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攀爬偉大建築》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攀爬偉大建築》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xxzugyDrqAJEB0RIc4xQA
《攀爬偉大建築 Climbing Great Buildings》
導演: Kasia Uscinska
主演: Jonathan Foyle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肆滑: 英語
上映日期: 2010-09-06(英國)
集數: 15
片長: 30分鍾
又名: 著名建築攀岩記
作為建築方面的歷史學家,Jonathan Foyle博士將會帶領我們攀爬英國的標志性建築,以揭開這些偉大建築的神秘面紗。本次攀爬目標均是英國的偉大建築!
第一集 達勒姆大教堂
英國最壯觀的羅馬風格的建築,絕不會讓你失望,除非你把內森尼爾霍桑激情四溢的過譽之詞太當真,霍桑寫到「我生平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美麗的景色,也不奢望能看到更好的了。」憑心而論,沒有哪座建築能夠美到那種地步,但是,這座典型的羅馬風格的安格魯諾曼建築還是非常壯美的。如果我們編寫一個「英國最美麗的教堂」名單,它肯定榜上有名。很多組織也都對此有同感,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6年就將它列為世界遺產。
大教堂非常大,外表非常堅固漂亮,因為當初修建的目的雖然是禮敬上帝和存放聖卡斯伯特和諾森伯蘭部族的進攻,這些人對紀念前到來的諾曼人並不歡迎。
教堂內部非常美觀。壯麗的中殿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堅實的立柱,上面雕刻著幾何圖案。達勒姆大教堂是歐洲第一座擁有石頭拱彎穹頂的教堂,這樣的拱彎支撐著沉重的石頂,使修建橫向的尖拱成為可能。這在整個英國都是首次出現,也是一項偉大的建築成就。
第二集 林肯大教堂
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是羅曼式與哥特式建築,在1300年—1549年曾是世界最高的大樓。林肯大教堂也是英格蘭最大的教堂之一,其中很多現存的建築物可以追溯到十三、十四世紀。林肯博物館陳列了200年以來的歷史,大部分主要集中在農業方面。此外,還有很有名的Usher畫廊,收藏了很多繪畫作品,Tennyson的紀念作品,錢幣和手錶等等。
林肯大教堂本身全部由磨岩的石塊砌成,由於年代的久遠,表面已呈黑色,更顯庄嚴古樸。進入教堂,中廳穹頂金碧輝煌令人目炫,堂內陳列的歷史文物和所有的金工、石工、木工都可謂巧天工。
沒有了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在容入了大不列顛自己的民族風格之後,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輕快的線條和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雀喊拱形壁,修長的立柱。特別是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窗戶,全部裝上了色彩絢麗的鑲花玻璃,在陽光的映射下,五彩繽紛,華美異常。停步於其下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直至天國的神秘幻覺。就連供信徒到此就座的長坐凳也全部都用極厚的巨木製成,經過千年的使用,露出發光的木紋。
第三集 卡納芬城堡
卡納芬是一個中世紀風情濃郁的城堡,中世紀時全城為高聳而堅實的城牆所包圍,巨型卡納芬城堡就位於城鎮的西部。卡納芬城堡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在原有諾曼人城堡基礎上改建成的威爾士最著名、最宏偉的城堡。英國的第一位威爾士親王就誕生在卡納芬城堡,現任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的母親也是在此為他舉行了「威爾士親王」的受封儀式。傳授愛德華一世征服威爾士後,因為威爾士親王已經在戰爭中被殺,所以勉強屈服的威爾士貴族想愛德華一世要求必須為他們安排一位出生在威爾士,並且不懂英語的人做親王,才能讓威爾士人完全臣服。此時恰逢隨軍遠征的王後在卡納芬生下了一位王子,但威爾士人還不知道此事,所以這位王子也就成為愛德華一世心目中的最佳親王人選,他就是後來的愛德華二世。20世紀在卡納芬城堡受封的王子共有兩位,一位是愛德華八世,一位是1969年受封的查爾斯王子,當時的受封儀式通過電視轉播,共吸引了約5億觀眾收看。 如今褪去了戾氣的卡納芬城堡又成為威爾士風景秀美的最好注腳,與它周圍的護城河相互映襯。夕陽下,高大的蜜黃色身影倒映在水中反倒給人一種裂歲臘陰柔的顧影自憐的感覺。
第四集 牛津新學院
赫特福德學院以東不遠就是如同堡壘一般的新學院。雖然叫做新學院,其實它建於1379年。學院創建者是一位溫徹斯特主教,所以在1854年前只接受來自溫徹斯特的學生。
公元1348年的黑死病奪去許多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許多教職人員,為了讓教育能延續不絕。為了補充教職人員的不足,溫徹斯特主教在牛津創立了新學院,培養傳道士和牧師。
第五集 Layer Marney Tower
詳見維基網路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yer_Marney_Tower
第六集 童話城堡--伯利庄園(伯利別墅)
位於林肯郡斯坦福德(STAMFORD)鎮附近。
說到Burghley House,就不能不先介紹一下伊麗莎白一世的重臣威廉.塞西爾(William. Cecil)。公元1558年,25歲的伊麗莎白在經歷了生死磨難後,終於登上了英王的寶座。女王從她的姐姐血腥瑪麗手中繼承的王國前景並不樂觀,事實上,多年的宗教沖突和戰爭,已使英格蘭陷入赤貧。1558年11月17日,伊麗莎白.都鐸戴上了瑪麗的王者之戒,跪在哈特菲爾德堡那棵象徵著國家的強壯和堅韌的古老橡樹下宣誓:「在我們眼中將出現一個神奇的帝國。」 登基不到24小時,行為果斷的女王就成立了自己的樞密院,任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出身的威廉.塞西爾為首席大臣。並於11月20日,女王在哈特菲爾德第一次公開發表演說時,清楚地闡明了對威廉?塞西爾的信任和期盼:
「我授權給你,由你來組建樞密院,你要盡心盡職地為我和國家服務。你要謹記我的告誡:永遠不要接受任何人的賄賂,要永遠忠於國家,不斷給我提出忠告,永遠不要逢迎。如果有任何秘密需要我本人知道,隨時稟報。我在這里向你發誓,我一定會恪守諾言,尊重所賦予你的權力。」
威廉.塞西爾沒有辜負女王的重託,他辦事謹慎、忠心耿耿,在1572~1598年,任首席大臣的同時,又擔任財政大臣,不但民生改善,政府也財力增強,足以應付各種挑戰。女王在1571年封他為伯利勛爵,並尊稱塞西爾為「氣魄爵士」(Sir Spirit)。塞西爾輔弼四十年,到老請辭,伊莉莎白一世對他的回答是:「當你不在身邊,這種日子我也不想活得太久。」在他死後,長子托馬斯?塞西爾繼承爵位,次子羅伯特?塞西爾成為了伊麗莎白晚年最親密的顧問。女王去世後,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即位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羅伯特又成為詹姆士一世的首席顧問和財政大臣。
