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類歷史上最大戰列艦沉沒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現了這支艦隊,並在東海洋面遭到美軍艦載機攻擊,最終在幾百架美軍戰機輪番轟炸1個小時45分鍾後停止的了抵抗,靜待死亡。被命中魚雷10枚,炸彈24枚,於14時23分大幅左傾,前部彈葯庫殉爆沉沒。正如美軍判斷的一樣,「大和號」被擊沉,就像抽了日本人的筋,在「無比震驚」之後,全國如喪考妣,士氣極度低落,降到了開戰後的最低點。無論在哪個戰場,以往戰無不勝的日軍,徹底走到了窮途末路。大和號戰列艦威力雖大,但生不逢時,恰逢戰列艦的主力艦地位開始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的時代,並且日本海軍將其當作最後決戰的王牌未經許可聯合艦隊不能動用而很少出戰,導致大和號錯過了最佳時期,缺乏戰斗經驗,也為後來的作戰埋下隱患。大和號戰列艦的沉沒宣告了日本海軍的覆滅,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結束。
B. 二戰中最著名的戰列艦都有哪些呢
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戰鬥武器的大型水面戰斗艦艇,由於艦上裝備威力巨大的大口徑艦炮和厚重裝甲,具有強大攻擊力和防護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復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依阿華級戰列艦
▲納粹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丘吉爾也不得不贊嘆「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隻」,這就是納粹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
它以普魯士鐵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其武備之強令同時代戰艦望塵莫及,只用6分鍾就消滅了被稱為英國海上國力象徵的胡德號戰列艦,震驚了整個世界。然而,初戰3天後,「俾斯麥」號就永遠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戰與初戰一樣驚心動魄,至今仍為無數軍迷津津樂道。
C. 求日本大和號戰列艦的油畫大圖!
http://hi..com/dnow/album
一共200來張海戰和戰列艦的圖片,都是大圖,就是沒時間看有沒有大和號
D. 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一艘戰列艦沉沒
二戰期間,被擊沉的戰列艦和航母及其它戰艦,有很多的,不是只一艘。
一、被魚雷擊中的戰列艦:
(1)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1939 年10 月14 日夜,該艦停泊在港內,遭到德國U 一47 號潛艇的魚雷攻擊,身中2~3 枚魚雷,23 分鍾就翻倒沉沒。「皇家橡樹」號滿載排水量3.35 萬噸,1914 年下水,1916 年服役。
(2)英國戰列艦「巴漢姆」號。該艦排水量3.1 萬噸,1914 年下水,次年服役。1941 年11 月25 日下午4 時25 分,「巴漢姆」號在地中海東部被德國U-331 號潛艇發射的2 條魚雷擊中,中雷後4 分鍾,火葯庫爆炸,該艦很快沉沒。
(3)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1941 年12 月10 日,滿載排水量4.3 萬噸的「威爾士親王」號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一起從新加坡出發,去支援退卻的英國部隊,遭到日本艦載飛機的攻擊,「威爾士親王」號身中6 條魚雷而沉沒。該艦1939 年下水,次年服役。
(4)「反擊」號戰列巡洋艦。該艦1916 年下水服役,滿載排水量3.68萬噸。1941 年12 月10 日,同「威爾士親王」號行動時,被日本艦載機投擲的5 條魚雷擊沉。
(5)德國戰列艦「沙霍斯」號,滿載排水量3.7 萬噸的「沙霍斯」號,1936 年下水。1940 年6 月8 日,在北海被英國驅逐艦發射的一條魚雷命中,喪失航行能力。
(6)德國戰列艦「格奈森瑞」號。1941 年4 月6 日,停泊在布勒斯特港的「格奈森瑙」號,遭到了英國魚雷飛機從200 米高度投下的魚雷的攻擊,一條魚雷在該艦尾部爆炸,造成嚴重破損。該艦1936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7 萬噸。
(7)義大利戰列艦「義大利」號。該艦滿載排水量4.6 萬噸,1940 年服役。1940 年11 月12 日夜,英軍對塔蘭托空襲時,「義大利」號受到航空魚雷的攻擊,艦船產生了傾斜,但仍能航行。
(8)法國戰列艦「斯特拉斯堡」號。1937 年建成的排水量2.65 萬噸的「斯特拉斯堡」號,1940 年7 月3 日中航空魚雷一條,受輕傷,這次轟炸,是英國為防止法艦被德國利用而進行的。
