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60年過年吃什麼圖片
擴展閱讀
小車的圖片大全卡通 2025-05-15 08:35:42
野生花草圖片大全 2025-05-15 08:34:55
視頻圖片的處理軟體 2025-05-15 08:30:41

60年過年吃什麼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0 11:55:57

Ⅰ 老年人過年吃什麼

下面我就給大家推薦3道過年最適合老人吃的菜吧,易消化又特別有營養!

老年人一般的話消化系統比較弱,所以一定要吃一些特別易消化的食物。最好以素食和海鮮為主,肉類的話,老年人腸胃是很難消化的,而且吃得太多肉食很容易發生便秘!


取新鮮豆腐一塊兒。洗干凈之後,切成小塊,備用。切好之後放到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放入切成片的香菇,加上適量的鹽,再加上點豆瓣醬,如果老人喜歡吃辣的話,再放上適量的辣椒提味。然後放在鍋里燉上半個小時。這樣燉出來的豆腐非常嫩,而且非常入味。非常適合老年人吃。關鍵是它不油膩,還特別好消化,關鍵是味道非常好!

菌菇湯也是非常有營養的,而且很容易消化,海鮮就選用味道比較鮮的花甲就可以了。買回來的花甲放到溫水中泡一下,然後快速搖晃它們,可以讓花甲盡快吐出裡面的泥沙,吐好泥沙之後把花甲清洗干凈,放在一邊備用。放到鍋中加上適量的水和豆瓣醬,放入洗干凈的香菇,蟹味菇,茶樹菇等(金針菇就不要放了,這種菇不太好消化)。把它們放到砂鍋上一起燉上30分鍾,燉得差不多了,再把清洗好的花甲放進去燉上10分鍾,加上一點鹽來調味,再放上幾顆枸杞,這美味有營養的菌菇湯就燉好了。

第三道菜是海鮮類的,大閘蟹帝王蟹都可以

海鮮類的。東西味道都比較鮮,而且比較好消化,非常適合老年人食用。現在不都是特別流行吃帝王蟹嗎?價格也不是很貴,花上五六百塊錢就可以買個三四斤重的,蒸好給老年人吃是非常好的。而且帝王蟹的蟹肉比較嫩滑。蟹肉比較多,老人也愛吃,也比較容易消化。如果沒有買到帝王蟹,大閘蟹、梭子蟹之類的螃蟹也是很不錯的,不過一次性不能吃太多,適當吃一點就可以了,有痛風病的老年人這種海鮮就不要碰了。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非常適合老年吃的3道菜了。過年的時候多給老人做一些此類的菜,吃。少一些豬內之類的,多一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讓家中的老年人長輩們度過一個健健康康的新春佳節!

Ⅱ 1960年的人是如何過年的

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時候,中國的老百姓處於什麼狀態呢?先看城裡人。工人是領導階級,20世紀60年代初以後進廠的工人,轉正後的工資一律是二級工的標准——42.5元,這還是多少有點社會關系的人,託人說情才能夠謀到的一份工作。當時沒有自謀生路的可能,因為私有制或個體所有制被嚴格當成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馬路上是絕對沒有攤販的,打零工的機會也是沒有的。

工廠里普遍人浮於事,大家幹活沒有積極性,干多干少都一樣,基本上都拿二級工的工資。收入分配是極其平等的,可又是極不公平的,因為貢獻多的人事實上被懶人「剝削」了。二級工以上的工人不是沒有,他們都是三年自然災害以前評的。算上「文革」之前的幾年,已經有十幾年沒有調整工資了。物價倒也不漲,不過供應越來越差,憑證、憑票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就是沒有貨。百貨商店櫥窗里的東西都是陳列品,都是非賣品。售貨員靠聊天打發日子。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青年人結婚時盼的是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買這三大件都要票,攢一年發的票也不夠買三大件,結婚時只好找親戚朋友湊。湊夠了票還要准備錢。一個二級工不吃不喝,一年的工資才勉強能買上這三大件。