伊麗莎白一世在位44年,鑄就了一個統一、強大的英格蘭,也成就了英國歷史上的「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這期間威廉.塞西爾忠心輔佐40年的功不可沒。
Burghley House(伯利府)就是威廉.塞西爾親自設計並建造的家族城堡,威廉在世時沒有建完,由其子孫接手,隨著塞西爾家族的地位和財富越來越顯赫,豪宅的設計方案也隨之變得更加雄偉和奢華。經歷了幾十年的擴建和維修,才得以竣工。伯利府見證了塞西爾家族的興旺和勃勃雄心,彰顯了17世紀擁有財富和權力的英國貴族全盛時期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一個顯赫家族,會建出什麼樣的住宅呢?已經見識過了不少的貴族古堡,我在心裡為即將看到的庄園畫像,那該是一棟威嚴、氣派、對稱、莊重的建築吧。汽車在典型的英式碧野中飛駛,當伯利府的伊麗莎白式哥特建築的尖塔在天幕下出現時,我還是不禁倒吸了一大口氣,被這一組建築的宏偉氣勢所震撼。
這棟龐大的住宅,不知為什麼,卻給我一種活潑、跳躍的感覺,完全沒有「國之重臣」府邸的威嚴。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數不清的高高低低的塔樓和塔尖上飄揚的小旗,向人彰顯一種哥特式的奔放和靈氣,那份優雅,那種動感,都讓人想起迪斯尼樂園和童話中的城堡。
第七集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坐落於英國倫敦,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紐蓋特街與紐錢吉街交角處,巴洛克風格建築的代表,以其壯觀的圓形屋頂而聞名,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它模仿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是英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
聖保羅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聖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國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聖保羅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後經多次毀壞、重建由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築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末完成這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聖保羅教堂另一個建築特色,是少數設計、建築分別僅由一人完成,而非歷經多位設計、建築師的教堂之一,目前教堂內還有一個雷恩的墓碑,上書「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
第八集 布萊尼姆宮
布萊尼姆宮位於伍德斯托克,是英國園林的經典之作。它將田園景色、園林和庭院融為一體,顯示出卓越超群的風范。1988年,這座官邸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九集 克利夫頓懸索橋
位於英國西南部最大城市布里斯托爾,該橋由著名工程師布魯內爾(Brunel)設計,高達75米,跨越布里斯托的埃文峽谷(Avon Gorge)。橋體優雅迷人,帶有古代埃及建築結構的特色,吸引了無數遊人的目光。
第十集 聖潘克拉斯火車站
2007年11月14日,一列「歐洲之星」列車徐徐從倫敦的聖潘克拉斯火車站駛往巴黎。至此,這個耗資8億英鎊、歷時十幾年修建的車站成了「歐洲之星」的新起點。從此,從倫敦到巴黎乘坐火車只需2小時15分鍾。
「年輕紳士」與「老年貴婦」
其實,聖潘克拉斯火車站原本就是倫敦的一個重要火車站,始建於130多年前,是倫敦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新火車站是在老火車站的基礎上翻建而成的,其外表仍保留了庄嚴的哥特式風格。充滿歷史感的磚紅牆仍然是這座建築的主體,牆面和廊柱上很多殘破的地方都經過了精心修補。
直到走進車站大廳,才算看到了21世紀的風采。設計師顯然難以「找平」這130多年的「時差」,於是他放棄了對「和諧」的追求,轉而處處強調「對比」。
大廳里的通透明亮則一反哥特式建築的陰沉與威嚴,那是因為大廳頂部採用了鋼化玻璃穹頂,旅客們可以時常沐浴在明亮的日光中。
大廳內巨大的鋼鐵支架頂天立地,它支撐著斑駁的紅牆,就像一位年輕強健的紳士攙扶著一位老邁卻風韻猶存的貴婦。
大廳一樓南端西側是「歐洲之星」列車的售票處,在這里設計師將對比的手法用到了極致。
玻璃大門後面有一道磚砌的拱型門洞,乍一看像是酒窖的入口。穿過「酒窖入口」,裡面的牆壁更是「赤裸裸」地露著紅磚和水泥,粗糙得一如馬廄或是庫房。
與此同時,鋼化玻璃與鋁合金搭成的櫃台、模擬皮的沙發、電子取票機(乘客通過網路或電話訂票,上車前在此取票)、自動翻轉的廣告燈箱,都在提醒人們,這里的「不修邊幅」是刻意雕琢出來的。
順電梯上二樓,「歐洲之星」列車的站台就在東側。站台被一條長達93米的香檳酒廊所佔據,一列「歐洲之星」列車正停靠在那裡。
詩人拯救的火車站
走過酒廊,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先生」吸引著眾人的關注。他身穿一件過時的風雨衣,右手提著一隻袋子,左手舉過頭頂捂著自己的氈帽。此時他正抬起頭來,滿臉驚訝地仰望著大廳的穹頂。
這是一尊雕像,底座寫著他的名字:約翰?本特傑曼。
約翰?本特傑曼是英國著名詩人。上世紀60年代,是他最先注意到了聖潘克拉斯火車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聖潘克拉斯火車站成為敵軍轟炸的目標,火車站受到了重創。
戰後,本特傑曼呼籲政府撥款重新修復聖潘克拉斯火車站。但當時,英國正在急切地追趕現代化的步伐,本特傑曼不合時宜的懷舊受到嘲諷,他只能眼看著聖潘克拉斯火車站以驚人的速度破敗下去。
1994年,「歐洲之星」列車將始發站設在了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座火車站,然而這里並不是一個能夠直達海底隧道的地點,於是專家們開始搜尋新的理想目標。
在許多方案被否定之後,聖潘克拉斯火車站重新進入了專家們的視野。而此時,約翰?本特傑曼已去世10年,他當年孤獨的吶喊終於得到了積極回應。
第十一集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成立於1845年,是英國最古老的,也是現存為數不多的獨立藝術院校之一。學院下屬3個學院,分別為設計學院、美術學院以及麥金托什建築學院。歷史與評論研究系主要承擔藝術和設計本科程度的教學,數字設計工作室除了負責最新的研究生科研外,還開設二維、三維動畫的研究生課程。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SA)一直把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成功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作為教學目標。格拉斯哥藝術學院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其對格拉斯哥與蘇格蘭及其以外地區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士和各行業所發揮的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學生,他們代表著一個嶄露頭角的國際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群體。
