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楊振寧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快餐錫盒圖片價格是多少 2025-08-10 03:35:51
致良知圖片素材 2025-08-10 03:30:03
紫檀木串珠多少錢圖片 2025-08-10 03:29:55

楊振寧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15 06:10:36

⑴ 楊振寧簡介

您當前的位置: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

1922年 出生於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讀北京清華園內成志小學
1933年 就讀北平崇德中學
1938年 插班昆明昆華中學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聯大就讀
1942年 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
1944年 任教於西南聯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國
1948年 在泰勒指導下轉做理論物理,於是年獲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
1949年 進普林斯敦大學研究
1956年 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
1957年 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8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轉赴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別的中國大陸
1986年 返國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
1994年 榮獲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之波維爾(Bower)獎
1996年 獲清華、交通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簡介

西南聯大畢業
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
歷任美國普林斯頓研究所研究教授
現任美國石溪大學理論研究所所長

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讀廈門國小、一九三三年就讀北平崇德中學、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萬中學高中二年級、一九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一九四四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五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托爾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一九六六年離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楊氏於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學歷,考取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大的化學系,後來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華人」,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氏也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的,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在教了十七年書之後,楊氏於一九六六年,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前往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認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發,科學界人士對他再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抱持期待與樂觀。楊夫人杜致禮女士,出生名門,為杜聿明將軍掌珠,專攻文學,中英文造詣均佳,曾在台灣教過英文,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談舉止富書卷氣,育子女三人,老大楊光諾電腦工程師,老二楊光宇,化學家,楊又禮,醫生。

父親和我——楊振寧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時候,父親(編按:楊克純教授,字武之。)是安慶一所中學的教員。安慶當時也叫懷寧。父親給我取名「振寧」,其中的「振」字是楊家的輩名,「寧」字就是懷寧的意思。我不滿周歲的時候父親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費生,出國前我們一家三口在合肥老宅院子的一角照了一張相片。父親穿著長袍馬褂,站得筆挺。我想那以前他恐怕還從來沒有穿過西服。兩年以後他自美國寄給母親的一張照片是在芝加哥大學照的,衣著、神情都已進入了20世紀。父親相貌十分英俊,年輕時意氣風發的神態,在這張相片中清楚地顯示出來。

父親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學,1942年得學士學位後轉入芝加哥大學讀研究院。40多年以後我在訪問斯坦福大學時,參加了該校的中國同學會在一所小洋樓中舉行的晚餐會。小洋樓是20世紀初年因為中國同學受到歧視,舊金山的華僑社團捐錢蓋的,樓下供中國學生使用,樓上供少數中國同學居住。60年代這座小樓仍在,後來被拆掉了。那天晚餐有一位同學給我看了樓下的一個大木箱,其中有1924年斯坦福大學年刊,上面的Chinese Club團體照極為珍貴。其左下角即為該小樓1923-1924年的照片。木箱中還有中國同學會1923年秋的開會記錄。

父親到廈大當數學教授

1928年夏父親得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後乘船回國,母親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這次看見他,事實上等於看見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幾天以後我們三人和一位自合肥來的傭人王姐乘船去廈門,因為父親將就任為廈門大學數學系教授。

廈門那一年的生活我記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親那裡學到很多東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親曾教我認識了大約3000個漢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學過背《龍文鞭影》,可是沒有機會接觸新式教育。在廈門父親用大球、小球講解太陽、地球與月球的運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abcde……」;當然也教我一些算術的雞兔同籠一類的問題。不過他並沒有忽略中國文化知識,也教我讀了不少首唐詩,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唐虞夏商周,……」;干支順序:「甲乙丙丁……」,「子鼠丑牛寅虎……」;八卦:「乾三聯,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等等。

父親少年時候喜歡唱京戲。那一年在廈門他還有時唱「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不過他沒有教我唱京戲,只教我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父親的圍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圍棋。記得開始時他讓我16子,多年以後漸漸退為9子,可是我始終沒有從父親那裡得到「真傳」。一直到1962年在日內瓦我們重聚時下圍棋,他還是要讓我7子。
這是沒有做過父母的人不易完全了解的故事。

在廈大任教了一年以後,父親改任北平清華大學教授。我們一家三口於1929年秋搬入清華園西院19號,那是西院東北角上的一所四合院。西院於1930年代向南方擴建後,我們家的門牌改為11號。

我們在清華園里一共住了8年,從1929年到抗戰開始那一年。清華園的8年在我回憶中是非常美麗、非常幸福的。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盪,內憂外患,困難很多。但我們生活在清華園的圍牆里頭,不大與外界接觸。我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里度過了童年。在我的記憶里頭,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們在園里到處遊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曾經爬過,每一枝草我們都曾經研究過。

這是我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小書《讀書教學四十年》中第112頁寫的。裡面所提到的「在園里到處遊玩」,主要是指今天的近春園附近。那時西北起今天的校醫院、近春樓、偉倫中心,南至今天的游泳池和供應科,東至今天的靜齋,北到今天的蒙民偉樓旁的河以南的建築,都還沒有興建,整塊都是一大遍荒地,只有一些樹叢、土山、荷塘、小農田和幾戶農家,變成我們遊玩的好地方。

我讀書的小學成志學校,現在是工會。自1929年起我在這里讀了4年書。我每天自西院東北角家門口出發,沿著小路向南行,再向東南走, 爬過一個小土山便到達當時的清華園圍牆,然後沿著圍牆北邊的小路東行到成志學校。這樣走一趟要差不多20分鍾,假如路上沒有看見蝴蝶或者螞蟻搬家等重要事件的話。

