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五大交響樂團是哪5個
費城交響樂團(Philadelphia Symphony Orchestra)
美國音樂表演團體。創立於1900年。首任指揮是F.謝爾。L.斯托科夫斯基於1912年就任第三任音樂指導和指揮,為該團的發展立下了功勞。在他手下,樂團以輝煌的音響、多彩的音色,創造了光輝的費城之音,躋身於美國三大交響樂團之一。1936年尤金·奧曼迪接任指揮,任職達41年,曾到歐洲 、亞洲等各國旅行演出,70年代初率團來中國演出。費城交響樂團實力雄厚,冠蓋群雄,有20世紀國際上的超級交響樂團之美稱。樂團各個聲部都有一流的演奏家,通過廣播、唱片和大量的演出活動,首演了許多現代音樂作品。從1979年開始,原客席指揮R.穆蒂成為第五任常任指揮。
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波士頓交響樂團創立於1881年,由亨謝爾任指揮。該團從創立至1918年的歷任指揮都是清一色的德國指揮家。1919年,法國作曲家拉波接任指揮。從1924年俄國著名指揮家庫塞維茲基就任音樂監督後,波士頓交響樂團進入了黃金時代。1972年,樂團又進入小澤征爾時代,再度重振威風。波士頓交響樂團是現今所有美國樂團中最具貴族氣息的樂團。在美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和英國指揮家戴維斯這兩位著名人物的輪流指揮下,這個樂團灌錄了無數張令人愛不釋手的唱片傑作。該團的弦樂合奏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他們演奏的中國樂曲《二泉映月》(改編為弦樂合奏)深受中國觀眾的稱贊。
紐約愛樂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亦可簡稱為紐約愛樂)
紐約愛樂樂團是美國最早的交響樂團,由希爾創立於1842年。初名「紐約愛樂交響協會」。紐約愛樂樂團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樂隊之一,是美國成立時間最長的樂團,屬於美國五大交響樂團。1922年,門格爾貝格接任首席指揮後,該團的演奏水平飛速發展。1928年,該團跟紐約交響樂協會合並,形成今天的規模。曾在該團任職的指揮家的名單中,可以看到馬勒和達姆羅許等人的名字。從1928年到1936年間,托斯卡尼尼就任音樂監督,該團進入了黃金時代。1958年,當代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開始指揮該團,使該團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樂團在1962年離開卡內基音樂廳搬至艾弗里·費雪廳(林肯中心)之後,人們就一直討論,樂團回遷是否會更好。從1978年起,印度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就任該團的音樂指導與指揮。
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美國音樂表演團體。1891年西奧多·托馬斯在C.N.費伊等人的幫助下,獲得5萬元美金保證金,建立了芝加哥樂團,以後15年一直延用這個名稱。後改稱西奧多·托馬斯樂團,1912年採用現在的名稱,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3個交響樂團之一。托馬斯去世後,從1915年起,由德國出生的F.施托克繼任指揮 ,使樂團具有了德國音樂傳統的某些優點。幾種芝麻類型他1942年去世後,樂團一蹶不振。D.德弗從1943~1947年任指揮。A.羅津斯基1948年春繼任後,由於經營政策的不同,其任期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演出季後結束。R.庫貝利克在擔任一段時間客座指揮後,於1950年被任命為音樂指導。1953年F.賴特上任,使樂團出現繁榮,成為美國最出色的交響樂團之一。賴特去世後,樂團再次落入低潮。1963~1968年吉恩·瑪蒂農任音樂指揮。G.肖爾蒂1969年繼任音樂指導和指揮後,樂團演奏水平日益提高,迎來了黃金時代,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成為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1971年第一次的歐洲之行獲得巨大成功。樂團的永久音樂廳於1904年由公眾捐資而建。樂團共有100多人。演奏曲目廣泛,演奏穩重扎實,音響堅實有力,銅管組聲音洪亮輝煌。
美國克利夫蘭交響樂團(Cleveland,The Symphony Orchestra of)
美國音樂表演團體。1918年在克利夫蘭音樂藝術協會的援助下創立,首任指揮是尼·索柯洛夫。1933年由羅津斯基就任音樂指導與指揮,為樂團打下了扎實的演奏基礎,很快進入了著名交響樂團的行列。10年後由萊因斯多夫指揮了3年,直到1946年塞爾任職。此後,樂團先後在布列茲和瑪捷爾的指揮下演奏,保持了原有的高水平,並賦予新的特色,錄制了貝多芬交響樂全集,勃拉姆斯交響樂全集,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理查·施特勞斯、海頓等人的作品。該團音響均衡、透明,音色明快、美妙,演奏細膩、嚴謹,合奏默契、完美。
⑵ 現在世界上比較著名的交響樂團有哪些
據說有個世界交響樂團排行來的,
1、德累斯頓國立交響樂團(德國)
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響樂團,成立於1548年。開始時只是室內樂隊的小編制,後逐步擴大。該團在18世紀前以演奏義大利歌劇為主。從1817年開始,由著名作曲家韋伯擔任指揮,進一步充實了樂隊人員的編制。後又經著名音樂家瓦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的指揮排演,這樣創造出了輝煌的歷史。