學院與全球80多所合作院校簽有學生交換協議,是全英國學生退學率最低的學院之一。
學院是1600多名學生的家園。在這里,學生們可以學習從本科到研究生學位的各種藝術、設計、建築及相關專業的課程。學院中大約15%的學生是國際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中國、日本、韓國、挪威、俄羅斯、新加坡和美國。總的來說,格拉斯哥的學生來自60多個國家。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活躍在許多世界知名的公司,如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理查德?羅傑斯建築公司、IBM、美洲虎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諾基亞和愛立信等。還有一些畢業生加盟了阿瑪尼、范思哲和唐娜卡倫等國際設計機構。不少美術專業的畢業生繼續從事著藝術創作。阿利森?瓦特、珍妮?薩維爾、克里斯廷?博蘭、阿德里安?維斯紐斯基以及特納獎獲得者道格拉斯?戈登和貝克獎得主羅德里克?布坎男、托比?佩特森和羅莎林德?納沙希比等都是近年來的畢業生。像其他藝術院校一樣,學院也培養了「特拉維斯」、「沒有樓宇的生活」、 「湯龍」及弗蘭茲-斐德南得樂隊等自己的搖滾樂隊和演員羅比?科爾特林。
學院的絕大多數教職人員不僅是教師,還是各自領域內享有國際盛譽的藝術家。比如美術攝影家托馬斯?喬舒亞?庫珀教授,2003年在洛杉磯舉辦了盛大的攝影作品回顧展;2005年3月,珠寶大師傑克?坎寧安策劃了當代重要歐洲珠寶師作品展。而雅基?帕里是歐洲一流的印刷和造紙專家。
為了滿足國際學生留學期間,特別是入學初期的特殊需求,學院成立了一個教職工網路,為解決國際學生的一些特殊問題提供幫助。學院就福利、住宿、財務等問題接受學生的咨詢,提供專業建議。
學院的所有學位課程都得到了格拉斯哥大學的認可。該院的學生可以查閱格拉斯哥大學圖書館的書籍;並可以用最低的費用使用格拉斯哥大學的體育和休閑娛樂設施。
第十二集 皇家利物大廈
皇家利物大廈(Royal Liver Building)是英國利物浦的一座一級登錄建築(listed building)。它座落在碼頭頂(Pier Head)地區,連同毗鄰的丘納德大廈(Cunard Building)和利物浦港務大廈(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這三座臨水建築,一起被稱為利物浦的「三女神」。它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海上商業城市利物浦的組成部分。
這座建築啟用於1911年,由皇家利物保險(Royal Liver Assurance)集團建造,該公司在1850年成立。皇家利物大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樓之一,高約90米,直到1965年興建聖約翰燈塔之前,一直是該市的最高建築。
今天,皇家利物大廈是在利物浦最知名的地標之一,有兩只傳說中的利物鳥(Liver Bird)俯瞰著城市和大海。傳說如果這兩只鳥飛走,那麼城市將不復存在。
第十三集 考文垂大教堂
考文垂教堂是考文垂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築。修建於14世紀的原教堂在二戰中被德國空襲所摧毀,只剩下外牆和尖頂。新的考文垂教堂開放於1962年,坐落在老教堂的遺址旁邊。由巴茲爾-斯賓思(Basil Spence)設計,內部裝飾有名為「光輝耶穌」的大型掛毯,那是現代派藝術家格雷厄姆-薩瑟蘭(Graham Sutherland)的織錦作品。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雕塑作品為「聖邁克爾和惡魔」銅像,由雅各布-埃伯斯坦(Jacob Epstein)設計。本傑明-布雷頓(Benjamin Britten)則為新教堂的開放創作了歌曲「戰爭輓歌」。
第十四集 瑞士再保險塔
瑞士再保險塔是倫敦的摩天大樓,通過自然通風,使用節能照明設備,採用被動式太陽能供暖設備等方式來節能。這樣的節能方式使摩天大樓比普通的辦公大樓要節省50%的能源損耗。同時,它也是由可再利用的建築材料建造而成。
▲年份:2004年 ▲高度:179.8米 ▲樓層:50層 ▲用途:辦公樓 ▲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Ken Shuttleworth▲設計規劃:英國奧雅納(Arup)公司。該公司承接了很多中國項目,僅在北京就有奧林 匹克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和中央電視台新總部等。 ▲地址:14-34 St. Mary Axe, London ENG United Kingdom ▲獎項:2004年英國史特靈獎(Stirling Prize)▲官方名稱:30 St. Mary Axe 聖瑪麗斧街30號 ▲業主名稱:Swiss Re』s London Headquarters 瑞士再保險公司倫敦總部(該公司其實只佔用了該房子的2-15樓,其餘的20來層用於出租,目前還有相當部分尚未租出) ▲通稱:Swiss Re Tower 瑞士再保險塔(一般也稱作瑞士再保險大廈) ▲綽號:Gherkin 「色情小黃瓜」或「腌黃瓜」;「子彈頭」
第十五集 帝國戰爭博物館
位於英國曼切斯特 建成: 2001年 啟用:2002年 總面積:9000平方米 凈面積:6500平方米 這是德國柏林的建築大師丹尼爾?李布斯(Daniel Libeskind)在英國的第一個建築。該博物館已受經到全世界的廣泛稱贊。博物館建築由三個聯鎖著的碎片集合組成,象徵寬大彎曲的地球碎片構成博物館空間,視覺上給人的印象就象是三個碎片相互沖撞擠壓。坦率地表徵著俗世中的沖突和戰爭。整個結構基於地球的幾何學特徵,甚至於主要畫廊的地板也是球形的。建築給人的效果是迷幻般的精彩絕倫。 建築整個幾乎被金屬覆蓋,5000平方米刨光過的鋁包著屋頂,6880米長的標准預制鋁板復合牆面.>布羅德瑞克結構公司(Broderick Structures Ltd)製作3D電腦模型來掌控復雜的幾何結構包括一些屋頂細部等。 帝國戰爭博國館北館表現出來的在二十一世紀已形成的矛盾沖突在未來仍會延續下去。這個建築無論是在新舊的文化、重建、技能和設計上都有給人們以強烈的震撼。建築師。1946年出生於波蘭,現在是美國公民。1994年起任教於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國在冊建築師BDA,1999年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柏林猶太人紀念館獲德國建築年度獎。今年又獲日本廣島第五屆藝術獎,並於7月28日到10月20日在廣島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作品。 「帝國戰爭博物館」大癯口處,放置著那尊曾安裝在英國海軍最先進皇家伊麗莎白軍艦上的巨型大炮.這尊造於一九一四年的大炮,重達一百噸,射程約為六十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炮.在這尊大炮旁邊,還擺放著幾枚巨型炮彈.走進館內,可以參觀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使用過的武器,以及參戰經過的描述.此外還有有關太平洋戰爭的珍貴圖片.管內展示了各種有關戰爭的武器和資料,包括英國和美國空軍的戰斗機。