另外一條我常常騎自行車(腳踏車)走的路是自家門口東北行的大路。此路的另一端是當時的校醫院(即今天的蒙民偉樓)旁的橋。每逢開運動會,我就騎自行車沿此路此橋去體育館,和成志學校的同學們組織啦啦隊吶喊助威。

父親常常和我自家門口東行, 去古月堂或去科學館。這條小路特別幽靜,穿過樹叢以後,有一大段路左邊是農田與荷塘,右邊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見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雖不同, 幽靜的氣氛卻一樣。童年的我當時未能體會到,在小徑上父親和我一起走路的時刻是我們單獨相處最親近的時刻。

中學時背誦《孟子》

我九、十歲的時候,父親已經知道我學數學的能力很強。到了11歲入初中的時候,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顯示出來。回想起來,他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我初中一與初中二年級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只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父親書架上有許多英文和德文的數學書籍,我常常翻看。印象最深的是G. H. Hardy and E. M. Wright的《數論》中的一些定理和A.Speiser的《有限群論》中的許多space groups 的圖。因為當時我的外文基礎不夠,所以不能看得懂細節。我曾多次去問父親,他總是說:「慢慢來, 不要著急」,只偶然給我解釋一兩個基本概念。

1937年抗戰開始,我們一家先搬回合肥老家, 後來在日軍進入南京以後,我們經漢口、香港、海防、河內,於1938年3月到達昆明。我在昆明昆華中學讀了半年高中二年級,沒有念高三,於1938年秋以「同等學力」的資格考入了西南聯合大學。

1938年到1939年這一年,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他借了G. h. Hardy的Pure Mathematics與E. T. Bell的Men of Mathematics給我看。他和我討論set theory。不同的無限大、the Continum Hypothesis等觀念。這些都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40年以後在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 (Freeman and Company, 1983)第74頁上我這樣寫道:

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字家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慮。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吳大猷教授是恩師

父親雖然給我介紹了數學的精神,卻不贊成我念數學。他認為數學不夠實用。1938年我報名考大學時很喜歡化學,就報了化學系。後來為准備入學考試,自修了高三物理,發現物理更合我的口味,這樣我就進了西南聯大物理系。

1941年秋為了寫學士畢業論文,我去找吳大猷教授,給了我一本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現代物理評論》,叫我去研究其中一篇文章,看看有什麼心得。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分子光譜學和群論的關系。我把這篇文章合回家給父親看。他雖不是念物理的,卻很了解群論。他給了我狄克遜(Dickson)所寫的一本小書,叫做Modern Algebraic Theories《近代代數理論》。狄克遜是我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的老師。這本書寫得非常合我的口味。因為它很精簡,沒有廢話,在20頁之間就把群論中「表示理論」非常美妙地完全講清楚了。我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應用的深入,對我後來的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個領域叫做對稱原理。我對對稱原理發生興趣實起源於那年吳先生的引導。

1997年為了慶祝吳先生的90壽辰,鄒祖德和我寫了一篇文章,用群論方法計算C60的振動頻率。C60是一個對稱性特高的分子,用群論討論最合適。(有這樣高度的對稱的分子不僅在1941年吳先生和我沒有預料到,在1983年我寫上面的那段話時也還沒有任何人預料到。)

抗戰8年是艱苦困難的日子,也是我一生學習新知識最快的一段日子。最近三弟楊振漢曾這樣描述1945年夏抗戰爭結束時我家的情形:

1945年夏,大哥獲取了留美公費,將離家赴美國讀博士。父親高興地告訴我們,艱苦和漫長的抗日戰爭看來即將過去,反德國法西斯戰爭也將結束。我家經受了戰亂的洗禮,雖有精神和物質損失,但是我們家七口人都身體健康,學業有進, 更可喜的是兒女們都孝順父母,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親情常在,我們一家人相互之間的關系,的確非比尋常,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十分珍視的。

抗戰勝利至今已51年了, 父親、母親和振復(振寧註:振復是我們的五弟,1937年生, 1985年卒。)均已長眠於蘇州東山。回憶抗戰8年的艱苦歲月我們家真可稱得上美好、和睦和親情永駐的家。

我還記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離家即將飛往印度轉去美國的細節:清早父親隻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捨,母親卻很鎮定,記得她沒有流淚。

最終忍不住離別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很鎮定。話別後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鍾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鍾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裡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

1946年初我注冊為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選擇芝加哥大學倒不是因為它是父親的母校,而是因為我仰慕已久的費米(Fermi)教授去了芝大。當時芝加哥大學物理、化學、數學系都是第一流的。我在校共三年半,頭兩年半是研究生,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一年任教員,1949年夏轉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父親對我在芝大讀書成績極好,當然十分高興。更高興的是我將去有名的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可是他當時最關懷的不是這些,而是我的結婚問題。1949年秋吳大猷先生告訴我胡適先生要我去看他。胡先生我小時候在北平曾見過一兩次,不知道隔了這么多年他為什麼在紐約會想起我來。見了胡先生面,他十分客氣,說了一些稱贊我的學業的話,然後說他在出國前曾看見我父親,父親托他關照我找女朋友的事。我今天還記得胡先生極風趣地接下去說:「你們這一輩子比我們能幹多了,那裡用得著我來幫忙!」

1950年8月26日杜致禮和我在普林斯頓結婚。我們相識倒不是由胡先生或父親的其他朋友所介紹,而是因為她是1944年到1945年我在昆明聯大附中教書時中五班上的學生。當時我們並不熟識。後來在普林斯頓唯一的中國餐館中偶遇,這恐怕是前生的姻緣吧。1950年代胡先生常來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曾多次來我家做客。第一次來時他說:「果然不出我所料,你自己找到了這樣漂亮能乾的太太。」

