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提供一些趙子龍的個人資料,最好再加上圖片(帥一點的)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公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與曹操軍作戰時斬殺「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三十餘合戰敗「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頜。劉備初到荊州時,趙雲斬殺山賊張武,搶得的盧馬獻與劉備。公元207年趙雲斬殺來犯新野曹仁部將呂曠,並以十數合戰敗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擊劉備至當陽長坂,劉備丟下妻子南奔,趙雲一面抱著幼主劉禪,一面保護劉備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倖免,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在三國演義中當陽長坂是趙雲的成名戰,長坂坡中趙雲進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奪得名劍青gang,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n部將鍾縉、鍾紳,唬退張he,力戰焦觸、張南、馬延、張(豈頁)四將,在曹操軍陣中往來沖突,如入無人之境,共斬曹營名將50餘員,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諸葛亮對於智勇雙全的趙雲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東風畢後就是依靠趙雲接應,那時趙雲射斷吳將徐盛船上篷索,也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射技。劉備到東吳娶親時,諸葛亮也放心地將保衛工作交給趙雲,而趙雲也不負所託達成了諸葛亮的計謀,這也是與趙雲本身謹慎細致的個性分不開的。孫權為了奪回荊州所使用長使張昭的計謀,欲將劉備之子劉禪作人質換取荊州,「趙雲截江奪阿斗」更是他勇武與見識獨到之處。公元211年趙雲入川沿江西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攻克成都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因劫糧被魏將張he、徐晃圍困,趙雲於漢水營前往接應,斬殺魏將焦炳,沖入曹軍重圍,戰退張he、徐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雲救出黃忠,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曹操見亦驚嘆:「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後在漢水以拒曹軍,佔得曹軍營寨,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稱趙雲為「虎威將軍」。公元223年,趙雲升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再遷為鎮東將軍。公元225年,南蠻叛亂,趙雲、魏延為大將隨諸葛亮征討南蠻,趙雲斬殺三洞洞主之首金環三結。在三國演義里趙雲於公元228年隨諸葛亮北伐,在鳳鳴山與西涼魏將韓德一家作戰,趙雲刺死長子韓瑛,刺倒四子韓琪,射死三子韓瓊,生擒二子韓瑤,後再刺殺韓德(滅門?),威震諸軍,而此時趙雲年已七旬。三國志里公元228年趙雲與鄧芝與魏帥曹真對陣,兵少敵強,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召集部眾,固守陣地,不至大敗,撤軍後趙雲被降為鎮軍將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因馬謖失守街亭而撤兵,趙雲、鄧芝斷後,趙雲抵擋郭淮,刺死蘇喁,殺退萬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亦無遺失」。公元230年,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謚為順平侯。在三國演義中縱觀趙雲一生,一世英名從未受挫,得善始善終,與他同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則顯得不如他了。趙雲有二子,長子趙統,承襲父爵,官至虎賁中朗,督行領軍;次子趙廣,任牙門將,隨姜維出征,參加沓中之戰陣亡。
『貳』 正史上公認的8大猛將,沒有一個虛構的人物,個個武力值十足
在古代歷史上,一個皇帝想要統一江山,需要文臣和武將。文臣就是他們的決策中樞大腦,而武將就是他們手中的劍,劍指何方,就得立馬出戰,所向披靡,打下土地和人口。然而,戰爭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殘酷的事情,它需要無數的人命去填。
因此,能在戰場上存活下來的人,都是能人。而能在戰場上活下來還帶領士兵打仗的人,就是能人中的能人,是為將領。士兵可能易求,但將軍難得。然而,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漫漫歷史長河中誕生了很多人物,他們很多都在青史留名。其中,有這樣八大將領,他們被正史公認為八大猛將,個個武力高強,在自己的時代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們吧。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古代,男兒報效國家,主要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考試,或者是通過其他渠道進入朝堂,作為文臣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當然,這種看起來只需要動腦子,但是需要的一定的智慧,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