Ⅱ 英國的建築有什麼特色
1、多重人字形木質的坡屋頂。
多英雄形狀的傾斜屋頂是英式建築的特色。 人行天柱排成一排,使整個建築看起來更高端,具有皇權。 英式建築的屋頂喜歡用木材作為材料,木質材料堅固耐用,整個建築看起來自然而大氣。
2、空間更寬闊更優美。
英式花園摒棄規則和對稱的花園布局,以園林風格的秘密花園,綠色灌木叢,綠色壁龕和雕像,泳池花園和噴水為基礎,追求更廣闊,更美麗的簡塌吵花園空間。 為花園增添明亮,明亮的色彩和美麗的花朵。
3、進深較大。
英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凸起的百葉窗,角塔,深入口和寬闊的門廊。 一般來說,英式建築有更多的窗戶,窗戶凸出,營造出雅緻的建築風格。
4、圓頂角樓。
圓形角樓與正面不對程的設計師英倫風格建築的第三個特點,圓頂角落的設計讓英倫風格建築展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攔侍格美,而且因為英倫風格來自於歐洲,因此,建築大部分都會帶著濃濃的歐式鄉村味道。
5、底部好手工的磚砌牆。
英式建築的底部大多使用磚牆。 這種設計使得房屋外部的上部和下部看起來與眾不同,具有皇家貴族氣息。 作為現代建築和園林風格的主流,英國風格不僅在英國很常見,而且在世界許多地方也見過。
(2)英國建築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建築風格分類:
(1)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衫嘩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淺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現存中國這種建築風格較多,屬於主導型的建築風格。
(2)現代主義: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徵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3)異域風格:
這類建築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築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4)普通風格:
這類建築很難就其建築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築形象平淡,建築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牆面的材料亦無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5)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6)建築風格學:
本書分成建築、城堡與宮殿建築以及民宅與公共建築三類建築群來介紹,是根據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內容增加約32頁的「城市發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張圖片,針對最近的建築風格發展重新編撰並補充許多的說明。書中的建築風格分布圖皆經過修訂,部分甚至重新繪制。
Ⅲ 上海外灘建築群介紹,只要知道各個建築的名字,附加建築的圖片
上海市區黃浦江濱外灘一帶,遍布著一幢幢不同國家風格的西式建築群,故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包括古典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1915年),英國古典式的上海總會大樓(1911年)、歐洲古典折中主義的海關大樓(1925年),仿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1906年),裝飾上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1937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等。
Ⅳ 英國建築風格是什麼樣噠..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
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
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4)英國建築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風格分類:
1、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淺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現存中國這種建築風格較多,屬於主導型的建築風格。
2、現代主義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徵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3、異域風格
這類建築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築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4、普通風格
這類建築很難就其建築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築形象平淡,建築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牆面的材料亦無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5、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6、建築風格學
本書分成建築、城堡與宮殿建築以及民宅與公共建築三類建築群來介紹,是根據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內容增加約32頁的「城市發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張圖片,針對最近的建築風格發展重新編撰並補充許多的說明。書中的建築風格分布圖皆經過修訂,部分甚至重新繪制。
Ⅳ 英國的著名建築有哪些
倫敦的標志性建築物有:
1、伊麗莎白塔(大本鍾)