那時生活苦,沒有人會想著去賺錢,現在人們一天到晚忙賺錢。那時候一天到晚忙的是搞階級斗爭。那時候最受歡迎的職業是副食商店的售貨員,因為他們手中的權力非常管用,買副食品都要經過他們的手。跟售貨員關系好的買東西可以不登本,本上沒有記錄就可以再買一次。司局級幹部見了售貨員也得點頭哈腰,賠笑臉。物資的匱乏把人的尊嚴掃得一干二凈。能買到吃的東西比什麼都重要。

城裡人穿什麼衣服?那時候西裝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文革」時大家都穿中山裝。中山裝幾乎都是兩種顏色——藍色和灰色。改革開放後有人要出國,國內才開始做西裝。但是一般的裁縫都不會做。在北京,只有出國人員服務部能做,但是做出來的樣子特別難看,穿出國去都被人笑話。女同志很少能穿裙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是資產階級思想,大家都不敢穿。燙發就更不敢了。要燙發,需要單位開證明,說某某同志是文藝工作者,有燙發的需要,這才可以燙發。也沒有人敢穿高跟鞋。穿的自由是沒有的。中國人彼此監督著,誰也不允許有資產階級思想。現在大家穿西裝、穿露臍褲,各種奇裝異服,目不暇接,還有把頭發染成黃的、灰的甚至綠的。這在那時是想像不出來的。

現在許多人都出國,不論是辦公務還是私人旅遊,出國機會很多,不算是什麼特別的事。可是「文革」時誰有海外關系,就成了一項大罪名,就是階級斗爭的好把柄。出國是高級幹部的事,出國的人都要經過嚴格審查,沒有「出身問題」的人才行。一般老百姓想都不敢想,連坐飛機都是非分之想。記得改革開放後的1982年,我頭一次出國———去英國。我們3個人一個團,到首都機場送我們走的有3輛中型轎車,幾十個人。因為出國是一件特別大的事,比結婚都重要——結婚每個人都有份兒,但是出國絕不是誰都有機會的。不要說去外國,連在國內旅行都被嚴格限制。

城裡人吃什麼?北京是全中國物資供應最好的城市。但供應的大米、白面是有限的,每月都要搭一半粗糧,如玉米、白薯。大米、白面也是質量很差的那種,現在我們都不吃的。好的大米、白面只有過年、過節才供應。外地的糧食絕大部分都是粗糧,細糧不到1/4。在副食方面,北京人每人每月有半斤肉,每個戶口本供應4斤雞蛋(限大戶,小戶供應3斤)。魚和家禽要碰巧才有。花生和瓜子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每人2兩。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去中山公園玩,竟然買到了一斤花生。全家人為此高興了一整天。那時北京人幾乎不上館子,只有親戚朋友結婚,才有可能上館子吃一頓。這種經歷能夠讓我牢記

Ⅲ 調查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過年都吃什麼建國60年來調查人們年夜飯的變化

60年代:吃肉餡餃子,吃幾個能吃到一塊米粒大的肉塊,能香一年。年夜飯餃子為主
70年代:比60年代少好一點點,有了絞肉機,那個餃子里都有肉。年夜飯餃子為主
80年代:餃子力肉多的滿嘴噴香,來點小酒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90年代:一桌好菜雞鴨魚肉、生猛海鮮、餃子可有可無了。

Ⅳ 過年的時候應該吃什麼

餃子

餃子是北方年夜飯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餃與交諧音,取「更歲交子」之意。另外就是餃子外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意為「招財進寶」,人們還會將硬幣包在餃子里,吃到該餃子的人在新的一年裡會有好的財運。

餃子煮麵

河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會吃餃子煮麵,名為「金絲穿元寶」。除夕晚上餃子煮熟了撈著吃,稱為「撈元寶」。

年糕

早期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過年的時候都要做年糕,後來逐漸在全國各地盛行,比如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諧音「年高」,是春節必備的應景食品,寄託了人們「年年高」的期望。