德累斯頓交響樂團最擅長歌劇演奏;在交響作品方面,擁有跟西歐樂團所不同的獨特音響,而且聲部平衡很好。該團所演奏的德奧古典音樂格調高雅、音響豐滿,具有美妙的德國古老傳統色彩。
2、維也納愛樂樂團(奧地利)
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42年,該團是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象徵性樂團。從1860年起,這個樂團由團員自主經營,在德索夫指揮下舉辦定期音樂會。1870年,里希特擔任該團指揮後,該團聲譽漸起。而後,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著名作曲家或指揮家,都曾指揮該團演出。這個樂團不設常任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貝姆、卡拉揚、穆蒂、伯恩斯坦、馬澤爾等當代著名指揮家都經常被邀為客串指揮。據統計,指揮這個樂團灌制過唱片的指揮家竟達36位之多。
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鮮明的德奧音樂的傳統風格,典雅而莊重,弦樂音色華麗優美。該團演奏的曲目比較保守,以傳統的德奧作品為主。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樂團對於任何類型的指揮家都能作出靈敏的反應。有時,他們在嚴格的指揮家手下,白天舉行定期演奏會,演奏布魯克納的交響樂作品,晚上卻在義大利歌劇指揮家的手下,演奏義大利歌劇,足見該團的適應能力之強。
3、紐約愛樂樂團(美國)
這是美國最早的交響樂團,由希爾創立於1842年。1922年,門格爾貝格接任首席指揮後,該團的演奏水平飛速發展。1928年,該團跟紐約交響樂協會合並,形成今天的規模。曾在該團任職的指揮家的名單中,可以看到馬勒和達姆羅許等人的名字。從1928年到1936年間,托斯卡尼尼就任音樂監督,該團進入了黃金時代。1958年,當代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開始指揮該團,使該團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從1978年起,印度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就任該團的音樂指導與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共有團員106名,每年要演奏52周,其中有23周舉辦定期演奏會,演出場次大約為190次。該團是美國最古老的交響樂團,具有非凡的演奏水平,而且在歷代著名指揮家統率下灌錄了數量眾多的唱片,其演奏成員中著名的演奏家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4、波士頓交響樂團(美國)
波士頓交響樂團創立於1881年,由亨謝爾任指揮。該團從創立至1918年的歷任指揮都是清一色的德國指揮家。1919年,法國作曲家拉波接任指揮。從1924年俄國著名指揮家庫塞維斯基就任音樂監督後,波士頓交響樂團進入了黃金時代。1972年,樂團又進入小澤征爾時代,再度重振威風。
波士頓交響樂團是現今所有美國樂團中最具貴族氣息的樂團。在美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和英國指揮家戴維斯這兩位著名人物的輪流指揮下,這個樂團灌錄了無數張令人愛不釋手的唱片傑作。該團的弦樂合奏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他們演奏的中國樂曲《二泉映月》(改編為弦樂合奏)深受中國觀眾的稱贊。
5、柏林愛樂樂團(德國)
柏林愛樂樂團成立於1882年,著名指揮家尼基什曾任該團指揮達27年之久,他在任期間為樂團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使之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之一。1954年,福爾特文格勒擔任該團指揮,此後樂團聲譽更盛。1955年後由卡拉揚接任該團終身常任指揮,由此進入卡拉揚時代,此間該團的演奏活動和唱片錄音更為頻繁。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上,該團曾參與歌劇公演活動。
同歐洲許多傳統的樂團相比,柏林愛樂樂團的歷史較短,但擔任該團指揮職務的大多是最偉大的指揮家,這就使他們的演奏曲目無限擴大,合奏技能精彩絕倫,並具備了優異的反應能力,無論哪個指揮家統率該團,都能發揮其實力。可以這樣說,柏林愛樂樂團是當今世界上名符其實的各交響樂團之冠。
6、捷克愛樂樂團(捷克)
該團是在1894年以布拉格國民劇院管弦樂團為中心組建的,兩年後在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指揮下第一次舉行演奏會。該團起初隸屬於布拉格國民劇院,到1901年才獨立出來。1918年,著名指揮家陶利希擔任該團的音樂監督後,該團才成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首屈一指的樂團。到1950年後的安傑爾時代,該團終於擁有了世界性的實力與聲譽。
捷克愛樂樂團的演奏的曲目十分廣泛。該團的弦樂部分特別優秀,有古雅的情調和捷克式的獨特音響,尤其在演奏本民族的作品時情韻特別優美,其中以德沃夏克的音樂為其最高成就。
7、費城管弦樂團(美國)
費城管弦樂團創立於1900年,首任指揮是謝爾。1921年,斯托科夫斯基就任該團的第三任音樂監督,在他的訓練下,這個年輕的樂團很快成為全美的「三大樂團」之一。該團在廣播與唱片錄音方面也極為活躍。此外,該團還積極介紹與首演現代音樂,為美國樂壇帶了來欣欣向榮的象。1938年後,奧曼蒂接任該團的音樂監督,他擔任此職竟達41年之久。該團現由當代著名指揮家穆蒂擔任常任指揮。
費城管弦樂團共有105名團員,每年工作52周,大約舉行190多場音樂會。該團以輝煌的音響和多彩的音色聞名於世,被譽為「費城音響」;其各個樂器組內都有著名的演奏家。該團在美國冠蓋群雄,堪稱為20世紀世界性的「超級交響樂團」。