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舊稱大本鍾(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鍾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築之一,倫敦的標志性建築,英國倫敦著名古鍾,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鍾樓(Clock Tower)的大報時鍾。2012年6月,英國宣布把倫敦著名地標「大本鍾」的鍾樓改名為「伊麗莎白塔」。
(5)英國建築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泰晤士河貫穿其中,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51°30′、東經0.1°5′。大倫敦都會區人口約828萬(2016年) ,面積為1577平方千米。2016年,倫敦的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5535億美元。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範。
Ⅵ 圓明園被毀前照片清晰
圓明園被毀前照片清晰
面對這一片被摧毀的廢墟,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我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也更加會清醒地意識到「落後就會挨打」的歷史教訓。 如今的圓明園,依舊矗立在北京西北,默默無語,但每個中國人都能傾聽到它的聲音,那是一種無法泯滅的屈辱,更是一份發人深省的銘記。
圓明園被毀前照片清晰1
圓明園被毀前照片清晰,1860年10月18日,北京西郊的一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歷經150多年修建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經歷洗劫、大火後,只剩讓人痛心的廢墟殘垣。
當年為何英法聯軍會直奔圓明園,以脅迫清政府答應他們的野蠻改則無理要求?直接攻打皇宮不是來得更直接些?這些侵略者要的是劫掠財富,以及聽話並可以辦事的一個政府。並且,他們很是清楚圓明園對於清王朝的意義和作用。
盛極一時的圓明園
圓明園是雍正作為皇子時的園林,不過那時佔地面積不大。為何起名「圓明」,按照雍正本人的解釋,就是指做人毫無缺點而且政治治理也是完美。這當然是說他自己,這二字就是他的法號。隨著他登基,圓明園開始了擴張和建設。
圓明園為何有了後來的規模,佔地3.5萬平方千米,除了皇帝用來消夏、辦公,其實更多應是集天下園林之大成,而來滿足皇家的某種「佔有」情緒。園內多達150處的景點,是名副其實的萬園之園。
從康熙初年算起,一直到咸豐,圓明園就沒有停止過修建。道光年間,國庫銀子都捉襟見肘了,哪怕停了其它的一切花銷,這里還在繼續。這不是一處簡單的園林,也不是皇帝僅用來避暑的夏宮,不計其數的珍稀寶貝都放於此處,只是在1859年來了兩群強盜,洗劫一空不說,還放了一把火。
照片見證歷史
那時已有照相技術,一名英國隨軍人員就拍下了大火前的圓明園,雖是黑白照片,但是它的恢弘氣勢,設計靈巧的造型以及錯落有致的景點,依舊無言宣告著它曾經的輝煌,只是這一切只剩下照片上的靜胡飢態畫面。
這張照片出現於一次拍賣現場,和圓明園被強搶的一些文物一樣,輾轉於玩家之手。看過的人,都驚呼,這哪是人間景緻,分明就是令人嚮往的仙山樓閣。
當年一把大火,燒掉了中國園林建築的一塊瑰寶,同時也燒掉了那些作案強盜的罪證,當時一些記錄的賬冊不是被搶走就是被燒了。而根據《泰晤士》報的說法,連搶帶燒,不過600萬鎊。
圓明園,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戰爭的犧牲品。若是不了核做棚解其歷史和內涵,它就和那些毀於戰爭的其他建築,沒有任何不同。園內的安佑宮,是清朝的皇家祖祠,祭奉著康熙和雍正的「神御」,佛像有2200多尊。而舍衛城的.佛像,自康熙以來,歷年積累,已超過十萬尊,有純金的,有玉做的。它們的價值,放於現在如何估算?原本為海晏堂外噴泉上的獸頭,每每獻身於某個場合時,開出的價格都是在9個零以上。這只是從文物的價值,來簡單估算圓明園的「身價」。但是,能算得明白么?沒人知曉當年被搶走的文物的明細數量。若再加上它的建築價值,及耗費的設計和時間成本,這個結論應不是在後面多加幾個零的簡單算術題。
國弱一切不復焉
清王朝不是沒有強大過,不然哪來的盛世,只是在後續的統治時間中,居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開始翻天覆地。等人家都持槍橫行這片土地時,不是想著如何自強,而是琢磨著花錢買太平。天下哪有這等便宜買賣?對於強盜而言,有了一次得手,便會要的更多。而雨果也說了,這兩個強盜,一個塞滿腰包,一個裝滿箱篋,都將受到歷史制裁。
小結
圓明園會是一個永遠的痛,它用自己的歷史,時刻提醒著一件事,唯有自強,才能護好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國家。也只有強大,才有資格傲視一切,捍衛生活的美好。
圓明園被毀前照片清晰2
2016年9月,在英國,一場由蘇富比拍賣行舉辦的拍賣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當一組記錄著神秘東方園林的照片出現在拍賣會現場時,其景色之美、建築之奇,彷彿仙境,引得世界各國關注。
人們用無比震驚的目光欣賞著那一幅幅恢弘大氣且美輪美奐的照片,恍若來到了世外桃源,這些畫卷美得讓人窒息,凡是看到過的人都不由得為之傾倒。
這組照片的拍攝者是英國攝影家費利斯·比特,他拍攝這組照片的時間是1860年,而他所拍攝的這個地方叫做圓明園。
在他拍攝完最後一張照片的當天,兩伙強盜便舉起了手中罪惡的火把,將圓明園付之一炬。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160多年倏然而過,圓明園依舊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它的美麗只能殘留在夢里,再相逢,卻已是恍如隔世。
倘若那個美夢仍舊殘留在你的記憶中,那麼此刻,請跟隨著我的文字,一同去探尋這座萬園之園的前世今生。
萬園之園
圓明園興建於康熙時期,最初,它只是康熙皇帝賞給皇四子胤禛的一處花園,園內有康熙御筆親書的「圓明園」三個字,作為牌匾,懸掛在圓明殿的門上方。
胤禛即位後,也就是雍正帝,在他在位期間,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
此後,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百餘年的苦心經營,傾全國之物力,集各地之巧匠,填湖堆山、種花植木,巧奪天地之奇工,窮盡人力之所能,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方得此圓明園。
到咸豐十年(1860),圓明園終於被打造成為一座人間仙境,被譽為「萬園之園」。
此時的圓明園已不只是圓明園,它還包含了綺春園和長春園兩個附園,佔地面積達350多公頃,幾乎是五個紫禁城那麼大,光水域面積就約有140公頃。
走進圓明園,你就彷彿來到了江南,精緻細膩的樓閣亭台、花香繚繞的水榭長廊,無一處不盡顯江南之神韻,在這里埋藏著乾隆皇帝有關江南的最美記憶。
走進圓明園,你又彷彿來到了歐洲,在長春園中,由大畫家郎世寧親自繪圖、督建的西方園林建築,甚為優美壯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在這里得到完美展現。
毫不誇張地說,東西方最燦爛的文化藝術在這里得到完美的融會貫通,圓明園堪稱中西合璧的盛世經典。