二、被水雷擊傷的戰列艦
(9)德國戰列艦「格奈森瑙」號。該艦繼1940 年5 月5 日被水雷擊傷後,1942 年2 月12 日,在北海西部又碰上磁性水雷,艦船進水量不大,稍有橫傾和縱傾。
(10)德國戰列艦「沙霍斯」。1942 年2 月12 日,該艦在北海,被兩顆水雷炸傷,艦殼、武器、機械設備破損嚴重,進水2000 噸。
三、被炸彈擊中的戰列艦
(11) 日本戰列艦「伊勢」號。該艦1916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5 萬噸。1945 年7 月24 日,「伊勢」號被美機的4 顆炸彈擊中,艦船破損大量進水,艦首部分沉底。經搶救,該艦浮起。7 月28 日,「伊勢」號又遭到美機空襲,直接命中6 顆炸彈,沉到海底。
(12)日本戰列艦「日向」號。該艦同「伊勢」號同型,1917 年下水。1945 年7 月24 和28 日,拋錨在吳港的「日向」號,遭到美國艦載機的兩次攻擊,直接命中10 多顆炸彈,艦船受到嚴重損壞,沉沒海底。
(13) 日本戰列艦「棒名」號。該艦1912 年動工和下水,滿載排水量3.4 萬噸。1945 年7 月,該艦停泊在吳港時,遭到美國飛機3 次攻擊,直接命中14 顆炸彈,大量進水沉沒。
(14)美國戰列艦「南達科他」號的破損。該艦於1941 年建成,滿載排水量3.5 萬噸。1944 年6 月19 日,該艦在菲律賓海面遭到日本飛機的攻擊,中了航空炸彈一顆,發生強烈爆炸,但該艦仍保持了航行能力。
四、被艦炮擊中的戰列艦
(15)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該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開工建造的戰列巡洋艦,於1920 年建成,滿載排水量4.2 萬噸。1941 年5 月24 日,在追擊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時,中了「俾斯麥」發射的381 毫米口徑炮彈一枚,艦腥彈葯庫發生大爆炸,數分鍾後即沉沒。因為沉沒很快,雖然周圍有英艦,但該艦1500 人中僅3 人獲救。
(16)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的破損。1941 年5 月24 日,該艦同「胡德」號一起圍殲「傅斯麥」號時,被「俾斯麥」號1 枚381 毫米炮彈擊中,將指揮台、操舵室和艦腥炮塔擊毀,艦船大量進水,退出戰斗。
(17)美國戰列艦「南達科他」號。1942 年11 月14 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海戰中,被日艦355-127 毫米口徑炮彈命中42 發,艦員死39 人、傷52 人,戰艦受重傷,駛回美國大修。
(18)日本戰列艦「霧島」號,該艦1915 年建成,排水量2.75 萬噸。1942 年11 月14 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與美艦作戰時,7 分鍾內中406 毫米口徑炮彈9 發及127 毫米口徑炮彈40 發。該艦發生大火,艦員無法挽救而棄船,該艦沉沒。
(19)德國戰列艦「沙霍斯」號。1940 年4 月9 日,「沙霍斯」號及超級巡洋艦「希伯上將」號,護送驅逐艦10 艘進攻納爾維克,在大雪中與英國戰列巡洋艦「榮譽」號及其護衛驅逐艦群發生遭遇。「沙霍斯」號被英艦發射的2 發381 毫米炮彈(每彈重875 公斤)擊傷,在煙幕掩護下退出戰斗。
(20)義大利戰列艦「拆沙列」號。該艦1913 年建成,排水量2.36 萬噸。1940年7 月8 日,該艦在地中海與英艦激戰中,被英艦「瓦斯伯」號在128 鏈外發射的一發381 毫米穿甲彈擊中,艦腥炮塔被擊毀,人員死傷約1/10。
五、 被魚雷和炸彈、魚雷和炮彈聯合擊毀的戰列艦
(21)美國一些戰列艦在珍珠港的沉沒和破損。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以該港為基地的近100 艘美國艦船中,有8 艘戰列艦。它們遭到了魚雷和炸彈的多次攻擊,沉沒、損傷參半。具體情況如下:
「西弗吉尼亞」號1921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4 萬噸,8 門406 毫米主 炮。該艦中7 條魚雷和2 顆炸彈,戰艦沉沒,死亡105 人。 「馬里蘭」號1920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4 萬噸,艦員(戰時)2100 人。該艦中兩顆炸彈,艦體受損進水,艦首縱傾1.5 米,死亡4 人。 「奧克拉荷馬」號的舷部命中2 條魚雷,另外由於炸彈的爆炸受到損傷, 艙室起了大火,被火焰籠罩的戰列艦傾覆沉入海底。救出32 人,死亡415 人,該艦1914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2 萬噸。
「內華達」號1914 年下水,1916 年服役,滿載排水量3.2 萬噸。該艦 左舷1 號和2 號炮塔之間區域命中一條魚雷,5 顆炸彈擊中艦首上甲板和艦 船中部,艦體破損,艙內起大火,汽油櫃爆炸,艦體沉沒。
