布袋戲又因為操縱時是用手掌由上而下伸入木偶衣內,食指托頭,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別伸入左右兩臂,手掌為身,手掌和指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叫它掌中戲,指頭木偶。
⑺ 木偶戲是什麼樣的
杖頭木偶杖頭木偶 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 杖頭木偶戲《野葡萄》。 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桿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 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近年來,木偶舞台演出區域擴展, 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 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 鐵枝木偶鐵枝木偶 流傳於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干,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於偶後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近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扦位,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 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製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 布袋木偶縱雙手,動作敏捷,准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 雜項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葯發傀儡」顯現,但流布、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布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漳州布袋木偶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學術研究價值。在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在歷史長河中發揚光大。並且在中國乃至世界木偶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是中國傀儡戲中一樣獨秀的奇葩。研究和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特別是對這一古老劇種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全方位學術研究極其重要,它不僅可以豐富和完善中國木偶戲史以及中國戲劇學史,而且對世界木偶戲史也將產生一定推動作用。
⑻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木偶戲角色大致與戲曲相同,有生、旦、凈、末、丑各種行當,加上特有的飛禽走獸。舊時操縱表演者僅設正、副手,一般為父子或師徒。正手除操縱木偶表演外,還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縱木偶配合正手錶演。舞台是2米長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觀眾,並排坐定,操縱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還要能操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種行當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聲調)的技巧。木偶戲是以手掌支撐木偶表演,操縱演員必須練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
漳州木偶戲稱為北派,北派木偶戲的特點是京劇風味,擅演武打、短打戲,動作輕快靈活,善於刻劃鮮明的人物性格,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動作。 有千年藝術歷史積累的布袋木偶戲,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布袋木偶長約一尺(30厘米),以五指操縱。食指套入頭頸,為主幹;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掌為軀干。演員左右手可以同時套上兩個木偶,表演兩個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
人類的手指是全身最靈巧的肢體,所以操縱起布袋木偶,更是得心應手,在表演人物、動物上,能惟妙惟肖地展示角色的內在與外形,達到神形兼備,靈活十分;其速度力量、輕重緩急,行動節奏都能表現得與人、獸酷似。所以,布袋木偶表演是最神奇的手指操縱藝術形式。 布袋木偶戲的舞台寬約兩米、檯面底板高約1.70米,縱深約2米左右。演出時,演員是套著木偶,舉手於頭頂表演的。
傳統的布袋戲舞台美術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車旗等發展而來。木偶高僅8寸,舞台為6尺左右的「一字台」,表演區域很小(木偶、舞台的長度均按當時採用的市制計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長板凳上,面前掛著一條用木框固定起來、中間綴上紗布的素幕,「隔簾說古」進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簾。舞台外觀設計講究,框架用木製精雕細刻的各種古代人物和花紋圖案構成。20世紀30年代,民間藝人徐年松首先在陳南田的戲班「新南福春」進行舞台美術改革,在表演區吊掛畫有宮殿、公堂、花園的畫布。這是漳州木偶戲最早的布景。