8、多倫多交響樂團(加拿大)
多倫多交響樂團創建於1908年。1923年,克尼茲擔任該團的首席指揮。1931年,馬克米蘭就任該團的音樂監督後,樂團有了長足的進展。馬克米蘭功勞卓著,曾被英國皇室封為爵士。1936年,著名指揮家朱斯金特接棒,使這個樂團產生了輝煌的演奏效果。1965年,小澤征爾擔任該團的音樂監督,使該團終於確立了世界第一流的地位,在這段時間內,該團曾灌錄了不少唱片。
多倫多交響樂團共有團員95名,近年來由戴維斯接任音樂監督後,該團似乎返老還童,變得格外精神抖擻,演奏富有朝氣,音色明亮、華麗。
9、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前蘇聯)
這是俄國歷史上最悠久、實力最強的管弦樂團。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聖彼得堡宮廷樂團,但是他們舉行公開演出卻是從本世紀才開始的。1917年,在俄國著名指揮家庫塞維斯基擔任指揮時,曾以「國立愛樂樂團」之名開始活動。1938年,前蘇聯著名指揮家穆拉文斯基就任該團的音樂監督,此後的40多年,該團聲譽漸高,成為"穆氏的親兵"而進入黃金時代。
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奏風格充滿激情、富有力度感,充分反映出彼得堡這個古老城市的文化特性,在合奏上顯示了俄國式洗練的特色。該團最擅長演奏本民族音樂家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人的作品,其解釋令人信服而表現生動。該團還特意配置了兩套水平同樣高超的人馬,當樂團旅行演出時,必有一套人馬留守在"大本營"中。
10、日本廣播(NHK)交響樂團(日本)
這是1926年以近衛秀為中心而組建的樂團,當時稱作「新交響樂團」,次年開始舉辦定期演奏會。1935年,近衛擔任常任指揮,該團從此活躍於日本樂壇。後改稱日本交響樂團後,由尾高尚忠和山田雄一任指揮。1951年隸屬於日本廣播協會(NHK),由此改稱為目前的團名。
日本廣播協會(NHK)交響樂團,是全日本最傑出的樂團,四管編制,全團人員共128名,每年平均演出140場左右(其中定期音樂會60場),聽眾達30萬人次。該團的弦樂部分特別突出,合奏效果也十分完美,其充實的演奏能力,堪與歐美的樂團相媲美。特別是在演奏日本現代作品時,該團最能發揮他們的實力。
⑶ 介紹愛樂樂團
維也納弦樂獨奏家團 團員介紹
賴納·昂納克——小提琴手
生於奧地利福拉爾貝格州南興市,七歲起開始學習小提琴。1969年進入維也納音樂及表演藝術中學師從於伯特辛格教授,而後從師於阿爾弗雷德教授。他於1977年在維也納獲得青年音樂家一等獎並取得卡爾·博姆博士基金會獎學金(隸屬於及維也納愛樂樂團)。他於1981年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管弦樂隊及維也納愛樂樂團,1984年成為歌劇院音樂會首席小提琴手,並於1992成為及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寧那·霍內克是一位著名的獨奏家,在奧地利(例如在布雷根茨音樂節)及歐洲(1993年在倫敦皇家艾伯特大廳舞會上首演),日本及美國(1994年在紐約艾弗里·費雪禮堂的首演)享有盛名。其它事跡包括2000年同維也納愛樂樂團在馬里斯·揚松斯指揮下演奏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協奏曲。寧那·霍內克同捷克交響樂團於布拉格錄制了德沃夏克及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由日本佳音唱片公司);其它錄音包括弗朗茲·舒伯特的小提琴及鋼琴作品。他主要作為室內音樂家(從1984年起作為維也納弦樂獨奏家的首席小提琴手)在大量的廣播、電視、及CD作品中有良好記錄。寧那·霍內克演奏用琴為1714年制的斯特拉迪瓦里琴。
基利爾·科班琴科——小提琴手
1978年出生於敖德薩(烏克蘭),五歲時,亞歷山大·巴甫洛夫給他上了第一堂小提琴課;第一次跟隨管弦樂隊演奏時他年僅十歲。1989年,他在新西伯利亞從師於查哈爾·布隆,並於1990年順利通過了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1991/92年在維也納音樂中學進修。自1992年起,他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從師於鮑里斯教授。科利爾在眾多地區像敖德薩、基輔(烏克蘭共和國首都)、費倫堡、格拉茨、維也納及東京同管弦樂隊合作進行獨奏。科利爾從2001年3月開始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隊及維也納愛樂樂團管弦樂隊的一員。
哈拉爾德·克龍珀克——小提琴手
1968年2月生於維也納,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984年,就讀於維也納音樂中學(現在是音樂大學),師從邁克爾 施尼茨勒教授和格哈德·黑特澤爾教授,並於1991年在格拉茨音樂大學分校從師於阿爾弗雷德教授。除了獲得各種「青年音樂會」獎項之外,哈拉爾德在美國從師於格哈德·普萊及約瑟夫·金格爾時,還被授予「東方音樂節」獎學金。1994年,他同ISON樂團在佩莎赫(奧地利)舉行的國際勃拉姆斯音樂比賽中獲得一等獎。1987年,他成為古斯塔夫·馬勒青年管弦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他於1993年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隊,並於1996年起成為及維也納愛樂樂團管弦樂隊的一員。
米蘭·謝特納——小提琴手