「加利福尼亞」號1919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6 萬噸,該艦命中2 條魚 雷和數枚炸彈,從破損的油管流出的燃油浸滿了全部下甲板,艦船大火熊熊, 漂浮3 天,終於沉沒,只有上層建築尚露出水面。
「田納西」號1919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6 萬噸。該艦挨了炸彈受到損傷。
「阿里佐那」號1915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7 萬噸。該艦艦首受到一條魚雷的損害,還直接命中了4 顆炸彈,炸彈穿透了裝甲甲板,引起多處破壞 和人災,主鍋爐和彈葯庫爆炸。該艦在水上掙扎了幾分鍾和1100 名艦員一起 沉沒。
「賓夕法尼亞」號1915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3.7 萬噸。該艦挨了炸彈, 但仍然漂浮在海上。
(22)德國戰列艦「杜必滋上將」號。該艦1939 年下水,滿載排水量5.3 萬噸,四座炮塔共8 門380 毫米炮。1942 年7 月,該艦受到前蘇聯潛艇的魚雷攻擊,此後長期停泊在阿其塔峽灣基地。1943 年9 月22 日,英國兩艘小型「蚊」級潛艇深入海灣偷襲了該艦。該艦左舷發生兩起大爆炸,艦體破損,進水近800 噸,艦船失去戰鬥力,800名工人上艦大修,恢復其戰鬥力。1944 年4 月3 日,該艦遭到英國艦載機的攻擊,命中4 顆重型炸彈和15顆中小口徑炸彈,傷痕累累,損壞嚴重,又一次失去戰鬥力,不得不再次搶修。此後又連遭三次空襲,受到很大損傷。1944 年11 月12 日,終於被英國飛機擊沉。
(23)日本戰列艦「武藏」號。該艦1937 年動工,1942 年服役,為「大
和」型,滿載排水量7.2 萬噸,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1944 年10 月24 日,該艦在菲律賓爭奪戰中,遭到美國艦載機的攻擊,共計命中了11 條魚雷和約20 顆炸彈(據推測其中有2 條魚雷未爆炸),沉沒海底。
(24)日本戰列艦「大和」號。該艦與「武藏」號同型,1937 年動工,1941 年服役。1945 年4 月6 日,該艦與其他9 艘巡洋艦、驅逐艦一起出航,以便抗擊美國艦隊在沖繩島的登陸作戰。4 月7 日,遭美機攻擊,命中了10 條魚雷、13 顆炸彈,沉沒海底。
(25)日本戰列艦「比睿」號。該艦建於1914 年,排水量2.75 萬噸。1942 年11 月13 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比睿」號中了美國「舊金山」重型巡洋艦大小炮彈80 余發。黎明後,遭到美機攻擊,直接命中炸彈5 枚,沉沒海底。
(26)德國戰列艦「憚斯麥」號。該艦1936 年動工,1939 年下水,1941年服役,滿載排水量5.3 萬噸。1941 年5 月19 日,該艦與重巡洋艦「奧根親王」號被派往大西洋,打擊英國的交通線。英國海軍調集大量兵力圍追堵截「伸斯麥」號,其中包括:3 艘戰列艦(「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和「列米里斯」號)、2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和「聲譽」號)、3 艘航空母艦(「光輝」號、
「勝利」號和「皇家方舟」號)、4 艘巡洋艦和5 艘驅逐艦等。從5 月24 日至27 日,「俾斯麥」號先後被8 條魚雷和大量炮彈擊中,沉沒海底。戰斗中,「憚斯麥」號擊沉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重創「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
(27)德國戰列艦「沙霍斯」號的沉沒。1943 年12 月26 日,「沙霍斯」號戰列艦與5 艘驅逐艦一起出航攻擊開往蘇聯的護航船隊,遇到英國兩個編隊的軍艦:戰列艦「約克公爵」號、重巡洋艦「諾福克」號、輕巡洋艦「謝菲爾德」號、「貝爾法斯特」號、「牙買加」號和4 艘驅逐艦。「沙霍斯」號被火炮擊中15 發以上的炮彈,還中了8 條魚雷。在沉重打擊下,該艦終於葬身大海。
E. 大和號怎樣沉沒的
1945年4月7日凌晨,大和號在九州島西南海面遭到美軍艦載機攻擊,被命中魚雷10枚,炸彈24枚,沉沒於日本九州島南西,德之島西北,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1945年4月7日12時31分,美國海軍58特混編隊第一攻擊波,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第3號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千克炸彈穿透了後部主甲板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毀。12時43分,左舷前部被1發魚雷命中。