1951年,南江木偶劇團鄭福來和陳南田首創改「坐式」為「立式」表演,舞台表演區隨著擴大,改為寬8尺、深3尺左右,並增加了邊條幕。60年代,木偶增大為1尺至1.2尺,「樣板戲」的主要人物大1.5尺;舞台長為16尺。以後又進行了多次調整。現劇團使用的舞台有三種規格:通用舞台長11尺,深9尺,下鄉舞台長8尺,深7.5尺,出國專用舞台長9尺,深8尺;高均為3.3尺至3.6尺。1960年,龍溪專區木偶劇團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演出《雷萬春打虎》和《大名府》,首次設計寫實風格的專用景片,並結合使用投影幻燈機。
1990年,《鍾馗元帥》一劇的舞美設計,從劇情發展和表演的需要出發,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在整體形式上打破原有的舞台框架,在台板下又拓展一個距地面1.2米高的第二表演區;取消邊條幕,用略帶圓形的大天幕包含整個表演區的背景,使之成為前方後圓扇形空間。其次,採用流動性場景,縮短幕間換景時間,保持劇情發展的連貫性。第三,以觀眾的視覺設計場景,選擇和戲劇動作有關的局部形象點綴環境,大膽採用景物的反透視法的設計方案,變觀眾的平視、仰視為俯視。該劇在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中獲木偶布景設計獎。 漳州木偶戲音樂,原無獨立、自成風格的聲腔與樂調,一般均隨當時當地流行的戲曲劇種。清中葉以來,音樂採用漢劇,民初改用京劇。薌劇興起以後用薌劇演唱,或京、薌雜用。打擊樂一直保持京劇的風格。其配曲採用套曲(牌)的辦法。說白多用方言。
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制,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故有京劇、薌劇、民間音樂、兒童音樂、歌舞曲等各種樂調。漳州市木偶劇團因常有出國及招待演出的任務,對傳統的摺子戲,劇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萬春打虎》、《蔣干盜書》、《戰潼關》等,仍採用京劇。全本戲、連本戲和部分語言生動的「墜仔戲」,採用通俗易懂的薌劇音樂。新創作的兒童劇、童話劇按兒童音樂的特點譜寫,有的則吸收民間音樂以普通話演唱,如《傘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倆》等。有的劇目,則同時有幾種配音,《奇襲白虎團》就有薌劇、京劇和潮劇3個劇種的演出本,京劇和潮劇用錄音帶配演。參加省及全國會演和拍制影視片的全本戲,如《八仙過海》、《擒魔傳》、《鍾馗元帥》、《狗腿子的傳說》等均以薌劇音樂為主,或以薌劇的曲牌為素材,進行創作加以延伸和擴展,間或採用兒童音樂。業余劇團則單一採用薌劇音樂。60年代以來,出國演出的劇目多改用錄音帶配演,少用現場演唱。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配音有多種形式:一是角色配音:唱念具有。有普通話,也有閩南方言。二是音樂配音:有戲曲的也有歌曲的。以民族樂器為主。三是啞劇配背景音樂。這樣的形式,決定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形式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其廣度高於其他劇種。
演出配樂有兩種:一種是常用的錄音帶配音;一種是樂隊現場演奏配音。樂隊配音一般都在劇團所在地演出時用。大凡外出異地演出,都用錄音設備配樂,演出隊伍精幹。
布袋木偶,自古以來就是以「短、平、快」,「靈活、機動,節奏性強」的形式,立於藝術聖壇。隨著時間的進程,社會形態的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演將會出現音樂演奏從後台走向前台的表演形式。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頭是個臉譜式的,並且是神態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師把劇目中的一個人物頭像,雕刻成笑臉,那麼這幅臉譜就要應付人物、劇情在瞬間中的不同表情變化。簡而言之:木偶頭刻的是一個笑臉,當要它表現哭泣時,它還是個笑臉。那麼,寫個最能體現木偶人的表演情節,是劇作家應該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劇作家在創作時,不得不考慮這方面的問題。而且,要讓劇目更貼近木偶藝術規律,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大名府》這出戲,之所以是極為符合木偶表演藝術規律的劇目。
布袋木偶,眾所周知,木偶是個「啞巴」。木偶不會說話。解決木偶的語言,讓木偶說台詞,只能配音。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優點。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而,就因為它是啞巴,所以就揚此短,為此長,讓木偶劇演出啞劇也是一種最佳選擇。
布袋木偶表演藝術最擅長的是形體動作。動作是表演木偶,或者說是木偶形象的生命與靈魂。不動的木偶,是雕刻藝術。木偶動起來,就是表演藝術。只有木偶動起來,表演起來,才能顯示木偶的神奇,這者更高境界的木偶藝術。並且,木偶的動作,又以表演高難度動作為最高藝術。把觀眾所認為不可思議的動作表演出來,就是征服觀眾。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於民間工藝美術,它與漳州布袋木偶戲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漳州木偶頭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及周邊地區。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作為戲曲舞台人物頭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徵的刻畫,誇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是漳州木偶頭雕刻的普遍特徵。這一雕刻歷來師徒相承,且以家族祖傳的方式為主,一直流傳至今而無中斷。