父親對我1947年來美國後發表的第一篇文章與翌年我的博士論文特別發生興趣,因為它們都與群論有密切關系。1957年1月吳健雄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的理論以後,我打電話到上海給父親,告訴他此消息。宇稱不守恆與對稱有關,因而也與群論有關,父親當然十分興奮。那時他身體極不好(1955年因多年糖尿病加某種感染,不能吸收胰島素,醫生曾認為已無希望,後來幸能克服感染,但身體仍十分虛弱),得此消息對他精神安慰極大。

1957年我和杜致禮和我們當時唯一的孩子光諾(那時6歲)去日內瓦。我寫信請父親也去日內瓦和我們見面。他得到統戰部的允許,以帶病之身,經北京、莫斯科、布拉格,一路住醫院,於7月初飛抵日內瓦,到達以後又立刻住入醫院。醫生檢查數日,認為他可以出院,但每日要自己檢查血糖與注射胰島素。我們那年夏天在Rue de Vermont租了一公寓,每天清早光諾總是非常有興趣地看著祖父用酒精燈檢查血糖。我醒了以後他會跑來說:「It is not good today, it is brown.「(今天不好,棕色。)或「It is very good today,it is blue.」(今天很好,藍色。)過了幾星期,父親身體漸恢復健康,能和小孫子去公園散步。他們非常高興在公園一邊的樹叢中找到了一個「secret path」(秘密通道)。每次看他們一老一少准備出門:父親對著鏡子梳頭發,光諾雀躍地開門,我感到無限的滿足。

有一天他給致禮和我寫了兩句話。今天的年輕人恐怕會覺得這兩句話有一點封建味道,可是我以為封建時代的思想雖然有許多是要不得的,但也有許多是有永久價值的。

1960年夏及1962年夏,父親又和母親兩度與我在日內瓦團聚。致禮、光宇(我們的老二)和二弟振平也都參加了。每次團聚頭兩天總是非常感情沖動,講一些自己的和家人與親友們的遭遇。以後慢慢鎮靜下來,才能欣賞瑞士的一切。

父親三次來日內瓦,尤其後兩次,都帶有使命感,覺得他應當勸我回國。這當然是統戰部或明或暗的建議,不過一方面也是父親自己靈魂深處的願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願望,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我應該留在美國,力求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

和父親、母親在日內瓦三次見面,對我影響極大。那些年代在美國對中國的實際情形知道很少。三次見面使我體會到了父親和母親對新中國的看法。記得1962年我們住在Route de Florissant,有一個晚上,父親說新中國使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從前不會做一根針,今天可以製造汽車和飛機(那時還沒有製成原子彈,父親也不知道中國已在研製原子彈)。從前常常有水災旱災,動輒死去幾百萬人,今天完全沒有了。從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裡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學。從前……,今天……。正說得高興,母親打斷了他的話說:「你不要專講這些。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站排站了三個鍾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有什麼好?」父親很生氣,說她專門扯他的後腿,給兒子錯誤的印象,氣得走進卧室,「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我知道他們二位的話都有道理,而且二者並不矛盾:國家的誕生好比嬰兒的誕生,只是會有更多的困難,會有更大的痛苦。

1971年夏天我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那天乘法航自緬甸東飛,進入雲南上空時,駕駛員說:「我們已進入中國領空!」當時我激動的心情是無法描述的。

傍晚時分,到達上海。母親和弟妹們在機場接我。我們一同去華山醫院看望父親。父親住院已有半年。上一次我們見面是1964年底在香港,那時他68歲,還很健康。6年半中間,受了一些隔離審查的苦,老了、瘦了許多,已不能自己站立行走。見到我當然十分激動。

1972年夏天我第二度回國探親訪問。父親仍然住在醫院,身體更衰弱了。次年5月12日清晨父親長辭人世, 享年77歲。5月15日在上海為父親開的追悼會上,我的悼詞有這樣兩段:

近兩年來父親身體日衰。他自己體會到這一點,也就對我們的一切思想行為想得很多。1971年、1972年我來上海探望他,他和我談了許多話,歸根起來他再三要我把眼光放遠,看清歷史演變的潮流,這個教訓兩年來在我身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父親於1973年5月12日長辭人世。在他的一生77年的時間里,歷史有了驚天動地的演變。昨天收到他一位老同學,又是老同事的信,上面說「在青年時代,我們都響往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解放以後二十多年來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當時我們青年夢寐以求的這個新中國實現了。」我想新中國的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事實以及它對於世界前途的意義正是父親要求我們清楚地掌握的。

6歲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個大家庭裡面。每年舊歷新年正廳門口都要換上新的春聯。上聯是「忠厚傳家」,下聯是「詩書繼世」。父親一生確實貫徹了「忠」與「厚」兩個字。;另外他喜歡他的名字楊克純中的「純」字,也極喜歡朋友間的「信」與「義。父親去世以後,我的小學同班同學、摯友熊秉明寫信來安慰我,說父親雖已過去,我的身體里還循環著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我於1964年春天入美國籍。差不多20年以後我在論文集中這樣寫道:

從1945至1964年, 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9年,包括了我成年的大部分時光。然而,決定申請入美國籍並不容易。我猜想,從大多數國家來的許多移民也都有同類問題。但是對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成長的人,作這樣的決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傳統的中國文化根本就沒有長期離開中國移居他國的觀念,遷居別國曾一度被認為是徹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國有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她近一百多年來所蒙受的屈辱和剝削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極深的烙印。任何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忘卻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我父親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游歷甚廣。但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百載魂牽黃土地