1966年生於布拉格,六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從1982年到1988年,他在布拉格音樂學院從師於法朗謝克教授。米蘭已獲得數項小提琴及室內音樂比賽獎項(例如,1984年及1985年的捷克音樂學院比賽;1985年及1987年在皮瑟克舉行的奧托卡·賽夫西克比賽)。他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就已經是由克勞迪奧·阿巴指揮的古斯塔夫·馬勒青年管弦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而後在阿爾弗雷德教授處進修,之後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隊(1990年)及維也納愛樂樂團(1993年)作為第一小提琴手。他參加室內音樂團體演奏的世界巡迴演出並出現在像薩爾茨堡音樂節舒伯特 (舒伯特音樂節)和聖彼得堡的星光藝術節中。米蘭自1988年起成為維也納弦樂獨奏家的一員,並從2001年起加入 Schulhoff四重奏。
米夏爾·克斯特卡——小提琴手
1967年5月25日生於捷克共和國,受父親影響六歲起學習音樂,繼而成為知名小提琴手。他在布爾諾音樂學院從師於魯道夫教授,在雅那切克學院從師於阿道夫·斯克拉並獲得學位。一年後成為古斯塔夫·馬勒青年管弦樂隊的一員。1987年,在音樂中學從師於阿爾弗雷德教。1992年起成為林茨(奧地利)布魯克納管弦樂隊首席小提琴手,後加入國家歌劇員管弦樂隊(1993年)及及維也納愛樂樂團管弦樂隊(1996年)。邁克爾·庫斯特卡是維也納弦樂獨奏家(自1994年起)及Schulhoff四重奏的一位活躍的室內音樂家。
阿爾卡季·烏諾庫洛夫——小提琴手
1948年生於基輔(烏克蘭);他是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及基輔國家音樂學院的畢業生。從1971年起,他作為在基輔的國家交響樂團獨奏在前蘇聯及國外所有的主要音樂中心演出。他在「布拉格春季」比賽中(在大衛·歐依斯特拉夫指導下)以及巴黎的「Long-Thibaut」比賽中(由列奧尼德·科岡指導)均獲獎。1987年起任前蘇聯最古老最著名的劇團——基輔室內管弦樂隊領導及指揮,到芬蘭、德國、美國、及荷蘭進行巡迴演出。由加拿大唱片公司為其錄制韓德爾,莫扎特, 柴科夫斯基,艾爾加及葛利格作曲的CD。亦在烏克蘭有大量的廣播錄音。阿卡迪耶·伊諾庫羅夫於1992年移居到奧地利,在林茨的布魯克納音樂學院及維也納音樂學校執教。他仍然作為一個獨奏者及室內音樂家(活躍藝術四重奏)活躍於國內外。他自1994起成為維也納弦樂獨奏家的一員。
埃里奇·考夫曼——中提琴手
1940年5月26日生於奧地利布爾根蘭州;七歲起隨父親學習鋼琴。從13歲開始,他就隨叔父沃爾特·考夫曼(格拉茨歌劇院管弦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及作曲)學習小提琴,一年後在菲拉赫音樂中學學習單簧管。繼而於維也納音樂中學繼續兩種樂器(從師Morawec教授學中提琴及從師Österreicher教授學單簧管)的學習。他的第一份職業是1963年在一個管弦樂隊作中提琴手。在那期間,他仍舊是維也納室內管弦樂隊、斯特拉卡四重奏、以及愛樂四重奏活躍的室內音樂人(從師於Poschka教授——維也納國家劇院管弦樂隊首席小提琴手)。1972年起他已成為維也納國家劇院管弦樂隊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管弦樂隊的中提琴手。艾力克·考夫曼是維也納弦樂獨奏家的發起人之一(1974),在奧地利及國外進行過多次巡演。他為維也納弦樂獨奏家及各種其它室內樂的作曲、改編做了非常有益的嘗試。
弗里德里希·鮑爾——中提琴手
1945年4月19日生於奧地利arinthia;他很小的時候起就在克拉根福的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中學畢業後,他繼續在音樂學校跟隨斯坦鮑爾教授學習音樂及表演藝術,主修兩個專業(小提琴表演及教學)。之後跟隨卡爾教授學中提琴。弗里德里希·鮑爾自1976年起就已成為維也納民族歌劇院管弦樂隊的中提琴獨奏家,1981年成為音樂學校教授。他在奧地利及國外同 ensemble Musica Antica的其它成員一起在眾多室內音樂會中演出;1976年起成為維也納弦樂獨奏家中的一員。
邁克爾·黑爾——大提琴手
生於維也納的一個音樂家庭,7歲起開始學大提琴。之後在維也納音樂中學學習,1980年光榮畢業。1981年起成為慕尼黑交響樂團管弦樂隊的大提琴獨奏家,在維也納弦樂獨奏家裡也是同樣的職位。直到1989年以前,他一直是科隆的「交響樂團大提琴演奏家」的一員。邁克爾·黑爾的獨奏及室內音樂風靡於歐洲及日本。邁克爾·黑爾參加過史威辛根藝術節、路德堡藝術節、薩爾茨保音樂節和克恩頓夏日音樂節等音樂節,也有眾多關於他的廣播及電視錄音帶。
喬治·福瑞斯陳科拉傑——大提琴手
1938年生於薩爾茨堡,11歲起在薩爾茨保音樂中學學習大提琴並於1959年榮譽畢業。繼而在漢堡、巴黎(跟隨Tortelier教授)、及維也納進修。1996年他作為大提琴獨奏家加入維也納民族歌劇院管弦樂隊。在此期間,他也於維也納室內管弦樂隊作了14年的大提琴獨奏家。他的獨奏及室內音樂也使其聞名於歐洲,日本及美國。從1988年開始,福瑞斯陳科拉傑教授成為維也納弦樂獨奏家團成員之一。
沃爾夫岡·居特勒——低音提琴手
1947年生於維也納。他在商業中學畢業以後,做了五年的銀行出納員,並繼續在維也納音樂中學學習低音提琴。1974年起已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維也納愛樂樂團管弦樂隊的一員。1979年成為低音提琴部的首席演奏員。居特勒先生是維也納弦樂獨奏家(1974)以及居特勒三重奏——維也納的發起人之一,1989年起成為維也納弦樂五重奏的一員。
⑷ 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
艾倫·吉爾伯特1967年2月出生於美國紐約,其父麥克·吉爾伯特和其母武部洋子(Yoko Takebe)均為紐約