面條

福建部分地區年初一早上要吃面條(多為線面),寓意「長長久久」。

春節飲食講究好寓意,當然少不了魚,一般為餐桌上最後一道菜,有些地方這道菜基本留下來不吃的,意為「年年有餘」。並且有些地方對挑選年夜飯里的魚也是有講究的,鰱魚為連年有餘,鯽魚和鯉魚為大吉大利,鮭魚則為富貴有餘。

餛飩

在江蘇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一定要吃餛飩。除夕早上,家家戶戶就開始剁菜餡包餛飩,從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餛飩就酒,越吃越有」,寄託了靖江人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望。

湯圓

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這天的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取其團圓、圓滿、甜美之意。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上海人年初一早飯也是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有財有勢。

「無雞不成宴」是廣東人的口頭禪,廣東、香港一帶過年一定要吃雞,雞與吉發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過年則是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吃雞骨頭則表示「出人頭地」。

糍粑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臘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糍粑的習慣。

粽子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家人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初一、初二有客人來一定要吃粽子。

生菜

廣東人過年還要吃生菜,生菜與生財諧音,寓意來年興旺發財。

Ⅳ 跪求過去慶祝春節的方式

六十年春節風俗的變遷

九十年代的春節

看看春節期間商家的廣告詞就知道百姓過年有多忙了,「打個電話拜個年,歡天喜地大團圓」、「包餃子貼窗花歡樂在農家,看焰火放鞭炮京郊真熱鬧」、「春節不在家,假日列車游天下」。總之,圍在家裡包餃子看晚會是老皇歷了,過節也要過出個性過出新意來。這讓北京人過春節也開始犯難:出遊訂不上團,在超市購物交款排大隊,打保齡球球道爆滿,想租個車到郊區轉轉,車早就預訂一空。春節的樂事多了,品戲、看電影、聽音樂會,連電視頻道也「春運」——節目太多,擠破門檻。想求新求異也不是容易事。不誇張地說,正月過後,就要計劃明年的春節怎麼過了,因為動作慢了計劃跟不上,只能過一個遺憾的春節。

百姓過節的方式是一天天變了,休閑度假的意識也一天天強了,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從一個團圓佳節漸漸變成一個度假的好機會,提高生活品質從這個最傳統的節日開始了。

年飯 家宴挪到酒樓吃

半數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餃子,速凍餃子出現斷貨現象。

辛辛苦苦一年了,過春節該享享口福了,家家戶戶為年夜飯張羅,這是每年過節的傳統想法。可越是吃得好了越想在過年的時候吃點省事的、吃點清淡的。老百姓的心思早被商家琢磨到了,1992年,西單菜市場推出五種家庭套餐,每套50元至70元,回家簡單一加工就是豐盛的年夜飯。

按老禮兒,京城的館子到春節差不多都關門上板了,家家戶戶都忙著在家裡炒菜,誰還會光顧餐館?可到1994年,春節期間最常見的大紅紙「春節休息」見不到了。家宴設在餐館酒樓成了時尚。與其在家一通忙活還不如在餐館里踏踏實實吃一頓呢。而商家也看準了這一點,為了有個好買賣,為了有個好商緣,都比著賽不關門,加班加點紛紛擺出家宴擂台。1996年,北京城擺起了年夜飯,百店家宴熱熱鬧鬧。到了1997年,年夜飯也要預訂,訂晚了就剩回家煮凍餃子了。

1990年前後,時興涮火鍋、涮羊肉,之後是烤鴨、粵菜、川菜、上海菜、湘菜相繼而至,中間還穿插著紅燜羊肉、家常菜,各家餐廳為了年夜飯也絞盡腦汁變換花樣,到了1996年,連餃子城也火爆起來。

「破五的餃子」,北京的老風俗還被很多人記掛著,只是初五熱了凍餃子。北京已經有半數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餃子了,速凍餃子出現了斷貨現象,就連做餃子皮也成了「新興產業」,一個小商販春節期間能賣出去三四十斤餃子皮。