漳州木偶造型嚴謹,精雕細刻,彩繪精緻,著色穩重不艷,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並有地方特色。木偶頭基本造型有生、旦、凈、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動物,還有傳統名劇的角色例如關公、曹操、《水虎傳》的梁山好漢等,種類繁多。著名雕刻大師如徐竹初、徐年松、許盛芳等。
⑼ 傳統的閩南木偶戲傳統的有哪一些品類
摘要 五種。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1、提線木偶是古老的傳統木偶戲的一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當地民間俗稱嘉禮,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稀的傳統戲劇劇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2、杖頭木偶是一種地方傳統戲劇。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一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就杖頭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種,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3、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戲劇。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聯,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鐵枝木偶又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東部的民間傀儡劇種,演出時用木偶身上的鐵絲完成操縱動作,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由於它發源於潮州地區,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5、葯發木偶源於宋代的一項煙花雜技,是以火葯帶動木偶表演的傳統手工技藝。曾一度被認為在國內早已失傳,研究人員考證後認為,長期以來存在於浙江泰順民間的「放花木偶」即為葯發木偶。自清朝中葉從福建傳入,至今完整保留起製作、表演技藝。在一根長度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層裝置特製煙花輪和身穿光臘紙服裝的木偶,當最低層的煙花輪引線點燃後,會逐層噴放艷麗火花,帶動木偶表演。
⑽ 中國五大木偶品種
中國木偶
杖頭木偶
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
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桿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 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
近年來,木偶舞台演出區域擴展, 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 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
布袋木偶
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製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准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
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葯發傀儡"顯現,但流布、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布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龍溪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連,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布袋戲的特長是演員用手指直接操縱,因而動作節奏明快,迅捷有力。龍溪布袋戲以演武戲見長。偶頭是其結構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仔細研究戲劇各行當、角色的臉譜,結合自身體驗與藝術素養,雕繪出許多深刻體現典型性格的偶頭,善惡忠奸,千姿百態。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藝術的關鍵,演員運用偶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
姿,塑造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概括、誇張而又真實,而"反套"(表現偶人"背手")和"飛套"(偶人飛出,或騰空、或躍牆,套入另一隻手)的操縱技巧,更令人驚嘆。布袋演員有三個"自我"--演員、角色、偶人,常雙手同時搬演兩個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應自如,足見其難度與演員的功力。
著名演員楊勝是龍溪布袋戲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雙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達意
,揮灑裕如。他擅長武戲,"三國"、"水滸"、神怪,無一不精;特技眾多,喘氣、縮頸、甩發、脫衣,渾然天成。《蔣干盜書》使他聲名雀起,《雷萬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藝驚海外。他以細膩的人物塑造,豐富的舞台動作,鮮明的京劇唱腔,繁難的操縱技藝,代表了 "北派布袋戲"的最高境界, 成就了龍溪布袋木偶的藝術高峰。龍溪布袋戲劇目題材寬廣,傳統戲、現代戲、兒童劇數百個,足跡遍布四大洲 。《雷萬春打虎》、《大名府》在第2 屆國際木儡戲比賽中曾獲表演金獎,《蔣干盜書》、《搶親》、《鄭成功》等都是其代表作。
