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地殼運動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心塞唯美圖片帶字 2025-07-30 23:04:40
書包側面圖片卡通 2025-07-30 21:06:38
提取抖音快手的圖片軟體 2025-07-30 20:55:12

地殼運動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29 05:07:38

㈠ 高中地理: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有三句話,怎麼理解請給出圖片作說明!!謝謝~!~~

這個問題你是不是學得太難了?這個知識點好像不會出這么難的題型。。

大面積的成層岩石說明地殼下沉,所以上面形成了沉積岩,而沉積的特點我想你會記得,那就是岩層。

不覆岩層不管是什麼,只要發生了侵蝕,說明上殼上升。因為只有高於其他的地方才可能發生侵蝕作用。

不是整個地殼,就是指當地的。。。

㈡ 洋脊是怎樣形成的(有圖片嗎)

大洋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洋中脊是現代地殼最活動的地帶,經常發生火山活動、岩漿上升和地震,水平斷裂(轉換斷層)廣布。根據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洋中脊是洋底擴張的中心和新地殼產生的地帶。熱地幔物質(熔融岩漿)沿脊軸不斷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組成的新洋殼,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擴張的半速度(即每邊速度)多為1~5厘米/年。

我用兩件事物作比喻,你就可以理解大洋中脊是怎麼形成的了。

第一件,是夏天導致雷雨的積雨雲。如果你喜歡觀察雲的話你就會知道積雨雲象一個打鐵用的砧子,腰部細,上部比較大而頂端平坦。這個形狀是怎麼形成的呢?夏天對流強烈的時候,會因為強烈上升氣流而形成積雨雲,當上升氣流上升到對流層頂部不能上升的時候,它就只好沿著對流層頂向兩邊擴散,於是形成了砧子的形狀。

地球的內部,地殼之下的上地幔中,有一層叫做軟流圈,軟流圈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形成一種可以緩慢流動的類似液體的形態(和我們日常見到的液體有所不同,它的流動性沒普通液體那麼好)。

由於地球越往內部越熱,因此軟流圈就會對流,特別是某些地方會出現一些柱狀的上升區,這種柱狀上升區叫做熱點,當熱點的類似岩漿的物質上升到軟流圈頂部岩石圈附近時,受岩石圈阻擋不能繼續上升,於是向四周擴散。

這種高黏度類似岩漿的物質向四周流動會對岩石圈形成很大的摩擦力,從而帶動岩石圈向周圍擴散。

現在講另一件事物。不知道你是否觀察過採石場工人採石?他們並不是用鋸子把石頭鋸下來的,而是在岩石上鑽一系列排成一線的孔,然後裝上炸葯,讓炸葯爆炸,岩石就會沿著這一排孔的連線裂開。

如果有一些地幔熱點柱離得不太遠,排列成線狀(不一定要直線,曲線也可以),並且都使岩石向外擴張,那麼地殼就很可能沿著這些熱點柱的連線裂開一條縫。

地殼裂縫之後,下面的岩漿即使不是在上升區(熱點柱)上,也會因為上面的壓力突然減小而流出,形成火山。這種火山在冰島特別常見,它不是在一個中心噴發,而是從一條縫里流出來,稱為裂隙式噴發。

火山噴出物質在裂隙兩邊堆積升高,就形成了大洋中脊。

陸地裂谷也有同樣原因形成,一般陸地裂谷的兩測都是山地。

㈢ 美國飛船發現,為什麼在地球上有隻「巨眼」看向太空,直徑達48公里

有宇航員發現,地球上有隻”巨眼“看向太空,直徑達48公里,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地殼運動導致的。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的科學開始發展以後,尤其是可以飛向太空以後,對於宇宙的探索一直在繼續,但是很少有關於地球的探索,之前美國宇航員乘坐飛船拍到地球上有個巨大的眼睛在看著太空,趕緊把圖片發回了美國,很多科學家就這個圖片的地理位置做出了研究,後來發現這個巨大的眼睛在撒哈拉沙漠里,之所以在太空中出現眼睛的形狀是因為地球地殼運動變化的。

撒哈拉沙漠地形非常的廣闊,而且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地球曾經經歷過好幾次的地殼運動,所以目前比較可靠的說法就是地殼運動。在地殼不斷的運動當中,撒哈拉沙漠底部的岩石裸露出來,然後再加上自然風化,所以讓撒哈拉沙漠出現了分層的現象,在遠處一看,三個同心圓分離,就像是人類的眼睛一樣,這也就解釋了宇航員拍到的一幕。