13時37分,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14時12分,大和號左舷中部和後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14時23分,主炮彈葯庫發生爆炸沉沒。
(5)大海戰列艦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大和號戰列艦所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舊日本海軍所建造的最大一級戰列艦,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
該艦裝備有3座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以及各種副炮和對空機關炮,全艦覆蓋大量裝甲,艦身的重要部位都能經受460毫米大炮的轟擊,其煙囪也在開口處和側面裝上了蜂窩狀鋼板和防護裝甲。
大和號戰列艦於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
F. 求原列剋星敦級航母的原方案圖片(就是戰列巡洋艦)
1917(註:有說1916年)-1919年海軍建造計劃授權設計建造了這6艘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海軍編號CC1-CC6),它們是美國海軍中唯一的一級戰列巡洋艦。美國人堅持將其任務定義為在主力交戰前作為主力艦隊的高速前衛偵查力量。
這級戰艦的設計過程被嚴重的拖長了。1916年最初的計劃為一級標准排水量34300T並裝備356MM艦炮的戰巡,它的裝甲相對薄弱,但擁有35節的高速(補充,該計劃擁有7座煙囪和大量的鍋爐,這些鍋爐的相當一部分被布置在了裝甲甲板之上,1919年的計劃修正了這一危險的設計)。在1919年這一計劃根據一戰的教訓作了改動,新的計劃更大更重,裝備了16英寸艦炮,改進了的防護,不過航速略低。
如果列剋星敦級完工,那麼它們將像期待的那樣擁有異常高的航速以及重型的武裝,防護較於超高速的戰巡也有略微的優勢(註:懷疑此處指1916計劃)。該級艦最終計劃搭載8門16英寸MK2艦炮,以雙聯形式裝載於4座炮塔之上。但其舷側主裝甲帶僅有178MM厚,這樣的莊家對巡洋艦的火炮擁有足夠的防禦力但卻無法防禦任何一型可能裝載於其對S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上的主炮。這種設計思路更像是傳統的「超級巡洋艦」概念的終極產物,類似英國的勇敢級,而不是那些擁有重防護的戰巡(被稱作快速戰列艦)如英國的胡德,G3和日本的天城級。
一些人認為即使在裝甲上是很小的一點削減都將使其在敵人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的主炮攻擊面前變得毫無用處,而如果徹底的把多餘的裝甲全部削減掉(註:此處「多餘的」指的是防禦戰列艦主炮和巡洋艦主炮的裝甲之差)則可以節省大量的重量和造價。但是反對者指出:這種「偵查巡洋艦」的概念毫無實際意義,因其搭載的16英寸主炮對於敵人的巡洋艦或者小型艦只顯得過大了,而其缺乏對主力艦火炮的保護意味著它們將無法安全的接近敵人的主力艦並使用自己的武器攻擊它們。
不過無論如何,它們33節的高速(設計航速)使得將它們改裝為快速靈活的航空母艦時有了較大的餘地
附1:1919最終計劃
排水量:標准43,500噸,滿載44,638噸
長度:全長874英尺(266米)
型寬:104.3英尺(31.8米)
吃水:31英尺(9米)
動力:蒸氣輪機-電力傳動,四軸四槳推進,16台鍋爐,180,000shp:
航速:33.5節(62km/h)
續航力:12,000海里(22,000km)/10節(19km/h)
定員:12972
武備:8×16英寸(406mm)/50艦炮(4×2),16×6英寸(152mm)/53艦炮,4×3英寸(76mm)/50艦炮,8×21英寸(533mm)魚雷發S器,水下4個
裝甲:主裝甲帶7英寸(178mm),炮座5-9英寸(130-230mm),指揮塔12英寸(305mm),炮塔正面11英寸(280mm),炮塔側面6英寸(152mm)
附2:1916計劃的概況
排水量:34,300噸,尺度:874'(全長),90ཇ"(型寬)
動力系統:180,000馬力(註:疑為軸馬力)電力傳動蒸汽輪機,最大航速35節
武備(主炮):10門14"/50火炮,裝備於2座三聯炮塔(1&4號炮塔)和兩座雙聯炮塔中(2&3號炮塔)
武備(副炮):18門單裝5"/51(舷側布置,每側9門)
在一戰中,列剋星敦級的建造被更多更緊急的任務所取代,直到1920年中期該級艦才陸續開始建造。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於華盛頓召開的限制海軍軍備會議宣判了他們的死刑,當然,也包括它的英國和日本對S們。由於《華盛頓條約》的通過,所有6艘艦在1922年6月停止建造,根據條約,其中兩艘艦被允許改裝為航空母艦,它們就是後來的列剋星敦號(CV2)和薩拉托加號(CV3)。其他的4艘戰巡則在1923年8月正式取消建造,並在船廠解體。
6艘列剋星敦級分別在4家船廠建造:
列剋星敦(CC1):1921年1月在麻薩諸塞州昆西海軍船廠鋪設龍骨。後來改建為航空母艦(CV2),1942年在珊瑚海戰沉。.