三春雨潤紫荊花(蔡國平撰)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時,我有幸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參加了回歸盛典。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音樂聲中冉冉上升,想到父親如果能目睹這歷史性的,象徵中華民族復興的儀式,一定比我還要激動。他出生於1896年——101年前,《馬關條約》、庚子賠款的年代,在殘破貧窮,被列強欺侮,實質上已被瓜分的祖國。他們那一輩的中國知識分子,目睹洋人在租界的專橫,忍受了二十一條款、五卅慘案、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等說不完的外人欺凌,出國後嘗了種族歧視的滋味,他們是多麼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了起來的富強的祖國,能看到大英帝國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國國旗驕傲地向世界宣稱:這是中國的土地。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們一生夢寐以求的一天。

父親對這一天的終會到來始終是樂觀的。可是直到1973年去世的時候,他卻完全沒有想到他的兒子會躬逢這一天的歷史性盛典。否則,他恐怕會改吟陸放翁的名句吧。

國恥盡雪歡慶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註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http://www.e.cn/20031010/3092501.shtml

⑵ 誰有鄧稼先vs楊振寧的圖片

鄧稼先與楊振寧

⑶ 楊振寧與翁帆相差54歲,結婚16年,為什麼不要孩子

楊振寧和翁帆這十六年來走過的婚姻路上,聽到太多的風言風語了,現在楊振寧最想給翁帆的,就是在他走後,翁帆可以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可以好好過自己的生活,不用受孩子的拖累,這也是他能給她最大的愛了。很多在清華讀書的學子,早上起來溜圈時,還看到翁帆陪著楊振寧打太極,很投入,這一幕被拍下來放在網上,引起一片羨慕的聲音,這應該就是最美好的愛情的模樣吧。

⑷ 楊振寧的英雄事跡

姓名:楊振寧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學歷:博士後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6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象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⑸ 97歲楊振寧攜嬌妻看展,翁帆主動上前牽手,忘年戀恩愛有加。你怎麼看

在中國,楊振寧如果被大眾嚴重低估的話應該算一個。作為很多物理人心中的廳級人物,他在大眾口中的名聲,也多次受到婚姻的影響,已經嚴重降低。事實上,他和現任妻子的戀情很感性。最近97歲的楊振寧和妻子一起參加了一個展覽。兩個結婚多年的人還是像小情侶一樣無聊,牽手不怕謠言。

可能是因為太過被愛,43歲的翁帆穿了一件簡單的黑色外套,但她比同齡人年輕得多。生活中,楊振寧願意為她嘗試新事物。他們一起逛街看電影,保持著年輕的頭腦。

因為這段戀情,楊振寧的成績被外界嚴重低估。他的成就堪比愛因斯坦,但在國內媒體上一直不受歡迎。甚至有人因為他的戀情對他大吼大叫,叫他「滾出中國」。這讓人有些憤慨。科學家的成就和榮譽應該與他的私生活分開。況且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外人能控制嗎?對此你怎麼看?

⑹ 中國有誰獲得過諾貝爾獎要圖片!要詳細資料!華人不算

真正具有中國籍而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人目前還沒有,所以也沒有圖片和要詳細資料.

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因不具有中國籍,又不符合你的要求: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物理學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物理學獎,時年35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獲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