㈣ 斷懸崖岩石褶皺石英脈的圖片發現這三種地質構造各有什麼特點

地球表面的形態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促使其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力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地震和岩漿活動;另一方面是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作用。我們看到的各種地表形態,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等,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質構造是指由於地殼運動而留下的「痕跡」,具體表現為岩層的傾斜、彎曲和斷裂等情形,地質構造對於地表地形的形成和發育具有極大影響。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大類,分別是「褶皺」和「斷層」。強烈的碰撞和水平擠壓,使得岩層發生彎曲,從而形成的岩層形態很像衣服上的褶皺,所以就成為褶皺地質構造。

㈤ 長寧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嗎

你好,長寧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導致的。所有的地震都是因為地殼運動導致發生的地震。地震還會引起海嘯、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願世界和平,再沒災難。人人安居樂業。



(圖片源於網路)

㈥ 為什麼會有地震 是什麼原因

地震形成的原因是因為大陸板塊的運動,板塊的相互推擠會造成高山平原,輕者可以沒有感覺,重者也會造成斷層海嘯火山爆發等等。地震也會影響生態,因為地震發生的同時,端看地震的大小也獲多或少會改變當地的環境,像是海拔高度以及生物的棲息條件都會不同。地震其實也是地球一種能量的釋放,適度的釋放能量其實是好的,但我們不能預測能量的大小;當能量(巨大)一下子釋放出來的時候,造成人們傷亡,毀壞房屋,不論是樹木或者動物都會毀於一旦。
震度分級
地動加速度范圍
人的感受
屋內情形
屋外情形
0
無感
0.8gal以下
人無感覺。
1
微震
0.8~2.5gal
人靜止時可感覺微小搖晃。
2
輕震
2.5~8.0gal
大多數的人可感到搖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會醒來。
電燈等懸掛物有小搖晃。
靜止的汽車輕輕搖晃,類似卡車經過,但歷時很短。
3
弱震
8~25gal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搖晃,有的人會有恐懼感。
房屋震動,碗盤門窗發出聲音,懸掛物搖擺。
靜止的汽車明顯搖動,電線略有搖晃。
4
中震
25~80gal
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部分的人會尋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幾乎都會驚醒。
房屋搖動甚烈,底座不穩物品傾倒,較重傢俱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
汽車駕駛人略微有感,電線明顯搖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搖晃。
5
強震
80~250gal
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重傢俱可能翻倒。
汽車駕駛人明顯感覺地震,有些牌坊煙囪傾倒。
6
烈震
250~400gal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困難。
部分建築物受損,重傢俱翻倒,門窗扭曲變形。
汽車駕駛人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7
劇震
400gal以上
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幾乎所有傢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鐵軌彎曲,地下管線破壞。

㈦ 地球上分為許多時期,比如白堊,寒武等,請幫我一一列出這些時期並附上時間和主要生物.

太古代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強烈的宇宙射線、雷電轟擊下首先形成簡單有機分子,後發展為復雜有機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體,進而由凝聚體進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約33億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岩,大氣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並出現了最早的、與生物活動相關的疊層石;到 31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比較原始的藻類和細菌。在2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大量藍綠藻形成疊層石,這表明這一時期地球上已經出現了游離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經過了天文期以後,地球便正式成為太陽系的成員。大約又經過22億年,地球發展便進入到地質時期——太古代。這段從46億年~38億年的地質時期有哪些特點?

(1)薄而活動的原始地殼:根據資料分析,原始地殼的部分可能更接近於上地幔。硅鋁質和硅鎂質尚未進行較完全的分異,因此太古代時期的地殼是很薄的,也沒有現在這樣堅固復雜。由於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反映較為強烈,地殼深處的融熔岩漿,不時從地殼深處,沿斷裂湧出,形成岩漿岩和火山噴發。當時到處可見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因此我們現在從太古代地層中,普遍可見火山岩系。