星座(CC2):1920年8月在弗吉尼亞州新港紐斯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薩拉托加(CC3):1920年9月在新澤州卡姆登鋪設龍骨。後來改建為航空母艦(CV3);由於其工程進度要高於星座號,因此取代它被改造為航母。
突擊者(CC4):1921年6月在弗吉尼亞州新港紐斯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憲法(CC5):1920年9月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海軍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憲法(CC6):1920年9月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海軍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G. 二戰中最先進的戰列艦及其祥細資料
首先告訴樓主一點,網路資料畢竟是任何人都能編寫的,一點也不可靠,像網路、維基網路、鐵血網什麼的都是人人皆可編寫,而且不需要認證就能發表的東西。如果樓主想要最真實權威的資料,還是不要在網路上找,會被誤導的。還是書籍和紙質資料更可信,因為畢竟是認證過的,最好是外文的,權威性更高。本人比較推薦瑞典哥德堡大學圖書館資料,最客觀、最中立,但不是很全。現在世界上最權威的資料是《大英網路全書》,即使在ABC網路全書中的也是立於首位的。
戰列艦就是炮戰用的,所以炮戰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標,像什麼防空反潛之類的都是軟指標,交給驅逐艦也可以。
評價一艘戰列艦,首先要看兩層硬指標;
第一層:四項炮戰指標。即水平防護、垂直防護、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兩艘船二二分,那麼以垂直數據優先於水平數據,因為正常的海戰炮彈都是由上至下落下來的。
第二層:設計結構。包括防護布局、火力布局和船體結構。30年代以後的戰列艦,防護性不僅要看裝甲厚度,還要看其裝甲和其他防護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還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體也很重要,有一個科學的外形不僅影響齊射穩定性、轉彎半徑、適航性、抗沉性等與炮戰息息相關的方面,對防護也有很大的影響。
以上兩層為硬指標,其他的參數,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軟指標,火控在現代可能算硬指標,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火控的決定性作用不強,只能算軟指標。
只有在硬指標分不出勝負的時候才要看軟指標。戰列艦就是為了炮戰而生的,任何把戰列艦多功能化的決定都是愚蠢的,現實中就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戰初期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艦艇襲擊英軍零散部隊和運輸隊」的思想,最後弄巧成拙;②一戰之前英國設計的戰列巡洋艦,在日德蘭海戰初期貝蒂被希佩爾打得暈頭轉向就足以證明這是個愚蠢的設計,後來號稱英國最大的戰列艦的胡德號更是成為了後人的笑柄。好在戰巡只有英國和德國造了很多,其他國家都及時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訊》曾評論過《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標准評價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數字,但現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數字來顯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戰列艦分別是:
NO.1大和
NO.2愛荷華
NO.3維托里奧·維內托
NO.4黎塞留
NO.5南達科他
NO.6俾斯麥
NO.7前衛
NO.8科羅拉多
NO.9納爾遜
NO.10長門
NO.11北卡羅萊娜
NO.12喬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進行說明,要涉及到的幾個名詞先解釋下
新式戰列艦:30年代後設計的戰列艦
舊式戰列艦:20年代或更早的戰列艦
高等戰列艦:即上述13艦,包括4艘舊式戰列艦
次等戰列艦:以胡德和巴伐利亞為界,性能強於胡德為高等,性能低於巴伐利亞為次等。次等大多為舊式戰列艦,當然也有像敦刻爾克和沙恩霍斯特這樣設計有嚴重問題的新式戰列艦。
下面的資料是本人根據掌握數據對13艘戰艦進行的簡單評價,可能樓主不需要,但還是備注一下
1.大和
四項炮戰指標,兩項防護獨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與Mk7並列天下第一。防護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裝甲比BIG SEVEN還厚。
結構上,大和是實際造出來的戰列艦中結構布局最合理的,沒有之一。寬大的艦體和厚重的側線為9門94式主炮提供了一個十分穩定的射擊平台,同時也賦予了對得起其噸位的防護性,緊湊島式建築使其本來就變態的防護性更上一層。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象鼻船體的戰列艦,使其在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的情況下速度仍能達到27.5節,過了新式戰列艦的最低及格線,也超過了大多數舊式戰列艦。
大和最大的缺點,是41年剛完工時左右兩個戰斗角度有限三聯裝152副炮炮塔浪費了很多排水量,這樣的設計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響,只考慮增加火力,沒考慮能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不過大和受美國影響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這兩座炮塔,將原有的6座雙聯裝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節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間,火力布局和美國戰列艦一樣合理,二戰後期德國也曾計劃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種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該計劃並未來得及實施。
