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醒獅踩青 那個青 是什麼做的
是一捆生菜。
舞獅的來歷,民間眾說紛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故事。而據史書記載,舞獅始自漢朝,至今已2000多年。漢武帝通西域後招待西域使節到訪時,設歌舞助興,演員戴上面具扮鳥獸。但西域使節發現扮獸中獨缺獅子,經詢問後才知道當時中國還沒有獅子出現。於是西域使節便送了一對獅子給中國,而訓獅郎帶領獅子表演的西亞馴獅舞也一並傳入了中國。舞獅到後世逐漸分為北獅和南獅兩大類型。
北獅盛行於長江以北地區,比較著名的有安徽青獅、河北保定雙獅。北獅造型與真獅酷肖,比南獅小,頭部裝飾純粹是獸毛的黃顏色。北獅全身以纓毛作獅被,甚至表演者所著之褲子和鞋都和真獅毛色一樣,頭上有紅結者為雄性,綠結者為雌性。舞北獅重於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多以雌雄一對或配以一對小北獅,以體現獅子嬉玩、親昵等情狀。
南獅起源於廣東佛山,目前多數的表演或比賽都是舞南獅。和北獅的形似不同,南獅講究神似,分「佛(山)裝派」和「鶴(山)裝派」:「鶴裝派」的獅嘴多似鴨嘴般扁闊,角短;「佛裝派」的獅子面型及嘴部都較闊,形體稍大。南獅獅頭早期多以黃、紅、黑三色為主,分別代表劉、關、張。現在多數顏色鮮艷突出,務求吸引觀眾,多以金、銀二色為主。南獅舞法馬步扎實,講求威勢,而且以最終采青為目的。
南獅又稱為醒獅,為什麼叫醒獅呢?傳說明朝期間,宦官把持朝政,極力禁止練武。民間義士便練習舞獅在民間表演,以表達歌舞生平為名,實則作為強身健體,密謀革命的一種手段。清末,南方民間反清意識日濃,舞獅這項民間習俗便由義士加插吃生菜的步驟,稱為「采青」,其意思是把清朝吃掉,所以采青又叫「踩青」,而南獅則被叫做「醒獅」,寓意民眾醒悟。現時的舞獅采青,則只取其意頭,表生財興旺。
❷ 框架是做什麼的
框架是控制項的容器,裡面可以放文本框,單選框或復選框。
單選框控制項也是顯示選項的,通常以單選框的形式出現,用戶可以從中選擇一個選項。
看起來,單選框控制項和復選框控制項功能相似,但卻有一個重要區別:當用戶選定一個單選項時,同一個單選框中的其它單選項會自動失效。而對於復選框來說,用戶可以選定任何數目的復選框。
在運行時,有幾種選定單選框的方法:
滑鼠單擊單選框。
用製表鍵選擇一個單選框後,再用方向鍵從單選框中選定一項。
利用標題上創建的快捷鍵。
在代碼中把單選框的Value屬性設置為True。
+要想創建單選框,可以把它們繪制在不同的容器控制項中,例如框架控制項、圖片框控制項或者窗體這樣的容器控制項中。
運行時,用戶在每個單選框中只能選定一個單選項。所有直接添加到窗體上的單選項成為一個單選框。要添加附加單選框,可以把選項放置在框架或圖片框控制項中。
要在框架或圖片框中添加單選框,應首先繪制框架或圖片框,然後在內部繪制單選框控制項。
單選框的Value屬性指出用戶選定了這個按鈕,值為True時表示選定了這個按鈕。要在單選框中設置默認按鈕,可以在設計時通過屬性窗口設置Value屬性,也可以在運行時在代碼中用上述語句設置Value屬性。可以根據每個單選框控制項的Value值判斷用戶選定的選項並做出相應的響應。
可以用Caption屬性為單選框創建快捷鍵,只要在作為快捷鍵的字母前面添加一個連字元&。運行時,字母會帶有下劃線,同時按換檔鍵加這個字母即可選定這個命令按鈕。
要禁用單選框,應該把Enabled屬性設置成False。運行時,將顯示灰的單選框,表示這個單選框無效。
在單擊單選框時,將觸發其Click事件。是否有必要響應這個事件,這將取決於對應用程序的要求。
❸ 什麼是醒獅精神
青年黨人秉持著愛國、民主、法治、反洋勢力(如西方馬、列、共產主義勢力、基督教勢力)的「醒獅精神」,在極端困頓不利的環境中(國共兩黨的夾擊),於各自專精領域內,仍有著出類拔萃、令人可敬的表現。參見網上(漢籍文獻圖庫)之《曾慕韓:他的詩集,他的黨》
❹ 醒獅王是什麼樣子的
醒獅王是可以用來提神醒腦的,氣味聞著比較清爽
❺ 如何製作醒獅
遠古時代人們以籮筐製作獅頭的一點根據吧,上朴以紙,畫上五官和花紋也就是古獅頭了,後來人們加以改進,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煳上紙朴,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再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
傳統的醒獅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現在流行的佛山紙扎獅頭工藝,一種則是瀕臨失傳的紙朴臉譜彩獅頭工藝。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❻ 醒獅舞獅區別是什麼
簡單地說。
醒獅又叫南獅,造型及動作較威猛,多注重表演者的馬步。
舞獅又叫北獅,造型酷似真獅,與北獅不同,表演側重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❼ 醒獅跟舞獅有什麼區別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舞獅
舞獅(lion dance)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其中有:
漢代起源說: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❽ 醒獅會是什麼機構
佛山南海大瀝醒獅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每年正月十四是大瀝傳統的醒獅會期,每年的這個時候四鄉醒獅雲集,競技獻藝,采青比武,最多的一年竟有五百多頭醒獅共舞,成為珠三角獨特的春節一景。
醒獅的隊伍都是衣飾整齊,隊員著傳統短打行裝,腰間束著紗帶,個個神采奕奕,拿著棍棒刀叉,鑼鼓隊緊隨獅子之後。獅子一般都由兩個人表演,一個舉獅頭,一個舞獅尾,先由手持大葵扇的「引獅郎」逗引「獅子」「下山」,然後獅子表演吃青、醉青、醒青、獅子滾球、七星連環樁、采青等各種套路,一時間群獅共舞,熱鬧非常。
據悉,「中國鋁材第一鎮」的大瀝獨特的醒獅民間藝術活動已經享譽海內外,其醒獅表演曾奪得比利時國際獅藝大賽第一名等多項海內外獎項。目前,大瀝有各種武術醒獅館四十多個,獅子隊一百多隊,一九九九年被中國文化部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