⑺ 三河古鎮有哪些名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著名的物理學家,於1937年10月,為避戰亂"跑鬼子反",在母親羅孟華的率領下,與弟妹從合肥乘"小火輪"穿插巢湖而來到外婆家所在地三河鎮,租住"孫大生葯房"商號家產的3間平房,每天數次往返一人巷,到同時遷來而設在張家祠堂的廬州中學就讀,直至1938年1月,從古鵲渚渡口乘木帆船溯豐樂河而上,到桃溪與先期到達的父親楊武之匯合輾轉去了西南聯大。今日的"楊振寧舊居"是經過修葺布展的旅遊人文景點,展出楊振寧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圖片140餘幅,涵蓋了他的幼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的學習、生活、成長、成材、獲獎的全過程;展廳還擺放楊振寧幼年讀過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聲律啟蒙》、《論語·孟子》等舊時代書籍和當年用過的"自來水筆",滾動播放獲諾貝爾獎時在瑞典皇家學院領獎時的錄相資料片。展廳後面是杏園,草木葳蕤,竹葉婆娑,花團錦簇,讓人流連忘返。後廳便是當年楊振寧讀書、就寢之所,一桌一椅一床一箱,便是全部家當。那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燈,還彷彿映照著15歲的楊振寧讀書時的不倦身影。2001年10月24日,這位80高齡的老人重返舊居時還深情地說:"我當年就是在這樣的煤油燈下學習的,真是難忘啊!"
孫仲德
孫仲德,化名余凱章,1902年生,原合肥三河人,1920年考入直系軍閥保定隨營軍校。不久,他離開軍校,到山東任下級軍官。
1927年秋,孫仲德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宗仁)特務團,任迫擊炮連連長。1931年秋回到家鄉,經三河森園醬園老闆左子和與楊正清擔保,進三河商業武裝隊(商裝隊)為隊員。不久,被提任第四中隊第一分隊分隊長,帶領30多隊員,駐三河西南郊張家祠堂,他組織"舒廬合赤色互濟會",自任主任。通過互濟會的活動,擴大革命影響。
1934年春,孫仲德毅然離開生活安定,待遇優厚的三河商裝隊,投身革命。6月1日,加入共產黨,不久任肥南區委書記。
1935年6月成立皖西北獨立游擊師,共3個連,孫仲德為師長,張如屏為政委,曹雲露為參謀長。
1937年5月,他和劉敏、曹雲露、楊銀聲、奚業勝、顧鴻等一起化裝北上。7月到達延安。孫仲德進入抗大第三期一大隊學習。1938年畢業後到皖南參加新四軍任三支隊五團團長。1939年9月,調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任司令員,1940年6月任政委。1941年5月,調新四軍七師十九旅任旅長。1942年3月任七師參謀長。1945年10月,孫仲德隨七師北撤,到達山東,被調華東局校任校委委員和一隊隊長。1948年1月,孫仲德、譚啟龍率先遣支隊解放合肥,仲德任合肥軍管會主任。
建國後,孫仲德先後擔任安徽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兼民政廳廳長,上海第二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逝世。
董寅初
董寅初,安微合肥三河人,中學時代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附中,"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他考進了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實業管理。 1938年,董寅初於交大畢業分配去香港郵政匯金局,兼任《申報》翻譯、編輯。1939年8月,他應印尼雅加達《無聲日報》邀請任編輯。1940年後,他辦了《朝報》,任經理兼總編輯,同愛國華僑陳嘉庚辦的《南洋商報》等一起,共同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在華僑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侵佔印尼,他被捕入獄。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始恢復自由,為促進華僑社會的團結,共同建立了中華僑團總會,並擔任常委、總幹事兼治安委員會主任,積極保護華僑安全。 1947年董寅初回國。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上海僑聯副主席、主席。1980年12月,他被選為當時在上海新建的致公黨市委主委,1983年,他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並擔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1986年,他擔任全國人大常委兼外事聯絡委員。1993年3月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現任致公黨中央名譽主席。現整理一新的董寅初舊居坐落在三河鎮西街,面積約為200平方米,展出的內容分為十個方面:家族史、青少年時期、求學階段、流亡海外、海外抗日、報效祖國、開發浦東、招商引資、參政議政、社會活動。
編輯於 2011-12-08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個回答
淘寶山東適合玩的古鎮千萬商品,品類齊全,千萬別錯過!
值得一看的山東相關信息推薦
淘寶超值山東適合玩的古鎮,優享品質,驚喜價格,商品齊全,淘你滿意!上淘寶,驚喜隨處可淘!
m.taobao.com廣告
三河古鎮地圖-立即下載「網路地圖」查看高清地圖
根據文中提到的三河古鎮為您推薦
三河古鎮地圖,各個國家,省,市,縣等高清地圖,衛星地圖,可以看到你的家海量地圖數據,免費查公交,智能語音導航,下載離線地圖包超省流量,出門必備!
本月216869人下載
咨詢
北京網路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更多專家
三河古鎮有哪些名人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4條評論
熱心網友1
對寫作文很有幫助
查看全部4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歷史名人,專業老師取名,點擊獲取100個高分美名
歷史名人,不是所有楚辭詩經中的字都適合寶寶,根據寶寶的生辰五行取名是合適的方法,歷史名人,給寶寶取個美名伴隨寶寶的成長,好名字好開始,時尚大氣好聽的美名不容錯過
廣告2021-08-27
