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問大家幾個關於地理的問題: 1.乾旱半乾旱,濕潤半濕潤,半乾旱半濕潤···怎樣劃分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從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經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線,此線是乾旱地區與半乾旱地區分界線。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此線是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南坡一線,此線是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1)半乾旱半潮濕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特點
半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是濕潤地區森林帶和半乾旱地區草原帶的過渡帶。耕地大多是旱地,水田只分布在有灌溉的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是黃褐土、黑鈣土、栗鈣土等。
濕潤地區自然植被是各類不同的森林,耕地以水田為主,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土壤類型自南向北主要是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黑土等。
半乾旱地區自然植被是溫帶草原,耕地以旱地為主,包括內蒙古高原的中部和東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整個半乾旱地區從東北向西南分布。該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牧區,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乾旱區的共同特徵是:降水量少而變率大,一般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皆大,可能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多風沙,雲量少,日照強。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由於熱量充足,當利用灌溉供水與加以施肥時,有可能成為高產地區,降水稀少、蒸發偏大、產流量很少。
㈡ 半乾旱與半濕潤有區別嗎 可是好像雨量是一樣的
半濕潤和濕潤地區 降水量大於蒸發量 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降水量小於蒸發量 這是最主要區別
分布地區不同:半濕潤: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渭河平原 半乾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天山山地
天然植被不同:半濕潤:森林,草原 半乾旱:草原
很顯然半乾旱比半濕潤的雨量要少一些啦
希望樓主能滿意我的答復
㈢ 劃分乾旱和半乾旱的分界線
劃分乾旱和半乾旱的分界線: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即從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經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線。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端 一線,它同時也是我國的半濕潤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中國半乾旱地區是指包括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及河北、山西雁北、陝西北部、寧夏南部的西海固、甘肅定西、榆中、青海的玉樹、果洛、以及西藏拉薩等地區在內的雨養農業區,主要在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3)半乾旱半潮濕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乾旱區規模變化:
乾旱半乾旱區約佔全球陸地表面積的40%,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多數氣候系統模式不能較好地模擬全球乾旱半乾旱區面積擴張程度。
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全球乾旱半乾旱區面積將會加速擴張,到21世紀末將佔全球陸地表面的50%以上。其中,全球乾旱半乾旱區擴張面積的四分之三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乾旱半乾旱區擴張將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土地進一步退化的風險,並加劇其貧窮程度。
㈣ 中國濕潤 半濕潤 半乾旱 乾旱的分界線分別在哪 畫圖說明
㈤ 我國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布
(1)從圖中看出,①是濕潤地區,②是半濕潤地區,③是半乾旱地區,④是乾旱地區,其中我國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地區和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2)科學家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將我國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四種干濕地區類型;
(3)從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看,①②兩地降水大於400毫米,為種植業,③④兩地降水小於400毫米,以畜牧業為主;
(4)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北京地處我國北方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上海地處我國南方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故答案為:(1)800;400;200;(2)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3)①②以種植業為主,③④以畜牧業為主;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㈥ 請問濕潤與半濕潤,乾旱與半乾旱區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陽坡與迎風坡的區別與聯系
1、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2、劃分乾旱和半乾旱的分界線: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即從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經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線。
陽坡與迎風坡的區別:
1、概念不一樣
陽坡,面向太陽的山坡。
風沿斜坡往上吹的為迎風坡。
2、特徵不一樣
太陽照射的一面,通常動植物種類比陰坡要多,雪線也高於陰坡。
在迎風坡,由於地形對暖濕氣流的阻擋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溫,易成雲致雨,這種雨被稱為地形雨,降水較多。
聯系:兩者沒有聯系。迎風或者背風與山所處的地域以及大氣渦流有關,與向陽與否沒有關系。
陽坡:
(6)半乾旱半潮濕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中國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中國人口密度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為界線。
中國的一、二級階梯界線是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北段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為界,南段大致與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
㈦ 中國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上都有什麼地形區在線等
濕潤-半濕潤 : 基本就是秦淮一線 東北那塊是長白山、小興安嶺
半濕潤-半乾旱:青藏高原 黃土高原 大興安嶺
半乾旱-乾旱: 昆侖山 天山 內蒙古高原
㈧ 我國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各有哪些省,要全
濕潤地區:台灣、廣東、廣西、福建、浙江、雲南、貴州、湖南、江西、湖南、重慶、上海、四川東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黑龍江東部、吉林東部、遼寧東部。
半濕潤地區:河北、山東、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四川西部、黑龍江西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陝西南部、北京、天津。
乾旱地區:新疆大部、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寧夏北部、青海西北部、西藏北部。
半乾旱地區:西藏西部、青海大部、甘肅中南部、內蒙古東部、陝西北部、山西北部。
(8)半乾旱半潮濕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半濕潤地區是指乾燥度為1〜1.50的地區,包括東北平原大部、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南部以及青藏高原東南部。我國半濕潤地區的降水量一般為400〜800mm。海南島西側降水量雖大於800mm,但因終年高溫.蒸發量大,也屬此類。
自然植被為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是濕潤地區森林帶和半乾旱地區草原帶的過渡帶。耕地大多是旱地,水田只分布在有灌溉的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是黃褐土、黑鈣土、栗鈣土等。
濕潤地區是指乾燥度<1.00的地區。我國濕潤地區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空氣濕潤·蒸發量較小·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
其他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及東北三省的北部和東部地區,自然植被是各類不同的森林,耕地以水田為主,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土壤類型自南向北主要是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黑土等。
世界上一般將350mm~500mm年降水量的地區稱為半乾旱地區,其農業稱為「旱地農業」。半乾旱地區的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而不是森林,林木成活成長成材較為困難。由於降水年內和年際分布不均勻,旱災頻仍發生,春旱常導致延遲播種,這在生長期較短的地區對作物產量影響巨大。
㈨ 半濕潤與半乾旱分界線
濕潤-半濕潤 : 秦嶺淮河一線 東北那塊是長白山、小興安嶺
半濕潤-半乾旱:青藏高原 黃土高原 大興安嶺
半乾旱-乾旱: 昆侖山、天山、內蒙古高原
㈩ 東北地區半乾旱半濕潤區降水特徵
考點: 北方的自然地理特徵 專題: 分析: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秦嶺-淮河線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關中平原為中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森林綿延分布,是中國重要的林區.北方地區除一部分山地外,北方地區的年降水量大致為400~800毫米,這就決定了區內農業以旱作為主. 一個地區氣候的干濕程度,與當地的降水量和蒸發量有關.讀圖可知,圖中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還有一部分地區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因此可判斷,從干濕狀況來看,東北地區屬於濕潤區、半濕潤區.故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東北地區的降水情況,讀圖後理解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