年貨 雞鴨魚肉成配角

食品的花費還不到春節花費的1/5,而1/3的錢被用來交朋友了。

到了90年代,正月臨近的日子裡,很難見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壓得難於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參魷魚,干嗎非要趕到春節?」糧店裡挺金貴的菜籽油也開始被冷落了,1992年的春節,盡管張貼了「春節期間每人優惠10斤」,仍沒有達到促銷的目的。因為北京人知道,更好的「綠寶」、「駱駝嘜」之類有的是,根本不用囤積。

盡管民以食為天,但在1994年的一項調查統計中發現:雖然過年幾乎各家各戶都要購買食品,但食品的花費還不到春節花費的1/5,而1/3的錢被用來交朋友了,吃,已經不是北京人過年的主旋律了,人們把更多的精力和錢用在了自身建設和交往娛樂上了。

會吃了會玩兒了,北京人過年也更實惠了,開始時興批發過年。去水產市場批海產品,到大鍾寺批發水果,當然,還有批發鮮花。去年春節,北京銷售鮮花超過30萬盆,銷售額近1500萬元,和一個大中型商場的效益差不多。

1995年,必備年貨是金童玉女財神爺和大大的福字。1995年的年貨里還有一樣小東西:歡樂球。這是「禁放」之後春節歡樂產品的主唱。上億只歡樂球在那個春節爆響:既安全又聲色兼備。

吉祥物也是置辦的年貨,1996年小老鼠隨處可見,1998年,虎行天下。

年樂 旅遊過年成時尚

春節,從旅遊淡季變為「黃金季節」,機票優惠已成為歷史。

1992年的年三十,五個結伴前往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是新聞人物,過個團圓年的觀念正在被悄悄改變。這一年,春節機票優惠50%的做法已成為歷史。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節晚會的日子也已經過去。

1996年的春節迎來最長的公休假,從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機票價格開始上浮。春節,從旅遊的淡季變為「黃金季節」。

到1997年旅遊過年有錢也難,還在1996年12月,東南亞以及海南、昆明、西雙版納、廈門、武夷山等國內路線已經爆滿。據統計,1997年北京春節旅遊過年的人數在10萬人上下。

1997年開始,留在北京過春節的人包餃子看晚會之後又多了一個節目:看燈。北京城打扮得火樹銀花,每天有幾十萬人上街看燈。計程車司機都願意在街上多轉轉:亮堂堂的心裡痛快。

春節里,各個體育場館打開大門,從保齡球、輪滑、羽毛球到室內攀岩,64項體育活動把大約10萬以上人次的北京人從麻將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節,5萬人奔了體育場館。

1997年賀歲片登場,《編輯部的故事》續集《萬事如意》除夕之夜在全國30多家省級電視台同時登場。有人發出詢問:還看晚會嗎?全城同做一件事的情景不復存在。從這一年開始,賀歲片年年如約而至。

年話 身體健康排第一

調查顯示,「身體健康」是1998年最流行的拜年話。

電話鈴聲傳問候,打開電腦接賀卡,賀詞傳進尋呼機。北京半數以上的人電話拜年。這是九十年代北京人的拜年方式。

拜年,不再是兩盒點心跑一天。先是賀年卡賀年的方式流行起來,賀年卡不是學生專利,已經被全社會接受了,1992年春節前分揀量達到250萬件。盡管郵件量比平日高了近1/4,但增長速度還是放慢了,因為電信發展快了。

北京最早的尋呼台是126台,1992年春節每小時尋呼1萬次以上。1997年已經有尋呼台推出預約拜年,北京有尋呼機用戶上百萬。1995年,1/5的北京人打長途拜年。1983年,北京近一半的長途電話需要話務員人工接轉,用戶掛一個長途電話需要等幾十分鍾。而如今,北京長途電話可以直撥全國2000多個城市、縣,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撥比例可在99%以上。

1998年流行的拜年話是「身體健康」,在對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城市的調查顯示:「身體健康」是人們排名第一的願望。而在1995年左右,人們的祝福大多是「恭喜發財」。