愛樂樂團藝術家.他從小學習小提琴,畢業於柯蒂斯音樂學院。在朱莉亞音樂學校他跟隨Otto-Werner Mueller學習指揮,1994年以碩士文憑畢業。此外他也在哈佛大學師從Leon Kirchner與Peter Lieberson學習作曲。 曾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助理指揮。2001年他首次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此後指揮了23次。2008年上任前,他是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以及美國聖塔菲歌劇院音樂總監。目前吉爾伯特與樂團的合同為5年,每個演出季指揮12周。
吉爾伯特與世界各頂級樂團合作的經歷不勝枚舉,就像他的前輩們一樣,他也是個傳奇的音樂家。在紐約愛樂樂團,他充分展示了曲目的深度和廣度,曾指揮過貝多芬、貝爾格、科普蘭、艾夫斯,還有亨德爾的《彌賽亞》、馬勒的《悼亡兒之歌》等一系列作品。可以回想2004年的一個晚上,當吉爾伯特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奏艾夫斯的《第四交響曲》時,為我們營造出暴風雨般癲狂卻又透著極度清晰的音響。事實上,這是對音樂表現的極端熱愛與他溫和而不過分誇張的表達方式相融合的結果,這賦予了他一種極大限度將一個樂團潛力挖掘出來的巨大力量。 洛林·馬澤爾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他有生之年已經指揮了150多個交響樂團的5000多場歌劇和音樂會,定期出現在世界著名的音樂廳和歌劇院里。 馬澤爾曾經擔任過以下職務:柏林德國劇院藝術總監(1965-1971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1972-198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和首席指揮(1982-1984),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88-1996)。到2002年為止,他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從2002年起,他開始擔任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馬澤爾193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四歲隨父母移居美國,五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他從兒童時代就已經表現出不可思議的指揮天才。馬澤爾八歲時第一次公開指揮一支大學交響樂團,被人們譽為「音樂神童」。從九歲到十五歲,他曾經指揮過美國多數的主要交響樂團。
1953年,馬澤爾在義大利卡塔尼亞的貝里尼劇院接替一位生病的指揮而登台,之後他在歐洲許多交響樂團、歌劇院和重要的國際音樂節中擔任客座指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馬澤爾曾經在1980至1986年、1994年、1996年和1999年指揮過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使他成為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第二任指揮波斯考夫斯基之後指揮過最多場次該場音樂會的指揮家。馬澤爾的指揮風格清新、瀟灑,穩重之中不乏幽默。他有時還擔任樂隊的小提琴獨奏部分,給全世界的樂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在1999年的新年音樂會上,他的小提琴獨奏令全世界的樂迷如醉如痴。他以小提琴家的身份曾經出現在與25個世界知名的交響樂團的演出活動中,其中包括以色列愛樂、紐約愛樂、布拉格愛樂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等。在2000年馬澤爾70周歲之際,大師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現在倫敦、柏林、維也納、紐約、東京、馬德里、羅馬、米蘭、慕尼黑和巴黎等世界許多城市中,演奏勃拉姆斯、巴托克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以及他自己的樂曲《為小提琴和樂隊創作的作品》。
馬澤爾使用的那把小提琴是於1723年製作的斯特拉底瓦里琴。 在歷屆新年音樂會的多次演出中,馬澤爾還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樂手們把來自於生活中的各種小道具,如哨子、三角鐵、木板等,自然地融入施特勞斯家族優美的舞曲中,給施氏家族動感強烈的波爾卡舞曲增添幾分詼諧。這種特殊的「創作」使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新意不斷,成為在辭舊迎新之際奧地利人獻給全世界人民一份優雅的賀歲禮物。
馬澤爾是個語言大師,他在199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他連續用十幾種語言向全世界的樂迷們致以新年的問候,也就是在這一年,馬澤爾先生把從中央電視台轉播小組工作人員那裡學來的中文「新年好」也使用上了,在中國樂迷中傳為佳話。
⑸ 世界四大著名音樂指揮家是哪四位
卡拉揚(Herdert von Karajan,1908--)、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貝姆(Karl Bohm,1894--1981)、小澤征爾(Seiji Ozawa,1935--)
簡介:
卡拉揚(Herdert von Karajan,1908--)奧地利指揮家。
生於薩爾茨堡。自幼學鋼琴,曾進維也納音樂學校和薩爾茨堡的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他的指揮生涯先從小城烏爾姆開始,1934年考上亞 歌劇院的指揮才漸獲名聲。1938年被聘為柏林歌劇院的指揮。1947年任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樂友協會管弦樂隊指揮。
