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紗錠是什麼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紗錠是什麼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02 02:56:53

❶ 錠狀 是什麼意思啊


【釋義】①金屬或葯物等製成的塊狀物:銀錠|鋼錠|薄荷錠。②錠子,紡紗機上繞紗的機件:紗錠。③量詞,用於成錠的東西:一錠墨|一錠銀子。錠狀:象錠一樣的形狀。

❷ 棉紗紗錠什麼意思

紡織廠製造棉線,在小棍上繞棉線,一台機器很多這樣的棍棍,繞滿了就成了中間大兩頭小的一個紡錘,這個紡錘就稱為紗錠,棉線繞的叫棉紗紗錠。將不同的顏色的紗錠拿到織布機上面,開動機器,紗錠擺放有特定位置,棉線橫的豎的被拉出來,在咔嗒咔嗒聲音中,下面的布匹慢慢就出來了。

❸ 紡車是什麼

紡車是採用纖維材料如毛、棉、麻、絲等原料,通過人工機械傳動,利用旋轉抽絲延長的工藝生產線或紗的設備。紡車通常有一個用手或腳驅動的輪子和一個紗錠。

❹ 棉紡紗錠是什麼意思

紗錠,也就是紡紗機上的滾筒,根據紡紗的需要,可配上不同的粗紗綻或細紗綻,機器上紗綻越多,紡紗的效率就越高,紗綻是通過交流電機驅動的;細紗錠速度通常高達15000r/min左右;

❺ 六萬紗錠什麼意思

六萬紗錠指六萬台紡紗機

紗錠,也就是紡紗機上的滾筒。根據紡紗的需要,可配上不同的粗紗綻或細紗綻,機器上紗綻越多,紡紗的效率就越高,紗綻是通過交流電機驅動的;細紗錠速度通常高達15000r/min左右;
基本解釋 [spindle] 又稱錠子,是紡紗機上用來把纖維捻成紗並繞成一定形狀的部件。通常紡紗廠的規模用紗錠的數目來表示

❻ 什麼是騾機

騾機由英國工人克隆普頓受到騾子的啟發發明於1779年。

騾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紗機的一項重要成就。1779年,由英國工人克隆普頓發明,這種騾機集中了水力紡紗機和珍妮紡紗機的優點,它可以推動300~400個紗錠,紡出細致而又牢固的紗線。

(6)紗錠是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克隆普頓生於蘭開夏的博爾頓。原是使用珍妮紡紗機的紡紗工,在珍妮機綻子牽伸的基礎上吸收阿克萊水力紡紗機羅拉牽伸的優點,加以改進。

於1779年發明新式紡機,所紡紗支兼具珍妮紡紗機的紗細和水力紡紗機的紗堅實兩種優點,似騾兼具馬與驢的優點一樣,故定名為騾機(或按英語mule[騾]譯為「繆爾機」)。後不斷改進,到1800年,騾機能同時紡四百個紗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騾機

❼ 紗錠的讀音是什麼

紗錠(shā
dìng)
紗錠,又稱錠子,是紡紗機上用來把纖維捻成紗並繞成一定形狀的部件。基本解釋
[spindle]
又稱錠子,是紡紗機上用來把纖維捻成紗並繞成一定形狀的部件。

❽ 中國紡織工具的圖片!

紡車是用於從纖維材料如毛、棉、麻、絲中生產線或紗的設備。紡車通常有一個用手或腳驅動的輪子和一個紗錠。

中國古代紡紗工具分手搖紡車、腳踏紡車、大紡車等幾種類型。手搖紡車據推測約出現在戰國時期,也稱軠車、緯車和繀車。常見由木架、錠子、繩輪和手柄4部分組成,另有一種錠子裝在繩輪上的手搖多錠紡車;腳踏紡車約出現在東晉,結構由紡紗機構和腳踏部分組成,紡紗機構與手搖紡車相似,腳踏機構由曲柄、踏桿、凸釘等機件組成,踏桿通過曲柄帶動繩輪和錠子轉動,完成加捻牽伸工作。北宋後出現大紡車,結構由加捻卷繞、傳動和原動3部分組成,原動機構是一個和手搖紡車繩輪相似的大圓輪,輪軸裝有曲柄,需專人用雙手來搖動。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紡織機械。原動機構為一個直徑很大的水輪,水流沖擊水輪上的輻板,帶動大紡車運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加捻和卷繞同時進行,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一晝夜可紡紗100多斤,比西方水力紡織機械約早400多年。

漢代的紡車,其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紡紗動效已經比紡專提高大約二十倍。這種紡本上已經使用繩輪傳動,證明我國早在兩千年前就在工具機上使用繩輪傳動了。使用這種紡車,還可以加拈、並合比較均勻一致、不同粗細的絲或弦線。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叫做」漢瑟」的樂器;它的弦是用十六根單絲合股加拈成的,每一根都紡得非常均勻,能發出協調的音律,大概就是用這種紡車加工的。