進入1999年,賀卡成為落後的形式,因為使用大量紙張,不利於環境保護,電子賀卡在今年流行。每天中國電信網上至少有四五千封電子賀年郵件接來送往,輕輕一點,祝福可以傳出萬里之外。

六十年代的春節

緊日子裡過出好興致,60年代的春節因此令人難忘。平日里粗糧細做難見葷腥,除夕夜的富強粉肉餃子顯得分外香;平日里沒有零花錢,春節里糊個紙燈籠,買個風車,哪怕是逛趟廠甸什麼也不買,都能讓孩子大人高興一年;平日里父母兒女被隔離,能吃上一頓團圓飯,哪怕只是蘿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年飯 過節好處是解饞

春節菜譜里,主婦們用大白菜變出的花樣差不多能擺一個白菜席。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年飯可不是一天做出來的。春節最大的好處是「解饞」。每到春節,北京居民每人多給半斤油、半斤肉,每戶的購貨本上還能多二斤富強粉、一斤黃豆、二斤綠豆、幾斤小站稻和五斤魚,勤快的主婦們全憑巧心思騰挪全家過年的一日三餐:臘月二十八發好面(標准粉),二十九開始炸各種面果子,平日里捨不得用油,現在甜的、鹹的、又酥又香的胡蘿卜絲丸子、白薯丸子和排叉裝得滿盆滿缽,饞嘴又心急的孩子們趁媽媽不注意,抓上兩把就往外跑,和院子里的小夥伴換著嘗新。蒸饅頭,包豆包,年三十之前要把過年的主食准備好。除夕的年飯分兩頓,先是晚上五六點鍾吃米飯炒菜,平常的機米換成小站稻,加上燒帶魚、沙鍋豆腐、獅子頭或四喜丸子、豆芽菜,這是一年裡最重要、最豐盛的一頓飯,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家吃,而且菜里一定要有魚,取「年年有餘」的吉利;夜裡12點,全家還要一起吃餃子,餃子用富強粉包,比日常吃的標准粉白得多,一般是豬肉白菜餡,有時是酸菜餡。吃餃子的風俗使得竹具店每年春節前都要加班加點趕制竹笊籬。大白菜是百姓的當家菜,春節菜譜里主婦們用它變出的花樣差不多能擺一個白菜席:芥末白菜墩、菜心拌冷盤、五香辣白菜、腌白菜、醋熘白菜、炒酸菜或燉酸菜、油潑梅乾菜等。

年貨 家裡添個新玩具

過年添個新玩具是辦年貨的家長們的小秘密。

到了臘月二十七八,辦年貨的人把街上擠得熱熱鬧鬧,國營的副食店都在店門口支塊木板在當街賣。過年的票證上還印著兩個喜慶的大紅燈籠,二三斤一大塊肉,比起平常二兩半斤地買舒心暢快多了。長途島的帶魚、圖門的明泰魚、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淡水魚、渤海灣的海雜魚,每戶都要多少買一些做年飯的主菜。

「糖瓜兒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個新氈帽。」除北京傳統春節食品關東糖外,市場上有了小娃娃、小花籃、小寶塔、小雞、小鴨形狀的塊糖,餅干除了什味、橘子和大方外,1963年新出了酥鬆可口的「63」,包裝上還附有當年的美術年歷。姑娘們喜歡的頭花和襟花有菊花、牡丹、玫瑰、芍葯、劍蘭等花樣,鮮花店裡的梅花、碧桃、茶花、迎春、一品紅、文竹、瓜葉菊、四季海棠、水仙、仙客來等盆花也常令她們情不自禁地掏腰包。過年添個新玩具是辦年貨的家長們的小秘密,給8—12歲的孩子買個小攢錢罐,給2—4歲的孩子買個小鼓,給六七歲的孩子買個空竹或風箏。木刀槍、腰邊鼓、大擺球、積木塔、鐵鳴蟬、毛毽、臉譜,還有「老鼠滾蛋」、「斗雞」等新玩具,緊攥著錢包,家長們心裡盤算著挑哪個最劃算。

