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致良知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血管瘤寶寶什麼症狀圖片 2025-08-10 05:59:55
男人戴黑眼鏡帥氣圖片 2025-08-10 05:41:37

致良知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5-08-10 03:30:03

❶ 適合兒童讀的國學書籍有哪些

鏈接: https://pan..com/s/1LGpxEAYuPnH5oQT8O31SAQ

提取碼: tnid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❷ 王陽明的心學在明朝很流行,王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麼

王守仁,字陽明,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其「心外無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等經典理論,被後世當作陽明心學的精髓,雖然王陽明相關思想中有強烈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只要細細品味,可以解決很多當代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現實矛盾。

下面,顏小二將簡單和各位介紹一下王陽明心學的部分精髓理論「心外無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後再向各位簡單敘述一下陽明心學的這些精髓給我們帶來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即「許多時候,為難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給各位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❸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 總結 ,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

智者學派:古代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體現了希臘 文化 人文主義的本質。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准,不應該強求一律。智者學派重視人的作用,但忽視道德。

蘇格拉底: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

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響

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千千萬萬的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3、歐洲啟蒙運動

了解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的觀點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鳩: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A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主張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B 認為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

伏爾泰:代表作有《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等。

A猛烈抨擊天主教會,號召人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度。

C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 主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盧梭:代表作有《社會契約論》。

A提倡「社會契約論」

B 倡導「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C 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A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B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權屬於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

D堅持人要自律,不能為了個人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之內。

探討啟蒙運動的重要影響

A 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用理性取代專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會;要求獲得人的徹底解放,進一步弘揚了人文精神。

B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

C 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 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E 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2

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發展

了解新中國 「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以及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的成就

「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A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中國十分重視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術後,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用核技術為國民提供電力。

B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製近程導彈成功。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C 1970年,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載著宇航員楊利偉的神舟五號順利升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著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順利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著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順利升空,翟志剛完成了出艙行走。)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鋨問題。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理解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①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已開始,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他還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了解貫徹「雙百」方針以後的優秀作品

①文學作品: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

②藝術作品:1959年被電影界稱之為「難忘的1959年」。優秀電影有《五朵金花》、《女籃五號》、《青春之歌》、《紅日》、《北國江南》等。

3、「國運興衰,系於 教育 」

了解建國後國民教育體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以老解放區新教育 經驗 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蘇聯經驗」來建立人民教育事業。

②新中國的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③兩種教育制度:全日制學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的「三個面向」、頒布《義務教育法》和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史實

「三個面向」:1983年,在視察北京景山中學時提出「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

《義務教育法》: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科教興國」: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思想,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針,把發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3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學習西方、尋求變革

了解魏源、林則徐、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

林則徐、魏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嚴復、康有為、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 方法 和目的,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

嚴復:翻譯出版《天演論》,宣傳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為「大盜竊國」,主張國家屬於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僕。

康有為: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稱為「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火」。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認識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這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新文化運動

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①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A為了反對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B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青年雜志》從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②主要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B「新道德」,指的是資產階級的道德,追求個性解放、男女平等。「舊道德」,指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儒家傳統道德。

C新文化運動既是一場思想革命,也是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隨後,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翻舊文學,建設新文學(內容上的革命)。魯迅發表《狂人 日記 》(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認識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A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B新文化運動反映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已從器物、制度層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層次。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了解李大釗在新文化運動後期宣傳社會主義的史實

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 文章 ,主張學習俄國(十月革命),改造中國。在中國,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了解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A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研究專號》,刊登一批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文章。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B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如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湖南的「俄羅斯研究會」等。

C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並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D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這些組織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勞動界》《勞動者》和《勞動音》,深受工人歡迎。

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4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古代中國的科技發明

了解古代中國四大發明的產生及外傳

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指南針: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後來,人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製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火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葯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宋朝時,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

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人們已經使用了彩色套印技術,11世紀中葉,北宋平民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認識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明的貢獻

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進程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傳入歐洲以後,對歐洲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在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

四大發明問世以後,逐漸走向世界。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葯傳入歐洲後,推動了歐洲火葯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益衰弱,還促進了歐洲采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指南針的使用促進遠洋航行,迎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印刷術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進步。

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

2、中國古代文學

了解春秋至明清時期的主要文學體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詩經》:春秋末年,中國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楚辭: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採用楚國方言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騷體」。

漢賦:漢朝時,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的文體——賦。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唐詩:唐朝時,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初唐的著名詩人有王勃、陳子昂。

B盛唐時,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山水詩人孟浩然、王維;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聖」。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宋詞: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歡迎。於是,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志。著名的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南宋)等。

元曲:到元代,散曲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說:明清時期,一方面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另一方面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明清小說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以《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高鄂)四部長篇小說最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蒲松齡)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3、漢字與中國書畫

了解漢字的演變

起源: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演變:A演變過程為: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B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了解古代中國著名的書法家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主要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 草書 等。

楷書:具有實用價值。魏晉時期的鍾繇、王羲之;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草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徵明等。王羲之(「書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

3、中國的戲劇藝術

了解京劇的產生

A形成:清朝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後來稱為京劇。

B成熟: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C傳播:民國以來,京劇又逐漸走向世界。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5

中國 傳統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變

1、 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了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為「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了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宋明理學

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與基本主張

①宋明理學的形成:北宋時,儒學家們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張:

程顥、程頤(北宋):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同時,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朱熹(南宋):理學集大成者。著作《四書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C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陸九淵(南宋):心學的開創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陽明(明朝):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③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4、明清儒學思想的發展

理解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張

李贄:明朝後期思想家,著有《焚書》《藏書》。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A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認為是非標准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

B對正統思想發出大膽挑戰,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

黃宗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訪錄》。黃宗羲的思想對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A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顧炎武: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

A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以發展。他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B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

C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