2.愛荷華
能夠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軟指標方面還要優於94式,絕對無愧於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連裝】無論在作戰效率方面還是在經濟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連裝】合理,而且這樣布局有利於減少艦長,增加艦寬,對轉彎半徑,設計穩定以及防護都有間接影響。美國人最先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美國的老式戰艦一般都是四座三聯裝,而其他強國都是五或六座雙連裝。因此,前二後一的三聯裝主炮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當然如果加斯科因級建成並經受實戰檢驗的話,那麼她的獨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強於三座三聯裝。30年後,大多數新式戰列艦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聯裝。其他方面,美國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間布局一直都是無與倫比的。
下面說下缺點,一是防護與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現實中排水量5萬的戰艦有三型:愛荷華、俾斯麥、前衛,由於美國人在空間利用方面比德國人有經驗,所以愛荷華的大多數部位裝甲都比俾斯麥厚,但其整體防護性卻比俾斯麥強不了多少,主要是結構不夠合理造成的。愛荷華出於對巴拿馬運河的考慮,艦體太過細長,不僅影響水平防護,也影響適航性和轉彎半徑,而且島式建築前後不夠緊湊,也防護有重大影響。另外有些軍事小白說細長的艦體是愛荷華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這些人,我不敢說一點影響沒有,但是其影響絕對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大,而且犧牲防護換來速度這個思想在一戰就被證明是錯誤的了,一向重視合理性的美國人不可能採用這種思路。
不過,說愛荷華結構不夠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對於少數布局合理的戰列艦略遜一籌,但絕對不是差。其防護能力雖然對不起排水量但還是很優秀的,垂直防護基本能達到第三,水平防護也能進入世界前五。還有就是與大和一樣的象鼻船體,在加上強大的動力系統,造就了愛荷華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艦愛荷華最高31節,二號艦新澤西甚至曾跑出過33節的高速。另外,愛荷華的軟指標也是天下第一。
3 & 4.維托里奧·維內托and黎塞留
兩個一起說,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採用了大葯室和強裝葯技術,威力超強,維內托的M1934採用了50倍徑,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為45倍徑,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強,而且更加穩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護方面,維內托垂直防護強一些,黎塞留水平強一些。雖然上面說過垂直優先於水平,但這里還是黎塞留占優,因為維內托的垂直防護在13艦中處於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護能位居前列,不過黎塞留的垂直防護確實有點危險,雖然不差,但在新式戰列艦中顯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缺點,維內托是島式建築不夠緊湊,和愛荷華一樣,對防護有重大影響,在歐洲新式戰艦中,維內托水平防護不如黎塞留,垂直防護不如俾斯麥,島式建築對此有很大的影響。黎塞留雖然也只有一個突出問題,但卻比維內托嚴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這個思想是因為在某些著名海戰中的T字型穿插戰術影響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對敵,既能減少迎彈面,又能火力全開,但是實際作戰中,戰艦會為了提高命中率而將船速減到最小,但絕對不會靜止不動,而且大型海戰中出了戰列艦外,還有大量的小型靈活的艦只穿插其中,副炮無法以絕對優勢火力壓制這些目標,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還是被認定為不合理的。法國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在原計劃的黎塞留4號艦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後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僅次於愛荷華,首艦黎塞留30節,二號艦讓·巴爾32節。
總體來說,都是好船,維內托由於擁有媲美愛荷華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達科他
最好的條約型戰列艦,在規定的排水量內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護和機動。Mk6主炮採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徑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護大概和愛荷華一個水平,垂直防護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敵歐洲戰列艦。
該艦最大優點是結構,南達科他是在北卡羅萊娜的基礎上改變設計而成,艦體變得較短寬,島式建築也更加緊湊,雖然速度下降到了27.5節,但防護能力大幅度提升。論結構布局的話,可以說是僅次於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麥 and 前衛
這兩個一起說。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幾個特點,防護超強、火力較弱、有很強的適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較相似。俾斯麥有極強的垂直防護能力,各部位平均裝甲厚度與BIG SEVEN有得一拼。前衛的裝甲厚度也很強,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體防護能力甚至強過愛荷華。