買個月份牌,添幾張寫春聯的梅紅紙,扎一隻紅紗燈,新一年的嚮往就在挑挑揀揀中開始了。

年話 老禮全都放一邊

不少單位在大年初二組織團拜,領導們倡議「四要四不要」

「爸爸同志,媽媽同志,春節好!」時鍾敲過除夕夜12點,有工作的子女常常這樣給父母拜年。

按照風俗,除夕和初一全家團圓不出門,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家也出門給親戚朋友拜年。

鞠躬拱手的老禮不時興了,「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不時興了,見面只是互相點點頭道聲「過年好」或「春節好」。

小輩兒人給長輩磕頭拜年的規矩也不時興了,一般都是提著半斤蛋糕或點心盒子,或送張改良的新年畫。

不少單位在大年初二組織團拜。大家坐在一起開個茶話會,領導們倡議「要講科學,不要封建迷信;要勤儉持家,不要鋪張浪費;要參加正當文娛活動,不要到處游盪;要堅持生產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節「四要四不要」,散會後還能用小手絹包回點兒花生瓜子給孩子。

買張圖畫紙或道林紙,用彩筆畫些風景花草,寫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工作好,學習好,身體好」等字樣,一張標準的賀卡就做好了,送給老師或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

年樂 紅紅小鞭論個放

一掛100響,從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捨得揣10個出來過過癮。

「穿新衣,放花炮」,春節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攢了一年的布票變成紅色、藍色的燈心絨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手笨的媽媽也要踩著縫紉機「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來,孩子們的枕頭邊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著一套新衣。平時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過年了,多困難的家庭都要想辦法給每個孩子做身新衣裳,哪怕是舊衣服翻改的也好。

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飯,孩子們就跑到院子里撒歡了。左手舉一小截土香,右手忙著從兜里往外掏小鞭。紅紅的半寸來長的小鞭可是寶貝,家裡統共給買了一掛100響,從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捨得揣10個出來過過癮。藏在家裡的小鞭如果被兄弟姐妹發現了「偷」走幾個,父母們就成了難斷家務事的糊塗官,只有許諾「再買一掛」才能安撫孩子們的哭聲。到了晚上,全院子的人都出來看放花,孩子們手上提的小燈籠有五角星的,也有宮燈式的,星星點點煞是好看。你家的「老頭樂」噴出滿天花雨,我家的「火樹銀花」也不遜色,他家的「螺絲轉」、「耗子屎」躥進人叢,激起一陣陣笑鬧聲。勞動人民文化宮、北海、陶然亭等公園里熙熙攘攘,免費開放三天使人們游興大發,故宮、自然博物館、動物園,要逛的地方真不少。買得起票或單位發票的人們還可以到大華電影院看立體電影,去工人體育場看馬戲。如果有興致,廠甸也是個熱鬧的去處。

八十年代的春節

1983年,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一炮打響,收到觀眾來信16萬封。當年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的節目當屬王景愚繞著桌子「吃雞」,而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參加春節晚會,「吃面條」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氣候,一曲《我的中國心》全國傳唱,《難忘今宵》幾乎成了後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大年三十兒,一家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一邊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與熒屏上的影、視、歌、曲藝明星同喜同樂———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一台晚會,不僅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藝形式,更為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鞏漢林、蔡明、郭達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

年飯 票證淡出菜市場

平時想吃什麼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制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製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俗話說,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平時想吃什麼,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年貨 新三大件快步來

家庭主婦再不用為過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肉變質發愁。

1980年,各大商場從外地組織的一批電鍍桌椅、簡易沙發、一頭沉、搪瓷盆陸續投放節日市場;1981年,尼龍綢夾克、線綈被面供不應求,有人利用反復排隊和託人代買等手段套購,僅新新服裝店節前便抓獲「投機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電節日供應量比上年增長42倍;1985年,臘月二十八起向個人預售進口相機,每人限購一架,半年內付貨,牌號有柯尼卡、亞西卡兩種;1987年,羽絨服受寵、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種名叫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節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開始走出黑灰藍服裝的包裹,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動成一股彩色的風。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