三河古鎮的名人遺址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著名的物理學家,於1937年10月,為避戰亂"跑鬼子反",在母親羅孟華的率領下,與弟妹從合肥乘"小火輪"穿插巢湖而來到外婆家所在地三河鎮,租住"孫大生葯房"商號家產的3間平房,每天數次往返一人巷,到同時遷來而設在張家祠堂的廬州中學就讀,直至1938年1月,從古鵲渚渡口乘木帆船溯豐樂河而上,到桃溪與先期到達的父親楊武之匯合輾轉去了西南聯大。今日的"楊振寧舊居"是經過修葺布展的旅遊人文景點,展出楊振寧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圖片140餘幅,涵蓋了他的幼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的學習、生活、成長、成材、獲獎的全過程;展廳還擺放楊振寧幼年讀過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聲律啟蒙》、《論語·孟子》等舊時代書籍和當年用過的"自來水筆",滾動播放獲諾貝爾獎時在瑞典皇家學院領獎時的錄相資料片。展廳後面是杏園,草木葳蕤,竹葉婆娑,花團錦簇,讓人流連忘返。後廳便是當年楊振寧讀書、就寢之所,一桌一椅一床一箱,便是全部家當。那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燈,還彷彿映照著15歲的楊振寧讀書時的不倦身影。2001年10月24日,這位80高齡的老人重返舊居時還深情地說:"我當年就是在這樣的煤油燈下學習的,真是難忘啊!" 孫仲德 孫仲德,化名余凱章,1902年生,原合肥三河人,1920年考入直系軍閥保定隨營軍校。不久,他離開軍校,到山東任下級軍官。 1927年秋,孫仲德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宗仁)特務團,任迫擊炮連連長。1931年秋回到家鄉,經三河森園醬園老闆左子和與楊正清擔保,進三河商業武裝隊(商裝隊)為隊員。不久,被提任第四中隊第一分隊分隊長,帶領30多隊員,駐三河西南郊張家祠堂,他組織"舒廬合赤色互濟會",自任主任。通過互濟會的活動,擴大革命影響。 1934年春,孫仲德毅然離開生活安定,待遇優厚的三河商裝隊,投身革命。6月1日,加入共產黨,不久任肥南區委書記。 1935年6月成立皖西北獨立游擊師,共3個連,孫仲德為師長,張如屏為政委,曹雲露為參謀長。 1937年5月,他和劉敏、曹雲露、楊銀聲、奚業勝、顧鴻等一起化裝北上。7月到達延安。孫仲德進入抗大第三期一大隊學習。1938年畢業後到皖南參加新四軍任三支隊五團團長。1939年9月,調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任司令員,1940年6月任政委。1941年5月,調新四軍七師十九旅任旅長。1942年3月任七師參謀長。1945年10月,孫仲德隨七師北撤,到達山東,被調華東局校任校委委員和一隊隊長。1948年1月,孫仲德、譚啟龍率先遣支隊解放合肥,仲德任合肥軍管會主任。 建國後,孫仲德先後擔任安徽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兼民政廳廳長,上海第二醫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逝世。 董寅初 董寅初,安微合肥三河人,中學時代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附中,"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他考進了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實業管理。 1938年,董寅初於交大畢業分配去香港郵政匯金局,兼任《申報》翻譯、編輯。1939年8月,他應印尼雅加達《無聲日報》邀請任編輯。1940年後,他辦了《朝報》,任經理兼總編輯,同愛國華僑陳嘉庚辦的《南洋商報》等一起,共同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在華僑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侵佔印尼,他被捕入獄。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始恢復自由,為促進華僑社會的團結,共同建立了中華僑團總會,並擔任常委、總幹事兼治安委員會主任,積極保護華僑安全。 1947年董寅初回國。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當選為上海僑聯副主席、主席。1980年12月,他被選為當時在上海新建的致公黨市委主委,1983年,他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並擔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1986年,他擔任全國人大常委兼外事聯絡委員。1993年3月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現任致公黨中央名譽主席。現整理一新的董寅初舊居坐落在三河鎮西街,面積約為200平方米,展出的內容分為十個方面:家族史、青少年時期、求學階段、流亡海外、海外抗日、報效祖國、開發浦東、招商引資、參政議政、社會活動。
3贊·267瀏覽2016-04-27
三河古鎮的美麗傳說。
三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阜民豐,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歷史名人輩出。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戰擊敗清軍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至今仍留有當時的大本營、古城牆、古炮台等遺跡。李鴻章家糧倉、楊振寧客居地等保存完好;還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龍街」廬劇「小辭店」等傳說。
14贊·166瀏覽2019-02-25
合肥三河古鎮有關的歷史事件
1、三河大捷 三河之戰,太平天國晚期繼浦口之役之後又一次勝利之役,太平軍與湘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激戰。此役湘軍戰敗,名將李續賓陣亡,清帝國安徽、江西戰情全面吃緊。 而對太平天國來說,扭轉了皖南被動的局面,太平天國安慶脫困,天京糧荒抒解,李秀成、陳玉成都封王,復甦了太平軍後期軍心、士氣。 2、鵲岸之戰 楚靈王三年,吳軍一度攻入楚國棘(河南永城境)、櫟(河南新蔡境)地區。楚為防禦吳軍,在鍾離(安徽臨淮關)、巢(安徽巢縣東北)、州來(安徽鳳台)等地築城據守。楚靈王四年(前537)十月,楚靈王聯合蔡、陳、許、頓、沈、徐、越等圍攻吳。 在夏汭(安徽壽縣北淮河灣曲處)、瑣(安徽霍丘)與薳射及越大夫常壽過會師。聽到吳軍出動,楚薳啟疆由巢率一部兵力迎戰,因疏於戒備,進至鵲岸(安徽無為縣境)被吳軍擊敗。楚軍主力在安清(安徽阜南)至州來淮水一帶。 見吳軍有備,無法進攻,乃留沈尹薳射於巢、薳啟疆於雩婁(河南商城東)據守以防吳,靈王自率主力撤走。 (7)楊振寧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三河古鎮,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端,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交界處,古鎮總面積2.9平方公里。 三河古鎮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後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 三河古鎮有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內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公里入巢湖。鎮內有古城牆、古炮台、太平軍指揮部舊址、英王府、一人巷、萬年台、李府糧倉、鶴廬、劉同興隆庄等歷史遺跡,是廬劇的發源地,古鎮有米餃、牛皮糖、酥糖、麥芽糖、茶干、米酒等特產。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三河大捷 網路-鵲岸之戰