(2)深淺多變的廣闊海洋中散布少數孤島:當時地球的表面,還是海洋佔有絕對優勢,陸地面積相對較少,海洋中散布著孤零的海島,地殼處於十分活躍狀態,海洋也因強烈的升降運動,而變得深淺多變。陸地上也有多次岩漿噴發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區固結硬化,使地殼慢慢向穩定方向發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穩定基底地塊——「陸核」。陸核出現,標志地球有了真正的地殼。

(3)富有CO2,缺少氧氣的水體和大氣圈:太古代地球表面,雖然已經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的地殼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由於大量火山噴發,放出大量的CO2,同時又沒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海水和大氣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氣。大氣中的CO2隨著降水,又進入到海洋,因此海洋中HCO3-濃度增大。岩漿活動和火山噴發的同時,帶來大量的鐵質,有可能被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後帶入海洋。含HCO3-高濃度海水同時具有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運能力,因此可將低價鐵源源不斷地搬運至深海區,這就是為什麼太古代鐵礦石佔世界總儲量60%,礦石質量好,並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礦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層:太古代的地層,都是一些經過變質的岩石,例如片麻岩、變粒岩、混合岩等深變質的岩石。我國太古代地層只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出產鞍山式鐵礦的鞍山、呂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地層。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太古代」一詞1872年由美國地質學家達納(J.D.Dana)所創用。當時形成的地層叫「太古界」,代表符號為「Ar」。主要由片麻岩、花崗岩等組成,富含金、銀、鐵等礦產,構成各大陸地殼的核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非洲、南美的東北部、加拿大、芬蘭、斯堪的那維亞等地;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山西等地,亦有太古代地層露出。1970~1980年,一批科學家連續報道了在澳大利亞西部諾恩·波爾(NorthPole)地區35億年前的瓦拉烏納群(Warrawoonagroup)地層中,發現了一些絲狀微化石。這是迄今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比較可信的最早化石記錄。

元古代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質年代的第3個代(第1、2個代分別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Period),一般分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Cambrian 5.4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 5億年前)和志留紀(Silurian 4.35億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Devonian 4.05億年前)、石炭紀(Carboniferous 3.55億年前)和二疊紀(Permian 2.95億年前)。動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中的三葉蟲、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最繁盛。在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相繼出現低等魚類、古兩棲類和古爬行類動物。魚類在泥盆紀達於全盛。石炭紀和二疊紀昆蟲和兩棲類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類為主,至志留紀末期,原始植物開始登上陸地。泥盆紀以裸蕨植物為主。石炭紀和二疊紀時,蕨類植物特別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質年代名稱。顯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個代,距今約5.7億年至2.3億年前,占顯生宙時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早古生代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發展時代,如寒武紀的節肢動物三葉蟲、奧陶紀的筆石和頭足類、泥盆紀的珊瑚類和腕足類等。最早的脊椎動物無顎魚也在奧陶紀出現。植物以水生菌藻類為主,志留紀末期出現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動物開始在陸地生活。魚類在泥盆紀大量繁衍,並向原始兩棲類演化。石炭紀和二疊紀時,兩棲類和爬行類已佔主要地位。植物也進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類大發展時期,石炭紀和二疊紀因有蕨類森林而成為地質歷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自然環境的發展。早古生代的地殼運動在歐洲稱加里東運動,在美洲稱太康運動,在中國又稱廣西運動。此時古北美、古歐洲、古亞洲、岡瓦納古陸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殼運動在歐洲稱海西(華力西)運動,在北美稱阿勒蓋尼運動,在中國又稱天山運動。經過古生代地殼運動,世界許多巨大的褶皺山系出現,南方的岡瓦納古陸和北方的勞亞古陸聯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陸(聯合古陸)。晚古生代在岡瓦納古陸發生了大規模的冰川作用,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該冰川作用期即地質歷史上的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層總稱古生界。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質年代的第3個代(第1、2個代分別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3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Period),一般分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Cambrian 5.4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 5億年前)和志留紀(Silurian 4.35億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Devonian 4.05億年前)、石炭紀(Carboniferous 3.55億年前)和二疊紀(Permian 2.95億年前)。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
太古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寒武紀是地質歷史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4億至5.1億年,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寒武紀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遙遠而陌生的,這個時期的地球大陸特徵完全不同於今天。 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但澄江動物群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種多樣的動物門類在寒武紀開始不久就幾乎同時出現。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古生代第三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 志留紀可分早、中、晚三個世。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泥盆紀,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後,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無脊椎動物除珊瑚、腕足類和層孔蟲(Stromatoporoidea,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一個目)等繼續繁盛外,還出現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和昆蟲。脊椎動物中魚類(包括甲胄魚、盾皮魚、總鰭魚等)空前發展,故泥盆紀又有「魚類時代」之稱。晚期甲胄魚趨於絕滅,原始兩棲類(迷齒類(Labyrinthodontia)(亦稱堅頭類)開始出現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個紀,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 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 Era;距今約2.5億年~距今約6500萬年)