火力是軟肋,二者的火力在13艦中分別是倒數第4和第1,俾斯麥的SKC34主炮設計思路老套,既沒有採取大葯室和強裝葯,也沒有使用重彈,而且德國人自工業革命以來炮口動能明顯比美英法的同口徑、同徑倍火炮低一個檔次,比如巴伐利亞的15寸炮口動能只和鐵公爵的13.5寸一樣,俾斯麥的SKC34還算進步很大了,至少比喬治五世的14寸要強,但還是遠遠比不過同口徑的M1934和M1935,甚至連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衛的火力比俾斯麥還差,當初皇家海軍已經意識到戰列艦不再是海戰主力了,前衛被設計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擊為主要任務的戰列艦,因此根本沒有為其新造主炮,8門主炮分別來自6艘不同的舊式戰列艦,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雙聯裝形式,由於型號老舊,連喬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結構方面,俾斯麥的船體不算優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後大船載小炮被定義為合理的思路,其他國家都尋求一個平衡點,而德國人走了末端的捷徑,這就意味著在主炮數量和口徑相似的情況下,德國的船比其他國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懾力,而且上面說過,德國人的空間利用不如美國,因此乾脆單純地靠增加排水量獲得防護,對於有著20年戰列艦空白期的德國來說,這兩個捷徑都走得很聰明,俾斯麥無論是射擊穩定性還是適航性在13艦中都是佼佼者。
不過也正因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麥的設計結構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個裝甲盒盛行的年代還在使用穹甲設計,這就導致雖然俾斯麥擁有超強的全面防護,但是對重點部位的防護能力嚴重不足,了解歷史的人應該清楚俾斯麥最後為什麼直勾勾地沖進了英軍包圍圈;第二,俾斯麥的穹甲是將垂直防護和水平防護一體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拋射的動能要比大於大角度拋射強很多,因此這個防禦一體化思路其實是個很片面的設計,完全不切合實際,結果導致俾斯麥垂直防護超強,水平防護卻比不上大多數新式戰列艦,而且這個思路還有一個弊端就是給原本就很弱的重點部位防護雪上加霜,裝甲平均化傾向嚴重,該厚的地方卻不夠厚。另外就是為了趕上開戰,一號艦的很多部位還是使用非硬化的勻質裝甲。俾斯麥火力布局也有問題,主要體現在副炮,105和150在側舷交替布置,無論對空還是對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響。
至於前衛在設計結構上則要好得多,尤其是適航性比俾斯麥還要好,能趕上南達科他的水平,基本沒大問題。
捎帶一提,二者的速度都處於世界前列,俾斯麥最高30.1節,提爾皮茨30.8節,前衛31節。
總體來說俾斯麥以其強大的全面防護和良好而穩定的艦體拿下第6名,至於前衛由於防護和火力都稍弱於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還有三點需要吐槽:
一、現實中有不少軍迷因為前衛的主炮老舊而認為其進不了前十,但這是一種偏見,就像SA80步槍一樣,僅僅因為一個缺點比較突出使得很多優點都被忽略了。前衛的諸多優點上面說過了,尤其是現代化的結構和天下第一的適航性,因此不能僅僅因為裝了爛炮就把整體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徑倍,紙面數據是52倍,但其實德國人和其他國家統計徑倍的標准不一樣,這52倍是包含葯室在內的,而其他國家計算徑倍通常不算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實際徑倍應該是47到48倍之間。
三、我曾經在優酷和某個不學無術的軍事小白爭論過,按照他的可笑邏輯,俾斯麥因為側舷裝甲比愛荷華厚所以防護性能比愛荷華好,艦體結構和其他部位的裝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計他可能以為海戰中炮彈就像坦克炮彈一樣直直地打過去……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那種彈道在20世紀海戰中出現的幾率不會多於1%。上面說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內的小角度拋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拋射,無論哪一項,側舷水線都不是主迎彈面,只能算整體防護的一部分。當然,側舷中彈一般來說比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這里做的厚一點也不是什麼錯誤,但是單單靠側舷的厚度既不能決定一艘船的水平防護,也不能決定垂直防護。
如果我說了這么多還是有某些德棍認為俾斯麥側舷厚所以防護比愛荷華好,那麼我建議他去看看英國戰列艦的側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樓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麼請做個理智的德粉,不要做無腦德棍。如果不是,那麼請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們一樣是真正的軍迷,應該一起好好討論。而德棍,我不承認他們是軍迷,只是一群狂熱分子,認為盟軍贏了就是因為××××原因,德軍贏了就是NB;認為盟軍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軍的就全是編造的;他們不喜歡看書和紙質資料,只會從網路獲得一些毛皮知識或者YY出來知識;而且僅憑一兩件武器為依據就認為德國什麼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連納粹的SI都想上去嘗一口。
