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所有樂器的名稱和圖片
古琴
琴發明於伏羲時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參見網路詞條「三皇五帝年表」),為五弦之琴,或雲為神農(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綱鑒易知錄》: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說文》:琴,苞犧氏所作弦樂也。《帝王世紀》:神農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征羽之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弦,曰少宮、少商。)琴發明的地點在今魯西豫東地區(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陽,神農之都在今山東曲阜)。
古人雲:「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眾器之中,琴德最優」,這個琴字指的就是古琴。 「琴者靠天地之聲」,「通神明,驚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飛鳥翔集,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玄鶴延頸」.....幾乎古代所有有關音樂的故事都來自古琴。古琴又有著極為廣闊的藝術表現力,清越、古樸、圓渾而又極富穿透力和質感,所以其表現境域十分寬廣:清微淡遠的《平沙落雁》、質雅清純的《梅花三弄》、悠閑舒緩的《漁樵問答》、剛烈粗厲的《廣陵散》、哀婉沉痛的《長門怨》、氣勢磅礴的《流水》,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古琴所不能表達的。
㈡ 給我一些中國古典樂器的圖片 一定要附上名字哦
一、古琴
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三千多年前已盛行。琴面裝有七根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按五聲音階排列。琴面還嵌有十三個琴徽,以標識弦上音位而用。演奏里右手撥弦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散聲以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泛音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按聲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音高並能奏出滑音、顫音或其他裝飾音。此外還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有關古琴的文獻記載及傳譜浩如煙海,是我國古代音樂的珍品。
二、塤
古代吹奏樂器,形似梨,用陶土燒制而成。最早出現於約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時期的五音孔陶塤已能吹奏七聲音階和部分半音,發音古樸醇厚而悲壯。
三、篳篥
亦稱「蘆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起源於西域,後傳入中原。南北朝時有大小篳篥,桃皮篳篥及雙篳篥等多種形式。隋唐至宋元時盛行全國。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篳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在詩行中常有細致的描述。
四、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兩種不同演奏手法的稱謂,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所以遠在秦漢時期,對類似這種演奏手法的樂器一般地把它們概稱琵琶。以後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逐步定形為一種半梨音箱,曲項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國彈撥樂器中最富有表現力的樂器,既能表現氣勢磅礴的古戰場氣勢,也能表現花前月下纏綿的思念之情。
五、古箏
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秦地,故史稱秦箏。漢晉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後增為十三弦。明清以來逐漸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聲音階定弦。傳統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彈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無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顫、揉、推」等變化音。
六、箜篌
古代彈撥樂器,盛行於漢唐時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明代以後漸少使用。現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長演奏劃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現力極為豐富。
七、洞簫
單管豎吹,漢代開始盛行。古代簫多為竹製,但也有玉制或瓷製的。上端利用竹節封口,在封口處開半橢圓形吹孔,音量較小,音色娓婉清雅,以夜闌更深之際樂聲幽美悅耳著稱。
八、編鋩
又稱鋩鑼,是古老而極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擊樂器,由響銅鑄成,鑼臍為乳突狀結構,鑼面呈拱型。編鋩由三十二面鋩組成,音色渾厚洪亮,富有魅力。
九、篞
古代音區較低的笛類樂器。我國最早的辭書《爾雅·釋樂第七》記載:「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音色低沉,悲切動人。
㈢ 古琴是什麼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鍾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一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於實際生活,這得有多麼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象。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最後給你一個古琴的圖片吧,希望能幫助你對古琴有所了解。
㈣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圖片大全
琴和箏的歷史都非常悠久,為了區別其它樂器,故在前面加個「古」字,稱為「古琴」、「古箏」。琴和箏除了是器樂外,更承載了豐富的中國文化。
一、認識古琴和古箏外觀
九 、古琴和古箏價格
初學者在購買琴或箏時,宜選擇中檔價位的琴,太便宜的琴音色不好,且用的時間不長,而太貴的琴對於初學者來講又沒有太大必要,此類琴的購買者大多為專業演奏者。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常情況而定,價格越貴,肯定樂器的各方面條件都要好一些。
古琴的價格差別較大,盡量購買知名斫琴師的琴,如倪詩韻的琴。
古箏的價格大至分為一千至五千多,購買時盡量選擇專業廠家。
選購買時若有專業人士幫著挑選是最好了。如果沒有,建議購買時以音色好壞作為考慮的條件,而不要太多的注重外表裝飾。
十、古琴和古箏哪個好學?哪個更容易?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琴與箏都是中國的傳統器樂,但兩者之間的音色差別非常大,古琴沉靜古樸,古箏婉轉清越,因此有「古琴悅心,古箏悅耳」一說。在選擇學習前,建議多聽一聽曲子,多看一看演奏視頻,看看自己到底喜歡哪個音色。只有自己喜歡,才能堅持學下去。
對於一般的業余愛好者來廛,在工作學習之餘,花點時間去學習琴或箏,是自身追求完美、表現自我的過程。它不僅能夠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而且對自身良好氣質與修養的塑造也有極大的幫助,這無疑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兩者入門都非常簡單,通過簡單的識譜和指法入門,即可掌握些基本技巧,演奏些好聽的曲子。如果想演奏的更好,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不斷練習。除了縱向的技法上的突破,更需要橫向的文化修養。弄清自己的學習目的,有的放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也很容易找到相關教學視頻。但不管學琴還是學箏,水杉建議盡量找老師學,自學容易走彎路,以後很難糾正。
古琴和古箏學習其實也並非單選題,兩者有不同,也有相同。現在不少琴家即會彈古琴,也會彈古箏,更有還會彈瑟琶、二胡等等多種器樂的。不過初學時應選一門器樂學,到掌握到一些技巧後,在考慮學習另一件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