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清明食物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搜索sb的圖片 2025-08-05 23:10:30
調料盒圖片大全集 2025-08-05 23:03:01
手指畫愛心禮物圖片素材 2025-08-05 22:56:40

清明食物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25 05:30:25

㈠ 清明節8大傳統特色美食,哪一種是你吃過的

01、青團子
清明時節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清明節吃青團子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其實青團子就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它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青團子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大家可以嘗試一下這個清明節的傳統特色美食。
02、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一個子推饃大約重一斤,用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工具,以及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制出「子推饃」,裡麵包著雞蛋或者是紅棗,上面捏制有頂子,四周會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用旺火蒸出。據說清明節吃子推饃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的。
03、清明螺
清明螺其實是田螺、螺螄。清明節吃田螺其實也是起源已久的了。因為清明節前後其實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這時候的螺肉肥美。「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這兩種說法其實也在民間流傳已久。 炒螺絲是一道很簡單又很美味的菜,做法也不復雜,大家可以嘗試一下自己做一下這道美味的佳餚。
04、潮汕朴枳粿

朴枳粿是廣東潮汕的一種傳統小吃,在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朴枳粿來吃,潮汕人製作朴枳粿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末清初,製作這種粿用的材料是朴枳樹的葉子,朴枳樹是生長在潮汕大地的一種落葉喬木,把朴枳嫩葉採摘下來,搗汁和入做粿米粉中,然後做成別具一格的朴枳粿。好看又好吃的清明節美食你吃過了嗎?

05、艾粄

艾粄其實是清明粄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傳統特色小吃,客家人在清明節的時候一定會做艾粄來吃。「粄」為客家方言里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艾粄就是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的食物,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葯用保健功能,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吃這種傳統的美食艾粄呢?
06、清明蝦
清明節吃蝦是一些地方約定成俗的習慣,清明前後,河鮮肥美。俗話說「清明吃蝦,賽過肉渣渣」,所以大家在清明節的時候一定要做一道美味的鮮蝦來吃。清明白灼鮮蝦其實最能吃出這種春天特有的純美,不過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去做自己喜歡的蝦。
07、薄餅
薄餅是廣東潮州,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薄餅也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現在很多閩南地區的人都保留著這樣的風俗習慣。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非常軟綿醇香。
08、烏稔飯
說到清明節美食不得不提到烏稔飯,「烏稔飯」又稱為「烏米飯」,製作方法其實並不復雜,把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個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大家也可以嘗試著自己在家做一下這種飯。

㈡ 清明時吃的食物有哪些

1、蘇州 清明果

蘇州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油綠如玉的「青團子」只有清明前後才有,所以又稱為清明果。蘇州的青團子顏色鮮艷,翠綠欲滴,光看著就十分的有食慾。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用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餡料一般是豆沙居多,吃起來甜而不膩,清香甘甜。

2、江南 清明螺

「清明螺,賽只鵝」,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螺螄最為豐滿、肥美,「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形容的就是清明螺的美味。上湯螺絲、醬爆螺絲、五香螺絲最受大家歡迎。

3、清明蝦

「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說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清明節吃蝦是一些地方約定成俗的習慣,清明前後,河鮮肥美。

4、烏稔飯

說到清明節美食不得不提到烏稔飯,「烏稔飯」又稱為「烏米飯」,製作方法其實並不復雜,把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個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里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大家也可以嘗試著自己在家做一下這種飯。

5、泰寧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6、客家人 艾粄

客家人清明節要吃艾粄,因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7、廈門 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薄餅是清明祭祖必備的小食,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廈門的薄餅和很多地方的油炸春卷十分的相像,只是廈門的薄餅不油炸,直接拿餅皮兒包著各種蔬菜食用。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

8、潮汕 朴籽粿

吃朴籽粿是潮汕人的清明食俗。製作朴籽粿,首先將朴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9、子福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10、菠菠粿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㈢ 清明節的12種傳統食物,你都吃過哪些