泉州提線木偶
在福建,"傀儡戲"是提線木偶的專有名稱,簡稱線戲,由人幕後操縱絲線懸提的木偶表演故事。泉州木偶偶長2.5尺,提線一般為16條,多則30條, 因動作和角色需要增刪,集中於"交牌"之上,布線合理,線規謹嚴,動作靈活而真實感強。舊式戲棚為平面戲台,僅設生、旦、北、雜四個行當。當代以來,出現立體天橋式舞台,增設地台,表演區擴大,縱深感增加,舞台調度日趨靈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變化,有時一個角色會由提線、杖頭、掌中混合操縱,如《火焰山》的鐵扇公主;線偶的操縱也由一人增至雙人,豐富了表演的細節。
泉州線戲班的戲箱里擁有偶人36個,"生旦凈末丑,神仙老虎狗",無所不能;而且演出
有"傀儡簿"(文字腳本)。"四美班"保留劇目500多出, 包括"說岳"、"水滸"、"西遊"、"目連"及稀有的《張飛私奔》、《韓湘子》、《封神榜》等。
線戲是典型的"演員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清末,
泉州龍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劍、撐傘,虎班何綻可瞬間完成擱腿、出手、握劍、轉目四個
動作;近代及今,張秀寅的白素貞(《白蛇傳》),謝禎祥的伍員(《臨潼關斗寶》),
黃奕缺的小沙彌(《水漫金山》),均以線功高超、設計奇妙、形神兼備、個性豐富而飲譽劇壇。
陝西合陽線戲
合陽線戲,又稱"線腔戲",俗稱"線胡胡戲"。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來報子",有"郭禿"遺痕,因而它歷史悠久。合陽線戲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無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線5至7根(頭3,手2,腰1), 特殊需要加至13根,線長約1米(名為"低線");
七十年代後舞台更新,藝人在高空操作,"高線"出現。藝人們經過長期實踐,摸索出提、撥、勾、挑、扭、搶、閃、搖八種技法,使偶人幾乎可以做出各種生活與舞蹈動作,神態逼真。早期舞台約15尺見方,木柱支撐,布幔相圍,兩側上下場。六人伴奏,五人操偶,往來逡巡,莫不應節,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明末清初的戲曲家李灌,曾對合陽線戲的木偶結構、造型、唱腔進行大膽改革,並專門為其撰寫劇本。王武汗、"六六子"、黨文輝等,都是名噪一時的藝人。新銳王紅民、肖望峰等,創作了端椅子、寫奏章、閃扁擔等不少高難動作,屢獲褒獎。
線腔傳統劇目頗豐,大致分為愛情戲、歷史戲、公案戲三類,約500餘種,向有"十二鴛鴦"、"十二龍鳳"、"二十四卷"、"七十二圖"之說,常演《西廂記》、《謫仙樓》、《金琬釵》等膾炙人口的精彩劇目,本戲後還加演詼諧幽默的摺子戲。
合陽木偶,造型古樸,唱腔激越,具三秦大地慷慨悲壯之風,至今光彩依舊。
潮州鐵枝木偶
今日粵東的潮汕、揭陽、饒平一帶,是碩果僅存的鐵枝木偶流布地。據說它是由當地皮影
戲演變而成,故潮州人稱"紙影戲"。清末,潮州皮影棄皮成形改捆稻草為身,泥頭,紙手,木足,著戲裝,並在背後和雙手安硬鐵線一根操縱表演,使之成為木偶。藝人們仿戲劇舞台,去窗掛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從此定型。其造型,酷似當地傳統工藝花燈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鐵線長1尺, 後加長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縱、演唱、樂工各3人)。 舞台一丈見方,離地約4.5尺,台中掛幕簾,操縱者在簾後表演,分頭、二、三手。
四川杖頭木偶
四川木偶,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
精木偶,偶長40厘米,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劇目可觀,文武兼善。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殺惜》、《情探》是
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贊揚。
成都市木偶皮影藝術劇團演出的《劈山救母》,繼承了吳先生的傳統技藝,以偶人肢體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細致入微,極大地發展了木偶藝術的表現功能。該院還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緣》,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裝置方面也作了大膽探索,雖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成都市木偶劇團創作的神話木偶劇《哪吒》獲得了第6屆"文華新劇目獎"。
川北大木偶,乃杖頭之最,流行於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後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1986年,更名為南充木偶劇團。 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這在其代表劇目《盜仙草》、《玉蓮花》中都有完美的體現。
大木偶藝術代代相傳,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藝全面,尤擅醜行,風格粗獷而又細膩,富
於神韻,且特技眾多。《跪門吃草》中須賈的丟帽、亂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動作,准確刻畫了人物驚懼的內心。丁建平、秦映蘭等後輩,亦造詣彌深,他們演繹的《白蛇傳》、《美人魚》、《八仙過海》、《玉蓮花》,技藝非凡,倍受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