顯生宙第二個代,晚於古生代,早於新生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中生界。中生代名稱是由英國地質學家J.菲利普斯於1841年首先提出來的,是表示這個時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中間性質。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古生代末期,聯合古陸的形成,使全球陸地面積擴大,陸相沉積分布廣泛。中生代中、晚期,聯合古陸逐漸解體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歐亞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等獨立陸塊。並在其間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塊漂移加速,在具有俯沖帶的洋、陸殼的接觸帶上俯沖、擠壓,導致著名的燕山運動(或稱太平洋運動),形成規模宏大的環太平洋岩漿岩帶、地體增生帶和多種內生金屬、非金屬礦帶。中生代氣候總體處於溫暖狀態,通常只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差異。

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今)Cenozoic Era

地質歷史上最新的一個代,顯生宙的第三個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1760年,義大利博物學家G.阿爾杜伊諾在研究義大利北部地質時,把組成山系的地層分為3個系:第一系為結晶岩,第二系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系為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法國學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第三系之上的鬆散沉積層稱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稱已廢棄不用,第一系大致相當前寒武系,第二系相當於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層。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紀可再劃分為幾個世(見表)。

新生代開始時,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部分絕滅,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為哺乳動物大發展和被子植物的極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的進一步演化,適應於各種生態環境,分化為許多門類。到第三紀後期出現了最高等動物——原始人類。原始人類起源於亞洲或非洲。

極少數的一部分了

㈧ 為什麼地殼運動可能是生命的關鍵因素

火星上的瓦利斯馬里納斯峽谷長達3000公里,深達8公里。圖片:NASA/JPLCaltech

有些人認為可能在非常、非常早的時候,它就已經有了板塊構造,但我認為,它可能從來就沒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於今年5月發射,計劃於11月26日抵達火星。「洞察號」的三個儀器旨在測量火星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和組成,為火星如何失去磁場以及是否曾經有過板塊構造提供了新的線索。如果我們能了解其他行星,如金星、火星和木星的衛星,就能幫助我們了解在地球上應該尋找什麼。這是繼續探索其他行星的一個理由——幫助我們返回家園。

雖然板塊構造的起源仍然是一個有爭論的話題,地質學家可以同意,在某一時刻板塊將停止磨削。奧尼爾開始把板塊構造看成是岩石行星的中年階段。隨著地球的老化,它可能會從一個熱的、停滯的世界演變成一個溫暖的、活躍的、有構造的世界,最後在它的晚年又變成一個寒冷的、停滯的世界。我們知道行星在冷卻的時候會變得安靜。

許多地質學家認為這就是火星所處的情況,火星比地球冷卻得快,因為它比地球小得多。地球最終將冷卻到足以讓板塊構造減弱,並使地球再次陷入停滯狀態。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新的超級大陸將會起落,但在某個時候,地震將會停止,火山將永遠關閉,地球會沉寂,就像火星一樣。覆蓋其每一個裂縫的生命形式是否仍然存在,這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Rebecca Boyle/Quanta magazine

㈨ 「第五大洋」即將形成,裂縫超過56公里,會影響人類生存嗎

衛星的出現可以很好幫助人類觀測地球之外和地球內部的一舉一動,經過衛星傳回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地球似乎像是一顆水資源構成的星球,確實地球上超過70%的面積都是海洋。經過數億年的演化中,地球出現了七大陸和四大洋,實際上地球的構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幾年來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新大洋正在形成,難道說地球即將要出現第五大洋嗎?

畢竟在500萬年之後才會形成新的陸地和海洋,至於500年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需要人類的子子孫孫去代替現代人類研究了,不知道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您對於即將要出現的第五大洋有什麼看法呢?

㈩ 這是什麼石頭,求大師

你不發圖片再高明的大師也看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