法國大文豪雨果毫曾不吝嗇地將其贊美為是一座如同月光城堡一樣的建築,在許許多多外國人的眼裡,圓明園就是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美麗傳說。
然而,圓明園的美卻不止於此,它不止雍容,且甚為華貴。
圓明園不僅是清朝大型皇家宮苑,它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壯麗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園內珍藏著難以計數的珍寶、圖書和藝術品。
無論是雍正御制的掐絲琺琅雙鶴香爐,還是乾隆最愛的長頸葫蘆瓶,乃至記錄著圓明園全盛之景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等等,無一不價值連城,無一不具有著極高的經濟、文化和藝術價值。
「一座圓明園,半部清代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圓明園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影響和地位,毫不遜色於紫禁城。
倘若世界上真的有夢,圓明園一定是最美的那一個,在它的身上,只有一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那就是完美。
夢之毀滅
圓明園的「圓明」二字在字義上是「圓融和普照」的意思,它意味著完美和至善,飽含了無限祝福和期盼。
可是,這樣一個如夢幻般存在的藝術卻並沒有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最終湮沒在一片火海之中。
進入19世紀以後,清王朝日益腐朽,國勢日漸垂危,曾經不可一世的東方大國成為世界列強眼中一個極富誘惑的獵物。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閉關鎖國的清政府遭受了第一次重大的打擊,從此中國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種種屈辱之下,清政府本以為可以苟延殘喘,只可惜敵人的貪婪是永沒有止境的。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再度爆發,而這場戰爭帶給中國的傷害是更加巨大的,其中就包含了圓明園的覆滅。
1860年,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後,一路北上,很快便打到了天津城下,虎視眈眈地直逼北京。
面對來勢洶洶的侵略者,統治集團無力抵抗,一心只想求和。
英法聯軍尚未進城,咸豐皇帝便已倉惶逃往熱河,將一座毫無抵抗力的空城留給了侵略者,任由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肆意踐踏。
此時的中國,在英法聯軍的眼裡,就是一隻待宰的羔羊,如何攫取更大的經濟利益是他們唯一的目的,於是,他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鎖定在了圓明園。
為了徹底擊潰清朝統治集團的反抗意志,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投降,為了……,又或者,他們最初只是想去看看那座傳說中的花園。
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沿途只遇到了些許清軍的抵抗,幾乎一路暢行地於傍晚時分闖至圓明園大宮門。
落日余暉下,圓明園一如往常,寧靜、安詳,仿若一位純潔美麗的少女佇立在黃昏之中,全然不知危險已近在咫尺。
當為首的士兵推開圓明園的大門,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他們所看到的是自己畢生都未曾見過的美景、美物。
多年以後,那個隨軍的攝影師在他的日記里這樣描述:映入你眼中的是裝飾物豐富而動人的色彩,浸潤在北京湛藍色的天空里……巍峨的建築倒映湖面上,如同幻影……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已經來到了『一千零一夜』的童話世界裡。
在出入賢良門的時候,侵略軍遇到了圓明園技勇太監的奮力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二十餘名勇士身以身殉國,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至此,圓明園徹底淪為侵略者的掌中之物。
10月7日,破壞開始了。
整整四十八個小時里,圓明園成為人間地獄。
這是一場令侵略者錯愕迷惘的狂歡,這是一段令中國人心碎不已的歷史。
大批的軍官和士兵從四面八方涌進園內,瘋狂掠奪、肆意破壞,予取予奪之中早已分不清哪個是英國人哪個是法國人,他們全都是無恥的強盜。
就這樣,圓明園內數以萬計的珍寶被大車帶走,無法拿走的便被無情摧毀。
10月9日,當侵略軍暫時撤離圓明園時,曾經秀美絕倫的皇家園林,早已是一片狼藉、滿目瘡痍。
令人心痛的是,圓明園的悲劇並沒有止步於此,10月18日,英軍指揮官額爾金一聲令下,成批的士兵手持著火把,奔向各個宮殿、寶塔、圖書檔案館……
無數的珍貴書籍、仿若仙境的亭台樓閣、鬼斧神工的絕美藝術,統統付之於熊熊烈火之中。
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天三夜,而那捲著松香的濃煙則久久彌漫在北京城的上空。
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
良辰美景已是夢,空留余恨在心間。
銘記歷史
圓明園被毀的消息傳到避暑山莊,咸豐當場口吐鮮血,從此一病不起。
同治年間,在慈禧太後的授意之下,同治皇帝曾試圖擇要重修,可惜開工不到十個月,便因財力枯竭而被迫停止。
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巧取豪奪,先後發生過木劫、石劫、土劫等多重災難,最終,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圓明園遺址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便明確指示:一定要不遺餘力地保護好圓明園遺址。
五十年代中期,北京市園林局在遺址內開始綠化,種植樹木,至六十年代初,已基本改變了園內長期荒蕪的景象。
很久以來,對於圓明園這一重要歷史文化遺址的整修,一直存在著爭議。
對此,黨中央作了明確規定:要在保護遺址原貌的基礎上,將圓明園進行整修,並將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經過多年整修,如今的圓明園已正式向社會開放,無數青少年在老師的指引、家長的陪伴下嘗試著走近它、了解它、懂得它。
雖然圓明園的昔日光彩早已盪然無存,但每當人們駐足於此,回顧其興衰變遷之時,又有誰能不為之唏噓感嘆呢?
而當我們只能透過外國人拍攝的老照片來回味和想像它曾經輝煌的樣子時,又有誰的心中不會充滿仇恨呢?
面對這一片被摧毀的廢墟,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我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也更加會清醒地意識到「落後就會挨打」的歷史教訓。
如今的圓明園,依舊矗立在北京西北,默默無語,但每個中國人都能傾聽到它的聲音,那是一種無法泯滅的屈辱,更是一份發人深省的銘記。