83贊·1,409瀏覽2019-07-08
三河古鎮有哪些名人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4457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三河古鎮介紹
三河鎮,地處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與舒城、廬江縣相鄰,有2500多年歷史,為肥西經濟重鎮。全鎮72平方公里,7.3萬人口,其中鎮區4.71平方公里,4萬人口。全鎮轄7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近年來,全鎮上下堅持「以旅遊業為中心,以工業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為基本點」的工作思路不動搖,堅定發展信心,創新發展舉措,經濟建設取得快速發展,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示範點、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省小城鎮建設中心鎮、示範鎮,省環境優美鎮、衛生鎮,合肥市「十強」鎮等。 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鎮內河環水繞,五里長街,鎮外河網縱橫,圩堤交錯,具有「外環兩岸,中峙三州」的獨特地貌,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是鑲嵌在巢湖岸邊的一顆明珠。歷史上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賈雲集之地。有「裝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譽。 三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物阜民豐,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歷史名人輩出。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戰擊敗清軍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至今仍留有當時的大本營、古城牆、古炮台等遺跡。李鴻章家糧倉、楊振寧客居地等保存完好;還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龍街」廬劇「小辭店」等傳說。 交通: 三河距合肥35公里,距巢湖7公里,離合九鐵路舒城站7公里,距滬 蓉高速公路吳崗入口處2公里。位於合肥到黃山、九華山黃金旅遊線上。 1.合肥汽車站乘合肥——三河旅遊專線車來達三河 2.明光路長途汽車站,直接上車買票,經過南門換乘中心 景點介紹: 1.天然亭: 位於三河古鎮西街入口處,因以前在對面的小南河天然橋旁邊有座茶樓,叫做天然樓,後來因為洪水原因不復存在,因此在此建造這座亭子,命名為天然亭,又叫做半亭,這上面的石碑上,雕刻著「十大捨不得」,表達了三河的繁華盛世。 2.劉同興隆庄: 位於三河鎮古西街,又叫做「劉記布莊」、「劉記米鋪」。清末古西街的一家著名的商家。他是姓劉的人開的莊子,中間的「同興隆」是這個莊子的商號。莊子的主人劉錦堂(1879—1941)曾任三河商會副會長,兄弟五人。其中劉錦堂與二哥劉錦臣就居住在「劉同興隆庄」。 整座劉同興隆庄為五進八廂三十二間房屋。臨街是一幢二層木樓,二進為走馬轉心樓,後三進都是平房。第三進是敞廳,用於接待來客;四進是香屋,用於祭祀祖先;五進是居住宿舍,建築面積約有700平方米。當時這里門廳若市,車水馬龍,劉同興隆庄生意北起六安的陰山,南至南京、上海,無比興隆。劉同興隆莊主要經營各種布匹和大米。大米的日運銷量可達五百多噸,年收入數萬銀元。那時候的「同興隆」真是無比興隆,是古鎮最有名氣的商家之一。 劉同興隆莊房屋結構具皖中徽派建築特色,採用中國傳統的木結構與皖中地方建築相結合,自成建築體系,每兩進房屋之間都留下天井,自成獨特排水體系。同時,也象徵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經商理念。 3.翠竹亭: 位於古西街合眾巷出口處,旁邊就是風光秀麗、貫穿全鎮的三河小南河。此亭掩映在一片翠竹林之中,亭柱酷似竹子,亭子顏色是一片翠綠色,取名竹亭,有節節高升之寓意。旁邊有遊船碼頭,泛舟小南河,別有一番幽情。 4.冶霞亭 位於三河中街小南河畔。在抗戰時期,三河相對安寧,蕪湖、南京等許多有錢人為躲避戰亂,齊集三河,人口一度多達七八萬之眾,所以當時三河也被稱為「小南京」、「小上海」等,在解放初期三河還一度設市,稱為三河市。冶霞亭全部用大理石做成的,亭子取名「陶冶情操、沐浴晚霞」的意思,外形頗似一個清朝的官帽。因為合肥出了個非常有名的清官——包拯,他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大清官。這個欄桿上雕刻的是荷花,其寓意就在於警示人們一定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 5.古鵲亭 位於三河三縣橋頭東側。三河古稱「鵲渚」、「鵲岸」。曾經是巢湖上的島,是鳥鵲棲息的地方,後巢湖下陷,隨成陸地。此亭處是鳥鵲經常棲息的地方,很多鳥鵲在此聚會,是故此亭被叫做古鵲亭,現在也是遊人和居民經常休息的地方,在這里,鳥鵲和人和諧相處,互不驚擾。 6.楊振寧舊居 位於三河的古南街上,與正在修建的萬年禪寺和萬年街相鄰,前身是原來的三河孫大生老字型大小葯鋪,始建於明清時期,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結構的明清風格宅院,共有五進房屋和一個庭院。 楊振寧是著名的物理學家,1922年10月出生於合肥四古巷;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研究生院;1945年赴美留學;1957年10月因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而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入美國籍,家學淵遠,文理兼通,長期擔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為促進中美和中西方學術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楊振寧教授的母親是三河人,1937年底為了躲避戰亂,楊振寧曾於此客居求學。該舊居共五進房屋,前兩進房子是展覽廳,展示的是關於楊振寧教授的圖片和文學資料展覽。第三進房為他以前居住的地方,大約在此住了一個半月的時間。第四、五進是以聲、光、電的形式來展示楊振寧先生的科學成就。 7.鵲渚廊橋(4副) 鵲渚廊橋位於小南河外河上。因三河古稱鵲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橋之一,1982年重建。廊橋上有由12根立柱撐起的兩層飛檐翹角式的長亭,橋兩邊建有美人靠,供遊人在橋上觀景。橋兩頭裝有4根四方青石燈柱,外國人稱廊橋為情人橋,有情人若從這座橋走過,愛情定會天長地久。 這座橋原本是一座小木橋,如今我們將橋賦予了「遮陽、擋風、避雨、休憩」這些廊亭的功能後,也就稱之為「廊橋」了。 8.萬年台(4副) 萬年台是三河鎮的中心點了,是一個古戲台,是在以前的舊址上重建的。這個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上可以同時容納幾千人觀看演出。如今,這個文化休閑廣場上,擁有十二生肖和梅蘭竹菊共十六個石鼓,還刻有三幅三河古民俗的迎親圖。