年話 春聯貼進單元樓

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過年總要求吉利圖喜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貼春聯,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說春聯,過去多是農家小院才貼,詞句也無非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聯不僅貼進了城裡的單元樓,詞句也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渴望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初一親朋好友一見面,先遞上一聲「您過年好」,接著便聊上幾句。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應的食用油)買了沒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強,沒什麼油煙子」。一些年輕人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買沒買鄧麗君、劉文正新出的帶子?」轉過年來便已對崔健崇拜得無以復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兒我剛置了一個架子鼓」。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抱怨著:「我們家這個『小皇帝』春節非讓帶著去吃『肯德基』,店裡人那個多,隊都排到了前門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闆們仍忘不了借這個難得相聚的機會溝通信息:「你手裡還有多少台洗衣機,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年樂 貪看晚會洋相多

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節都高興,80年代樂更多。

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張,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一景兒。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裡宣告彩電無貨,同時出現彩電票。那陣子,節前能買上一台18英寸彩電可是件大樂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裡新買了電視,春節來看呀。」更樂的還在後面:三十兒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飯,預備好記錄晚會公布的謎語的紙和筆,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一番之後各就各位。這一晚上,自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台的佳音之餘,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80年代,龍潭湖、地壇、白雲觀、大觀園、大鍾寺,到處是廟會。小吃吃膩了,買便宜百貨,工藝品看慣了,花會大賽又開鑼,傳統的賞心樂事未減,晶瑩剔透的冰燈又朝人招手。從三十兒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總是閑不住,樂不夠。人們開始品味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滋味。

keyileba

Ⅵ 說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過春節,你那裡都吃些什麼

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農村過春節,我們這邊吃「六大盤」,寓意「六六大順」,盤子比較大,一盤頂現在4盤菜,我家是祖傳青花鯉魚盤,與電視里鑒寶青花官窯大盤差不多大。那個時候我家九口人吃飯,6盤菜過年足夠了。那個時候過年一盤紅燒肉,一盤紅燒魚,一盤安慶特色菜「山粉圓子」,一盤小炒(乾子炒粉絲),一盤紅燒雞塊(鵝、鴨塊),還有一盤其他菜,總之,湊夠「六大盤」就行了。

Ⅶ 70後、80後兒時記憶中的年味和現在不同,曾經他們過年都吃什麼小吃

作為70後和80後的人,在過年的時候一定都會有著一種共同的感嘆,就是年味越來越淡漠,也越來越不喜歡過年,好像現在過年時候的氣氛,真的沒有小時候那樣濃烈,這可能跟我們的年齡有著很大的關系,以前過年希望自己慢慢長大,而現在過年證明自己距離死亡又近了一步,還有就是一到過年的時候我們總會想在自己小時候過年吃的東西為什麼那麼有味道,而現在所吃的東西就沒有小時候那麼香呢?你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過年都有什麼樣的小吃嗎?下面讓我來帶著大家回憶一下。

粘豆包,粘下巴

提到粘豆包在東北生活過的70後80後,我相信一定都會對這種小吃有著非常深刻的記憶,有糯米面兒的和黃米面兒的,在豆包的外面裹上一張蘇子葉,然後等待著熱氣騰騰的豆包做好以後,馬上准備一碗白糖,邊吃豆包邊蘸白糖,那個時候簡直覺得這種小吃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尤其是外面裹著的蘇子葉擁有一種獨特的味道。

Ⅷ 中國傳統春節吃什麼

1、臘八粥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用以慶祝豐收。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2、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湯圓

湯圓別稱元宵、湯團、浮元子,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湯圓象徵合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

4、餃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東漢時期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也稱水餃,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5、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春卷是用乾麵皮包餡心,經煎、炸而成,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來。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

Ⅸ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圖片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1、臘月廿三/廿四 掃塵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9)60年過年吃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地域習俗

北方: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南方: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足,吉祥發財。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各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