這種紡車,除了可以紡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製成緯紗用的纖子。過去用紡專的時候,需要另外偽工具搖纖,現在有了紡車,就能兼做這項工作了。這就可以比較大地提高生產效率。

在紡績麻、絲、棉等生產實踐過程中,為了提高質量和產量,我國勞動人民是本斷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創造的腳踏紡車和水力紡車,又進一步把我國的紡紗技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腳踏紡豐是利用偏心輪在紡車製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腳踏紡車的最早發明時間還有待查考,現在能見到的是公元四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一幅畫上的腳踏三錠紡牟。後來在元代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幀在他所著的《農書》上也出現了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證明了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後一直都在使用。

紡車在棉紡織中應用最廣,時間也比較長。在植棉和棉紡織中,我國少數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雲南和海南島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積累了一套棉花的紡織加工技術,就紡車來看,既使用大竹輪的紡車,一般直徑在六十一厘米,也採用小直徑的竹輪紡車,直徑三十到四十厘米,以適應棉纖維比絲麻短的紡紗需要。

宋末元初,松江烏泥涇(今上海縣烏泥鎮)童養媳出身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約1245—?),年輕的時候曾經流落到海南島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向黎族姐妹學習了棉紡織技術,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鄉,和當地的織婦一起,在紡織生產的實踐中,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並且總結了一套紡紗技術。同時她還革新了軋棉和彈棉工具,紡紗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迅速改變了當時松江地區的落後面貌。她又總結提高了織布中的「錯紗、配色、綜線、摯花」等織造技術,使當時松江地區戌為棉紡織中心之一,精美的「烏泥涇被」運銷全國。

在王禎的《農書》中,除了對手搖和腳踏紡車作了全面總結外,更介紹了另外兩種新的紡車,大紡車和水轉大紡卒。

王禎在《農書》中詳盡地記載了他的這一重大發明,並「特圖其制度,欲使地方之民視其機括關鍵,仿效成就,可為普利」。王禎稱他的這一發明為「水轉大紡車」。從書中的文字記載和簡要圖樣來看,這種水力大紡車已經是一種相當於完備的機器。它具備了馬克思所說的「發達的機器」所必備的三部分——發動機、傳動機構和工具機。其發動機為水輪。水輪是馬克思所說的那種「接受外部某種現成自然力的推動」的發動機。傳動機構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傳動錠子,一是傳動紗框,用來完成加捻和卷繞紗條的工作。工作機與發動機之間的傳動,則由導輪與皮弦等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安裝並使用這些部件,可做到「弦隨輪轉,眾機皆動,上下相應,緩急相宜」。工具機即加捻卷繞機構,由車架、錠子、導紗棒和紗框等構成。為了使各紗條在加捻卷繞過程中不致相互糾纏,在車架前還裝置了32枚小鐵叉,用發「分勒績條」,同時還可使紗條成型良好,作用與繰車上的橫動導絲桿相同。這里要指出的是,水轉大紡車的工具機所達到的工藝技術水平,即使是用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紡紗機器中的工具機為尺度來衡量也是非常卓越的。

大紡車,它不同於舊的紡車的特點是:紡紗的錠子更多,達到三十二枚,這樣它的生產力就顯著增加。一般的單錠紡豐,一天只能紡三到五兩紗,三錠也不過七到八兩,這是指棉。紡麻,用五個錠子也不超過二斤。大紡車是紡麻的,一天一夜可以紡一百斤。紡績的時候需要集中多家的麻才能滿足它的生產要求。其次,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和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仿的集體傳動了。

下圖所示是手搖紡車

❾ 紗錠直徑和紗的長度是什麼關系,有公式嗎

滿盤紗錠直徑300mm,紗的長度30km,這只是粗略的關系。
因為紗錠這種東西其容重是非常不穩定的,與氣候的濕度,和纏繞時的松緊密切相關。我認為紗錠的體積與其重量的相關比紗線長度的相關要密切些。紗線的長度是比較可以精確測量的,而所謂紗錠的體積卻是難以准確測量的。即使能夠計算出剩餘紗的長度,恐怕誤差還是會很大。

❿ 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紡車」

八路軍在延安的大生產運動中,紡車曾為解決穿衣問題立下過汗馬功勞。歌中唱道:"太陽出來磨呀么磨盤大,你我都來紡呀么紡棉花,手裡握緊棉花捲,根根線條往外拉。"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了軍民使用紡車紡線的熱烈勞動場面。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的電動紡紗機械應用,手工紡車基本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