三河原有兩處萬年台,除這以外,在南街還有一處,現在其舊建「萬年禪寺」,大家可以看到在檯面的兩邊有兩個大柱子,而這個柱子象徵著佛教生生不息。在萬年台,每逢節假日及周末,都會在這里舉行地方戲劇—廬劇的演出,吸引了眾多遊客的觀看,熱鬧非凡。 9.鶴廬 位於三河古南街,是四川總督劉秉璋的故居。劉秉璋是三河人,他是李鴻章手下的御用紅人,曾經率兵擊退法軍,大敗捻軍,先後做過江西巡撫、浙江巡撫和四川總督,是淮軍的著名將領。他曾經在三河有上百處宅院,而此處是後來唯一一個保留下來並重新修葺過的。此展覽廳主要展示的是他生平的事跡以及一些當時留下的武器設備,圖文資料等。此宅取名叫「鶴廬」,有一種閑雲逸鶴,擇良木而棲的味道。 10.城隍廟 位於三河古南街,對面就是萬年禪寺,旁邊是二龍橋。在這里曾有一個禁煙禁賭碑,正好可以說明廟的年代,立於同治十二年,距今最少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三河目前保存的比較完好的一塊古碑。從中可以看出三河歷史上的隸屬關系。門前刻著一幅對聯: 上聯:為善應倡,設惑未倡,前人餘殃,殃過必倡; 下聯:為惡應滅,設惑未滅,前人余德.德盡自滅 據說是廬江縣的一個叫孫維琪的秀才寫的,也就是勸人行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意思。 城隍廟是一座佛道兼容的寺廟,進門首先看到的是地藏殿,供奉著地藏菩薩。地藏原名金喬覺,據說是朝鮮國的一位王子,曾發過誓願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一直人們稱他為地藏菩薩. 兩邊分立的分別是他的兩位弟子:閡公和道明。四周是四大天王塑像中國民間稱他們為四大金剛.據佛教傳說,世界中心有座須彌山,山有四峰,各護一方天,由四大天王鎮守.按南、東北、西方向依次為:手幸寶劍的叫北方多聞天王;似在彈奏琵琶的叫東方持國天王;手繞黃龍的為西方廣目天王;拿著傘的是南方增長天王。 四大天王手下有三十二天將,即每人手下有八位天將,各守一方天,天分九層,正好是三十六之數四大天王各執一法器以劍的鋒利、琵琶須調音、傘寓意司雨,龍身有嬌要順著去撫摸,取其諧音,象徵風調雨順,這樣就以能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後面還有一進供奉著城院老爺以前凡是有城池的地方都有城院,保佑這一方城池百姓平安。 11.萬年禪寺 位於三河古南街,最早建於宋代。萬年禪寺由法華寺、松林寺演變而來,後毀於動亂。遺址座北朝南,小南河經此彎曲環抱寺院。傳說萬年禪寺的香火當年十分旺盛,十里八鄉的人都到此來燒香拜佛,而且是有求必應。目前,此景點由九華山天台禪寺恢復建設,擬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鍾樓、鼓樓、祖師殿、觀音堂、方丈室、齋堂、居士客房、塔等寺院,佔地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 12.桃花島(大小石亭和島3副) 桃花島在杭埠河和豐樂河交匯處,是三河的一座美麗的世外桃源。傳說此桃花島就是當年黃蓉的父親東邪黃葯師修煉神功的地方,黃葯師就是這桃花島的島主。桃花島呈三角形,佔地300畝,其中水面70畝,水潭四周堤上建有桃園、葡園。桃花島種有9999顆桃樹,三、四月桃花盛開的時候,岸上花朵紅艷,水裡花影搖曳,是仙境一般的景色。這里一年四季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是旅遊踏青的絕佳好去處。桃花島是當年丐幫幫主黃蓉生長的地方,留下了許多她的足跡和美麗故事。如今的桃花島也是91年洪水的決口處,上面還有三河人民萬眾一心建造的軍民壩。此外,在這個美麗的桃花島上,還有了兩座石亭,一個叫黃蓉亭,另一個叫白狐亭。 13.仙姑樓 公元一八九八年,由施道生、彭鍾喬、王良志三人合夥投資食品工業「中和祥」正式創立。原地為「涇縣會館」舊址,迄今已逾百年。施道生為人敦厚,樂施好善,且篤志誠信,佛界中的「好人善報」因果,常年香火伺奉,全家頂禮膜拜。三河百貨業巨賈"金聚豐"的當家人與施道生情投意合,受其影響,集眾家商號,募得大宗款項,全新建造「仙姑樓」、塑金身、設香案、燃明燭、敬貢糕、早晚上香、晨昏叩首。金竹齋先生家財萬貫,其年四十有七,膝下雖有六子。,但因無女,心中梗結,時年中秋之夜,率妻室家人等,凈手素服,焚香跪拜,求賜一女,時逢巧運,天道酬誠,次年(1903年),其妻果生一女,取名「七姑」。 從此,仙姑樓蜚聲鶴起,舒、桐、廬三縣及六安、合肥、蕪湖等地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成群結隊來三河鎮求仙姑、祈禱福壽祥和。《中和祥》得此殊榮,生意愈加紅火,其市場份額一度占據皖中、巢湖、長江流域的眾多名鎮。現今的《仙姑樓》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全貌,民國二十五年刻立的《婆心濟世》石碑猶存。 14.大捷門 大捷門位於三河英王路上,為4道邊門的牌坊,經名匠精雕細作而成,是進入古鎮風景區的大門。1858年,太平軍全殲湘軍悍將李續賓精銳部隊6000餘人,取得舉世聞名的「三河大捷」,大捷門因此而建成,紀念這場軍事史上以少勝多戰役。牌樓的主要作用是大門標志和表彰功德的功能,一般來說,柱子上加屋頂的稱牌樓,否則稱牌坊。 15.大南門 位於三河三縣橋旁。三河是個古城,原本有五個城門:朝陽門、晚霞門、大南門、小南門和小北門,這大南門就是其中的一個城門。此門為4道邊門的牌坊,經名匠精雕細作而成,上面可有「大南門」三字,其是在原址上新建的。 16.孫立人舊居 位於三河古南街八扇巷,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孫立人的故居。 孫立人(1900-1990),抗日名將,字仲倫,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學,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西點軍校,攻讀軍事。1927年畢業,應邀游歷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

⑻ 翁帆楊振寧圖片

這個可以直接網路了 網上一大堆 隨便選

⑼ 清華大學:楊振寧逝世系謠言,為何網友對楊振寧的評價都不怎麼好

清華大學:楊振寧逝世系謠言。本來楊振寧回國,這是好事,可能網上對於楊振寧的一些聲音卻並不怎麼友好,這是因為楊振寧已經八十多歲,卻取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姑娘,這讓很多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沒有辦法接受;其次還有一些愛國派,也不支持楊振寧的愛國口號,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三、人品派不支持楊振寧。

最後,從人品來看,養著寧和李政道一起完成的論文,在1957年獲獎,論文是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但是參加頒獎儀式的時候,楊振寧卻讓李政道走在後面,因為走在漆面的可以和國王並列。李政道當然是不願意的,但是楊振寧又讓妻子去找李政道的妻子說情,最終李政道退居二線,楊振寧也落了個不好的評價。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⑽ 關於楊振寧的作文素材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我的建議! !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