1949年起兼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常任指揮,1950年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常任指揮。1955年任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常任指揮,1956年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指導,1967--1969年任巴黎管弦樂團的音樂指導。人們稱號了為'歐洲音樂的總指導'。
他也是拜羅伊特、薩爾茨堡音樂節的主要人物。1967年開始主辦他個的音樂節--復活節音樂周。他有驚人的指揮技巧,與樂隊配合如水乳交融,通過熱情洋溢、奔放豪邁的演奏,將音樂准確而強有力地傳達給聽眾。近年來可以說正在邁向其指揮藝術的頂峰。
拓展資料:指揮家的基本資料
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從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指揮大師尼基什的1914年錄音開始,並在同一張唱片里收錄了魏因加特納指揮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錄音和里查.斯特勞斯作為指揮家演繹他自己作品的錄音。 我們將在這里聽到主觀靈感派的尼基什和客觀原譜派的魏因加特納在音樂處理上的巨大區別。尼基什的指揮藝術被稱為是催眠術,他指揮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錄音是歷史上的首次貝多芬交響曲的錄音。而魏因加特納的貝多芬交響全集的錄音也是歷史上首次貝交全集的錄音。魏因加特納和布拉姆斯私交甚篤,他的布拉姆斯交響曲演奏被稱為是最接近作曲家本意的演繹。
在19世紀,作曲家們開始創作一些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的作品。因此演奏的指揮者們就必須精通於把握那些日趨復雜的總譜的內涵,精通於如何將音樂闡釋得更具感染力。隨著單純打拍子的時代成為歷史,新一代的指揮家涌現出來,他們發展出一種清晰有效的指揮手勢,一門全新的詮釋藝術。"指揮的藝術"是一套16位管弦樂隊指揮大師的錄音精選集。
⑹ 紐約愛樂樂團的文化使者
2008年2月25日至27日,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一行250餘人(含記者)訪問平壤,並於26日晚18點給朝鮮民眾獻上一場精彩演出。演出開始時,樂團奏響朝鮮國歌《愛國歌》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 ,全場觀眾起立致敬。這是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國土上第一次響起美國國歌,看見美國星條旗。
該團正式演出的曲目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1848年創作的《羅恩格林》第三幕序曲(婚禮進行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留居美國時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1928年創作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及用朝鮮傳統民謠改編的樂曲《阿里郎》 。演出過程中觀眾和演員情緒飽滿,當指揮馬澤爾在介紹曲目《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時風趣的說:「希望有一天哪位作曲家也寫一曲《一個美國人在平壤》 」時,全場爆發出笑聲和掌聲。演出持續近兩個小時,觀眾長時間熱烈掌聲證明演出非常成功。78歲的馬澤爾神采飛揚,精神飽滿,與首席小提琴手向觀眾頻頻揮手,最後離開的舞台。此情此景驗證了他下飛機時「音樂是促進人們之間交流的橋梁」的論斷。
兩天的時間里除了演出、綵排之外還舉辦了訪朝演出的新聞發布會,出席了朝文化相舉行的歡迎宴會,觀看了朝鮮民族歌舞,參觀了金元均音樂學院,並與朝國家交響樂團進行專業交流。該團於27日下午離平壤赴韓國。2月25日,美國紐約愛樂樂團成員抵達朝鮮首都平壤後在飛機前合影。紐約愛樂樂團於當日當地時間16時(北京時間15時)抵達平壤,他們將在這里的劇院內演出交響樂。這是自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支訪問該國的美國交響樂團。 美國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馬澤爾抵達朝鮮首都平壤後在機場接受采訪。
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一行250餘人乘坐韓亞航空公司的包機於25日下午自北京抵達平壤,開始歷史性的「朝鮮之旅」。這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成立以後第一支來訪的美國交響樂團。朝鮮文化省副相宋錫煥、平壤市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正植等有關官員及文藝工作者當天在平壤順安國際機場熱烈歡迎紐約愛樂樂團的到來。
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大師馬澤爾在機場對眾多新聞媒體說,他雖然不是政治家,但他認為音樂是促進人們之間交流的很好的橋梁。他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使這次在平壤的演出獲得成功。 紐約愛樂樂團團長扎林·梅塔在離開北京前曾對媒體說,這次在平壤的演出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動,他對此充滿期待和感到興奮。他希望這次演出有助於美朝實現關系正常化。