須知,我輩只有奮發圖強、拼搏進取,才能使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Ⅶ 中國著名城市規劃大師中國著名城市規劃師知名規劃設計院
一: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出生於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建築師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以橋梁結構設計與藝術建築聞名於世,他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切斯特以及巴塞羅那的橋梁,也設計了里昂、里斯本、蘇黎世的火車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主場館。
由於 Calatrava 擁有建築師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他對結構和建築美學之間的互動有著准繩的掌握。他認為美態能夠由力學的工程設計表達出來,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蟲鳥的形態美觀,同時亦有著驚人的力學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為他設計時啟發靈感的泉源。
他的主要作品有:
雅典奧運會主場館
里斯本火車站
巴塞羅那聚光塔
二:貝聿銘
貝聿銘,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他為我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中國銀行總部大廈,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等。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為中國培養、培訓建築設計師,為推進中國建築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他設計的許多大型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於華盛頓市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等作品為世界建築史留下經典傑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是貝聿銘建築設汁生涯中的最後一項大型建築設計項目,耗時七年,大樓的-磚一木,-水-石皆凝聚著他的心血。該大廈樓內有園,似北京四合院,園內水池中自雲南石林采來的黑石分布有致,兩側竹叢相映成趣,在空間組織上將中國傳統設計手法運用得十分精到。
他的主要作品有;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中銀大廈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三:安東尼奧·高迪
安東尼奧跡塵·高迪
安東尼奧·高迪,碧遲西班牙建築師,塑性建築流派的代表人物,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項被西班牙列為姿慧禪國家級文物,7項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高迪的眼中,一切靈感來源於自然和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紋路、蜂巢的格致、神話人物的形狀,都是他酷愛採用的表達思路,他痛恨硬邦邦的直線,樂於用柔和的曲線和五彩的顏色表達一切,甚至每一個煙囪的造型、每一塊磚的擺法,他都有興趣玩味半天。因此他承包的工程都成了鴻篇巨制,古埃爾公園整整耗費了14年,而聖家堂直到他死後仍未竟,如果投資穩定(每年需耗資300萬美元)的話,至少也得再建65年方可竣工。
他的主要作品有:
文森之家
聖家堂(未完工)
米拉之家
四: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 school學習建築學,1977年從AA Diploma畢業,獲得建築聯盟學院本科學位。
哈迪德是建築界的一個傳奇。有人說她是瘋子,有人說她是異端人物,當然還有人說她是特立獨行的建築大師。無論如何,哈迪德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解構主義大師」。哈迪德曾帶領她的團隊獲得了世界多個最頂尖的建築設計競賽殊榮:義大利米蘭一幢外形扭曲的寫字樓,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大學和會議大樓建築,中國廣州的歌劇院,德國斯特拉斯堡電車站,丹麥哥本哈根藝術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倫敦2012年奧運會水運動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爾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設主持權……
她的主要作品有:
廣州大劇院
銀河SOHO
維特拉消防站
五: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築師。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以自學方式學習建築,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作品有「住吉長屋」、「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光之教堂」等。從未受過正規科班教育,開創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築風格,成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
安藤忠雄是位難得的建築師,他集藝術和智慧的天賦於一身,他所建的房屋無論大小,都是那麼實用,有靈性,他有超強的洞察力,超脫了當今最盛行的運動學派或風格。他的建築是形式與將要生活那裡的人們的綜合統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
住吉的長屋
光之教堂
水之教堂
Ⅷ 《文明1單數還是復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文明Ⅰ》([英] 瑪麗·比爾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bpuqcrd1yAh3pBUs9lNNWQ
書名:文明Ⅰ
作者:[英] 瑪麗·比爾德
譯者:郭帆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後浪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9-9
頁數:240
內容簡介:
橫跨五大洲、縱覽數千年世界文明畫卷
挑戰人們對文化史的常識性認知和思考
◎ 編輯推薦
☆ 根據 BBC 2018 年推出的大型藝術史紀錄片《文明》內容改編而成,紀錄片在豆瓣上有五千多個人看過,評分 9.1
☆ 作者是英國人氣極高的劍橋大 學羅馬史學 家、公共知識分子、暢銷書作家瑪麗·比爾德