12種傳統食物如下: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准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鍾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sǎn)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5. 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麵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7.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8.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9.朴籽粿(guǒ)
製作朴籽粿,首先將朴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10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11.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12. 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葯,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葯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葯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團,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㈣ 清明節代表性的東西有哪些

1、青團子
清明的頭號食物當屬「青團子」。在南方一帶,一到清明時節,青團子幾乎隨處可見,大街小巷都有,配合著美味的的或豆沙或芝麻的團子餡兒,真是軟糯潤滑,香甜可口。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中國社科院民俗學博士施愛東說。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

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㈤ 清明節各地有哪些傳統食物

清明這日,各地還有一些食俗。通常,清明節早上吃雞蛋、單餅,喝麥仁、玉米仁或高粱米稀飯。
在農村,這天則常用小米飯、豆餅、干飯喂馬、騾、牛、驢等大牲畜,以鎬賞其一年的辛勞,故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節管頓飯」之說。
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餜」。
「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卜絲、肉絲、坷煎、芫萎等混鍋菜餚,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清明稞」是以糯米、小麥、地瓜乾等碾粉作皮,包上糖豆沙餡,蒸制而成,香甜適口。清明節吃「潤餅菜」和「清明餜」,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清明節,老百姓所吃的食物具有特定的時節性,祭祖過後的食物更是具有獨特的文化含義。因此說,清明的飲食習俗包容著歷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等方面的內涵。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各地都有獨特的清明食物,如江南一帶清明時節有吃青團子的習慣,而廣東各地則比較流行清明吃祭祖過後的燒豬肉。除此之外,廣東三大民系還各自習慣在清明節做些地方特色的食物。這些節日食物,不是注重祭祖所帶來的祈福心理,就是側重時令特色給人們帶來的保健作用。潮汕俗語「時節吃時果」的意思就是到了時令就該吃應時的果蔬。此時的果蔬及相應食物,不但味美,還有養生效果,如潮州人清明節吃朴籽稞,就有清熱祛火的功效。

㈥ 清明節有哪些特色美食

1、清明節傳統美食: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清明節傳統美食: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准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鍾後即可出爐。

3、清明節傳統美食: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清明節傳統美食: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5、清明節傳統美食: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㈦ 清明節有哪些美食

清明節的美食當然首推粽子,但是依據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分為南方和北方的清明節的美食。
南方清明節的美食大體有四種:用艾草和糯米做成的「青團」,用艾葉和面做成的「艾餃」,用蒿草做成的「蒿子粑粑」,用一種樹上的果實做成的像是麵包一樣「朴籽粿」。
北方清明節的美食大體有六種:有清明節傳統食物「子推饃」,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饊子」,採摘艾草來做的「蒿子粑粑」,希望子孫多福「子福」,以及「棗糕」和「清明螺」。

㈧ 清明節的食物

1、青團子

青團是清明節的一大亮點,這種美食屬於我國江南一帶過清明節必吃的食物,是浙江溫州的特產之一。

食材:糯米,豆沙,艾草。

做法:

1.將嫩艾放入大鍋,放適量石灰蒸爛。

2.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面胚。

3.摘成每個大約重75克的面團,搓成長條,逐個按扁,包入豆沙餡等餡料,捏攏收口,搓成圓球,即成青團生坯。

4.籠內鋪上濕布,放入青團生坯,上鍋蒸約15分鍾至熟,再在青團上塗些芝麻油即成。

特點:

1.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

2.蒸熟以後綠綠的松軟的皮兒,豆沙餡心甜而不膩,帶有清淡艾草香氣,香糯可口。

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准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鍾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

㈨ 清明節有哪些特色美食

清明節,最著名的的美食就是青團了
清明十二大傳統美食
1、青團
2、艾粄
3、暖菇包
4、饊子
5、雞蛋
6、子推饃
7、薄餅
8、大蔥和蛋餅
9、朴籽粿
10、芥菜飯
11、棗糕
12、清明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