而另一種方式就是征戰沙場,用自己的血和汗水為保衛國家和人民,從而建立功勛。相對文臣來說,這種報效方式的風險過高。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而且有些路註定需要有人參與的。就像武將和士兵,雖然要流血和犧牲,但終究需要有人站出來充當保護者。
這些保護者們在征戰過程中的英勇事跡會被人記住,然後被百姓們編成口口相傳的故事,進而代代流傳。但是在傳頌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其中的有些人在正史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人們為了一種精神信仰編撰出來的故事。雖然虛構人物眾多,但是有這樣八位人物在正史上卻是實打實存在的。
第一個就是項羽。項羽出自楚國的貴族,他年少就多才,文武全才。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他原本是占據上風的,但是劉邦根據陳平的陰私計謀,離間項羽和范增,使得項羽最後只能面對四面楚歌的情景。
然而,項羽是驕傲的,不屬於貪生怕死之輩。即便是人生的最後,被逼迫於烏江畔,他也保持著最後一絲驕傲,不死於劉邦的劍下,而是自刎於烏江畔。正是由於他有氣節,所以多少後世之人都在懷念他。
封狼居胥,飲馬翰海
第二個正史人物是霍去病。關於霍去病的歷史,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他獲得是軍功是古代武將的巔峰。後來的多少武將畢生的追求都是建立霍去病那樣的功績。
霍去病出身雖然不好,但是他能力出眾,年少就得漢武帝賞識。而他也對得起這份賞識,年少率兵出征,打通了河西走廊,更是一舉殲滅了自西漢開國以來就令人十分頭疼的匈奴之患,使得匈奴單於被擒殺,而有了「封狼居胥」的武將榮耀。
正是因為他在匈奴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有了「冠軍侯」的榮耀。只不過,天妒英才,霍去病年僅二十四歲就去世,人生曇花一現。
「武悼天王」冉閔
第三位是生於亂世魏晉南北朝的冉閔。他出身顯貴,以勇猛著稱,先是封侯拜相。後來在自己的養祖父石虎死後,殺了石尊,再後來又殺了石鑒,建立了魏國。
在公元352年的時候,冉閔遭受了前燕的慕容恪的圍擊,在遏徑山被斬殺。但即便如此,他的功績也不能被否認,被當時的冉華尊稱為「平帝」。
征南輕仆孔明碑,想見生平暴可知
第四位為隋朝的史太歲。他出身官宦之家,在隋文帝時期,因為平定高智慧有功,所以官拜將軍。在公元597年時,他又率領部隊深入雲南,在這里大敗蠻夷,建立不朽功勛。
然而,一代名將終究也敵不過朝廷的詭譎風雲,他深陷受賄風波,被罷職,後來又因為楊秀的彈劾,被發配敦煌。但是在發配的路上,他幫助大隋朝擊敗突厥,所以又復官爵。在公元600年的時候,在攻破突厥之戰中威名赫赫,成為隋朝的一代名將。
勇冠三軍,名可振敵
第五個是薛仁貴。他出身平民,但是在唐朝這個武功至盛的時代,薛仁貴依舊憑借自己的能力建立了不朽功勛。
在貞觀年間,他征戰高麗,又攻打九姓鐵勒,後來攻打突厥,留下了「神勇收遼東」「脫帽退萬敵」等各種典故,所以在太宗年間的他,被封為右驍衛大將軍以及都督的位置。
拒天關以永固,橫地軸以無窮
第六個在整個中華名將歷史上都聲名赫赫,這個人就是蘇定方,他被譽為是大唐的軍神。在唐初年間,他就以驍勇聞名,後來更是在唐高宗年間多次取得顯赫成績,他西征突厥,平定蔥嶺地區,又平定東北的百濟之亂,更是征伐高句麗。可以說,當朝的版圖擴張,中間也他的很大功勞,所以在唐朝年間一度被封為國公。
天聲遠振,系公之才
第七個是狄青。宋朝整個歷史上,除了岳飛等人,沒有幾個人武將拿得出手,但是狄青要算在其中。他勇猛善戰,所以在宋朝軍隊中及其出色,可以說是第一猛將。在公元1035年,狄青作為主將,率領軍隊夜襲昆侖關,快速平定了儂智高叛亂,非常受仁宗的賞識。他憑借自己的戰功,做到了延州指揮使。
大明第一猛將
第八個就是大明的將軍常遇春。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草根皇帝,這是事實。但是他之所以能憑借草根實現逆襲,這中間就少不了常遇春等人的幫助。
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常遇春經常率領部隊抗擊敵人,更是在北元征戰中留下了無數戰功。可以說,朱元璋的大明土地版圖中,常遇春是出了很大的力的。正是因此如此,常遇春死後配享太廟,而後人也稱其為大明第一猛將。
結語
在中華文明的拼圖中,最不缺的就是英雄人物,然而正是因為英雄人物眾多,因此想要留下自己的名字,並為後人所銘記,則更為艱難。然而,即便是艱難,他們還是從眾多歷史人物中脫穎而出。而且無論是霍去病,又或者是常遇春等人,他們在我們現代人的口中,都是響當當的人物。可見,他們的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
歷史上的他們不是民間故事中描述的那樣充滿傳奇,因為都是曾經活生生的人,他們有過輝煌,也曾有過失意。然而,無論是哪種,他們的功績卻是實打實存在的。所以今天的我們要好好了解歷史上的他們,用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不斷前進,取得成功。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