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傳統習俗要吃什麼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此外,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謂之「拆小人」。這樣可以免霉運。
還有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初五這天,有些地方餃子里還要包上硬幣、蜜棗、紅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
② 初五為什麼要吃餃子
有以下幾種原因:
1、破五煮餃子必須煮破。
「破」在過去叫「掙了」,初五「吃個破餃子」,便是取這個諧音,祝福來年錢多多。
2、與初五開業的習俗相關。
從前,商業服務業一年到頭不休息,只有過春節從初一到初五休息,店家要求全體店員初五這一天必須返回店鋪,做開業前的准備工作。在初五這一天同事聚齊吃團圓餃子。另外,也是要求員工「把嘴兒捏上,少說話,多幹活」(ai yo wei~吃個餃子也不省心)。
3、是「捏小人嘴」盼順遂。
指的是包餃子的觀感——「捏住口」。講究吃了初五的餃子,不被小人搬弄是非,一年都順順當當。
③ 北方人年夜飯要吃餃子,有什麼意義
餃子又可以稱之為「交子」,有新舊交替的含義在裡面。所以北方人年飯要吃餃子,取義辭舊迎新。
北方人大都豪爽好客,餃子的製作過程更是北方女人們拉家常的重要途徑,有時候即便是一年都見不到面的親戚,在一起吃上一頓餃子,就會覺得彼此之間的距離瞬間被拉近了一樣。
④ 為什麼正月初五吃餃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我國不少地方的民間食俗是吃餃子。在一些地方,包餃子也俗稱「捏小人嘴」。因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一下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避讒言。
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
「破五」的餃子講究餡兒是一個肉丸的,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與象徵財富的元寶的樣子很相似。此外,餃子里還有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一頓「破五」的餃子,那麼就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頭,可以增加財富,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
⑤ 春節習俗:大年初五吃什麼 美味餃子不可少
大年初五吃什麼
民間諺語說了: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面。這里的」捏上小人嘴「就是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不管何種講究,「破五」吃餃子,寄託著人們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
⑥ 初五吃餃子的習俗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破五」節吃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 600年前的春秋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在山東滕州的春秋墓葬中出土的陪葬銅器中,就曾經發現了幾個餃子。
照北方傳統的婚俗傳統來講,男女婚嫁時,女方上轎前在娘家吃的最後一口飯,一般都是面條,寓意女子出嫁「一路順風」「凡事如意」。而來到娘家拜過天地後吃的第一口飯,一般都是由婆婆端上來的一碗煮得半熟的「餃子」,「交子」正取「交合生子」的吉祥寓意。當新娘吃下一口後,就會有旁邊的「金童」大聲的問道「生不生啊?」這時新娘只要一個「生」字出口,則會滿堂喝彩,皆大歡喜。餃子過去的形狀酷似元寶,所以經常被當作金錢和財富的象徵。陝西很多地方的湯餃被稱作「元寶湯」;山西平魯一帶從鍋中盛餃子叫做「撈元寶」;東北地區特色的酸菜餡餃子,寓意「酸寶」(諧音「栓寶」)。
⑦ 初五這天民間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為何這么說
大年初五,民間習俗是吃餃子,俗稱 "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沿著餃子的邊緣揉搓。據說這樣可以避免周圍人的誹謗。另外,婦女在這一天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解開,叫 "解小人"。這樣可以避開霉運。
清晨,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特別是放 "二提刀 "被稱為 "崩窮",把 "不吉利"、"窮氣 "崩走。老人在這一天避免走親訪友,不允許探望,說走親戚會給別人帶來厄運。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爺的生日,家家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接財神爺。無論出於哪種考慮,吃餃子都是人們對新年的期望,即勤勞的人在新年能過上好日子。大年初五,民間的習俗是吃餃子,俗稱 "捏小人嘴"。
俗話說,從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內禁忌較多,人們不能 "耍賴",一到初五,基本上就過了大年,不再禁忌,所以要吃餃子來祝賀。第五天在山東西南地區一般中午吃餃子,也可以吃面條,有 "第五天吃面條,一畝地打一石 "的說法。因為正月初五這一天承載了人們太多的希望和憧憬。如今,"破五 "的民俗已經演變成了 "送年 "的含義。過了這一天,一切都慢慢恢復到過年前的狀態。
⑧ 什麼時候是吃餃子的
每年的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冬至都要吃餃子。各節吃餃子原因如下:
一:除夕為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
二:正月初五吃餃子 :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
三:立秋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
四: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五:冬至吃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的傳說。
(8)正月初五吃餃子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張仲景發明「餃子」救治百姓
張仲景是南陽人,生活在東漢末年,他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端坐於大堂之上為民治病。張仲景此舉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稱作「坐堂先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張仲景後來不滿官場的黑暗辭官回鄉,返鄉之時正值隆冬季節,他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食百姓。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便學著張仲景「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過年時食用,稱之為「餃子」,至今南陽一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⑨ 初五為什麼要吃餃子
為什麼正月初五吃餃子?
「破五」的來歷有許多傳說,一是傳說姜太公封自己的老婆為「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躲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之為「破五」。二是傳說人們在大年三十請神的時候,把臟神--姜太公的老婆給忘了,於是她氣不過,便找玉皇大帝鬧事,玉皇大帝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把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就要鬧大,玉皇大帝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我國不少地方的民間食俗是吃餃子。在一些地方,包餃子也俗稱「捏小人嘴」。因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一下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避讒言。
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
過去的老人講究「破五」包餃子的餡兒,一定要自己剁的,把不順的東西都剁沒了,這樣就預示來年的一切都很順利。「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山響,讓四鄰都能夠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餃子褶要捏得嚴嚴實實,謂捏「小人」嘴。煮餃子時不能漏,如果漏了也不吉利,說明沒把小人的嘴堵嚴實。人們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舊了「小人」,才有大吉大利,順順當當。
「破五」的餃子講究餡兒是一個肉丸的,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與象徵財富的元寶的樣子很相似。此外,餃子里還有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一頓「破五」的餃子,那麼就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頭,可以增加財富,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