☆ 取材廣泛、視角新穎,帶領讀者欣賞從古代南美洲奧爾梅克文明到古希臘雕像再到中世紀主教座堂和清真寺等世界建築瑰寶,材料豐富、分析的觀點具有新意、引人深思
☆ 附有數十幅藝術品和建築作品的全彩高清圖片,令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裝幀精美,值得收藏
這次我們要走出歐洲,回到史前,用更寬廣的視野和參照系,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些主題。
—— 瑪麗·比爾德
◎ 內容簡介
《文明Ⅰ》一書脫胎於瑪麗·比爾德應英國廣播公司邀約撰寫的紀錄片 Civilisations 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內容。這個紀錄片項目著重挑戰了之前文化界對「單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將視野擴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及其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
比爾德圍繞歷史上各種文明對「人體」和「神明」兩種形象的呈現展開論述,並型改介紹了古人和今人圍繞這些形象有過的諸多討論和爭議,在展示或精美、或樸拙、或華麗、或極簡的各種形象藝術的同時,她還時時敦促她的讀者去思考和質疑我們長期以來被灌輸的那些關於何為藝術中的「美卜春判」,何為信仰中的「誠」的陳詞濫調,以及主流藝術史觀里有關藝術風格流變的常規敘事。比爾德在這本書里有力地提示我們,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於其觀看者和批評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後世觀者復調式的闡釋和批評聲音中才得以真正延續。
◎ 媒體推薦
極為出色,一部富有活力的導引性作品。
——《衛報》凱瑟琳·休斯
這本書篇幅不長,但富有洞見。比爾德將視野擴大到了歐洲之外的領域,為我們展現了一部可敬的、關於從埃及到中國、從數千年前到近現代的一系列文化圖景,與此同時別出心裁地將其重點放置在了觀看者而非藝術家身上。
——《書單雜志》
作者簡介:
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英國森塌著名古典學家,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由於她對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長期貢獻,2018 年受封爵士。她長期擔任《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古典學編輯,並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拍攝了多部與古羅馬和古代文明相關的紀錄片。她的博客「一個劍橋教授的生活」廣受歡迎。主要著作:《羅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羅馬凱旋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2008)、《羅馬元老院與人民》(SPQR,2015)。其中《龐貝》一書榮獲 2009 年沃爾夫森歷史獎。
郭帆,英語系學士,藝術學碩士。現從事跨文化美學、人類學研究與相關紀錄片製作工作。
Ⅸ 我想問一下北京故宮導游圖!怎麼樣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行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故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一、故宮全景圖高清(點擊圖片瀏覽大圖):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
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
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
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二、故宮景點導游圖(點擊圖片瀏覽大圖):
三、故宮旅遊指南檔姿者:
游覽故宮,可以從天安門進,也可以由後門----神武門進。由天安門進入,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
穿過午門,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金水橋。過橋經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
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入內廷,內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
如果是半日冊瞎游,這三條路線只能游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辟為展廳)和御花園。用半天時間游故宮,比較吃力。
以安排一日游為佳。如有時間,又想看得細些,則可安排二日游。
四、故宮旅遊路線:
(1)最理想的參觀路線是從午門進入紫禁城,然後沿著中軸線依次參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
(2)參觀完御花園,可以通過御花園左側的門進入西六宮依次參觀儲秀宮、翎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也叫啟祥宮),然後出內右門回到乾清門廣場,東行進入內左門,可依次參觀東六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乘乾宮、鍾粹宮。
參觀完東六宮可沿東長安街再回到乾清門廣場,向東穿過景運門進入錫慶門,然後再進入皇極門,可以參觀皇極殿、寧壽宮、扮戲樓、暢音閣、養性殿、乾隆花園、貞妃井,最後出貞順門西行出神武門離開故宮。
更多關於北京故宮導游圖!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2d44b161573142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Ⅹ 想知道: 英國地圖高清中文版在哪
圖片: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
東臨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即為法國。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
(10)英國建築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泰晤士河是英國最大的一條河流,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經2°08′~東經0°43′,北緯51°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