紐約愛樂樂團是應朝鮮文化省和藝術交流協會的邀請訪問平壤的。該樂團26日將在東平壤大劇場舉行一場演出。演出的曲目包括朝鮮國歌《愛國歌》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 ,以及德國作曲家瓦格納的代表作歌劇《羅恩格林》序曲至第三章、19世紀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和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的名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⑺ 柏林愛樂樂團的現任總監
西蒙·拉特爵士,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柏林愛樂樂團的樂師投票選出西蒙·拉特接替阿巴多為樂團的總指揮。阿巴多於前一年宣布,希望在二○○一至○二樂季於領導了樂團十二年後,可以卸下職務。在樂團成立了一百二十年之後,拉特於二○○二年九月七日以第六任總指揮及新藝術指導的身份,指揮樂團演出第一場音樂會。
拉特一九五五年生於英國利物浦,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藝,七四年至七七年在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和伯恩茅斯小交響樂團任助理指揮。此後他與英國多個樂團合作過,包括愛樂管弦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和倫敦小交響樂團。一九七九年他首度在美國亮相,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演出,並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四年擔任該團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揮。
一九八零頭年,拉特當上伯明翰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兼藝術總監,十年後直至九八年夏出任音樂總監。他在該團孜孜不倦的工作,又推出各項充滿新鮮意念的藝術活動,令該團穩立世界一流樂團的地位。他率團走遍全球,九八年更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的嘉賓,演出全套貝多芬交響曲。
除了伯明翰市交響樂團之外,拉特領導過的樂團遍及歐美。他與波士頓交響樂團、費城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建立了悠久而深厚的關系,更於二○○一年五月與維也 納愛樂樂團合錄了多首貝多芬樂曲。自一九九二年十月起,他也是啟蒙時代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 以及伯明翰當代樂組的藝術總監。
一九七○年代後期,拉特開始涉足歌劇,於一九七七年首次在格蘭特堡指揮演出楊納傑克的《狡猾的狐狸》。之後,指揮過的製作包括史特勞斯的《那克蘇斯島上的阿麗德奈》和《玫瑰騎士》、浦羅歌菲夫的《三隻橘柑之戀》、蓋希文的《波基與貝絲》,以及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女人皆如此》、《唐喬望尼》幾出歌劇。歷圖首次為英國國家歌劇院執指揮棒的製作是楊納傑克的《卡佳·卡巴諾娃》,首次亮相在高文花園的歌劇是《狡猾的狐狸》。演過的歌劇只包括楊納傑克的《馬可普洛斯事件》 (二○○○年九月於普羅旺斯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依索爾》 (二○○一年於荷蘭歌劇院 )、貝多芬的《費多里奧》 (二○○一年於格蘭特堡和二○○二年於巴黎沙德萊劇院 )、華格納的《巴西華》 (二○○一年於高文花園 ),以及於二○○二年十二月在皇家歌劇院指揮演出尼古拉斯莫的《蘇菲的抉擇》。○三年他再指揮上演貝多芬的《費多里奧》 (於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及在柏林的音樂會 ),和莫扎特的《伊多內美奧》 (格倫特堡、柏林、琉森 )。
拉特當上柏林愛樂樂團的總指揮之前,與樂團合作已有十五年之久。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他首次指揮樂團演出馬勒的《第六交響曲》,此後定期出現在樂團的指揮名冊上。截至二 00二年九月之前,他共指揮了七十五場音樂會,演過類別廣泛的曲目,包括巴赫、巴托、貝多芬、貝爾格、貝里奧、白遼士、伯恩斯坦、布列茲、布拉姆斯、狄恩、德布西、蓋希文、格列瑟、古拜杜蓮娜、赫斯、海頓、楊納傑克、李斯特、馬勒、梅湘、莫扎特、尼爾森、浦朗克、拉赫曼尼諾夫、拉莫、拉威爾、荀伯克、蕭斯達高維契、西貝流士、史達拉汶斯基 、蘇克、以及史曼諾夫斯基的作品。
拉特經常安排在音樂會演出名不見經傳的樂曲, 例如一九九○年九月他 為古拜杜蓮娜的《阿利路亞》舉行首演,翌年一月指揮演出史曼諾夫斯基的《聖母悼歌》,一九九二年九月向柏林大眾介紹蘇克的《死神交響曲》。到了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他指揮上演一套組曲,取自拉莫的《波里亞後代》;而一九八年二月,介紹了貝里奧的《交響曲》。在歷圖的指揮下,柏林愛樂樂團也首次演出了馬勒《第十交響曲》的庫克版本。
拉特與 EMI唱片公司簽了獨家錄音合約,該公司為他與伯明翰市交響樂團及其他樂團合僅錄制了六十多套樂曲。他的電視專輯《離家》演繹二十世紀的音樂,於一九九七年由英國電視 (第四台 )播放。他與柏林愛樂樂團合錄的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和馬勒的《第十交響曲》,不單博得全球樂迷贊賞,並贏取了格林美獎。 至於他在柏林愛樂音樂廳現場錄音的荀伯克《古雷之歌》,已於二○○二年四年面世 。不久前 EMI推出了一張現場錄音唱片,是歷圖與柏林愛樂樂團於開幕音樂會上演奏馬勒的《第五交響曲》,裡面並收有 樂團於二○○三年四月在愛樂音樂廳現場錄音的貝多芬《費多里奧》。