上面我說的那個德棍還算稍微懂點知識,還有更狂熱的,認為俾斯麥防護比大和還強,依據是德國鋼材質量。這點我可以給樓主解釋下,首先二戰中各個列強的鋼材質量,只有42到43年的蘇聯和45年的日本比較差,除了這兩個時期,各列強的鋼材質量差距差距並不大,至少沒大到可以決定防護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鋼材質量真有差距,對防護性影響也是有限的,德國在44年由於長期處於被轟炸的狀態下,鋼材質量明顯下降了,但從沒有人覺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護差,頂多是易裂紋、易老化、結構不穩定罷了。蘇聯入侵布達佩斯時,有輛JS3炮塔炸飛後掉到地上摔碎了,這說明蘇聯的鋼材質量不是很好,但從來沒人覺得JS3防護差,也就是說二戰時期鋼材質量能起到的作用僅僅限於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換句話說,上面這位德棍先生純粹是在YY,我估計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徑了,連其型號和徑倍都不知道。
剛剛一激動跑題了,為節省時間,下面說簡單點。
8—10.BIG SEVEN
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是舊式戰列艦的頂點,裝甲厚度強過了大多數新式戰列艦,火力也很恐怖,但由於比較老舊,所以排得比較靠後。雖然30年代都經過了現代化改裝,但基本構架還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垂直穿深:科羅拉多>長門>納爾遜
水平防護:納爾遜>科羅拉多>長門
垂直防護: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綜合看的話,科羅拉多>納爾遜>長門
結構方面,科羅拉多最合理,至於一項採用少座多連裝的美國人為什麼突然出現四座雙聯裝,原因是科羅拉多並不是重新設計的,而是在田納西基礎上擴大而成的。
納爾遜最嚴重的問題就是9門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說過缺點不再重復,還有就是納爾遜採用的是垂直艦首,一戰時期英國和德國有不少舊式戰列艦都垂直艦首,本人知識有限不知其意義,也許是因為這兩國都比較刻板守舊的原因,但從兩國新式戰列艦都改成飛剪艦首來看,還是飛剪艦首綜合能力更好。
長門的結構在三者中墊底,艦體細長,島式建築不夠緊湊,裝甲雖強過了大多數戰列艦,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對舊式戰列艦來說裝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長門防護能力就20後的水平來說確實有點落伍,速度倒是達到了當時少見的26節,但為速度犧牲防護對戰列艦來說是個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說過了。
我發現一個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戰列艦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戰列艦一一對應:
維內托和科羅拉多對應:都是三艦中主炮最強的,結構也沒太大問題。
黎塞留和納爾遜對應:主要問題都是太過偏向於水平防護,島式建築都是三艦中最緊湊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問題。
俾斯麥和長門對應:都是設計有偏向的,俾斯麥防強攻弱,長門攻強防弱,都是在結構設計上的問題諸多。
11 & 12.北卡羅萊娜 & 喬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後一對一樣設計有偏向問題,而且比俾斯麥和長門偏向得還嚴重,NC擁有和SD一樣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結構有重大問題,防護性能在新式戰列艦中幾乎墊底。
KGV則完全是因為被第二輪海軍條約坑了,英國早早地開始了KGV的建造,嚴格按照第二輪條約限製造了KGV,建好才發現基本沒人遵守條約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戰列艦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徑最小的。由於英國人設計戰列艦經驗最為豐富,因此雖然排水量小但裝甲卻不薄,而且結構也算比較合理,防護能力只比前衛稍弱一點。問題在於她的Mk7主炮(不是愛荷華的Mk7!),14寸顯然是13艦中最小的,原本計劃三座四聯裝炮塔還有火力密集度的優勢,但為了控制排水量又將其中一座改成了雙連裝,該優勢也下降了。
確切來說,SD、NC和KGV都是被兩輪海軍條約害了,如果沒有海軍條約,這三者會成為更好的戰列艦。當然,海軍條約還是好的,如果沒有條約,列強們不知會干多少勞民傷財的事。
最後一位是胡德了,這本來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戰列巡洋艦,41年改裝成戰列艦,實際上其改裝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問題就是目標很大,裝甲卻很薄,典型的靶子。不過把胡德放進高等戰艦中不是沒道理的,胡德號一直到開戰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雖然裝甲相對較薄,但是防護性還是強過了大多數舊式戰列艦。火力比在13艦中墊底,但作為一門老炮,威力卻接近喬治五世和俾斯麥上的新炮,在舊式戰列艦中名列前茅,機動性即使是舊式的巡洋艦也沒幾個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亞比較,火力上胡德完勝,防護上巴伐利亞裝甲厚度完勝,但防護布局稍弱於胡德。艦體結構上又是胡德稍稍占優,由此看來,胡德更強。以胡德和巴伐利亞為高等和次等戰列艦的分界線也合理。
H. 怎麼從外觀分辨驅逐艦 戰列艦 巡洋艦 它們主要作用是什麼 能不能發個圖片呢
【戰列艦】
戰列艦在外觀上裝備有多聯裝大口徑主炮,到了二戰後期服役的戰列艦很多都裝備有三聯裝主炮。戰列艦一般設計有能夠防禦自身主炮射擊的裝甲,在海戰中充當主力,在航母出現以前是最強的矛和最厚的盾,而在陸戰中也可以憑借射程優勢支援陸軍行動。目前戰列艦已經退役。
由於近代海戰是由艦隊排成一列用側舷朝向敵人射擊以發揮最大火力,而戰列艦也是採用類似的戰術,所以由此得名。龐大的身軀和三聯裝主炮是戰列艦的最大特點。
例如下圖衣阿華級戰列艦:
【驅逐艦】
小型炮艦。噸位較小,抗風浪和獨立航行能力差,火力較前者相對較弱。在二戰中主要是輔助艦隊戰術的實施,執行護航反潛任務,在海戰中並不擔任舉足輕重的地位。驅逐艦和巡洋艦在外形上我覺得挺難區分的,尤其是還有輕巡洋艦這類單位。恐怕也就是塊頭比較小、火炮口徑數量更少。
二戰時期驅逐艦的地位在當今逐漸被導彈護衛艦所取代。
I. 下面的兩張戰列艦壁紙好看嗎喜歡下面兩張壁紙的拿去吧。
這兩張戰列艦壁紙,好看。
高清原圖
出自:1502 × 2520 像素 Download games at free cost - ChangeIP
J. 戰列艦(羅馬號)是怎麼沉沒的
「羅馬」號 1943年9月被德國制導炸彈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