一九九四年,拉特榮獲英女皇在壽辰儀式中頒授英帝國爵級司令勛章 (KBE),表揚他在藝術方面的貢獻。兩年後,漢堡的杜費基金會向他頒贈「莎士比亞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他又獲英國皇家藝術學會頒發阿爾拔獎章,表揚他對音樂的傑出貢獻,以及在教育與社區活動的熱心服務;這兩方面也會是他在柏林的重大任務。 二○○三年秋, 他又獲德國唱片業界頒授「迴音古典音樂獎」中的「指揮年獎」。⑻ 當今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指揮家有哪幾個
瓦特、馬塔、小澤征爾、巴倫博伊姆、卡姆等。
1、瓦特
墨西哥指揮家。指揮技巧精堪,節奏感敏銳。以指揮拉威爾的《達芙尼斯與克洛埃》、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三樂章交響曲》、《春之祭》,法雅的《西班牙庭園之夜》著稱。
2、馬塔
墨西哥指揮家。指揮技巧精堪,節奏感敏銳。以指揮拉威爾的《達芙尼斯與克洛埃》、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三樂章交響曲》、《春之祭》,法雅的《西班牙庭園之夜》著稱。
3、小澤征爾
小澤征爾(日文名:小澤 征爾 假名:おざわ せいじ平文氏羅馬字:Ozawa Seiji ,),生於1935年,早年師從卡拉揚,曾經在美國紐約交響樂團做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助手。
1962年在日本廣播協會交響樂團擔任過短期指揮工作,然後又去了美國,先後在芝加哥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等擔任過常任或客座指揮。
從1973年開始,小澤征爾一直擔任美國波士頓愛樂樂團總監之職。
2015年7月,現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榮獲肯尼迪中心榮譽大獎,成為1978年該獎項創立以來首位日本獲獎者。
2016年2月,獲得美國音樂屆最高榮譽格萊美大獎,成為日籍獲獎的第九人。
小澤征爾與印度指揮家祖賓·梅塔和新加坡指揮家朱暉一起譽為世界三大東方指揮家。
4、巴倫博伊姆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男,1942年11月15日生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第三代俄裔猶太移民。
1952年,隨父母移居建國不久的以色列之港市特拉維夫。 巴倫博伊姆熟練掌握七門語言(希伯來、德、英、法、意、俄、西班牙),持阿根廷,以色列和西班牙護照。是阿根廷-以色列的鋼琴家、指揮家。
也是我國著名青年鋼琴家郎朗的老師。
5、卡姆
1946年生於赫爾辛基,其父是該市交響樂團低音提琴手。他6歲入西貝柳斯音樂院學小提琴,畢業後任該團小提琴手。第二年升為首席和副指揮,後又兼赫爾辛基國立歌劇院指揮。
1966年在芬蘭國家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兼指揮。20歲獲卡拉揚國際指揮比賽優勝獎,因而應邀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在歐洲各地頻繁演出。
1971年任赫爾辛基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1975年兼任挪威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藝術指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指揮家
⑼ 紐約愛樂樂團有名嗎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屬於世界超級古典樂團,也就是現在說的「天團」。但從馬澤爾卸任後,紐約愛樂逐漸不再輝煌,如今的指揮梵志登更是不足以統帥。
不過,就你的問題來說,紐約愛樂當然是有名的。⑽ 「國際首席愛樂樂團」是什麼來頭
國際首席愛樂樂團是EMI公司組織的專用錄音樂團,1964年獨立成為新愛樂樂團1978年改回原名。愛樂樂團成立於1945年,由EMI公司的錄音經理沃達.雷格為演奏錄音專用的樂團組織而成的,訓練工作由當時因納粹奪政,逃亡在英國的卡拉揚擔任,結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培育成世界第一流的管弦樂團。
「愛樂樂團」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真正熱愛音樂的人們心目中的一個特殊的標志和符號。在西方,「愛樂樂團」最早是由離開宮廷的樂手們,為在民間演出而自發組成的演奏團體。久而久之,這個名字成為音樂愛好者、熱愛音樂藝術的代名詞。
國外樂團
亞洲愛樂樂團成立於1997年,由鄭明勛擔任首席指揮和音樂總監。亞洲愛樂匯集了來自全球31個知名樂團的最有才華的亞裔音樂家,他們來自芝加哥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日本廣播協會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德國廣播交響樂團。
最初在創建亞洲愛樂樂團時,鄭明勛只是希望能夠發起一個集合全亞洲音樂精英、以音樂文化交流為主旨的樂團。他表示:「音樂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化的語言,通過它,人們的心和靈魂可以跨越地域、國界,被緊緊栓在一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愛樂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